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42:56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2月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湿病源流(上)”。' Q, q8 h9 Z. K7 E, Q; R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 o& Y& _' x" O# \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湿病源流(上)”的有关内容。$ t+ c4 R7 c, q* J
        路老说,中医对湿病的认识,来源于《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发展于唐宋金元,完善于明清,成熟于当代。为此,作一简要的整理,以溯本求源,洞悉其脉络,对湿病今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承启和促进作用。7 n7 [5 u2 ]6 |! H# B
       湿邪致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婴儿索痉》,指出:“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所致,认为是妇女在分娩时居处潮湿太久,婴儿受到湿邪的侵袭,而引起口噤、项强、筋脉挛急、搐搦的痉病。《内经》以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五运六气等理论,对湿气、湿邪的产生及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则等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为湿病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湿为自然界六气之一,称为湿气,又称为正湿,为具有万物滋润、生长、繁茂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素问》指出:“备化之纪……其令湿。”王冰注云:“此乃德化之常也。”“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明确指了自然的湿与人体脏腑、精神情志等紧密相关性和辨证性。正常的湿气对万物有益而无害,但如湿气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湿邪,由湿邪所引起的疾病则称之为湿病。, ]) Z! v, m% k0 g8 t$ i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43:31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三(2025年2月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胜昔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 _( j4 N$ n% C/ G" F7 N4 t作者曹东义,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等。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等多部中医学术和科普著作。- _0 W. V7 M5 z* h+ X3 P3 R
该书于2004年由中医古籍出出版社出版。
* ~, U, |0 L& O' ~6 I8 s本书是一部外感热病(包括伤寒,温病及瘟疫)的医学史著作,依据大量翔实的资料,系统全面地论述热病的学术渊源,祥辩其异同几各具特色的诊治大法,并在病因病机,辩证体系及立法,遣方,用药等方面,从史学发展的角度加以阐析。尤其是对明清以降有关伤寒,温病,和瘟疫名著中的学术临床建树予以充分表述。从中可以了解历代寒温名家的独到的见解和丰富临证经验。
) s8 y. }$ G$ A# L) l; i9 K" v0 S* p4 ?/ o
                今天晚上有黄胜昔中医师为大家分享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的第一章,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 r5 U! N9 q4 ?9 u& \               祝贺河北中医黄胜昔中医师在正定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第一章,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G# ?3 Z: p8 w. p
         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外感热病是一类很常见的疾病,也是严重威胁古人生命的疾病,人们认识这类疾病和与之斗争的历史也应当相当长久了。古人在漫长的时期内,逐渐积累了一些防治经验,并由古代的医学家不断研究、总结,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由这些理论指导着人们更有效地防治外感热病。
# f( x: k6 D3 Y& G* S先秦医学家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由于文字记载的欠缺,我们已难以见到详细的原始资料。如果说扁鹊诊治的虢太子尸厥案,其病证属于外感伤寒热病,那么《史记·扁鹊传》中也仅仅留下了扁鹊的零散论述;《仓公诊籍》也只有“《脉法》曰‘热病阴阳交者死’”等寥寥数语。然而,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却将秦汉之前古人“引热中”、“引温病”的生动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素问》中有“热论”、“刺热论”、“评热论”,《灵枢》中有“热病”、“寒热病”篇,也是在医疗经验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形成了外感热病的理论,影响极为深远。《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宣告了广义伤寒学说的建立。华佗、张仲景在前人基础上,有更多的发展和创造。  Z1 ?6 z$ k5 ^# r
       感谢黄胜昔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44:33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 q$ {, T( U, k/ K: D: a        大家好!
; e5 {" t  @# V- R) J5 A4 Q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6 r. ?8 e! L+ [' `( y7 c
        今晚(2025年2月6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 ], x+ k7 P# V8 t2 c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七十九讲“补气药黄芪、白术”,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 T6 O4 s  s1 M% A$ j' [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b0 `6 p$ V2 k+ {9 n
        
2 @+ w+ @2 L5 T; x' H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 d( `% o5 {/ l& N% g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第七十九讲“补气药黄芪、白术”,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 O1 J; ]9 e6 \. @( Q& m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英黄芪的干燥根。栽培或野生。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膜英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沟旁或灌丛中,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中型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临床用名有黄芪、蜜炙黄芪。6 h8 u% V9 c$ T; E* y) a
        白术,是一种常用重要的大宗中药材,具补脾健胃、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能。白术味苦、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泄泻,水肿,自汗,胎动不安。苗(术苗):祛水,止自汗。# Y" p, M* l$ R) |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45:45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黄小平和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医之路 ,(2025年2月7号)本次分享的是高式国1902年生,河北省宁河县人。一九二〇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塾师,同时自学中医。先后师事于吕泰交、蒋鹤青、吴道善等人。毕生穷治医经,对针灸学说亦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内经补正》、《针灸穴名解》等。
' J2 t1 h  `4 g" ^5 r* d             祝贺黄小平院长在上海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高式国先生的事迹。% S' y7 t( V6 V0 Z) K. |" i
          高式国,1902年生,河北省宁河县人。中医副研究员。192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私塾学校教师,同时自学中医,先后拜吕泰交、蒋鹤青、吴道善等人为师。1928年开始正式悬虚。曾游医干长春、佳木斯等地。1951年进中医学西医进修班深造,1955年参加哈尔滨道里区卫生所工作,任中医科主任;次年,转入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执教,讲授《内经》与针灸学;1958年又调到黑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医内科、外科、针灸科主任和针灸经络教研室主任,1981年定为副研究员,1983年退休。
. S4 V4 O) S$ @9 n1 D  _' Z         他的中医老师吕先生说:文章诗赋,乃小儒事也。又日:《诗经》民情也;《书经》政治也,《春秋》司法也}「礼记})教育也《易经》科学也。有时谈及《内经》。余日:文字太深,使人难懂,吕日:凡关理论之书,着重在悟。只要把《内经》的「内」字悟透,则全部**如同白话。余问:古人有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何也?师日。比如修道,多读书而能明道者渐法也;不读书,而能明道者,顿法也。即朱子所谓「用力之久,豁然贯通」者也。此后,余常怀念《内经》之「内」字。又常默然自问:内之,内之,不知内到何处为止7.师日:「内到无可内为止。」: u8 m% J4 ]- A7 K/ c! |$ d$ _
        他学习中医数载期间,吕先生讲授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瘟疫明辨》、《寿世保元》、《嵩崖尊生》,于《内经》、《难经》则择其大要,他如《医宗金鉴》、《中西汇通》、《千金》、(《外台》,陈修园、张景岳以及《沈氏尊生》、《世补斋》等等,涉猎而已。6 ~8 F- c4 V2 E: q% P6 l% J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46:36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5年2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2 D% A& F  }# {5 ^8 f( I# V       第十五章:论少阴病属心不属肾,确有见地。2 `. R. S$ i& v/ B/ _
       张仲景论述外感热病伤寒的少阴证,过去都按少阴肾寒化证,热化证来诊治,章太炎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太炎先生著书立说,不是炫耀自己的医术,而是为了”医医”,救世医之偏颇。太炎先生博览群书,见解深刻,所以能够直指世医弊端,是一个能够”医医”的大家。' ^0 K  N- Q4 l. j; [2 s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6 x5 e) f, F$ H: O& w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十五章:论少阴病属心不属肾,确有见地。
% u" U- N% `  L! o       临床上很多的传染病,比如非典和新冠,它们到了疾病后期衰竭死亡的时候,往往不是温病学家叶天士说的营分证、血分证,而是阳气衰竭。也就是病人出现了休克,或者血管内弥漫性凝血,这个凝血被称为 DIC。出现休克的时候,这样病人就测不到血压,那时候也不发烧了,有可能各脏器是衰竭的,所以病死的时候往往是一个虚寒、衰竭而死。8 D2 U6 s6 j7 r' o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应该用张仲景的四逆汤这个方剂来进行治疗,主要是回阳救逆而不能用温病学的养阴清热,也不能用凉血的方法来治疗。" J/ c+ n- |" [# N" T! L  r
但是,这种“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原理,一般人不容易了解这些情况。因为这是一个“突变”的过程,是由阳热实转为里虚寒,是“乾坤反转”的大挪移。病人从一开始得病发烧,然后到高热,高热以后神昏谵语,闹得很厉害,它发展到中期、末期,往往突然血压也下降了,身体也凉了,就衰竭了,这时候再治疗它,要用张仲景治疗三阴死证“回阳救逆”之法,就是要回阳救逆而不是镇肝熄风、凉血开窍。章太炎先生说:“少阴病为心脏虚弱之候,自昔误以为肾病,虽识大如柯韵伯、精诣如尤在泾,亦不能正,况其下此者乎。论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脉合于心,即此已甚明白矣。”% @- N0 J, O- z/ b+ o/ Q8 |
       章太炎先生这篇《论少阴病属心不属肾》的文章原载于1924年的《猝病新论》,又于1938年由章氏国学讲习会出版,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57年收录于《章太炎医论》$ n* v4 g" d5 o, V3 |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47:17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新年好!9 p9 J5 k" n0 T4 O% }1 B5 J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Y5 v. p+ N+ {' k, f; U- ~+ P
      2025年2月9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s; C1 ~7 X9 D) g! m& m1 b* r; x
      第八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三)
% H) D: ]/ _2 e' m6 B: R$ v      内容简介:0 ~2 _" }) n" Z# Z3 C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 Q8 H1 u; q5 i5 q9 k3 _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3 J0 s+ z2 s  _! I4 j  l+ r& ^      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1 u5 S' D3 M" ?( w
      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 I: L% Z) [* I* \5 [) z, `      11.病人身太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 N" |: W! r# r4 }$ H  v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三)
) M$ m( y/ R; W0 }8 l8 x: K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这是因为发于阳的人有热象,而发于阴的人内热清,但都是外感病从表起病而不是内伤发病。7 ^" {- {- A! C% P4 ^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这是张仲景深受《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影响而又不拘泥日期的创新思想,一切以证候为据而不是以发病日期作为治疗依据。
( y! n9 ]- P3 O, l' I/ b; J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太阳病与阳明病、少阳病变都在白天缓解或者痊愈而不是晚上,三阴病都在晚上缓解,这也是人体阴阳盛衰所决定的。2 ~. M4 s; p, q% y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经常受风感冒的人被称为“风家”,得病容易,缓解慢。
, h& a/ R1 Y  D# e      “病人身太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外感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辨别不容易,也可以参考舌质苔色、二便、脉象进行鉴别。' w+ K' e. O' q# R; Q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47:45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2月1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 `$ r: r& S: a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Y5 d6 y" j, n: _& ]- h, T

  B- ~1 |8 a0 l7 y5 u$ d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9 b9 b% \# _, ]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d& _  S& W: {# Y
      第十一章 张介宾9 _* j" {* ]6 i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温补学派的开创者,有着丰富的学术经验与深邃的学术思想,曹东义先生把张景岳的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概括为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以易理解说医理三个方面。
% O: x( }3 g6 z& K       本周一我们从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两方面讨论张介宾的学术思想。
0 B% e9 n, C) ^- N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o6 E! y7 q( K9 \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一章 张介宾的医易同源、医易相通思想。+ \7 S9 ?4 G' ]8 ?7 t
         张景岳《医易义》,全文7000多字,气势磅礴,是一篇系统地论述医学与易学相互关系的力作。《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和代表,《内经》是中国医学的源头和代表,因此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一篇医学哲学的代表作。文中首次提出“医易”的名称,与现代“医学哲学”的名称意义相当。如果说《黄帝内经》是第一次运用易学哲学建立中医理论体系,那么《医易义》可以说是第二次运用易学哲学整合并发展了中医理论体系。张景岳说“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 B7 [! x: ^/ w$ `( K
        《医易义》中指出“医易同原”“医易相通”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张介宾说“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 “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张介宾说:“所谓一者,易有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象数未行理已具,万物所生之化原,故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前。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为造物之初,因虚以化气,因气以造形,而为先天一气之祖也。医而明此,乃知生生化化,皆有所原,则凡吾身于未有之初,便可因之以知其肇基于父母,而预占其禀受之象矣。”
. `. t# d# \. R! c% b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48:36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2月1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湿病源流(下)”。
: x4 I- K. z0 r* M: X( `7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3 t$ D4 {3 _& d9 u3 m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湿病源流(下)”的有关内容。" i$ [3 d1 g4 r- P% a
       路志正先生说,清代对湿病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学验俱丰的温病学家,其中当推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孟英为代表,叶天士门人所记的《外感温热篇》中,发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主要有:1.首先提出“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的创见。这里所说的胃湿,我们应理解为湿热,脾湿当是寒湿,与《伤寒论》中的从化规律基本一致。2.湿热便结用下法,主张宜轻。大便溏为湿邪未尽,须大便硬,始为无湿之征。3.对体丰面白患者,用清热祛湿法,但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用过寒凉,以湿热去则阳气亦微,体瘦色苍,须顾护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热退身凉,也不应就认为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而灰中有火,一补又炽。4.舌诊是中医重要望诊内容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明清以降,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特别是叶氏对湿热病的舌质、舌苔色泽荣枯等均作了较详的叙述,又将验齿、湿热发疹、白瘩等作为望诊内容,对了解机体的病理变化,鉴别真伪方面有所创新,不愧为温病大家。5 h7 \, g) l; X/ A  g4 Y% I
《临证指南医案》说治外湿宜表散,但不可大汗耳,更当察其兼症,若兼风者,微微散之;兼寒者,佐以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体质因素、生活习惯对湿邪的寒化热化起决定的作用。“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证。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证。”叶氏辨治湿病,主张用三焦分化法:“若湿阻上焦者,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渗泻之。亦犹低密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沟渠以泄之耳”。, ]( F/ B1 [0 S2 W) a; Q* I8 a! ~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49:12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 }3 W. |$ r3 O# M. x% f9 c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 n8 e4 q" `* f; C. L5 B      2025年2月12日(20:30)周三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大家一起学习,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一书,这部著作于2017年7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a4 h, I# z# [( e1 G  s6 Y4 M  n      第二讲 第二章 辛温解表难用开启温病学派(一)# T/ n6 U$ y4 ]* |; B
      内容简介:第一章 寒温统一辨证缘起 第五节 张仲景论温病影响深远的部分内容;第二章 辛温解表难用开启温病学派 第一节 张仲景的时代困感与对策。
9 H# L* g: [& [/ S$ \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    第二讲 第二章 辛温解表难用开启温病学派(一) 第一节 张仲景的时代困感与对策。
3 Y. [- P% t: o: x; u9 y# m' S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病篇,惟以辨证论治为本,多不细分属何种外感温热病之证。论病之处往往冠以太阳、阳明、少阴等词(约有200余条),而较少提伤寒、中风、温病等名。其中云“伤寒”之处最多,但也未必是指狭义伤寒。如果将《伤寒论》中证候与现今温病学中证候相比较,不难看出二者在述证方面的共同点很多,如温病学所说的发热恶寒、壮热烦渴、躁扰不宁、神昏谵语、咳喘呕吐、下利黄疸、惊厥抽搐、斑疹吐衄等等,皆不出仲景书之外,也充分说明仲景《伤寒论》为广义伤寒立法。- L* C; v& c* t
         《伤寒论》既已为麻黄汤、桂枝汤严立忌宜,可知仲景必定不会用麻桂方治其所云“发热而渴不恶寒”之温病。那么,麻桂辛温发汗之剂,果真能够用来治疗现代温病吗?我认为是应该十分慎重的,但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应用的,尤其是在汉代以前没有辛凉解表法则和方药的情况下。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抹杀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仲景《伤寒论》的价值。& X. l) s0 A' N( y9 D# M) f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50:24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 j) _% a: F7 C, B) a        大家好!6 W& D6 N+ g" w# T4 ^7 O9 }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Y5 n! U' e$ h, I) G
        今晚(2025年2月13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c  T' ]0 Q9 }2 _+ v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八十讲“补气药山药、扁豆、大枣”,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X9 w2 |, i$ b# C; _4 Q8 j4 q# @! Y$ d: i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 P2 g9 \# x2 `- `        
  h3 `9 h% ]! \9 L8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5 _) ]) c3 L* y' b/ `7 z0 _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八十讲“补气药山药、扁豆、大枣”,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 ~! l, d4 v2 K' z/ ?6 k& \' B        山药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缠绕草质藤本。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神农本草经》称其为薯蓣,在唐宋时代为了帝王名字避讳而改称山药。「主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 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经》)。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 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别录》)。补五劳七 伤,去冷风,镇心神,安魂魄,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甄权)。
- B5 m9 b8 m, i9 X" t" ^          在《食疗本草》《本草图经》等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扁豆的功效,白花和白色种子可入药,有消暑除湿,健脾止泻之效。 . W: |! R4 D- ^) M% p' w" l/ i* v
, J$ p( _$ q5 d2 M; |0 G5 @
扁豆干种子主要以白扁豆入药,本草纲目中载:白扁豆能补五脏,主治呕逆。久服头不白,行风气,治女子带下。解酒毒、海豚鱼毒,解一切草木毒。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扁豆花亦可入药,其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湿的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泄泻、赤白带下等症。
) F0 V4 J8 f/ c, [2 E2 p         大枣,枣,蔷薇目鼠李科枣属植物,有枣、无刺枣、酸枣亚种。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八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栗、桃、李、杏、枣)之一。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本经》称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5 s& E7 K% M! {# G4 c; P        . G* @6 D- \2 @& [8 N& R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