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对于《汤液经》《辅行诀》研究的文章,有人转载
曹东义 发表于:2023-1-7 19:09:0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527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2-25 16:04 编辑
# U! h- ^6 Y5 w+ `
2 o$ B9 T  y0 `1 `
太医说: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受到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崇信道家、道教所遭受的深重创伤,故而“避道家之称”;也因为道家创始人张道陵、张角等大胆借助经典,开创新说的鼓舞,完成了由《素问·热论》、《汤液经》,到《伤寒杂病论》的升华,成为影响中医几千年的“医圣”。

/ a0 Z2 t; W3 m/ ]/ _" a1 A
关键词:医史人物;理论争鸣;仲景学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汤液经法;陶弘景;皇甫谧;张道陵;张角;曹东义
& k* o( \/ p) U) y
作者简介:曹东义(1958~),男,原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医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指导老师,中华中医学会文献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常务委员,发表有关论文40余篇。1992年主持“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澄清了有关扁鹊生平的许多历史疑难问题,得到全国11位著名医史文献专家的好评,形成的总结性著作《神医扁鹊之谜——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为国内研究扁鹊最详尽、可靠的专著。2003年主持课题为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SARS流行期间,三次上书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建议,此后主持课题深入研究,详细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出版了专门的研究著作,得到国内著名中医专家的一致好评。2004年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2006年,在反击“取消中医”言论的论战中,发表网络论文30多篇,新著《捍卫中医》、《关注中医》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9 \) f9 [3 r* p4 _- s2 R
正文:

+ \8 [8 I9 T3 z* T1 `' ?0 A2 Z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带着众多的疑点,问世40多年以来,以其独特的价值,正在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大有即将成为一部经典的趋势。
( O, N" [! i( `% P/ v
它就像中医界的《红楼梦》,让人在研究之中,破译很多古代中医之谜。

: i' I# y- [) @8 S
张仲景在中医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有人说“仲景之前,有论无方;仲景之后,有方无论。”

, f7 \, o6 Y4 x  |) {% B
他的著作被后世尊为医经,他本人也获得了“医圣”的桂冠。

) F/ q+ Z6 P+ l: P+ [/ L" _
他为何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1 N- _) }% W4 K6 X. Q3 Y1 b
历代虽有一些医家进行研究,但不能以确凿的证据指出张仲景的学术来源。
: Y/ f$ V7 W3 R# K8 O5 Y
谁启迪了张仲景的思想?

8 M: \4 N' }7 Z& ?
他心中的英雄是谁?

) Z8 ~$ q' O- k) m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说,在汉代以前,医学有四大流派,分别是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
* r! p7 U& W0 Q+ F) a# a  A  a3 j" s
张仲景主要继承前两家的学术,以医经家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平脉辨证)去整理经方家的方药。
& N3 Y1 f8 ], Z  i- ~4 N* }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出成果,确立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精华,并整理出“以脏腑论杂病”和“以六经论伤寒”两大临床辨证系统,这使中医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
$ l2 P' E6 B* H# O" B
到今天我们还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可见其影响深远。

: f7 p) ^3 @* Z' i( s
笔者按照《辅行诀》提供的线索,探索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时的矛盾心理和大胆创新的学术贡献,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海内方家。
4 C; g$ ^  c; [2 g1 J) d
张仲景为何避而不谈《汤液经》?
; J) V( C  h& {" ]
魏晋之际,皇甫谧(公元215-282)在《甲乙经》自序之中说:
3 ]$ X: S& q# j. K" n) S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M  c  E9 z+ ?+ {0 R% \$ ?
陶弘景(公元456─536)《辅行诀》说:
; \. X) N5 H5 a1 X: z. [& ]* l
“外感天行,经方(《汤液经》)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

; r  ~0 M) j' D) ?
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 s5 D4 M! m! [, X
他们二人虽然相隔200多年,但是,都认定张仲景在写《伤寒论》时,主要依据了《汤液经》。

' n  t+ g+ C% z7 Q  S- K
但是,张仲景在自序之中,谈到了自己参考的前人著作,却只字未提《汤液经》。

2 A; ^( \/ J9 o
他说:

5 w0 s' R& a) z9 ]2 B8 e+ }1 x6 s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8 {6 i: O$ }1 D) n$ k
张仲景并不避讳自己采用了前人的著作,但是却刻意不提《汤液经》,这是为什么?

# U1 ^# \/ E5 Y# f
难道《汤液经》当时流传不广,不重要,不值得张仲景揭示出来?

6 b. h7 g. S7 M) G7 s4 Y9 D
陶弘景《辅行诀》说:

- k, W" d5 L4 M; \% k5 ?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

6 m1 b7 Q3 S; X+ _  B1 q8 i
根据皇甫谧、陶弘景的说法,《汤液经》非常重要,而且当时流传很广,很多医学家都学习它,应用它。

! Y5 x0 G- V- ?7 z/ t/ N5 T! |
张仲景也应该见到了这部著作,并且采纳了其中的方剂内容。

: b& N9 c* B& k8 A# q' i
陶弘景说《汤液经》有代表“六合正精”的系列方,是一套体系完整的组合方阵,分别是分为大小的阳旦汤、阴旦汤、青龙汤、白虎汤、朱鸟汤、玄武汤,这和古人对于时空整体的认识是完整一致的,并且各有深意:
8 ^' l# B3 E1 V3 ]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

, ^. a  D: y' l" k
阴旦者,扶阴之方,柴胡为主;

) b' @5 G; ~5 o( J$ `; I' x
青龙者,宣发之方,麻黄为主;

" W! J$ y1 A; H; i: ~8 j8 X- Z
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为主;

9 Q# R, p' g$ B8 _. U6 }. \5 \; P: N& h
朱鸟者,清滋之方,鸡子黄为主;

! b( z; N7 ]0 I% Z
玄武者,温渗之方,附子为主。
- t9 ]% z2 B: k: i6 M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4 t. j* t% G. a+ R% @
对于《汤液经》“六合正精”的完整体系,张仲景的态度是完全否定,而不是继承发扬。

) d- x7 [5 |% M' y, n$ N
陶弘景说:

# G, E2 g5 b8 G  f
“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 w! y8 Z% h- U4 u  F; {/ r
那么,张仲景为何否定“六合正精”、“避道家之称”?
  [. E& h0 W( P
这需要结合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来加以考察。
6 a. _5 x" t( e9 _$ r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道教广泛传播

0 p- `! R; N# S+ M# m. a. m
追求健康长寿的“神仙思想”,记载于《山海经》之中,在战国时期诸子著作里也时有探索,分布在楚地及燕齐地区,是流行很广的思想。
3 C9 V" |( J9 K8 S" P2 y9 `# M) i
秦皇汉武把求仙的活动,做到了极致,影响深远。
' `# G- L5 r( D$ ?$ Y4 U
但是西汉中期以后,方术少验,同时黄老之学在政治上日益失势,传人队伍逐渐萎缩,因此黄老学与神仙术遂逐渐结合在了一起,由宫廷走向民间,催生了道教的兴起。
% V5 a3 Q  ~% W' u! A1 F3 Y
张陵(公元34年?—公元156年),又称张道陵,于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在鹤鸣山自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封为天师,创立天师道(俗称五斗米教),以老子《道德经》为蓝本,

# `* ^% K% B, g1 W7 p
著作了《老子想尔注》,引道入教,把方术、黄老专为君王服务的做派,改为替普通百姓“降妖除魔,治病祛灾”,为后期道教发展奠立了基础。

( X: G# s- R6 i7 L4 q7 t$ U
经过长期发展,其孙张鲁在巴蜀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长达20多年。
# z0 c; f- Q/ [2 @" L$ W
张鲁于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被曹操降服之后,拜为镇南将军,天师道得以保存,此后逐渐向北方传播。
4 ]" R+ O8 R( a9 w  b, [$ P' B
在北方,巨鹿郡张角(今河北省平乡人)创立的太平道,也是依托黄老之学,据说他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

# d0 P3 H9 w2 @/ u9 s% f
拳事黄老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信“中黄太一”之道,“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3 u! ^% D% l; D% r& l8 P
起初,张角的活动似乎仍属普通的宗教活动。

' w% q5 o' C6 p' S$ w
但经过不断传播,蓄积力量,到熹平年间(172-177),随着汉王朝内部宦官集团和外戚士人等政治斗争的加剧,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思想混乱。

4 {$ k: A( u6 h0 Z$ |& V
张角以符水咒说为民治病,发展徒众,十余年间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 y5 D8 b4 [* L; y9 V1 s
于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张角扬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时起事。

8 e" v! E/ E+ ?/ {
他自号“天公将军”,以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
6 o8 H8 f2 b: O5 `( F: S: Z' P8 t
部众皆着黄巾以为标帜,故称“黄巾军”。

6 b9 j" Y; v) @3 c
汉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

, {* L9 B/ t) O
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 _# R7 C* \+ [# e. {, o! o
黄巾军起义之后不久,张角病死于军中,张宝、张梁先后战败被杀。
3 K* s% V* x% R8 S* P8 S# c
黄巾起义之后,加速了东汉政权的衰败,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181-234)为帝,史称汉献帝。
8 a! P% i% N/ |: i
董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1 f& a& X8 [+ W5 M5 x: x! r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口西迁长安。

% }( U" S4 L3 P- E6 ]8 t5 c; @
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
% I% [5 l) d* i& m& E
到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历时3年。
2 o" G6 e8 i4 b7 k
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此后三国群雄先后登场,成为乱世的开端。
5 ?: H% v; V7 e2 o; k- r
曹操曾经在《薤露》诗中评价董卓之乱说:
/ p" D1 Q7 w7 M; [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 d* P0 M1 i! i& Z' g# G/ K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 N3 o* a& k  Y1 H% S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 W+ ?2 `4 D8 f9 g$ i
蔡文姬在《悲愤诗》中深刻揭露董卓之乱造成灾难:
7 f% t: L6 [+ g, m7 ]$ M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 t, {# a' U- Y: p" L2 c9 [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 U5 M% F1 _  h& Q! h: {; C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 J7 r7 P% N, [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 O# s1 j( L. b( ]( S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0 G+ I' F. C" T7 R2 p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 h  {+ U9 D' S2 Z& J1 ]4 @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9 x7 C1 K) {! R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0 O  [: q' K) [7 }8 ^: G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3 V. o" c9 {$ k' B, F! s0 p& O, M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 n; L* \: [% [, i- p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7 W, d. r0 [* D/ Z4 X% a4 e0 o
这就是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
% [( o; `- b* J! V2 y) [( x
张仲景为何“避道家之称”?
# l& s3 h  {/ x( Z
张仲景的时代,张陵、张鲁、张角、张宝、张胜等人,先后利用道家、道教建立政权,或者发动农民起义,是引发社会动荡的一个因素。

* l$ q1 S( k; x& Q; \5 @* D5 s3 z' k
张家人在当时“人才辈出”,惹人耳目。

7 p& q2 X( k4 w' c; Q5 D: r
张角等人的黄巾军起义,于公元184年被镇压;
8 B% ?* I! A3 }$ G+ j5 G
张鲁政权一直存在到公元215年,被统治者蔑称为“米贼”。
% v) J& h- Q( Z0 g3 f
在这个时期,张仲景开始了《伤寒杂病论》的写作。
9 ^" |& ]$ b6 U+ I( N1 z* E& W
他说:
, r4 v2 x: z: V' b- [  w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即205年之前),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 w& g1 f& X4 `2 q* B
大病之后,常有大疫,在这长达几十年的社会动荡之中,站在潮头的张家人大批死亡和逃亡,张仲景的姓氏,由于名机,字仲景,是否受到“株连九族”的拖累?
+ D& V% K8 A9 Q% l
据说的他的师父叫张伯祖,也是老张家本族。

/ p0 y) ^; s& c( C% Z
当然,张仲景“避道家之称”的原因,应该不仅仅是因为他姓张。

7 f# }7 b0 _: Y
天师道首领张鲁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他教育道徒要互助互爱,“诚信不欺诈”。
4 L* M& q) L, v" m% w% Z
道徒有病,则“自首其过”。

( j( Z4 N% b# Y. T0 K0 @
为此,设立“靖庐”,作病人思过修善之所。

/ [, p$ ]  y% l, s6 o
又设“祭酒”,主要为病人请祷。

4 B, J; `, E8 A) U3 t5 k
对犯法之人,不随便处罚,“三原然后乃行刑”。
) [0 f4 V1 x9 K8 d3 }
他还命人在境内大路边建立“义舍”,教人们不要蓄积私财,多余的米肉交义舍,以供过往之人食用。
' @) \& y; M  g# e8 B
不过,只能“量腹取足”,不可多吃多占,“若过多,鬼辄病之”。
- @+ I$ C/ w. W5 p2 V! Q& X
天师道、太平道,借助为大众治病,来发展道教,号令天下的政治手段,已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就好像前些年邪教利用“轮子功”危害社会,让气功一词一落千丈,很多人谈气功色变,不再相信气功了。

& n8 u: y* P4 S& H; F8 o. @1 F
张仲景愤世嫉俗的情怀
* z0 D6 G( C7 K  S* h, p
社会上思想混乱,读书的士大夫阶层觉得生命如飘荡的蓬草,不再追求健康长寿的养生保健,而是得过且过的苟且偷生。
7 X+ i2 Q8 ?* k/ B# D
张仲景批评说:
% |# F  v  v. {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K$ t, ?% ~& p" h4 N4 G/ ^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 q. x2 |) q, o9 m. ~+ X4 \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

/ y5 E9 {" T3 M% q) M$ S; ]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
" i+ @9 y/ I" ?
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 B% c- x0 X) x" q/ @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 x: ?# e8 H  @7 z  s/ N# h2 k
哀乎!
* E+ V+ B7 E9 v) B; J' V
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m1 Y& t' b* L7 E4 p
在一本医学著作的序言里,如此批评社会,批评读书人,是非常罕见的。

2 z( g* V& u6 W& u
张仲景对于从业医生的批评,也是很尖锐的。
+ n% L( K0 `" ~" W% W, _( u5 G
他说:
2 W$ s9 K" f7 s% N# z& ]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 H! E# }! s: X: N8 ~) @$ r
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2 J" V' n. q/ i  C4 H2 G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4 f( D8 u5 v9 k7 x% ?  l9 M
张仲景批评社会,看不起当时读书人的浅薄;
, h0 |. i# m5 N( ^1 z
批评医学人才庸碌无为,他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就是扁鹊秦越人以及少数古代名医。

9 E; M3 Y! k9 q; [. _
他说:

& c6 v! ^5 Y/ C3 A0 i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 E# |7 f. H9 Q) d+ r/ U' |
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 b  Q  C$ Q  F" t' G2 J1 f) D' L
整个两汉时期,长达400多年,其中也有葫翁、郭玉等名医,但是在张仲景的眼里,都不是人物。
' l! C6 \; ~2 l4 t$ T: s' @2 P
小编批注:
) ^# n4 S) W4 O7 c# b
郭玉是继仓公之后载入史册的又一位名医,《后汉书·郭玉传》(以下简称《郭玉传》)记载:
) f( B9 I4 J, C' u9 i
“郭玉者,广汉雒人也……和帝时,为太医丞……年老卒官”。

9 ]2 Y3 [; q5 X$ [+ S
葫翁当为“涪翁”,郭玉的师祖涪翁著有《针经》和《诊脉法》(东汉初期,公元25年左右)。
  e2 W5 I! n' l9 \2 X& r
《郭玉传》记载:

1 b( n  L% e! ~* ]0 m7 X5 _9 v% X
“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即涪江,在今四川省境内绵阳),因号涪翁。
5 v5 W' ~7 P  M" I. ^9 p, |
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

+ E: \% _& a3 H- U5 I
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

# O. U" r( j+ _3 `
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

) k- t* Q) u+ ]
高亦隐迹不仕。

* t1 Z7 I- y: A# m1 ~% p3 {3 `8 \3 [
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
, i8 X; q0 @5 c+ z8 g) H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这样的论断,必定出于一个自视甚高的人物之口。
1 X- m+ w8 }$ n0 _1 Q: H
华佗的遭遇让张仲景有所顾忌?
& H6 Q* k2 T! H  G
张仲景与华佗都生活在东汉末年,现有的资料没有说他们互相认识,但是,华佗的遭遇,张仲景应该有所耳闻。

$ v# a8 p9 K1 u' Q2 K9 s( U  v
曹操杀害华佗的时间,虽然没有准确的日子,但爱子曹冲(196-208年)的夭折是一个佐证。
8 W  _- n! N( A% z: S2 {% W3 C' w
尽管曹冲是一个神童,八岁时就能称象,却因病情危重难疗,死于非命。
$ v' J! P. f; b9 l" ^
曹操拉着曹冲冰凉的小手,想起了华佗,他老泪横流,捶胸顿足地说:
2 k) I! E/ h- `8 M3 Q, K0 [
“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
$ s3 `6 k$ `2 D& q6 B
也就是说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序言的时候,华佗应该已经遇难了。

) I' I, L' A" i1 [
华佗何罪?怀璧其罪!

, O' G) P- P3 `* q3 X* B2 }+ C( E2 ]
不好好地为当权者服务,就可能引来杀生之祸。

$ D, l' p; A9 T1 {$ n
张仲景“坐堂行医”的传说,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9 T2 P4 a. @$ Y, \. c
也就是说,当权人士杀一个医生,在那个时代是很容易的。

7 h6 Z* S  c& [/ C
张仲景如果不做官,想回家做一个医生,他的待遇也许和华佗有某些相似,因此他才不得已而“坐堂行医”。

. o% K9 \; o" g0 H5 C, Q
在这样的乱世,张仲景在著作的序言里,才有可能不再避讳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 O# e6 Z2 ~5 g7 Z; K" ^
在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之后,张仲景不避讳“秀”字,还因为当时的书不是印刷品,文字狱还没发明出来。

; ^! ~) h# @1 r5 ?& H3 o$ a6 R; I
文人对君亲名字的避讳,还是一个尊重先辈的“自觉行为”,而不是罪名。

0 B1 \& _$ Y( C( u. C5 {
乱世出英雄,大胆创经典
7 C- |: f* ?5 A! f3 S# y3 r
在西汉儒教尊敬经典的时代,很难出现拆了《汤液经》,改造《素问》六经,编制《伤寒论》的事情。
) g1 @- P. r/ `3 |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天师道、太平道等大胆制造经典,才给了张仲景突破藩篱的精神力量,他对前人流传下来的医学经典,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

  L. |4 h. D0 ~& Z
首先,在著作的编排上,《汤液经》用脏腑辨证论百病,用“六合正精”系列方药,治疗外感热病和天行。

# P8 k0 @; H+ V& z3 j2 j8 j; D
先列五脏辨正体系,有小补心汤、大补心汤;

1 x& Y  S0 x2 Y5 m5 |- A& x! a
小泻心汤、大泻心汤。

9 ^5 W1 }) s6 O# n3 c" j, l* H; Q
也有小补肺汤、大补肺汤;

: u6 ]  o. O* [1 \$ _6 D/ s1 z4 b  ^
小泻肺汤、大泻肺汤。

# @; n$ _5 F) a
还有补肝、泻肝;

- a- j' E4 ]4 a. J# u9 C/ o
补肾、泻肾;
  r( y$ f; O4 D0 ?) p/ J3 s; {
补脾、泻脾的方剂,并且都是有大有小,对仗整齐,体系完整。

3 S1 W$ P* |+ `% u! W4 D" D! F
《伤寒杂病论》的编写体例与《汤液经》不同,后者五脏辨证百病在前,诊治热病天性的“六合正精”四神方在后。

: r  G. I* N* w
张仲景如果按照《汤液经》的体例写一部新书,应该叫《百病热病学》,而不是《伤寒杂病论》。
: V- l4 s" v$ I* o* Q" w% ~0 O  B
《汉书艺文志》记载的经方,以及《素问》《灵枢》论述百病,都重视脏腑辨证。

+ T$ R: u2 e! C* ^, I! x
《金匮要略》虽然也重视脏腑,但是在形式上远没有《辅行诀》所收载的五脏补方、泻方各分大小那样规整,一般也不用脏腑命名方剂。

$ r8 d6 ?* m+ @/ p) O
张仲景为了突出伤寒病的诊治,把百病统称为“杂病”,可见伤寒病的“独尊地位”的确立,是张仲景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家训”。
; a0 x' V# \/ _9 \9 w0 y
此前的《素问》《灵枢》,只有用“热病”命名的章节,没有用伤寒命名的专篇。
/ o1 t! l2 Z: F( b7 A( K7 s3 M
张仲景之后,伤寒学家、伤寒著作逐渐涌现,“热病”、“天行”很快就成了“绝学”,没有人专门研究,也没有人撰写专著。

5 ~  ~# \/ k+ i5 _7 c' {" `
这是中医历史上,诊治模式的重大转化。

/ t0 q/ M: x1 ?) e" m5 X& C
模式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最简单实用的技术路线。
; M8 L6 K  j2 G% h1 c
此后,明清温病学家的崛起,也是“模式转化”的结果。

: ]6 E1 Y; j' H& V/ a
张仲景对于《素问·热论》的传经理论,以及《汤液经》的“六合正精”的方剂体系,从临床实际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创新。

8 @/ g; W/ ^3 Z
改传经理论,尊古不泥经
9 w% ?  y8 j' f6 \6 f% p
《素问·热论》对于“伤于寒”的热病,按照每一日传一个经的模式,分类临床证候,发病日期具有“决定作用”,

0 s' K2 I$ O, t2 y, f  W7 O
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日期与证候的对应关系,非常严格,固定不变。

! p; t( m% J( g/ L! Q9 V
并且提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 B( }% H  e  L& R4 P( f2 H
验之临床,“日传一经”,并与“三日前后分汗泄”联在一起叙述,其缺陷十分突出。是遵从经典,将错就错?
2 Q( o" c. [# Q* L3 s8 F
还是大胆改革?
  z2 ~7 [/ \# i# g
如何改革?
( w. y2 e/ [" G: Z: b
张仲景吸收《素问·热论》学说之精华,按六经分篇述其证治,同时又不拘泥“日传一经”,处处以证候为据,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治疗思想。
7 }4 d: }" ^( c) [! ?; ^' }
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 [0 m6 Y$ e4 Z. h
《伤寒论》之中,论述伤寒的病程,经常见到“二三日”、“四五日”、“五六日”、“十余日”等不确定的日期描述,这种“或然”之词,完全基于临床实际情况,也是对于“日传一经”的明确否定。

% T8 x$ F8 E1 P
当然,张仲景治疗伤寒病的丰富方法,也绝对不是汗法、泄法可以概括的。
0 N& ]# ?, {5 p6 a
变革“六合正精”,提倡“随证治之”
0 z2 I) e( Q, j3 k7 a' F2 d
陶弘景《辅行诀》说:

8 ~) M( X" v+ U9 z* X' A1 o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

1 U# `  q  u. d& }& o" u2 b3 H9 H
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0 D5 f3 Q2 d; ]% L# h0 u
山林辟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

4 s8 }! V5 d- H* t3 ]" q2 T% K$ w
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
  T7 D9 P8 d. E. g% i" q' `2 S
陶弘景既主张《汤液经》与《伤寒论》之间的继承关系,又强调了《汤液经》治疗天行热病方剂的重要性。

* z7 f  }( X" B+ h- q: w: E2 `
陶弘景说阳旦、阴旦、青龙、白虎、朱鸟、玄武,

2 o2 S% j5 o$ P. i& H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7 h0 Y% P% \! R+ ~
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B4 G* y1 }# G: x5 }3 R0 m! K( h
《汤液经》的“六合正精”方剂,如同排兵布阵的战法,号称与天地阴阳、四时万物相呼应,具有“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的功效,被尊封为“神明之剂”。
9 X3 M# Z5 t+ q% ]) M' V9 u: T7 N
对于“古贤”这样神圣的方剂,一般人都会膜拜不已。
4 }, M$ P& P. h% }; `, d
但是,张仲景却故意“避道家之称”,改名换药,经常加减,如同拆旧房盖新屋,把“六合正精”做成自己的原料。
$ M. R# Q& r2 H- Y
按照衣之镖先生的研究,阴旦汤、阳旦汤有一个共同的药物组成,都有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味药,可以叫“混元汤”;

% M! A- L' E( h$ A- Q- {
它加桂枝为小阳旦,加黄芩则成小阴旦;
4 V' t# I' b3 |5 K0 W
再加人参,就成为“大方”。

* K+ C9 }2 _0 A. e# j4 q/ M( b8 `4 O
这是一个规律性很强的原则。

% c% P9 C  v) \9 T5 _
张仲景在《伤寒论》之中,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些原则,而是“另起炉灶”,根据病情提倡“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 G5 K7 f( e" m2 J3 N
以热病天行为例,仲景不仅注重外感病的发热,而且对发热的不同程度,发热的伴随症状,都进行了细致的区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即辨证论治的方法。

/ H- B8 y" ~6 |* C. u) r2 z% E
比如发热的同时伴有恶寒,属于表证发热,无论病程是几天,都需要发汗解表治疗。
6 w0 N4 W8 {. S1 ]1 O% C! p
再进一步划分,在发热恶寒同时存在的时候,如果属于没有汗出,或有脉浮紧和呼吸喘促,可以使用麻黄汤;

1 y/ P; n: P% U4 J* W- @# c# q
如果发热恶寒,伴有汗出,或有鼻鸣干呕,应当使用桂枝汤;

- Z$ r2 j# _& R5 _3 i) F2 d
如果是素有咳喘,又新有外感表证,则须选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9 i2 _  {- G7 N  v
如果外感表证,发热恶寒的同时,有饮邪停聚心下,则需要用小青龙汤进行治疗;

+ @& T8 U4 W  {0 q: m; y# O& }6 k6 M1 ?
如果发热恶寒的同时,兼有内热口渴,烦躁身痛,则需要用大青龙汤治疗。

! \6 W6 j7 o" n5 z$ }5 l3 o! q& {' H
临床上常常有误治之后,表证未去又添新的正气损伤,如伤阴、伤阳、身痛、心悸、欲作奔豚等证,

, u. Y. K4 b( {, H0 v
应当分别采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桂汤等进行治疗。
, o5 o( g0 k0 f7 w' V
仲景还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等与表证有关的方剂。

6 o$ i+ o/ b0 G% `/ C+ x
这样一来,既摆脱了《素问·热论》的“日传一经”束缚,也不受《汤液经》的“六合正精”限制,而是根据“辨证论治”的实际需要,

- c; y8 |4 M; M3 d0 q4 w
产生出一系列的“经方”,每一个“经方”都是不同病机的概括,而不是膜拜“神明之剂”,不敢越雷池一步。

, A1 ]9 Y  T1 x. y8 {
《伤寒论》对下法的使用,也很细致:

8 g) r2 e5 O$ O% a
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治热结于里;
! k+ \' C' M" Z$ K5 K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疗血热互结;
  O9 @9 ~* B$ L. K0 a3 v, q8 G
十枣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治疗水热互结,或是痰饮与热互结,等等。
. B' `  y' D9 M6 K) R) _
仲景治疗伤寒的法则、方药,细密如此!
, Z: H, h& K* p5 X1 ~1 k
决非汗、泄二法,或汗、吐、下三法的几个药方,所能简单概括。
/ v; Y& }( z) R8 p. E
仲景六经辨证的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 E1 G7 e4 h* c% o4 K. k# ]% r7 q4 P
难怪王叔和《脉经序》说:

; f  i3 U. H0 Z0 W$ j7 C( c
“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 y# H/ `9 a% W
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

. G! f2 ]4 V3 [& u2 l8 k; ^
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

% Q; a: _$ y4 U& e# b. L/ P
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滋偏见,各逞技能,至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
( D, _# [  q! c+ B+ G
王叔和作为有幸整理《伤寒杂病论》的第一人,他在《脉经》之中,把张仲景的著作精华吸收进来,
/ C7 B2 g7 y# h; G+ r8 e1 B
并且是按照“可”、“不可”汗、吐、下等治法进行分类,而不能完全揭秘张仲景六经辨证的突出贡献。
' ]: l1 `" l7 J$ d* l* K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说:
3 G9 f; y; }" ?. \1 ~
“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
  c' h& S, V' v* b4 Q
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
; Q' |7 X8 E: f' X" b# s
王叔和、孙思邈所说的“伤寒热病”,强调了伤寒学家对于热病学术的继承,却没有揭示从热病到伤寒的“诊治模式转化”,也难以预见日后的温病学创新。

, ^9 ?7 y/ ^! k6 q! Q; ?
仲景六经辨证的学术特长,是在宋代之后才被认识的。
& t& n  \3 f+ d5 J: a& j& d
由于缺乏《辅行诀》这样的学术著作提供线索,所以,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过程里,人们对于张仲景的困惑,以及他的贡献,知之不多,研究不够。

6 y. j. i8 g9 u: Q8 d; x
总之,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受到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崇信道家、道教所遭受的深重创伤,故而“避道家之称”;

! O3 Y& T( U/ ^  N2 H
也因为道家创始人张道陵、张角等大胆借助经典,开创新说的鼓舞,完成了由《素问·热论》、《汤液经》,到《伤寒杂病论》的升华,成为影响中医几千年的“医圣”。
6 l9 b" c9 ~* Q0 \3 V6 j* l
​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通过<辅行诀>,分析张仲景》,源自公众号“SACM瑞士中医”,原著/曹东义、张培红、王红霞,题目为小编新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方联系。

; K1 {* p) A) t" a% X$ ?' _- v( E. K9 u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1-7 19:10:0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辅行诀》风云录(上):横空出世《辅行诀》
" h# v2 P3 I2 @1 v+ C4 w原创 太医选编 医林争鸣 2021-12-23 05:45
/ L0 f6 l/ X7 b$ }太医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九千余字,道术并重,有方有论,其价值在于:①是与《伤寒杂病论》同源而异流的传本,保留了《汤液经》的部分内容;②有别于《黄帝内经》,鲜明地体现了道家的医学思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面世过程曲折辗转,自1974年张大昌先生把自己整理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寄给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起,至1988年,马继兴先生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出版(收录有王雪苔先生整理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前后历时10余载。+ j! v3 x( y7 F% A- O5 t
' r6 T; Y# a  [6 S

& \3 [% X' M5 k5 r# L' k5 b5 l6 f5 i
; h1 X7 R+ Z0 C" Z- s5 D2 B关键词:医史人物;张大昌;马继兴;王雪苔;辅行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曹东义;陕西中医学院学报5 K3 r- I) r0 O! X

7 H- \" ^. I  I1 U
' f7 O- z3 q$ }# n6 D
3 k- u6 N0 l5 c# n& O1 P3 e: m* b作者简介:曹东义(1958~),男,原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医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指导老师,中华中医学会文献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常务委员,发表有关论文40余篇。1992年主持“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澄清了有关扁鹊生平的许多历史疑难问题,得到全国11位著名医史文献专家的好评,形成的总结性著作《神医扁鹊之谜——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为国内研究扁鹊最详尽、可靠的专著。2003年主持课题为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SARS流行期间,三次上书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建议,此后主持课题深入研究,详细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出版了专门的研究著作,得到国内著名中医专家的一致好评。2004年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2006年,在反击“取消中医”言论的论战中,发表网络论文30多篇,新著《捍卫中医》、《关注中医》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1 x8 U! s0 l  q4 j" X1 J0 a0 h3 W2 A# U- _& D, f, J

' S! g8 F$ b0 ?$ U( N: u6 m
$ P( o% @) j5 P# O( ^正文:$ J) Z2 o. B; ~; B' ]! W
4 |2 a/ `/ B- N# h/ r& f
8 k7 ?' B4 t  ^) U! M
+ {) l* }' ]" g: ?( z6 c  r
不足一万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世人不断质疑的声音里,艰难而顽强地走过了40年,并且以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具备了穿越时空的能力,既植根于历史,也将影响于未来。5 d) g  c) o9 H( z) _

7 f1 T+ W3 S4 q% {" y2 ?
0 M; P& k! F' Z; Y6 v4 [
0 N, z* ~& @8 `或许它现在已经成了未来流行的经典,只是我们这些局中人身陷谜团而不知罢了。1 a0 w2 l$ U, w! o$ c7 \+ X

  |$ Z% W0 ~$ m3 p: ^/ ~9 U* L8 @2 g! z* O' B, J

( F3 c6 X4 o/ S" `# w, R1 早春时节,横空出世8 Q# Z8 v* \* f# J* |. m  Q! o7 C
- M; j2 f6 Q' @* |) S

) Z! e3 e- @: p" v% _% l2 D( b% _% T  E# }  [* U0 ^
1974年春天,一封署名“威县赤脚医生”的来信,寄到了北京东直门内的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内容是据说来自敦煌遗书的手抄本,用苍劲的钢笔字,竖行抄写。
# t, N8 M  h) h. P; Y2 N& o7 Y. r& X$ d; w
0 n; N* G% k( X& D# h& l
4 T: Y: \, V, Q( x. h: }$ H& c& ^
“赤脚医生”在信中还有一个小序,称其祖父于1918年从敦煌购来此卷,已经珍藏三代,却在1962年被毁。7 w' R  j! d. I$ \
/ `- a) [( i! V) \# x/ X
" P% U  O5 [# b6 t

) ?0 l8 j& L; C1 G( W" p所幸他的学生中有人听他讲述过这部书,他借学生笔记进行整理“稿凡十易,功竟一月,再再默忖,似觉大体不错”。
1 h4 y! H! s: h, @# S/ k* b
9 @5 F' V) Y7 _2 D( f8 X8 _+ _  `5 b" I! \  L

- c& I/ S% ~" ~# J2 P, ~( R4 r, M这部辗转手抄的所谓敦煌遗书,是真是假,究竟有多少价值?
$ a# {+ O3 {: Q: d  T+ n3 L7 P9 ?" v2 L: ?5 q7 D& R4 [9 j
5 ?" y! k; H5 a! [6 N0 }
5 f% K) d+ l% X" q! i& K4 _! Z& v+ J
中研院科教部把这个材料交给了医史文献研究室进行研究。! i6 m" O  Q8 g, K

) k7 \5 O+ q5 @& }, Q9 ]# C7 S2 X6 z9 A" h/ J3 a4 T4 \

1 X/ J3 f) T( z! s. w研究室把它转交到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手里,请他先进行文献鉴定。
8 C+ E/ ^/ }7 g# t5 f7 ]$ Q! R5 {# |  D+ ^' N3 Q  m" y

- y6 p2 N" E) r* {4 ~  F8 y4 O1 e1 A; p& V
那时,“文革”的疾风暴雨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批林批孔”运动正在进行之中,改变中医命运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中央7856)文件)还差四、五年才能出台,这的确是一个“早春时节”。
) b% i+ Q3 N- M4 [7 N0 @- P( g/ Z$ n" Y% O7 Y8 m$ j
3 w; e2 p8 I+ [+ D0 R
9 \0 l! {) c# E- C! ]) Z: R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40多年,如今很多人不太了解当时的“背景”情况,需要我们回首一望这所谓的时代“背景”,其实是当时中医人生存的环境。
% \' \3 V8 B% K, Y5 D& O7 e1 u. R$ B8 L

0 g" y; y6 f* [! N" p( `: g* X) V8 w' I! t% w& R  L( J
1966年文革开始后,“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风潮卷进中医研究院,各项业务活动被迫中断,1968年中医研究院实行军管。
6 ]% P2 H9 L( l0 h
/ O3 ^0 K6 M2 A2 [( C/ l" D4 c: C; A+ I: E/ C6 h: x, i) g

$ y; L' m+ I4 k0 o& W/ Z* h1971年至1978年中医研究院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统一军管,实行个班子、两块牌子,但是仍然有科、教、医三项任务。  H* v9 }9 X- ]: p: ?

0 P  s7 e' |7 O( \! K. ]. D4 s3 L5 a
) ^$ T4 {3 _7 S+ V
从1967年至1971年,中医研究院共派出医疗队27批,足迹遍及全国。
% z! i2 T2 W; \) z! A( s* t, [/ L" K" Q! i1 o
3 {5 e0 w& b, R3 E
( y% }& G$ w3 O  g! `8 \
在科研机构瘫痪、科研人员分散或下放的情况下,周总理于1971年1月和月,曾两次接见卫生部的领导及中医研究院的院长鲁之俊,对中医研究院的工作作了指示,要求集中力量研究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肿瘤、疟疾等,要求加强针刺麻醉及其原理的研究,防止浮夸。" \) E& V) t$ Z, [& V+ D; [
, h9 h( b9 _# Q5 R: e# p7 Q; W  k

4 Z6 N: N# v5 e6 K/ d" f) b% f- r# d2 v3 w% Y
以五年为一期,通过几个五年的实践,使中西医融会贯通,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 H; D. ?. t- F* |
$ J$ e5 R8 ^8 i2 D) Q

/ k( P; M7 v2 H# Z# C6 w( A% O7 C( H7 p1 S& `  y" |
2 专家初审,两年之久
# m. m! y$ w) j: R4 Y5 H1 q1 I; `8 G; }. p" \4 t# P( |

1 L$ l* _" D2 T/ V# O
9 j+ l: a& q) V2 j6 n马继兴先生见到了这个手抄本的文献,他经过仔细辨别,认为“抄件中保留与引用的古俗讳字、药名、药量、人名、方名、书名、篇名以及病症名称、方剂配伍特征、文章结构与风格等多方面内容,确定绝非今人仿造赝品。9 K; m) d  |& r& M8 u

8 @8 [: L6 Q5 u# e: S9 O' C0 }  k! j0 S7 u6 t  \2 h
1 h, }* \6 ?* n% Y# c" S/ V
其成书下限绝不晚于宋初以前”。# ^# d- \2 X5 X! d

5 a/ k# Z7 j! \: q/ D: X: I, c
3 p0 P" ~: N- _  a
. s: N0 @. g9 s; `他在1974年3月写出了鉴定意见。2 O& M* c3 p; V
' Y0 ~1 |+ x( L2 \& z

1 p8 K, o8 a0 Y! p$ Z* q$ D% w7 g8 c: s( a% C- X- Q( S0 e2 ~% Y
为了慎重起见,马继兴先生把这个手抄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交给社科院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张政琅先生审阅。两位先生认为“这个卷子实物已不可见,不能直接进行考察,据所说情况有些可议之点”。5 z2 D8 i) R2 J. Z
4 {, V) ~+ x$ Z  e

  ^* I% A8 E, I
1 x0 H2 J% }1 ^8 R) a% C, O. \) R& Y指出该书“从书名看“辅行诀三字极可注意”。. q) C; C1 N* N& p
) }# o; a( k0 c" B, Y
: h5 e* Z& @/ G) W

7 N( X' |; G+ P. ?' \$ R它和那个时代道家修行,以及陶弘景的学术特点很相符,但是“通读此书数过,从内容上找不出可以肯定或否定的证据,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不通医学,没有医学史的知识。
9 g7 F/ g5 T" Y2 S. A, j, G" V8 a
' Y8 x( `* Z0 K8 R; `; O9 V* m; W, b& N' m
/ _3 f& ~  z9 M6 S( g
两位考古学家很慎重地在1975年5月表达了他们的意见:“此书不是近代的伪作,但也不可能是早到梁代的作品。" q6 L* k, d. c" E

! s! M6 z) H/ |7 J. J( K( `) [
) @* O; A, Y3 Q4 [6 H2 o- z0 e$ e8 Y% v# l$ Z
作为一种古籍的传抄本,还是有保存的必要收到社科院两位专家的意见,马继兴先生就把“赤脚医生来信”以及鉴定意见,交回了研究院科教部。  d+ p- K' F7 P# A: R& F4 c* L" }
  Q- J3 X9 J+ o8 I

# e% R, A! W, r' P/ u4 m8 `' f( d& ]4 k. F( F' H- o4 v
时任研究院副书记的老革命家沙洪同志指示,请正在图书馆鉴定图书的王雪苔先生(1925-2008)考虑如何处理。) t# k0 {# X, G0 o0 ^
/ ?4 S; Q% C: V0 h7 ?

% q7 A2 A! a* y. A$ N8 ^* {' }, }4 h8 ^
王雪苔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建国前毕业于沈阳医学院,有很深的医学与文献学素养。  }: |% d3 ^# w/ p) H4 `: r/ H+ _1 r
" M4 V- U* m0 v7 @0 }2 A
) g0 n# I+ n2 x5 X2 ]: t; a# h
. n& Q8 O) `" B! t. h" Y( Y9 J5 h
他筹建了医史文献研究室,后来当过中医研究院的副院长,也当选过世界针联的主席,当他看到这封几乎是两年前的“赤脚医生”来信时,深感其非同般,应该是一部颇有历史价值的古代文献。% w/ k1 w; J; @! v: \
+ v3 g4 j' v" g

+ A! _+ D8 `8 `: M4 K& y. e
' D9 b% V% g1 ?3 p# A6 G经过请示领导,就只身一人到“赤脚医生”所在乡村去了解有关情况。他见到了这个“赤脚医生”张大昌先生。* O% n( t3 \5 @6 g! R6 a' G. Z
9 b# Q: g4 k. U

3 x0 f: G9 I4 f6 q6 }, q
! J/ x" V( G9 @3 X* s3 特殊“赤脚医生”张大昌
! i+ n/ o( S; ]$ `1 S) Y& z2 `" d1 F# v5 l) ~
. B5 R+ m8 c- L. t/ w
+ ?4 T6 _9 W$ q5 W+ i* K
1975年11月的一天,在河北省威县南镇村卫生室,王雪苔先生见到了写信的“赤脚医生”张大昌(1926-1995),他字唯静,生于湖北武昌,原籍就是这个南镇村,10岁时因父亲亡故而返回故里,身世颇为坎坷。
/ ?5 Q5 y3 {2 k/ [. U3 N
+ n# Z/ G% D, E6 x4 W. }4 \" {. J- W7 ?3 ~9 Z6 m
" C) ~5 \1 M: H3 K
初冬时节,王雪苔与张大昌先生在卫生室里把炉火生旺,两个五十岁上下的人,围着一张小桌,畅谈整日。: p2 q( A9 {% u: W/ W2 G! G' q& h

$ d$ z6 q) Z1 q$ r; H* m8 N" r. Z1 M
; v+ W/ R. @6 i
张大昌家几代人皆能文善医,收藏古籍很多。他$ T! a0 i5 {, K4 I& Z& j

. L0 o1 Z6 ?& B4 a$ u# y( N" q7 g
, `3 b0 {: n3 v6 T1 C
& C2 E% h5 m. I- y$ x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戏剧、绘画、书法、技击都有相当水平,并且早年参加过抗日救国青年先锋队,1941年遭日伪间谍暗算曾被捕入狱,获救后在平乡冯马兴固寺出家,法号昌玺。  n' z- n  r1 {% t/ w9 E! i) r
  L' c  h+ ?: Y1 z+ y2 a" [4 h! d' g+ y
! {% Z; D) J5 r  G7 k5 I; B) J

: c" N5 h5 z5 p( K4 t幼年受世医家庭熏陶,又跟师学习,建国前即行医济世。3 b' `) w/ S/ m8 j5 P4 b, j! r
/ M/ O' z9 o; y8 R
5 y$ u2 P& n$ |* U

' v1 D3 m1 [5 _6 r32岁时曾有医学论文发表,后被河北省中医研究院聘为通讯研究员。
7 [6 q+ l& z! d; d8 T
0 A& r. o' S5 C! @5 w, c2 n: {% ]9 q7 c) ]) z. r  s- x

$ F- K% h6 z4 _# E文革中,张大昌曾一度受“国民党案”牵连而被关押。
3 S( K4 N+ m8 W& C- M/ ?% o  `6 b# T! Y& G1 ?* B
; V3 W: s! Y( Q: c

5 ?# s1 @% T+ H# e2 [1 j两位先生谈得最多的是有关敦煌卷子的事情,张大昌介绍说,他的祖父张广荣(1867-1919),字偓南,早年留学日本,在旧军队做兽医,去买马的时候路过敦煌,从一位道士手里购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并曾有所抄录和在西安装裱过这个绸卷,他带回老家收藏,但第二年即去世,未能深入研究。
9 d2 E9 ]# s4 p! ?0 M* w- h; v( ?
) ~. B" S" F- k" N, a5 Z+ F1 \, n$ }& J5 W/ f' k8 T, x0 V. s: H
+ M0 E5 a, B) q& o& L& ]+ X! R) _8 `) l
张大昌的父亲张阿翮(1887-1936),字耸云,也在部队里做马医官,并且长期远离家乡,未闻其对这个卷子有研究。! B% j# P- M: U% D# I: I! f: `7 e/ T

1 B' Q0 o9 Y9 T0 Z  F
4 z" G4 M9 w- s4 h% Z5 D- }
' ?! v3 l/ n6 Z' i1 m$ e) T. h  v张大昌10岁的时候从湖北回到家乡,对于这个卷子并不了解,只是觉得它属于个文物,比较珍贵。
* s+ `) l+ ]0 Y3 s- f7 r# M, e' F5 y( r: x' m
* ^! G: c  X  K- ^) t
; s& r; D. w5 H, f" e2 h
等他长到18岁之后,开始研究医学,通过与其他古代典籍相比较,才了解了它的医学价值。/ d2 z- Q. I/ u% d" h" f

" x# D4 N8 \" y3 s: m
5 g( I/ B0 {$ C. s* X: F5 W5 \$ ~& M/ `# k- }: X2 W! i
他说“早先我就想把这书献给国家及卫生出版社,恨自己学习主席著作不够,私字当头,屡屡因循,竟成难觅之失”。1 l2 {5 n1 \, F: b3 g5 {+ U
3 @' S8 w% c& b" O7 z8 F

) U& j9 t, G( g9 v, a9 c# _8 n1 I* U# U7 q5 O; C9 o, }
张大昌说的“难觅之失”,就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被毁的事件。" q  ?5 |) \: ?1 F
' I9 W% R; M% X

, i) W! I2 |6 g- l& C; i2 U  s- D; b; u9 v: [  Y  J$ v0 p
他在1973年冬天写信的时候,说是“不幸在六二年遭到破坏”,而在1975再次给研究院科教部写信的时候,却借“赤脚医生”之口说“他家在67年不慎于火,书室被烧,文物全部灰烬,原卷当然也片绢乌有了”。; G7 u$ a' |: R! s5 h7 h+ Z
+ Z$ |& `+ P: H: w; ?

" J. ]: r) q) o. m; A0 F6 g5 ?3 D! [  o, t' b
王雪苔先生细问才得知,原来是1966年文革期间破四旧,他们家被抄,家中的古籍以及这个敦煌卷子一起不见了踪影。2 x3 ^5 T# L5 g; j4 m$ ]! f
1 S2 ^# i3 T- a0 n

8 N8 G; g) e( V3 B0 v0 S
$ b5 z1 F8 y0 T$ P1 d) ]他把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叙述得这样不致,是因为害怕“诽谤文革破四旧”,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Z" F3 N2 A/ {8 T! y) e2 {
7 l4 t& e7 V' ?
8 G  R; J8 t2 h2 K+ a4 @/ d

- L8 M, }. ^5 E! E, k0 [1 U/ a听了张大昌先生的叙述,王雪苔先生决定返回北京去,通过上面的领导来协调,希望找到原卷的下落。
  p5 {! u+ k$ y. _$ }! X" |* G2 X! t' ^
! G# y* C6 C7 d4 I4 @, G9 A4 Z

& j* V9 l7 P  P' d: _# H" K版权声明
0 l, t2 ?( s4 U5 O8 A! l. z- [) C, ?' f
本文选自《曹东义.横空出世《辅行诀》,质疑声中四十年[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05):6-10.》,源自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原著/曹东义。题目为小编新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方联系。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1-7 19:10:5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辅行诀》风云录(下):质疑声中四十年
1 t2 S% l0 S" x( T" p. w1 T原创 太医选编 医林争鸣 2021-12-24 00:04
; x8 B1 W1 O3 _* b, O太医说:经过包括岳美中、钱伯煊、方药中等数位顶级专家学者的讨论、鉴别、审定,基本确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一部颇有历史价值的古代文献。后经王雪苔先生与张大昌先生就相关抄本进行校订,一部接近卷子原貌的版本方得以完成,由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自身价值的魅力,后来民间相继出现了20多个传抄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及其继发的后续相关研究,会形成一个学术流派而荣登医学史册。/ u& R' x6 S3 {1 d3 D) r/ d. I4 f

( n2 W8 B; H. x: A5 e1 x1 v. c1 g) Z3 e
2 r) O- E! m+ d* F
关键词:医史人物;张大昌;马继兴;王雪苔;辅行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曹东义;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 C& t/ r0 g+ S: x' m6 }; |: p' x  O# E

3 p# L" {' g. b# H: ?# X; M- ~( J
. I; x. `! _! ]- K作者简介:曹东义(1958~),男,原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医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指导老师,中华中医学会文献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常务委员,发表有关论文40余篇。1992年主持“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澄清了有关扁鹊生平的许多历史疑难问题,得到全国11位著名医史文献专家的好评,形成的总结性著作《神医扁鹊之谜——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为国内研究扁鹊最详尽、可靠的专著。2003年主持课题为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SARS流行期间,三次上书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建议,此后主持课题深入研究,详细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出版了专门的研究著作,得到国内著名中医专家的一致好评。2004年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2006年,在反击“取消中医”言论的论战中,发表网络论文30多篇,新著《捍卫中医》、《关注中医》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 p4 y' ^8 C! }! Q

1 p7 a- x6 J+ I' S9 r$ ?6 ?7 Q
6 _" \  {4 K/ n2 j; _- u7 H) F+ Q1 i+ t. n* |: W' u* {
正文:, v! K& k# `8 e! r7 o
) g2 d, ?7 ~9 q% m7 H# q

, e. C0 q' X7 i- S2 t' I' \. O" o4 j. j! q7 t
4 顶级专家,集中研讨
% X% Q+ M6 N+ Z: {3 c4 N0 ^: r0 c- q
# U2 B5 Q6 p/ Y" }- q
( B$ A/ V) O) \* {# m$ C  L4 h% Q
王雪苔先生回到北京,立即按照张大昌先生提供的线索,在科教部大量群众来信之中,找到了1975年夏他寄到北京的另一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本(张海洲依据王子旭抄本的转抄本)。
5 o9 N7 ?+ |% f* @; Z" h' j7 `; T, \0 k+ g
4 ?0 U; _. d1 e' z! \. s; V

# ]6 R1 z* G4 f% w这个转抄本比1974年张大昌献给中医研究院的本子简略,但是字迹清晰,偶有张大昌改动的痕迹。  G! `: s2 Z5 K+ _3 `5 |" H' g% _
7 M# H/ ~2 U8 P+ a$ ]# a
( G) U5 W% D/ z
! v/ V7 L) ~; `! G8 b) I) D2 J
王雪苔先生根据两个抄本,互相校对,加以厘定,合成一个油印本,打印了20多份,于1976年1月7日在西苑医院召开了由部分专家出席的座谈会,他们在10天前收到了这个打印本。% t# g( g6 }6 ?$ s
, o' j3 L# v+ L9 M7 O8 \. z+ _
$ [. F' q3 W5 A" ^

' q0 f' s8 ~. ^, ?, y座谈会由中研院副书记沙洪主持,第一个发言的是著名中医专家岳美中先生(1900-1982),他说,看了材料,也查阅了陶弘景的有关记载,认为“陶弘景著述很多,喜风角卜筮,属于道家,喜欢游山玩水,听松涛”。3 |( F% S: r% T0 H# k
$ j! E. @* f& p- V
; n! y% K8 G/ j3 x, t; B6 P" M
* M) ]9 s: h# G; r1 g; |
他认为,这个抄本由《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论》)加工制成,而且“辨证太死板”,唐代“孙思邈难以见到《伤寒论》,比他早的陶弘景就容易见到吗?
& F  d3 u+ P2 _& P1 E! e. ]- h8 D- q  S+ ]' e
3 Z% ^1 w( u: O! K1 R, M
) P( l0 v- ]- f6 c- O+ ^
所以,怀疑这个本子是后人的伪托”。
4 u( K# ]# s( D' v: ~% r1 o, X# o3 B  v
  `# Y4 B3 B0 i" ?

) \7 O; n4 i  A第二个发言的专家,是妇科专家钱伯煊先生(1896-1986),他认为“此书的主要内容是五脏补泻法”,虽然源自《伤寒论》,“师法仲景”,但是,“在临床上有参考价值”,至于书中所说的“五行体用互含”问题,钱先生表示“不太懂,留待研究。”( q0 K7 R. {3 i1 x) f/ k+ Q

, s1 j" m$ u: m8 r& ?& S3 W1 x8 ]" G- z/ I

' r7 M3 o; |! }. C( i6 V7 [/ F8 N2 I第三个发言的是儿科专家赵心波先生(1902-1979),他认为“此书还是有价值的,如补《伤寒论》之缺,朱雀汤即其例,过去只有玄武汤而无朱雀汤,但书中有道家色彩。
5 g( z/ W" \# ]& X$ {) K/ O' b5 I/ n5 L% o5 K3 b' s; t8 [

% z: U* X. r" F4 i' O( a; m( m7 y1 o5 [. z  V% j
最后的五个急救方符合‘简、便、廉’原则,如再加上‘验’就更好了”。" e3 J6 H9 s! ~

- K' C- b+ W+ T1 Y
. c# d5 R( l- |" k# C" \6 h8 J# S# r; t
第四个发言的是中医理论大家方药中先生(1921-1995),从儒家与道家的角度谈起,他说2 T4 h; h2 b4 b" X8 N  J# P/ w

1 M  @" S: X4 \“陶弘景隐居之前其著作偏于儒家,隐居之后其著作偏于道家”。
0 t1 V& O: @. I, E6 T$ L
& l6 ^' z- k8 }. w; a6 E6 ~& _. O: b; j' E* |
. @0 \+ o2 j2 l; I' C" l
他举例分析其著作的特征,一是注意天地人的内外环境因素,二是重视整体观,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三是强调药物发明出自民间。
2 ~! Q) \& A( i2 z- F; B6 l: Q4 k6 \+ P6 U2 \" Q. \% `! T8 P9 P

7 J, R& H, H3 J
  X$ X& a) ]5 v& W) G" R) F但这本书由于原件不见,不好说。0 D0 [5 }& a# Q7 E+ K

/ _: ?+ \% C( F1 r+ ~# D# Y5 w
1 ~' R$ j# q0 v7 v
* E! [6 u' _- C  g“从此书的内容来看,与其说根据《伤寒论》,不如说是根据《内经》。
/ x1 g; B2 i1 l. J! ~: u% {7 j, @* I2 q7 E4 j: e5 s: \

4 @+ r- y0 K% V
* t0 X. B, H) c. |% k7 R' I3 ?6 {' Q按脏腑定位,区别虚实,正是《内经》精神书中所引方药,也是《伤寒论》以前的,他(陶弘景)不同意仲景改方名而给改正回来,表面看似乎是根据《伤寒论》,其实是另有所本。. t/ O$ p6 V" f' E! f/ p9 b
: N& P- r, f) ]9 }1 Y, h, L# S2 n# v" ~

" H& ~% K' p% V  _+ K9 ~& T0 ~& h$ P' B
书中之五行归类法与现在不相类,但与以前之五行学说相似,如强调五行相克,这与《经》以前相类。5 o2 v% Z6 p! B8 ?4 ]

- }/ Z- _6 y" Y/ A$ H" g; _5 o  t2 {: u

9 U5 h& F, v7 y( U0 ^/ N& Y看来陶弘景并不受五行固定框框限制,而是强调其精神关系。这对今天很有启发”。) E' n/ o. v4 M1 e, L0 T0 y

+ g% d! W! {2 N- U! p9 G( Q! b" x! ~6 N
5 ~7 v; y! E% X, {! ~1 i: J8 E
他经过分析,认为此书“内容不多,比较朴实,不像伪造”,肯定“此书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 g- H4 x# G" O# B6 a7 B" @( s0 y% I

/ X, y' Y+ u) U8 R% W2 R
8 S, L0 Q: c! P# @3 i4 y2 T& s9 k第五个发言的是内科专家赵锡武先生(1902-1980),他说:“仲景以前的东西,我们未曾见到的,此书却能提到,如说仲景改方名,说明陶弘景所见者为仲景以前之著作”。$ M" u" X& R/ I$ c& U
; A: Q1 q! d" I+ y& r! @) e8 p
% Z( H+ b+ `: U4 _
. j' V& p" r- G8 a2 X
并举例说张仲景书里的方剂不都是自创,此书五味归类与《伤寒论》不同,“很重要,很值得研究”,从有些用字的方言来看,“不像伪造之书,文字也不像伪造”。
+ S: B/ K$ ~+ D6 I: h9 _
! b8 s1 E- M/ A# p5 a8 ]% r, h  I' ~( w5 |  Z; E5 t
( V# u+ D5 `- J7 Y5 R5 n4 N4 _0 r' S2 w
第六个发言的是著名医史文献和耳鼻喉专家耿鉴庭先生(1915-1999),他说从考古的角度来看,没有著录的敦煌书籍是很多的,“此书的真实性很大”;
; B" D" h: _# |9 b$ o: s6 Q# Q( }6 R# N4 g! x8 K$ ?

$ q: H5 r) ~  X) g" H  \0 d4 R9 `! Q
从人文的角度来说,陶弘景所在的建康(今南京)一带,藏书甚富,其著述很多,从文中所用古字、所提古代医家名字,以及从文字风格来看“很可能就是陶氏所撰”。
5 r- V6 G, K) j- r7 i$ Q' ~/ @, a8 m
% U' B/ i1 {2 U2 t
# d# |1 ?& l0 i, O5 f
从医史的角度看该书,它虽引《汤液经法》,但无六经痕迹,而以脏腑分类,由此可见仲景之前医学状况。  B8 f- P3 ]8 S( n0 h

: i  S& B  k+ S8 M8 x/ c- ?4 B
& M' U7 B, ~# c4 u9 A; O' m7 Y/ d8 U1 n+ c4 K
认为“有进一步考察、追踪、研究之必要”。
6 I/ S6 v. l+ c% t" q% X4 K, Y
5 V0 b/ \8 Q& ~7 t
7 e% l1 H% y: I. R3 L: X
) A1 V6 _3 m* M1 i' Y$ x科教部负责人和西苑医院的领导彭杰三等人也到会并发表意见。
- @" q, W* W% C7 R+ e7 B; l
6 a: E) E7 n- B* s: h/ Y# _" G# Z' S/ p+ D# }- h; \) j- A

% Z* q* S; o6 A/ v. u$ n5 v) P5 再访威县,多方取证
) S) p' l  o0 B* U' ^2 `1 G3 C( Y- J; s4 q

% E8 t  }! C6 F* c1 \, N* g0 e
5 q5 f1 D2 A( i) T9 K( o' ?7 {听了中研院几位德高望重中医专家的座谈发言,更加坚定了王雪苔先生最初的判断,为了进步考察有关情况,1976年1月9日,他带着卫生部和国家文物局的介绍信,再次前往威县考察,历时一周。8 j/ _/ N4 ?9 F3 o+ i5 I) n' N

& [# A7 S+ Y! R! Y7 {1 n2 V2 e4 l# v, ]
7 d7 q) a& G* S: s7 ^" M
两封介绍信均以国家有关部门的权威性,要求当地政府配合寻找该书原件。
1 R/ A! I8 Q4 z3 I
5 O1 D' ?9 j9 s6 L% u1 D% M: u% k, N9 ^2 A
3 V7 }; z. N6 d% z% t: b4 Q* ?
王雪苔先生为第二次调查定了三个目标:一是尽量找到卷子本的下落,“即使只有片纸只字也是莫大的收获”;
# v4 V3 J* E/ M, j/ `1 c5 @% o, D9 I/ x" C% _
) b7 h% e  d) T* p7 Z
. W. o) f2 Y! k8 S7 v8 [: H
二是即使找不到原卷,也要找到见到过该卷子的人;! b8 \, W5 H  G' }  p1 D' b

8 \' o4 Q4 b0 B( v5 y. ?
# H& w0 O/ u- ^4 F6 n
- F8 m6 u' `7 {3 p9 X% f8 ?三是将此前获得的两个抄本合并为一个“混合本”,希望通过与张大昌逐字逐句共同校订,能够得到一个接近卷子原貌的版本。
/ o( g; }  l" p- Q9 m6 N$ S; G! K
# \8 E- r/ Y- a0 o
7 `' u3 v* q/ y' Y5 M/ j: D' g6 _) q* K
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他们找到了当年存放四旧”的油棉厂仓库,当时从7个公社抄来的“
, J( n5 G/ H' f# f9 \5 q- w- E" w* u' j
书、‘旧日物”,堆满了一百多平米的库房,堆积达1米多厚,还举办过展览。4 V* U5 T7 a5 M- W! P& p, l

' \" e0 Q$ j+ a& ]* B" D% w0 M; r7 I# n' l- @
& z3 a" H$ M/ C5 e5 D# w
后来,油棉厂恢复生产,这些旧物被移送到临时的10间厂棚里,大雨过后厂棚倒塌“旧物”成了肥料,抢回仓库一角的“旧物”,10年之后仍然还有不少。" L; ~  W! w# ]6 o! s% [
) B* L( z8 C) V# h. v; g9 L+ J! \& h

4 c. o) H; w/ d  O( O8 S
  I0 [" J9 j& ^5 v, M他们带着殷切期待的心情翻阅,带着极度失望的心情离开“虽经努力査找,终无所获”。
' f3 X6 ?( T" R1 ]/ H9 h' T* j4 O) w. w8 U( c

- X. I  g, R; K7 O
( Y) R0 z8 W/ u( T( K. ]8 h2 I王雪苔先生30年后无奈地回忆说。
+ m0 F$ q% @$ \/ [6 a+ V9 e# y/ K4 I3 U4 @! A& w  A/ H: C
- o! }) `" v* O/ v3 f

8 @6 V8 |6 O2 R但是,第二个目标有了收获,文革前见过与抄录过这个卷子的王秉政、王秉德、王子旭,在“背对背”不准张大昌提示的情况下,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证明材料,有些细节内容是张大昌从未提起过的。
: E9 f( P: w1 V' M6 B! V. k- E
9 r" w* y* F( O/ O6 K" |, o" B4 }+ R3 y( O7 _" {1 ?

/ l$ q* y3 |& p5 P& Q8 T+ {第三个目标收获也很大,张大昌先生凭借着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深刻的理解与熟练背诵,一字一句与王雪苔先生校对、讨论,反复几遍,虽然够不上定本,但是它却反映了张大昌医生当时的取舍倾向”。5 b5 }4 G& K& f9 G4 V; r

1 c+ ~9 C* ^3 M- N  O6 |' j& G

- Q+ s. k. R' ?. B: E/ |王雪苔先生觉得不虚此行。- K5 X. n5 _; X  P$ }- B! i
4 O1 B1 ~8 B: X5 K# D6 ?5 _' ?1 g

, r$ ]9 g5 y; k; i% y' q2 b3 f  A/ t! a/ T
6 校勘出版,流布海内
7 O) r* w3 R1 ^8 {# q
9 ^! H& Q& _( k! j& s1 I! ]0 Y7 ]( w4 ]3 y
3 i6 b$ ^! a: A, F; b, b, N
有了这样的前期工作,按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就该顺利出版发行了,但是,从1976年1月开始,王雪苔先生接受了一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无暇顾及该书的校勘校正了。
9 v! p, A7 F* j
' A) C/ A& D7 @8 G/ B3 r  U
! q: i5 M4 s/ O* c4 c* I
; K- d: x8 _6 N$ J! ^4 c' ^$ P0 f) ]1988年,马继兴先生出版了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此前他请王雪苔先生作为“特约编写将其整理的《辅行诀》作为专篇收录其中。% Q' h, v# f5 A; \& |9 h8 I

4 ]. U: L1 r4 \$ T& e+ r- @
# {8 I" t3 s- y' q0 V! C5 d0 b6 G* P% e0 Z8 T
从此《辅行诀》被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向了大江南北。6 [. b; Y( v% a" G; v3 u( A

/ ]- g) Z5 U0 K/ j( _! P5 W( i) t9 T* s+ K# u) y; H& F# a2 H8 R

, [) s/ C/ ]+ t9 }王雪苔先生说“原以为本书重新面世,我所负担的历史使命也就算完成了。万万没有想到历史的时钟刚刚摆过不到20年,对于本书的传本以及调查校勘考释经过,竟然传出不同的说法和猜测。面对这种情况,我感到有责任把当年调查与校勘考释的过程和盘托出,以免热心的研究者由于不知原委而考证失据。”3 `& A( t! q/ `) _

' C* K9 E6 F/ X! y/ R  t# K
+ g& `  M$ a5 P6 i
( V# m. Z4 M9 ?) {因此2008年3月中的王雪苔先生出版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正考证》”一书,这一年的9月王先生因病逝世。
7 e8 s$ `6 k0 K2 W* }3 f3 V
) |( E, e) T% m  k) T
( X; H; F4 I! N$ C, u$ Z) M3 e1 Z  V+ b1 L+ e% K# |0 `% g
可以说,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觉察到这部书出版之后始料未及的连锁反应,使他感到深深的忧虑。
9 ~$ K1 }; N6 h
0 F1 f! }5 @( _3 E8 o
3 |/ M7 y% @# l$ y& e
+ @, ?" @% `' k那么,是什么使王雪苔先生感到“万万没有想到”呢?  P3 i7 v% n+ P' Y' g* t: n+ n+ c

2 [' ~6 H7 f9 K; \( v' I% ?( r# T2 B6 D& |' A* [% E  i. T+ T; f

9 i& }4 P% `2 S) Y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传抄本、转抄本,以及众说纷纭的各种传闻,有关后续的衍生著作不断问世,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辅行诀》之谜”。* E0 ]) ~6 ^8 o& Q, M9 k

( _% o! z8 a5 @' v" k; a5 a$ R7 p* b$ I1 O# R5 T0 t, }

% f2 Z) q+ k6 m! [' q3 d这些谜团与当时王雪苔先生见到、听到的说法不一样。5 Q" L5 ?* @* A0 ^% U6 _* ^  |
: F5 ]0 p! }) ~1 V3 j  M
* k% e4 F8 Z8 h8 w1 _( H4 a$ B

2 t; r: \/ ~( X0 {7 c; m他原来以为很明确的东西逐渐模糊起来,关于原作者、传承者、献书者;4 n* i' |! N; z0 |: H

6 k; w% g% @; t/ E3 H" `$ h
$ D7 _; f" D# R' C  f! t1 ]- R! W6 R3 {
原卷子与抄本、转抄本、回忆本、再传本,在张大昌先生当年活动的河北省威县、广宗一带,蜂拥而出,流传的版本有20多个,说法错综复杂,这也使当代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北京的钱超尘先生、太原的赵怀舟教授等感到很困惑,也很有意义。' i2 w' E: s+ o

, I4 D" k& m/ [. p$ _. D8 I2 M# R  B5 G0 c
) x1 n3 @. S$ x5 ?/ v
因此,几年之间他们从山西到北京,从北京到邢台,多次往返,召集有关见证人、传承人座谈,收集流传在当地的20多种传本,加以整理、汇总,先后出版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和《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硏究》等大部头的著作,真实地保留了这部卷子本在流传过程之中自然形成的传承盛况,可以说这种“原生态中医学术传承”形式,正是中医著作历代传抄现象在当今社会的又一次重演。
7 P) G4 C. D& N- `0 ?; S2 e
8 Z% m! I" Z' B! _7 `: q' z" d* N$ n5 V) @( M
! Q3 A, B  e6 m# f% `4 q1 |
只是由于现代传媒的出现,互联网的发达,这种传承现象大为萎缩几乎就要断绝了而已。9 a4 V; e3 i, R

, m  a2 b& J& m8 b  `% o2 p6 O

$ v- N9 v' e1 ~0 V5 T7 带着谜团,走向经典
2 ~8 w: ]0 b' j8 i1 ?2 H0 [* C' e& L; U9 R$ i4 z- N) ^# U

! r' k& `# y' r% w% l! v8 ^
6 S3 k3 M- c' E7 Z7 ]王雪苔先生“万万没有想到”张大昌会有这么多弟子,也没想到会有20多个抄本,关键是他仅仅从文献学“存真复原”的角度,以为不会有问题了而没有料到从临床实用的角度会发生衍生变化。2 ^0 ^' g% |) e3 Q6 ]
! F# d  j% h3 w9 Y  N
$ n) K# q4 e. c5 {0 e

' t* }- Q* f% D$ y7 X对于一个原本遗失,仅靠传抄本流行的古代文献,如果它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即使从学者使用的角度也会不断传承。
! I6 H5 ~- e' {9 X( n  P. o0 O% r/ C$ |& b. [* q2 r
# U% i7 t2 p8 r! a9 `
- k( I2 d) w9 K! U# i+ u( I
人们传抄它,不是为了复制一个文物加以保存,也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孤本可以有机会卖个好价钱。4 M& f, r: ?! m- k" Q& F
* g8 ]% s8 p' U5 o

- k5 b: {4 ?; S+ Q2 f5 Y& d9 @5 v; h  r: }! }* S
这些传抄者也不主张自己的抄本最可靠,最有文献价值,而是学习它就能执简驭繁,取得临床好疗效,都是从临床实用出发的。) [* K8 _2 n% p) R3 n7 ~
& Y" z. s+ s/ r5 ]

3 [- \" `9 K7 I3 {$ |2 [$ R/ J* G& {1 _  A) N' x
临床医生与文献学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做事情的风格也大不相同。
; l' K4 D- u, F2 \1 p" H/ I* T2 Y
1 a# a! \! z# |, z9 y  ?$ j" \9 m- k" b+ e8 |8 v
& a# d, X+ c/ K, R
我们说《辅行诀》有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其中保留了《汤液经》的部分内容,是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同源而异流的传本,更重要的是它与《黄帝内经》看待人体的角度不一样,它更鲜明地体现着道家的医学思想,是道家医学的典型代表,或者属于道家医学的经典。" P1 R, N, M9 ~  O& C

7 {: F8 c3 B' o* o2 G' R# O4 }0 X# V" `( J1 c
9 m# D, j+ s2 q
《黄帝内经》之中虽然有道家影响,其中有270多处提到“道”字,但是道家思想只占《内经》的部分,而《辅行诀》之中关于人体的人认识,完全被道家思想所统领。* L" V6 L% k! T/ O# Z

3 F0 F; a1 n$ X
/ `0 l; \) ]' y: j  j. h; T! k, M. K( U" [
《内经》面对病患人群,把健康作为最高追求目标,治病是很重要的过程;
% X/ e" f2 ~5 w; ]
' R. W5 I" h9 @' z
8 }8 v8 N1 K; g* n* y  v7 n/ M4 T, G0 k3 F
道家引领时尚人士,认为“入真景、得永年”是终极目标。: |7 ^9 `6 p8 T! U: H4 o
, B& k* W7 Q$ F- p. p  {" v% ]
1 A% e) y* {$ }

' G- U, _# [( r* J9 p8 `1 I没病容易达到道家的理想境界,有病则难以实现其终极目标。
7 x4 p2 D* \. x( H" E
8 ]; {; `7 J' f0 V$ E
, V& t% G! {  |7 t- @6 H0 k0 S" L4 v9 j* g. d
陶弘景远离尘世,在茅山修行,为的是达到道家的“永年”境界,也就是俗话说的长生不老。他认为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服药祛疾”只是开始阶段的“微事”,是“初学之要领”。; f2 Q0 ~! ?, N* H, O0 d
2 x9 ?3 x3 q) C/ I. }

* H6 o* ^- N2 O8 G. x' T2 R: ~) `1 Y. @" n+ b" ]; d
在道家的心目之中,人与自然可以融为一体,炼丹服石的“大药”,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轻身益气延年”。$ v; J  Q2 J! q! g$ \

% x" @% z' R4 ~, T1 D7 T# Y$ u" L
( `% k5 d1 E1 r# p7 L# l  i8 A
4 M8 K4 i! L) f8 D/ E祛除疾病对于世人虽然很重要,但这绝对不是道家的理想境界。
. k) j+ w2 Z- ~& h8 i& k% n; a+ f; r6 n
& z2 M8 R% s5 Z2 j
! c& L% x' j" u4 \) |# c; W. E
因此“无病服丹”是道家的提倡“无病养生”是道家的要求。8 M  p9 v/ @& @! u) {
8 {% {4 v6 _4 ^+ i& s, W" [

& I2 G  k* M9 i$ ~& g+ e7 K; h; i: k* _, }% V$ V0 R" T
一般人没有“炼丹服药”的经济基础,也不具备得道成仙”的体质。
1 H% r9 e  {9 n4 Y) \$ ^. _4 f! t' A2 W3 r6 w4 B% B
4 B3 o* |0 l+ i7 A$ T% z' a

, t) t0 I1 m) r; Q( x6 d3 p所以魏晋以降,服丹药中毒的都是皇亲国戚、名仕显贵,而很少有平民百姓。
# c3 f! ~1 a5 r" {7 G$ C! j. i* j
7 X8 \% ]. [* P! o0 v* n7 ?; y
+ u& Q  F7 h- a7 r
虽然“无病养生”是道家的理念,但是由于养生的措施很多,普通民众也可以施行,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0 T+ y7 k+ r9 o4 Y

- p% F( d0 f& J) l, {& f
, I+ @6 U! W. n+ D7 t  T+ H# P/ C1 J. w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自然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天地四时的变化,其概括性的表述就是阴阳五行。
/ [1 M) e% l/ w8 ~/ Y) [' r! f
( \& l( U. |0 P$ D5 Z+ G
; R0 H- N6 X0 G' T
8 x5 p8 T& S' H' x( `7 s/ h变化之道虽多,不外“体”与“用”。- m, w) }* M, Y+ d

$ n+ w5 A$ M7 F9 |' P% c* t$ D& X2 g* Z. d! a

# P1 u6 V% i5 W2 ]% O" l《辅行诀》卷子的开头,有伏羲神农黄帝之像,也有二十八宿之图,把人放在天地时空之间进行论述,人体与生命都是高度时空化的整体。
- D; j: B8 L1 E5 V- I
7 X3 y0 o* m2 |5 i+ K- y
' h! d$ y' S+ _, y0 Y8 G$ S4 v' Q3 O$ J1 \4 w0 ?$ J
它在治病方面重视脏腑虚实辨证,无非是重视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的统辖作用,其“五行体用互含”学说,也是把人体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基本法则。
  ^* I  j" x  L9 d/ M
$ H# ?0 O  u# i8 X3 E1 Y, T/ S# |8 P4 g2 ~4 Q8 Q

4 o7 c8 e6 A8 t) Z0 q4 t! L& g8 破译谜底,推动学术4 B9 s7 P6 ?/ Z, |! @. M, P8 j

3 D) V3 l; c( h# V  c
) D) t% N! F& ]2 F) o! k; h2 c* T
0 G& C( @8 v1 `5 p5 S8 a《铺行诀》虽然是源于陶弘景的一个著作,晚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但是由于作者的世界观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其著作就具备了道家医学“开宗立派”的独特价值,称其为一部经典也不为过。$ \. K( f9 n& o  F% U1 W3 {

$ T( T. n9 W0 N# z/ i+ r1 G" S* B% y1 C/ m

' m, j* M( Y( j$ h& v《易经》、《老子》、《论语》等流传百世的经典都只有五千言左右。3 a9 E, y2 h$ d& X, j5 L

& a$ t- Y$ R7 }' K# v
- Q' n8 S  d$ a2 ]. B7 L* x3 v" C' K* ~- \% |$ M
《辅行诀》九千多字,也是部百读不厌的经典,其中道术并重,有方有论,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值得研究与传承的内容十分突出毫无疑问,围绕着《辅行诀》的真伪、张大昌献方的动机,有关事件前后矛盾的说法,原本与传本差异等问题,有很多谜团等待着人们去破解。4 D& S" y& N8 S+ Q* j2 y# B

) y0 O/ h  {0 F6 C* u' x# K, T
9 w9 W# R) \+ T- A1 @! n( k: f
. N* I+ i/ A1 q2 s8 `! B" K它就像中医界的《红楼梦》一样,不仅是一个谜团,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辅行诀》之学;
; }3 f4 ]& i8 F, u: |' ~! G5 T8 u" T  F. ]  D& p

9 s: f2 n9 f3 y; L$ x0 G0 |$ n% w& j% x% {) r
传承这部著作的人,虽然目前以张大昌先生的弟子为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传承者绝不会只限于这20多人,它必将会成为一个学术流派,因为它具有穿越时空的学术能量。
- }; F3 _# W) s7 ]+ C: t# f/ Y6 z0 C1 D
! g" a2 W. ?  v, \6 C6 @2 D

2 Y- g7 F' f& C7 m6 Y版权声明- A% a. s" B4 d' f% r  T
: Q9 v) J. w2 q( R  D$ c! S9 V
本文选自《曹东义.横空出世《辅行诀》,质疑声中四十年[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05):6-10.》,源自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原著/曹东义。题目为小编新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方联系。
1 Z+ K( Q) `9 ]5 c- e5 v. S
+ M* Z& }' m; D# S, o$ A! A' L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