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老局长诸国本先生推荐:应对新冠应重视国医大师陆广莘正气免疫论
曹东义 发表于:2022-12-21 17:58:3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496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2-12-23 16:05 编辑
( l$ l! F$ U& \* U/ ]  W
, g7 G7 f: j! [! s7 L" Y诸国本:国医大师陆广莘正气免疫论9 i! S! j* A9 w7 @+ |* j9 k) {
3 z$ D. z9 d3 U* j3 x
  对于抗病毒治疗而言,中医不单是另辟蹊径,而是提供更广阔的途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应对传染病的普遍法则。传染病病原体可以成千上万、变异无穷,其感染人类的疾病也多种多样,但生命有机体对它的反应,特别是典型反应,是一变应万变的规则。弄清楚这个机制,将是医学研究的质的飞跃。0 J2 i% k2 @' R" N

2 e# B2 }( x  p. T; Q  近三年来,新冠肺炎的流行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疫情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情况,积极参与当代防疫抗疫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前人智慧,提高抗疫本领。在此,不由得想起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对传染病的相关论述。: Q$ j) |, r0 o3 `# f

7 j3 D& n4 I& Z2 i& C+ Z1 W  对待病原微生物要共处而不相害
( b2 ]1 K5 S7 G' T" K0 K4 L+ _4 ^; A7 r$ p
  中国古代曾经历过多次传染病大流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记录了东汉建安年间疫疠流行,互相传染,村户蔓延,十室九空的惨状。“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张仲景语)。古人推测那是邪风之气(张仲景)、恶毒异气(王履)、瘴岚之气、时疫戾气。伤寒学派、温病学派对此作了长期寻索。明末吴又可在《温疫论》书中明确提出,“夫温疫之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但感而不见,视而无形。待到近代光学仪器发明,人们冲破目力所及,发现了微观世界。“百余年前,巴斯德、柯霍等在显微镜下看见了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结合临床检验,终于弄清楚微生物致病原因。陆广莘说:“20世纪30年代发现磺胺以来,人类不断发现并生产了大量抗菌素(即抗生素,下同)。这些抗菌素以其显著的对抗传染病病因的效果,在医学舞台上辉煌了一段时间”(引自陆广莘著《中医学之道》,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从而大大提振了治疗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信心。防治传染病,一般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消灭传染源;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提高人群免疫力。其中消灭传染源有两个含义:一是治愈患者,不让病势扩散;二是消灭该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比如某种细菌或病毒。消灭传染源是人类的主观愿望,但极难实现。在自然界,病毒存在的因素很多,病毒种类和数量巨大。病毒本身可能处在自生自灭、不断变异的过程中,但要主动将其消灭是十分困难的。在医学史上,由人类主动消灭的传染源是天花病毒,那是用种牛痘的办法实现的。陆广莘说,“天花的消灭,并不是消灭病毒的结果,而是依靠人体完全的免疫反应以及群体人工免疫的结果。中医治疗,重在提高免疫和屏障功能”。这是因为,“单细胞生命已有35亿年历史,经过25亿年历史进化才有了多细胞生命。人类只有300万年,人类是在生命进化的整个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要摆正人的整体与部分、人与病的关系。不顾人的整体,孤立地注意局部性病因、病理、病位,这是近代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观念,与其对应的治疗原理和药物,都很快失灵”。于是,他提出“生命的生态共演论”。“21世纪的医学,要从生物医学疾病模型的教条统治下解放出来,从生物医学模式前进到人类医学模式,从疾病医学模型上升到健康医学模型,从对抗医学方法前进到生态医学方法,从追求化学层次物质基础的医药观,上升到为人的主体开放自组演化调节的医药观”。“中医的文化观念是‘赞天地之化育’,参加、赞赏这宇宙之间生生不息的万物。而且更重要的,它是强调生态,追求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前者是生态和谐,后者是生态共演。你活,让细菌病毒也得活……只能跟它们和平共处。”从大概率讲,人类要消灭病毒,是不可能的。纵然消灭了这个病毒,接下来还有那个病毒。“20世纪下半叶,感染性疾病已由病毒性感染和自体性感染占主要地位,而耐药菌株卷土重来,多元抗药导致有效药物的加速淘汰,抗生性化疗进一步加速病原变异,创造出更多新的病原和新的病种。”当前新冠肺炎病毒的不断变异,人们对变异病毒的跟踪精疲力竭,对新病毒的层出不穷茫然无知,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总结中医对病原微生物的态度,重点不在于“努力找病,除恶务尽”,而注意消除其滋生存在的条件,特别是观察天时地理的变化,疫疠当前,勇于面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力求做到并育而互依存,共处而不相害。
- _# ~$ A& F4 V! J/ o" E3 J- A3 E
  中医辨证论治是应对传染病普遍法则
% U$ e: z  Y' T  o2 H0 c" M6 A3 g5 N
* p; X9 ]- E  y) `  当一种传染病的流行,西医在积极治疗时,首先想到的是特异性免疫,寻找一劳永逸的预防疫苗。但中医没有疫苗,中医考虑的是提高人体正气。陆广莘认为“有机生命体是一个主体性开放流通、自组织演化调节的目标动力系统”,中医学是“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这生生之道,其核心是依靠人的主体功能即人的正气,重视人的自组织、自演化、自调节能力和自愈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表面接触微生物何止亿万,或‘卒然遭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这种正气,“是人的健康动力,是人的自稳调节”,是人的全面的精气神,是人体内在的底气和精神面貌,很大程度上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1987年,陆广莘奉命赴坦桑尼亚参加首批中医治疗艾滋病专家组。坦方首席专家问:中国有艾滋病吗?你们见过艾滋病吗?你们做过中药抗艾滋病的实验吗?这是三个很关键的问题。陆广莘从容回答:“中国只发现一例外籍病例,很快死亡,我们小组没有见过艾滋病。但中医不单纯是经验医学,而且是一门理论医学。按照一般对经验医学的理解,过去经历过的就有经验,而理论医学可以应付新出现的病。艾滋病无疑是病毒感染,但病毒性疾病是否只有抗病毒治疗是唯一的或者是最佳方案,不见得!我们现在和过去治疗乙脑、乙肝、天花、麻疹等并不必须依靠抗病毒治疗。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有经验,在治疗艾滋病上可以借鉴。”后来,“21世纪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来了,全球病理学家还说不清楚病原体的时候,广东中医却治好了SARS”。陆广莘说,“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其实就是‘不认识病,能治好病’”。由此可见,对于抗病毒治疗而言,中医不单是另辟蹊径,而是提供更广阔的途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应对传染病的普遍法则,治疗艾滋病可以借鉴,治疗SARS可以借鉴,治疗新冠肺炎可以借鉴,治疗其他病毒性疾病同样可以借鉴。1953年,陆广莘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即前苏联达维多夫斯基的《传染病病理学》。作者在书中说,“传染病病理学的发展,不在于去发现更多的病原体,而是就已知的、甚至更少的病原体,生命有机体对它的典型性反应”。当时,陆广莘是北京大学医学院二年级学生。他对这段话一直牢记在心,反复引用。因为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成千上万,可以变异无穷。它感染人类的疾病,也多种多样。但生命有机体对它的反应,特别是典型反应,是一变应万变的规则。弄清楚这个机制,将是医学研究的质的飞跃。. Y" Z/ J  I* i6 D' a, n- V

: U+ G$ `3 ]2 J, }2 k* n  ?/ ~  正气即人维持自稳态的调节能力
5 q+ X- D" n- v" m0 k& g5 y! K2 T/ S. |2 x2 d7 i9 k* ~0 h) ]
  中医的正气看不见摸不到,却是人人心中所有,生活处处都是。提高正气的办法,包括养生、预防、强身健体、养精守神、问上工、治未病等。对此,中医和西医都有相似的建议,就是充分睡眠、加强营养、适当运动、提振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教育的宗旨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第二句话,帮助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陆广莘对此非常赞赏。如何提高正气?中医没有灵丹妙药,没有锦囊妙计。中医只有目标,没有指标;只有思路,没有线路。有好多补益药,有许多预防方,但都需要辨证而用,择善而从。这是中医的特点,也是医学的不完善所决定的。医学无法回答生命的一切难题,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陆广莘晚年抨击疾病医学,反对把医学等同于物质科学,竭力提倡人体生命科学,就是因为他看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医学的深邃性。50年前,医学家认为阑尾是无用的,扁桃体是无用的,都是人类进化不完善的遗物,切除阑尾、割除扁桃体成为时尚。后来知道它们是免疫器官的一部分。40年前,妇产科放任剖宫产,宣传剖宫产的好处,后来又重申自然分娩的优越性。30年前,医学家对胃溃疡相当无奈,外科手术室不知全切和半切了多少个胃,后来知道是幽门螺杆菌作祟。自以为是,以科学为名,急于回答问题而获取利益者,多为谬误。陆广莘认为,“正气是指维持自稳态的调节能力,简称自稳调节。最具体的自稳调节是阴阳自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保持内环境稳定以抵抗疾病,胜于直接治疗疾病”。因此,“‘治病之道,顺而已矣’。扶‘正祛邪’,最后归结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这就是以通致和,以和致中的治则”。所以,提高正气,就是要保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机条达,中和致平。“对内实现稳态,对外实现适应”。“中医医人,人的心态,人的稳态,是中医服务对象”。如何提高人的正气,我们已经摸到了它的边缘。这里,陆广莘实际强调的,是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比具体措施重要得多。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天人相应。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人相应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应该尊重、敬畏、顺应自然,不能因为科学发展了,就觉得人定胜天。另一方面,人类又不能躲到温室里去生活,还得经历狂风暴雨的考验,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自然免疫的选择。其次,必须认识医疗的功能和医学的局限。陆广莘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责任,但医生不能贪天之功。疾病的康复和痊愈,主要靠患者自身的自愈能力。医生的任务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其固有的自愈能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而非让人长生不老或包治一切疾病,这不现实。再其次,必须落实“中西医并重”政策,让中医有更多参与传染病预防、管理和急症治疗的机会。过去对传染病,基本上是群防群治,中医、西医各显神通。现在管理比较严格,制度比较分明,现代医学“当家”的局面不易改变。但科学实践,统得过紧,不注意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难免有挂一漏万之虞。总之,承认正气,发扬正气,允许正气发扬,是发扬正气的前提条件。陆广莘中医出身,西医科班,属于中西汇通人物。他对中医的坚持,令西医刮目相看;他对西医的认知,令中医望尘莫及。他认为提高人的正气,是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根本。这是他留给我们的醒世恒言。历史的长河奔腾不绝,人类的进化无有止境。病毒将继续纠缠人类,医学将更加维护生命。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生态自然、阴阳平衡,人类和谐、社会和平,则天长地久,五谷丰登,百鸟和鸣,人寿年增。4 t: q8 a- t( G1 }2 _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0:52 | 阅读全部
扶正祛邪,是中医药抗击各种疾病的法宝,对于传染病的诊治,尤其如此。
5 U8 v- a7 ^7 f! A' j当然,在中西医共存的环境下,只有坚持传统,才能有所作为。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3:46 | 阅读全部
《中医群英战SARS》
# o! G) }; g/ }& L  X# r
& G* d# v4 A  S! b——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
+ }- i4 I; f, n, Q6 b9 ?* p0 S- K) M4 G5 U
/ w8 I9 a2 s4 N6 H) R
200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7 k6 I( z* t0 p/ C; z
/ w! u  q% D! W8 p) m3 w% b" w/ [5 q) R
顾问审阅: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李经纬、
1 U" _$ o" m7 h% l4 Y8 ?余瀛鳌、贾  谦、李  浩、李  恩
9 }3 f$ y* m! m* }0 F  o% v( o
  D) s# W: j! N- o0 Q+ ~* \! c: ?) \6 v7 a' y

' d1 `2 A4 M$ W1 t8 L主编:曹东义
" j* }5 {5 k; K+ L: w7 `% i% E) u% k
% O2 {6 w- G" K
4 k, H  @* D% b: E/ O) P" y# B完成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 p/ ?/ x* k; E, H, N  d$ f! ^4 K
# p3 B8 g% v2 U. d' {: b" r8 F% S9 Q: m# i# X
序        3
# e3 G2 [8 Z: N6 a名家点评        4& t3 _1 w/ a$ w2 ?4 c) s8 S
引   言        10/ c( g, `3 h* E2 Y, _' _3 t/ j
史实篇        12
! u( k1 @: L1 E$ @" E8 [序幕:瘟神与人类的战争        13
/ Q" f" R9 R$ [+ Z/ a& @8 ~第一章:瘟神偷袭广东        18
+ I' h6 w6 h' q瘟神发难十面埋伏起烽烟        18+ ]0 ?0 Y& Z3 J
吕玉波说最难忘怀属当初        26
9 r8 v& j( |% H" m6 o广东经验促成中医介入        31
) @6 i5 S4 D- ~9 D" W第二章:高高挺立的中医        397 |7 a. Y8 b6 W$ h
中医的一段屈辱历史        40
$ U. p5 Q2 ]: v禁用词语大笔一挥救中医        466 |% m! |$ ~+ O7 W( _  K, X+ \
邓铁涛论正确看待中医        52
$ }0 P* s# n/ _# d$ L3 l为中医完整体系而守侯        58
1 }3 Y2 j6 L. }8 t向中央为中医参与请战        62. p% \" Y) \( K, B
可资借鉴的石家庄经验        70; O# i9 `9 y2 Q) M
第三章:燎原北上        76
6 A! y2 U# o8 E' z- \: d+ [4 u- M7 G疫情如火考验疾控能力        760 T. U5 e5 E6 _4 V) V1 K1 t
张文康根据什么断疫情        93
. [( O) ^" X+ G, j+ W' @新一届政府的快速反应        113
) y- J9 G# `3 y2 `0 h7 M第四章:奋起反击        123
  b& A) N$ u: k9 V6 x中医药进军主战场        123
! q% l5 H3 s( }紧急启动中医科研        132
' z$ k, T0 [$ }0 H0 d+ h中医群英献方献策        144
) R' s% r; f2 c  g3 W挺起胸膛保卫心脏        215
; s+ F" k! i2 J5 ^第五章:胜利会师        2222 V, {( I: @9 h
三军会战小汤山        222" J/ ?. ^: I' ]# R
流调与出师香港        2305 J* @0 O" y/ O) B
中医会师京东宾馆        239
& ]' c+ V. e4 ]& g收获香山科学会议        268
, a$ J8 E* L) K6 l反思篇        277
0 @9 j/ L  o  @: A2 Y第一章: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        277: x1 v6 s! c" e* I/ S$ E
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时代形象        278
. k, I4 X! Z% x再次突显中医热病辨证治疗特色        280
% U& ]1 C* Y* P& V收获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        282$ S: H1 y7 U: H' p2 E- t
蕴育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突破        2872 L3 U& x" r6 O" T0 h8 q; D6 b  Z0 I: i
第二章:SARS促使伤寒温病统一        290
- a: k" L! ^, q1 \. d! G0 a《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        291
" ^* k  ~9 b, l, a+ k广义伤寒学说的历史价值        292  o* S0 X; B' l' m: F+ D; d3 G
温病概念广义狭义的演变        2932 U( `: K2 ?* k6 w) a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2944 c! G; H/ p5 k+ Q6 T% C/ U" u
统一热病学说是我们的任务        295
% c8 o  y& c" O# Z& p$ P1 i- T第三章:SARS的中医病因如何求        297: b1 U, v% \/ `/ P! P3 g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297
( P  M* Y2 `( s2 ?4 ~4 @伤于寒只是热病的诱因        298
" o$ {1 X5 s: F" r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2996 v& E1 U7 _! M, D6 R
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301. Y- b7 ^. h' K7 S" i
第四章:SARS按什么规律传变        303
7 v- K4 k. c1 W张仲景六经分证及其演变        3032 b( m( X* d: q( C
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305/ E* ?1 ?- ?4 ~+ t0 l
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306& A7 C; K' f9 m1 h! R
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3071 H- S8 g5 A. u- W
第五章: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3102 q8 R/ z# x) }0 ^: d2 m
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310; A  f" j' Q, e# U+ u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3112 T3 t2 c, c6 f  m+ g& m
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313
8 H# J) @. \4 [; ~3 k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3144 O: U# |9 A# y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3158 j' g5 P& X0 l, ]! ]
第六章:SARS应如何辨证        316# C2 X: N9 ]& k7 P9 [: e' w
万友生八纲统寒温        3160 e. V. w3 C! C2 I! M4 o
杨麦青以伤寒统温病        317: d( c. h) m4 R+ z0 t( C& K
邓铁涛寒温统一辨证        318
: C4 M- f! }/ q8 _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3203 U* L! G6 g) b& J
第七章:SARS应如何治疗        324) j: b6 J6 n2 m, d
《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3253 X+ o* G2 ], S, }& j, z0 {( C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325
- B+ |9 P% \' a仲景未谋辛凉解表面        3260 F, y0 b5 S  v. C6 D! g5 t" ^3 K
历代都说辛温解表难用        327- W. @: }5 z4 V+ u, V
达原饮试图直达膜原        328
4 ]( T7 t( ^/ P' I) m. g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33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4:50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3/ B& C/ ]' x; V9 g- u) S
《中医群英战SARS》5 A4 g1 N9 D1 d1 K) g3 V2 {/ N
# w$ R& p5 J7 i* m# u0 l8 w
——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
# a3 g5 F. @, X6 d0 A( P% d
《中医热病新论》
+ [9 O: g. _2 `+ f7 [——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v6 @( S# Z3 N0 v8 A8 X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2 `; u% h2 i  d% ~* b+ U* k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
: k# m4 T2 _% k4 K; f8 W- ?' A9 Y8 {1 U- s6 A% c
主编:曹东义
& `! J3 q1 r' M9 P- t) m$ a
1 c: E# D6 }& L: N目录1 A7 r2 c3 J2 G! V& D5 a; F4 ~/ j

% S/ v; B! V% q, E3 l. o
# {. \5 K! g# V. S/ P( J8 c引言        4
2 h* }0 c. w4 |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3 K0 w7 H' L2 K3 v" R1 k
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
& U/ @  ^* x6 H  U! i* X9 t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 p0 p4 \3 x' O# v% U3 u# o
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 k" t' Y- j2 ~0 ^$ ^( K
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
' T3 Y6 x7 H9 W( b  i7 T7 D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 H7 |5 n) p6 B5 d
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 `0 M" [! O6 N0 I  d# v; @
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1 n# T$ A8 X$ _
“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
' g& l. @4 [6 E6 w- y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9 V. V. r7 e9 q2 [& ^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 y5 C) S8 x% ~
“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 A( S2 ?3 Y) U- A5 \
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 H, S. U& ]$ r, i, L3 k
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
  Q: I. J. z( P: c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
: A! ^5 A4 c' b  R4 }- [. M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2 t) [% X7 U. J) o, K. |
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
+ d3 s3 v, G/ U1 b- c& N; e3 \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
- [* c" ?3 @* g. ]9 J- ^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9 |  j5 e- t1 H9 g4 d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 C1 j: r0 D+ _7 s( {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5 a% s9 s- z% ~1 }
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6 D& n" U7 f. ~9 X9 W  h0 k% _! h. w. t
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
- u5 y6 r# O. o* E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 h# F6 n% T, S0 R" s9 f: K. E
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
7 x: {3 ^3 e, [% ^9 [. w$ ~$ n* p“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 ?' @$ y: @' X
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
8 w" P% `# C* ~6 O6 v" c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 I( G/ y" I  h+ p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7 D4 j' A+ D; `2 Z3 `. y' c) H! P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P0 b6 y' P) i2 T5 l
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
5 H  m1 d7 x' b5 w3 S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 Y( @  R! C# ^: [2 H& x' ^4 q
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p/ K+ }' D  B
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 M2 J, ^! d; A- f% U" u. @: }: G
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 |; \" i. D& c# j/ u/ H
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 C5 R& x6 }- X+ u
《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
4 d! x9 S7 @% I6 x3 K《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2 M$ ]. l0 O$ h: G
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
, S# W! \$ V: ]6 R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 C% Q2 L- Y: K' H0 d0 K& c+ N: Q; q! r2 _
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
$ T+ o  ^! w5 d& q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 u5 J# e/ K3 O8 j; ^; ~
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7 Y( m; C% _" }+ r& n* y
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4 v; x8 `! `! v5 X/ ~
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 J* Z2 Y# d" I* v+ r+ ?" ]
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
; v' G  W0 v. f" {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
% \% p( i$ D+ \/ H, ?& x( Q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 l0 m; \/ |8 e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
, ?: D/ \- B$ r" \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
' b1 C$ p: W- I' E5 F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
. A) [# h" V( D# o+ P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7 O/ N* A! y- ^: W3 G' }4 @: `2 Y# w
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
& x8 R( w8 s7 X( J9 P9 ~# i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 P" o9 D9 ^/ h
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
/ ^  u9 v5 l- A+ F: |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 Z- ~' v1 f! A' Y9 `2 Y9 o) d
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
# u7 I7 A2 N7 n, Q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
+ n  m/ ^2 {0 c( D, m: O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 D6 S' A" i+ j% S( z& I3 Q0 P
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 K. A5 X2 F4 `( ]5 v6 ]
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 M( X% z3 X3 V: ]& a; ^9 f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 L0 \4 V9 ]4 A
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
0 V6 @, u; A6 q6 M1 A- K8 B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9 i1 M% X6 E6 W
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 {' ~" u! u1 K; E- I  \
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 g8 q) |: `( g7 x" Q3 e
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7 }( x9 i+ P5 A4 P# I, Q1 z: [
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
+ L4 _6 H1 [, T: s( Q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
( d- ^4 s, n4 q0 B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 ]8 S0 N- U1 H- e. M& l
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O3 G6 ]7 Q5 ]$ {8 @+ i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7 @" E- ~8 p+ D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1 |/ S% u. Y# x% H$ @* W
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
$ D9 u* N2 E. e( o5 E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
/ ]) n% }+ _0 s% Z) }. }0 S6 p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
. d, ~" x. m, R; e* L, R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
6 u( G" z: a  Z% N《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
7 L3 z6 c+ C( }/ p+ f8 e9 h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 Q, o( _7 W6 a
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
' t" R: u5 f: Z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j" n1 s; F4 @5 ~- G
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 j9 ~! j( M$ q% u" W
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
9 f) K' y0 M* U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8 m& d' M7 d& f3 T7 L9 u
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 I9 E9 E: J" G(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
+ e& o7 l  R7 r  H$ t(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
7 Y/ A& G, f4 O4 S1 k0 m(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4 w/ D0 W2 H( \1 z
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 K! B2 |6 b. D
(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 U6 ?& u; J6 W: N" |
(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 Y' [- Y: V1 m/ T(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
* Z6 r3 g) }+ I. X(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
% R- v* V7 h+ d$ r$ C2 A- s(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
& r- o/ y9 M) A% m2 M7 n: O" X(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
9 y6 C# K+ I( `6 x" B(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 M2 |8 a5 u( g9 e+ D
(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 a) H( b! n5 z  F; q4 d$ w
课题总结报告        1529 l) F, X; O: l1 u, p
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 t' d9 F- k9 ^. C9 R% d) J3 M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 p8 q2 @/ P" G5 k
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
1 o3 `" Y% `1 m+ Z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 |0 X1 l: q$ f! S
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5:2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4
6 Q2 g; U3 F. ]# k2 g' S《中医热病新论》% c. ^5 ~- ]- q# T: \
——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m: K2 }( I2 q( D7 u- O8 r( H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F1 h! b; i& l$ r. b' {《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3 r; X1 h, @- t: j1 ]
主编:曹东义、方朝义
, v) t0 \. Q7 l# k6 f; Z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
6 m: A  G9 T: i
( }2 R& c/ `+ t% i
2 l* Y9 ]3 F/ r" k) p# a目录
# B1 \' Q# `- k0 ?6 @5 c
5 t1 j/ @( u& |/ @/ ^5 \8 t8 G3 x第一章:寒温统一辨证梦想缘起        2
: F: q6 u' _* k4 ]4 n9 i《内经》论述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4; h# ^: P: E" }& z
《难经》广义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9  s4 V9 W% d: F8 l
《阴阳大论》论述伤寒与温病        12# C) W6 {* E, `: v# u
《伤寒例》论伤寒与温病        14
6 Z' k( _" h' O& H张仲景论温病影响深远        20
: G3 o0 V6 B+ E第二章:辛温解表难用开启温病学派        23; ?8 V8 I; _  c/ P6 u8 h: A* A; ?! |0 }
张仲景的时代困惑与对策        240 ]% V3 t* e& i# g! B$ |
《小品方》与《肘后方》争鸣        25. }1 g* J) ~: N! _7 n3 \
孙思邈反对以诸冷物治伤寒        27
; ^7 [8 `5 i: I$ `3 e$ F北宋韩祗和抵制辛温解表        29
/ C6 ^2 r  E; U+ ]庞安常、朱肱变辛温为辛凉        300 y, t6 W; s% F9 B
刘完素、张子和开创辛凉解表法        34& L6 d6 \8 O; Y7 T8 x0 O) s
王安道挤压张仲景伤寒空间        35% q! m- `5 F' h) S* o
陶华倡导辛凉解表治法        41- X) k1 y' v  R5 q8 D+ R" A7 z
张凤逵《伤暑全书》关注温热病        43
% |9 t- `, y; _1 G. z. j9 Z吴又可架空伤寒另立新说        45
0 {$ _$ B* }; L) G俞嘉言系统阐述治温方药        499 Y9 m' Y8 ~6 d  L( d# G
周扬俊作《温热暑疫全书》        51! c: }) S6 P' D% O2 d/ D
郭志邃、戴天章阐述温病        53
2 p8 K: G, [4 s( H# Y四大家崛起温病学成熟        55
$ t0 w0 o/ w: a$ S/ p取辛凉弃温里得失难评        56" |. q2 \0 X. t3 g
第三章:热病理论指导下的成就        62& [% U! b" u# ?2 k8 o& ]3 u
李约瑟难题中医解答        62
. w4 e. N$ A6 e种痘免疫被当做“嫁接”        662 l- c& E) J; f' N3 @" K
牛痘乃“引进创新”有曲折        68: |. ~" h3 e' t/ {
中医萌生“免疫思想”历史悠久        70
# J1 y2 `: k) K4 ]中医原创“免疫技术”很艰辛        73
8 T" j: y( k0 x0 X0 `+ ~7 t; P5 D郭可明治乙脑震惊世界        758 `# f/ n1 v5 ]( D9 ~! l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
, P: D; a7 F! c$ g7 |中医治疗非典再现辉煌        86
1 P' u+ B' O5 ~* M) _* |3 h1 d世卫专家评价值得深思        94: R2 v+ l; J  S
第四章:近现代对寒温统一的探索        102
! N; q  i& O$ [% M. m; I' [, h寒温统一具有临床优势        105
% R. Q8 [. \9 \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6
& n1 H" A3 K( y  k8 R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7
* ?$ ^3 c/ D7 {) U5 K+ `* H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8! b0 {7 z" ~0 J
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9
# A" _6 C0 i# I7 [第五章:寒温统一的现代研究        111% s6 [; y7 x' S1 Q/ Z  O* Z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1
- }( w1 N% f( E1 h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7
+ u2 x$ P7 @- K/ w) t如何认识热病的共同病机        124
" l( [9 u& _/ }! x4 u不断丰富的热病治法        130
" c7 T0 q7 W. t第六章: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36 [$ i) c2 M  ~1 m- u5 I- p( I
外感热病是一个过程描述        133* K* G& }2 s9 c% |% i2 D. g
寒温统一为外感热病优势        136# x/ c4 r5 t9 G& L, c+ ?9 P4 c$ j" h2 ^
病证结合,分级诊疗体系        137* r6 G: V( _- ~4 O7 D5 q
(一)卫表证方证体系        142
3 V2 d0 P' b0 W4 |" J(二)半表半里方证体系        144( J/ D1 ^1 z; z! H  Z
(三)里证寒热虚实方证体系        1455 j4 R) r# O0 ]/ ]1 g+ \6 x- m
(四)热在营分方证体系        146
* f& G2 F2 C. s; W& }: H(五)热在血分方证体系        147( ~& I! t3 E( M" I; ^% R; t) p# o' w
(六)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方证体系        147
' I! @1 J- A3 _0 |- H+ i(七)阴伤邪恋方证体系        148
! k" \3 e* I% s9 L(八)湿热郁蒸方证体系        149' m. F3 C% j9 w* z: m. R
寒温统一为热病的重要意义        149
6 }; Y: B& H' O" B5 u7 ^点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6:0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5
9 M7 [+ ]8 [" s7 G) k1 @《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
- W# O+ r; f6 e0 e- X2 m- i主编:曹东义、方朝义
& S; V$ q0 M! C(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
8 ~: t5 }$ U8 Q
新冠三年不算大疫,现实呼唤、期待“葛又文”,中医必须走向前台7 H- u& d8 C# b3 V6 f6 J' R
曹东义. `  ~: O2 j  K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n* L- B0 e2 C, O. k' ~
/ M9 ?5 \+ j0 Q" c5 Q  G' i
    根据下面的消息,可以看到新冠三年,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取得了巨大成就,受感染的人总数还比较少。但是,时过境迁,病毒变异,换了玩法。
( {! x* U6 Y. t# S9 G: U% r8 P" X& \    虽然病毒致病力(肺损伤)下降,但是传播速度大幅提升,过去希望疫苗构建“免疫屏障”没达到减少发病,严格隔离、封闭生活成本过高,所以不得已**逐步放开。因此,被感染的人会一波一波出现,只要不发生医疗挤兑,稳定经济的大目标就是成功。$ W, J3 S7 V8 F( R* r+ B. W: m
     因此推测,今冬明春,我国防疫形式会有很大的变化;应对这个变化,中医药有独特的优势。
  K5 H  p- s9 _“中医就在身边”,“康养在家”是很多人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 I; A, Q5 y& Y8 h     无论当代科技有多少光环,都遮不住中医药的历史辉煌;9 i* l  C  w* B" X. P# ]
现实困境让科学家承认“科学不是万能的”,
$ H' m  P$ e! K& \0 O/ y6 v历久弥新的中医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V- U0 S0 \+ X8 I5 d* w2 S只是这些作用过去经常被遮蔽,也让很多中医人很迷茫。* ^! H, S, S1 C- D, x6 o
未来,必将让广大中医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大有用武之地的机会来了。5 [5 A; h/ R% F( S, V1 p6 }
    历代苍生大医,都是从实践之中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应对传染病,往往“乱世出英雄”,中医界绝对不止有一个“葛又文”。% c0 T1 e5 |4 Y, Y  d; L- u* f
    千万个“葛又文”,不必躲在背后怕让人训斥“你敢看传染病!你懂病毒吗?!”
6 W9 E( O' S' v7 ?念“违规”紧箍咒的人,也大有求助中医的必要,否则,只会“吹哨”,不喝汤药,后果大不一样。
# {+ c4 n8 f2 T1 t0 c2022、12、7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6:40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58 r8 r; w; L0 e3 u; u
《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 Z  c' t. w- G* H3 P
主编:曹东义、方朝义+ N% Y0 g6 }$ W2 q, B# t! L"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

$ r, @1 z5 y" X2 E( u4 V《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u1 `0 J! |% A! a: Y3 |
曹东义著2 A. m' t; A( z6 X4 \0 _
2004年1月
1 n. q4 j. y6 G: E; H6 W5 u* F4 T' ?; E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 N- X: ]2 g+ Z$ v' e' R目   录0 R/ _9 i0 o! |% Q# _( Y
引        言      2 J* E3 t: m" }
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 s! L) M2 O  L2 h6 e8 F第一节  《素问》《灵枢》伤寒只云热病      : j: c+ x, j) z
第二节  《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      
4 j* }) y; H) @第三节  《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d. v6 i& m$ ?- ^第四节    《伤寒论》如何处理伤寒与温病      
7 E7 a2 V. n) d第五节  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      # R5 J5 Z: J% {- z5 C. t
第二章  晋唐时期的寒温论争      8 y6 a2 K4 ?' k# ~) Y
第一节   王叔和与外感热病      
% Y! w& A6 N' M& u; n0 B" w# ^第二节  《肘后方》与《小品方》的争论      4 O1 u' j* c; |* _7 @2 v$ }
第三节  孙思邈与外感热病学说      ) f8 e( g5 @, z5 h3 w
第四节  《外台》《医心方》按病日列方      
9 w1 s, B+ x3 G4 o& _$ T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演绎温病      + e+ e+ u$ w, Z5 q' ~7 N
第三章  宋元温病概念的演化与争鸣      8 S. }+ F# Y. E
第一节   韩祗和解表不用仲景方      
- ?8 c* X- s3 N/ ~, v2 C% v/ u# q第二节  庞安常辛温发汗加凉药      
4 A3 g% Y8 j+ U2 r$ F& v第三节  朱肱等探讨六经实质      * v2 R/ b% m4 y- i6 f
第四节  郭雍认为发于春季皆温病      
/ T) C% ]9 l2 Z5 O第五节  刘河间、张子和创论辛凉解表      - v/ E* F  W: T6 m
第六节   许叔微、尚从善八纲辨伤寒      
- P/ w( M! W- \; i8 U4 K第七节  王好古对外感热病的贡献      + R% X. s) U2 T" x9 N# i) @9 z  m
第四章  寒温论争引发金元医学争鸣      ! T; |0 K- `2 a
第一节  金元之前详于外感略于杂病      # X7 [8 Q0 X$ C" E) R/ O
第二节  河间从外邪立论治多寒凉祛邪      
8 M3 ?5 ?$ f* v: s第三节  易水创论内伤杂病功在补益      
. {; d$ f9 T5 [+ n1 l第四节 后世遥承易水创肾命水火之论      5 ~; O* T8 L8 i/ `
第五章  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 E0 t/ k3 a+ v$ Q9 k$ U
第一节  王安道在寒温论争中的地位      
! I0 ?7 [5 L& B1 y+ a; n4 V第二节   陶华论温病不可作寒医      
, i5 c: G1 L4 y第三节    吴又可著成《瘟疫论》      
" x) ?" T) I! S# }第四节  方有执、喻嘉言以错简改《伤寒》      
7 Q$ s1 L8 S2 Q8 s3 f, U! w$ d第五节  柯韵伯将《伤寒论》引向杂病证治      
! d' u' F( ^: g/ K2 d! e第六章  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 X7 P/ F9 T9 L0 z3 K. T
第一节  明末清初温病学说勃兴并发      # F2 W8 U; g* l9 F  I
第二节  清代温病不取仲景定义      
. S7 A' l. J* o* B9 D第三节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 L( s# ]* t+ L
第四节  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优劣      4 A- l. c5 l- y
第五节  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      
! Y- l- e9 v& A  ^3 z'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T. ~" O; w' D  t0 z$ ], b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7 y/ W4 o4 c; n5 @9 a. R5 J
第二节  中西医团结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 B' G1 y, u: f( F% x" I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 X! u, X% c0 S第四节   缚住“瘟神”之后      
1 U# m/ Q; C* ^. C, n) u4 |) t附:试论中医基本理论内核的合理性      4 G1 L: i7 I3 L3 _4 h# a
点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7:19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2-21 18:06
0 ~( ?; Q8 a! K" P) L' v+ g新冠三年不算大疫,现实呼唤、期待“葛又文”,中医必须走向前台/ R7 j; Z" h( X. u
曹东义+ m8 b9 x; V/ Y2 n& l* g2 d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3 p; T- ~- S4 K# g8 d' I! l2 x
走过非典,收获新冠
7 a3 a* H. Z; I6 h: n9 m! Y. D——出水才见两腿泥
3 s% O, P+ \+ [: @9 y$ _曹东义
1 P/ T. R# `. [( B0 o" @6 ~)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2 w$ J6 C0 u# X6 T3 f

2 T3 q& n3 _; e8 d- A6 x7 }; N8 A  K2 ]. T" _6 Z
三年抗疫,积累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
5 n$ G/ [- Y( Z" Z" S( f9 z有学者(记者)比较美国与中国的不同做法(见后边附件韩鹏记者长文),很有见地,也颇具启发意义。
% M1 U5 P, C2 Q" L0 f/ S% I$ b反思中医药的现实作用,与巨大的未来价值,8 E/ e2 S3 c  ^1 e. N" e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有几句感想,供各位同道参考:6 I+ p: M; q( f6 d% X
欧米克戎练练兵,5 _8 d4 l( w  ~  c
再有大疫救苍生。
7 `6 U- {  L: T1 w* Y生物战争威胁在,3 T5 A# r; U* O* x
护佑神州中医行。
3 T% E9 `3 g' C9 t
/ n2 O6 C, e6 z7 q0 l8 F: }7 [) t
# n9 P5 L, F, T* @8 }2 s- ]
1 W0 \' S4 \6 t
/ O  b. F& @6 r4 j3 b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医被挤压,严重西化,虽然现实作用巨大,但是很多优秀传统淡化,甚至有不再会用前人的经验了,只会用“套方”,不会“辨证论治”了,既不懂《伤寒论》,也没学透《温病学》,对于《瘟疫论》也有很多误解。指导理论,严重异化,甚至堕落到“原始经验积累阶段”,严重不自信,很难胜任苍生大医的民众信仰。! p7 |8 F2 i, a
必须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习,要告别“泡沫中医”,抵制“自我从属”,要“回归中医”,做真正的“铁杆中医”,这才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符合时代要求,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u! Y9 {, e! w1 S' \4 ^) k
我们走过了新冠原始毒株的威胁,避免了德尔塔毒株的伤亡,面对欧米克戎毒株的特点,0 B1 u+ i5 F; e9 `) A
广大中医冲破各种壁垒、垄断,人自为战,可以“重温旧梦”,一展身手,再度成为“苍生大医”。& Y# ~! G2 S$ J- d- m9 _
苍生大医,人人可做,关键是从实践出发,有真本事,而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不让参与。2 J: |3 I( U9 @1 y3 x

. g0 B. ~$ I0 ~$ {
5 Y2 Y, {: |/ ~2 i2022、12、2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