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26 21:52:31 | 阅读全部
       今天周日晚上(2020年4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讲《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他将和大家一起继续分享“温病学发展史。”http://www.ynjkcy.com/wbx. H7 r0 q3 G# {% j5 w; C
           祝贺曹传龙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一起分享了“温病学发展史。”- R. @) o2 M7 Y, T/ \  A' @7 x" Z
任何学术的发生与发展,都不免受到时代的限制,张仲景的伤寒学说虽然空前丰富,但是并没有解决外感热病的所有问题。邓铁涛教授说:“由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日趋复杂,疾病也比较复杂。医学不能一成不变,所以金元学者在推崇张仲景学说时修正补充他之不足。如刘河间自定双解、益元散,这是从方药方面开始试图修正张仲景学说;而王安道则从立法方面修改张仲景学说,把《伤寒论》限制于‘即病之伤寒’。至于张洁古认为古方不能疗新病,则连张仲景的方法亦怀疑,这些都为温病学说的产生埋下了种子[1]”。( B' M: E1 {' B2 G% K4 d9 F
伤寒学说的不足,主要是解表方法的不足。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2]。《素问》认为“发表不远热”,汗法以温热药为主;《神农本草经》《汤液经》都以温热药解表;出土的汉代医简也用温热药解表,说明汉代以前从理论到实践对辛凉解表还缺乏认识。仲景对伤寒表证并未言“当辛温解表”,或“当散寒邪”,而只云“当解表”、“当发汗”。并且对麻黄汤、桂枝汤发汗解表十分谨慎,除严格限定适应证之外,还嘱以少量多次服用,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并且要温覆,啜热稀粥以助药力。其不肯多用热药,慎用辛温发汗若此,说明辛温解表药虽可用,又难以应用,稍有不慎即成误治,变为坏病。仲景还对误汗后变证详加论述,多达60余条,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9 E: @5 f% \2 |- P. @
北宋韩祗和有感于辛温解表难用,在《伤寒微旨论》中提出“伤寒热病乃郁阳为患”之说,避开了伤寒热病病因上的“寒”字,从郁阳为热着眼,发汗解表全不用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方药,而是按不同季节分别创制辛凉解表方药,其组成药物多为柴胡、薄荷、葛根、黄芩、知母、石膏、前胡等寒凉之品。其后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继承其学术经验,而且改进为在春夏之时于仲景麻桂方中加入黄芩、葛根、知母、石膏等寒凉药物,实乃变辛温发汗之方成为辛凉解表之剂,使古方得以新用,后世多予遵从。金代刘完素《伤寒直格》阐发《素问》热病理论,认为伤寒就是热病,“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只能作热治,不能作寒医”。旗帜鲜明地自制辛凉清解方剂,被后世尊为寒凉派的开山,影响深远。
+ i- v1 m. T; ?6 [金元时期特别值得提出的外感热病学家是张子和,他在《儒门事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辛凉解表法”,他说:“发汗亦有数种,世俗只知惟温热者可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并列举了各种不同性味的发汗解表药物。此外,还有许多医家强调伤寒、温病,其证不同,治有别法,反对以麻桂方等辛温解表法普治一切外感热病。4 L6 w+ _2 c9 v7 t6 y
明清温热病学家对辛凉解表方药更加重视,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有感于用辛温解表法普治一切外感病易生弊端,愤而提出“呜呼!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也”。提出仲景方只能治疗冬季的伤寒,却不可以治疗春季温病、夏季暑病的观点。其后陶华《伤寒六书》也采前贤有关论述,认为不能用温热药治疗温病、暑病。吴又可著《温疫论》,专门阐发四季皆有温疫,反对以伤寒辛温解表法治疗温疫,这一特点,我们将在后面的正文中还会看到更为详细的论述。- J. L3 _$ v0 _& A$ X+ x' f
对于辛凉解表法的重视,催生了温病学派的诞生。
3 s$ `- ]8 v" U% j% p+ p+ d  L, `" ?; X" E. D' m
[1] 邓铁涛: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中医杂志》1955年8月号
  b4 i1 H8 I# \' v[2]曹东义等“辛凉解表法的历史形成过程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0 ;15(4):9
# I2 T& r* s8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27 21:31:29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4月27日)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血证门》第四讲。
2 k( o; w8 Q0 E5 b' j/ @' f) }" C( X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Y, w% L: j8 j1 L1 @- l
         17,人有小便溺血者,其症痛涩马口,如刀割刺触而难忍,人以为小肠之血也,而不知非也。小肠出血,则人立死,安得痛楚而犹生乎?因人不慎于酒色,欲泄不泄,受惊而成之者。
' Q, i. c; N" g5 [0 S; H6 j' Y        18,人有皮毛中出血者,或标出如一线,或渗出如一丝,或出于头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两胫之间,皆肺肾两经之亏,火乘隙而外越也。$ T6 g& R  }0 n* @- D3 i
        19,人有唾血不止者,然止唾一口而不多唾,人以为所唾者不多,其病似轻,而不知实重。盖此血出于脾,而不出于胃也。2 y2 g6 H' T1 {6 b
       20,人有双目流血,甚至直射而出,妇人则经闭不行,男子则口干唇燥,人以为肝血之妄行也,谁知是肾中火动乎。
5 S  N: U: M. S       21,人有舌上出血不止,细观之有小孔标血,此心火上升以克肺金也。/ o' r7 f8 Y, l" d& p+ G' t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 l! I* _4 _0 m0 T2 L1 k$ Q5 b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血证门》有关内容,讨论了几个病案。
4 W! ~+ W. J, F5 }6 x2 Z( p" @* g  y' i" _1 W2 l9 j" {) B
         17,人有小便溺血者,其症痛涩马口,如刀割刺触而难忍,人以为小肠之血也,而不知非也。小肠出血,则人立死,安得痛楚而犹生乎?因人不慎于酒色,欲泄不泄,受惊而成之者。
( E! S5 B9 D, E* m4 ~* y+ B% Z       此证似石淋,陈士铎说,方用水火两通丹∶
1 q& R8 u! x* A  f车前子(三钱) 茯苓(五钱) 木通(一钱) 栀子(三钱) 黄柏(一钱) 当归(五钱)白芍(一两) 萹蓄(一钱) 生地(一两) 水煎服。一剂而涩痛除,二剂而溺血止,三剂全愈,不必用四剂也。4 E3 z8 J# P' r. ^: A3 b
此症用通溺饮亦神。; o- u5 N& I7 S$ X9 s8 M$ p
黄柏 车前(各三钱) 茯苓 白术(各五钱) 王不留行(二钱) 肉桂(三分) 黄连(一钱)水煎服。二剂即止血。# l! W: j, A: q& Z  X9 y  p/ l+ P
2 k- f3 K# f% F" b- m
        18,人有皮毛中出血者,或标出如一线,或渗出如一丝,或出于头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两胫之间,皆肺肾两经之亏,火乘隙而外越也。( j  T, t, s  C! K$ g. _$ m3 h
      肌衄出血,多为虚证。陈士铎说,方用肺肾两益汤∶
7 v4 N6 ~* M( ^! q: |" M熟地(二两) 人参(一两) 麦冬(一两) 三七根末(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血即止矣。再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调服一月,不再发。" B2 H4 o: H" g& z4 N8 g" R2 M
此症用 归敛血汤亦神效。
. u3 N2 r6 T* O6 S& _黄芪  玄参(各一两) 当归(五钱) 麦冬(一两) 北五味(一钱) 苏子(二钱) 三七根末(三钱)水煎调服。一剂即止血。1 R1 y/ K" g! `4 O4 e

2 f/ W% [9 m# Z8 U9 \' g4 {        19,人有唾血不止者,然止唾一口而不多唾,人以为所唾者不多,其病似轻,而不知实重。盖此血出于脾,而不出于胃也。  [6 C& O: Z0 e- n) R8 E9 _
      吐血可以因为脾不统血,治疗需要扶助正气。陈士铎说,方用滋脾饮∶; h" o; n, b& i# @
人参(三分) 茯苓(二钱) 玄参 丹皮 芡实 茅根 山药(各三钱) 熟地(一两) 沙参(五钱) 甘草(五分)水煎服。一剂而唾血止,再剂全愈。
0 c% W- E3 T* L: X* h! ]; E此症用同归汤亦神效。8 \/ o5 b2 S: }9 P8 x$ _& L# Z7 D
白术 玄参(各一两) 熟地(二两) 北五味(一钱) 荆芥(炒黑,三钱) 贝母(五分)水煎服。一剂即止血。
# F; g5 |' H) I: T; [
, _* @# }% y( }       20,人有双目流血,甚至直射而出,妇人则经闭不行,男子则口干唇燥,人以为肝血之妄行也,谁知是肾中火动乎。
- o- H, S! [: U2 t1 j     肝开窍于目,有血从目中出,当属阴虚火旺。陈士铎说,方用助心丹∶
$ Q9 F/ b* l# c/ l7 T8 @/ i麦冬(一两) 远志(二钱) 茯神(三钱)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玄参(五钱) 丹皮(三钱) 芡实(三钱) 莲子心(一钱) 当归(三钱) 柴胡(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血止,二剂不再发。, i2 q3 E" ?6 U) L% q& j' [" c* M5 j
此方心、肝、肾三经同治之药也,补肾以生肝,即补肾以生心耳。或疑肾中火动,不宜重补其肾,不知肾火之动,乃肾水之衰也,水衰故火动,水旺不火静乎。况心火必得肾水之资,而火乃旺也,心火旺而肾火自平,非漫然用之耳。" Z* @* A! g$ o/ s+ E
此症用邭(ju)膏汤亦神效。7 T2 o4 C6 u  X1 L$ u; f) S
熟地 白芍(各一两) 山茱萸(五钱) 柴胡(五分) 荆芥(炒黑,三钱) 北五味(十粒) 竹沥(一合) 同水煎服。二剂愈。2 e; H" v$ a( d8 B

2 }" }: p7 B  d1 M! L       21,人有舌上出血不止,细观之有小孔标血,此心火上升以克肺金也。( u/ ]) z$ T) {9 q* \( t2 C( m
      心开窍于舌,有血出于舌,陈士铎说,方用补液丹∶+ U  |' e, k* m9 `) e: z
人参(三钱) 生地(三钱) 麦冬(五钱) 丹参(二钱) 北五味子(十粒) 山药(三钱) 当归(五钱) 黄连(一钱) 玄参(五钱) 贝母(一钱) 水煎服。外用炒槐花、三七根各等分,为末,掺之即愈。, @0 G7 p7 d$ @/ g" v* l
夫槐花、三七本能止血,似不必借重于补液丹也。然而内不治本而徒治其末,未必不随止而随出也。
$ I: f* ]2 R! U9 G2 g# T此症用柏子安心汤亦神效。
& K" q  w$ _+ Q7 P) O人参 茯神 柏子仁(各三钱) 远志(一钱) 菖蒲(三分) 当归 生地(各五钱) 五味子(十粒) 贝母  黄连(各五分) 水煎服。二剂即止血。+ {, I% A/ D% O/ H
6 g7 {) n: T5 I1 b) a
* P4 {( F% c, g1 U) ?; A

* C4 r! }1 A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28 21:36:04 | 阅读全部
@所有人: |; ~: b: N! @8 Y3 a" T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4月28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8讲。
5 f' b+ t4 V4 |9 i  h1 O
- T; }8 L) X& H" v$ l- A- e2 ?- d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5 \- r' s! m" M/ b' @8 ~" C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5 ~; {# m( R1 T* j% J: t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k3 ]) f, ~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 V+ [) j! ^; ^5 P; k' I2 a8 e* I- `
. l/ o  W. r1 L, \  z+ M# p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0 ^' Q4 B) j1 }/ O0 q
, o& D" s* d; V! Q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u/ I' U1 e* f6 s& P# k* |
2 S, ^2 q, ]$ v6 Q1 l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 B: D* L. _& W: J- U. v
8 J4 d# ^) F2 B/ {$ P4 ?3 ?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B6 b( G. r2 I  X9 E) e
- ?) y% j' T3 B. G; }- i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D9 R9 U: L# w- R5 u

1 v" `/ K9 @$ b! i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D5 A8 ~( E/ U, r( j
4 l7 D. d2 x6 i4 V' c9 _7 O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 w: a9 F# O2 H% V. z/ _9 k
; Z0 S( F  T' W! f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i9 B, ?. f. ^5 n3 }$ S5 {8 \

0 T9 h6 V# x2 K# f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 }: d, p# x1 t% ^' F: v+ w1 z4 R! u. D+ D' I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 W3 x6 W1 Y8 x% x, l9 B8 o
5 ~+ F: }. |! L! y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0 Z" f4 [; x: d9 x; s, z5 c9 |6 \0 y, n! W' @# d" L& O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 _, I; w0 Y" @# _& l( z9 i! T! c+ C6 ^0 f. j1 t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S) ?1 {- h  Z8 S

% P6 v1 U5 ~: N; e4 Y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l( P/ P+ r" L1 v' S( n: Q

" ?7 L2 d2 d8 r' l! S; J6 u9 g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s8 d6 L/ e$ V$ S1 d, Q0 d, x
% E; e8 p3 j1 c( Y! M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 z, C6 g1 J; D, c- ?! I* q3 x
' d' J7 u( k6 d- Z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 n+ A* x1 `0 }, R4 p3 V/ r5 _
! K" o9 h( O! u( K  ?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3 n6 x, J: A+ J+ f

' g: d3 a5 V) P7 Z- N- [( t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P7 m  x; S; \! _5 m, r
/ r! ?* _+ H$ V, ?- K, \) o6 V& s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 B# v( `9 c( X9 c/ Z5 N) R
8 h5 q$ F  p3 C+ d/ N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n: w6 n, i' Z# M4 g$ D
) r3 ?' m7 r4 ?+ k- H; T8 N0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7 ^1 p0 H7 n% ?* R: g, ^' }
3 V0 U  r5 g, f+ V+ {  ?  k' Z/ D3 \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9 m; x- Y1 L. z/ y1 \$ g, i& |

3 E4 N- l; J# ?+ `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6 o. J( O/ I9 G$ D1 ^0 L
, c9 H4 F3 z  j) \9 A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M2 w( c9 s% r" B0 u4 l7 V& a0 b

- O: S6 o# v, o* c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P" m. u1 `* M: Z; ^3 x
2 g" Z- H* l( X' G8 K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1 F5 m: u/ ^4 I# a4 h% k
9 M3 g' k( R; ^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 S$ ~7 C( {5 K# v& M0 v

0 L3 U0 V7 u9 L  R; _& \# A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 D5 t/ V9 b) u! f  |% {7 ^3 D% o& f" ^* b6 y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r' q1 I0 O. W+ f
0 X$ s# R  T% B( \
  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5 k& h  C$ U2 @4 I& `6 [0 ?6 K
. o5 _% O0 y. f, k; U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9 S+ l- {& D" f1 q) E' B1 A5 l; J

/ p% T6 H3 I7 }4 b3 r1 @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9 r7 I% `" @' F% j, r1 f( \

- @" y- Y' X6 n  k# {. h$ Y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3 b/ w) U$ O" A7 h' g- m
' E) @8 Z* d+ |# k( f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5 G  X1 I, P( i1 h" X
0 O4 ?1 f1 j" R+ N0 R4 ~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x7 ?- {3 h/ V

5 s- e* ~9 e6 A4 }! {" P& x0 Q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9 d9 M7 s, Q7 L

4 K3 ?  e' L" y  m2 l9 M5 _  c! ]; Q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 h% f$ S: Z+ _* h
% S% g( q! ?0 u5 x, c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 F7 I8 S. C. u- H3 N" @& Q- a& i, i! m7 o2 |; ^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2 c9 t7 \0 A2 C5 R9 d7 T
- }8 ?: s* }- `+ @  J+ t, W6 m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8 X6 U2 i1 P8 U: J- n7 Y, ]- L# D' q# E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 d5 c# J9 h% A5 }! _: S
; j  E7 Q* M" A9 h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N8 p& t0 q9 D! L5 k4 H
. r+ u# N; M' Q' _# b3 j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 g) Z/ Y4 s6 X2 U9 H( t! g, X) @3 y& R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v2 z4 S; x9 ]! f' f4 y% A  W

. J% I1 O* ?7 Y* N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8 S" P/ z5 f) z$ U- e0 o
; s9 {- G) P( ?"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28 21:40:17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4月2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刘英锋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题目是<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与大家共同学习刘英锋教授对厥阴病的心得体会。
6 o! b6 x# G3 S% B/ W; t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d/ D% L; a! m+ N- U- t
        祝贺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刘英锋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的有关内容。
+ ?; {6 C4 @7 |' v& {1 b' P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讨论了六经辨证关于厥阴病的定位、特征、治疗等问题。
1 q* T4 D4 U2 p5 s张仲景借用《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思想,把《汤液经》的方剂,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不同于《内经》和《汤液经》的体系,是一个守正创新的典范。毫无疑问,伤寒病是一个过程,开始的临床证候与后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其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不同。
4 [( E# `' h2 ?9 `六经都有提纲证,也有代表性方药。否则,就没有必要“分经论治”,只有分篇编写,分章列方,就足以了。0 r% h' t; X2 {7 H5 G
但是,提纲证、代表方,不能囊括某个阶段所有的证候,如果只有汗吐下等治法,也就没有张仲景六经辨证存在的必要了。
: y: _  M- M' q+ }) u$ Z& E1 E张仲景为什么把《汤液经》的“六合辨证”,改为“六经辨证”?
0 L: }! o' I) ?难道《汤液经》的方法没有道理?
2 q& t( E  T& H+ o2 M《汤液经》不能治疗传染病?+ D5 o6 J# [) ]) a( a0 {. i
厥阴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内容?为什么厥阴病篇里有那么多方剂?
5 m$ `( I& G! K8 y6 n2 o  l2 |  O张仲景心理是如何想的?
8 x6 Y2 |  y/ B) e这些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也值得深入研究。
; v$ u9 `% C. ~" Q7 J$ ]/ `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被张仲景点赞为:“你懂我!”: k7 o2 M7 q; `7 @4 c
9 j0 b6 o" H1 Z9 [$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30 20:36:45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4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 今天和大家继续学习泻下剂《素问&#8226;阴阳应象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是泻下剂的理论依据。泻下剂为里实证而设,由于里实证的病因不同,证候表现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的区别。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热、排除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可以泻下里实证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脘腹胀痛,或脏腑有寒凝积滞 ,或水饮内停引起的严重水肿,胸腹积水体质壮实者,或虚 、实便秘。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可分为寒下剂、温下剂 、润下剂、逐水剂和攻补兼施,泻下剂用治里实证,若表邪未解,里实已成,须表里双解。泻下剂除润下外,性均峻烈,故孕妇、妇女经期禁用 ;年老体弱、产后、病后,以及失血脱水者慎用。另外,泻下剂易伤胃气,有效即止,均勿过剂。敬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指导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之中关于泻下剂的有关内容。
8 o; ^" @: H. f! o' T! \% l     下法,泻下方药,在疾病治疗过程之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外感热病,《素问·热论》就用三日前用汗法,三日后用泄法;华佗也重视泻法。5 f: @! P: \: K. d2 M" o
张仲景三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十枣汤等,都是泻法的方剂,这些治病有效的方药,历代传承,效用突出。% x5 h4 h$ n# Y; S# ]
     在最近关于新冠肺炎的救治之中,泻下法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方邦江教授在雷神山医院,救治很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主要靠人参和大黄,益肺气,通大肠,简洁有效,很是可贵。
* @- f/ I' M& Y8 s3 L- F+ w* [6 D1 `$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30 21:19:08 | 阅读全部
      本周四晚上(2020年4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李杲一一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1》。" H5 g" @( i, w
/ Y: K; {% u! J$ ]: w5 n
     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一一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元时代真定人。因母病而拜师张元素,奋发学医,以内伤脾胃立论,系统地创立了对中医学术发展影响深远的脾胃学说,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 |" i$ {. |; D4 J
  f/ c! K1 n* @4 g- [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t) ~$ H* c: ~2 d# T( y& w9 C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李杲》的有关内容。8 a9 v4 [0 }/ A# u5 ^  J; ^9 R
          杲的本意,是光明,太阳照在草木之上,比平旦的“旦”在高度上是有区别的。
2 q) P. H: U9 {5 b" f李东垣是李杲晚年的号,他的字是明之,河北省正定县东古城村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也是内伤虚损病机的集大成者,著有《伤寒会要》四十卷(失传了)以及《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代表方药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 v! P2 w8 }9 y: n
# R' `. S" I: ^9 g8 V* N7 A& l) d
       李杲少年时代颇有志向,与他家“户冠两路”的财富有一定关系,在当时气节无人能比。他成年之时取字为明之,有照顾天下众生之意,但是生不逢时,蒙古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文人小官不能改变政治 的局面。& X- R  |# m. O
他看到瘟疫流行,发明“普济消毒饮”,大锅汤救了很多人。
" u0 g- A, |$ T) B开封府封城,人多饥饿而死,瘟疫流行,他认为是内伤为根据,不单是外感,应该甘温除大热,立补中益气汤救人无数。& ~7 `- {  m! @
晚年回归故里,满目疮痍,一生漂泊,最需要的是传播学术,他自号东垣老人,把罗天益收留在身边,以内伤脾胃立论,系统地创立了内伤虚损学说,风行大江南北,传遍了杏林,启迪了江南补肾学派的学术发展。
* T- N; X; D7 O: x' H3 t
& D, ?6 B- r" ^& ]8 Q% r( j8 }我们可以称之为:
% ?5 [5 h. e$ O7 e, O8 ^李杲气节,6 X- U* P* r& c3 J. H- X
东垣情怀。& a$ W2 Q* c' {
+ F' }/ ?# m: `. I# I- f+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2 20:54:26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和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8 u4 D% I' y; U: l  G0 Z5 K) b; h: e5 @7 {. N. A9 `( f
     本周五晚上(2020年5月1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清热解毒药: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马齿苋、白头翁、秦皮、鸦胆子、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熊胆等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例如疮痈肿毒、斑疹、痄腮、痢疾等,部分清热解毒药还可用于毒蛇咬伤及癌证等。临床应用本类药物,必须根据热毒证候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药物,发挥各个清热解毒药的特点。还应根据病情需要作适当配伍。如热毒邪气在于血分者,当配伍清热凉血之品;挟湿者当配伍燥湿或利湿药物等等。对于虚人可配伍适当的补益药以固护正气。总之宜随证配伍,以提高疗效。
9 J3 P' r# n. F3 x! y4 R. Q) c
$ ?$ i& g+ c' g+ H     希望曹老师及各位同道给予批评指证。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093
2 I  ~, X8 S( g; [- n       祝贺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 《中药学》清热解毒药的有关内容。主要涉及到了: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马齿苋、白头翁、秦皮、鸦胆子、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熊胆等。
: z1 r- [( J  X1 `$ [2 \* |        大家知道,清热解毒是中医重要的学术理论,应用的范围很广,涉及的药物也很多。3 }# t3 |4 D0 L- Q' p
       但是,要想用还原实证的方法,证明什么是“清热解毒”?有什么指标?估计很难做到。
" e" u& `$ H/ Q$ B! z$ q5 E9 r; o- t$ y8 X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过去认为清热解毒就是消炎退热,结果很多研究不是这样。
  u. ]0 ^7 k: M再有,中医使用中药,不是单一化学成分的作用,而是组合起来,以“方剂”的面目出现,这就增加了作用的复杂性、隐蔽性,单纯两个因素“互相作用”的原理,就更说不清楚了。  |1 H5 `8 L7 C9 ]2 F; B
       “定性定量”化学分析的利器,在主要方剂面前失灵了。
, \0 w& o" o, E5 O. m6 U" C' e      但是,微观混乱,难以说清的多种化学元素,不是胡乱凑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有序性,也不是不可认识的。
1 r' h* I% e9 I# {8 Q  S; e; i! @这就像看一幅油画,研究蒙娜丽莎的肖像,如果用放大镜、显微镜来研究,估计很难看到她的美貌。( d& P" o2 e& V1 }; t2 u" C

6 H/ f- N& D3 s/ I5 |; z0 }' ~因此,显微镜看到的真实世界是很过硬的,但是,不能以此否认人们用眼睛看到的世界,也不能说射电望远镜看到的是虚无缥缈的。* a3 h2 t9 i5 k6 c+ v6 H
尊重中医,学习中医,使用中医,发展中医,是大家的历史责任。2 A' L4 ]. o3 O% L* D; U9 L

+ e( [: ]( u; q! ~  W8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3 21:04:23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0年5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12539;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 L) C( g' {) q% s3 M        第五章医话随谈中. v, N& s  B4 x5 L! [6 |

* W" O2 ~" T3 X
+ S7 ^6 f/ K# c8 m: V. ~6 L% _       第21节《问斋医案&#12539;痢疾》剖析(五)治血痢常法不应,需参用化瘀。(六)疗阳虚久痢难廖,予温摄之法。, q8 J& p4 G; }" Q" t" L
       第22节《问斋医案&#12539;三消》发微(一)立论悉本经旨,治法自出新意。(二)三消分证论治,方药平正可师。(三)消有阴阳之异,法当相机而变。
) G1 z$ B) U- N- f+ Z* n% i        第23节《问斋医案&#12539;伏邪》讲解(一)邪伏募原与经中伏气。(二)通里攻下与养阴化邪。
+ N# ?( g1 x) K* o, \5 ?        敬请各位关注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S  w9 i/ y+ I% W6 j* Q  N' L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12539;朱良春》之中,朱老研究《问斋医案》关于血痢&#12539;三消&#12539;伏邪的有关内容。. e3 x- Q4 U& L- [
       朱良春先生说,蒋氏治痢,上穷《内》、《难》之奥旨,下采诸家之精华,搜罗有效验方,又集父、师之经验,立法用药自成体系,持痢疾与痈疡相通之说,确是难能可贵。所用赤松丸、苦参丸等方,对肠粘膜糜烂与溃疡的治疗有很大的针对性,可见蒋氏既重观辨证,也不忽视辨病;既注意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也未放松局部病灶的变化。蒋氏的这种卓识远见,值得吾辈深入学习。& @1 X4 ]$ d2 o* c, P; u0 {
       蒋氏论上消曰:“上消属肺”,乃“火烁金伤”。盖肺本燥金,若心火移易,或燥热熏灼。其论中消:“经以二阳结谓之消”,乃“手足阳明胃与大肠俱病”,盖胃为水谷之海,大肠为传导之官,二经热结,则运纳倍常,传导失度,于是饥渴殊甚,而食不解饥;饮食不为肌肤,而愈食愈瘦。其论下消:“小便如膏,面色黧黑,耳轮干槁,肌肉瘦削,六脉细数少神”,“由烦劳火起于心,下应于肾,二火交炽,五液全消,损及肾脂”。人身真阴有几,岂耐二火之消灼!是以真阴日槁而阳气日亢,阴阳各造其偏,升降乖违,饮水难救其焚,其燥热之气,势必将真阴消灼殆尽。要之,三消之病机,大抵可约之为燥热伤阴,水火不交。$ w, X! g0 L% R9 r- O2 u! B7 p
       关于邪气内伏之途径与邪伏的部位,历代医家的看法颇不—致。蒋氏精研《内经》,洞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以及“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等经文奥义,认为肾精亏虚,外邪入侵,病邪留止,实为伏邪致病不可缺一的因素。盖非精亏则外邪无以入侵,非病邪留止则外邪无以内伏。后世医家,尽管对邪伏部位争议其多,然对伏邪病因认识当不出于此。至于邪气内伏之途径,蒋氏本诸“循毫毛而入腠理”之经义,赞同王叔和《伤寒例》关于“寒毒藏于肌肤”之说,认为盖由肌肤循经络而内传也。
, Q% C' n. T0 P2 b& |( F  R9 A' K关于邪伏部位,蒋氏推崇吴又可“邪伏募原”之说。
+ m6 M  s, S4 M       朱良春先生评论说,蒋氏论伏邪,本于《内》、《难》经旨,参以诸家,既崇尚邪伏募原之处,又有经中伏气的见解,可供我们进—步研索。从其留下的医案来看,伏邪为病往往见证重险,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收到了良好效果,由此可见这一学说是不可轻易扬弃的。但由于先生过于尊经,又本于父、师之训,对邪伏之途径,仅认为系外邪“循毫毛而入腠理”,然后内传深伏,对明清温热学家提出的温邪从口鼻而入之见解,未曾道及,诚属憾事。然而先生主张伏邪的实践价值则是肯定的,因证立方,所用通里攻下、养阴化邪诸法堪称允当。先生曾经指出,治疗伏邪,“大法有三,攻邪为上策,补正祛邪为中策,养阴固守为下策。盖邪伏于中,犹祸起萧墙之内,邪正交争,势不两立,正气无亏,直攻其邪,邪退而正自复也。若正气有亏,不任攻邪,权宜辅正,且战且走,胜负未可知也。若正气大亏,不能敌邪,惟有养阴一法,悉力固守,冀其邪氛自解,不亦危乎?”诚属精确之论。- e# P. R" G2 d
. H+ P6 E4 g) ~$ P3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3 21:47:34 | 阅读全部
        今周日晚上(2020年5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常见中医心理养生------第二节中医心理养生常用方法,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7 ]: p# |  Q5 a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讲述 《中医心理学》常见中医心理养生的常用方法。: r8 \6 n  @* M) J' g  p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上守神,粗守形”,五脏都与精神情绪有关系。% g! B7 Z0 M* Z3 W) F- h* t& \3 A' e
大众都知道“十指连心”,也就是说,脚趾头上也有神明,与人的精神情绪有关系。
, x9 p  c$ {. j$ `) _8 }4 _       西方精神归教堂,肉体归医院。; t$ W+ q5 ~# T5 }& b
西方医学强调大脑与人的思维有关系,其他脏腑、组织,与精神没关系。! h  ?# \, g# e: v/ Y( S. a& ~6 e
因此,西医治疗精神问题,不是抑制剂,就是兴奋药。# X* j1 U9 a3 P) |) Y
         中医的各种治疗,都离不开心理,因此,“治五脏,就是治精神”
" Y% e& N7 C( s; v$ J- ~方法非常丰富,效果也很突出,绝对不是只有兴奋与抑制药。' T8 o: `5 Y; v: s4 f5 U' J
, e/ `8 M6 d9 I% c0 `
7 ^* j: r2 |$ @4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5-5 08:55:55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5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遍身骨痛门》。
4 t. R# e5 Y" G: C9 g5 g7 K- g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s. J# d- b% \1 M6 P  P      1,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饮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席,而痛不可耐,仍复睡卧,必须捶敲按摩,否则其痛走来走去,在骨节空隙之处作楚,而不可忍。9 s; ]$ {9 ?9 q9 g$ g. ~
      2,人有遍身疼痛,至腰以下不痛者,人亦以为痛风也,谁知乃火郁于上中二焦,不能散而成者也。
) O. y) Z. h  m+ b5 j0 k' e4 m8 l      3,人有遍身生块而痛者,此虽是痛风,然因湿气不入脏腑而外走经络、皮肤以生此块,乃湿痰结成者也。. M! B2 C: |) M6 Y. k1 k
      4,人有遍身疼痛,殆不可忍,然有时止而不疼,人以为风湿相搏,谁知是气血亏损,凝滞而不通乎。" |6 g- O- Q+ k& \$ x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7 e& }7 h& N9 |& N. ~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述《辨证录·遍身骨痛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4个病例。  @3 k5 M( H5 t9 i. H
            1,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饮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席,而痛不可耐,仍复睡卧,必须捶敲按摩,否则其痛走来走去,在骨节空隙之处作楚,而不可忍。
8 t3 q5 f! A$ q5 m; K2 j0 H" _& ~. i          湿邪内着,多由正气虚损。陈士铎说,方用并祛丹∶8 c( U) g7 k$ c/ N6 j3 ~
黄芪(一两)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甘菊花(三钱) 炙甘草(一钱) 羌活(五分) 防风(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痛减,二剂而痛除,三剂而痛全愈矣。愈后,用八味地黄丸调理,永无再犯之患。. r# o* r- Y& i# K2 q) ~
此症亦可用芪术两活汤∶% w/ W$ i+ G7 y
人参 肉桂(各三钱)白术 黄芪(各一两) 茯苓(五钱) 甘草(一钱) 羌活 独活(各五分)水煎服。四剂愈。+ c9 p" Y1 R1 Q  {
/ J) C1 M2 g2 f7 |
      2,人有遍身疼痛,至腰以下不痛者,人亦以为痛风也,谁知乃火郁于上中二焦,不能散而成者也。) s- _5 h0 W" u
          气血瘀滞,不通而痛。陈士铎说,方用逍遥散加味治之。8 E& O$ x, b5 M: h9 U. B6 G
柴胡(二钱)白芍(五钱) 当归(一两) 甘草(一钱) 炒栀子(三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白术(二钱) 羌活(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痛如失矣。9 a! m, A" t. t1 @
      此症也可用和肝消火散。/ N- |  ~" o3 d4 i% \" l& w
柴胡 栀子丹皮 苍术 天花粉(各二钱) 白芍(五钱) 茯苓 生地(各三钱) 甘草(一钱)陈皮(五分) 川芎(一钱) 水煎服。四剂全愈。- f# p. d' i1 V  v2 j( O/ P

; K8 `8 G* q1 S8 M4 l  u      3,人有遍身生块而痛者,此虽是痛风,然因湿气不入脏腑而外走经络、皮肤以生此块,乃湿痰结成者也。2 z8 \. _4 {2 J0 z! L. p
           湿结成块,阻滞气血,身痛日久。陈士铎说,方用消块止痛丹∶
8 k# w8 F0 b9 z+ A! l人参(三钱)黄芪(五钱) 防风(一钱) 半夏(三钱) 羌活(一钱) 白术(三钱) 桂枝(五分)茯苓(五钱) 薏仁(五钱)水煎服。二剂而痛轻,四剂而痛止,十剂而块消,二十剂而块尽消也。; H) l  z& g2 M! G
此症用防芪分湿汤甚效。2 M/ E: h. {: P" S5 z4 x8 A  ~& g
黄芪 白术茯苓(各五钱) 薏仁(五钱) 防风 柴胡 天花粉(各一钱) 桂枝(三分)麻黄(五分) 水煎服。四剂愈。
; m0 B/ D4 g5 O! T5 Z3 F
2 Q- a  y7 [: S! w! ]      4,人有遍身疼痛,殆不可忍,然有时止而不疼,人以为风湿相搏,谁知是气血亏损,凝滞而不通乎。- @7 F8 K9 m- ^" J9 O
           气血虚损之身痛,陈士铎说,方用忘痛汤∶
+ C$ \4 n& {! Z9 a% \7 ~7 v4 ^当归(一两)黄芪(二两) 肉桂(二钱) 延胡索(一钱) 天花粉(三钱) 秦艽(一钱)水煎服。一剂必出大汗,听其自干,一服即愈,二服不再发。. F: `9 w* w7 }( ]
此症用化凝汤亦妙。
* q2 t( k% l% n# I2 ?/ \当归(五钱)黄芪(一两) 肉桂(五分) 茯苓(五钱) 柴胡 甘草 羌活 半夏(各一钱)水煎服。四剂愈。$ x/ h: p- p% ?! ]5 |. Q

/ o8 v; Z6 X# H/ J7 g
& E* `( c% W9 o' f1 M" {4 C9 a0 G; _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