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10月5日),李源讲述《回归中医》,他和大家一起讨中医的病因学说。佛教说因果,有“因明学”。中医历史上,也有很多探求病因的研究,甲骨文“祸风有疾”,《内经》风为百病之长,百病生于气,仲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等,都是关于病因的论述。 但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审因论治,因为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病证才是现实,治疗必须随机;评价依靠四诊,有时衷中纳西。我们一起期待李源的讲述。
# D0 }, S! q7 Q! r: Y3 T3 m 李源(原名:李有缘),男,宁晋县人,中医执业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宁晋县李源草医堂中医门诊创办人,宁晋县苏家庄镇、北河庄镇中心医院特聘中医师,宁晋县第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仲景分会常务委员。师从于河北省中医科学院曹东义教授,河北省名中医赵振兴先生。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临证形成“抓、定、选、配”四步法为特色的中医诊疗体系,擅长治疗内妇科疑难病症、口腔黏膜疾病及儿科呼吸道疾病。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编著、整理出版中医著作《草医堂临证传薪》、《宋俊生临证得失录》、《赵振兴临证医案实录与效方》、《赵振兴妇儿科医案医论》等10余部。http://www.ynjkcy.com/hgzy. Z8 X: B% B7 e9 `
祝贺李源讲述《回归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病因学说的特殊性,病因不是可以独立于人体而存在的。病因是从证候之中“审证求因”求出来的,是为治疗提供依据的。当然,辨证论治,也是从“证候”出发,进行辨析,得出病机。古代的证与症是不分的,“症”是后起字,大约出现于明代前后,是从证之中分化出来的。症后来特指症状,因此,证才分化了,成了可以概括病因病机的特殊状态的总概括。寒邪,不是零下多少度才是寒邪,热邪也不是高温多少度,都是看是否发病,以及病情的表现,才能确定病因的性质。不让人发病的寒凉气候是“六气之中的寒气”,发病了就是“六淫之一的寒邪”,也就是同样的气候,对于不病的人它是正常变化的寒气,对于发病的人它是寒邪。人体不是简单的物质,冰泳的人,他们的体温是37度;桑拿浴之后,其体温也是37度。因此,所有的环境变化,都必须通过人体正气与其相互作用,才能决定其是否属于“病因”“邪气”。也就是说,中医所说的“病因”,离不开机体的抗病能力,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审因论治”与“辨证论治”必须互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人体发病的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