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9 22:30:22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华文明,如何哺育了中医的思想。扁鹊作为“医者宗”,在那个时代如何吸收前人的学术精华?《河图·洛书》的“生成论”文明,影响深远。在“生成论”指导下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素问》有“五脏生成论”,没有五脏构成论。“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作为万物之灵,禀受天地之气最为完全,人与万物息息相关,五色五味、五气五声,都入脏腑,人体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小天地”,集中了万物的精华。故而天地自然环境的变化严重的影响着人类的“内环境”的变化,由“内环境”的变化而导致“脉象”随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变化。扁鹊秦越人是“生成论”指导下的中医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地人”三者密切的联系起来,一年之中阴阳消长有时,人体气机变化也随之而应,这正是扁鹊秦越人“守数精明”的特点。扁鹊秦越人脉证合参,“视病尽见五藏症结”,而闻名天下。   $ a# W; Z7 c) ], `
         让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与分享。     http://www.ynjkcy.com/bqwh7 E# f4 E, o" N7 V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医学的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东方的中华文化不主张“神造万物”,而是天地万物“自然生成”,万物之间息息相关,生克制化,因此,“生成论”是一个基本的看世界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叫中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西方中世纪黑暗长达一千多年,所有的人都不能问“世界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布鲁诺被烧死,伽利略被审查,都是挑战了他们的经典,违背他们传统。如今,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手还是要放在这本经典《圣经》上。可见,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制约人的行为是很大的。! V$ t) V8 h7 E0 `
         中医是整体生成之道
  A: y6 R0 @6 f         生成的生命,从无开始,“以无为本”;生成的生命有结构,与天地万物的环境因素紧密相关。
1 |1 k5 [8 [, q/ x          西医从研究人体现有结构开始,属于“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也属于“以有为本”的学术体系,与环境的关系因为“看不到”而不紧密、不确定。
! n: a7 U# b& C: Z# ~7 s! t4 x          因此,中医的视野大,包容的内容多,有明物质,也包含大量的“暗物质”。1 c' v' T; Q5 Q5 T
          西医主要研究“明物质”,需要不断发现“暗物质”。
$ v: z6 j- Z" D1 b0 O' }* k* M          中医之道大,西医之道小,这是因为“生成”可以包容“构成”,中医可以包容西医。( J6 t7 r& ?$ p2 E7 I
         扁鹊为中医打下的深刻烙印,是不容易被“西化”的文化根基,学习和传承扁鹊的医学思想,有利于中医药的复兴。                                                                             
9 J6 f4 x: g: H' W
* ^; S6 x& h2 y7 d% t%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10 22:21:29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4-10 22:23 编辑 2 V* Y  {  |0 y# G4 g6 ~
& O+ j! y/ d  U: O
      今天晚上(2018年4月10日)由张海涛给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五讲。8 L+ p% h+ `- v0 f1 m4 }3 v' j, D
      他准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病的几种传变类型---传变不常、急证急攻、表里分传、热邪散漫等几种变证,以及三消饮和白虎汤在治疗瘟疫病时是如何辨证?如何加减化裁运用的?又是如何临证鉴别的?$ e1 Y! r, g2 _* G6 v6 z: W, z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
5 v: U6 V) F; R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泉疗养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2 S  L$ V& x% D9 j6 r! ~- j
       传变不常
; w  G! j, L, I& s& s, _9 ?2 [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而解者;有从自汗、盗汗、狂汗而解者;有无汗而传入胃者;有自汗淋漓热渴反甚,终得战汗方解者;有胃气壅郁,必因下乃得战汗而解者;有表经汗解,里有余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证复发者;有发黄因下而愈者;有发黄因下而斑出者;有竟从发斑而愈者;有里证急,虽有斑,非下不愈者。此虽传变不常,亦疫之常变也。有局外之变者,男子适逢淫欲,或向来下元空虚,邪热乘虚陷于下焦,气道不施,以致小便闭塞,少腹胀满,每至夜即发热,以导赤散、五苓、五皮之类,分毫不效,得大承气一服,小便如注而愈者。或宿有他病,一隅之亏,邪乘宿昔所损而传者,如失血崩带,经水适来适断,心痛疝气,痰火喘急,凡此皆非常变。大抵邪行如水,惟注者受之,传变不常,皆因人而使。盖因疫而发旧病,治法无论某经某病,但治其疫,而旧病自愈。- @) t* W" k  ^8 I- ?
       急证急攻
  @6 l4 Z. n* [) F( _0 c       温疫发病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早服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渴少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夜半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投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温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 n" z# Y( ^5 f! B) J) F' W
# t  M; R% K+ Y- Q( ?& F, l        表里分传
) X5 ?$ R/ w3 d( c3 z  ~! u温疫舌上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渐黄至中央,乃邪渐入胃。设有三阳现证,用达原饮三阳加法。因有里证,复加大黄,名三消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此治疫之全剂,以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者宜之。
: ^2 Y: Q# T! `9 ^       三消饮
/ [( }+ W  O  c% n6 \      槟榔  草果  厚朴  白芍  甘草  知母  黄芩  大黄  葛根  羌活  柴胡6 [; \- l2 D; X! k
姜枣煎服 ; E+ f7 r, H( ^! w' z4 ]
        热邪散漫1 o; Y. G8 c8 z' n' K/ {9 Y$ P9 u
       温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宜白虎汤。* _; x2 a; ]% f! g
       白虎汤  石膏一两   知母五钱  甘草五钱  炒粳米一撮,加汤煎服。
  F: Y' z) n8 Q: W) q' P. h       按:白虎汤辛凉发散之剂,清肃肌表气分药也。盖毒邪已溃,中结渐开,邪气分离膜原,尚未出表,然内外之气已通,故多汗、脉长洪而数。白虎辛凉解散,服之或战汗,或自汗而解。若温疫初起,脉虽数未至洪大,其时邪踞于膜原,宜达原饮。误用白虎,既无破结之能,但求清热,是犹扬汤止沸也。若邪已入胃,非承气不愈,误用白虎,既无逐邪之能,徒以刚悍而伐胃气,反抑邪毒,致脉不行,因而细小。又认阳证得阴脉,妄言不治,医见脉微欲绝,益不敢议下,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当,愈投愈危,至死无悔。此当急投承气,缓缓下之,六脉自复。http://www.ynjkcy.com/wyl9 A4 u# t" f( Y/ x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所论述的“传变不常”,以及如何辨证治疗的问题。无论伤寒,还是瘟疫、温病,其共同的临床特征,一个是发热,一个是传变。如何解决发热的问题?如何把握疾病的传变?不同的医学家有不同的方法。《素问》《伤寒论》的六经体系不一样,吴又可所说的“疫有九传”,概括的都是很多疾病的共有规矩,而不是每个人的必由之路。这就加重了认识和把握其规矩的复杂性,但是扶正祛邪,辨证论治,是不可偏废的措施。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这要看每个医学家的所长。不是唯一,不是医学家决定论,而是患者自己疾病过程中的邪正斗争情况,医生的治疗只能是因势利导,提供帮助而已!帮错了,是负能量;帮对了,是好医生。如此而已。7 l2 G: T- k1 i, |3 _. Q# \1 V

/ |6 _$ }* N; [7 r" v5 r4 u) e5 ]! l
  S& J$ ^* q! ?* c- D  K$ i8 r+ |%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11 21:50:46 | 阅读全部
                    刘敬章说:今天(2018年4月11日)学习的是《热病新论》的第三节内容,题目是中医可以吸纳和包容西医知识。包括从中西医的起点不同,西方四元素学说和东方阴阳五行学说的根本性的差异,截然不同的内涵和思维模式,以及近百年来中西医汇通的汇而不通,反而出现了起源于王清任的信仰危机,也就是《医林改错》,越改越错,近现代废医存药的无知和利用管理西医的方法来逼迫中医科学化的方向性错误,导致把中医驱赶出了其固有的知识产权之外,让中医一下子陷入了不明脏腑,逻辑混乱的泥潭。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绝对难于被消灭的,今天的中医是完全可以包容和吸纳西医知识的,当今社会接受中医理念的群体已经超越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古老而又丰富的中医一定会胸怀大海,重新自主,自立,自强,生生不息!
6 Z9 z+ ^3 \  |' c+ U6 Y7 c﹌﹌* J; G8 F3 d3 p
                  我们一起,听刘敬章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rbxl" D7 Z3 @* w7 ^2 C& T9 L& L1 r
                  祝贺刘敬章讲述《热病新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的有关问题。
. y3 i4 J5 z& X0 L/ J                  中西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在起源上不一样。希波克拉底的“四元素”学说,佛教的“四大”,与五行学说明显不同,它们都没有“金”,不是相互关系的“五行”。5 T# m; M; T" Y
                 没有金属文明,可以建立阴阳学说,也可以有四元素、四大学说,却不可以建立“五行学说”。
5 }1 {5 V# g" S" k. M* z$ t8 R                 五行学说,必须在金属文明之后,才能建立。! k  X: }) `$ ]
                 五行之间,也可以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2 v' T9 S. o) n2 d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那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其他几个要素就要发生响应的变化,通过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便恢复系统的平衡。2 r8 ]- b4 K, C4 u) r" h! O! j7 r9 C
                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五行之中的水火木土都可以是自然物质,金却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劳动成果;五行之间的生和克,都必须有人类的劳动参与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不能成立,也不能“行”起来。: h3 h3 ~' _* e# z8 W
                考古学证实,在金属被冶炼出来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才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 |: o. T! a/ i  q
                中医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把寒热温凉的四时气候与人体患病的特征相联系,表面上与四体液学说相似,实际上分别很大。中医强调的是阴阳平衡,主张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证候的寒热,不是具体体液的多少决定的,而是自身阴阳失去了平衡状态;恢复平衡,不是靠禁食和导泻,而是靠针刺、药物的辅助调节作用,理法方药皆以寒热温凉为基础,各个环节完整一体紧密配合。强调的是因势利导的温和调节,以病人自我恢复能力为本,而不是通过外力的强行干预。
) l. Z) O& G  k0 [* I$ ]  B2 [2 |, R0 l+ }0 r9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12 21:32:26 | 阅读全部
                    本周四(2018年4月12日),李源继续和大家学习、分享曹东义老师《回归中医》中的《SARS折射中医历史地位》,邓铁涛教授说:“中医药经历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曹东义教授说,其实“开始正确认识中医”的不仅仅是“世人”,也应该包括中医界自身。那么“非典”到底折射出中医怎样的历史地位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为:1.历史的经验没有被很好的借鉴;2.用什么思想指导我们的治疗;3.靠什么提高我们的疗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希望我们能够得到启发。
9 e# d# c: L, e+ `; P﹌﹌1 z) D' x, ]( I% Y% j$ R% ]
                   我们一起期待,李源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hgzy. L7 M+ f/ w# r% I/ |
                    祝贺李源讲述《回归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SARS折射中医历史地位”的有关问题。5 H  N& O, _: p1 a1 ?
现在SARS疫情过去了15年,似乎再提SARS已经“不合时宜”了。难道当前的认识就已经透彻、深刻了吗?难道今后就不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吗?回首中医参与SARS救治的曲折过程,值得我们反思的内容还有很多,甚至可以说深刻地反思才刚刚开始。
, N( D0 Z* G( J. d# c% f                   2005年邓铁涛教授为《中医群英战SARS》题词说:“中医药学历经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 U1 e, F4 p$ ~4 f) \0 }
                   其实“开始正确认识中医”的不仅是“世人”,也应当包括中医界自身。! |# J9 x% u" z$ j7 f
                   可以不客气地说,历史的经验没有被很好的借鉴,不仅2003年如此,现在的禽流感防治也如此。中医仅仅被当做“备选”、“可选”的措施之一,远远不是“首先”和“必选”。
0 r2 {& [) I& |                   1954年石家庄市传染病院中医郭可明先生治疗“乙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认识这一经验的曲折过程,在50年之后的SARS之战中又重新上演,甚至到了必须由邓铁涛教授等名老中医给胡总书记写信呼吁,中医界才赢得了参与治疗机会的程度,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中医界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没有被加强,甚至倒退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_& Q( f# T, q
病毒感染,与细菌完全不同。
2 Z" W. v  P, k+ B2 s4 x                 病毒是一个不能在自然界独立生存繁殖的生物,必须借助于人体(或动物)的活细胞,才能制造新的病毒。
3 p$ A0 [3 u( C5 [2 V8 L0 f                  也就是,造成病变的病毒“都是自己造的”,原始侵袭的少量病毒,只是火种。/ D* O, @. r$ g) P! o6 J. a8 O
                  抗细菌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抗病毒药,必须在细胞内病毒复制的时候起作用。
# I. q3 f" d( F" s; |0 q                  因此,抗细菌的药物很多,效果也比较好;抗病毒药,进不了细胞,药物很少,毒副作用很大。
& i+ ?' k; S# `  p" m                  因此,中医药发挥作用的机会很多。中医药不仅可以抑制病毒,关键是调整生命机体抗击病毒感染的机制。* P) z# i" m5 t' T5 N" {6 O$ P
                  所以,历次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效果好,副作用少。
; n' L0 s4 [, ~9 q                  这些道理,被有些人、有些机构“屏蔽了”,让抗病毒西药全球“脱销”(大药厂准备不足?)也不给中医药机会,中医药的作用不被人了解,很多人也不会使用。
% n) x& E# ~$ O2 [' I0 W& o                 这是世纪的悲哀,是很多生命代价换来的经验,不被重视造成的。
& a) R" c3 A" T/ n! y# a: t; w, t: K                 这种状态,应该改变。
! J, r' E' k$ t6 t: z! J) |) \# A- S9 r(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13 21:38:09 | 阅读全部
                    本周五(2018年4月13日)由刘云双为大家讲述201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第二章 里面接下来的内容:纺织印染促进化学制药:/ J$ z0 S- i  b

* s7 ]# l. W) F( h; D! {% X# k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在柴达木盆地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西药绝大部分为化学合成药,它是指以结构简单的,经过一系列反应过程,制得对人体预防,治疗及诊断作用的原料药,化学合成药的生产方法主要采用间歇法,大致分三种:1,全化学合成;2.半合成;3.化学合成结合微生物合成。西药的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开始于19世纪。
9 {8 t1 c9 t  I7 i1 }8 G+ }1 W5 s) q$ Z& L2 b) y
                  中药的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医生自己品尝,大部分中药属于“自采自用”,而不是为了商业获利。中药与西药在研发途径下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所以不能按照西药的研发标准来要求中药。人类有机体的整体性,不是随心所欲的切除,移植,不应该过度医疗,更不应该过度切除,移植。抗生素利器不该被滥用,抗生素问世以后,使西医治疗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疗效,大福度提高。也使中医学《伤寒论》,《温病学》在这方面的优势,似乎变成了“过去式”。分子医学扬弃细胞病理学。显微镜技术和物理化学的进步,使人们的认识由细胞.细菌的“微观领域”深入到更加微观的分子水平,随着人们对于微观领域认识的加深,人们对于细胞内部结构,细胞的调节和分化,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中医尽管没有微观细胞因子调节机制的研究,但是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有序的复杂机体,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堆积。( A7 {& s- t8 W# x
" W9 r( h: K  [8 b
                   让我们期待刘云双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tqzydjl
% S/ s) [& I' B                    祝贺刘小双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西药与中药的区别,从起源,到批量生产,西药与中药都不一样。
$ V8 L: ^4 q5 @9 ]5 G, d" v+ V                    中药的起源来于“神农尝百草”式的医生自己品尝,大部分中药属于“自采自用”,不是为了商业获利。西药的大工业化生产,不可能是临床医生“亲历亲为”的事情,也没有哪一个医生有能力为了治疗一种疾病,自己先建一个化工厂,然后分离化学物质,再去做动物实验,再做临床实验来开发新药。而必须是制药企业老板首先投资研究某些化学单体,再去做动物实验,然后再进行临床实验,以便观察这个新的化学单体是否有效,是否安全。
4 |$ O( k+ U+ F) |
9 ^1 Y7 u2 f6 X2 R  l                   也就是说,西药不是医生发明的,是制药企业制造的,然后推荐给医生,让医生在临床上试用、使用,它的研发动力主要来源于商业利润的推动,是一个医药分离的运行机制。这种研发体系造成了医生不懂药,药商不懂医。医生在使用某个新药的时候,完全依靠药商提供的材料。很多药物不良反应,都是在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时候产生的。因此,新药上市之后,追求“尝新”的人,其风险就会很大,有的时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有的时候就是在“冒死吃河豚。”因为很多西药新药的有效性往往没有多少问题,其安全性却往往是“没有数据”,或者是没有把握的。
" `" \- ~5 a2 f" v4 E- n4 ]' r8 I# K- u$ V0 R% ^1 I/ Q% _
                    即使新药的研发过程中有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也是短时间、参加人数很少的数据,其对人体的远期影响、广泛作用,包括毒副作用,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之中,在经历千万人体的应用之后才能逐渐了解。# }* G. V5 _& Y4 l; M0 ]
                    中药与西药在研发途径上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所以不能按照要求西药新药研发的标准来要求中药。
: _+ ]  J- S4 z5 N5 t8 @3 `9 P- i8 H! n+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14 21:39:24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4月14日),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她和大家一起讨论“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大奖”的启示。
' C, i1 n" I* W* s$ s将活血化瘀法运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已故著名中医专家郭士魁老先生。他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活血化瘀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妇科疾患等,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少。中医临床治疗冠心病最常应用的是宣痹通阳法,代表方剂是“栝楼薤白半夏汤”,但有的时候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当时,以治疗心血管病见长的郭士魁每天要收治六七十名患者,在不断探索的临床用药过程中,他发现大剂量活血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因此,郭老开始尝试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心病,果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而创造性地将活血化瘀治法带入到冠心病的治疗领域。; d- j# h8 R: I& p2 Z8 ?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各地发表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论文有459篇,病例数6万余例,有效率达85%左右,疗效明显提高。活血化瘀已成为我国中医药界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成的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化痰活血法等,使活血化瘀方法得到不断拓展,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
0 C+ M8 _5 J+ \, I' Q5 O# j                  任何一项治疗措施,都有其优缺点,不能被滥用。& `# K8 m) m! M& T
                  有些人不恰当地扩大了活血化瘀的适应范围,甚至出现了“无病不血瘀,无药不活血”的滥用状况,值得大家反思。' Z9 s8 P6 C* n" ~! s
                  我们一起期待,杜明明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1 {& }' B2 F* x4 o  i
                  祝贺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活血化瘀治法取得的巨大成就。
) W- A: e5 A  s2 S  ^* X. {) S这是按照中医故有规律,发展中医学术的好方法。
% }8 v% e# M8 T% O5 W                 通心络也是活血化瘀领域众多中医药成果之中的一个,是一个亮丽的果实。
9 B7 y6 ]& y* O/ a. v( C吴以岭院士认为,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流通不畅、血液瘀滞进行的一种针对血液的治疗方法。瘀血阻滞在络脉,除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外,还有血管本身的原因,如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的血管痉挛。为什么治疗方法只针对促进血液的通畅,而没有针对血管本身的功能改善呢?一系列的疑问使一直专注于理论创新的吴以岭不断思考着正确的方向。他在1983年参加了全国冠脉痉挛综合症学术会议后,更是发现西医有关冠脉痉挛的学说与他一直进行的络脉研究不谋而合。当时他的工资只有60块钱,于是他斗胆向朋友一下借了6万元,自己做了300份的通心络胶囊免费送给病人服用。到1988年,他共回收了有效病例100例,并根据这100个有效病例发表了《中药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的学术论文,第一次将他的针对络病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7 A+ h0 d% p' X5 d' M* ^; I2 u6 J2 o                1993年正是吴以岭的创业初期,国家科委一位领导找到吴以岭,认为他的研究和发展思路是对的,而且是很有希望的,并让他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到国家科委作汇报。经过国家科委领导和专家们的研究和肯定,根据络病理论而制成的通心络成为我国第一个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国家项目。国家计委和科委共投入500万支持通心络。十年前,国内外许多著名中西医专家对通心络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e5 e& _/ R" y* ?- y" s9 n0 b

2 k, K" y  p6 k' z" W%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15 21:37:14 | 阅读全部
                    周日(4月15日)晚上,王红霞主任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她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章 “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的有关问题。& l6 {& p% l$ F
                    茫茫宇宙之间,人是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激起世界各个民族人们的探索热情,也曾经产生过许多不同的说法。$ X0 b9 I+ X; U( \5 d3 p! a$ r1 |
                    中国古人一向善于表述运动、变化的事物,山水人物画都注重传神、写意,而不是仅仅写形、传实。西方的天使一定要有翅膀,中国的神仙就不需要翅膀,只要衣服飘飘,周围有几朵云,就是在飞行。7 B/ U0 m. G% ]+ a' `& V1 \8 p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也是一种大写意的方法,是描述动态变化的方法,而不是写形、写实。中医依靠生成论的独特方法,构建认识模型,解释了人体生理病理的秘密,指导着养生、治病。3 m" D0 {# n) _8 x0 u% ^7 n1 Z0 l
                    认识疾病,首先应该从认识人开始。中医、西医都有独特的人体观。. k; Q) _* V5 c& f
                    中国古人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总结。“立竿见影”是一个成语,人们往往借此形容办事效率快,或者成效显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立竿见影”是最早的科学研究。树立一个杆子,测量日影的变化,这就产生了古代的历法,也就阐明了太阳与月亮、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关系。因此,就萌生了古老的农业科学,当然,也给古老的医学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天人相应。
" u! l" ?7 D, O  Q: y2 |7 _
* A6 C3 O1 v4 y5 P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tqzydjl
: \: w7 `1 \, R1 {* s5 V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第三章 “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的一部分。
2 k! y1 C2 U- m- z                    茫茫宇宙之间,人是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激起世界各个民族人们的探索热情,也曾经产生过许多不同的说法。
3 x( D. F* A) c% N9 L  Y( `                    古希腊神话认为,宙斯和奥林匹斯圣山上的众神,是人类的缔造者。信仰《圣经》的人,认为是上帝造的人,先有了亚当,后来又从亚当的肋骨培育出夏娃,在伊甸园里产生了人类的后代。亚里士多德的解剖学著作,就说男人比女人少一根肋骨,因为改正这个讳莫如深的错误,曾经使早期的解剖学家深受教会迫害。8 A7 p) s' ^% \( C8 Q
                   当然,中国古代的传说不止一种,对于人类起源的看法也不一样,有的似乎玄虚,如女娲造人的传说;有的朴实,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等对于人的生命来源正确描述。那么,产生于几千年的中医学是怎样论述人类起源的呢?# ]% w& h- g% }5 T% l( q& n# a7 t
                  中医学没有上帝造人、神仙造人的说法,而是按着自然界自身发展的思路,解释人类诞生的原因。《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就是说,人体虽然生活在地上,但是他们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天的空气。
- R1 G2 X* C& b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呼吸,重视气,而对于心跳的认识则属于相对次要一级,这是中医与西医不同的地方。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属于主动的动力部分,血属于相对安静的部分。中医认为,血液的流动,要靠气的推动。所以中医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的时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也会淤滞。, J8 Q) K$ n$ a; U% i- j
                 人是自然界自身发展而形成的,人体也要按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节律。当然,知道这种变化规律,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就能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否则,逆时而动,就有可能生病、短寿。: D. J( V* h& _9 c6 f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出生之后,要靠自然物质的补充与营养。人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交换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状态,古人称之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9 |! S- [/ H2 s* Y. t) p" i3 ~$ ?: Z/ J+ G5 _* r9 D-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16 21:36:33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扁鹊言医罕言道“的问题。7 p& ^& u" s- X' f
                     相传,《难经》与扁鹊关系密切,或者说《难经》是源出于扁鹊的医学著作。它对待”道“的特点是否符合”罕言道“的特征呢?
+ H1 y; c0 w4 R1 k6 E( p  N                   《难经》之中只有几次提到“道”这个词,其用意主要是“道路”,比如:
3 T, j6 |8 ?4 |$ P- L# h2 ^% g                   《难经·二十七难》:) b: S2 @& J2 y+ a& z
                     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0 o& i4 n9 h3 x+ w4 Q                   《难经·三十一难》:! {) N0 N2 Q$ Q- D2 j1 f; b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l$ \, N, F7 d, l
                  《难经·三十五难》:" X4 g  z: C: D+ i
                  《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K+ V+ t. u* C( D( E% b- c
                  《难经·四十六难》:
4 U  [! R6 Z' Z# }  R) C( q- n" Y0 `                  《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2 u1 F+ G. E2 w8 D7 w
                  上面引文之中,提到的“道”字,主要指大小肠、血脉,是运行水谷的通道、道路,与“道”的本意相一致,也和扁鹊的学术特征相符合,没有老子所说的天道、地道等含义。( d3 Y0 O: r) B- E+ t
                   但是,《难经》毕竟不属于扁鹊亲手写成的著作,其中既引用了《经言》等前人的经典,也必然会吸收道家理论的精华。& l( H  z/ E# g8 `4 }: y
                   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3 A4 t  s' y& Q1 w) Y& O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难经》是否与扁鹊一样”罕言道“的问题。
% ~% R. ]& I  |7 ~+ z4 ]& B: h医学著作尽管可以被当做经典,进行不走样的传承,但它是很实用的工具,是记载前人知识的结晶,因此,被后世补充时代成和自己的经验就是在所难免的。
  u* O/ ^1 n8 |8 u6 G9 @& F8 ^                 由此可见,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吸收“道家”学说,在所难免,其中也出现了“穴道”、“阴道”、“阳道”等词语,但全书只有一次,属于“偶见”运用,使用不频繁,这与其广泛而全面地传承扁鹊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0 P1 ~3 b# v( i+ \0 ?2 a9 g4 Q
                 《难经》除了吸收前人的成果之外,还讨论了许多复杂的临床现象,比如“八难”就说:“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所谓“脉平”,就是脉象没有异常,这样的病人应该身体健康,却出现了“死亡”的反常现象,这应该如何解释?《难经》作者提出了“生气之原”、“三焦之原”、“ 守邪之神”和“肾间动气”的学说,这些学说又被概括为“元气”、“原气”。: V; G0 z; _- h7 \/ j+ c/ X8 O/ m
                扁鹊不是故意不用”道“,而是他所处的年代太早,没听说过老子的”道“,或者虽然有所耳闻而不能用于医学理论之中,才出现了”罕言道“的特征。
/ R% J# j# t# v2 q# j                扁鹊之后,《素问》《灵枢》,都大量使用”道“来阐述医学道理。这也是时代的必然。& x% E$ x5 p2 \0 Q  O! T

3 ]7 z, K, g( y8 ~" j6 v"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20 22:30:04 | 阅读全部
                   本周五(2018年4月20日)由雷宝淳为大家讲述201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第二章 里面接下来的内容:“遗传学有助于对人的尊重”和“核酸对细胞生物学的挑战”
7 O! z  J. z4 V0 n# R% y3 f
* c9 t- p' @) o4 E7 M& T4 Y% l6 R                   曹东义教授通过对遗传学发展的梳理,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剖析,论述了对克隆技术的担忧,以及对方舟子言论的批驳,引入中医对生命生成论的阐述,中医看病重视病人主观感受,借助药物或者非药物疗法充分利用人体自身恢复稳态能力,通过绿色疗法让患者恢复健康。' d: v# F( J- F5 g9 L

1 |# p9 c  `" F$ E; M( ]$ i1 j                  通过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的追溯,揭开遗传物质之谜,肯定分子生物学的成就,特别是在核酸蛋白质研究进展以后产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只有利用得当,这些成就都是造福人类的好技术。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局限了对生命研究的脚步,除了看得到的细胞,基因,还有经络和气,这是能量通道和载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8 @1 Q4 ~. t. e, d: s9 v; ?9 O+ F$ b7 _+ v7 x0 }, d

/ q% ~6 O9 v5 W: t8 \6 k) z5 Q                  让我们期待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tqzydjl  ~- ~* `! j& |
                  祝贺雷宝淳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一个怪现象:; f, w1 k+ p/ R% y" o0 X
方舟子对于遗传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西方遗传学史上也充满谬误,并且长达几千年,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一贯的看问题方法,也就是离不开在赞扬西方的时候批评中国人[1]。尽管他知道西方在遗传问题上,曾经瞎猜了几千年,但是他认为人家即使是瞎猜也比中国人强。他说:“古希腊哲人比古中国哲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并试图做出理性的解释。遗传学就象几乎所有的科学学科,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是与现代科学不同,古希腊的原始科学并不重视实证,而处于思辨的状态。古希腊思想家所思考的问题,有时根据的不过是出于传闻。比如,据传说,有一群麦克罗色法利人,以头长为高贵,因此他们的父母在新生儿的头骨还柔软的时候,习惯将其尽量拉长,结果麦克罗色法利人都有长脑袋。”尽管这种做法“很不科学”,或者甚至像“精子是具体而微的完整的小人”这样的明显的机械唯物论观点错误,还被方舟子赞赏为“在二千年后还有科学家相信(它是)预成论”。因为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方舟子极为赞赏的亚里斯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雄性的精液才提供了形式因,而与之对应的雌性生殖物质(他认为是月经)不过是质料因,即提供由形式因塑造的原料。”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为“精子是具体而微的完整的小人”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方舟子对着这个明显的瞎猜的事实,却能得出“古希腊哲人比古中国哲学的高明”的结论,可见他的思想深处的憎恶之分明。
9 R% b6 A, u/ n- v) G' j
  a7 D+ n8 R+ R2 A- g. u, I& `7 S[1] http://genetics.sjtu.edu.cn/knowledge/new_page_7.htm1 d3 o5 ]" Y1 h" f+ E
8 z9 P0 v2 r* l( X$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21 22:01:47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4月21日),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中第五章  “中医走出困境,奔向世界,结束文革成立中医管理局“。+ }, \5 d- i! c! n4 n
中医在毛泽东、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建国后撤消了两位卫生部副部长,纠正了错误的中医政策,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逐渐恢复了元气,取得了很多时代性的成果。但是,文革空前的政治风波开始后,中医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老中医被迫害,中医事业受到巨大损失。尽管其他行业也一样受冲击,但是中医界就像“大病初愈”的一位老人,它承受冲击的力量实在是太薄弱了,无论文革的风暴是怎样难于避免,对于中医来说实在是太过猛烈了。
9 Y+ i- I8 C7 E9 O& ~9 T- N: o/ J% e
                   我们一起期待,杜明明给大家带来的讲述与分析。http://www.ynjkcy.com/zyjxdsh+ u" f3 F9 ~* ^& H
                   祝贺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文革。
& L6 m9 W" y) k8 e卫生部中医司老司长吕炳奎先生说:“中医药学受到毛主席的直接关心,有了很大发展。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对各个行业进行了精简,教育系统也同样面临40%的精简。根据精简精神,卫生部教育司提出,全国23所中医学院只留5所,即南京、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对此,我心急如焚,多次与教育司协商,得到的结果是留12所。此后,国务院文办在有关教育系统精简大会上(开了40多天),仍宣布中医学院只保留5所。我立即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报告,并恳请徐运北副部长亲手交给周总理。徐副部长将信交给周总理时,还将我的意见直接转达给了周总理:‘中医学院问题,中医司不同意砍掉10多所!’得到周总理‘中医学院问题再考虑’的一句话。在教育系统精简大会总结会上,文办主任林枫宣布:‘中医学院不动’,就这样,经过我的力争,中医学院全部保留了下来,只是河南洛阳正骨学院和河北中医学院因省里坚持下马,实际保留下来21所。”
6 F4 W$ l. H+ k. Z                  文革期间,一些人对老中医实行排斥、歧视、甚至是消灭的态度,诽谤中医为“儒医”、“封建医”、“复古、倒退”,否定中医药对人民保健事业的重要作用。公然下令“拆庙赶神”,将很多医、教、研机构砍掉,大批中医药人员惨遭打击和破坏,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技术权威”。中医药事业惨遭严重摧残。名老中医寥寥无几,中医处于奄奄一息,频临衰亡的窘境。1 }* T- Y$ ]* `0 Z
                 文革运动当时叫做“革命烈火”,燃烧起来之后,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其中,命运因此而被改变。这真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艰难与曲折啊。. v4 @' c( k$ y! B7 D8 W
文革中,路志正先生全家被迫迁往农村老家。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路志正先生不忘传承中医学术,他的二儿子、三儿子、小女儿都在那难忘的岁月里,打下了中医学的基础。8 ?( }) |1 x- l& \8 `: `- E7 c; O- r
                历经磨难,中医走出困区。
1 R' D. |+ V) j- d                文革不算难堪日,长期被西方观念不理解,这个和氏璧的价值,现在还有展示出来。/ _: W( {, T" p6 n# C
9 o2 }1 ]# T+ ]4 L3 f$ D4 l5 u$ M1 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