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1-15 22:49:49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5 M9 r, H. ^5 l/ I

6 a) T0 P- V, a  q  b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i+ p9 B1 \$ P  d9 v. _- w; g

$ U+ k9 c. A4 O- ~) O- e8 T9 Q      2025年1月10日(20:30)周五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V- }4 N! e! H2 \- [1 x7 j4 L
, ]! u3 u  J0 T6 K) K- x
      第七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四)
+ P3 H% n* y, M# e3 l) ~$ V, i) F9 g; I
      内容简介:治疗风湿病的原则和注意点;寒湿伤上的证治;论风湿病的症状和成因。
/ m  B. F3 ]: v5 m: w* {# z" |- Z) e* c" E5 V" M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四)1 `  H& f, G6 e
( D+ b" F1 t; S# Z, j
      治疗风湿病的原则和注意点;寒湿伤上的证治;论风湿病的症状和成因。
% `) O5 s- R' X! n
, l- F# r1 g  B, [8 U4 U! b       风湿病的历史很悠久,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就注意防止潮湿对人的危害了。《素问》痹病篇论首先从病因的风寒湿进行论述,后来又有“五体痹”和“五脏痹”的论述。1 X) s" \# h, I) R! z  H6 j) P

+ |$ c5 C* J0 G  O张仲景在自己的著作里,提出了很多著名方剂,让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具有丰富的方法。
' s  ?1 {* z1 e+ t: L- N. \
4 s' l, P- n/ b9 p# P" f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1-15 22:50:33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5年1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4 c4 I1 n5 f8 T+ N

' X0 P, A+ B" h) X6 c        第十二章:遵仲景定义,区分伤寒与温病。$ W3 u2 U% t, u$ U& a

  s3 |2 h' s) i$ P$ S3 l/ K       对于伤寒与温病的关系,章太炎先生完全遵循张仲景的定义,而与吴鞠通等人的观点明显不同。* Y# e  B: p7 n, D, J; U4 w, K

% |; H' z. `" A0 n4 X1 \6 V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 k8 c0 b4 E% Z7 j1 X7 P
6 b/ S- c5 e( A9 ]" ]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十二章:遵仲景定义,区分伤寒与温病。
, ?# l% s" f% p+ a' q
; Y9 I2 u# s7 @' [& w       从南宋郭雍《张仲景伤寒补亡论》认为温病可以新感,不是里热外发,就与张仲景关于温病的感念有了差别;并且郭雍等人主张温病有表证,因此,不再是“直清里热”,因此与张仲景有了区别。这也是伤寒与温病关系复杂化了,为后来的寒温论争开了事端。章太炎先生对于伤寒与温病的关系,章太炎先生完全遵循张仲景的定义,而与吴鞠通等人的观点明显不同。这不仅维护了张仲景的学术纯洁,也为临床避免混乱奠立基础,是一个拨乱反正的重要论述。( t- h: [4 T  J2 C

/ D" m8 c# b9 A' M) l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1-15 22:51:07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w! @* C2 F& Z3 g/ g
' Z8 U# o. D) j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 r) a/ P5 c3 ]9 {$ [0 G6 m
: T1 F+ J1 Q1 s, T9 S/ K      2025年1月12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l+ N& P0 ]& |! j7 i$ ^
( S, p: b$ f3 K: x- b$ Q; U' T
      第七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五)
  `' E9 `7 O; I( ~, K! O3 h! L, O9 n6 P
      内容简介:太阳暑病的症状;中暍兼水湿的成因与脉证;太阳中暍兼湿的脉证及治禁;小结。: o; @. K9 G( ^3 d/ F

1 f" _6 R! ]% g8 s6 G, y5 m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五)太阳暑病的症状;中暍兼水湿的成因与脉证;太阳中暍兼湿的脉证及治禁;小结。( @5 M& H: `- N  ?) t

: J% {" Y& l' c* W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8 M3 l$ ~- }/ b! N9 X
0 H+ s+ c* |: w( o' k3 h" O     $ V. l8 U/ |2 P' x( @1 K1 T; G
6 I+ S6 a' u( p1 X, K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 a4 z  h% V* m3 x2 T7 _
5 x% k" |2 |/ s
     
; {$ }4 u/ `+ o6 d; L7 ?. j0 g& U& H  f' f! |* u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 q* J  Q( h* ]0 V) }% b/ L
& e' O( h1 O  Y3 s
     # l& i8 f3 s6 f* ]& A! H% t* P
6 r' y8 W/ B# Y1 e6 v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7 _* i6 _# s; R. F4 X, x0 g3 d- Z
, w- p; U, ~" Y( ]
     4 G* P  L+ @$ _5 R
% f* z: d7 V: S; I; w5 i8 E- D: j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 C: t% W8 m1 e

  V* W( q: O0 i5 M" \* e- ?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1-15 22:51:43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1月1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0 [) b" A6 O% X$ j; a" U
" G- m. c, p( u$ c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 s% h+ g( j( F  g! ^- s9 V% `1 m6 @# H, d6 J- m5 p
7 x- ]% H# F0 f# g$ k* x
) k. y- Y4 c0 V; G; t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 p: k" _- @0 P1 g3 }2 y2 V' m- C! d$ S8 b1 y7 @5 \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x/ Y' m' i5 Z" I4 s

! b# b) U' q! C3 J7 {     第十章 刘完素
9 h9 _5 L1 m5 q# B8 `* |, |7 x& Y- K/ D% v  [! S
    刘完素对消渴、呕吐、痢疾、水肿、霍乱、血证的诊疗经验。, c9 X1 w) y8 e8 I$ e% K  f! `

9 B7 k! q! H+ e6 q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1 X# C8 m) l, {8 a! |; M! D' B  D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对消渴、呕吐、痢疾、水肿、霍乱、血证的诊疗经验。: f/ f  b  f1 @& Z" Z' W1 B6 G
- n0 y$ X( c' G2 V6 s& h- W* o5 B
          刘完素说,《经》曰:诸涩枯涩,干劲皴揭,属于燥也。又如胃膈瘅热烦满,饥不欲食,或瘅成消中,善食而瘦,或燥热郁甚而成消渴,多饮而数小便,或因热病,或恣食酒欲,误服热药,以致脾胃真阴阳损虚,肝心衰弱也。狂阳心火燥其三焦,肠胃燥热怫郁,而水液不能宣行也,周身不得润泽,故瘦悴黄黑也。而燥热消渴,然虽多饮,亦必水液不能浸润于肠胃之外,汤不能止渴,徒注为小便多出,俗未明燥门,妄为下焦虚冷,误人多矣。又如周身热燥郁,故变为雀明,或内障、痈疽、疮疡,上为咳嗽喘,下为痔痢,或停积而湿热内消渴总论甚,不能传化者,变为水肿、腹胀也。世传消渴病及消瘦弱,或小便有脂液者,为消肾也。此为三消病也。消渴、消中、消肾,《经》意但皆热之所致也。
& a  m6 R9 k2 B  @+ r0 P9 u8 j$ v  i/ s7 s; w
        刘完素三焦分证法,将消渴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三类,“三焦”概括了消渴的病理。“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消渴病理为“三焦受病”,消渴的名称“上消”“中消”“肾消”。
+ g& w" p* Q1 K
6 ~" r$ Z* }- W          感谢马京雪医师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1-15 22:52:2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1月1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持中央运四旁’理论渊源和临证运用”。
5 ^, k% ^6 \7 d, o2 l% N  y7 A2 D8 r9 ~0 r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3 |) q0 z: S; Y8 z8 i- N* \6 h& D5 a& G) n+ ~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持中央运四旁’理论渊源和临证运用”。& l. U0 l# H* ~
2 l) H! C9 Y& s" v# z5 r
         路老说,“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这六纲十八字诀,是笔者长期医疗实践总结提炼的核心学术思想,也是对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今就“持中央、运四旁”的学术渊、内涵与理论基础,以及在多种疾病中的应用。( 一)“持中央、运四旁”思想源于《易传》河图,河图,是以五行生成数来解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演化规律、宇宙的模式。《金匮要略》说“四季脾旺不受邪”,在人体各疾病发展过程中,都会影响到脾,脾为后天之本,人体受邪与否取决于脾气胜衰,脾旺则不受邪。(二)“持中央、运四旁”的基本思想,《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载:“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持中央、运四旁”与《内经》脾胃论有同工异曲之妙,并予以精炼和概括。“持中央”“中央”是一个方位或时空的概念。“运四旁”“运”是灌溉、通调、运动之意。四旁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对于“中央”脾胃之外其他脏腑、四肢、经络、筋脉,统称为四旁。' m2 C' O$ a# E+ N( _+ N

- n( M& ^& W7 I' z        自东垣以下,历来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说,凡出现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肾精虚各种五脏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虚损劳伤,都可以在滋养本脏的基础上,持中央补养后天以助五脏生化,充养五脏之体,调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虚劳》指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类经·论脾胃》中强调:“治五脏以调脾胃”。
( e* T* K+ p/ t& u% i* X7 ~) K
  {# t7 O0 A* Y. a          持中央,即立足于中央脾胃;运四旁,即调整四脏、六腑、四肢、经络、筋脉、关节。“持中央,运四旁”就是始终围绕中央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结合脾胃与四脏等其他各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治与脾胃相关的各种疾病。( }6 f% c5 i; `2 k9 ]4 s3 t
6 s: M. }2 N1 Z& R* z$ `7 W+ @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1-15 22:53:16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5年1月1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27讲主要学习《经络腧穴学》十二正经之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循行及主治。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a3 u7 B$ o: L4 `; \! t; v
) W" t; M: {- N0 N+ }1 V                感谢河北中医高春花主治医师在石家庄市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经络腧穴学》第27讲十二正经之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循行及主治。
) ~* o& A( y+ t) Z% z  N! l8 a
) R4 }. d7 U) N         此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个腧穴,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黄帝内经》,其中有关经络理论的论述占有 70% 以上的篇幅;并且在论述经络功能时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k  |: M# B* ]0 O8 ~
. L/ i2 P9 k4 X2 W7 ]
可知经络系统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中占有举足轻重和至关重要的地位。
7 f: y$ O) W/ x) V- A8 K. p1 r; B% w: K9 b
《黄帝内经》之后,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更以六经分篇,论述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辨证施治规律。! X' w& f# I/ K& D

6 w* l& r) V8 d) p, z当我们认识到经络的奇妙,特别是经脉、经别、络脉和经筋的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时,只能慨叹造物的神奇,并感受到经络不可能是进化出来的,只能是设计出来的,才会这样精妙。
3 l+ R3 a6 I; e) g* x6 o% p% I4 v
' |+ ~$ q2 y0 ^! I3 d( Z经络学认为人体臟腑之气由经络输注,可在体表寻找到相应的部位,这些部位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内部的臟腑器官之气相通,外部多在肢节、筋肉或骨骼之间的凹陷处,因其功能上内外之气互相输通,位置上又以孔隙为主,所以称为“腧穴”。
, v8 y! ?- A- t; K5 _1 U5 t( }# _- |+ ^
腧穴与腧穴之间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与内部的臟腑器官之气相通的,有规律地连贯形成的网络结构。
+ }5 R8 f# E$ b- L& I! g+ s# A# V0 E' U; g* W# I  V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1-24 10:04:0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u0 I* b* x$ d9 V7 M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1 ^' U8 Z2 ?1 ^5 R$ R) B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药性赋》。
3 {3 s; M. k' W+ [( k' j
# f9 t5 U& n# R8 J8 _  今天分享的内容如下:
1 D4 d1 o: }/ \- B: P4 w( x3 J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 \; T/ K& J3 }$ p4 P- j8 R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8 J- U: ^6 K7 N! c  D

3 J& K6 Q: v$ s2 p: U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N: N5 X* R0 Q+ C
1 @1 |% I( G' m) P" m  Y. m
雷宝淳云南人郭雨晴同学直走青春~践行中医梦:
$ K* Z$ ~  D+ {9 s0 I/ ]6 P[图片]! T" p# o1 S: V

/ n7 M$ A0 n1 G( I5 p1 z' a雷宝淳云南人郭雨晴同学直走青春~践行中医梦:8 M. W8 Y. K6 |5 E0 t
[图片]2 `. A( x; }; A- w& G5 ?
) B; z/ S- ^3 ~  @7 x) g
雷宝淳云南人郭雨晴同学直走青春~践行中医梦:9 ~0 N! `( j5 }8 J7 U' S
[图片]) b) a% i; h3 ?
2 I5 z* P4 ~+ ^( D3 ^
雷宝淳云南人郭雨晴同学直走青春~践行中医梦:& x3 y' l3 s( D) I
这玩意儿值钱不
. J: p; q1 L) k* |' }# O1 B  ^; K
- r! @, {) M4 Y) _李源:
1 O, S. [. c( W+ C宝淳贤弟:
: ~* H6 n) {" n. e, p1 d     佛家人在修行当中有种种的经验。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历代祖师,他们的这些经验最后都集中到三藏十二部和历代诸祖的语录、著述当中。
% Q1 g' d9 E+ O2 u+ Y% p9 ^3 w, q, h$ a& l, a
所有这些佛家经典、语录,解决什么问题?记录什么内容?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告诉天下苍生“如何降伏其心”。在降伏其心这件大事上,会派生出许多许多的问题。经教横说竖说,说了两千多年,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3 G; Y) ~+ ?1 c/ _' Y0 b
5 Z0 q3 ^; s. e7 P+ C! H' _
中医的“医藏”亦复如是。中华先贤大医为后世著书留文,横说竖说,本质上说的都是一件大事,如何“修身渡己,治病救人”。
" E4 E+ E" M7 s0 _. C. G* m5 [
! O* k$ r. S+ n) R  T8 O, k船舰,跟诊。陈传健:
' x2 x8 _$ s$ W" `0 r1 ]4 z[视频号]养慎的动态
( R, h+ p+ G- ~5 b9 P/ o/ I2 S, f; \& C- [6 ]1 L. i" S
马京雪:3 Y2 y7 u, b- x& F% i
@河北医大~雷宝淳 你用这个做为一个项目可以。自己也可以看看,**博识嘛,看了以后更需要消化,吸收,提炼成自己的东西,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嘛。其实古代书的成本很高,流传并不广泛,所以古代很多看似大学问家看的书也很少,有的甚至就一两本而已# ^) U4 O9 d* h8 |* ^' h) i! I3 P- j
, K, q) t/ f9 C0 l  V/ G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N* R  h4 m5 P4 c
@河北医大~雷宝淳 @李源(原名:李有缘)13001452733 @马京雪13463941644 
! J/ [* H$ S! `9 D% g: D  |你们讨论的内容很好,古今有别,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碎片化也很耽搁人的时间精力。由博返约,古人已经提出这个问题了。AI机器人时代,数据更是海量涌现,大模型替人们分析归纳,可以替代很多人的思考,但是,如何传承出新?这是不容易做好的事情。! p4 x# o) K! S- c3 n* d
天地万物,不是杂乱无章,也不是分崩离析,而是“复杂而有序”,临危不乱,完善自我,这是一个人生大智慧。( U- `0 B' C4 O4 C2 b3 B; E

; E: r2 g. s6 D4 y: f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2 s2 |6 K2 Q: l& X# s( {3 K; w[聊天记录]
  p3 p8 B1 S# j8 i
+ s4 P  |$ E/ Z% j) R7 `  l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y5 C  a* |2 _
@所有人 ,大家好!
4 u: X! J  _7 k8 v* |为了欢度春节,迎接新年,
% D& G6 ~' C. J9 f我们的每日一讲,从1月27(腊月二十八)到2月2日(正月初五),停课一周。7 ~/ j) z: O  u9 F4 Q; B9 s
% u) e$ S8 m) w; G* r- E
年后2月3日(初六)再开始每日一讲。
9 x5 n6 d1 Z9 H0 K祝大家春节快乐!" K' m+ T, T( X( o# u" Q$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1-29 15:43:43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x6 e( ^# }, r0 k6 B5 U- Z

8 Q( Z; x# {- [        大家好!; A- Z3 |1 _* h5 i7 E
% _- Y' X/ C( z9 J% ?/ E1 f+ _; `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 w. b7 k9 s' b' ^9 t
1 C6 j7 n5 L; m6 u        今晚(2025年1月16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n$ ~( _% v+ {+ P, @

- l7 B3 V6 Q$ M/ x: r' v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七十六讲、第七十七讲“补虚药概述”和“补气药人参”,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K. |8 P0 `- u1 x
  ~! V6 @2 V1 y: C7 l* ~- l" u% x' y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c0 i, ^: ]0 o, o
/ T, }/ E7 o& A- X$ D4 ~) b- S. k
        0 l# V  h; s( ], X8 e8 q: q
# F9 ]1 d: D5 H1 r& ]+ Y% n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8 @  Y# u; G7 [* G' U4 ^0 P+ u

* g7 C0 w+ H, p& f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补虚药概述和“补气药人参”,功效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 ~; f- b) R! v: `7 ?/ [4 w8 u, a; F: h
. n% q! W0 C! }4 c, a" w        补气药,又称益气药,就是能治疗气虚病症的药物。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适用于肺气虚及脾气虚等病症。补气药如应用不当,有时也会引起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症,必须注意。
  {/ v" g; w: ^+ |* I9 `* w, Y- t3 p  k' u+ `& w
          人参,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在中国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一般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喜质地疏松、通气性好、排水性好、养料肥沃的砂质壤土;喜阴,凉爽而湿润的气候对其生长有利;耐低温,忌强光直射,喜散射较弱的光照。人参根据产地可分为吉林参、辽参、高丽参、日本人参等。人参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红参、边条红参、白糖参、生晒参、白干参、掐皮参、大力参等。红参是由园参剪去支根及须根,洗刷干净,蒸2~3小时,至参根呈黄色,皮呈半透明状再烘干或晒干而成。边条红参也是红参的一种,一般以身长径圆根茎和支根较长为特点。白糖参也叫糖参,顾名思义即用糖汁浸透的人参。其原料大多以浆不足、体形欠佳的鲜参为主。生晒参即用新鲜人参洗刷干净后晒一天,再用硫磺熏制烘干而成。
- x3 l$ v7 F7 ]; ?! S
# |2 b% U9 s4 b! R% F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1-29 15:45:40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25年1月17日)的空中课堂,由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肿瘤专家段汝钦教授的《体质肿瘤学》的内容,清代名医王清任的逐瘀汤系列之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和风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i. g! J6 `! V* g
     祝贺河北中医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课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肿瘤专家段汝钦教授的《体质肿瘤学》的内容,清代名医王清任的逐瘀汤系列之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和风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T' i# a6 R( B$ _8 Y$ S, G# L        肿瘤是人体自我产生的,不是外来入侵的,是否发生肿瘤,以及如何治疗,是否有效,都离不开自己的正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需要“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也就是恢复自身气血的畅通,有利于瘀堵毒的清理。! P/ X/ G) Y$ o1 W% T! h" ^9 O( \3 M
         王清任的几个活血化瘀散结的逐瘀汤,是临床上很常用的方子,加减化裁,可以扶正祛邪,有利于恢复。% Z/ S- n, S0 g# b

& B4 C$ ]& ~! @4 W9 X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1-29 15:46:46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5年1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 V. c9 z7 X, e3 M        第十三章:论阳明病乃温热病,知常达变
3 b0 C' e# ]0 e% M! W       自从温病学成立之后,说传染病按照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治疗,张仲景的《伤寒论》不治疗温病,引起了伤寒学派的论争,章太炎先生依据张仲景的有关条文和前人的有关论述,认为阳明病就是温病,或者阳明病与温病学家所说的证侯是一致的。2 S2 H( l$ u8 O- s3 o; j0 R: \6 M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6 E6 b2 f3 ~2 I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十三章:论阳明病乃温热病,知常达变+ z! `) \3 Z" J8 |8 j
       自从温病学成立之后,说温病有表证,可以发生在四季,这与张仲景所说的“发热而渴、不恶寒”的温病不一样,需要发汗解表的温病,张仲景一定会用麻黄汤、桂枝汤等发汗解表,而不再直清里热了。
6 V! x) z' @0 g' o0 D       章太炎先生看到了温病学家关于瘟病概念与张仲景的不同,所以把温病局限于阳明阶段,就是为了用白虎汤、承气汤之类“直清里热”,而不是“在卫汗之可也”,也不是治上焦如羽的银翘散、桑菊饮。
' l2 q$ H, \9 g0 t        阳明高热,只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或者大小承气汤之类通腑泻热,才能解决问题,否则都属于病重药轻,无济于事。
5 G& k9 n. X- _* q& j6 i6 @0 c         章太炎先生真正懂得张仲景,因此,才有此高论。
  g3 A! `$ }& u- S( U- ]        感谢刘云双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