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京雪:$ l ?7 q" p+ Q& S/ P- C
明天我讲虢太子尸厥是什么病
5 y; y; I! ^9 R$ @" a我:: g: Q% _$ u! K% X
好的+ n' h( V4 O; v4 e- f2 z
马京雪:' R# a# l. U2 G. C& J( P
这个牵涉到内经的原文了,我翻译了一下,有的是百度的,有的是我自己的理解,内经好看,心里明白什么意思,但翻译讲出来就不太容易了,可能还是一知半解的缘故吧 ^* r5 H" K: H+ G
我:
7 u1 p- Z! T U0 c- Y0 [" z! z这是司马迁自己整理的,扁鹊关于病机的论述,说到了阴阳、脏腑、经络、气血,非常重要。当然,他的综合治疗、对待别人赞扬的态度,都有大智慧。! T, h2 d' W" X% C3 N
我:
. r$ h4 _& J+ x) }: h0 @' b0 ?需要深入挖掘,加以阐释。过去很多人都停留在“似乎”明白了的阶段,因此,就说扁鹊医学太古老,都失传了。2 C7 P/ g4 O* R$ Q( T) }5 U
我:
+ Z# P& Q+ T1 F7 n2 B你看看,考古学家,从一颗牙齿、一个文物上,能解读出来那么多的内容,展示一个文明社会的“全景图”全景图,真是令我们汗颜。- `8 `6 |. d- e6 t% r
马京雪:
+ u F, l" ]; l: {8 Y我就不喜欢读现代的东西,总认为他们是杜撰的,买的现代的书都是看开头几页就不看了
) W$ w9 b2 ~9 g2 B- T6 I7 o3 \2 S/ F1 B我:) ]$ B/ U9 R# L5 ?2 }& T3 }
都说,中医有文化,“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我们很多人算不上秀才啊。! R/ q% d( }; {9 T3 r/ A, B! R
马京雪:
4 L1 s& r0 u% N8 F. C文化用来指导实践,提高自我修养。就中医来说临床不用太多复杂的理论,调气机就可以了,但这样说很多人不明白,所以要深入浅出的讲讲,结果是历代医家越说越复杂,出了个中医奇葩加250黄元御先生,理论讲透了,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所以屡屡受挫。又有一个彭子益,河图洛书太阳地球的一大堆,也是越说越乱。
' i+ h- @ ] n( ]马京雪:
, R2 d) {5 v& I# g- m. {5 _0 G% J; Q% V这是我当下的认识
7 h" V5 l% _ a) g5 F马京雪:4 L' z' a" n t& _4 ~2 ^3 M
中医与中国神话,龙文化,河图洛书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解了这些就能明白中医的精髓
% B% m. I- `6 H+ @7 N* R我:- J6 V1 t2 A E5 _& v& y' t" Q
黄元御、彭子益,都是时空整体 的医学思想,与《辅行诀》一脉相承,也许是自己悟道碰上了,也许是耳闻加发挥。
# o6 R5 ?, d& p& r马京雪:
9 o8 j5 Z/ u5 r3 f; y辅行诀看了两眼,没看出门道呢,我正在看素问,一个阶段不能学太多了,太多就乱了,我看书不记原文,理解意思就好. X6 k4 o. k1 w/ b7 G% R
我:
3 s5 O. E* L# m% `! s《辅行诀》是中医界的《红楼梦》
4 {* m0 C0 Q' s1 o- ]' a马京雪:
7 O# \2 F- f8 z5 A; S( W/ j讲到辅行诀我在攻克他. b& {, h1 h8 R% F( P
我:
1 C% c5 y& u) J0 e9 H( j6 j从大的方面看,《汤液经》的辩证体系,先百病,后热病和天行,那时还没有“伤寒病”。
/ {; j$ C( o1 Z+ D7 Y: j8 s马京雪:
+ C0 m5 s, V F9 g; x2 X有没有可能是伤寒百病不分或者分别的不细* h ^& A9 H* V% J: o O4 q
我:& E9 a) l ^) m5 m0 V P( r4 `
古代没有“伤寒”的概念,所有的伤寒都叫热病、天行。后来,《难经》“伤寒有五”、《阴阳大论》提出“寒毒”,华佗、张仲景遵从,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出版之后,“热病成了绝学”,伤寒变成了“显学”,这是学术“模式转化”。“认识论”变了,“实践论”也变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很多人不知道。都说,自古就有伤寒与温病,两者不相同。: H5 t# a0 E. R1 Z! N. N' n$ B
马京雪:% d" ` E2 M+ c( p' }& t) V- k
明白了,伤寒即是温病,温病即是伤寒,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
2 S3 l: V6 T( F" R& ]- l我:
2 }3 ^+ x. V/ i1 U- v" l伤寒、温病都不是一个病,都是“一群病”,都是对各种外感病的总概括,只是不同时代的医学家认识不一样。所以,互相有优劣短长,可以互补,不是势不两立。, X9 x& k% G, N3 r6 Y
马京雪:& g- Q6 [/ S3 S+ o+ O4 |. C0 A2 F
所以说非典也只是伤寒或者温病的一种,他们有共同的规律,也有各自的特性,抓住共性,适当变化调整个性方面的就可以有效治疗。但中医界有个致命的问题,不尊伤寒论方剂用法,对急性病,外感病过于循规蹈矩,病重则药重,伤寒论的药量用原量,分三次服,一天内可以尽剂,效果还是很好的,当然没有安痛定之类的退热快
# r ^5 T7 c- D# X马京雪:* s; |- k( J. Y+ s9 u
例如太阳病,恶寒发热,以麻黄汤为主,加石膏,柴胡之类效果更好,三阳同治,陈士铎有这个说法,梁国平也跟我说过
0 N: c# D/ S7 m我:( g5 ~* g% |5 g( |9 X
仲景之后,医学家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张锡纯先生是大学问家,他对《伤寒论》也很有研究,但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推出“阿司匹林石膏汤”,令人深思。不要想当然,随意下结论。假如张锡纯先生没有高深的临床经验,我们就会群起而攻之,说他“离经叛道”,但是,他的“阿司匹林石膏汤”写到自己的著作里,作为一个向大家推广的方剂,难道只有表示自己“新派人物,不保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