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14 21:55:09 | 阅读全部
     本周四晚上(2020年5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李杲一一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3》。
. i+ A! k$ j* q5 ?! P8 C4 `
6 b) c( U. J1 c8 r. R5 g, q+ G+ ?2 C" Z. ~    今天我们继续讲述李东垣——脾胃内伤病治疗用药法度与李东垣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 X6 {# d4 N4 {7 d) j( s
; i5 \' r5 ?$ y; g# q' N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 d5 A& y' I$ H2 C6 Q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有关李东垣脾胃内伤的学术内容,以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6 ]5 l  ]) i0 q' r) {. m" y- o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一样,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指导意义很大。
! e- x6 ^+ r2 i- h( `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王好古一方面大量吸收东垣的药物学理论,重视其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受东垣深入阐发内伤脾胃病机理论的启发,创立了"阴证论"。罗天益则比较全面地吸收了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脾胃内伤病纲目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的认识上,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
: @! c9 \0 ?8 N, @: c7 R《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景仰、研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已经明确,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 x* Q; d. R; ~1 I( z1 X$ {" `
$ w& |( h# p2 T5 ~)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16 20:28:05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师兄师姐们、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9 R+ T& X2 D/ x5 J" T! @" b2 z' r      大家晚上好!我是朱萍霞,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前面几堂课跟大家分享如何用艾灸调理提高免疫力,今天(2020年5月15日)我给大家一起学习艾灸重点要”灸透”,身体要有感觉,那如何感觉才叫”灸透”。
  F4 z2 N4 n& Z. ]) y我们知道,艾灸的火力需要透过穴位,循行经络,才能顺利刺激脏腑的器官发挥功效。
( X. o, E" f4 l) w* j: E! ?8 @什么是灸透?
+ ]5 P5 v# m9 Q" h形象地说,所谓“灸透”,就是在艾灸时,穴位处于“打开”的状态。这样,艾火的热力和药性才得以通过穴位和周边的皮肤渗透进身体,而不仅仅浮在皮肤表面。
: D5 T- k, j% U% B《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指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可见,灸透有两个重要前提:“火足”与“气到”,“火足”就是灸量到位,“气到就是气至而有效。
  Y2 h7 B5 y# d7 L. ?) e4 p+ p3 e现实生活中,多数灸友在灸至皮肤红晕时,便认为穴位灸透了,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如果经络瘀堵严重的话,皮肤再怎么红晕,经络还是不通。
' K3 ^% Q( j- l/ r如何穴位灸透的四个表现9 p2 B& E. M* z; {( ^8 B
1、问感受:有传热、透热、扩热的感觉。由凉变热,再由热变温再变热;# a" S1 h; u6 s# `7 O& o) d. z
2、看颜色:看起来皮肤潮红、从里往外透出的红、由白变红;
' i; {2 B0 P/ {- P' `$ z3、摸温度:摸上去皮肤和手有湿、润、潮湿的感觉;
7 N3 }# h5 d8 _* m' h4、灸后感:有面部潮红、四肢温热、全身温热舒服、微微出汗的现象2 o7 \! O& F4 u
希望曹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们给予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 q% A/ @, j" @" s/ ^/ f+ V    祝贺朱萍霞讲座成功!9 f; i2 b2 q: }' f
   她在新疆库尔勒和四川成都开设德艾堂,用艾灸给很多人健康帮助,多年来积累了很多经验。今天她给大家一起学习艾灸重点要”灸透”,身体要有感觉,那如何感觉才叫”灸透”。. Z; H$ ~- _* c0 D6 O; Y
   这就是很重要的学术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参考。
- z( H, `; h" ?3 x, Q, N3 l   他有理论依据,也有实战经验。7 X# `! K5 v; h- P4 z
   她说,艾灸的火力需要透过穴位,循行经络,才能顺利刺激脏腑的器官发挥功效。
" o/ D' R0 p: M( c5 f什么是灸透?
1 T$ y1 ^& B7 _$ a$ w; P, i* O0 f形象地说,所谓“灸透”,就是在艾灸时,穴位处于“打开”的状态。这样,艾火的热力和药性才得以通过穴位和周边的皮肤渗透进身体,而不仅仅浮在皮肤表面。
- {: N$ `0 A7 {/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指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可见,灸透有两个重要前提:“火足”与“气到”,“火足”就是灸量到位,“气到就是气至而有效。
4 q6 ]1 h+ H9 E现实生活中,多数灸友在灸至皮肤红晕时,便认为穴位灸透了,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如果经络瘀堵严重的话,皮肤再怎么红晕,经络还是不通。
5 y; `* U7 N6 ?+ l     朱萍霞认为,穴位灸透的四个表现,也很有参考价值:
% @+ H( r. o5 c8 @3 A1、问感受:有传热、透热、扩热的感觉。由凉变热,再由热变温再变热;( k; F; S, e/ ~$ y1 u2 R
2、看颜色:看起来皮肤潮红、从里往外透出的红、由白变红;$ A- f- T* y2 O3 H
3、摸温度:摸上去皮肤和手有湿、润、潮湿的感觉;' J. v1 c, l! C: }, @) I# `
4、灸后感:有面部潮红、四肢温热、全身温热舒服、微微出汗的现象; J6 J7 X6 J" k8 O- r# W8 L/ ?7 q& h, j

1 E( g7 Q9 d- B  L; ?. T5 Z) a% k4 C: A' z) {" D! d: ?.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17 21:11:37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5月16日),由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委会副会长,澳门针灸学会理事长张俊青讲座:
, |, b$ Q+ |. n0 @- E. ?
! C2 T  |8 v' [) b        针灸学说的创立,缘于古代圣人对生命与自然的体验,因此,学习传统针灸,必须追寻古人认识生命与自然的足迹,对生命与自然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学好针灸。易适针灸是今贤遵循古代圣人教诲并基于内证体验而创立的另一针灸体系。因此,我们将从认识生命开始,来探讨、学习易医针灸。今天讲题:易医针灸之五……易医针灸学之临床应用http://www.ynjkcy.com/yyjj: R/ M$ V1 j4 j6 F; _) s* w$ M9 ~
祝贺张俊青讲座成功!; l" Q$ H$ W: e0 H" J$ ~: |
         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易医针灸学之临床应用经验。
7 |2 [$ }; @6 V# m6 U! d$ b) j         《内经》把针刺治疗作为非常重要的方法,不仅有九针之分,对应的病证不同,而且针刺的手法也很丰富多彩。: U) {: J9 F+ Z" S* t* K" d- R
        易医针灸,既根源于《易经》的原理,也深刻体现了《内经》之“上守神”的精神。
8 |+ k- f5 Q" c) |; w
5 _$ b. |/ J, d& i5 D* W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在形体上进行针刺,也就是治疗精神。五脏都与精神情绪相关,被称为五神藏,是身体强壮的根本。因此,针刺治疗病证的内容也很丰富。. e8 a4 A0 x0 S
( f9 m6 w1 r) j) i; o/ a6 X
         针灸由于疗效确切,方便操作和学习,因此,逐渐被世界所接纳和欢迎,这次疫情之中也有很好的机会,在海内外发挥作用。
+ m/ Z) O8 Q* a) v
7 P6 o7 B; t0 B( T0 @$ F8 C% [/ O5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17 22:06:09 | 阅读全部
        今周日晚上(2020年5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常见中医心理养生------第二节中医心理养生常用方法及中医个体心理保健之胎孕期保健、变蒸期保健两部分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9 i+ ^/ l4 L. V8 _5 p祝贺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4 J! r2 d1 f0 }( W3 h# H8 t1 e
          她主要讲述 了《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养生个体心理保健之胎孕期保健、变蒸期保健两部分内容。
1 C% {- U" d+ z/ l- t
! Q' Q1 I/ g3 p/ r# ^         中华文化重视血脉相传,也叫“接续香火”,又叫“孝道”,因此,格外珍惜后代的培养,从坐胎之时,就可以注意优生优育,胎教的内容很多,养心,是养生的重要手段。
! k3 t* N+ j- P/ v2 u出生之后,也需要继续重视心理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是手段。
3 q& h* r  V! Q6 O- k+ A3 S, L也就是,从胎儿发育到出生成人,都离不开心理培育,用心呵护,逐渐成长起来。
* N) g/ C" P/ P/ s( g6 F) a+ c! j4 f( k2 z1 M4 r# v$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19 22:11:35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5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咳嗽门》。* g$ C' c9 |, R9 i! X, Y! c$ E& t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7 i, M1 g0 Z; i0 A! R9 s
      1,人有骤感风寒,一时咳嗽,鼻塞不通,嗽重痰必先清后浊,畏风畏寒,此风寒入于皮毛,肺经先受之也。- C) z% |% |7 b( C- d/ A3 B$ R6 `
      2,人有风寒已散,而痰气未清,仍然咳嗽气逆,牵引腰腹,俯仰不利,人皆谓必须治痰之为亟矣。然而治痰而痰愈多,嗽愈急、咳愈重者何也?盖治痰之标,而不治痰之本耳。痰之标在于肺,痰之本在于肾,不治肾而治肺,此痰之所以不能去,而咳嗽之所以不能愈也。+ q" ^9 Y9 m' w
       3,人有久嗽不愈,用补肾滋阴之药不效,反觉饮食少思,强食之而不化,吐痰不已者,人以为肺经尚有邪留于胃中,而不知乃脾胃虚寒不能生肺,使邪留连于中脘而作嗽也。
# k7 c  ?  R7 N) D. j( Y       4,人有咳嗽,长年不愈,吐痰色黄,结成顽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用尽气力始得吐出于口者,此乃老痰之病也。/ l8 o& l0 Q; I' |
      欢迎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bzl
- n8 b4 l+ P! ~6 L/ {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咳嗽门》,分析了4个病例。
" X1 ~: B/ m' H( W# Z7 B      1,人有骤感风寒,一时咳嗽,鼻塞不通,嗽重痰必先清后浊,畏风畏寒,此风寒入于皮毛,肺经先受之也。
2 l0 ]) J. [" r0 q: @9 ^8 I5 g        外感风寒,既伤皮毛也伤肺气,并且伤寒就是热病,不是寒病。  d! L1 X+ ?" i& g/ c8 G+ @
陈士铎说:“不可重用寒凉以抑其火,亦不可多用燥热以助其邪,用和解之法为最妙,如甘桔汤、小柴胡汤是也。”治疗从脾胃和肾入手,真是卓然独识,先得我心。
6 k0 H1 F# r% b陈士铎说,方用善散汤∶' x2 P5 N6 n3 [7 @) e5 x
麦冬(三钱) 苏叶(二钱) 茯苓(三钱) 玄参(三钱) 甘草(一钱) 黄芩(八分) 天门冬(三钱) 款冬花(五分) 贝母(一钱)水煎服。
- f" q8 |) Y7 P0 y: L$ \此方用麦冬、天门冬以安肺气,用茯苓、甘草以健脾胃之土,用玄参以润肾经之水,用苏叶、款冬花以解散其阴阳之风邪,又加黄芩以清其上焦之火,贝母以消其内膈之痰,斟酌咸宜,调剂皆当,故奏功取胜耳。  Z" u! G+ S  Y" `7 d
此证亦可用宁嗽丹。/ @7 I- i- ^* h! L. K9 r# Z
苏叶 甘草 天花粉 天冬 款冬花(各一钱) 桔梗 生地(各三钱) 麦冬(五钱)水煎服。二剂愈。
1 Y0 U/ g6 f) D0 k* R& n7 V# N; N  Q
      2,人有风寒已散,而痰气未清,仍然咳嗽气逆,牵引腰腹,俯仰不利,人皆谓必须治痰之为亟矣。然而治痰而痰愈多,嗽愈急、咳愈重者何也?盖治痰之标,而不治痰之本耳。痰之标在于肺,痰之本在于肾,不治肾而治肺,此痰之所以不能去,而咳嗽之所以不能愈也。
9 @, Z- ]' l6 s& E       外邪已散,久咳不已,此乃阴虚肺燥。陈士铎说,方用∶: F8 N6 N+ P8 y/ w
熟地(二两) 麦冬(二两) 甘草(一钱) 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水煎服。
" }& ?7 m2 R" r' n( p此方即子母两富汤加味者也。以熟地大滋其肾水,以麦冬大安其肺金,加芍药、柴胡、甘草以舒其肝胆之气,使其不来克脾胃之土,则脾胃之气易于升腾,上使救肺,而下可救肾,且邪亦易散,实有鬼神不测之妙也。
$ H; D& o# n- h* k, q; c$ e
# V& q5 n& a% |7 W+ F# R! r# {       3,人有久嗽不愈,用补肾滋阴之药不效,反觉饮食少思,强食之而不化,吐痰不已者,人以为肺经尚有邪留于胃中,而不知乃脾胃虚寒不能生肺,使邪留连于中脘而作嗽也。$ G( U# F/ b# v4 i( }9 n) I  A8 N, y
         久咳不止,不是阴虚,必是土不生金。" v# Z2 W0 V+ C$ [+ Y
陈士铎说,方用补母止嗽汤∶
* d5 F9 q, Z- J. S$ u3 k" R&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人参(一钱) 陈皮(三分) 甘草(一钱) 苏子(一钱) 半夏(一钱) 桔梗(二钱) 麦冬(五钱) 紫苑(一钱) 肉桂(五分)水煎服。一剂而嗽轻,二剂而嗽更轻,四剂而嗽全止矣。
1 ?" L0 |5 p$ C( d/ S此方乃补脾胃之圣药,加入肉桂以补心包、命门之二火,一味而两得之也。又恐徒治脾胃之母,置肺邪于不问,增入补肺散邪之味,则子母两得,而久嗽安得不速愈哉!
( t3 d: y4 J, n+ d此症用助金汤亦佳。. u1 v4 F4 Z9 R4 C% M" L0 A
人参(三钱) 甘草 款冬花(各一钱) 白术 百合(各五钱) 茯神(二钱) 肉桂 炮姜 苏叶百部(各五分) 半夏(三分)水煎服。四剂愈。
; X  o; P1 K3 w
5 K3 O2 a7 M: y! c5 @& [* C       4,人有咳嗽,长年不愈,吐痰色黄,结成顽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用尽气力始得吐出于口者,此乃老痰之病也。$ B8 u: M1 f+ s$ _9 p- j7 Z+ e
         老年咳嗽,补脾更不可少。陈士铎说,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7 r7 {5 k# U  M
人参(五分)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陈皮(五分) 柴胡(五分) 白芍(一两) 白芥子(三钱) 甘草(一钱) 栀子(一钱)水煎服。二剂而痰变白矣,四剂而痰易出矣,十剂而咳嗽尽除。6 ]4 I. f8 b7 h
补阳气之虚,开郁气之滞,消痰结之块,祛久闭之火,有资益而无刻削,则老痰易化,而咳嗽易除也。倘徒用攻痰之药,则阳气必伤,而痰又难化,格格难吐,何日是清快之时乎!4 E, b8 h+ l2 ^3 R" R: ~5 u
此症用化老汤亦佳。
, a$ \8 S' I0 Y! i& B' y( o8 p人参(三分) 白术(一钱) 生地(二钱) 款冬花(三分) 白芥子 白芍 地骨皮(各三钱) 柴胡(四分) 甘草(一钱) 麦冬(五钱)水煎服。四剂轻,十剂愈。$ Z2 k/ ?; p  B1 F
3 @  R. Z+ f' H6 E: n! A
9 j0 D" a: x2 R( L% s' y/ H# M4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19 22:16:00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5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广东省中医院欧阳卫权主任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经方辨治皮肤病的思路>,与大家一起学习欧阳卫权教授如何运用张仲景的思辨体系治疗皮肤病。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广东省中医院欧阳卫权主任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经方辨治皮肤病的思路>。
         欧阳卫权探索如何运用张仲景的思辨体系治疗皮肤病,别开生面,很有意思,其中深层次的含义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原理是什么。

$ d+ m$ T- a" ^0 h
         毫无疑问,在经方的体系里,《伤寒论》治疗外感病,《金匮要略》治疗各种杂病,这与《汤液经》一脉相承,这是一个常识。
         后世扩展运用“经方治百病”,逐渐推进,日趋繁荣,目不暇接,也让人觉得难以选择。
        张仲景的初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留给后人的是什么本意?

$ |! K/ v' {$ x6 v
          不要局限于“老药新用”的固定思维,也不是“古方新病不相能”,而是“活法巧治靠辨证”,中医善于处理复杂性问题,它虽然有“扶正祛邪”的法宝,但是侧重于开发内在卫生资源,因此,内伤虚损与外感热病,可以互相联系,方药借鉴,一通百通。
“伤寒论为百病立法”的观点由来已久,不是一个人的看法。
这更加说明中医药治病的原理,不是一个化学成分对抗,重要的事情是调整身体状态,把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中药,针刺,按摩,艾灸都有效,不是方药一家,更不是只有一个方子有效果。
6 v/ @9 Z. ^) m  J# g* _+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21 21:50:0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5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 今天和大家继续学习泻下剂,根据他们的不同作用,可分为寒下剂、温下剂 、润下剂、逐水剂和攻补兼施。今天我们主要学习润下剂、逐水剂、攻补兼施,而润下剂,适用于肠道津亏,大便秘结之证。症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有身热等。而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症见胸胁引痛,水肿腹胀,二便患者,攻补兼施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之证,其主要表现腹滿便秘而兼气血不足或阴津内竭者。敬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 F# T/ l# h) Q: @8 N! H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先生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 今天和大家主要学习了润下剂、逐水剂、攻补兼施。2 {: s* o; G- ]: N( y
所谓“润下剂”,就是不单纯攻下,而是在增加液体的情况下,使用攻下药物,也称为“增水行舟法”,适用于肠道津亏,大便秘结之证,多用于老年体弱之人。* m# x& v$ \% C, Q3 G9 X
逐水剂,是一类“猛药”如大戟甘遂等组成的方剂“十枣汤”,就像大禹治水,因势利导,决逐壅堵,泻下体内过多的水分,适用于水饮壅盛水肿腹胀,甚至二便不通患者;3 p: G# \0 f2 c/ k' B, N
攻补兼施的方剂,适用于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情,多见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之证,其主要表现腹滿便秘而兼气血不足或阴津内竭者。: y5 ]& ^2 w6 b) k1 \" R- j
8 B  b' M/ u, T, r' c8 z1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21 21:52:48 | 阅读全部
      本周四(2020年5月2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王好古一一易水学派的著名医学家1》。7 M7 f  J; N2 g. g; O; e* ?4 k4 q

# T! I, D& Q  N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易水学派的著名医学家王好古,他精通《内经》,深研仲景,师承元素、东垣之学而有所发展,提出并创立了阴证学说,对中医的发展和后世医家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N3 F+ N& x- ^* F$ h* G  O

% E- o# a( @8 F9 ~% \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 a" ?: `% Q; }# P3 e' H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有关著名医学家王好古的学术内容,以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 m& A$ p; o2 r7 A王好古(120?~?),字进之(一作信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王氏自小聪明好学,成年后博通经史,究心医道。他少时曾经与李杲一同受业于张元素(年辈较李氏为晚),后来又从师兄李杲学医。! L: x( W0 k5 n5 z; e
王好古以儒者而习医,特别喜好经方。其造诣很深,后来又尽得张、李二家之传,成为易水学派又一名家,他的学术思想,尤以阴证学说为独到之处,并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有较大的影响。; q0 x% R/ T+ J) z( l7 A
王好古一生著述较多,可考者达20余种,其中《医垒元戒》12卷、《阴证略例》1卷、《汤液本草》3卷、《此事难知》2卷,乃王氏代表作,备受后世医学家之推重。现存尚有《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4卷、《斑疹论》1卷均佚。  s! g3 p6 T1 E8 d  r% R0 X9 V

* J% }' G& A6 w  Q2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23 21:27:24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4 Z: F: E8 S: w+ D  v
        大家好!本周五晚(2020年5月22日)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理论著作《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B. O& f$ C/ A/ ~2 a# i
     今天主要讲解“探讨中国科协学”: z( k. S; Y) a, a! h" g
        选自钱学森同志在中国科协学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主要从什么是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学的指导思想,建立和研究中国科协学的几个方面,这三部分来探讨今天的分享课。) h' \+ p2 H- C+ Z" S: }, q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lrtkx# f: i6 M) H! Q' E$ y- k  b
      祝贺雷宝淳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关于“探讨中国科协学”的有关内容。
2 P& t! o3 [3 b% S% A      世界是一个整体,关于世界的学问也应该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缺陷,不得不从不同角度、学科看问题,这就是分科之学。5 N$ w2 ~2 S* ]. t
现在由于计算机“云”知识汇集在一起,超越了所有科学家能够记忆的内容,并且能够创造出人脑所难以比拟的“算法”,这是一个人与人、人与机器互相随机对话的新世界,这也就是“科学共同体”的诞生。; T$ `, t! E! {1 w! b+ S2 `$ q1 Y& Y
再过一段时间,“云计算”、“云知识”的利用,可以极大地改变这个世界。
9 a% j; [; j3 }4 I' i8 P9 r/ j钱学森先生在世的时候,他大力倡导人体科学、系统科学、科学协同、复杂巨系统,都是很有前瞻性的研究。
- o& p) \: r  v中医研究天地万物、整个时空与人的健康、医疗的关系,因此,中医代表未来科学、医学的方向,我们不要简单看待过去。' I8 }: [" G7 S% O
很多中医人很懒惰。
5 ]- m$ o! y$ g" \6 |3 L# N中医这棵大树,养了很多懒人。
' @9 Z/ c% ]/ W, e: |. n% V- e% |* k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23 21:56:43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20年5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本书由中国中医出版社2012年7月1日出版。今天共同学习的本书的补充版。
+ W8 h. {" b* D& d. i% f0 b! d        前言简述了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华夏大地上奔走了二百万年。文明,有文才明。考古是推测,记载则有事实,也有传说,需要大家进行文字辨别,才能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6 C1 i7 o4 `, h9 c2 Y5 n' j6 X         第一节女娲创立天人相应思想:6 J+ E, ]+ s9 z/ E, v
在中华民族的古老传说里,伏羲和女娲是蛇身人首的神仙,逐渐繁衍成一个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不是上帝造人,而是自然界逐渐演化而生人的演绎故事。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也有类似的“自然生成论"。4 f2 h, ^/ A( X3 {
伏羲女娲虽然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但是最先出现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女娲,后来才有了伏羲的故事。            
+ H- E( Z' O) m/ o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中医大智慧》!http://www.ynjkcy.com// G* i6 e; r0 {' c: [( N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有关内容,本书由中国中医出版社2012年7月1日出版,该书力图探索中华文化源头的启蒙思想,对于中医药的影响。今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华夏大地上奔走了二百万年,先有传说流传了万年以上,后有文字记载也有几千年,有原创也有补充,需要大家进行文字辨别,才能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d: k+ R0 M! K* k+ s! t6 e. B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女娲、伏羲,都是“龙人”,但是传说的出现有先后,他们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 n5 C- q# `+ a- I9 X/ Z       中医天人相应、或者天人合一的思想充满智慧,它们是如何出现的?如何融入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中?如何上升为指导行为的哲学?
& H5 }7 j: b% J5 H5 ^' u这些问题,只有拨开历史的迷雾,才能看出先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及对中医的深刻影响。, m9 V4 q: t# l
5 _2 G3 D' Q9 t1 O&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