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9 r" {5 B; U2 ^- f8 E: d" S第七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1 q, v' p! E. S$ n
(指导老师:曹东义 讲课:王洪昇)
5 [( K8 D: j$ ?( C; X( L1 c Q _+ e) b& x$ ^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7 ?9 V+ a+ a" d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 g8 K& ^. e* h6 l- m7 ]% O2024年12月29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V5 q, R/ z% o第七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二)
I9 m! |2 z( L0 u1 f内容简介:痉病的基本症状;阐述湿痹的主要脉证及治疗原则;湿邪郁久化热的症状;湿郁于表的证候及误下的变证。' V* |3 ` I$ W+ P( Z+ O1 h6 ~+ c
[上节课讲述了《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中1-5. 1.伤寒所致太阳病痓湿暍此三種,宜應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見之。2.太阳病,發熱無汗,反恶寒者,名曰剛痓。3.太阳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病源》云恶寒。名曰柔痓。4.太阳病,發熱,脉沉而細者,名曰痓。5.太阳病,發汗太多,因致痓。](接下来是本节内容)( ?4 {; f+ |. A6 l+ C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 [痓音熾,又作痉,巨郢切,下同。]
f' B( D5 n5 t* v" R6.病[病《玉函》卷二、《金匱要略》卷上下均有“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脉赤[目脉赤 《金匱要略》卷上作“目赤”。],獨頭面[面《金匱要略》卷上作“動”。]摇,卒口噤[卒:忽然的意思。],背反張者,痓病也[痓病也 《玉函》卷二作“爲痙”。是。《金匱要略》卷上下有“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發其汗已,其脉如蛇。”]。
7 V6 L4 A0 n1 `% X[按語] 本條論傷於風陽之邪而成痙病。% f# W' D3 p! Y q2 n' s- d8 h
概而論之,痙病或因風寒、風熱、風濕之外邪客於經脉所致。或緣發汗太過、新産、金創、出血太多、陰虚血少、經筋失濡而成。
( _# p4 Q4 V1 R. D$ U[语译]病人身上发热,足部寒冷,颈项强硬拘急,并厌恶寒冷,有时头部烘热,面部及两目红赤,单是头面摇动,忽然口噤不开,不能说话,背部强直,角弓反张,这是痉病。; w% p9 q) h* I/ D
[提要]痉病的基本症状。6 n% C! N5 u0 {8 ~
[浅释]首二条是从有汗无汗,恶寒与不恶寒,来辨别刚痉、柔痉的两种证型,本条所述才是痉病的基本症状,其中口噤和背反张,尤为辨痉病的确据。由于外邪郁滞筋脉,化热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外邪侵表,营卫失和,则身热恶寒;经脉郁滞,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而拘急挛缩,则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邪郁化热而上壅,因而头部烘热,面目红赤;阳气上升而不下达,是以两脚反冷。
/ O7 J! d) J' \9 Q[选注]成无已:太阳中风,为纯中风也,太阳伤寒,为纯伤寒也,皆不作痓,惟是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痓也。
! e' S* s) a; |9 J方中行:此以痉之具证言,身热,头热,面赤,目脉赤,阳邪发于阳也。足寒,阴邪逆于阴也,独头面摇者,风行阳而动于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闭也,盖口者脾之窍,胃为脾之合,而脉挟口环唇,脾虚胃寒,故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饮食不通也。背反张者,太阳之脉挟背,故寒则筋急而拘挛,热则筋缓而纵弛也。
N, @8 J, e/ }6 p. h" a尤在泾:痉病不离乎表,故身热恶寒,痉为风强病,而筋脉受之,故口噤,颈项强,背反张,脉强直。《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是也。头热足寒,面目赤,头动摇者,风为阳邪,其气上行而又主动也。
$ k b9 t# [/ S5 p# v% N+ m程云来:身热头热,邪在太阳也;面赤目赤,邪在阳明也;颈属阳明,项属太阳,邪在二经,则颈项强急恶寒也。阳明之脉挟口,太阳之脉循背上头,故头独摇,背反张也。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正气已虚,而邪气但胜于上,其足则寒,此痉病之证具见也。- m4 W2 @- s$ Y3 U/ p. H
张令韶:此形容痉病之象,以明痉病不与伤寒中风同也。《经》云“因于风者,上先受之”,故上而身热;未及于下,故下而足寒也。颈项强急者,风伤太阳之经也,恶寒者,风伤太阳之气也,时头热面赤者,阳气上行于头面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风热伤于经脉,故目脉赤也。夫颈项强急则不能转舒而动摇,故独头面摇也,此风性动摇之象也。风邪客于会厌,故卒然口噤,风邪客于经俞,故背反张,此刚柔二痉其见病有如此也。7 V2 `; W* v3 G2 d' S* N
[按语]关于痉病成因,成氏谓为“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尤在泾、张令韶等认为是风邪客于太阳经脉所致。方中行认为风行阳而动于上,既与太阳有关,阴邪逆于阴,又与脾虚胃寒有关。程云来则论证指出邪在太阳、阳明二经。从本条所述症状来看,成说比较牵强,但亦不是专在太阳一经,方氏虽然兼及脾胃,可是专责之寒,恐怕也未必确切。惟程云来主张邪在太阳、阳明二经,理由比较充分,尤其是强调“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就邪与正两方面来分析病机,不仅有助于理解头热足寒,而且有利于痉病的全面认识。' }) |) b7 u& l6 r, V$ _; O
刘渡舟先生: 这一条论述很典型的痉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一条讲的证候多一些,全面一些。同时,这一条讲的是一个风阳为病的,风阳就是个阳邪,而且还是一个太阳、阳明二经受邪的痉病。这个病涉及到太阳、阳明两经,就有些类似于《伤寒论》中“并病”的情况。“恶寒”、“身热”,这些是表证的体现。由于是二阳受邪,太阳、阳明的经脉气血都不利了,太阳经脉行于项,阳明经脉行于颈,故它不是像之前的只是项强,而是前项后颈都发强、发紧。又因为是风阳之邪所致,而太阳经行于头,阳明经行于面,二经之邪不解,蕴郁之邪时发,就会见到“时头热面赤”,甚至会出现“目脉赤,独头面摇”。由此可见,风阳之邪是盛于上的。也就是说,伤了二阳之后,从表现上来说,还是偏于上的。“独头面摇”就是头来回地晃悠,是风邪的表征,“卒口噤,背反张”,突然间就出现口紧、张不开了,背也向后发强了。这是由于太阳经脉行于背,阳明经脉环于口,也体现了二阳受邪之后,经脉津液、气血不利的发病机理,而且阳热之邪盛于上,失于下达温煦,脚丫子反倒是表现得很凉。因此,这一条是讲的风阳之邪客于太阳、阳明二经。原文提到的这些表现为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理论上的问题,一个是临床上的问题。就是说,痉病,一般说来都是太阳病,因为它是太阳病的类证,但如果说是风阳之邪为患,也就是现在说的风热,不是风寒,就往往会伤及太阳、阳明二经,就不单纯的是太阳一经的病了。显而易见,这种痉病就比较严重了。又由于它是一个阳邪受于两条阳经,从症状上来看,头面部的表现比较突出。阳在上而阴在下嘛!另一方面,若是在临床上遇到的痉病除了项强背反张之外,还脸红,头也动摇,一摸脚丫子还凉,多半是太阳、阳明二经的阳热之邪盛于上,阳气不走于下的表现。上热下寒。这一条非常好地刻画了痉病的临床表现。以上讲的六条原文就很简略了,《金匮要略》中的内容要详细一些。不过,这六条也把重要内容都讲出来了。一个是风寒之邪,一个是风热之邪,这是痉病。从第7条开始,就要讲湿病了。
: Y5 |( @' E/ ^1 [7 k2 G7.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細[脉沉而細 《玉函》卷二作“其脉沉緩”,《脉經》卷八作“脉沉而緩”。]一作缓者,此名濕痹[濕痹 《玉函》卷二作“中濕”。]。一云中濕。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e$ _2 J# f: I9 Q2 w
按語 本條論濕痹脉證與治法,兼論濕家之證候特點,以及濕家忌下的原则。
9 I* |- \) J- r1 ?; b1 L! H[语译]太阳病,全身关节疼痛而心烦,脉象沉而且细,这叫湿痹。病人的小便不利,大便反而畅快,治当渗利小便。. ~. ?0 G6 B4 k
[提要]阐述湿痹的主要脉证及治疗原则。
: h4 C8 Z! n8 u B# q[浅释]湿为六淫之一,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外湿伤人,首先犯于太阳肌表,所以初起亦有恶寒发热头痛;湿邪留著于关节,则关节疼痛,烦扰不安。内湿多由脾胃不能运化,水谷停滞而产生,湿邪既滞,则脾气更困,湿不得下行,故小便不利,脾之清气不升,故大便反快,至于脉沉而细,亦是湿邪阻滞的征象。脉证参合,可知这是内外合邪而里湿偏重的湿痹证,所以治疗本病的原则是但当利其小便,小便得利,则湿邪自除而湿痹自会随之痊愈。/湿家,指久患湿病的人,必内湿偏重,今一身尽痛,当是又感受外湿而浸渍肌肉所致。内湿与外湿相合,郁遏生热,如同罨酱一般[罨yǎn],故发热而皮肤黄色如熏。这种熏黄,乃湿邪久郁,不可误作阳虚寒湿的阴黄。 N" t# c# \' _/ r! r9 R
[选注]成无己:《金匮要略》曰:“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湿,同水也,脉沉而细者,水性趣下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脚气之痹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胜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古云:治湿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2 ?( T7 U- Y$ f$ J/ n2 { d
张令韶:此论湿流关节也,关者,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也,节者,骨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神真之气,为湿邪所伤,故关节疼痛而烦也。湿为阴邪,故脉沉细,此名湿痹,痹者闭也。然风寒湿三气皆能为痹,非独湿也,故又申言湿痹之候,必水道不行而小便不利,湿淫于内而大便反快,但当利小便,水道行而湿邪去矣。3 d8 I" R$ m: c" n7 i) k# D% o2 }
方中行:此以湿之入里者言,关节疼痛者,寒湿之气走注内渗,所以脉沉而细也。痹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即水,甚则横流,不遵故道,妄逆而暴乱也。利其小便者,导其遵故道而行,禹之治功也。
k, {& ^+ g. p" k/ x# q尤在泾:湿为六淫之一,故其感人,亦如风寒之先在太阳,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流入关节,风脉浮,寒脉紧,而湿脉则沉而细,湿性濡滞而气重着,故名湿痹,痹者闭也。然中风者,必先有内风,而后召外风,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由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为关节疼痛,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之者,必先逐内湿,而后可以除外湿,故当利其小便。东垣亦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 j5 p" Z/ S& _. Z' r6 i* g: m5 L" @( M[按语]诸注对湿痹的病因、病机,均有阐发,尤注对内湿与外湿关系的分析尤为透辟。成注释大便反快为濡泄,似欠妥切。" B C- L, d! R; G" {
为什么说这一条讲的是“湿痹”呢?主要是因为关节疼痛,而且是“疼痛而烦”,“烦”就是剧烈的意思,说明疼痛的程度很重。在《黄帝内经》里,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等对痹证的描述。“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了,“不通则痛”,经脉里的津液、气血都不流通了,就表现出痹证的特点。痹证是个关节疼痛之病,要是严重的时候,不但浑身疼,连路都走不了!古人写文章是非常之好的,他能把痹证的特点一言道破。为什么说是太阳病呢?因为关节疼痛也是湿邪在表的证候,再有风邪为病,脉是浮的,寒邪为病,脉是浮的,太阳病的脉也是浮的,而这一条讲的湿痹就不一样了。这三种邪气导致的病,是作为太阳病的类似证出现的,和太阳病的那一套发病体系还不一样,故它的脉也不一样,就是“沉而细”。湿是阴邪,是个水湿之邪,在脉象上看就是细脉,细脉主湿。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李时珍就总结了细脉的主病,一个是伤津血,一个是属于虚劳病,再一个就是湿邪伤人。湿邪为病,会出现脉细、脉沉、脉濡。湿温病发热已经到了39℃、39.8℃,脉还是软软的,是濡的,跳得也不快,所以他的脉和他的热是相反的,叫做身热不扬。这里的脉沉而细,就说明这个痹病不是受了风邪、寒邪,而是受了湿邪,留着在体表肢节,闭塞了营卫气血的流通道路,所以他疼痛得很厉害。
" }) O; E$ m( @9 S1 I. ^) [9 v5 [4 F下面是对湿痹的补充。湿痹为患,除了在脉上的表现外,还有表现在外的主要的证候,其特点在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既然是有湿在里出不来,成为了致病的邪气,因为湿为水湿之邪,影响到了三焦水道的通利,小便就不利了。临床时要问小便的特点,这很重要。现在当医生的诊断水平有所下降,一问小便就是“黄不黄”,要是小便黄为有火,小便白则无火,到这儿就算问完了!能不能够想到湿痹的问题?湿邪为患所引起的小便不利。当然也是有这样的高明医生的,但是少啊,太少了!现在《伤寒论》不是讲的六经辨证吗?我又提出个“六气”的问题,有的人就很赞成,有的人就很反对,说把《伤寒论》搞出这么些东西,越来越复杂了。
b9 ~. `) P4 y我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六气”呢?举个例子,什么是“肝风”?西医大夫就会说:你们中医也太神秘了,一个肝脏就完了,哪有风啊?他是不懂中医的理论,我们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面部眼睛老是抽啊抽啊的,用些蝎子、蜈蚣、钩藤、羚羊角粉什么的一吃,他就不抽了,那不是有风吗?你用些当归,白芍什么的,养肝血而熄风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说的就是治肝的,肝主藏血啊!它有现实意义,所以就得承认肝主风。这个“湿”根本就是“六气”啊!风、寒、暑、湿、燥、火嘛!有外湿,脾主湿,所以也有内湿。湿和燥还是对立统一的问题,阳明病是以燥为主,所以它大便秘结小便多;太阴病、湿病,大便调和,但是小便不利,湿是主三焦的,湿是一种代谢的产物,三焦要是不利,一些湿邪不能从小便排出,停聚体内,就叫“湿邪”了。为什么太阳病里那么多是“水气”病?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苓桂枣甘汤证、奔豚气、真武汤证什么的。因为太阳是个含水之经,膀胱就是管水,水之气就是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什么不说“头项强痛而发热”呢?张仲景用的字是有道理的,太阳从标也从本,它是寒热虚实都有的,但主要以寒为主。
d$ I% d* K, d阳明病是以有燥屎为主,以大便下不来为特点,而湿邪以小便不利为主。这体现了燥湿不同气,燥能伤人津液,而湿能伤人阳气。治阳明病要用到三承气汤,得泻下燥热!治湿病就要利小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句话不就从这儿来的嘛!怎么利这个小便,可就大有文章了!在这个病的治疗上,利小便是总的原则。用什么样的利尿药,要开那一经的路子,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们说的上中下,那是说的三焦,湿邪是顺着三焦而来的。辨温病要辨卫气营血,辨湿温要辨三焦,这个话还是有些道理的。为什么会出现“大便反快”呢?这里就有两层意思。一个就是燥湿不通气,这个病是湿病,张仲景还是讲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阳明燥结是大便干燥,小便不利,湿病的时候,大便就痛快一些,只是小便的问题,只治疗小便就可以了。第二层意思,是不是大便有些太痛快了,就有点儿腹泻的意思呢?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解释是:“《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胜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这里面就证实了这一点。- p# r6 Y6 U4 Z2 x# F2 c$ W7 l
这一条告诉我们,湿痹的浑身疼痛特别厉害,不是一般的疼,故叫“疼痛而烦”。不过,还不能发汗,因为湿家忌汗。一般来讲,浑身疼痛是要用汗法的,毕竟是体表的病,而且这个病还有小便不利,但是一发汗就犯错误了,不是伤阴,就是伤阳。这是不对的。若不能用汗法,这个湿邪从哪里走呢?邪气去得有个道儿,故要“但当利其小便”。一利小便,湿邪就从三焦下面的膀胱排泄出去了,这不就好了吗?这个病的治疗原则,证候特点、禁忌,寥寥几个字,表达得非常清楚。不过,张仲景的书里有缺点,咱们不能说咱们的圣人如何如何,但它这里的确没有舌苔描述。现在看病是要看舌苔的,最好在老先生的“脉沉而细”后面补上“苔白腻”这么几个字。湿邪痹在三焦,停在体内,代谢不出去,舌苔上就表现为白腻。这是合情合理的。有的内容,咱们想补,但是不知道,有的时候能补,就得补上。+ Y, E9 ]9 z; c
8.濕家之爲病[湿家:指久患湿病的人。],一身盡疼[“一身尽疼” 《玉函经》作“一身疼烦”。],發熱,身色如似[似《金匱要略》卷上無。]熏黄[熏黄:形容色黄而晦如烟熏。]。, V z3 q6 ]( B
[语译]久患湿病的人,全身皆疼,发热,皮肤颜色黄而暗晦,好像烟熏一样。6 \% Y# R. [1 k/ b' k7 D
[提要]湿邪郁久化热的症状。. ~0 d8 u! z) E% k" k
[浅释]湿家,指久患湿病的人,必内湿偏重,今一身尽痛,当是又感受外湿而浸渍肌肉所致。内湿与外湿相合,郁遏生热,如同罨酱一般[罨yǎn],故发热而皮肤黄色如熏。这种熏黄,乃湿邪久郁,不可误作阳虚寒湿的阴黄。
# [. \) O4 a" E, T[选注]黄坤载:湿盛则气滞,故疼作;阳郁故发热,土郁故色黄,黄而兼黑色如烟熏,故曰熏黄。
( j' g V \0 C成无己:身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如似熏黄,即非阳明瘀热。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为表里有热,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疼,非伤寒客热也,知湿邪在经而使之。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是以身发黄者,为其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
" v& P d% y& r7 C, Q- _尤在泾:湿外盛者,其阳必内郁,湿外盛为身疼,湿内郁则发热,湿与热合,交蒸互郁,则身色如熏黄。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若热黄则黄而明,所谓身黄如橘子色也。
4 R; y8 x! I* G) Y8 Z高学山:湿流关节,故初期则关节烦疼,湿久化热,而热充经表,故一身尽疼而发热也。黄为土色,身色如熏黄者,湿热伤脾,在上之汗孔不疏,在下之小便不利,故蒸其湿土之色于外也。
2 m+ z+ d, y5 ^[按语]观诸家所注,本条熏黄亦由于湿热郁蒸,但以湿为主,如成氏说“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尤氏说“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因此,与阳明偏热黄而鲜明的发黄不同。后世将黄色晦暗专属之阴黄,单就颜色区分,显然不够妥切。
: H& \6 O9 H) i, O! y6 ?2 P, a! ^刘渡舟先生:这一条论湿热为病。湿之为病,有寒湿、风湿、湿热、暑湿这么四大类。“湿家"这个称呼,是古人的一种习称,就是说这个病人是患湿邪了。类似的还有《伤寒论》中的“风家”“喘家”“汗家”“亡血家”等等。杜牧的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古人习惯这么说。“一身尽疼”,是说全身疼痛为是病的特点。说发热,但没提恶寒,咱们在读的过程中要思考,这里应该还有小便不利的情况,因为这是湿热为患的情况。身体的肤色偏黄,这个黄色和黄疸有所区别。黄疸也是湿热之邪所致,但多数是热大于湿的,它的黄色是很深的,颜色是明亮的,鲜明而如橘色;本病是微发黄色,而且颜色很暗,就像是我们黄种人的皮肤加上烟熏过似的,这就是湿热很重的一个特点。因为湿是土之色,土是和脾相应的,中医就讲这个理论,脾土之湿邪与热相争,就呈现出这么个黄色,和黄疸要有所区别。
4 h0 U" v8 u$ t: K5 S我有一次看一个病人,他很胖。他的脸色和胳膊上的颜色就像是烟熏过似的发黄,还有胸闷头重,舌苔也很腻,就是一派湿热之象。咱们都是黄种人,黄皮肤,但他自己都说和别人黄得不一样。说他是黄疸吧,他也没有恶心、厌油腻这些情况,说明他是湿热之邪相争于肢体关节,而肤色表现出这个颜色。通过对“如似熏黄”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更加体会到古人“练字”的功夫很深。这个很有意思,后学者得细细反复的咀嚼体会。6 A8 _4 B& }1 L6 u" I$ V7 e+ j
9.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小便不利 《脉經》卷八作“小便利”,下有小注“云不利”。/“小便不利”《玉函》作“小便利”。],舌上如胎者[舌上如胎:胎同苔,舌上好像有苔生长。],以丹田[丹田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卷七注:“下焦也。”/丹田:按照抱朴子的说法,在脐下为下丹田,在心下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这里所称应是位于脐下的下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得水《玉函》卷二作“飲”。],而不能飲,口燥煩也[“口燥烦也”《脉经》作“则口燥也”。]。6 |! D6 j' Q6 n% m4 [& K4 }1 g3 `+ E
[语译]久患湿病的病人,只在头部出汗,而脊背强硬,想要盖被和烤火。如果早用泻下药,就会发生呃逆,胸中闷满,小便不利,舌上好似有苔;这是下腹部有热,胸部有寒,口渴想要水,而又不能喝,主要因为口中干燥而烦的缘故。( D3 S7 K- q) J) ^; B
[提要]湿郁于表的证候及误下的变证。0 _7 S1 U5 V3 q0 [& c
[浅释]湿邪外郁肌表,卫阳被湿邪所遏,而不达于外,所以身冷欲得被覆向火。内郁之阳升越于上,所以但头汗出。湿为黏滞之邪,滞着于太阳经脉,所以项背强硬,《内经》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即指此类证候。这时当以温经祛湿为治,以冀表湿外解,使卫阳得以伸展,则诸证可愈。今反误用攻下,致胃气被戕,因而胸满呃逆,肾气损伤,故小便不利。胸中阳气因误下而下陷,则郁而为下热;胸中之阳因陷下而相对不足,则表现为上寒,于是形成上寒下热的局面。胸阳不振,寒湿郁阻,所以舌面似有湿润的白滑苔。湿阻而津不上布,则口渴欲饮,但毕竟不是津伤,所以虽渴却不能饮,这就表明渴欲饮水仅是口燥烦而已,决不可误认为是真正的热邪。由于本证比较复杂,寒热疑似,对于临床辨证极有启发和帮助。
Z0 R9 `: n6 x4 u/ F! `[选注]成无己: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搏者也。湿胜则多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搏,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背,阳也,腹,阴也,太阳之脉,夹脊抵腰,太阳客寒湿,表气不利而背强也。里有邪者,外不恶寒,表有邪者,则恶寒。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湿在表而恶寒也。若下之早,则伤动胃气,损其津液,故致哕而胸满,小便不利。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丹田有热;表中寒乘而入于胸中,为胸上有寒,使舌上生白苔滑也。藏燥则欲饮水,以胸上客寒湿,故不能饮,而但口燥烦也。
4 c! i! l2 |4 ], \' K尤在泾:寒湿居表,阳气不得外通而但上越,为头汗出,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是宜温药以通阳,不可与攻法以逐湿,乃反下之,则阳更被抑而哕乃作矣;或上焦之阳不布而胸中满,或下焦之阳不化而小便不利,随其所伤之处而为病也。舌上如胎者,本非胃热,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胎之状,实非胎也。盖下后阳气反陷于下,而寒湿仍聚于上,于是丹田有热而渴欲得水,胸上有寒而复不能饮,则口舌燥烦而津液乃聚耳。
; c/ l v+ M3 P" U! y! q8 l! f K黄坤载:湿盛阳郁,发而为热,则热蒸皮毛泄而为汗。若其人但头上汗出,阳壅遏于上,未至盛实于中也。湿在太阳之经,脉络壅阻,是以背强。阳气郁遏不得透发,故皮肤恶寒,欲得被覆向火。俟其湿热内盛而后可下,若下之太早,则胃败气逆,哕而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脂,以太阴土湿,木气不达,脾肝郁陷而生下热,热在丹田而胸中无热,惟有湿寒,虽渴欲得水,而却不能饮,止是口中燥烦而已。以其阳郁于上,故头汗口渴,舌窍于心,阳虚火败,肺津不布,凝塞心宫,故舌上如脂,如脂则非盛热生胎矣。盖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化热,止是湿寒耳。
' ?7 }* Q+ p, O9 Y/ B5 K[按语]各家对“丹田有热,胸上有寒”的解释虽然有所不同,成注为“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丹田有热,表中寒乘而入于胸中,为胸上有寒”,尤注为“下后阳气反陷于下,而寒湿仍聚于上”,黄注为“脾肝郁陷而生下热,热在丹田,而胸中无热,惟有湿寒”,而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皆说明丹田有热,由于阳气陷而郁于下,并非真热;胸上有寒,既有胸阳不足的一面,又有寒湿困聚的一面,属于正虚邪实,“舌上如胎”,正是属寒而不属热的确据。惟其假热,所以渴欲得水仅是口中燥烦;惟其阳虚寒湿,所以却不能饮。由此可见,后世医籍有引本条作为“上寒下热”的例证,显然是不确当的。9 o/ d+ |; G4 h( x( t/ z
刘渡舟先生:这一条是论说湿家误治之后的一些变证、坏病的。首先,“胸满”应该是念作“胸闷”。人得了湿热之邪后,得把这些邪气排出体外的,而咱们人体自身就有正气存内,而祛邪外出的这一个机能,就像西医说的免疫力和代偿机制似的,所以说有些病,即使你不吃药也能好。人固然是高级动物,生病了知道吃药,但是动物若是生病了怎么办?它们没药可吃,也没见着说动物一得病就死了,它也大部分都活过来了,这就是由于自身内在正气的调整作用。咱们在治病的过程中,要顺着人体的这一机能,比如人得感冒了,太阳病风寒了,脉是浮的,正气有保护自身的使命,就会抗邪,推着邪气往外走,这个时候给他发一发汗,顺着正气的作用方向,就能一汗而解,这就是“顺治”之法。如果这个时候非得用一些大黄、芒硝,往里引,往下泻,这不就是逆着正气的作用方向了吗?那就是错误的治疗,为“逆”。湿病出现的这些证候,就是治疗时逆其病势的误治后果,是很严重的。燥邪伤人津液,湿邪伤人阳气,湿热之邪有粘滞之性。相比而言,风性善行而数变,它无论伤了那里,游走、变化得都很快,而湿邪无论在哪里,都会着而不去。古人有时候把这个湿邪比作是油,黏黏糊糊的,能阻碍气血阳气的运行。阳气伤了之后,就会怕冷,乐意多穿些衣服,喜欢火烤一烤,而湿邪很多时候又留滞关节,阻碍了经络气血的运行,背部的经脉失于濡养,就表现出背强。这样一来,就成为湿痹了,浑身无汗,阳气要祛邪外出的,但是却被湿邪的粘滞之性纠缠,而不能通达周身,使全身得汗而解,只是头上面能出那么一点汗。“但头汗出”,这是一语双关:一个是说明只是头面部有汗,这是表面意思;另一个就是说除了头面部以外,其他的部位无汗。怎么办呢?应该祛寒湿而通阳气,比如说用后世李东垣的羌活胜湿汤,都可以治这个病,稍微地用一些祛风燥湿的药,量不能用得太大。然而呢,医者不知道用上面的方法来治疗,他用了泻下之法,这是逆其病势的治疗。这样一来,就伤了人的阳气了,使阳气下陷,后果就是湿从寒化,若胃阳伤则哕,胸闷是胸阳之气被伤,小便不利是下焦阳气被伤,气化不利导致的,而湿痹本来也有小便不利的特点。上面有寒湿之邪,所以说“胸中有寒”,下面“丹田有热”,所以表现出渴欲得水,但要注意的是,这个热不是真正的热,是误下而阳气受了挫折之后,不能升腾而内陷,所以这个热不能消水,就不能下咽。这也是胸中有寒湿之邪阻滞的表现。阳气虚了之后,不能气化津液,所以“口燥烦”。8 t: _# C. n* K0 X5 C! r1 ]
这一条总结起来就是一个湿痹的患者,阳气受伤闭塞,湿布于表,而不用祛寒湿以通阳气之法治疗,反而用了下法,误下之后,湿邪不去而从寒化,阳气被伤而下陷,因此出现了上面有寒,下面有热的这个情况。上焦有寒则胸闷,中焦有寒则哕,下焦有寒则小便不利,舌面上就像长了一层苔一样,类似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潮湿的石头上面长的青苔,这就说明是湿气内盛了。湿家用下法是错误的,用汗法也是错误的,“但当利其小便”,就好了嘛!这里的发汗还要补充一下,不是说湿家完全不能用发汗的方法,比如说麻黄加术汤。也就是说,湿家治疗时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6 }1 w! f/ B6 V, j5 n
& h+ t1 H- W4 |, {
参考文献:
! s0 u" ?" u: n9 O/ m【1】《伤寒论校注》刘度舟 钱超尘等人3 R! v& u4 Z# i" I7 f" U
【2】《伤寒论语译》刘度舟 钱超尘等人/ A* P& p) N) r3 d0 V: \
【3】《伤寒论译释》陈亦人0 h2 [7 f/ ]$ y: C2 \' i
【4】《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 刘渡舟著 王庆国、李宇航、陈萌整理' |, ^ W$ h) Q+ r1 U& Z
【5】《伤寒论集解》(历代医家伤寒论注解辑要)聂惠民、王庆国、高飞编集
" J5 }1 b: X* |9 p6 G9 \【6】《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
7 {& O4 Q1 i* N+ N3 ?9 s【7】《医宗金鉴》清·吴谦等编
d/ W0 @: g, Z( _# l【8】《伤寒来苏集》清·柯琴著
Q. h! q/ C6 x3 u# ~【9】《伤寒论条辨》明·方中行
( ?% ]% {6 h" P【10】《医门棒喝》清·章楠% r6 H: u2 B4 E! ~5 T# N: }
【11】《伤寒悬解》清·黄元御9 `. x; }3 ^3 ]1 k: W
【12】《伤寒论集注》清·张志聪
- E# }& `, |5 `8 i【13】《伤寒证治准绳》清·王肯堂
( w1 Y. S2 R, r: a+ A& z. k【14】《医宗金鉴》主编:吴谦等
- }, u7 | @* r5 w2 N8 G7 o【15】部分内容源自网络; E- \* [5 s# E4 p9 ~
; D% \' {5 w( `) L# K6 w1 s
1 j) W6 q; s, B$ J
第七讲《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二),到此结束。感谢曹东义老师!感谢一念健康欣然老师!感谢各位中医同道!敬请批评指正。祝您们健康快乐,吉祥如意!- `/ S7 J, W9 p, k& v
$ u6 Q- l4 C$ c% e7 Q0 D8 q
版权、免责声明:本次讲座“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讲课内容稿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文中内容涉及到的参考文献、书籍和源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所涉及到医理,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