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4-10-2 11:11:37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 M7 k1 y+ Q! K% K& B- \: K; _/ e) Y% j0 U: }; g+ F5 ~: M- H
        大家好!
9 `1 t2 N- Z! A8 j- v& E6 {. n
0 A3 E2 r2 Q) r0 o0 c) x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 [$ R, G# d. L2 q3 ?  n7 ~7 ~$ v1 y3 f/ L% r/ J4 c+ y/ z3 F
        今晚(2024年9月26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1 R- X& h" o2 v- T0 c: A: D# r. D0 Z+ C6 t
: m8 d# A+ H; ~( x* N0 d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六十二讲“化痰药概述”,内容为化痰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4 k- q# D$ y2 D5 Z, ~+ E# @
$ Q+ p; a1 s$ Q4 h# c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D5 x# K9 E- y
* g; L. [( k  b; [+ v8 w
        7 ^3 q' ]: v- }: {4 f4 [  n( P
! I: X, t% |: e1 }: P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9 m" j$ ?0 A4 M

  Y. N; |1 L$ }6 S, T( j. j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第六十二讲“化痰药概述”,内容为化痰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 T$ G8 u, @6 s' m. B( D6 x: }8 }# e9 x- s0 h
        痰是中医的重要概念,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灵枢》之中,没有痰这个概念,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之中,提到痰饮,也和后世有所不同。
- `9 y. s6 Z% H/ I9 T
8 x" ]8 x" j  d" z       张仲景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显然这个痰饮主要是腹部的疾病,而不是胸部肺系的病变。
4 ]0 h) X' X5 V2 L. e. g% r1 \6 I1 a  R$ I5 B8 E2 L  S
         《内经》与张仲景对于痰的论述,多与咳嗽混杂在一起。后世逐渐有了痰咳的有关论述,并且说“怪病多痰”,很多疾病都归结为痰饮作祟。# h3 A. Z5 Z) l$ K; p% S( M5 L9 w
9 Y* F, c; Q! |9 |! q' Y
         从现在中医角度分析,常见中药方剂有:健脾、燥湿化痰药:如二陈丸和三子养亲汤。清肺化痰药:包括清金化痰汤、复方鲜竹沥液、牛黄蛇胆川贝液、羚羊清肺丸。养阴清肺、止咳化痰药:包括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口服液、养阴清肺口服液等。痰浊内蕴的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白黏痰、痰比较多不容易咳出来,还会伴有食欲不振、大便偏溏、胸闷等症状。痰热内蕴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咳黄黏痰、痰黏稠不容易咳出来,或者咳脓血痰,伴有胸高胁胀、喘息气粗、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等症状。如果是阴虚肺燥型,一般可以见到咳嗽、痰少或痰中夹有少许血丝,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午后低热等症状。
7 F3 {# O. |/ ]7 w- n/ v9 l% R: ~$ w! e! A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4-10-2 11:12:34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2024年9月27日)讲课组刘云双和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医之路》 ,本次分享的是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张伯臾写的“精研覃思,老而弥坚笃”后半部分的内容。) H7 _6 v: F( B7 M6 p6 G: b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 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张伯臾写的“精研覃思,老而弥坚笃”后半部分的内容。
9 B' X$ }/ @( F" `5 q          张伯臾从农村到市区行医后,临诊中内、妇杂病增多。在诊病之余,深入研读东垣、丹溪、景岳等名家医论及《名医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并常置<类证治裁>于案头,随时翻阅。此外,到沪以后,也常有机会与老同学秦伯未、程门雪等互相切磋,如此历经20年,处理疾病日趋稳健。1956年到曙光医院工作,病种接触面更为广泛,并担任了上海中医学院的内科临床教学任务。从而他经常注意把掌握的中医理论系统化,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之条理化。然而从中张氏又深悟自己的学术经验还较局限,“时方”轻灵之剂用于有些疑难杂症,常有杯水车薪之憾。因此,他用“学无止境、以勤补拙”激励自己,花甲古稀之年犹攻读不止,结合临床潜心研究各家学说,这是他虽年迈而学术仍不断长进的原因所在。% t% H" `$ I6 f; D
张伯臾常说:“习医之道在于熟读医理,又善触类旁通,达常知变。”这正是他的学术特点。此外,又如他在精通《伤寒论》桂枝汤方加减应用的基础上,根据桂枝汤的药物配伍,具有和营、温通、止痛、振奋脾胃功能的作用,而又广泛运用于辨证虚寒的慢性泄泻、慢性胰腺炎、胃脘疼痛、神衰、虚劳等内科病证的治疗中,疗效卓著。$ [) z5 g; A6 N
张伯臾十分注意总结,精于思考,大胆谨慎地提出自己的创见,张氏常说:“精通医学,以熟谙医理为首务。但是,欲求发展,又不可为成说所囿,不敢越雷池一步。须结合临床深入体察,反复思考。以得真知,抒发己见。# [! }# C( y" v2 c3 a
       感谢刘云双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4-10-2 11:13:18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4年9月28日)”一技之长&#8226;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y5 G8 l; Z) G( n4 K5 d# o, I" m2 J( f
( l9 q0 m. Q; B3 e& a
        第二章:西医东传,逼迫中医衰落。
( [% E, ~" s8 J6 j; c4 T" n, _/ E3 T6 }! c# ~* U# C" n
         尽管中医学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不断丰富,在清朝中后期形成了温病学,临床各科也有许多成就,但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対于人体和生命认识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改变,用解剖实证的观念为标尺,西方医学明显优于讲究气的中医。因此,1830年就有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出版5 {# x9 H& v- k. J; S# h1 k
1 B1 M5 m# ]9 a7 Q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 q$ [2 }6 g3 n& e/ j1 q- Z
- @) R5 `$ T7 H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 第二章:西医东传,逼迫中医衰落。
( I3 j) r$ u2 M# s( Z
: D9 S- [& v7 r3 @3 H           有人说,王清任把自己所获得的解剖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在临床医学上提出了不少新的创见,其实也是一种误导,王清任的有效方剂,与解剖没有直接关系,而与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密不可分。
1 i* W9 G  _# e! W" P( \
" R- a7 ~% B9 V  B王清任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依据中医气血理论而不是解剖,认真总结出气虚症状60种(包括半身不遂门40种,小儿抽风门20种)和血瘀症状50种,在立方用药方面,王清任把补气和逐瘀结合起来,自创方剂31个,中医以他的某些方剂来治疗脑膜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伤寒瘟疫、痘疹吐泻等疾病,都有良好效果。
+ T( P% c- [/ H! X2 u
$ R+ e* w4 O- O5 ~        解剖实证是西医学取得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曾经是中医理论依靠的基础,后来却不是发展中医的方法。毫无疑问,中医的脏象学说建立在解剖基础之上,有脏与腑的划分,如果古代没有对于器官解剖的基本认识,就不可能提出“五脏”“六腑”的概念,也就不可推测脏腑在功能上有何异同,不能把脏腑的具体功能作用说清楚。但是,中医的解剖只能停留在肉眼可见的水平,是由于时代技术手段的限制,没有发展到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但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何,人体怎样进行新陈代谢,怎样维持健康,如何战胜疾病,等等,都要脏腑功能来阐述。气一元论构成了万物的基础,阴阳学说的矛盾论思想,有无相生的哲学认识,五行学说的多元并存,广泛联系、平衡制约、稳态和谐的思想,都给了寻找理论解释的中医学有力的理论支撑。就是说中医学建立之后,其发展不再是解剖的微观化,而是主要依据广泛联系的“关系论”,而不是脏器解剖的“实体论”。
6 F6 y" i' o, m" C
% c  ]* v9 @# o, {. i/ _( @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4-10-2 11:13:48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0 c; w' b8 O' W: S% Y$ X

  e  o) a9 s& t7 n7 r9 B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 d# n6 G, Z" x! g8 o) F
8 e7 o" u! O' O& [2 Q9 F6 W* e      2024年9月29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s- p' P- x, T, F. c

4 a0 E8 N8 n) V7 q, M+ O      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八)" }3 j) {; C3 S
8 `& N6 X' f- R! D/ u; X) f* K
      内容简介:本节课内容指出寒疫病的原因,并说明其热势的轻重与季节气候的关系;讨论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及与外感疾病的关系。" g) D) l% Y0 M0 c
% ~- M/ P9 r: x  @* y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八)寒疫病的原因。5 z: j2 x  j) s) m

& [: U9 B& u! m( J  [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在《伤寒例》之中,为了弘扬《难经》的广义伤寒学说,认为除了冬季的伤寒,其他季节,甚至全年都可以有伤寒病,这就是“非其时有其气”的“寒疫”,他说:“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从三四月到七八月,这应该是比较热的季节,应该发生“温热病”,或者“温暑病”,但是证候不一样,就是“温暑病”多数发热比较明显,没有恶寒的表证,需要“直清里热”,不需要发汗解表。而“时行寒疫”,则有明显的恶寒表证,必须发汗解表,否则不能退烧缓解病情,因此说“其病(恶寒)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6 D) O( U4 i: w3 u5 K! M1 _. }8 B3 }3 K0 A3 M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4-10-21 20:16:09 | 阅读全部
2024年9月30日--10月6日,国庆节期间暂停讲座一周,10月7日恢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4-10-21 20:17:2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0月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 q, H% i/ J& t* W7 {; q! Q! r/ f( I9 t5 b* m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8 |( x7 r  ]4 Y9 s

5 B% V. n9 D. Z; \6 A0 \ $ U. L" s" n+ }2 j  e
' n9 i# b& C' w; o# i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3 ]6 D) W7 P  N8 K! ]
8 O7 @8 N+ n, X! N5 [, W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d3 U% Q, S: Z4 ?0 {# c5 f% X. t

* Q6 x+ R$ l' Z$ ~7 C. Z2 F     第六章  全元起
4 R+ w: N$ W0 V$ I+ X. x3 N7 u0 \" U, {8 k
     全元起,南北朝时期齐梁间人,约活动于梁天监、普通年间,是最早对《黄帝内经》做注释的医学家,虽然他的著作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但全元起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对唐宋医学家注释《黄帝内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内容也有所保留。      
5 F1 Y* q6 s- n8 ]# i# L9 a
) p% z- [: A) w. }  a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 x4 D, C+ I% U: P( f3 Y
( C# Q8 a% _6 a" r8 W- A- s4 [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六章  全元起
8 w. q: b, m2 D- j1 D& _4 T5 U! s" E* x" i* ^! x$ E$ R1 g
       全元起与后世杨上善、王冰、林亿等人整理《内经》不同,他的注本既未像杨上善一样对全本内容打乱重排,也未像王冰一样对文字篇章大作改动,而是依附原本次序,逐句进行认真注释,可以说是严谨翔实、务实明白,也正因全元起注本对《内经》原本次序的尊重,故而探寻全元起注本的原貌特点与学术内容特征,对研究并理解现行本《内经》中的一些语言、医学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还原早期《内经》的版本特征和分析《内经》中蕴含着的早期医学流派的学术特点也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9 e3 G  s+ {  v3 `4 y: k$ Q
4 x( ?* w4 `5 q' |3 d( [7 ]       《南史·王僧孺传》记载“侍郎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该书是目前可考的最早为《内经》作注释的著作,更是唐宋两代整理校注《内经》的重要基础文献。该书虽然在南宋孝宗之后便已失落无考,但其内容仍被零散地引用在北宋林亿等人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书的新校正词条中,并因宋本《内经》在后世的沿用而流传至今,故而仍可窥见其中零散的全元起注释内容。0 n8 \  Z5 ?3 o7 M7 \# R7 r7 B& D* C* x

1 t3 z2 z; m; A/ x6 `2 ]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4-10-21 21:43:0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0月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路老治疗妊娠病证的经验。6 _, ]4 X) f  r- |( T# y% q

! w4 d) H. j9 Q$ }( N0 ^: \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3 ], t( [0 z6 H' a2 m) g; [2 [$ e
/ V/ z, s$ N! t, B5 r+ {8 A8 k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路老治疗妊娠病证的经验。
, T: R7 o8 b( t% }6 A7 r: b9 k6 Y
        妊娠期间腹痛、出血,是一个常见的病理现象,路老认为长期下血不止,常可导致堕胎或小产,与现在所说的“先兆流产”不无近似之处。多缘肾气不足、冲任不固等所致。前人对其脉因证治均有较详的论述。男女媾精,受孕成胎,贵在冲任旺盛,气血充盈,脏腑安和,情志调畅,饮食如常,身体强健,则可保十月满足,分娩无虞。《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妊娠数堕胎方论”明确指出:“若血气不足,故不能养胎,所以数堕胎也。”“胎漏”之因,为受孕之后,阴血内聚以养胎气,母体卫外之气相对较弱,易受外邪之侵袭;或饮食失节,伤脾败胃,日久则血失生化之源;或久病体虚,或精血素亏,胎失所养;或情志所伤,肝失调达,郁久化火,迫血妄行;或房室失节,损伤肾气,冲任失固等引起。其治疗当宗“治病求本”之旨,血热者清之,血虚者养之,气虚者摄之,肾亏者益之。但应随时注意保护胎元,以防小产。0 [& U. C% U: O$ {1 j9 v+ V& O
" X. x4 S& q8 H, {; B9 K/ Z
       子痫也是妊娠期间一个严重的疾病,路老认为其病因病机,多由素体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重身后精血下趋滋养胎儿,肝失血养而上亢,心失血濡而火炎,阳亢火炎,风火相煽,虚风内起,夹火夹痰,蒙闭清窍,则发为神昏、抽搐之证。其治当本“急则治其标”之旨,先以“息风开窍,降火祛痰”为当务之急,虽古有“切忌香燥”以免重伤其阴之说,但“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勿以妊娠而又阴血亏虚而不敢投剂,致风火愈炽,痰火胶结,误病机,铸为憾事。
/ w! ?! x3 n3 t9 C9 K- \4 n) t* A; b+ W. ?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4-10-21 21:43:46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4年10月9日)的空中课堂,由刘敬章主任与我们继续学习《体质肿瘤学》的内容,题目是抗癌中药对药。中医中药在治疗肿瘤的时候,由于病情复杂,单味药的作用有限,往往无法全面顾及到复杂多变的病情,因此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性的将两味药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既可以全面照顾病情,又可以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使临床用药更有效,更安全。另外,这些药物的配伍还可能产生与原药不同的新作用,这种组合我们称作“药对”或者“对药”。
7 l6 n7 R! h. t! ^0 F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
) C( R2 K$ S6 {; A8 Q6 {' }" Q刘敬章主任与我们继续学习了《体质肿瘤学》的内容,题目是抗癌中药对药。
+ Y" k0 a, [6 Z$ F$ h8 m4 S* I* d" B) t- a5 e
中医中药在治疗组合的时候,古人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帮助,互相制约,兼顾主次等不同的作用,这样的“两两互相联系的中药关系”我们称作“药对”或者“对药”。. e; K, c( _7 l, ?1 |0 j
三个中药的关系叫“角药”。
2 u1 J7 b2 i) I' @: |; J  |" G( m- D) G7 c
抗肿瘤的中药,也有这样的联合用药的情况。2 C# S2 l# m' p/ A

5 [0 H# l% M0 D' [! M中药抗肿瘤,虽然说法很多,但是大多都是扶正祛邪为主。
% V: Y8 d7 N+ g" ^4 I" V
  Z' \9 Q, S# m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4-10-21 21:44:29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H  H* U' W" w! O2 }

7 B* o+ I0 ]# r7 X/ q& P: m        大家好!1 n+ [6 I5 J- Z0 L. P

! X; L" [( `) \9 c, w& G7 d; Q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5 P" P9 F: E1 u( P3 y0 [* v
7 m1 S% Q  ^. f1 ]
        今晚(2024年10月10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g3 g; B5 k# l, L* o5 ~" l$ S* |& g

4 A) t0 N% z7 \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六十三讲“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内容为化痰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 ?8 B( l' u3 C0 T( u' @  B0 t+ m) w, r1 b/ `% q! g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e& b4 m4 u  j6 z. F) l
$ ^: |! R$ s6 }$ }0 \& I# Y
        . I- h6 a4 Z  i! X' H

8 }: Y1 v% x/ S6 i  s2 X1 c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1 |7 m, S1 q9 x: I) O. A9 h: H% s
9 o% J' ^, Y0 k1 n3 R( R7 a      
% t1 e2 A  j+ _" p4 c! o6 V/ e$ v8 E) F# _0 _5 }6 W* z
( u! u9 a4 v$ f7 K
4 Y3 _3 V# q" m) P; _1 q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 y  ^: i/ _8 c; x; F/ S
5 l$ }2 Y) v  v" {: t1 g# n
        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_4 M" U  @; s$ I1 L
5 m& M- j/ C$ k7 Z4 T" g2 Y1 x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六十三讲“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内容为化痰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3 p; `* N0 ~0 `4 L7 A
* p* |+ i& y5 W6 Z
        痰为阴邪,需要阳气温化,才能逐渐消散郁结和结节。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半夏,天南星,白附子都是常用之药。! Y/ A" o, v8 _  U: f

0 R0 l/ v9 V7 c         当然,痰可以化热,就不能再用温热药了,或者加清热之品。1 ?$ n. u$ @' C/ L# ^* F

: u3 n& v& w& r) }) S) ]* ^         如果痰浊与与瘀浊互结,多需要加活血化瘀之品才能得到治好。
+ H2 E$ m; z) z) x7 P  v5 D1 q: M' B) X
        临床上有“怪病多痰”和“百病多痰”,说明痰浊与与瘀滞为病很普遍。. i( {1 B/ U5 m
$ x( Q- f, G) l$ X% f
祝贺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4-10-21 21:45:11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24年10月11日)的空中课堂由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中医院讲座,我们继续来学习《体质肿瘤学》的内容——抗癌中药药对。有金银花与连翘,金银花与甘草,金银花与天花粉,金银花与黄芪,金银花与生地,蒲公英与夏枯草等等。
! l$ b1 }$ b9 K. b      祝贺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中医院讲座成功!. ^& C* {9 E7 @( T, i
他与大家继续学习了《体质肿瘤学》的内容——抗癌中药药对。有金银花与连翘,金银花与甘草,金银花与天花粉,金银花与黄芪,金银花与生地,蒲公英与夏枯草等等。& e3 i9 @2 V* a. i1 n
感谢刘敬章主任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