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2-12 19:56:54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2月1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45讲。 " d6 X9 G6 p% g4 C( `1 W( F

  K: q1 s, _1 c* `& ^$ K* w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9 V% d+ h, C) `: `% I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 i) J. Q/ V  u  M! F七三、素积劳倦,再感湿温,误用发表,身面俱黄,不饥溺赤,连翘赤豆饮煎送保和丸。
9 z8 h  p1 s* B+ @- \' L' t' G       前第七十条,由黄而变他病,此则由他病而变黄,亦遥相对待。证系两感,故方用连翘赤豆饮以解其外,保和丸以和其中,俾湿温、劳倦、治逆,一齐解散矣。保和丸苦温而运脾阳,行在里之湿;陈皮、连翘由中达外,其行湿固然矣。兼治劳倦者何?经云:劳者温之。盖人身之动作云为,皆赖阳气为之主张,积劳伤阳。劳倦者,困劳而倦也,倦者,四肢倦怠也。脾主四肢,脾阳伤,则四肢倦而无力也。再肺属金而主气,气者阳也;脾属土而生金,阳气虽分内外,其实特一气之转输耳。劳虽自外而来,外阳既伤,则中阳不能独运,中阳不运,是人之赖食湿以生者,反为食湿所困,脾即困于食湿,安能不失牝马之贞,而上承乾健乎!古人善治劳者,前者有仲景,后则有东垣,均从此处得手。奈之何后世医者,但云劳病,辄用补阴,非惑于丹溪一家之说哉!本论原为外感而设,并不及内伤,兹特因两感而略言之。) W. i4 L% J6 p6 Z/ X2 ^8 B1 K
       连翘赤豆饮方(苦辛微寒法)
2 N/ o' X) f" I. C       连翘(二钱) 山栀(一钱) 通草(一钱) 赤豆(二钱) 花粉(一钱)香豆豉(一钱), C/ l1 Y9 d4 f& W) e1 w" ~7 y
       煎送保和丸三钱。7 l& b/ T! K  S3 _# ]- ?+ w1 U
       保和丸方(苦辛温平法)
2 S. Y) j4 \, C) Z3 B# i5 C       山楂 神曲 茯苓 陈皮 卜子 连翘 半夏
3 V' c6 ~/ G6 P3 L8 _4 |# i4 F; ~  N       七四、湿甚为热,疟邪痞结心下,舌白口渴,烦躁自利,初身痛,继则心下亦痛,泻心汤主之。
+ E: _" U, b2 q- n( }4 s4 b: x/ s2 }       此疟邪结心下气分之方也。1 A3 ]' a$ F- b
       泻心汤(方法见前)$ g/ i1 ~( N+ C9 L6 ]0 U
       七五、疮家湿疟,忌用发散,苍术白虎汤加草果主之。
  B9 [' _& Q# H+ s% X7 `4 ?       《金匮》谓疮家忌汗,发汗则病痉。盖以疮者血脉间病,心主血脉,血脉必虚而热,然后成疮;既成疮以后,疮脓又系血液所化,汗为心液,由血脉而达毛窍,再发汗以伤其心液,不痉何待!故以白虎辛凉重剂,清阳明之热湿,由肺卫而出;加苍术、草果,温散脾中重滞之寒湿,亦由肺卫而出。阳明阳土,清以石膏、知母之辛凉;太阴阴土,温以苍术、草果之苦温;适合其脏腑之宜,矫其一偏之性而已。* G0 r+ f& S. d" t% @/ F
       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辛凉复苦温法)
$ T# U, B2 W) h0 m: M+ r       即前白虎汤内加苍术,草果。
! d* N$ f* q3 _  n/ c) Z       七六、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邪渐入阴,草果知母汤主之。
& s- M6 l2 W$ z% ]       此素积烦劳,未病先虚,故伏邪不肯解散,正阳馁弱,邪热固结。是以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厚朴佐草果泻中焦之湿蕴,合姜、半而开痞结,花粉佐知母而生津退热;脾胃兼病,最畏木克,乌梅、黄芩清热而和肝;疟来日晏,邪欲入阴,其所以升之使出者,全赖草果(俗以乌梅、五味等酸敛,是知其一,莫知其它也。酸味秉厥阴之气,居五味之首,与辛味合用,开发阳气最速,观小青龙汤自知)。* ]6 r* L2 J+ N( m5 G$ R* ^- S
       草果知母汤方(苦辛寒兼酸法)" ~  ^# m* `; w* z4 F! U
       草果(一钱五分) 知母(二钱) 半夏(三钱) 厚朴(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乌梅(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姜汁(五匙,冲)
; C* C& h3 I8 B: A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f+ v& }7 O4 j+ G+ y9 S
       按此方即吴又可之达原饮去槟榔,加半夏、乌梅、姜汁。治中焦热结阳陷之证,最为合拍;吴氏乃以治不兼湿邪之温疫初起,其谬甚矣。
7 q  J8 e1 H2 |4 M2 i/ ~       再按前贤制方,与集书者选方,不过示学者知法度,为学者立模范而已,未能预测后来之病证,其变幻若何?其兼证若何?其年岁又若何?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至于奇巧绝伦之处,不能传,亦不可传,可遇而不可求,可暂而不可常者也。学者当心领神会,先务识其所以然之故,而后增减古方之药品分量,宜重宜轻,宜多宜寡,自有准的,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X" Z: c) W. V! {1 _2 [1 }: P* Z
       七七、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
$ H, G& L$ t7 o6 [6 B0 C( r) x       此虽阳气受伤,阴汁被劫,恰偏于阳伤为多。故救阳立胃基之药四,存阴泻邪热之药二,喻氏所谓变胃而不受胃变之法也。
/ N; a6 S% Z% c% I3 b; u7 Z/ G       加减人参泻心汤(苦辛温复咸寒法)# @, B* F1 X5 E3 P% `) J
       人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干姜(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 牡蛎(二钱)
- j3 z% m/ t: U1 _2 b$ t: F+ ~9 W% `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 b3 u$ G$ x1 M, T, Q       按大辛大温,与大苦大寒合方,乃厥阴经之定例。盖别脏之与腑,皆分而为二,或上下,或左右,不过经络贯通,臆膜相连耳;惟肝之与胆,合而为一,胆即居于肝之内,肝动则胆亦动,胆动而肝即随。肝宜温,胆宜凉,仲景乌梅圆、泻心汤,立万世法程矣;于小柴胡,先露其端。此证疟邪扰胃,致令胃气上逆,而亦用此辛温寒苦合法者何?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本系下降,无上升之理,其呕吐哕痞,有时上逆,升者胃气,所以使胃气上升者,非胃气也,肝与胆也。故古人以呕为肝病,今人则以为胃病已耳。4 a9 v% j/ W! L+ ]) e8 O  j  m$ k
       七八、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麦冬麻仁汤主之。
3 A2 M* d8 C- }6 j       暑湿伤气,疟邪伤阴,故见证如是。此条与
$ n; B4 q$ N/ O$ D, l( _$ W) [1 s( z( B3 f& w" s0 a6 e, l3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2-13 14:26:02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2-14 20:45 编辑 # H$ g: k7 U1 u3 L7 q8 `$ w
. k7 ]  Q" O# \4 j; G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2月1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7 `" O! E# F0 `6 x7 Q2 O! R( ]) E       中医学认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理变化。
# m8 t' ~* H' o# k0 i  m) u% j         今天晚上准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内生五邪是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
3 v) y' _% I9 G. ?) a       敬请关注张海涛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t0 h- X# |9 P3 t8 Q  g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 G" j, a/ D7 o. `/ f. p& M! i- l       中医认为,当其时,配其位,是正气。非其时,失其位,为邪。, F1 g; }2 m( X+ s9 H' c
所谓“内生五邪”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都是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出现了类似外感六淫的病机变化。( Q- I' S) H( ~
       内外的划分,是生命活动的必然,没有内外就没有生命。但是,内外之间是一个整体,在天地之间的万物必须互相联系,而不能孤立存在。《内经》说,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根于内者,命曰神机。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生机化灭。故“无不升降,无不出入”。
' l& `, W: t# w: v! i
/ m- b9 ]! G2 }3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2-14 20:43:43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2月13日)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体质辨识学说的内容。《史记-扁鹊传》曰:“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中医学看待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是这样的:健康,就是心身和谐的一种状态。即使是形体稍有不正常,也不能就认为属于不健康,甚至于“带病生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是我们可以达到正常的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命活动,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疾病,则首先就是神明所苦,心理问题,也就是精神忧虑,思想负担。躯体病变导致心理的忧虑、焦急状态,才能称为疾病。许多中医养生的方法,比如中药汤剂调理,中药膏方调理,中药外涂湿敷,中药药浴,中药药泥,针灸,艾灸,拔罐,按摩,气功,导引等等都可以选用,杂合以治,并且可以达到无毒、高效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健       康”是一个大概念,完全可以包容“疾病”,甚至可以包容很多同时存在的疾病,健康地生活。
# F+ |) T4 i! ]' h5 h' ?9 H% I4 u- w                       体质学说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种以人为本、形神合一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新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我,因人制宜。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中医学历来重视人的体质状态在防病治病上,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体质的特点有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等八大特点。比如父母的体质对子女的体质影响很大。父母身体的强弱、胖瘦、肤色,父母的性格、气质都会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而父母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也很有可能遗传给后代。但是先天因素所形成的体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后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将逐步发展和变化,中医称之为“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体质的分类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九大类。所以说,体质学说对于指导临床辨证和治疗以及养生保健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病,各类癌症等慢性病持续高发,国民健康素养大幅下降,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每个家庭同时也是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大问题。全面大健康,中医大复兴的时代已经来临,上工治未病,让我们从认清自我,体质养生开始吧!http://www.ynjkcy.com/zynkx
6 t9 m4 e0 d! R2 s* r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体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辨识体质的有关内容。
1 P/ T$ g2 i; `9 ?# _6 c7 I2 L: L          中医重视人体的个体差异性,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阳二十五行人,是用阴阳与五行来分类人的体质。
' [$ E' |3 N8 k       《素问·异法方宜论》虽然主要讨论不同治疗方法,都能治愈疾病的道理,但是,其基础是时空对于人体体质的影响,砭石、九针、毒药、火灸、导引从不同地区发明出来,也是基于不同地区时空条件对于体质的影响,这里既有治病的道理,也有养生的原则。* b4 F# ^) R- e* T, U
        健康是人体的完满状态,是人类的追求;疾病是人体状态失衡的表现,是需要解除的痛苦。2 B9 X6 B3 F& j- ^) d

% j* `$ R  R( ~* r# E1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2-14 21:41:44 | 阅读全部
       本周四(2月14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2 z) p+ h" l6 e4 z) T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医外科疾病“发”。本病多由外感风温,客于肺胃;或患痧痘、麻疹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或素体虚弱,口齿生疮、咽喉糜烂等感染邪毒,导致痰热上蕴结喉,气血凝滞,热盛肉腐发为本病。今晚我们涉及到具体疾病的有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等病种。
* }- P( E2 _# p: ]  C. `$ ]: m: f$ b. f: L: Q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 w# R4 o8 B/ Z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等病种的有关内容。# w# ^# d' x" u2 j" Z$ r" y

8 C- K# e( M& F) j痈病漫肿无头,来势凶猛,一般面积大、范围广,危害重。
& |9 A9 q- n0 u7 b所谓“锁喉痈”,就是咽喉部的红肿疼痛,吞咽不能,或吐脓血,儿童与成人都可以发病。有人畏惧外科“割治”,高明的中医“笔里藏针、以针代刀”,巧妙地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手术”治疗。
% t- T' x$ N! G/ h3 _$ W/ k' I; x9 [; A0 V6 M+ c' g) m
臀痈,西医臀部注射化脓感染与此相似;再就是“做板疮”加重、肛周脓肿,都可以变成臀痈。
0 c6 ]- e9 s  c& l  ]手发背、足发背,都是化脓感染,多在正气严重不足的时候发生,因此,扶正祛邪,解毒清热,托毒生肌等中医治疗方法,常被选用。
: A6 [* r' n* A3 d8 f
/ b- d& F; ?+ m! o'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2-15 18:15:4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7 t( S1 ^6 w6 `# _0 x, W- {3 k
如果有医案,请尽早发给我
6 x) r% ]( b0 h$ I  d  W
4 k* [/ a$ u# U9 L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B- A0 `8 f3 ?, y0 d  n. E+ q7 B" M虽然不是刊物,但是知网能查到: I8 a9 o9 m7 s! W
, `" p& a+ }/ k+ u+ b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4 q/ q. M# U) r, r你可以把我的处方整理几个医案发出来,有利于你将来结业/ [, ~" m: t( o4 L' d

% k/ l. D0 `# S'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 f, W2 D% R" v6 N. m: b每年一卷,5月出版3 w# c$ P2 X" s. z

% p1 z, a0 I; g; o- Z( m9 T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4 Q/ ?( o( Y- o& }
否则,还需要一年才能出+ b$ O$ _5 ^; U9 r; Q6 I/ H
2 C7 @+ X4 X& K. U& y) m6 D2 i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B6 @( a  Q& z8 d6 w, t应该抓住这个有机会2 l3 C% v7 F5 y  z( ]- H4 G

+ V( h# y- ^8 W5 S1 a0 k! _5 c民@@:
. e, ]% C  P1 i. {2 ?好的老师,我先整理一下,您帮我修改一下,老师有什么要求吗?2 \$ Q2 W3 @* d% @; N, X7 |' H% e8 k
: g( j$ M+ G' {/ R3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P; R& K. a; z6 Z好的,抓紧吧
$ A* m6 P. m3 T2 w" b7 ]8 v6 a: F* M/ U# t, v) L$ W9 X. M
民@@:- h0 {3 p, @% J5 q: U( Z. I
好的老师: O5 R: C" U  T, d$ W! h9 z! z1 f) n
' V- m6 Z; V. `) ?* q1 w
民@@:! q5 Y  h0 {+ w/ |, G& q; Y. p: S
[文件]! `2 E4 R. x6 o7 W9 m0 N! @4 X/ h

. \  m# N  U9 d9 y民@@:; W4 h' t# P0 }: ]' T
老师按您的处方先写了几个,您看看行不行?. X' i8 u0 p7 }
0 W7 [+ t+ B  d; }5 q/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7 ?8 j3 P: V1 ?8 k基本可以,有的病例,第二三诊,仍然有“既往史”的内容,就重复了' j4 H, A- p, l1 M2 S, ^
" E; Q# ^! \6 y. O! H, ?
民@@:2 L, R/ B& |1 H$ a4 K
嗯嗯,老师我取掉
% @. n: P6 P4 G& C% w/ ?5 t5 I8 }9 w& u) z( G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2 v  X" F* o' g3 u% K/ Q! r我的诊疗思想,已经从辨证论治,转化为根据气机升降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2 d" ]4 u! E* @4 I5 Z% c1 P4 j, E  j7 G8 U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5 l+ q/ m3 S3 j/ z: f* Y1 t气机升降是一个人中最根本的运动形式,《河图》《洛书》,《内经》的升降出入,《汤液经》脏腑补泻、黄元御《四圣心源》、彭子益《圆运动古医学》,都有这个思想,只是没有贯穿起来。
$ [1 M8 t+ S+ D* [7 J# c" f2 c" J% l- g  e0 H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3 d0 W7 V+ P" R2 X这些思想,与余瀛鳌先生的“辨证从简”,是很一致的。
$ {% R1 G) ]7 T* Q' Z/ j6 P; V8 m, X. s* O8 |+ a0 M+ V! q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x- e3 S! E7 P# @0 _5 d《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本在哪里?在阴阳升降出入。6 e& F0 j$ s4 K2 Z. }4 F

( R! w! o/ ]8 O; I1 L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M8 |9 T. ]* D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6 }$ {6 @3 _0 k1 A1 p3 P: \3 g: X( e! ?( t+ L2 p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7 L, u/ R$ \$ e4 O5 C6 q# A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 u& |! X9 _% P
- C& \% F1 W* G. @- y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 h3 l. l$ v1 G, ]: e( S4 @; J
. T% l! a4 c4 q  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6 ^; @& `# P! k' L8 @5 `* s" w& r
% l& z3 t: B3 |+ I6 k, p; q3 e/ E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t& B& z# H! T: `! b- ]9 O+ o9 m8 ^
所谓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放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
9 D  d4 E6 r8 Y5 K+ ^. x) k3 I4 F% \0 I% D6 s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9 R& `% m; v, X

/ e+ t& v" P# y1 ~* R& v民@@:
2 X% g6 o6 W5 F4 E* o  m我记得清代黄元御的辩证也是用的气机升降理论,这些我了解的很表浅。6 A0 K/ W6 x( \: {! e9 g
& Y! V. F# l% w4 B1 c: p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V9 `  T( Q- R: \# |3 _
我20多年之前,也是用的方子很多,似乎很丰富,其实,那个时候还不够深刻。7 }, f8 I9 A# N2 P' x  }) B
有的时候,用其义,而未必用其药,一味药,也许可以起到一个方剂的作用。“神用无方”是一种境界,“得意忘形”是一种水平。中医“活法巧治”,变化无穷。' s4 M, y/ d7 S- e$ e2 p

7 O) O, j1 q( q! H: J7 z" M3 Y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F5 o# S6 ~" F- N! l+ ?. o/ O$ o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M+ x) w# h( z" ?: _

( p  I; ]* V7 n$ i& u2 q民@@:
) p( h4 p6 T! ]2 R嗯,老师,我的体会要浅一些,还需要再和您学习。) v* U. L1 [& F8 ~' U2 i

- D4 G4 ]( p  w0 R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6 I; y0 Z2 A1 p$ Z2 `% h《易经》说:“日进无疆,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n; h9 C2 ?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2-15 21:47:14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2月1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V" E" g2 W8 R
      可能涉及到的部分内容:第24节,游新加坡,海外中医接薪火;第25节,再次创业,风湿病医院新起步;第26节喜带高徒,与邓老携手走南北。”朱良春现象”和“中医的朱家军”很值得我们深思。
- D. e9 ~+ \4 v  O9 G         请大家届时收听,一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jzlc8 c, `6 ]3 A0 j; R
        祝贺敬章讲述《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朱老,感受国医大师的风范。4 c3 Y# @$ n! [: W6 s
      第24节,游新加坡,海外中医接薪火;* Q! d* I8 k+ D) P9 P
新加坡的学生很高明,把老师朱良春先生请到家里,手把手地教,一点一滴地学。朱老也希望了解海外中医发展的状况,把中华大医的真正绝活,在海外展示出来。他治疗尿毒症患者的药方,就像我们先人崇尚“海上方”一样,被新加坡的西医视为珍宝,逐一研究。
* R, u$ t4 R( {+ t' a" D
# Q/ o0 k* b6 x+ X第25节,再次创业,风湿病医院新起步;
2 b. E7 K, K5 \5 R, P2 c研究所的规模已经狭小了,容不下那么多病人,也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朱家军里的铁娘子朱琬华,一定要办一所医院。在朱老90岁的时候,南通良春风湿病医院成立了。卫生部正副部长都写来了贺信,海内同道共襄盛举。
/ B5 Q' D* G0 n4 v: H% j/ I  I# ]1 h/ u) J& ^, }( D
8 g+ \( X4 J# ]' {  M7 F, ~

# x3 t6 L( K) X4 e' B% t) V/ S7 J- _

. m6 ]( D% C3 v7 ]' C$ Z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2-16 21:42:20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2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继续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 c' j" t* i3 b- {4 _8 p! L8 N
         本书路志正先生讲述,曹东义、路喜善、张波三位老师整理。以曹东义老师和路志正老先生对话的方式成稿。+ V" c6 D% ^" q* L
        我们接着了解和学习下面几节内容:第3节虚惊一场旁听私塾好学天性初展露,第4节进入医校先文后医刻苦研习历五年,第5节十七抄方笔走龙蛇道丽天成真妙手" M9 J2 `( b& R5 j' F6 }( u
           具体内容今天晚上细细讲解!http://www.ynjkcy.com/zjlzz2 O  d! \4 S9 s* `
            祝贺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路老,感受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不同寻常的大师风范。
0 A/ o6 Q- c! C; }( H5 \# m( g        今天学习的内容:
, V" u, ^1 N6 c, [) ]第3节,虚惊一场,旁听私塾好学天性初展露8 A1 ]- }9 r0 l* Z  f* p( ~0 X3 W' l
五六岁正是贪玩的年岁,路志正先生年幼的时候,对于世界也是充满好奇。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他跟着一群大孩子,来到了私塾学堂,当起了旁听生。他的父亲并未因此看成荒唐之事,没有喝斥与嘲笑,而是加以引导,培养他善学好思的能力,引他走进知识的殿堂。
# o$ E( v9 Y3 X: i: {0 e; D: x' h$ D6 n6 F/ }. [0 ?
第4节,进入医校,先文后医刻苦研习历五年
. `1 q+ p, K+ O. q3 O. ^. j0 S7 h路志正先生的家乡,不仅读书之风很盛,而且济世救人的高明医生,也出在本家族之中。因此,他能够在十几岁的时候,近水楼台先学医。在乡间几间陋室之中,路志正先生既学到了古典文学,也学习了岐黄救人之术。8 }% b5 }( f" P+ P( E

" \8 v. {# u4 v, z第5节,十七抄方,笔走龙蛇遒丽天成真妙手" i% E/ o1 c( @5 ]* g
          学业初成尚无施行,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来到冀中平原,路志正先生与他的老师一起,为多灾多难的人民大众,施诊舍药,做起了慈善事业。贫苦和疾病缠身的民众实在太多了,日夜地忙碌练就了他一双治病救人的妙手。当然,他的书法成就,也因此而奠定了基础。0 A; j! f. K6 N7 n
8 p- c8 p9 c2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2-17 22:00:32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2月17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丁甘仁。/ P" K5 h% g7 z% n" r
      丁甘仁,名泽周,字甘仁,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卒于1926年,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为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中医教育家,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与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并称为“孟河四大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药性辑要》《沐树德堂丸散集》《诊方辑要》《丁甘仁医案》《百病医方大全》等。正如其长孙《丁济万医案》一书中写到:“‘吴中医生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十九世纪前后,武进孟河名医辈出,而在……诸多名医中,丁派创始人丁甘仁的名望最高。”丁甘仁不仅授教育人,传播中医,而且临证经验丰富;临床上善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灵活变通,用药和缓轻灵,并重视顾护脾胃,善用祛湿之法;学贯古今医界,融合寒温辨治,倡寒温统一。特别是在国破山河在,中医遭到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被歧视、排斥、消灭的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丁甘仁那种历尽千辛万苦,来捍卫中医,复兴中医的民族精神很值得当今中医人士去学习继承。而今,在这中医面临式微、民间中医几近消亡的黯然时期,如果能多出现几位像丁甘仁这样的中医人士,中医何愁不复兴!http://www.ynjkcy.com/ddgy) ?% C* Z4 F# }* ?+ u; L) W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大家一起讨论了近代医家丁甘仁(1866-1926年)先生的学术成就。% T: O6 v+ `: J" O4 C& c
丁先生与章太炎(1869-1936年)同为清末民初的人物,他们都是中医教育家,章太炎首先是大政治家,虽然他自称“医学第一,小学第二”;丁甘仁主要是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与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并称为“孟河四大家”。
; c9 N* G3 T! n, ]* r9 r9 d: u1915年4月,丁甘仁、夏应堂、谢观联合发起,成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他们向北洋政府递呈了备案申请,其《呈大总统文》说:“教育为国家之基础,医学实民命之攸关。我国光复以来,各省学校林立,恩准奉行,仰见我政府陶铸医学真才,为四百万兆生灵造仁寿无疆之福。洵乎民之强,即国之强也。”6 F4 \0 b, ~" H$ W) G0 e
丁先生无愧学界英才,一番颂扬之辞,使北洋政府的官员也许会因此而重新认识中医。但是,下文话锋一转,他就说到了中医教育漏列的严重问题,“但查各省之内容,类皆偏向西医,而中医徒袭其名。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恐数十年后,中国数千年神圣之医学,日就式微,甚可痛也”。丁先生把中医称为“神圣之医学”,这样崇高的医学,这样关系到民命的教育问题,竟然漏列了,是在没有批评北洋政府的文辞之中,已经包含了严厉地声讨。
& ?" E6 U  n( Q) _, [7 s: ~经过筹备,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7年正式开学,1931年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入租界,1941年停办,1945年恢复招生,1946年受国民党政府取消中医政策影响而被勒令停办、取消。丁甘仁与夏应堂先生,还在上海广益中医院内,创办了女子中医专门学校,1927年并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 D- }( b3 z/ U, E$ K$ V8 G. \! l2 D1 H- |! u,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2-18 22:02:09 | 阅读全部
                     本周一(2019年2月18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p( e2 ^) F) S9 m9 F; O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流行性腮腺炎”“过敏性紫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2 r- e- y2 \7 k( h
                     余下的内容属于自学内容,所以今天是《中医儿科学》内容的最后一讲。0 x+ {% f8 a5 o' Q- l2 |$ m; |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J* t: @9 m9 ^2 u: B. M
                     祝贺马京雪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流行性腮腺炎”“过敏性紫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有关内容。
9 b7 X4 s2 `% H9 y# d- e" V      “流行性腮腺炎”过去说是“大头瘟”,不够准确。李东垣用普济消毒饮治疗的“大头瘟”,有专家说是腺鼠疫。当然,用它治疗腮腺炎也有效。  @6 n" _& D4 `6 |( d

: H) f0 r; |$ o  m+ W, \       “过敏性紫癜”与热病过程的热入营血发斑疹不一样,前者多数为虚寒、脾不统血;后者多数属于如入营血。二者治疗有别,一个属于内伤,一为外感。
, m: `. _  }' N# e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样的患儿,多为“五软”、“五迟”病,与脾肾两虚关系密切。$ A! t" I* R8 t9 s. b

& m; l2 X8 Z; S, I$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2-19 20:06:04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2月1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46讲。 ' P# N/ }0 Y7 o
& p2 X8 v9 {5 c: @% q, ~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6 ]4 a+ c9 [1 u+ p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正月十五晚上,我们学习《温病条辨》的内容:3 _$ I- f* Z" b9 v0 I' ?* @
七八、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麦冬麻仁汤主之。
+ C+ D# ^2 R4 k& ]7 F* H" x" ^& P       暑湿伤气,疟邪伤阴,故见证如是。此条与上条不饥不饱不便相同。上条以气逆味酸不食辨阳伤,此条以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定阴伤也。阴伤既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两条胃病,皆有不便者何?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也。
! L4 T) [$ W1 R& O! M% `/ w! U8 n& M       麦冬麻仁汤方(酸甘化阴法)# F& V7 ~5 [" O3 G% R" D1 D1 ]
       麦冬(连心,五钱) 火麻仁(四钱) 生白芍(四钱) 何首乌(三钱) 乌梅肉(二钱) 知母(二钱)
9 A" U+ {& `6 B* e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9 }9 k% B% D, @9 r$ {
       七九、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热聚心胸,黄连白芍汤主之;烦躁甚者,可另服牛黄丸一丸。
% S/ q6 @, g, p0 Q! U6 P, Y       脾主四肢,寒起四末而不渴,故知其为脾疟也。热聚心胸而多呕,中土病而肝木来乘,故方以两和肝胃为主。此偏于热甚,故清热之品重,而以芍药收脾阴也。8 d% M) q: |+ r; f1 u3 |2 W0 ^% r
       黄连白芍汤方(苦辛寒法)
+ H. v3 a! L1 `2 \( l: ^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枳实(一钱五分) 白芍(三钱) 姜汁(五匙,冲)
4 B0 u5 ?# ~5 b( v3 a5 Y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c0 |* e& A( z* h5 k  y! A- E
       八十、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露姜饮主之。
" p- [9 t$ _  Z* ]' u       此偏于太阴虚寒,故以甘温补正。其退邪之妙,全在用露,清肃能清邪热,甘润不伤正阴,又得气化之妙谛。6 _4 ?# M% e! {% _$ z0 r* F
       露姜饮方(甘温复甘凉法)! }) W$ D8 z5 N# ^1 E
       人参(一钱) 生姜(一钱)
+ Z, s4 h# g* p7 R1 }% R4 K       水两杯半,煮成一杯,露一宿,重汤温服。7 a0 p6 z* k) y; i0 \# {  c: L: m
       八一、太阴脾疟,脉弦而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苦辛寒法不中与也;苦辛温法,加味露姜饮主之。0 ?+ z6 d- B7 }2 a3 S: \
       上条纯是太阴虚寒,此条邪气更甚,脉兼弦则土中有木矣,故加温燥泄木退邪。2 ~  S8 }/ ~0 U6 D* r
       加味露姜饮方(苦辛温法)( l8 E0 q) U4 p. M- f, c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草果(一钱) 生姜(二钱) 广皮(一钱) 青皮(醋炒,一钱)7 w! k2 F* d% ?  m) t" R
       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叶露三匙,温服,渣再煮一杯服。7 e" h# Y" A  m( T
       八二、中焦疟,寒热久不止,气虚留邪,补中益气汤主之。
8 n$ Y3 V* V9 u& ]1 z: z       留邪以气虚之故,自以升阳益气立法。! I+ \! x0 G! x/ [9 }
       补中益气汤方
" D$ w' ?# l) @* X! [       炙黄芪(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术(炒,一钱) 广皮(五分) 当归(五分) 升麻(炙,三分) 柴胡(炙,三分)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9 j  j& e! L+ C& t, z9 n, O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8 k4 Q* a3 M) g! {% F
       八三、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n! j1 ~1 P1 {1 ~0 T1 N* r& v8 k
       少阳切近三阴,立法以一面领邪外出,一面防邪内入为要领。小柴胡汤以柴胡领邪,以人参、大枣、甘草护正;以柴胡清表热,以黄芩、甘草苦甘清里热:半夏、生姜两和肝胃,蠲内饮,宣胃阳,降胃阴,疏肝;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表者不争,里者内安,清者清,补者补,升者升,降者降,平者平,故曰和也。青蒿鳖甲汤,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却不用小柴胡之药者,小柴胡原为伤寒立方,疟缘于暑湿,其受邪之源,本自不同,故必变通其药味,以同在少阳一经,故不能离其法。青蒿鳖甲汤以青蒿领邪,青蒿较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之功,则较柴胡有独胜。寒邪伤阳,柴胡汤中之人参、甘草、生姜,皆护阳者也;暑热伤阴,故改用鳖甲护阴,鳖甲乃蠕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柴胡汤以胁痛、干呕为饮邪所致,故以姜、半通阳降阴而清饮邪;青蒿鳖甲汤以邪热伤阴,则用知母、花粉以清热邪而止渴,丹皮清少阳血分,桑叶清少阳络中气分。宗古法而变古方者,以邪之偏寒偏热不同也,此叶氏之读古书,善用古方,岂他人之死于句下者,所可同日语哉!, @/ F' u) S0 U2 y
       青蒿鳖甲汤方(苦辛咸寒法)
; r  ^8 Z: z( d       青蒿(三钱) 知母(二钱) 桑叶(二钱) 鳖甲(五钱) 丹皮(二钱) 花粉(二钱)
1 r# c# H3 m, {! \) z       水五杯,煮取二杯。疟来前,分二次温服。
8 Z) k2 T5 |) t8 F* z+ C" p) a9 o
# p/ j& i& ~,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