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2018年3月9日)有黄小平为大家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一书中的题为莫用“中医骗子”嫁祸中医这篇,今天继续这篇内容中的“中医怎么认识毒和药”。/ a1 ^; C8 r* p* h
8 T( s- C3 Q) Y4 I0 U0 [ 方舟子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医药就是不顺眼,在方舟子的眼里,很多中药、中成药都是不能再用的药品、药物,还有许多药物也被方舟子列为不可用的有毒药,都不能再使用了。中医面对无药可用的境地,即使不再“废医”,中医也自然而然地废止了。这完全是误解 。
0 l* h& M. g& f W7 [ 中医对于药和毒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有一个长达几千年的验证过程。中医能够驾驭有毒性的植物,使它“有毒无害”,并且利用其毒进行治疗,也就是“化毒为药”。其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而不是诡辩。4 ~1 I8 T3 z$ h# c( j, x" J
, n/ o9 p% f1 ~ 中医认为,药就是毒,应该慎用药物。
2 b2 R, D) d7 V1 G3 m4 t 在古时用药物治疗的早期阶段,由于服药经常中毒,所以“毒药”并称,也是毒与药难以分辨的早期阶段。古人这样“毒药并称”,暗含着慎用药物的思想,告诫人们不要轻易使用药物。, U* o8 m% [ N7 |
" R: {2 E4 W; f) _8 x$ n1 {
中医认为,药气太盛,伤害了人体即是毒。
+ D6 h4 y P+ t* e: R* C& U( a 人们在实践之中,掌握了规律,可以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化毒为药”、“化害为利”成了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独特贡献。在毒与药的关系里,其相互转化的关键,是对于人体的利与害。对人体有害的,就是毒;对于人体有利的,就是药。当药物的有利作用转化为有害的时候,药就变成了毒;当毒物被人们利用而有利的时候,毒就变成了药。
! m) O/ i3 d$ k. A4 Y; i* F, g+ r: G4 C" K" _: V+ G& s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六气太过,就会变成六淫,六淫太过则成毒。
8 V) h- S1 d/ \2 ? 对于六气太甚产生的毒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得最系统,对于六气转化而来的“五毒”的治疗,不仅可以使用针刺,在经脉上下内外取穴治疗,而且可以用药物调治。调治的原则,是用气味比较足的药物,治疗五毒较甚的病情;而气味比较淡薄的药物,只能用来治疗五毒比较轻浅的病证。
# T. d' D) L) c! y
+ F: l, ~& \* |$ p 中医深入研究毒害,由此延伸出预防疾病的思想。7 i# c6 L! @/ h% R% I; F
既然用毒药可以治疗疾病,那么治疗过程也可以简称为毒之。面对毒气危害,中医主张隐匿潜藏,避其锐气。面对毒害的时候,中医强调,首先要健体强身,然后可以迎击毒气。中医认为,可以解毒排毒,给毒以出路。中医治疗的时候,可以化毒为药,因势利导。
% u. n& t8 Z2 V$ Q8 q. M4 G( S2 C% i) j* w6 P
善于“化毒为药”的中医,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中医学的原始创新凝聚着艰辛地探索和巨大的智慧。
/ D; v. _+ ^5 ?; T
6 f) m: O$ L* t0 y' C5 T 让我们一起听他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tqzydjl) B- f& `# u+ s, M
祝贺黄小平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他和大家讨论和分析中医“化毒为药”、“变废为宝”的大智慧。本来是棵草,神农尝过成了宝,《神农本草经》是记载中医驾驭中药,减毒增效最早的专门著作,后世一直遵循其中提出来的配伍原则,有相须、相使、相杀、相恶种种不同。后来的医学家逐渐积累经验,不但增加了很多味有毒、无毒的药物,而且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炮制理论和丰富的炮制技术,如《雷公炮制论》就是一部代表作。
) ~( z8 e7 s! X. @. L% P* R: }/ _ 有了这些组方、炮制经验,古人探索的足迹并没有停止,金元时期的张元素、王好古等人,又发明了“引经报使”学说。也就是在方子里,增加一些针对某个经脉的药物,然后改变整个方剂的作用方向,使组合效应的“大方向”,有了“制导系统”的方向盘,让药物改变其固有的作用趋势,按照医疗的需要“直达病所”,可以减少用药,提高疗效。8 |1 x3 g, x& c7 y& F! v9 [
变废为宝,化毒为药是中医的大智慧,方舟子不理解中医的大智慧,有意无意歪曲中医,把这些有害论调分析出它的危害,也是可以变成宣传中医学术的养料,有益于中医事业的复兴。我们将来还要继续讨论,因为方舟子等人的言论还在发挥作用,还在蒙骗大众。) E* R# u' @) A' Y
- a6 W" j' C& H8 d* {#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