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朱琏:撰写新中国首部针灸专著,毛泽东直呼:“针灸万岁!”
$ `+ d1 o+ r( x8 ?2023-02-07 16:48:44 来源: 绍亭纪实 河南 举报
0 q4 R2 V1 C2 h% b' L' k" K8 b0
$ R3 i# [5 M; }+ L分享至
3 G: v1 `- X; a3 f# o5 Q4 t, ? ^朱琏(liǎn)1909年生于江苏,溧(lì)阳人,1930年朱琏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苏州志华产科学院。据说朱琏是石家庄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她参加过石家庄最早一批的地下委机关,也撰写了新中国首部针灸(jiǔ)专著,也曾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且,朱琏还是石家庄革命十大名人之一。 K5 X( |9 S! q" w5 q& t
5 u7 E4 o- t' Z3 V d# v( f7 C一、谁说女子不如男
D3 N J0 m1 e; u' q. t+ y1 t7 u) D4 i6 G+ y9 m- \
! s% e3 Q: G2 c9 v8 F# M) I6 ]2 i1 X
% l6 z( O7 C w1909年江苏溧阳南渡镇,朱家的第三个孩子降生了,她就是朱琏,但对于她的到来,家中不悲不喜,平静得有些不对劲。原来,家中已经有了一男二女,朱琏的到来只会加重家庭的负担和责任。
0 ?) c+ I: i! d$ f; j7 k+ c, v( g; Z$ C) x5 _8 \) w
朱琏的哥哥朱洪茂,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武术,性格豪爽、仗义、待人真诚。直到辛亥革命初,朱洪茂率先剪掉了辫子,参加了当时的同盟会。但到1916年的时候,年仅36岁的朱洪茂不幸去世,从此家中开始走向败落。
4 C/ c0 E1 X9 H2 R, H9 `
9 I* S @+ U! p* r0 ~" d此后,便经常会遭遇各种歧视,生活上的艰辛,让一家人直不起腰,十一年后家中唯一的男丁朱麟书也因病去世。家中生活更加窘迫,经济来源也成了当时最大的问题。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朱琏,心中早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主观意识。) B3 }+ o+ L* q8 a
$ F# R5 ]) F. `2 B% _: I
二、人生的开始 ~3 w* I5 e! T x6 c
4 \- o/ t6 Z3 |# H# j# @; ~
+ J. c1 F5 b0 v2 ]+ D
9 r7 ^$ R. h! h' X3 Q
% m0 i' u" {6 O/ g. {5 |% }而属于朱琏的人生也就从此刻正式开始。1924年,性格直爽的朱琏借助家中姐姐,朱瑞的毕业证去报考教员。因为她的成绩很优异,所以很快便被录取了。恰好因为两姐妹的相貌极其相似,才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妥之处。
! `. u) v4 v( w( k- m) P
% h9 [" l/ f( h0 m这时的朱琏才16岁,在别人还是家中的宝,温室里的鲜花时,她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当时的朱琏因为个子娇小且年龄也小,为了掩盖这些不足,她一直都装作一副很老成的样子。但是谁又能够想象得到严肃外表下的她,只是一个16岁的小女孩呢?
2 P, _# r$ s$ \( q
1 S5 \# G9 B, H在朱琏做了两年的教员后,朱琏把攒下来的薪水都拿去报考苏州志华产科学院。凭借着她自身的努力以及刻苦的精神,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转身来到了上海的一家医院当医生,不久之后她便成为了医院的妇产科主任。5 M/ V- B# \0 ]3 ~
& X' k3 ^ t- \4 {
& D. ]0 G8 p! v7 p2 o
, {8 F6 [0 P3 p0 y5 e: ]
9 `9 z3 d! q1 i左陶希晋* [3 |% w+ d5 {5 m
) d8 ^5 h- r* s3 }
这实力果真是不容小觑的,业余的时间也被朱琏利用了起来。一有时间,就会去阅读一些进步书刊,渐渐地她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及认知。除此之外,她还会经常将自己的工作收入,都寄给待在家中的母亲。$ j A0 K( @* J
0 j! V `% b L! t) o1929年,经过同学的引荐,朱琏认识了被通缉的陶希晋,朱琏对他敢于斗争、不卑不亢的精神,心生敬畏。除了同情陶希晋以外,更多的是一种不知名的情愫环绕在心头。期间,朱琏帮助陶希晋安家。经过许闻天的牵线,两人终于捅破那层纸窗户,并结成了伴侣。- a5 D1 {* x6 }+ z
: L4 N$ @6 v* y/ R
二、开始革命活动
! O7 B' b; w m* |$ A6 |. S! l- p7 S5 P# U3 ?4 A8 W( t. X7 c
受到丈夫陶希晋的影响,朱琏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改变,暗地里开始了革命活动。1932年的时候,随着丈夫来到了正太铁路局,在这段期间朱琏表面上是一名医生,实际是为了更好地配合革命活动并且迷惑敌人。
/ C( y: k0 O) v- o/ p4 ~' {
. L/ Z: P. D4 m. M4 H
2 F! i+ u( i; u. C( u5 H* S$ e+ w0 E( p. b$ F( S
( ]- A. O$ K: c* m" j8 y8 q h
朱琏到了正太铁路工作以后,对待这里的人就像亲人一样。时不时地就会帮助这里的工人,看病、接生等,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待在这里上班的这几年,出生的孩子十个就有九个是经过她的手。不少夫妻为了感谢她,还会让孩子们认她做干娘。
1 V) D4 c3 ?( [
) p2 O8 U- M Z0 `1933年的时候,朱琏和正太铁路员工救国会,一边在尽力地救治伤员,一边则用心地规划着抗日宣传。给当时不少的人都树立了一个榜样,那里的工人们都亲切称呼她为“朱琏大姐”。确实,她也值得这个称呼。
! A, v/ F0 ~4 O* G# p/ a& E2 u8 q2 V) a2 i& B7 @! x4 U" c0 D
同年,原北平市委组织部长刘汉平,初次来到石家庄开办日语培训班,并且向当时的进步青年以及工人宣传马列主义。正是因为这一次的萍水相逢,让刘汉平和朱琏夫妇相识。
. Z' g( k3 x/ f4 ^$ j3 ^2 I
6 j9 y- t( C& @4 A' B$ r9 d/ n# k" M三、加入中国共产党; a W3 R+ J- s7 N
3 C; l+ D' D {6 z. A! C直到1935年,经过刘汉平的介绍,她与丈夫陶希晋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如此,朱琏也成为了石家庄第一位女革命党员。说不佩服她的勇气是假的,如此勇敢果断的女人,注定了她今后不平凡的人生。0 }1 h) F/ l9 @; F* {" `
- F7 p' f! s* w* h! F, P" l
9 Y- X y9 p. u: Y: K7 H6 N+ |& M/ i
- Q( j& M. o5 m# W' F
7 p2 I% A0 d& i; B) M+ D1936年1月,中共石家庄市工委成立,因为组织的需要,朱琏听从党的指示,将医院的工作辞掉,自己则在石家庄开了一个诊所:“朱琏诊所”。这个小小的诊所将作为市委机关联络点的存在。( ]2 k& M6 [1 ?& D, w
3 S8 F( o, N: o6 ?; @同年3月1日,“朱琏诊所”在石家庄西横街爱华里一号正式开业。因为朱琏本就人缘好,在开业的时候,石家庄各界名流纷纷前来庆祝。而该诊所开业之后,党交给朱琏的任务只要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搞好医务工作,扩大诊所的社会影响,掩护党的工作,并利用看病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组织抗日团体,搞好统一战线工作。”4 X, a+ _/ C& I# [/ O7 J$ T1 A
% x' U) P" M+ o4 `! G) F
四、第一个任务8 r5 M, E: y$ P" E5 }& H
5 Z' \, T; r( p9 e+ M) D; |+ {朱琏也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为了能够早日完成党交代的任务。她将看病当作拉拢群众的好机会。不仅对待病人热情,给予适当的关心。一有时间还会背起药箱在正太铁路和大兴纱厂给工人们进行义诊。
+ Y7 O- h# y! y2 s' O- `, O3 M
& C" ^* o9 S5 J ^0 K8 K, O" Z- u, |! Q, r% \$ e
* [6 b. H5 C' I4 X8 j8 _& E/ F& r. a5 a
渐渐地,工人把朱琏当作朋友,很多的心里话都会讲给她听,想要获取她的一些建议。借此,朱琏便会热情地向工人们传播一些关于党的主张。显然,面对新鲜的事物以及新颖的思维,工人们都非常乐意倾听。2 k8 c6 D# C: y, U% Y% H8 ?
2 D) M, f7 D% L/ i工人们爱听,朱琏自然也不会吝啬,和工人们聊得热火朝天。工人们听后觉得句句在理,心中的那股子劲,也悄然而生。所以,之后只要是朱琏组织的抗日活动,工人以及他们的家属们都会积极地参加,给予最大的支持。
6 w6 _3 q. B5 F6 b5 Q9 c, q! j) Y! @! O; x5 Z) n& V2 p# ^! T
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点,党的一些会议自然也是在这里召开。直中特委书记王卓如就常常扮成记账员、挂号病人在这里出没。各县的党领导人也会以求医或者卖药为由,来到诊所这里汇报工作进度。不管当时外面的局势有多么紧张,这个小诊所依旧风平浪静。
* e5 G" q* J3 f5 ]4 @: X! s. U Q1 Q5 u4 b: T( C5 f
" g9 d' t" P, l9 V
+ F- b) f6 @' Q3 K; A, l
8 {& a7 }* g8 t; y! V; z而当时的“朱琏诊所”,作为最重要的联络点,朱琏必定是会有些力不从心的。每天既要寻医问药兼义诊,又要负责党组织的秘密联系和活动。但即便如此,朱琏也从未有过抱怨,甚至还经常会走到街头奔走呼号,宣传抗日等。+ J v! W% G9 \* y/ m0 B5 l
: K% ~" F2 n# b
五、朱琏诊所的庇护
: v: S, e- L9 z+ r- {8 U7 h
2 K* p$ j. E3 G, @$ O为了能够更好地转移敌人的视线,朱琏的丈夫陶希晋经常西装革履、手握文明杖,十分的阔气。有的时候,还会经常约人去打麻将。朱琏也一样,在行医的时候,也结识了不少上层的名流。在与她们打麻将的时候,常会试探的谈谈对目前时局的看法。
& I2 p) ]# ^* N( [6 l$ K6 n' O6 R% q0 k8 g" j
即便朱琏讲的都是党的抗日主张,不仅没有人怀疑朱琏是共产党,更多的是对她的称赞,赞扬她是一位爱国人士。有一次,美孚洋行行长的妻子难产,是朱琏给她做了剖腹产手术,才得以母子平安。夫妻二人对朱琏感激不尽,还让自己的孩子认她做干娘。
2 ]8 K; U6 F: Y- Z# v m/ S3 q
: k" Z( t5 }5 V6 ~; W9 H# e1 i
% O Z% {, h6 n
[5 B- P$ K3 ?' [
1936年底,终于还是有人等不及,对朱琏出手了。石家庄的特务机关怀疑,朱琏和陶希晋是共产党员,要求逮捕夫妻二人。美孚洋行行长一得到消息,就立马赶到警察局为朱琏夫妇辩护。不仅如此,还特地请了2个律师为他们辩护。
4 J. U, k Y+ H/ W# ?! C3 [
3 Y/ u- j- L( C+ u5 z; r甚至到后来,警察局要进行全市搜查的时候,都会提前派人通知朱琏诊所。到搜查的时候,也只是装模作样般地随便看看,随后便一走了之。就这样,石家庄的秘密联络点算是保住了。中共石家庄市委的工作日益活跃。朱琏的名气也随之发酵,“朱琏诊所”更加出名了。
2 X7 N. ^1 O9 V9 \% s) x0 y3 q7 {2 W
" w& [; B2 U6 p7 f; _4 |5 h3 ]
; k. Y5 s) `& C. g% X, N% D, _- z0 B4 G4 a- ~9 S% C1 L5 `- o
: D( g/ W1 `8 k$ p六、《北风》杂志最重要的作者
+ j( [8 t& O9 ^! R7 b* g# [8 v* c6 c) N# S5 ]; g
因为朱琏的影响力,陶希晋家中的几个弟妹先后也投身到革命活动。“朱琏诊所”的大部分收入都被作为党的经费和石家庄书刊《北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朱琏就是《北风》最重要的作者之一。上面许多稿件都是她连夜赶出来的,渐渐地,“朱琏诊所”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北风》杂志的出版社。5 M* A5 b8 q1 i/ j# N& X# b
3 K# H: f( x! q, i9 u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爆发后,日寇派一支飞机队伍对石家庄进行了全方位、猛烈的轰炸。同年9月底,石家庄沦陷前,朱琏带着仅剩的医疗装备和陶希晋,率领着正太铁路的工人游击队,西上太行参加抗日。
h4 a( i; P7 q& f$ l6 }
8 ^; c" ~' ~4 a5 F: s: Y/ l/ [& r P6 v5 c4 [1 g6 h' u
" r9 d. U! b3 `# p8 _! J( S+ |
% o, s* `: |" S1 d: q, u七、加入八路军129师) ?- V: t* z3 B+ O; h% N' }1 U/ T
S# [5 e# X) n刘伯承派张浩政委在娘子关迎接他们,正太铁路游击队正式并入八路军129师,而朱琏则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卫生部副部长兼野战医院院长。因为当时129师的医疗设施匮乏,朱琏把仅剩的设施以及所有银元,全部捐给了129师。
6 |2 r4 d! X1 u* J, `/ F# n) q; f& d: x1 f' ]0 z1 o" c' X5 F: ^
1938年4月,日军又集结了三万多人,兵分九路围攻晋东南地区。在战斗过程中,野地医院和司令部断了联系。朱琏当即指挥战士们转移到隐蔽的地方,成功地甩掉了敌人的追击。在师部干部大会上,129师参谋长倪志亮授予朱琏“刚毅果敢”的光荣称号。
1 h0 m+ c: s' g$ ]1 }' J; H+ V+ r8 {* ~& S2 g7 o$ M2 y* k% A, @
1940年初,朱琏在蔡畅家里,遇见了两年未见的周恩来副主席。周恩来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印象深刻的党员,热情好客地与其握手,并鼓励她努力学习中医,将中西医结合,搞出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医学来。3 b: D# l- ^4 K
; o, B- A: ~2 @4 ^+ ^% Y八、刻苦钻研中医针灸
* d: M! u" U1 @
. v' q; @& g. V( z3 T a) G$ O6 H( A u! d4 |
/ E: A# Q* L: F# O9 Y8 a) a
' E) E$ \7 S9 ]" o0 X
经过这次以后,朱琏便把周恩来副主席的话放在了心里,专心搞好自己的医疗卫生院工作。1944年,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后,朱琏才真正地意识到中医的重要性。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正式走进了中医针灸的大门。
5 k% g- m; ~) I5 J( w- ]
6 S ]) f7 J* W( [/ @+ }+ l- F朱琏利用自己学到的西医知识,结合在老前辈身上学到的中医知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当地的军民解决了不少的疑难杂症。使得他们不再深受病痛的折磨。当地的人们对她皆是好评如潮,备受敬仰。
* r& J( g- }3 L. M3 z& z2 f
5 F8 ?' k3 E, L& S0 w在针灸方面,她果断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朱琏还发明了完全留针,总结并确定了19个新穴位。改变了指针和交卷疗法,她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创造出了我国新医学典型的成功案例。在针灸的研究方面,朱琏不论何时何地都在运用针灸给人看病。: J o' ?) P4 F
. B6 q9 j' z0 Y
九、编纂首部针灸专著% s1 n* N) R- H# T$ S) p3 S7 H
. `/ m/ b# O% k9 g# p" O
0 O# U; g( F$ @+ m v
5 Z4 P2 ^. c7 a( H2 x$ G& S# I) h$ Y9 i1 A% S
$ X( _& V4 Y7 R* Q8 ?5 j; x
1951年3月,由朱琏编撰的《新针灸学》出版,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针灸专著。该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先后被越南、印度、苏联、日本、朝鲜等8个国家翻译出版。除此之外,苏联还派来了3名医学专家,专程到北京跟朱琏学习针灸。
0 f+ e; Z. h; N5 W. Z
. }6 B1 l. R% a1 X& O0 b期间,朱琏还用她精湛的针灸技术,治疗好了朱德、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一些困扰他们多年的疑难杂症,对于朱琏而言这都不是什么大事。1955年4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杭州接见朱琏。
; S+ B: d! g0 x e3 J1 Q! s" |7 y& O
十、毛泽东主席2次请吃饭& ~6 x: B) u" v' I) t4 V8 K
5 V2 L7 \7 c% F: _ \, T0 w/ T9 @6 }
* h1 V1 [$ w! c3 h$ O& y: x' |2 @2 t4 G$ u
" Q" V6 V- o3 r- C# M/ O& @' b
同年4月15日,朱琏便被毛泽东主席邀请共进晚餐。桌上只有几盘菜,并不算奢华,大家都兴奋地举起酒杯。毛主席也缓缓地站了起来,看了周围一圈,举杯道:“今天该说什么祝酒词呢?”叶子龙率先接过话:“今天祝各界大团结万岁。”这时,毛主席突然开口直呼道:“不是,今天是针灸万岁!”紧接着毛主席又说道:“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将来世界各国都要用它!”9 t- X6 v0 Y$ S; Q' P; [3 y; [; [
0 Z1 R0 @( |4 @$ M# v9 o% w
这次由毛主席组织的饭局,让大家深刻地意识到了中医针灸在主席心中的重要性。有了中央的关怀,解放初期,朱琏便办起了外国医生针灸班。将针灸知识传授于各国前来求知的医生。而这些医生学成回国后,引起了不少国家对针灸的热议。* d5 N5 |6 E* W* ]) P$ |
0 H1 N) ^2 S7 _: {( q5 T7 s7 l
2 q5 [/ [3 d' I9 |6 ~
- m0 g, q* y5 t- Q- \2 }3 z: P( A" T+ Q5 V
1958年4月,毛泽东主席又一次在广州接见了朱琏。会谈之中他们聊起了有关于针灸的治疗、推广方面的情况。随之,毛主席便感叹道:“针灸大有名堂!”在这之后不久,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
a( o9 B3 R. L4 b, I7 ^- M# Y( i7 c: \7 d$ e! l0 _0 S
而朱琏有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多次关怀,更加坚定了研究针灸的决心。在当时因为朱琏的针灸,可是帮助了我国不少的领导人。1955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林伯渠因病不得已需要手术,可是术后却患上了顽固性呃逆。1 V6 T+ @2 b0 V; |3 M, P
0 A) V+ \; ?9 x( R2 A/ Y2 l
十一、发明“埋针法”( }1 \7 A: @4 D0 `
# i0 R8 l3 t5 a* I8 k" b7 u/ l; C% ^! A
3 x6 e. f- J5 H9 M2 u8 T% R
. `! E# V( o r这时,朱琏用她发明的埋针法,为林伯渠诊治,成功地让林伯渠的身体得到痊愈。1966年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广州突发旧病三叉神经痛,不仅痛意入骨,连饮食都变得非常的痛苦。朱琏立即赶往广州为其治病。. R) {/ w' ]4 a5 M* f) ?0 l
; S$ k Q2 Q8 e2 u( P
经过了2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朱琏的针灸治疗法终于止住了疼痛。董必武也是两次对朱琏赋诗以表感谢之情,这首《又赠朱琏同志》,便是来自董必武的有感而发:
$ Y; h6 C2 ~! X. k+ x1 L- ^! K- I( N2 C; }, w/ h4 l" M
“万里传针灸,能人遍市乡。
' Y; s8 a$ k; U& C' x随身带工具,行箧(qiè)即药囊。
- ?* ^2 |( n5 n5 D大众皆称便,孤贫更不忘。
( t: a( S. y5 u& c: Y2 R; O8 _我邦古医术,赖尔好宣扬。”
5 E% `- Y- |) e" z7 Y' L% p+ w4 n; t. h% w- B7 q1 j2 E$ y' H
" t$ n; E& D/ x5 }8 J! }
! I0 ]% O+ y* m) }, G. U9 t5 H1960年,朱琏的丈夫陶希晋从北京被下放到广西,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委副主任。随后,朱琏也随之赶到了广西,任中共南宁市委常委兼副市长。在这里,朱琏依旧是尽心尽力地做着针灸的研究。
, z; h) Y* d! |+ g' l" N% s; T
+ T4 M) G3 g G. B4 Y十二、创办针灸研究组& p; O% _4 A6 F0 ?. X* U
' l6 V2 E% c, ?$ X+ s1961年,朱琏在南宁市委的支持下,在南宁创办了针灸研究组,成为了广西独一无二的针灸研究机构。在这里,她大展身手,运用自己的新针灸理论以及独特的操作手法。朱琏还亲自带头开展了针灸治疗,不少的疑难杂症都在她的手中不攻而破。
8 `: [4 k6 e+ C) I* m
, N |" @+ Y' R即便朱琏现在身在祖国边境,但她依旧深受国家领导人的关怀。1961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还让张云带话给朱琏:他很关心朱大姐,特别是关心朱大姐的针灸,希望她不要丢掉!朱琏得知后,更加充满信心了。 d$ P( \. X: c* b
) M. z9 K6 Y; M& l8 }9 n! E
2 ^/ ~( [% {+ q: U! b1 t7 G, s
! ]$ Y: K2 J* {5 E7 \3 ~! {. }0 s! L8 r. S8 o
针灸研究组自创办以来就一直为民服务,治病不分贵贱,只要是患者朱琏就会一视同仁。不久之后,朱琏就因擅长治疗疑难杂症闻名。也被当时的人们誉为“菩萨心肠”。
) A. ^7 z+ Y. q; ?) T$ ?2 C
% v' ~) ~: m* |$ `$ M朱琏的爱人陶希晋在广西创办了“五塘耕读大学”,而朱琏也随之创办了“五塘针灸医疗培训班”。医疗培训班是由朱琏和她的学生负责的,主要是平时授课以及带领学生们学习实践。在培训班学成的学员回到各自的乡村后,对当地的医疗事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3 |! y" X: U- w$ i) O: w$ R' _, [1 p
9 [9 W' x# {& @* q: l
1 p7 e* {' m g/ r
# E/ }& { v# C+ N1 ]. k, ]" X. `( t! y5 M q$ o T; H- J% z
这里的情况也是深受上面的关注,对于他们这样的做法,广西党委高度重视,并组织全区各县、公社的有关人员到该地进行考察并学习。就连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和副主席谭震林等中央首长都先后到达广西,专程到这里进行实地考察,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t2 t6 D9 }. Q$ Z. i1 _
# Y0 R* a( N" L# n十三、针灸救人成功案例
. V& G2 K0 c F3 s# N/ N4 Y
0 M; @+ n* t. ~, B2 G2 V1964年,朱琏在去“五塘针灸医疗培训班”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腹痛难忍,疼得满地打滚的农民。当周围的群众都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朱琏就简单地问了一下他的情况,做了一些检查。病人便渐渐地安静了下来,20分钟之后肚子也不疼了。
" J# R) Q. \4 G/ e C! E& A
, _9 X) ~ p! Y1 U+ e9 Y' X平时的时候,朱琏也会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到工厂、农村以及部队去解决人们的顽症。记得当时在南宁罐头厂义诊的时候,厂里面有一位姓顾的师傅,因为车间繁忙的工作,以及天气温差的变化,哮喘病时常会发作,发作起来几乎是昼夜不得安宁,难以完全根除。6 C. u% j8 N1 A6 Y( n
, W9 H1 n$ j7 }3 N) n
; X2 Y6 `6 D* t5 z7 N9 i' y% I# \. n' o3 k+ H5 T' T! a& }0 |9 b z
) {- W S8 X0 h4 B, N4 X
通过这段描述,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得到这其中的麻烦。而朱琏则是给这位顾师傅大杼(zhù)和膻(dàn)中穴做了“埋针”(安全留针)。随后,同学们又按照朱琏的指示,在风门、肺俞、璇玑、华盖等穴上轮流埋针后,一直折磨着顾师傅的哮喘就好了。; V/ K$ p8 `4 F- L- `* ^
& N8 v' ?1 f$ _) s
像这样既成功又匪夷所思的案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道来了。总而言之一句话,“针灸万岁”! 在1969年下半年的时候,因为在极“左”思维的影响下,由朱琏一手创办的“南宁市针灸研究组”被撤销了,工作人员也被下放到了农村。, i/ j* W( J, P' ~, p- W6 g' K
& @0 y2 d3 L2 |6 ~. e, Z不过,即便是这样,依旧无法遮挡朱琏的光芒。很多的病患蜂拥而至地去朱琏家求医,就有了走廊、客厅、书房,人满为患的景象。而对于这些求医的百姓,朱琏夫妇也是非常热情,并且从来不收取任何的费用,试问:有谁可以做到这样的地步?我看是寥寥无几吧!2 R# }5 ?8 d; C9 a8 r
; t. s6 Z" Z$ R" o
十四、南宁针灸研究所挂牌成立& u- t' ^" y6 i- a, B* V
; W4 _+ E& C. @3 n/ u- K
2 `+ u+ P2 O C$ m
$ S v. X5 k0 n
5 L7 _, o/ T* C8 F6 m1976年元旦节那天,经过多方的磨难和波折,南宁针灸研究所终于正式挂牌。朱琏担任所长一职。1976年元月中旬,南宁市7.21针灸大学成立,朱琏兼任校长。第一学期由朱琏授课主讲,由学生许式谦和韦立富辅导和带实习,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 C3 W8 J, ]. v- k f; }8 a
1 w @- w( n0 O8 g( \$ L" u9 l9 x0 W; ^' f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朱琏先后应邀广西中医学院和广西医学院,对学院的学员们做出了多次有关于针灸的专题讲座,而她也是深受当时学生的喜爱。但是,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总有挥手告别的时候。
' X0 {' X/ y _& s5 J( L0 }
* {8 n' Q- e: p+ x十五、医者不自医
# _* B7 u3 q9 N
0 o7 W7 Q1 ^% I; v% o
6 f# @6 Z7 C6 D4 \$ s9 J# U0 T5 q; `' [! k' y
+ O# c. r: J( a- g
1978年初,朱琏由于平日里过度操劳,身体终于扛不住病倒了,突发脑血管出血,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她的身体还不能挪动,最后凭借着治疗小组的积极抢救,终于将朱琏从死门关给拉了回来。也是得亏有这群优秀的学生。
. b5 c1 o' b+ D
& a: K h1 }0 u. n在针灸的护理下,朱琏暂时已经没有危险了。而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不管是在医院治疗,还是在家中疗养,朱琏都依旧在编纂《新针灸学》,几乎是没日没夜,昼夜不分地赶写。最终,因为用脑过度,再次导致脑血管大量出血。( e1 N/ ]4 I: l5 N" t
- u1 k# ~/ d# d$ _* W十六、落叶归根
. R5 C$ k; S6 }/ Y. k' b
9 W1 R1 R$ _+ @6 @% a' d' l4 I1 }/ x
, E! }1 ?% s4 A3 `# o0 @
9 U. C' g8 D1 x8 Z! a t) K k这次她再也没有醒过来,于1978年5月18日在邕(yōng)江边的民权路104号大院逝世,享年70岁。按照朱琏早已经交代好的遗愿,2002年将她的部分骨灰带回了石家庄,落叶终归根,这才是我们所谓的归属。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 V7 |+ i. H* }3 L# g
; p6 }9 P3 Q& ~1 o1 E2006年,红医朱琏被评为“石家庄十大革命名人”。如今,朱琏和陶希晋的铜像依旧屹立在河北省双凤山英烈园,好像在展示着属于他们的荣耀。而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也将永远地传承下去!. }$ i8 `, L, f5 f. w
: |& Q5 y; @+ O3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