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3-8-11 21:08:26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v# S6 `3 H' n  i+ B
' ?9 j/ y- u1 W- K+ g& {1 y
        大家好!
- [! `8 F# o* ~5 [0 w/ t
5 c( n  H: u2 T% k# V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7 U$ c" G8 i6 D  d# o0 T, n1 R" n$ v& l/ r5 B& c- D, z( D
        今晚(2023年8月10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 N$ l: E3 d! R) x8 \/ w
1 w% w# h. J! B4 ]7 P( c6 G        今天分享总论第八讲“中药的性能之—五味”,内容为中药的五味。: U* i1 Y( a5 L2 X! R8 p
" P& J& V% i9 N( n4 m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 B7 r) z: j1 j& |5 a0 c3 \; w& {( R2 k6 f+ d" f
        
6 K3 u  c! e: V! f" a. T- o5 [% _" e% h1 G; Z! J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v  j& I$ i! ], [

7 ^) [8 S, c9 x+ ]( V/ @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一起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八讲“中药的性能之—五味”。
) a' ~; P" @4 ~& [- l9 a3 |% V' S
/ {. p) m& ?% M: S7 n中医用四气五味概括中药的作用,认为中药进入人体,靠气味影响五脏的代谢,影响气血津液的运动。
5 R8 o8 g* x# W5 v: K; C$ K/ {% }: R) p
       《内经》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2 R2 D. a+ m" P7 o- q, W: z: d5 o- h

  o/ b7 t2 r* a  N# N' m' h; {        又说:“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h1 I' }4 ?" G! ~+ D7 l8 A4 [( l! V
# [+ P' Q  W5 X& A* S9 L1 q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3-8-17 20:32:50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3 y, x1 \+ h7 u4 E9 [3 i0 V+ ^

4 m2 n4 }$ o' R) h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三字经》,  作者是清代医家陈修园。
! N  n# r) _7 F! {9 P; E  _, g, Z4 j
" S; k5 i2 ^- V, Q+ c3 ~* |   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 i% I& r8 l4 g6 ~% R" o$ b! {
) L0 I9 u! B7 p7 F8 O6 q
( G% u/ R/ t* c  K2 p- {
! w+ ^% l2 E- C    今天(2023年8月11日)分享的内容如下:
, A* y% d' ]( F8 z' ?, z# |/ i" Y+ r/ F# j9 {; o+ n" g, L
小儿第二十四(本书最后一篇):
( [8 u5 v5 G! G' q
/ X! L# ?, ?& W) E5 C  小儿病,多伤寒,稚阳体,邪易干,凡发热,太阳观,热未已,变多端,太阳外,仔细看,遵法治,危而安,若吐泻,求太阴,吐泻甚,变风淫,慢脾说,即此寻,阴阳证,二太擒,千古秘,理蕴深,即痘疹,此传心,惟同志,度金针。
# e; H/ m( m# z* j5 K
7 ]& J% y$ E0 S9 A/ d6 q( p0 F" V2 H" P# J4 V

: ]6 m/ E; D4 ~2 C& i7 ~# N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1 K2 J0 m1 x0 Z! l% \- |0 _3 R4 Q

5 D% m/ ]+ d0 q$ [) E( j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三字经》第二十四讲小儿病。5 B& U( n6 h" q# r

% W2 r% |3 V( J+ q, \自从扁鹊在秦国开创儿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逐渐认识了小儿多伤寒病,那个时候主要靠自然感染建立抗病能力,当然也有很多儿童抗不过去,王清任就见过很多被遗弃的患儿尸体。
  A4 e9 j, n/ u$ F+ I& l5 L# t% D, {% M+ u
一般说来,小儿不能说清楚自己的痛苦,所以叫“哑科”,又说,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 Q( l  Y0 e  }9 x9 }0 @% E
5 \6 |4 x) P6 f$ G) i. [
但是,小儿虽然都是稚阳之体,邪气易干扰,但是,正处于生机勃发的时候,所以,又说小儿“脏气轻灵,随拨随应。”
/ _4 c7 P  r3 j- p5 x6 z$ W) x/ B3 L, P3 ?6 B. f
         古人常见的儿科病,麻痘惊疳,现在也少了。
0 [* Y# j& [. s& z' f
* h0 [% S6 m; A2 b4 k4 k$ l      感谢雷宝淳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3-8-17 20:33:39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3年8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0 Y! U" ^4 G5 E9 v2 x
: A# M0 c' U5 j* j/ D: V5 @
         中医学是既浅显易懂,人人可学,人人能用的大众医学,也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全揭密的科学医学。
# @' g% z9 k6 Y! `8 s3 x  `& R# j# x7 d
        这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历史概况,基础理论构成,诊法治病特色,养生保健方法。2 D1 K( Z* t# x3 S9 ]" R& q2 o
. k0 X  [. v4 F( l, N1 G: b5 Z
        第四章:治病只为帮助你自己恢复。+ f* x% H: O' [4 ?) N: r' u5 `  V

$ ?7 ~" A, S* ?) V+ k7 Q, K" P        中医治疗病病的指导思想,根源于中医对于人体疾病的认识,并由此决定了医生与病人的关系。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人体疾病,又如何认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呢?: j/ a* V. L( l7 @

. P+ S+ _) f6 [, a2 S3 N          第五节:流通气血祛除痰湿。
  o7 w! R: i( \1 h
  h' d1 U3 V  C( k- F, i! I) ]6 A2 n          气血顺畅流通,机体产生的痰湿等,就会在气血的流通下以某种方式排出体外,机体从而处于一个良好状态/ g4 o& J! Z+ C

/ ?! \4 Z5 z9 {9 n* U  j( ^" Y9 W! \
& t& H! s; q7 `( b1 o
0 u6 f6 j$ M8 Z; r' T. V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C9 K$ _; H: w2 B  U; B$ ~' D% x- N

4 G$ I& t1 l& K$ @, o+ `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主编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第四章:治病只为帮助你自己恢复。/ v8 a) m# v1 y, o, A

0 O. n1 L# M. H, M: J; d2 b          第五节:流通气血祛除痰湿。
8 r; \$ W- J; e5 m
1 V( K3 `! ~  \& Q          气在人体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气来源于脾胃之中水谷精微物质,再加上吸入的自然之气。二者在胸中汇合,称为“宗气”,然后由肺主宰,出入升降,无处不到。气输送到皮毛,就温暖皮肤,滋润皮肤,调剂汗孔开泄,推动血液运行,也是水液分布、升降的动力。
+ X( K; \% E' d& [- x% z' d6 C3 p
" f4 G* x) Z# y每一项脏腑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气的这种特殊作用,被称为“气机”。
% t7 `$ L4 k, z# L( p1 r: C7 R
1 w! ]( K: ]" |8 P% M" F     血在身体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来源于饮食的水谷精微物质,经过吸收,注入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化生为血。“血主濡之”,不仅皮肤的润泽来于血液的滋润,而且肢体运动,耳听目视等都需要血的参与。
2 z0 J' X) h: E4 ^+ ?3 j, k/ J" [. a9 ]: }3 j' q, H9 V
         宋代《和济局方》的失笑散治疗心腹痛。" X+ y  `; c. S" W7 _, j
1 E& R1 S2 Y$ Q
元代李东垣《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 \7 H7 ?' f! e, x% ~" W9 C0 y, m, |
明代《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 ^- Q3 V! p# d( k" W0 [% F
% h( b1 \( n4 Y8 x! z
清代《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的心腹胃脘痛等。6 {" I, ~) v, z& y! r& ]+ k

: [1 L) p/ ]! K- Y3 h3 D2 s8 w" Z尤其需要提出的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疗效卓著,治愈了很多顽难病证。+ b4 k9 Y8 M& S/ I+ X

; n: Z1 h8 V+ B, O# p$ q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3-8-17 20:34:17 | 阅读全部
今周日晚上(2023年8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继续学习第九章神志失和类疾病之多寐,祥情我们一起期待!6 T$ Q1 x/ @% D. Y, Z  L) z0 c9 l5 _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第九章神志失和类疾病之多寐。
; H6 P% j6 d. s, H      失眠让人痛苦,而多寐也很苦恼。
- F2 |) ?# i$ v4 q! ^          多寐也叫嗜睡,《类症治裁》说:
. b2 H7 \( s2 m! g. @8 x9 m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灵枢》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阳跷阴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心神昏浊,不能自主,脾气困顿,食已即倦,皆能致之。欲清心神,如麦冬、石菖蒲、芽茶、南烛之属。欲醒脾困,六君子汤加砂仁。身重脉缓,多寐,湿胜也。平胃散加防风、白术。神倦肢惰,嗜卧,气弱也。人参益气汤。; A0 K4 Z$ n; p; o1 ?- V/ M- S' ^3 e$ J
长夏倦午,四肢不收,脾肺气弱而伤暑也。清暑益气汤。病后身热好眠,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沈氏葳蕤汤。
2 u+ C; b/ r4 [' Z
& z$ k. G  P+ R' D* c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3-8-17 20:34:49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8月14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3 e0 E& c( F; I) J2 i% ^& z4 \1 k- m& w6 g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S  N1 j: I8 V
! F8 U3 z- I# }" T

+ _% s% _( y, y) R0 G# {( k* n. S( t$ a4 s: [
7 E  K) Y1 Q8 N$ l$ b. g  S

2 M3 F+ n- X, r
4 q+ n& T; m" B! |- Y. Z" A
1 M4 O' q7 ^8 n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 _% W& {( P2 d* X$ S/ N1 C9 U, K) S1 `- }4 L8 I4 u2 E8 r1 q
% D  u4 f# N6 Y1 c* E: S+ f

+ Z0 K* z, N7 X) N9 s0 |" y二、医经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8 g5 B0 c5 Z+ Q& f4 @

& |4 I) @& e) A/ Z7 H" e0 M5 G, K- L

9 K0 i8 M: S+ _( T% Z, x# [6 [+ s(五)西方医学传入影响经典传承; ^* }* R  ?. C5 X

' l$ k9 Q4 z: L% r# {' P
; H+ ^& @! H4 B1 {7 L2 E3 K1 g- X
1 ]9 j" Z; s( H  h# F7.《灵素商兑》说经典,攻击中医弃本源(中)3 |6 T3 N, _8 `# O" ?6 }

8 a- N; e) g; g5 O" h1 K4 o/ o3 C* g5 _
* d2 L* k5 s0 J9 f% u
, h7 F: W0 ^) g/ J0 o余云岫说:阴阳“其大要以天地为主,以上下为位,以形气为体。由此而推之,彼见火炎上,而水就下也,则曰水为阴,火为阳,火热而水寒也,曰阳热阴寒。古有天动地静之说,则曰阴静阳躁。此种谬说,今日无可驳之价值。”余云岫强词夺理,对于古人正确地解释世界的理论,不加论述,不作分析,不说是非,不论对错,就扣上一个大帽子:“此种谬说,今日无可驳之价值”。
2 s8 y5 \: P1 s3 t4 E; i) g' e2 D7 m; k3 Z! o1 ], C  {
余云岫进一步攻击说:“彼所谓天者何也?曰积阳也。阳者何也?曰气也。即积气为天也。自今日考之,天无物焉,地者八大行星之一,天地可偶乎?气亦有形,稠空气而寒之,则成液;蒸水而沸之,则为气。形气有定乎?火炎上,水就下,以为阴阳,而不知水火之所以上下也。夫地面有空气,空气有浮力,地为大物,其心有引力,故地面之物,皆受此两力之影响。物之轻者,地心引力,不敌空气浮力,故胜而上升。物之重者,空气浮力,不敌地心引力,故沉而下降。水重于空气,故下降。火者,轻于空气之气体,炽热而发光,故上炎也。是则彼所谓水阴火阳者,直以轻于空气者为阳,重于空气者为阴矣。彼空气者,扩布于地而上下,属之阳乎?属之阴乎?彼空气有质有重,以地心引力之故,多聚集于下,故远地之空气稀薄,近地之空气浓稠。是空气兼有浮沉两态,将谓其在上者稀、者阳,而在下者稠、者阴乎?藉曰是也。而其界限将若何而定之?又彼以气为阳,而以下沉者为阴,则如养气(氧气)、绿气(氯气)之类,重于空气者,属于阴乎?属之阳乎?此可知阴阳之说,与其纲纪万物之法,至谬误疏陋,不足为精审学术之根基也明矣!”
4 B* Q+ B, u! S6 V1 @9 G) h% ]
1 S! |" G* a% D余云岫的解释正好能够证明古人所说的阴阳学说,可以解释天地之间,气体上下、升降运动,不谬于古,有验于今。一种哲学思想,能够有这样的概括力,能够成功地解释自然界气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不违背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这有何不好?怎能轻易污为“至谬误疏陋”?!. `6 q" v1 I1 O  T
4 {# {5 ?- ]% I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主编的《医经学派》二、医经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五)西方医学传入影响经典传承:7.《灵素商兑》说经典,攻击中医弃本源(中)。6 W1 C7 G2 Y$ M5 ~& |/ p

: H! ?- {3 K1 m/ K" ^4 u       攻击中医的人,都反对阴阳学说,认为这是巫术,与阴阳先生一样都是骗人的“黑话”。他们根本不了解古人用象数关系,借助阴阳之象说明天地万物生长壮老已的规律,不知道阴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 J8 x1 _1 R, t# l' V. @" \3 V
/ @! [4 C6 I8 S5 ~  w# w1 k
不让中医谈论阴阳,就剥夺了中医说理的能力。8 `& G9 l' \/ P$ R; e

: b; t$ k2 u/ w4 t" A        余云岫误解阴阳五行学说之后,自然就看不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想武器的中医理论了。他说:“阴阳五行之说,其根本恍惚无凭若此,由是而变本加历,配以脏腑,应以色味,部以干支,丽以年月,辖以时节,值以星象,穿凿附会,愈支离而不可究诘。本实先拨,虽繁枝茂叶,皆幻象耳!乌足与论议哉?故一切不复置辩。”" F1 R# n/ G& S" v9 ]/ K, z
$ Q4 [* E( R5 |4 F
其实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一刻也不能分离的,这种联系往往难于用肉眼所见加以证实。天地阴阳四时五味,都与人体有者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以“穿凿附会”相诟病。( j/ T4 `, M: t

. T! {, E, |$ C& J! S       余云岫把中医关于藏象的描述,一一打到,按照西医解剖标准,分别批判。这就像一个篮球裁判,来到了足球场地,他认为足球队员的动作,没有一个是符合标准的,都是必须加以纠正和制止的。
$ _( n) k6 [, N2 j6 I. \, Y1 v: I2 a
. A6 O; X8 q2 a- J, @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3-8-17 20:35:39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8月1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继续为大家讲述《神医扁鹊之谜》之<扁鹊生活年代辨析>, ]4 T: x! K5 q1 h' p

3 g- `2 u4 p1 E% f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 A8 D; n. S; {7 E  X& W
# \3 P! G+ G$ c& H1 M9 K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继续为大家讲述《神医扁鹊之谜》之<扁鹊生活年代辨析>
  h; m8 `" P; ^/ G0 x/ o7 R2 T" f! p
         司马迁重视的是扁鹊秦越人,其史料所涉及到的患者无论是蔡桓公,或是齐桓公;是虢太(世)子,还是赵太子,都不影响对扁鹊学术成就和高超医术的描写。患者之于扁鹊是居于次要地位的配角.我们不该轻视司马迁所重视之扁鹊,而重视司马迁所轻视的患者.喧宾夺主或本末倒置,甚至不惜割裂扁鹊形象,把这一称号泛化为一切良医的公名。轻史家之所重,重史家之所轻,其失误是于分明显的。后世医案中常有“王某”、“李某”,叶氏医案甚至将思者简化为“某左”、“某右”,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古人经验的学习。& ~5 K( Z3 w' U0 }/ C3 U2 w

  C& W1 \0 d* g( V5 J" n7 H       经过考证,我们可以肯定扁鹊诊赵简子这件事,是因为其中重要的政治事件而被记录于史书之中,不是因为赵简子的病情重、扁鹊的医术高。2 J& V2 U$ I9 |7 X
6 }& p; e# n4 B6 N1 S' y
记录这件事的董安于,公元前496年自杀了,那么扁鹊诊赵简子最有可能的时间就在公元前497年,关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考证起来颇费笔墨,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解开历史之谜。
; F$ a& c4 ~4 b. }) g; c+ c. ^1 Z  I
        班固考查了自黄帝以来至于周末二千余名人物,按年代先后列表记述。“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所以,《汉书·古今人物表》将扁鹊与越王勾践、赵简子列为同时
- }2 d* w) e( d( ~2 _# i7 `6 {/ e' ^7 |6 a
代的人,应当是比较可靠的。) w$ Z# b" B, S( Z9 V
0 g( K/ R# ~: b! R' j' C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3-8-17 20:36:18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3年8月1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国医大师路老的《路志正医林集腋》,路老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为了将其从医数十年积累起来经验,他编辑的《路志正医林集腋》采取以医话为主的形式整理成书,137篇文章短小精悍,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其内容翔实、病种多样、见解独到、论述精辟、理论与临床联系紧密。敬请王秀民讲述清燥润肺治久咳治咯血不宜专事止涩、脾肾阳虚呃逆、阴虚挟湿萎缩性胃炎证治、化湿清热治糜烂性胃炎、术后阴虚胃痛治验、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一得、脾阴虚泄泻诊治偶得、调中健脾固滑脱。
' \( N" e7 d3 q1 g) V* r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路志正医林集腋》之“清燥润肺治久咳治咯血不宜专事止涩、脾肾阳虚呃逆、阴虚挟湿萎缩性胃炎证治、化湿清热治糜烂性胃炎、术后阴虚胃痛治验、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一得、脾阴虚泄泻诊治偶得、调中健脾固滑脱”等内容。1 `4 ~( W7 ^' @0 y* M# A7 l5 s
         路老行医治病几十年,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说在广安门医院出门诊,有位301医院西学中的深资医生跟我学习,见我在治疗感冒时,常在解表的方剂中加一些宣肺和调理脾胃的药物,深为不解,说:病人此时没有咳嗽,也没有消化系统症状,您加用这些药物,不是浪费吗?他这完全是西医的思维方式,不理解中医先安未受邪之地“治未病”的治疗思想。殊不知肺与皮毛相表里,皮毛受邪,如不解,必传于肺,而出现肺脏受邪的相应症状,进而可影响胃肠,出现消化系统症状,所以在治疗感冒的药物中配伍一些宣肺和调理脾胃的药物,如炒杏仁、枇叶、炒枳壳、炒神曲等,可有效的防治上述症状的发生,充分体现了中医“隔二治之”、“隔三治之”的治疗思想,而绝不是浪费。所以说感冒的治疗并不是单纯的解表就可以解决的,仍需要用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来认真的对待和思考。  V0 [& f: p% [: [( n' U8 s* a
   路老说,我认为对于具有一定功底的中医来说,进一步应该以疑难病作为研究内容。大家知道,疑难病本身没有一个绝对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推移,疑难病谱也在相应的变化,但大致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疑,许多病症不循常规,有悖常理,使人疑惑不解;其二是难,有些病症虽然诊断已明确,但治疗手段颇为棘手,甚至无法治疗;其三是新,某些疾病是新发现的,古籍没有记载,前人无所认识,如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
% o# u: F2 h: O2 s- M; X# e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3-8-25 21:48:39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 q: L7 Y# R6 i* j) l: u
& c/ a# p7 b0 t/ i4 d        大家好!
4 d' D6 w' C- M' h% r3 O. \6 a* K2 P& @3 N5 M3 T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1 }- J" M, h# y# T2 t* Z8 ?+ i, F7 k+ m4 r
        今晚(2023年8月17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8 I$ P  @& Z7 B- Q
4 o; P# }4 k1 b* G
        今天分享总论第九讲“中药的性能之三—升降浮沉、归经”,内容为中药的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内容。
! |2 A( |8 K2 E% ~
1 z1 H% [8 U4 d0 C  b6 _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Z$ `# q, P' W$ E

0 P2 f: H- A+ E4 X7 l5 \& ]7 j        " _2 z7 P. I+ A" r0 T7 g  @( r
, A) f1 I7 |# F6 f2 e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o2 E# J8 J1 X
! s5 j0 h' p) C, c0 C9 ?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升降浮沉、归经”的内容。
: N5 ?! u! u' x+ g
+ `6 _' q9 l3 ]9 l' o# ~5 S" d# G         中医使用中药,不是用化学成分指导用药,而是按照时空变化,人体的升降出入而概括中药的作用。8 v# x' g6 x( [9 J1 A4 T8 p9 @
+ s( I9 Y$ Q: T6 C1 w1 h+ G0 B
所谓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芪之类。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升麻等。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5 g  \  Q  a8 u$ u7 z; P  _3 O

' {2 d6 i1 ?! z          中药的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 W; h4 M/ F" a0 ]
- J/ @8 l+ @2 B$ o' I2 N; l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6 S. D. g9 [- C$ C! {
8 ?5 V8 ^) t, J  ?2 M- C& O
; E$ c, H8 ]: W5 L- i: |
( a3 @) _3 P7 X8 @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3-8-25 21:49:35 | 阅读全部
        本周五晚上(2023年8月18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唯有临床才是中医学发展的突破口。这是张瑞杰翻译的日本学者山本胜旷写的一篇文章。崇洋心理, 是国人由来已久的一个弊病。虽然洋的东西或者洋的思想,能在许多方面给我们带来新颖与别致,但如果忘掉了中国特色,则有可能流弊无穷。日本是个狭小的岛国,其崇洋心理较之我国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医学方面,先是崇中医,后来废中医而崇西医,然后又开始怀念中医。自然的,崇洋给日本的医学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曲折,日本人关于中医学的反思,对于我们中国人不无启发。在中医学的发祥地中国,近年来常可见到中医学的危机之象,中医学的困惑是由何而生?背景又是什么?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 u) `1 s% @  Z1 {3 \& `  n9 b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张瑞杰翻译的日本学者山本胜旷写的一篇文章。% O; i8 a8 `; P, l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于1879年2月24日由内务省发布“医师考试规则”之后,在“致道馆”学习汉医的学生,就有一大半“弃汉从洋”改成了西医学生,致道馆也因此而**关闭[ 潘桂娟、樊正伦编著《日本汉方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223页。]。协助内务省卫生局长长与专斋,消灭汉医的得力助手原履信,他曾经是著名汉医浅田宗伯的门人,明治维新之后转换门庭,于1877年前后,到力主取消汉医的长谷川泰那里“再度受业”,并游学西医院校,不仅一变而成开业西医,而且转眼就四处游说,以现身说法劝说他人“弃汉从洋”,甚至百般诋毁汉医。他因此而得到赏识,不仅成为区议员,而且还成了卫生会的会长。他的老师浅田宗伯气愤至极,写了一封“与原履信书”,忠告他“足下诚知其罪,则宜翻然悔悟,愤然感激,以有所报于吾道,则朋友亦将知足下改过不咎。若不然,不惟取笑于当世,亦将遗臭于千载,窃为足下不取也。[潘桂娟、樊正伦编著《日本汉方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237页。]”
4 Y, {- [. ]' F  h  g& R( p! b3 y学术斗争,植根于世界观的不同,是很难改变的。但是,1895年之后,汉医作为一个医学体系在日本被取消了,此后坚持恢复汉医学术体系的许多学者,却是出身于学习西洋医学之后,又学习了汉医知识的有识之士。其中很多人,都是看到了汉医能够独立解决西洋医学所不能解决的临床难题,看到了汉医巨大的现实价值,才起而维护汉医的。
" @' m! V- A  I4 C" a, T, S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3-8-25 21:51:52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3年8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9 B3 D/ I0 t- D0 L7 Q+ O$ a' b

8 @/ p- e$ S* L0 z         中医学是既浅显易懂,人人可学,人人能用的大众医学,也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全揭密的科学医学。5 P" w, V* z: C

) S' Q1 p5 S* y5 p        这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历史概况,基础理论构成,诊法治病特色,养生保健方法。
1 l" z6 k- A* w4 n+ f/ M
5 W+ m+ X# f# \5 Z, T        第五章:组方选药如同调兵选将。% g, `$ d! ^& V1 a, w9 j

5 w, e6 v. @. |5 ]1 M         使用中药的时候,虽然有单用一味药应用的情况,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多味中药联合使用。多味中药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方剂使用,就应该遵循中医的理论,使方
8 @& H2 t' o- j! R3 J7 v' X" [, Y4 d3 \; ^8 w( T& k, n5 f
药与病证紧密契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疗效。6 W, v% t( ~7 E- N* F6 u% }

: o0 p5 h* d( Z, _. d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之中,药与毒不分,药就是毒,毒就是偏性。医生用药之偏性,纠正、弥补病人的偏性以达到平衡,恢复健康。5 k/ J+ b$ n5 b+ ?4 B& F
3 M! M! ^& @. m4 i7 M+ I
        第一节: 甚者独行单方一味。' R! C; O1 K$ z9 I9 k+ c! c* t

  [8 N9 Y8 j* u. @7 V/ A" |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 Y2 S( _4 G! X# [" c9 w* k) K/ B! Y* w5 q4 F' r8 F! q/ q) j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第五章:组方选药如同调兵选将。  第一节: 甚者独行单方一味。
* r6 p6 ?" u& H1 C8 b6 E
/ ~3 r$ P' E2 X! V    中医治病不说用药,而是说“开方子”,是组合起来的群体效应。即使是单用一味药也是按照方剂学的原理来用药,而不是按照化学成分说事。多味中药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方剂使用,就应该遵循中医的理论,使方药与病证紧密契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 q9 h+ c5 b1 O6 b/ J0 |$ Y! s: I$ y( n

/ x6 |$ u- f' o/ ?4 j《周礼·医师章》就说:“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内经》也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9 Z9 o2 }; q& ?' {: N/ Z

- N$ L/ f( F5 I' f-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之中,药与毒不分,药就是毒,毒就是偏性。医生用药之偏性,纠正、弥补病人的偏性,以达到平衡,恢复健康。
% z/ a6 e3 J8 z4 l8 x# F8 b# a  l8 P7 O+ Z9 U( `  ?% E! Y
正因为中医心里经常存有“毒”的观念,所以才讲究地道药材、讲究配伍、讲求炮制、讲求辨证论治、讲求治与养结合。, ?# f* b% W+ {

0 f( b; k3 S! O4 y/ K1 \7 Q因此,中医能够变毒为药,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t- M+ l& U* z7 p
) r' e1 J) K0 C/ Z& [6 g5 Z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