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14 21:13:28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Q4 p4 h! c6 f4 z+ W, _0 E3 |" a9 {
        大家好!本周五晚(2020年3月13日)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理论著作《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T9 w, v9 S5 q0 V& e) F     今天主要讲解“我对祖国医学的认识过程”和“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战略”两小节内容。$ {# `. ~3 s3 t  h9 x" {; `
       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存在什么途径,西医也要走到中医道路上来。
, n# f3 c0 D, h# }9 s" H. O       对于中医现代化,我们不能搞加法不能把中医和西医加在一起,要把中医或者说医学现代化。我们要吸取中医好的东西,也要吸取现代科学好的东西。而这两个东西不是简单地合在一起就行的,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综合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这个综合不是混合物,而是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哲学的名词叫“扬弃”。而这个更高水平的东西既非所谓现在的中医理论,也不是现代的所谓西医。我始终认为建立这样高水平的东西,叫人体科学,或者人体学,要建立这门东西看来很难呀,也许我是看不到了,是将来的事,者急也没有办法。
' q. Z/ z9 A7 _8 g* o/ t. {" Y) C; l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lrtkx
7 `7 j. c: m& y" [6 |7 D9 i
  l4 H, J, P) Q" R2 _) p+ q        祝贺雷宝淳讲述钱学森的理论著作《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成功!" K0 |6 @3 X, r
     今天主要讲解“我对祖国医学的认识过程”和“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战略”两小节的内容。5 ?3 w) [! l7 U
       钱学森先生研究系统科学,认为人体是复杂巨系统,中医的学术原理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西医也要走到这个方向上来。当时还没有“明物质与暗物质”的说法,他对特异功能为代表的现象进行研究,称之为“人体科学”。
. n- J3 U( u6 o2 v我认为,这就是“西医中国化”的早期表述,中医依靠生成论(有无相生论),可以包容西医的构成论(明物质)。8 ?# }; P' I! }" [- W
在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的时候,虽然国家的卫生体制是“中西医并重”,救治方针是“中西医协作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中医与西医理念、方式、方法的严重冲突。; e% I# A0 L! l. ^
早期,中医没有被重视,基本依靠西医,很多人在等待检测“确诊”的时候,和“没有抗病毒药”的时候,门诊拥堵,病房“一床难求”,医院成了“疫情放大器”,而不是灭火器;中医药排不上用场,早期不能发挥作用;后来的西药紧急临床试验,要求“排他性”对照,也影响很多病人不能尽早服用中药。
  X" G. N- C. Z8 G& F' ]' a0 X这样的局面,不仅耽搁病人的治疗,也影响“中西医并重”卫生方针的落实,以及“中西医协作”救治模式的执行,是必须解决的大事情。需要以“西医中国化”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能原封不动执行西方标准的“诊疗指南”,对于中医的知识基本“不予理睬”,或者以“听不懂”、“不科学”而加以排斥,更不能像有些“中医黑”那样故意抹黑中医药。. C0 v& i" S& E
“中国化”与“化中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西医传到中国已经一百多年,逐渐成为卫生领域的“主角”,不应该像是西方派来的医生那样,把“诊疗指南”翻译成中文就可以了,应该像上世纪50年代政府要求的那样,广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对于中医药知识、理念、治疗方法及其优点,从尊重和理解开始,逐步走向有机配合、协作,而不能我行我素进行排斥。# K. Z7 q% E9 C6 \8 G
医学首先是人学,然后才是技术手段;人不是机器,也不是机器人。
# L+ M! Y" f1 d/ [. i人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与生俱来不可选择的内容,也关系到人的健康维护、疾病治疗、康复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m% M, w6 b; }- g3 h/ U
佛教的中国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改变了佛教很多内容,让佛教深刻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避免了与中华文化的冲突,实现了儒释道大融合的盛唐时代。) H. ?( y" ~4 ]: Z) P. k5 `
中医与西医协作和融合,首先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互相渗透与包容。
) E$ \- c% p; P& @0 n东西方医学的差别,是因为它们指导理论的差异,决定了其技术方法、临床经验的不同。在交流之中,通过互相争鸣、碰撞,有可能会逐渐融合。) v$ u  L0 P. A6 j
西方医学以“构成论”为指导,认为“结构决定功能”,主要研究明物质;
- F7 V- \. O8 L. N; W: c6 x% R东方医学以“生成论”为基础,认为“生命自然天成”,有无相生,世界不存在“真空”,所以既研究明物质,也研究暗物质。9 P$ r0 ^$ F: C7 h1 e2 o
生成的生命有结构,生成论可以包容构成论,中医学术能包容西医技术方法,尽管目前看来西医很强大,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程度很高,但是,从学术原理看,中医未来必将成为世界医学的“显学”,西医必将用中医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体系。! M3 G+ c! Q, h7 v6 v' j9 a

* c2 ]; w) y2 c2 t%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14 21:45:36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0年3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 a0 A* o. B3 D/ ^        第五章医话随谈之第4节漫谈怎样防病保健、延缓衰老3 N5 S' T5 V' M- \5 R- g* @. Q! G/ ?
    (一)精神愉快、青春长在,(二)运动可延年、要活就要动,(三)戒除烟酒、规律生活,(四)病从口入、慎食为要。
7 e' C$ t( W% G        敬请各位关注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8 {% o; b. K  T7 }9 h: [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朱老谈怎样防病保健、延缓衰老的有关内容。主要有    (一)精神愉快、青春长在,(二)运动可延年、要活就要动,(三)戒除烟酒、规律生活,(四)病从口入、慎食为要。 $ ?: @% D+ x9 \) H' A  e6 b- s
        朱老说:
: x! y( K, A8 N( ]7 q4 f  C“有病方知健是仙,人生长寿健为先。”说明预防疾病,保健延年是很重要的。
7 P; l8 N! O% B5 q8 L  Z* Q人人都希望有个健壮的体质、旺盛的精力、乐观的情绪,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拼搏,为人类做更多有益的贡献。从医学角度来说:首要的前提,是怎样去维护自身的健康,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根据生物学家的推测,正常人的寿命应为125—175岁,但是什么原因使大多数人都没有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有关学者研究认为:健康和长寿有20%来源于遗传因素,25%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5%来自医疗条件,其余50%完全掌握在个人手中,这就是说人们自身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嗜好等,是决定一个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因为当前世界上还没有长寿不老的灵丹、长生不死的妙药,那么怎样办呢?就请接受医学家提出的最简单的健康公式吧:“健康与情绪感情稳定性、运动锻炼和平衡合理的饮食成正比例,而与郁怒、懒惰、暴饮暴食、烟酒嗜好成反比例。”
4 g6 h9 Z9 W2 v7 n; @. t朱良春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走完了99年的人生旅程,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养生经验。
. _. o( E% [6 r5 `: E2 n2 ~2 @朱老的“养生粥”一直喝了几十年,也是一个药食同源,养生成就健康的好方法。3 M& R# E4 l" f" t$ w8 L; c
他说,我为了解决工作紧张,身体疲劳的问题,就经常用生黄芪煎沸,去渣后加入薏苡仁、杞子、百合、绿豆等同煮,早晨或晚上食之,有益气健脾、解毒防病之功。+ x  E0 x: Y9 B5 I; [; F# c

) H1 o  H$ i8 ?2 b'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15 21:52:28 | 阅读全部
        今周日晚上(2020年3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常见中医心理疾病------梅核气,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心理治疗、气功治疗、针灸治疗等部分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r: S1 z) d4 V2 h! Y6 Z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了梅核气的有关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心理治疗、气功治疗、针灸治疗等。, l1 w4 f: Y2 }6 W6 N
      梅核气属于中医病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中医肝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精神疾病时均可见此病证。6 g  Y: J" @, B" Z% r' @
       西医学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t/ B; q$ R. Q  y9 J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因此,所有的病,都与精神有关系。
0 t& D4 y3 t  @, z' E( J7 f8 Z        西医经常把没有具体病灶,或者用具体形态病灶解释不清楚的问题“统而言之”说它属于“精神”神经的问题。
( k  d" f% w' w4 u指导理论不一样,治疗方法也有区别,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解决患者的病痛。$ f7 P, _9 O2 G  q0 o2 [9 u
* Y, a8 W! d6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17 19:59:1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3月16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耳痛门》。& G( z, u/ s& ~2 t# _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_1 v- P$ _% X0 j; h) ?        1,人有双耳忽然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为脓血者,身发寒热,耳内如沸汤之响,或如蝉鸣,此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 F# E5 Q5 r1 E3 E; l
        2,人有耳中如针之触而生痛者,并无水生,止有声沸,皆云火邪作祟,不知乃肾水之耗也。
3 ?$ v. T7 ?/ `0 n% u       3,人有耳痛之后,虽愈而耳鸣如故者,人以为风火犹在耳也,仍用祛风散火之药,而鸣且更甚,然以手按其耳,则其鸣少息,此乃阳虚而气闭也。1 w8 ]/ \0 ]: z5 n$ z2 p: t
      4,人有双耳聋闭,雷霆喧呼之声终不相闻,而耳内不痛。此大病之后,或年老人有之,乃肾火内闭而气塞也。
* N/ F& \  S' E6 g; x& r      5,人有平居无事,忽然耳闻风雨之声,或如鼓角之响,人以为肾火之盛也,谁知是心火之亢极乎。) _. F# {; j* ^
      6,人有不交感而两耳无恙,一交接妇女,耳中作痛,或痒发不已,或流臭水,以凉物投之则快甚,人以为肾火之盛,谁知是肾火之虚乎。$ Y0 G- T% |9 ]
      7,妇人有因怒发热,经来之时,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乳房胀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脐下满筑,此是肝气之逆,火盛血亏也。4 e8 q+ V- |1 _: ?
     欢迎交流,感谢聆听。http://www.ynjkcy.com/bzl9 ~  z* m6 \( c  }; |
        祝贺马京雪讲述《辨证录·耳痛门》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7个病例。
/ S" n4 A* {" N& z4 _3 l) z+ e                1,人有双耳忽然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为脓血者,身发寒热,耳内如沸汤之响,或如蝉鸣,此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 m: K' h' t! K
肾开窍于耳,泻肝救肾,补母泻子之法,6 _0 n% A% N" Z6 u2 G3 t
陈士铎说,方用润胆汤∶- o) j8 Y! K/ C7 k+ ^/ I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柴胡(一钱) 炒栀子(二钱) 玄参(一两)天花粉(三钱) 菖蒲(八分) 水煎服。一剂而痛轻,二剂而肿消,三剂而脓血止,四剂而寒热尽除,十剂而全痊也。* O- W! i; \# b: L7 l1 P
此症用止鸣丹亦效。
$ M3 j$ s$ S4 V- g6 K白芍(五钱) 柴胡(二钱) 炒栀子(三钱) 生地(三钱) 麦冬(三钱)菖蒲(五分) 茯苓(三钱) 半夏(五分) 水煎服。数剂即愈。' ~  r  [; f; f

6 @& o/ |* `2 Z& i        2,人有耳中如针之触而生痛者,并无水生,止有声沸,皆云火邪作祟,不知乃肾水之耗也。
. h8 x# [9 C' l, k! x0 M; k耳痛致聋,水亏火郁。陈士铎说,方用益水平火汤∶. r6 J; B0 |6 V* l; I0 p4 Q
熟地(一两) 生地(一两) 麦冬(一两) 玄参(一两) 菖蒲(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痛止,二剂而响息,三剂而全愈,而耳不再聋也。
2 x/ |' u: g! G* `此症亦可用息沸汤。- P. T" O  y! f0 ]) F
熟地(二两) 山茱萸(一两) 麦冬(五钱) 北五味(十粒) 菖蒲(一钱)远志(五分) 丹参(三钱)水煎服。十剂愈。
" _  v" e, M3 Z9 W! u/ }
8 l2 }/ T' b: x: m       3,人有耳痛之后,虽愈而耳鸣如故者,人以为风火犹在耳也,仍用祛风散火之药,而鸣且更甚,然以手按其耳,则其鸣少息,此乃阳虚而气闭也。
, I* C; m) D, ]) I" |6 M. i耳为清窍,头为诸阳之会,耳鸣不已,陈士铎说,法宜补阳气为主,而兼理其肝肾之虚,方用发阳通阴汤治之。3 O3 t0 p5 K5 x3 `' S" G# d3 |; {8 d
人参(二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黄芪(三钱) 肉桂(五分)熟地(五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三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白芥子(二钱) 荆芥(炒黑,一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不必三剂也。& R, G" k+ k4 [
此症可用开闭丹∶+ t4 |0 V9 ~. E; q7 ?$ a" V
黄芪(一两) 当归(五钱) 肉桂 甘草(各五分) 菖蒲 远志 柴胡香附(各一钱)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二剂愈。8 p8 v$ ]* ]) l
" [. G0 ], u" q4 t) l% m8 B* v
5 C. e& s/ G) \; P# l1 n5 `0 j
      4,人有双耳聋闭,雷霆喧呼之声终不相闻,而耳内不痛。此大病之后,或年老人有之,乃肾火内闭而气塞也。
% y( d7 P- N# N3 t2 D耳聋窍闭,陈士铎说,方用启窍汤∶
1 h* f) v' A! p( ^/ y" f熟地(二两) 山茱萸(一两) 麦冬(一两) 远志(三钱) 五味子(二钱)石菖蒲(一钱) 炒枣仁(三钱) 茯神(三钱) 柏子仁(三钱) 水煎服。一连四服,而耳中必然作响,此欲开聋之兆也,再照前方服十剂。而外用∶: |1 c1 N- D) W& b5 ?0 H
龙骨(一分) 雄鼠胆汁(一枚) 麝香(一厘) 冰片(三厘) 研绝细末为丸,分作三丸,绵裹塞之,不可取出,一昼夜即通矣,神效之极。
6 u2 [0 `5 ]- Q" G1 P0 @1 ~# M耳通后,仍用前汤再服,一月后用大剂六味丸,以为善后之计,否则恐不能久聪也。
! H4 B$ d" y# H+ V此症用通耳汤亦妙。
" A/ k& T7 b4 z2 j5 v+ s3 S熟地(三两) 麦冬(一两) 炒枣仁 茯神 玄参(各五钱) 菖蒲(一钱)柏子仁 炒黑荆芥(各三钱)水煎服。 十剂自通。1 f' l& a% }/ R, k- v1 O

0 o: u7 N8 H. r; [      5,人有平居无事,忽然耳闻风雨之声,或如鼓角之响,人以为肾火之盛也,谁知是心火之亢极乎。
7 M! X8 a9 b: z' F# d; W# }. B耳鸣如鼓,肾水亏,心火旺。陈士铎说,方用两归汤∶5 b. r  n! q* Q/ [9 v$ ~! ?" H, w
麦冬(一两) 黄连(二钱) 生枣仁(五钱) 熟地(一两) 丹参(三钱)茯神(三钱) 水煎服。二剂而鸣止,四剂不再发。6 R1 F" K* G4 |7 G9 n  d
此症可用定喧汤。) J: o  E& @1 z6 d! j+ H
玄参(三两) 生地(一两) 贝母(二钱) 水煎服。一剂即止鸣。0 `* o5 r4 g  a( N* b

5 L3 m+ p8 ?$ G* @0 d      6,人有不交感而两耳无恙,一交接妇女,耳中作痛,或痒发不已,或流臭水,以凉物投之则快甚,人以为肾火之盛,谁知是肾火之虚乎。; S- H  P6 k$ n( D, v
怪病生于耳,源于肾阴虚。陈士铎说,方用加减八味丸汤∶! M" @& Z6 f9 c9 c1 Y4 G9 K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丹皮(五钱) 泽泻(二钱) 茯苓(三钱)山药(五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一钱) 肉桂(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痛轻,再剂而痛止,三剂痒亦止,四剂而水不出也,十剂全愈。
' n* ~9 x7 g1 h3 C3 t* w3 Q此症用补阴制火汤亦妙。+ B" n  ^) x" e" ~6 B* U
熟地(二两) 山茱萸 芡实(各一两) 肉桂(一钱) 水煎服。十剂全愈。+ a: ]  f& {# B( ?$ p# k; x
( C) |) _7 K: J! ?# l3 r) m
      7,妇人有因怒发热,经来之时,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乳房胀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脐下满筑,此是肝气之逆,火盛血亏也。! Y; k1 G5 u" i3 W4 o: ~
     经期耳痛,血瘀有热。陈士铎说,方用加味逍遥散∶
* j* l7 q% g: u5 I! p' H白芍(一两) 柴胡(二钱) 当归(一两)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茯神(三钱) 白术(五钱) 炒栀子(一钱) 天花粉(二钱) 枳壳(五分)丹皮(三钱) 水煎服。二剂而诸症皆痊。
9 I! @6 J" S" L+ p7 g( ^0 V此症用莫愁汤亦神。
0 ]. w" `# \: I. C/ Z! T# b* w白芍 生地(各五钱) 当归(一两) 炒栀子 天花粉 香附(各二钱) 甘草 苍术(各一钱) 炒荆芥(三钱) 枳壳(五分)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
  g) W6 E2 ~2 ~: g7 T3 j6 }: w" P1 @0 u( h;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17 20:00:47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3月17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2讲。 $ C$ {7 f+ Y# o1 @' h0 n$ H

% V* `( [& V3 e% I: Z  c) d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 ]6 o) K$ R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2 c. M8 r, n- `; f! a: T; P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e# [5 x" m9 j& n+ k" |. e% Q: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6 S) h+ d7 ^* v! _  Z. t- j, W; H0 g) m& J; r  S7 S9 V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 ~7 _& V2 W. ?2 {& H% x9 x! K2 {3 R. n/ E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 v6 v, r0 }

" B9 C" |( \3 x( ]5 Z& Z4 }) Q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3 b* z6 }( [. k  O: I3 r9 C
: C% f: ]+ s& _' g$ k( H6 l+ T1 P  w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7 C& b/ ]. A; z' ^4 [

: |: L4 Q! q9 p  `7 M2 t7 [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4 y  H+ G2 K; `0 r8 z
" }+ L6 e: J5 |8 M4 ^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 u+ @3 P2 d9 C2 \9 v

7 w7 ]% M9 J6 c# D/ L9 F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
1 ^$ ~" k* X- @, l$ @
+ U, d$ Z5 o3 ?! I2 r, ~" i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 e# A2 Z4 x) j  G" ~+ ~4 w- D+ Q$ v0 w9 ^3 s: {" B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2 q9 T: Y1 G4 |" B1 C. x1 ~
$ `, ]. C  V6 u5 G$ P8 Y# G( q/ e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6 R- \+ F$ W+ R" M# }: m

9 I3 V/ l- x  p0 W1 X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U) G# V' q+ G1 W3 e1 ?/ V
  `& O$ B$ _! g7 Z0 J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3 V* P: V, V. z" R) L' p
, i3 ]& A. ?# p3 D. g  盛喘数绝者,则在病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F0 ^: X$ e( h1 H( \# _* F) ^

5 o9 h4 z9 a5 |* K; m  f4 M1 q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脊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涩,曰寒热。
( n/ ?/ G8 ?1 Z# b0 ]
( W+ u! q2 W1 d7 @: \; M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 r8 t$ M" ~# |+ H
3 `% c: Q* A) t1 g1 b9 {' N7 V; V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a( I6 r# E8 e4 v5 S/ {' y

6 t$ H- `7 I6 E' w& T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胀。
- H2 g" D' \* ?8 {9 z/ B
8 s7 u/ L# A* Q: N9 C7 K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4 |$ f1 a* R! W1 y! Z
: b7 m  P: L  H( P" S7 N5 {" t2 }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亻亦),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4 f: I8 N* U8 n" L$ \: H  G2 }
& P9 L' V# g' ^% r' z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为真脏见,皆死。# g- A0 H& ~& {9 E* x; t1 {
& s6 N; ]+ H) d2 O! o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1 g; X- U/ J% q/ y. V* o' K: J7 U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0 n' n9 c" D2 t' V; u
, Q& g, Y& g3 N+ ^, f# V/ g" o6 d
  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 k; T. x8 i5 H- [( ~) p; O7 j
. T+ f; t( Z4 c( b5 _/ i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L& S9 F9 n# K2 @% H, B% R5 C% y

; z: {6 _$ P9 ]' Y; x3 Q& i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m# Z6 b* v8 y

, b* ~7 }. Z# ~' @  h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P& t) T6 Q8 y; q8 _' c
- f- u) y4 T& V/ {! F# \5 I' [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 d& W( W7 \
" ~; t% V$ c7 J4 |0 U' s" B0 I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 q/ @7 h1 b4 B, O# U3 n" o5 X( E' M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3 z- M% a% b; W: `
2 b, v& c' a! j) z! y2 i1 E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8 p% \* T* K" J9 i3 y
, k6 @( b, s  ^- l  s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0 m% }  |+ G1 x$ v& W
8 @( v9 G' }5 F  z4 q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病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8 W: v9 }4 G  ?
6 t! A8 @0 k! J: H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6 T% A7 q3 p6 E7 X( n. e

1 Q: [" V8 b2 S4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19 07:32:45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3月1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题目是<道法自然,因时制宜>,与大家共同学习杨志敏教授深层次探索中医学的因时制宜。
. B- n) a1 m4 x7 @6 S& ~" b  C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 c+ o% Y7 G" L9 |! a$ m- W        祝贺张海涛讲座成功!他讲述了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演讲的<道法自然,因时制宜>。
# J. z) a$ [& f* z$ p
" R: r! O( }1 m' ]" |! R* X  P/ S8 c* ^# g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西医研究人体从结构出发,认为结构决定功能。
- e8 t' _* q' q6 N' ~         中医从自然生成出发,研究生命的规律。
7 u0 f! M; m: X& S        研究构成,有优点,逐渐推进到细胞之下,但是,对于看不到的内容不承认,是很大的缺点。5 L% C& N* J7 T9 o" \* C* a

: z1 \3 |' x( P0 z( g& C# j
( g4 X" K  Y" y! H3 m中医研究生成,所以离不开天地万物的互相影响,离不开时空整体。
) I6 `3 V1 Y  _/ d, x7 S; x2 ?9 P1 T/ U- A
天地万物,复杂而有序。8 t1 P$ t! R& ]
这个有序,与时空一体,离不开阴阳五行。4 ~% g% v* R4 A. x* j) \

3 `, R" d: _6 w- K0 B. l4 t1 [7 w! w  Q4 {( M: k,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19 07:34:23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3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 我们把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通称为解表剂。它属于八法中的汗法。解表药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较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外邪仍从肌表而出。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表者,汗而发至”“因其轻二扬之”。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此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强调外感六淫初期,及时运用解表剂治疗,使邪从外解,能早期治愈。防止传变。敬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a2 j. E) W" a; w% W& u2 J0 Y; T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先生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的有关解表剂内容。
  S$ r2 w3 P0 ]1 h, Y) Y    虽然《素问·热论》有汗法,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表证的概念,只是说“三日之前用汗法,三日之后用泄法”,而且主要是针刺治病,“刺五十九穴”。# Y" Y. t  |% [8 K$ `# p
药物发汗,起源很早,从古人“烤火发汗”,熏洗发汗,逐渐过渡到药物发汗。
" E' F  w( K6 Z7 d药物发汗,“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早期只有温热药发汗,后来逐渐有了辛凉解表的方法。2 ^6 r: D  \4 h* p; I7 \0 {' o
这一次,9 @. f- Y1 L9 J* w1 M' ~
新冠肺炎“清肺排毒汤”里边,都说有四个方: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其实,里边也“暗含了”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但是,惧怕辛温解表治疗传染病瘟疫,所以就不提辛温解表了。4 e$ ?' R9 M5 i5 _
其实,无论是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都是为了除热,而不是驱寒。7 D' j8 r' C0 z
只有这样认识,才符合历史本来面目。; P7 a, z* h: X8 ~6 S; t( |
因为,张仲景的时代有温病、瘟疫,但是,没有辛凉解表。% H& ?; z* A+ f2 G, M9 G) R
如果,辛温解表是错误的,对张仲景的评价就不一样了。
7 ^) I* H5 w$ `4 X辛温解表难用而能用,因为伤寒是热病,不是虚寒病。
- _( u8 A. f5 {; ^. k+ Q2 E7 @% n# S但是,辛温解表毕竟与热病有妨碍,尤其是,疾病传变很快,开药的时候可以是太阳表证,但是,熬药之后就变成了阳明里证了,所以,辨证论治,治在当下,这一点很重要。2 o3 @. h! ~: n+ T/ n* N1 s8 D/ q

, D# W& z2 w- o6 ]$ \3 d. S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20 07:42:51 | 阅读全部
         本周四晚上(2020年3月19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中医群英战SARS》的部分内容。今天的题目是:高高挺立的中医之毛泽东大笔一挥救中医。解放初期,由于 卫生行政部门对中医采取了轻视、歧视、限制的错误做法,迫使一些中医失业或改行经商,做小学教员,引起了许多中医的不满,但是中医们都没有采取什么反抗的行动,这与在国民党时期进行反废止斗争的情形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大家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对阶级斗争的惧怕,对中西医学优劣形势的重新比较等多种原因。所以说,在中医学存续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中医界并没有像30年代那样奋起抗争,反倒是毛主席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发现了卫生部存在的严重问题,及时进行了批判和纠正,才改变了中医发展的历史。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中医走进了西医独占的医院,并在全国成立了多所中医医院,为验证中医疗效,开展中西医结合建立了基础,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西医学习中医的运动,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自从本世纪开始之后,中医长期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只有中医学习西医的必要,而没有大规模西医学习中医的可能!成立了中医研究院,使古老的中医学术能够逐渐得到科学的解释、验证,走进现代科学的殿堂。成立中医学院,使古老的中医学成为吸引有志青年的高等学府,根本上解决了中医后继乏人和自生自灭的低素质循环的状况,这一切为中医的复兴奠立了基础。1958年10月11日,毛主席在卫生部总结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情况报告上批示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可以说,这是中医学在本世纪内获得的最高评价,一向被认识为不科学的中医学以及它的从业人员,此前是不敢奢望的。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qy
9 N% I0 v! ]* ]' q- D) m$ a/ u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成功!
$ N  V7 O; [- X3 |& M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高高挺立的中医之毛泽东大笔一挥救中医”
; v1 Y: s/ R2 Q2 g' g3 N) R; K解放初卫生行政部门虽然对中医采取了轻视、歧视、限制的错误做法,迫使一些中医失业,或改行经商、做小学教员,引起许多中医的不满,但中医们多未采取什么反抗的行动,这与在国民党时期进行反废止斗争的情形有着明显的区别。原因何在呢?
4 i+ i. m, B1 Q% ?  |% N     首先,是由于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信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使人民群众拥有了生产资料,政治、经济和精神上都获得了解放,在人民群众中间建立的崇高威望是以前任何政党和政府所无法比拟的,真诚的拥护和信任,使得人们一般不会怀疑党和政府的正确性。而且政府卫生部门虽然采取了改造与限制中医的错误做法,但没有像余云岫那样明确提出“废止旧医”的主张;' C+ ?" u' [9 y* [
其次是对阶级斗争的惧怕。当时正在进行着土地改革,划定阶级成份,虽然能戴上地主富农帽子的中医不是很多,但大多数中医的家庭成份不会是贫农或“无产阶级”。1 R* p3 @; @+ V3 Y
在“三反五反”的“反官僚主义”斗争中,毛泽东主席看了白学光写的一篇反映军委卫生部官僚主义作风问题的报告后,联想到其他政府部门或许也有类似的情形,于是,1953年4月3日就白学光的报告写了如下批示:; D. ]2 ?/ p6 P' R. z
“周恩来、习仲勋、胡乔木、彭德怀、黄克诚、贺诚各同志:白学光同志这个报告,深刻地揭露了军委卫生部的领导方面所犯的极端严重的官僚主义。因为白学光的揭露,使我想到政府卫生部的领导工作是否和军委卫生部的领导工作有多大的差别,我怀疑政府卫生部的领导工作可能和军委卫生部的领导工作同样是一塌湖涂,既看不到政治领导,也看不到认真的业务和技术领导,只是没有白学光这样一个人做出这样有条理有根据的揭露,所以我们还不知道。请习、乔参考白学光的报告,严肃地检查一次政府卫生部的工作,看和军委卫生部好的多少?并对存在的问题决定解决方案,付诸施行。无领导、无政治,也不认真管业务的部门──专门吃饭、做官、当老爷的官僚衙门,除军委卫生部外,可能还有别的部门,请你们在此次反官僚主义斗争中,撕破面皮,将这些彻底整垮改换面目,建立真正能工作的机关[1]。”
8 n* d  n5 s+ y% t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批示,中央文委对卫生部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检查,从而发现卫生部在贯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方面,存在着轻视、歧视、限制中医的严重错误。   $ X# K" _( F8 ^' K
毛泽东主席于1954 年春节座谈会上再次指示必须改进中医工作,为卫生部门制定中医政策确定了新的指导思想。1954年2月25日政务院第206次政务会议批准的《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决议》,在总结卫生部过去4年来的工作情况时指出:“我们对中医常常片面强调他们的缺点,没有看到中医是我国宝贵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在广大人民中有很大作用,因而产生轻视和歧视的现象。”  U9 Z- d0 m# J4 J3 f
《决议》强调,必须采取下列措施,以加强中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力量:% f  @$ s+ A% j; M4 R/ ?2 J5 U
(一)在各级卫生人员中,普遍进行关于团结中医政策的教育,坚决克服忽视和歧视中医的偏向;
: e: s) G9 H; ?- Y8 e7 t(二)各级卫生机关应酌情吸收中医参加工作,建立和加强管理中医的机构。各大区、省(市)均应在最近期间召开一次中医代表会议,听取其意见,改进中医工作;+ C; j: H" Q6 h  X: _
(三)保证中医的正常开业。中央卫生部原已公布的“中医师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医师暂行条例”,要求过高,不切实际,应行修改。联合诊所中,并行实行按技术、劳力取酬的工资制度,其内部成员的关系不能视为劳资关系;
4 r1 c' x4 n# B8 |: ?(四)中医进修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进修内容应交流中医临床经验,同时学一些必要的西医基础医学知识和政治知识;9 o6 J# c- E. J# f9 i) t. U
(五)对成药管理应制订妥善办法;  K  R' i' a; y
(六)举办中医药研究所,扩大针灸研究工作,举办针灸训练班。为防止中医经验的失传,对全国各地有经验的年老中医,应用通讯和访问等办法,把他们的经验记录下来,鼓励他们传授。在西医中指定有研究能力的人研究中医学,吸取其合理部分;  q4 P1 x! _. Z3 H/ T
(七)健全中医团体,加强领导。改进和提高中医药刊物。5 i( r  m" D0 t* {) h
上述各项措施基本上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对改进中医工作的指示精神。 毛泽东主席的批评与指示,1954年6月29日在卫生部进行了传达。对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做法展开批判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传达、贯彻毛泽东有关指示的过程。台湾关心中医事业的陈立夫先生曾说:“毛泽东对中医药,他是有功的。-----所以,我将来要给毛泽东写传,要颂扬他。”
7 l5 h' j. @1 y+ T: [/ a3 b4 R" L8 ~2 x% G0 h
[1]天津医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编  毛泽东同志论医药卫生工作  内部发行  1960:16-17; E4 P  h# f& v3 v# F1 \" ^
# s) L# w6 M8 ?
- R% r" d  ?+ X" j" 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21 20:22:10 | 阅读全部
  t" H  w; n! _7 r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我是刘云双,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 q/ a, V' Q: _0 h
7 j/ @6 c+ R8 Z& p7 m8 J
          本周五晚上(2020年3月20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清热凉血药:; W2 g- d0 B/ j: U7 q9 d
清热凉血药,多为苦甘咸寒之品。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血分实热症,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症见斑疹及各种出血以及舌绛,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症。
9 I* z* F6 I  v+ c; ?6 [9 f% R# @" g, a! @' a( c

* `* h& e9 v- a2 [7 _$ N- C         希望曹老师及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批评指证。http://www.ynjkcy.com/zyx- x5 y  C5 U% _$ ~* q
  Y( Y5 n" ^6 G9 b, j7 {
      祝贺刘云双讲述 《中药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热凉血药的有关内容+ K1 r# O3 U8 m6 g2 w3 f5 Y; l0 v
清热凉血药,适用于热入血分证候的治疗。
2 T' @) y9 N$ @- c6 J0 `' f7 T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并说“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的温病治疗大法。可见,叶氏的卫气营血理论,与仲景以营卫解释风寒表证病机,并作为调和营卫辛温解表的立法依据,用气血来解释部分病证的病位、病机的意义很不相同,与《内经》的卫气营血的概念不同,只是借用了卫气营血的词语,作为疾病阶段深浅,表示由表入里不断加重,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6 P$ n7 O! |* H* z/ @% A
$ I# X* j, K8 t5 D& C2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21 21:47:41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0年3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12539;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1 s' b. a# n( |& d
9 Q/ ~1 ]6 [4 p( s& k        第五章医话随谈之第5节从一枚印章谈医者的素质,第6节析章次公先生评清代六医家,第7节充分发挥中医文献的潜在宝藏,第8节“无声的老师”一《中医大辞典》,第9节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朵奇葩。' m) a6 j8 s/ c: ~5 @) `
2 `% \# p" C& w5 {: j
   
4 P* _, A# H! f$ A* C/ N- R
5 E4 X% |- `2 K  M        敬请各位关注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r: d1 b# t' J& ^6 F/ }
1 W0 j& S. C' H' A1 f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12539;朱良春》成功!他介绍的内容是:从一枚印章谈医者的素质,章次公先生评清代六医家,充分发挥中医文献的潜在宝藏,朱老对于《中医大辞典》的高度评价。  W7 ]1 ^! }8 L9 g8 G4 O

; J9 @2 F& \" l. M" R' h. Y$ I2 {3 I0 z" F1 Y' [& c4 M- p7 U8 K
: [. E: O; P. i  l
朱良春先生要求自己“每日必有一得”,要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他说:1 C6 t( A3 H( j3 g

# S3 c  k8 V$ P; }& |; k中医药学是一门内容广博、道理精深的传统生命科学体系,文简、意博、理奥、趣深,其中繁多的名词术语、概念、范畴,都有其特定的初始含义和历史演变过程,要真正掌握这门科学的理论精髓,决非轻而易举之事,可以说每一位中医药界的学人都有虚心接受终身教育的必要。《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张景岳也说:“学到知羞”,都是此意。所以除了系统传授中医专业知识的各科教科书之外,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中医学名词术语、概念、范畴的专科辞典,无论对初入门庭的学子,还是登堂入室的耆宿,都是一种客观的需求。《中医大辞典》正是适应着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而诞生的具有权威性的“无声的老师”。. E) m9 p) Z6 U$ z2 _( n+ Y3 N

! z& A1 H) ?, b! [9 b《中医大辞典》的编纂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逐步深入的过程。自20世纪70年代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中医简明辞典》,到80年代的8分册《中医大辞典》,再到90年的合订本《中医大辞典》第1版,几十年间,众多优秀的专家学者为这第一部中医药学的现代专科辞典的编纂和不断完善,贡献了宝贵的学识和智慧,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所取得的成果,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尊重和充分肯定。
% a+ ^5 r, m# w0 W# @3 ?# D; c+ l; H  t- D0 b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近10年来中医药事业和临床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新进展,以及中医药学各种规范化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使《中医大辞典》的修订成为必要和可能。中国中医研究院适时地提出了这一任务,在原编写班子主要成员的基础上,吸收新一代业务骨干,共同完成了修订工作,诚可谓与时俱进。他们在修订过程中,始终力求真实地、全面地反映中国医药学体系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同时反映当代中医药的面貌及中西医结合的状况,力求辞书的稳定性与时代先进性的统一,便于实践工作中查阅应用。所以,《中医大辞典》不仅是广大临床中医工作者的良师益友,而且也是众多科研、教学以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人员的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具有权威性的无声的好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