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帮我交朋友,古老中医正年轻
. {- R/ H( ~; @" ?——祝贺《中国中医药报》创刊30周年5 N& r1 ~. v' J) A5 e
曹东义, P" u( g" p! Z. l- G9 E+ w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R2 D( K1 | k, j5 s1 m4 {. h
30年前,《中国中医药报》创刊的时候,我刚从北京研究生毕业来到工作单位,那个时候这份报纸的容量比较小,单位虽然也订阅了,但是,我对它关注很少。% M( S& K8 W8 b9 M
我认真关注《中国中医药报》是从非典流行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中医学家,在新瘟疫爆发的时候,发表了很多相关的文章,有理有据,引经据典,结合历代,传承创新的观点很多。我很震撼,也深受启发。我在非典流行的时候,也曾三次上书卫生部建言献策,并先后申报和主持有关研究课题,也在这份报纸上发表了《SARS的中医病因如何求?》,SARS应《如何辨证》?《如何治疗》?《SARS三周年祭》等系列文章。
0 n- y0 F* Y x在各位编辑同道的鼓励下,我也参与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论争与讨论,大胆地发表了个人的看法与主张,并为后来的踊跃讨论、写作打下了基础:
$ V. F( R0 \' w& E4 w《我对杨振宁教授说几句话》(2005年1月31日): l- {3 U. m$ m7 E
《背弃传统就只能跟着老鼠跑》(2005年7月11日)
0 L) L* G4 ]8 P. \$ C$ o《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2005年8月3日)
+ Q# i- x9 h& l《清醒地看待中医的现在与未来》(2006、2、15)- `; ?( f; `4 A' s
《对鱼腥草注射液被叫停的思考》(2006、6、23日)) S3 p/ ?4 ^5 N2 q" y5 l
《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2007、1、15)
; q2 O/ L& u7 m/ _( S% k! d《“茶水发炎事件”暴露方法论尴尬》(2007、4、25)9 e( d2 @+ V$ c& R* z, ?
《以中医原始创新解读“李约瑟难题”》(2007、7、2)' T% B6 w& \. X% i
《中药进军欧洲最大的障碍是观念不同》(2007、7、16)
+ v3 N3 ^# b6 ?( t& j《中医重视生成论,西医依赖构成论》(2008、2、18)
' P( P# Z6 a5 D( p' c; o% E《什么是中医发展的指南针》(2010、4、9)
/ M# D7 A8 Y6 f7 |《“王教授现象”应引起中医人警醒》(2011、4、8)
2 p9 f# U0 a9 D# f" D; N/ y《中医靠什么走向未来?》(2012、5、31)
/ Y: H$ B N4 u2 \《告别偏见,正确认识中医药》(2014、3、3)
! C2 l0 o8 D# L+ ~' j2006年,一篇《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在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反中医思潮沉渣泛起,引发大众广泛关注。我除了在网络里、期刊上撰写回击论文,也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分析、批判其错误观点的文章,并且借此机会宣传中医的正确理念,阐明中西医之间的学术差异,以及对发展中医事业的建议:9 F5 e3 o* g, e# w, f- b: q% f
《中医药科学文化岂容肆意诋毁》(2006、10、16)0 Y8 u5 Y9 G, X8 ~0 ?* G
《对中医的错误认识源于文化自卑》(2006、10、25)1 c* H7 ]# ?4 L4 V2 g
《弄清科学内涵,再评论中医》(2006、10、26)
0 D. p: h# U9 O) J; w/ D《取消中医有悖宪法精神》(2006、10、27)
8 {+ |2 b/ h) k' Q《中医立法应当“一揽子解决”》(2006、5、25)# d. j: `$ R% g! V& Y R
《大力推动中医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2006、12、29)7 v# E' ?* z, e0 i* S( `
《中医不纯,其行亦难》(2007、9、13)
: N4 ]: @1 I; l- G3 R! E8 _; n o《“求同存异”让中医丢了自己》(2007、10、26)( Y: X7 H$ b* A( p7 {
《把中医的裹脚布去掉》(2008、2、14)
( z5 s& p8 x; l) i《中医重视生成论,西医依赖构成论》(2008、2、18)
1 P3 }" @" r; z5 [, E$ d6 r《大道不孤,德必有邻》(2008、2、22)) o" [ g3 r* ~3 n8 s1 S6 u& |% ?
《冲出中医末法时期》(2008、7、21)$ O* U3 a' F9 A
《谨防以科学技术手段造假》(2008、9、25)
3 o% ` O- O. R7 e《中西医用不同目光关注健康》(2008、9、26)
" }' K+ r4 g! o) [* |《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中药注射液》(2008、11、24)- v T3 S0 c$ ^. E& R
《中医教育“跟师”不可或缺》(2008、11、28)
0 A; p ~/ u& _ ]+ |. B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中医学应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随着理论反思的不断深入,我把《中国中医药报》当做最重要的学术阵地,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思路,心得体会,最先发表在这份心爱的报纸上,而不是学术杂志上。虽然,晋升职称、评定成果、获科技奖,都依靠杂志论文,是硬指标,但是,我觉得能为坎坷发展的中医事业提供帮助,为其他学者提供思考,就是很好地学术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报纸的广泛传播,我也认识了很多中医同道。他们写信,或者打电话告诉我,评论我的文章,把有价值的文章剪辑出来加以珍藏。这更鼓励了我写作的热情,因此,竭尽全力,不断发表有关看法。
7 `; t/ y. T1 s$ m我通过《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的比较重要的学术文章,大约有几十篇,整理出目录来,供杏林同道参考:$ s' R4 Y: _; m- S
《没有理论支撑中医走不远》(2009、11、6) j, y" \: N9 f. e% @+ G
《清浊是内经的基本概念》(2009、10、22)$ u* Q/ ~7 q8 q+ n0 l3 H0 z
《中医学体现了时空整体观》(2010、2、26)
V G" S z" ^/ c; U5 g《时代需要更多中医大师》(2010、3、3)
5 d4 D5 H# z0 C《“浊毒化”与“化浊毒”》(2010、3、8)3 {7 M+ u' F3 }3 }
《重新审视中医学术特点》(2010、3、19); B1 J& B+ V1 r% l% h
《传承中医,事关战略》(2010、4、7)$ E$ v: g7 T6 F1 `
《中医优势不只是“简便廉验”》(2010、9、24)8 r0 l) C- k4 P5 s2 L Z3 m7 L8 b' F
《从“象思维”发掘中医原创活力》(2010、10、14)4 m% z! Z0 M& I
《象思维与判断脏腑气血盛衰》(2010、10、14)
+ |+ O/ S% Z8 m* {9 ~《发展中医与中医发展》(2010、11、10)
* b9 M% p. V, S, B《让药理研究推动中药国际化》(2010、12、6)
# m! _& P; {$ w. b1 p《中医以骨度决定脉度》(2011、1、26)
, P( Z" ^% m9 r$ ^! }5 b8 {$ O《卫气出、行析疑》(2011、2、18)
+ A) }, N$ d7 A2 @' u9 s. L《邪正相对存在 可以相互转化》(2011、6), } ]6 d0 N8 u* {9 g5 b/ A
《区别对待中医三大群体》(2011、2、21)
( k( w, D5 F, R* Q《中医诊治传染病战略浅议》(2011、7、7)8 ^5 o7 h1 s) |. |* `- o
《寒温统一应病证结合、分层诊治》(2011、7、13)
& p) W2 S4 i3 `0 l6 q《建立禁忌学,开启一扇窗》(2011、7、15)
0 A3 w9 ^* y$ M9 d《回归中医是创新本源》(2011、2、25)% S+ `9 ^! F* Q, {
《不断学习,传承中医》(2012、6、13)
+ l: v' Q5 z$ u+ m* E, P: S( W《正确理解和整合伤寒与温病》(2013、1、10)
' N8 u4 U ]4 u1 V《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2013、3、1); h& v, _' v5 _! O2 X, y
《现代中医容易失落精神而非文本》(2013、3、27)- D2 t* N9 G1 S6 f' Z9 v! [
《回顾SARS,中医收获了什么》、(2013、4、10)' n+ }6 x7 X1 j; n f
《中医不能失去元神》(2013、4、25)
* s$ D/ V3 J( ?. _' e8 w a《中医外治机理——传递信息和能量》(2013、4、25)
6 } ?) q6 g* k" j) u3 E《验案传法解疑难,针砭时弊为中医》(2013、5、2)' A" v! X; _4 L n
《中西比较理清科学发展中医内涵》(2013、6、14)
+ ]; J7 i% O7 K) I& ]7 Z! o8 A《扁鹊建立了中医学术体系》(2014、1、15)1 H. b" ^ f4 [, i6 p
《黄帝时代没有扁鹊》(2014、1、24)
[6 |- e5 a% M' l4 r9 w《结合时代特征考证扁鹊著作》(2014、2、14)4 h" g& E. m* L$ f5 | |
《告别偏见,正确认识中医药》(2014、3、3)8 g0 i7 ?# n! A% d9 Y, }- ~
《扁鹊即秦越人,其故事须认真辨别》(2014、7、16): `, L$ z! [ e/ ~2 k
《告别“科学主义”,挺起中医脊梁》(2013、7、1)3 w! A1 P- Q5 }' K6 b
《找回中医思维,从本复兴中医》(2015、1、22)' V) }/ w2 |3 A2 X
《时空共存:藏象学说的核心价值》(2015、2、9)9 h* j# v2 H9 |5 Q9 U
《传承发扬中医首先要有理论自信》(2015、3、30)% j2 x/ _( V: t& k* b! |/ i9 N* z/ ]' [
《“传承自觉”阻力“体系自立”》(2015、4、15)# X; m9 A* U6 ~" o v/ c1 g4 R
《发展中医学术,不能忽视扁鹊》(2015、6、8)
1 n( y; {2 m: t《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自立”》(2016、2、17)! [& ~# c- P1 q; s' T0 l1 ^
《反思百年坎坷,创新发展中医》(2016、4、8)% c6 }: A+ d0 `! N3 W8 h
《中医思维需要不断继承创新》(2016、6、9)
: H8 q& G# f1 P3 q0 q3 E7 C+ w4 `: V) o在中医药文化迅速传播的时候,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迫在眉睫,《中国中医药报》与“中医中药中国行”一起,开辟阵地,大力宣传中医。因此,我积极响应报社有关同道的呼应,撰写了一些普及和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文章:
2 w8 i' `7 X; U3 t( N《养生是个硬道理》(2011、5、9)
7 V# D+ Q( {. K) g《邪从正来,攻为复正》(2011、5、30)
' P; K# W. C/ t) i- G《中医百年复兴路》(2011、6、15上)(16下): n2 [5 B8 d6 B& r3 N: B6 X# w5 E
《大师心法,贵在养神》(2011、7、11)! e9 D$ d8 c3 ]
《热病辨证应用“三分法”》(2011、7、27) D: X- [6 J0 Q$ @, B$ \9 X
《试论生成论四特点》(2011、8、4)3 g8 U5 q5 B. ]: R0 k
《饮食自倍,先伤肠胃》(2011、8、19)1 U, u* S% A) K
《日常劳作,过犹不及》(2011、8、29)8 R8 s" o9 ?& m
《情致过激,伤人正气》(2011、9、8)5 f8 C) I1 c/ Z3 L9 s6 v
《房中有术,色不可贪》(2011、9、22)
( M" X8 P0 m+ [4 X# _《中医从“生成论”看问题》(2011、12、12)
9 k/ P* U/ Z' R) W《饮酒与养生》(2012、4、16) N: Q/ V- O- k6 p& t
《扁鹊文化与扁鹊脉学》(2013、3、14)
7 T |& y3 @! E$ o6 U6 Q7 j《中华文化与中医的深情对话》(2014、12、18)) Z1 D6 }/ L2 T
《中医将以原创优势影响人类健康生活》(2015、5、1)& w- l' L( B, N$ Z+ W- _
《仲景“坐堂行医”或为避嫌》(2017、2、22)
$ |# C6 W6 ~8 W+ W1 v/ f% ~《沧桑巨变你能懂》(2017、3、6)
7 g; l& M& y3 q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得到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朱良春先生、路志正先生等前辈的精心指导,以及众多学者朋友的热情帮助。我从他们的著作、文章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获得了不断奋斗的正能量。因此,我通过《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一些学习体会、读书评论。这类文章,下面仅列几篇,供大家参考。
J. z9 f3 b. V; u3 ]《走近国医大师路志正》(2011、3、17)+ e% m/ r; i3 T
《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河北中医情》(2013、10、23)
$ k' \# G1 f1 \8 {2 |《精心研究虫类药,只为临床好疗效》(2011、10、10)
i- |$ E; S6 P《历尽坎坷见真情,章朱传承为中医》(2017、1、12)
B. t c6 L1 {! T* p展望中医事业的未来发展,我深切感到《中医药法》的实施,为中医事业万古长青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是我写作《立法保障中医药复兴发展》(2017、4、3)的深切体会。 S4 s: k4 E" L, s0 G
在报纸创刊30周年的时候,我也到了退休之际,请允许我这个老作者和读者,用一篇文章的题目抒发自己的心情:《古老医学逢盛世,千年中医正年轻》(2011、9、1)。
: `# A' U) E8 L5 J1 P+ i& `6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