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官山汉墓出土医学竹简文字整理初步完成
& F* g( c1 W6 h0 X5 D" I- ]% y3 P, k% ?' _
汉代“职业医生”留记录 已推断出9种医书
( ~# Q+ _. h c
: L% V( Y; j2 {* ?: B! V, K/ p# f
3 C+ r9 U; L' \ }9 T9 q, C《扁鹊见蔡桓公》中,寥寥数语,就刻画出扁鹊医术高超的形象。然而扁鹊的身份一直众说纷纭。2013年的中国考古新发现中,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发掘杀入榜单,其中出土的920多支医学竹简中,“敝昔曰”多次出现,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扁鹊”通假字,医简应属于扁鹊派的医书。
' D& J' `. W8 k: P( @- w2 s; ^2 q) n& _
这些竹简让成都的中医专家如获至宝。从出土以来,专家们就一直在破译竹简上的“密码”,目前两万多字的整理工作即将告一段落。研究成果表明,竹简上的医学文字堪称一部字典,众多生僻字的集中出现,甚至可以纠正汉代以后对中医古籍理解的一些误区。
: H* Q" [) w6 I% w. K/ u) {
1 w. C0 _4 x8 @, ?# B此外,《伤寒论》一直被认为是中医临床辨证体系确立的标志,而这批竹简文字的破解对这一认识带来严重质疑。专家们大胆提出,竹简“干货”多、理论少,系统的治疗方法和案例可以推测出东汉之前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治疗体系,而这将会把中医临床体系建立推前到战国时期。; c- m- u. L: c% ^* m
- ?" Y2 \9 s6 X1 _$ e& J5 _5 ^
推断之一
1 L" n; D7 Q0 \8 r
* T4 I! c+ A* e' [; A1 g关于医书——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920多支医学竹简中,“敝昔曰”多次出现,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扁鹊”通假字,医简应属于扁鹊派的医书。
8 U) |: C. H/ Z" J! U9 P8 P! z5 N( p+ z- J8 c" R& g
推断之二
5 Q7 w* o" }( h' e1 y+ \$ f. [6 @6 E0 F' f8 i% B% f: B
关于体系——“到了东汉,《伤寒论》成了中医临床辨证体系确立的标志。”李继明根据医简中的内容大胆推测,中医临床辨证体系形成时间更早,可能推到战国时期。+ z& u: C0 k+ k# }
. }6 Z, o- o: H$ X推断之三; p% \& t/ `7 v% p4 U/ ~$ H8 S1 K
; z) b8 c1 ^1 }+ W. Q; o: O关于病名——这本书对疾病的命名还特别讲究,都是从疾病的病机、病因、病的变化各个角度去命名的,涉及的病名总数超过200个,包括内外妇女儿童五官科等疾病,体现了高超的辨病思维。
. D; j) B- H# Q! n+ G @, Q. ~+ g1 j/ O$ |0 q# i
推断之四: m3 U a5 y1 [. G
: \( \- S ^: ]' r$ }关于治疗——砭石是古代的一种普遍治疗方法,但逐步失传,大多认为是被针刺所代替。但老官山汉墓的医简中,《诊治论》和《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就多次提到了这种方法,算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
8 J6 G, @; n7 B
+ M1 m! ~, } ^* m! o# x9 Y7 Z! G汉代“职业医生” 留下“限量版”医学记录7 P4 f& S2 ?3 j j7 ?. X$ E
! M) y l8 J3 g* Z. a1 P- a
2012年,成都北郊老官山汉墓中,大量西汉时期文物的出土,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使得这次发掘斩获了中国考古的“奥斯卡”。尤其是3号墓中的920多支竹简,让中医专家大开眼界。
* U* ^4 Q% }+ o+ c+ ^' n3 t0 N1 T. Z n
“这些竹简在四川地区还从未出土过。”从2013年开始,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李继明就介入研究。他所做的出土医简整理研究课题也将在今年结题,但整个研究工作只是冰山一角。“目前只是初步将书简中的文字整理出来,结题后将出版相关书籍。”
! p; G; Z* ?4 i+ y5 }( z% Q
) @# b6 a: B" x( ?" x4 n, T! ~6 i N在整理过程中,这些“精装版”医书让他更加肯定,墓主人在古代属于“职业医生”。李继明认为,古代医生都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选徒弟非常严格,这些医书也是一般弟子得不到的。竹简上的字迹工整,一气呵成,涂改的地方很少,也说明这些都是“限量版”。9 d! `$ ]( M/ P& K9 M- u7 f. R" _
) L U+ ^9 C- o6 }- }4 \“上面有篆书和隶书两种字体,字迹也不一样。”李继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些竹简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医学简帛之后最大的一次医简发现。这些竹简不是一个人所写,也不成书于同一时期。通过全文识读,对比字体和书写风格,将原考古报告中的医书拆分合并,调整为9种:《敝昔诊法》《诊治论》《六十病方》《诸病一》《诸病二》《十二脉(附相脉之过)》《别脉》《刺数》《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
: X/ Z* e7 f1 ?- K; `# I q' n1 Q! [8 z- y; e% D8 o
将中医临床体系向前推 或在战国时期已形成
# I& b4 q/ P. v0 B+ I" w2 E' O- p- l' h3 B& t
根据《史记》中的一些记载,扁鹊行医是在全国各地移动,不限于一地,后来在秦国被太医刺杀。李继明也表示,从这些线索中可以推测,扁鹊死后弟子继续行医,往后的几代弟子可能从秦国到了蜀国,最后在成都定居。 S# D9 {7 G3 s5 q# d
# x4 e7 k% _& i9 E! P3 K" d: f
“过去对于中医的发展,通常都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为中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到了东汉,《伤寒论》成了中医临床辨证体系确立的标志。”李继明根据医简中的内容大胆推测,中医临床辨证体系形成时间更早,可能推到战国时期。2 R0 S/ }0 p, x' M
7 J6 h, t. G) Z; A2 n& O2 G李继明的说法不无依据,在老官山汉墓出土的众多医简中,多是讲实际操作案例,都是“干货”,理论则不是特别多。他表示,这也不难理解,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周朝建立后就有医师这个职业了,那时候的考核方法也比现在更加合理,不是考卷子,而是直接拿人来医。“十全为上,治愈率百分之百就是上医”。
& x) Y y% d6 ^% z1 Z6 ]% Z, `
g* A1 F" _# O# O( R$ i9 M( ?在这批医书中,讲述了战国名医扁鹊和弟子的实战案例,其中有专门诊断的书,包括脉诊、色诊,也有一些专论针刺的专书,还开列了十种病症的治疗处方。2 g: W5 a/ J5 q# c" U3 ^- v9 V4 `
2 W2 w2 z5 ^* J* F
涉及病名总数超200个 体现了高超的辨病思维' \5 K5 B$ {4 \
& g' v& ~2 B. b: y1 s( g
李继明说,在这本书中,它对疾病的命名还特别讲究,这些疾病的命名都是从疾病的病机、病因、病的变化各个角度去命名的。大类疾病中包含小类疾病。里面涉及的病名总数就超过了200个,包括内外妇女儿童五官科等疾病,体现了高超的辨病思维。0 X! n# K; {3 N& j" X
$ i4 S F5 L& ?( g& P/ s1 u
“但是整个体系还是以五脏为中心的,里面的脏象和经络理论已经比较完整”。里面的这些医学文字完全是一部字典。比如里面的与“瘕”病的种类就有16种,“内经里面虽然也有提到‘瘕聚’,但都不多。”李继明表示,众多生僻字的集中出现,甚至可以纠正以前的一些理解,“瘕”和“疸”本来就包含了症的意思在里面,古人命名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病,然后命名。但是后世的中医就拿症状来命名,头痛、胃痛、腹痛这些都是病名。所以才弄一个辨症,才有辨病和辩症的争论。“中医的特色就叫辩症论治,但是古人的症和病是不分的,它是包含在一起的”。, i: T$ L4 e, c
* w% j; ]. c9 D: ]+ D9 A
失传的治疗方式
. |3 F8 E* c5 C& F9 G2 s- j
! G# m3 d& l$ i或给中医研究提供更多空间
- C! `9 G2 x; D6 C5 N6 J7 M& @( H% K! T4 w. k- \( L3 I* A$ W' x7 y7 P# f
“犮之方,病浅石而犮之”。在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中,砭石是古代的一种普遍治疗方法,但是逐步失传,大多认为是被针刺所代替,后世医书对这一做法都停留在猜测的角度。但老官山汉墓的医简中,《诊治论》和《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就多次提到了这种方法,这算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 v$ m- ^6 K z& I
: ]- W6 ?6 U# ^! A n李继明表示,随着这些医简的出土,已经开始澄清了我们对于中医学术发展史的一些模糊认识,特别是老官山汉墓书简中的一些内容,与传世的中医经典《内经》《伤寒论》已有很多相似之处,望诊与脉诊、经络与循行、针灸与刺法、疾病的论述、方剂与配伍,都已经有了完整的一套。可以说,这些书的内容应该是战国晚期的扁鹊及其弟子的著述,对中医学术发展史有里程碑的作用。他甚至认为,以扁鹊为代表的医家,以高超的智慧和大量临床实践,建立了完整的中医临床体系,与《伤寒论》为代表的临床辨证体系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
) m3 K. h. O* I1 J' N) w0 Q3 T
) _( r- `$ k. c) d9 `; t' ]招募文字学研究博士 ~( g9 l2 P; m, t9 w: C& |
) I1 n5 @7 m! D+ o/ b
从马王堆简帛中寻找逻辑顺序
6 {, B& [! P8 f5 o6 o6 f6 ~3 L( s9 `
对于中医研究人员来说,竹简中的文字成了一大难题,里面不仅存在隶书和篆书并存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连笔字。比如温字就将最后两笔的竖笔和最后一笔横笔连写。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从西南大学专门招聘了研究简薄文字学的刘春语来攻克文字关。
) [5 X# c! g9 \1 k* X8 u
4 e/ \9 Y0 e& Y; N- s# A- J7 C要想将一堆“乱码”还原,研究人员先要按照竹简长短、出土位置进行初步归类,然后在竹简中找到同题材料进行比对,同时通过一些传世医学著作寻根溯源。幸运的是,在长沙马王堆的一些医书中找到了一些交叉重合的部分,这为整理工作扫清了很多障碍。比如讲经脉的竹简就能够在马王堆中出土的《阴阳脉死侯》找到一些重合的内容。至于一些残简,实在辨认不了,就只好打个“框”,等以后再研究。$ {. J7 V% l$ k
+ d% b$ V% C, G& `; k“文字整理包括校对、连缀竹简、文字释义等工作。”刘春语感慨地说,好在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其中大量文辞古拗,又是一些古体写法,还是很难辨认。
8 R' a9 ]" f, C) X) ]# c- j: p/ }" b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A% q3 n, q, Q' B+ K u" p
. V; C2 M- }% ?7 s2 s& g+ E
实习生 陈薪屿 (图由受访者提供)
: |2 x: N+ b4 g- b0 b
4 E' K& U% h2 O5 u6 e热门评论
6 O/ a2 o8 K; e) \' l. p: n; c0 B: v& g; X& z7 K4 K
用户6277723776; I+ W: N( C- v; X5 `) Q
2017-10-17 12:42
9 K) x d0 t% O1
6 H5 G% A/ O5 d, x$ m7 W看到这报道真是太高兴了!希望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帮助复兴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