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医科普名家陈修园,曾长期在河北,为官多任,造福燕赵
曹东义 发表于:2022-10-31 10:27:1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917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2-12-16 13:42 编辑
# B3 V6 l$ v( P0 N# `7 M6 A: j/ E7 k. U2 A( J; S4 V3 U) q% B# \7 t

网络介绍:


3 |; \, e4 C8 I9 l3 r1 b8 r4 g& L

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道光三年(1823)。

8 `: M* O8 ?0 ?

陈修园自幼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学医,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师学医。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一时学医弟子极多。

) [: H) [0 x% I4 \% @

人物事迹


% T; S( s/ n- c5 g

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父陈廷启,号二如,早逝。祖父陈居廊,博学通医。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苦攻经史之余,还钻研医学,专心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颇有心得。见原书文辞深奥,遂加以浅注,或编成歌诀,著《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传世。


4 G- N" L1 |- T7 f1 C; d6 D$ c. q- S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后会试不第,寄寓京师。适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症,手足瘫痪,汤水不入,群医束手。念祖投以大剂而愈,声名大噪。后回长乐,任吴航书院山长。


3 D' P; Z2 j2 _; ?* q, D

嘉庆三年(1798年),主讲泉州清源书院。嘉庆六年(1801年),再入京会试,不第,参加大挑,成绩甲等,以知县分发直隶保阳(今河北省保定)候补。时值盛夏,瘟疫流行,念祖用浅显韵语编成《时方歌括》,教医生按法施治,救活甚众。直隶总督熊谦得痹症,手指麻木,延及臂腕。念祖教以常服"黄芪五物汤",并开方补肾养肝,病遂愈。其间还治愈当地妇女阴挺症。嘉庆十三年(1808年),吏部郎谢在田头项强痛,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而烦躁,六脉洪散。经念祖处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再投以栀子豉汤,病不再发。


5 G4 C' X8 @: B  X0 y

嘉庆十七年(1812年),署磁州,改任枣强,升同知,擢代理正定知府。公务繁剧,仍撰写医书,为人治病。


1 j5 E8 V; a  o; ~  t$ P) |9 }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以年老请休,在福州石井巷井上草堂讲学,培养医学人才;并曾治愈琉球国王之风症。


( R( R( q" y, M" b

医学主张

  H  I1 T4 h. S3 s2 D

陈修园的时代,一般医生为了应付门诊,多半只学习唐、宋以来各个医家的药书、方书,想从中找出几个治病的药方,而对祖国的医学经典著作、理论著作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到著作并不感兴趣。更不愿为研究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


! @" s% q! F. ?6 H) {/ N

陈修园感到这股轻视中医基本理论的风气是不正常的。为了扭转这股学气,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修园告老还乡,在福建省嵩山井上草堂讲学,不但把他数十年来研究这几部中医经典的体会传授给学生,而目,大力呼吁其他医学家也应对这方面的学习加以重视。听他讲课的人很多,来自全国许多地方。


  ?1 z6 _5 [  {% g4 W& {

不成规矩就不成方圆,陈修圆宗于《内经》、《伤寒》等经典著作,他对古典医籍的钻研功力深厚,涉猎广泛,因此他的书籍正统,规范。他还长期从事中医的普及工作,将中医知识通俗化,为后学开启了登堂入室之门。

! K0 O0 K, N5 N5 Z. N: ]

在医学理论上陈修园特别推崇张仲景,是维护伤寒派的中坚人物之一,也是继张志聪、张锡驹之后最有影响的尊经崇古派。在伤寒研究的争论中,他极力反对方有执、喻嘉言的"错简"说,认为王叔和重新编注的《伤寒论》已经把张仲景的学说完整地流传下来,不能随便改动和取舍。他在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面的代表著作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和《伤寒医诀串解》,前两书曾三易其稿,史书称其"多有发明,世称善本"。他还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的方剂和治法编成《长沙方歌括》、《伤寒真方歌括》与《金匮方歌括》,易于记忆、习诵,对后学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很有帮助。虽然有人说陈修园注疏古籍有独到之处,但他上述着作的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他的研究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为后学者、特别是初学者研究张仲景典籍提供了入门的阶梯。

0 H+ j- Q; h5 I( E5 j3 _  u

在临床治疗上,陈修园长于用温补脾肾的方法治疗杂病,不喜用寒凉滋阴的药物。如他自己所说:"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是误人。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弃者列"。他虽然承认滋肾丸、四生丸、清燥救肺汤等寒凉方剂能培补生气,是治疗"痨门"(肺结核一类消耗性疾病)不可少之方,但也只能暂用。而对保元方、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归脾汤、附子理中汤等温热方剂则大赞其"补虚退热,进食除疾"、"益精气,扶元气"的功效,有"补火以致水之妙"。


& ]$ }/ i( {- H( x. E' M8 J; y* {

人物事迹

6 q0 X/ w2 J1 r2 a. F" b

在北京,碰到一个叫伊去林的人患中风证(相当高血压后脑溢血),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十多天未进食,京城的名医都没有办法。陈修园诊断后,当即开药给病人灌服,病人不但醒了过来,还逐渐恢复了健康。这件事一举轰动京城,一时找陈修园看病的人盈门塞巷,络绎不绝。


3 Z0 ]4 f, |/ a; ?& X3 o

后来,有位大官强令陈修园做他的私人医生,陈修园不愿意,便借口有病,于乾隆癸丑(1793年)秋回家乡福建。嘉庆六年(1801年),他被任命担任直隶威县(今河北威县)知县。当时直隶各地农村妇女患阴挺(即子宫脱垂)的人很多,直隶臬台(按察史)付廉久闻陈修园大名,见他来到直隶任职,对他尤其敬重,多次向他请教治疗此病的方法,陈修园给他讲了这种病的病因、病理,提出了一些治疗的方法。按他的方法治疗效果很好。

! C' e* u; G2 p3 \; t

主要著作

" k  ~8 H: V1 u5 U9 m

陈修园著作很多,坊本有题名二十三种、三十二种、四十八种、五十种、七十二种的说法,多为开蒙普及读物,有《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灵素节要浅注》、《伤寒医诀篡解》、《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景岳新方砭》、《伤寒真浅注》,因此影响较大。在学术观点上陈修园是典型的尊经崇古派。后世所编《陈修园医书》中不少是托名作品。


' k. O6 O" O5 i* L% X- B0 ^

陈氏"劝读十则",根源于清,流承至今,所论内容丰富,见解明确实用,古今皆宜。此乃启迪深思,备受人用,医术医德医患,收益久远矣。

8 V! v0 S$ W- {' Z2 K% E+ c3 n: z# L

解放前,虽然各地设立了一些私立中医学校,但能人学人数不多,可是读陈修园书而当医生的甚多。中国当代的一些著名老中医,也有不少是从陈修园的书开始学医的。由于陈修园的书畅销各地,买的人很多,书商为谋取厚利,以假乱真,把其他医家的书也印上他的标签,故有陈修园医书三十二种、四十八种、五十种、七十二种之说。


. e, R0 ^+ L* w: I

陈修园是遵经派,明白《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夫医家之于内经,犹儒家之于四书也。日月江河,万古不废"。在医学教育方面,陈修园特别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定向作用:"医学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因此,《南雅堂医书全集》具有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心,博采众家之所长的整体结构。这套书内容比较完备,包括了经典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药物和各种病症的治疗;写法上深入浅出,又多从临证需要出发,切合实用;文字清新流畅、浅显通俗,且多赋以韵脚,或作成歌括,易读易记。因此这套书利于自学,是中医普及教育的理想教材。无怪其问世以来便广为流传,近两百年中好评经久不衰,对中医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6 J# i8 B) D0 R, s8 u$ D

《南雅堂医书全集》的巨大成功,除了上述的内容、写法和文字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作者济世救人的诚心和著书的态度。如前所述,作者的好几本书都是由于自己在大面积救治病人时,痛心于庸医误人的现状而起心撰写的。而作者对于写书的严肃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使人感动并堪作后学的楷模。

$ _3 o5 f3 i% X6 B7 J! M3 s

据陈修园的儿子陈元犀说,他父亲病危时十多天水米未沾,他已经为父亲准备了后事。中秋那天半夜过后,他父亲又稍微清醒些了,每天早晚可进一茶杯的水或食物。于是就对他说:我这几年所写的书还不完备,比如霍乱、吐泻两条也须重新补写,应该采用张仲景的理中汤和孙思邈的治中汤,"以正群言之失,亦以见古人立法之纯"。他把自己在人间的最后光阴,都投入到自己留给后人的书上,其诚可感、精神可嘉。

; ]1 J2 g* Y, ], Y" p) s

《南雅堂医书全集》是在同治四年(1865年)首刻刊行的,接着就有二、三十家书商翻印。在不断翻印的过程中,书商们就逐渐加入他人的医书,混杂其中,于是从《陈修园医书十六种》变成了二十多种、三十多种、…最后多至七十二种!在加入的医书中,有的是名家的著作,比如王孟英的《霍乱论》和竹梅居士的《急救经验良方》,有许多是无名氏的著作。这个现象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南雅堂医书全集》在当时流传之广。不但学医的人争购,连许多不学医的人也要买一套放在家里,作为保健常识书来翻阅。

! t6 @9 `6 r: x3 b' _- [1 _0 O

到了清代,历代中医典籍已经汗牛充栋,授徒的中医们各自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解选择授徒的课本,官方并无统一的教材。乾隆四年(1739年),一批医家在乾隆皇帝的御召下用三年的时间编撰成了《医宗金鉴》。这是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共有48册,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各科的疾病治疗方法。这套书平正朴实,强调基础和应用,是官方出版的医学教材,也是皇家的太医院医学考试的标准参考书。这套书出版时(1742年),陈修园还没有出生。因此,陈修园的《南雅堂医书全集》是在《医宗金鉴》这样一套权威著作的对比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个人专著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0-31 10:45:20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10月3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  z3 K2 k- H$ s. H2 h

7 ~1 d% L- B- Z1 J3 X" N* ^: b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8 Z: \7 F4 w; c, v% p
       试论陈修园的功与过。5 w( x: ?( g! i8 b, C( q7 j! D
        陈念祖,字修园,福建长乐人,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清代著名医家,著述及注释医书16种,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然而人无完人,有功亦有过。   4 d9 I9 O% O! @  P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讲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0-31 10:45:47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0-31 10:459 t( \" \# \8 X# i' W+ A% T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10月3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 ...
$ ^1 X& @/ D, x" k' t' m# C' S0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d* w" v3 c+ X6 r1 \0 q6 y
@馬京雪(13463941644) 
  F0 w( E# P( a9 y把你的讲稿发给我看看1 l+ u# E  ]! n, b) y
5 p( C, K/ d5 J
马京雪:  o3 m( C! }/ p' E1 g9 J
等一下,回去了发,师父
5 G! t: k' d; F2 q. I/ j: x1 v/ K
/ @* K+ A* d- m2 p  z- Y, `" c  M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U+ H* i. N) s( o; w

  h! D& q+ ^5 o1 u" z; n4 l. h8 s1 T
+ `& @. |! G; V马京雪:
2 R0 o: ~, }* ?+ n7 D2 b* @[文件]
/ F: l# m  H7 X: s9 K: d6 T  f4 o$ K" i9 P8 Y5 D/ K' Y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M( ^+ C" b) p& w0 r
谢谢8 W" e7 m- g: v! k* M' A5 Z1 i4 P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0-31 10:46:41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0-31 10:45+ G/ X5 L& j% v3 o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3 x  A+ Z% u, w6 P@馬京雪(13463941644) % q: @, W& B: Z# ^7 Y# ]
把你的讲稿发给我看看

+ o5 y7 J. j5 B7 v试论陈修园' ?/ x% ]# A( e2 p! r7 A2 `8 s
陈念祖,字修园,福建长乐人,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清代著名医家,著述及注释医书16种,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现试论陈修园的功过,以就正于同志。7 w/ U! [+ v- f

- \7 e' J& R) l. m' D% F一、《医学三字经》剖析
3 v$ C( ]$ u/ ^4 `4 l" ^陈氏《医学三字经》非复古之说,且看陈氏该书《医学源流》一节所述:
6 X5 F* v8 [, M* i( Q. f- F1 |1、“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这一段,并没有说越古就越好,抬得最高的是南阳张仲景,陈氏书中一再把张仲景比作医中“圣人”。他认为最古的《神农本草经》只在“本岐黄”的注解中提了一下。1 u2 ?' `2 c: N, k, I- C
“医之始,本岐黄”看来好象违背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上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学说。但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居民,距离有阶级的社会尚远。范文澜同志认为:“古书对黄帝的传说特别多⋯⋯这些传说多出于战国、秦、汉时学者的附会,但有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即古代学者承认黄帝为华族始祖,因而一切文物制度都推源到黄帝”。产生于战国时代的为中国医学理论奠定基础的《黄帝内经》就是托名黄帝和岐伯之作。
6 Z: P/ n- M6 F& f6 P陈修园根据《内经》,因而认为“医之始,本岐黄”。这是陈氏沿用了前人的看法。在他那个时代能有这个看法,比之认为医源于巫已进步一筹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9 B5 U9 W2 X/ X! Y! O7 F

* c* d. @/ u7 [" M9 x% [) b8 G2、“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这一段看来问题较大,好象自唐代以后的医学都一笔抹煞了。但从前后文的朝代来看,这三句实指宋代而言。当然这也是有片面性的,他没有看到宋代由于活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大量校勘医学著作的发行,为继承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精神,征集群众对防治疾病的经验,编印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还有医学教育比之唐代也大有发展,临床医学蒸蒸日上,向分科发展,例如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儿科杰出之作。陈氏看不到这些成就是不
' r; m. Y+ ]. g8 J& n对的。7 c* t5 i. T# H/ [: b
陈氏接着说:“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可见陈氏对于金元四大家,褒多于贬,尤其对朱丹溪可说是够推崇的了。
/ @3 F( Z& Y5 v- P6 d
0 ~$ Z4 l& {* B- ]% J3、“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案,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傍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陈氏对明代以后的部分医家,按他自己的尺度给予褒贬,其标准尺就是“张仲景学说”。若说陈修园是个厚古非今论者,不大确切。更确切地说,陈氏是伤寒学派的卫道者。陈氏《长沙方歌括》卷首之洋洋大文可以为证。《灵枢·素问集注》一书连个卷首语都没有。陈氏《神农本草经读》凡例第一条曰:“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湯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足见陈氏处处不离张仲景也。
! Q; E2 X6 P" ?上引全部《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之内容,只有《医学三字经》全部内容的九分之一,其余8/9是把他自己对内、妇、儿等科的常见病治疗经验,写成精练的三字歌诀,以便于学者记诵。《医学三字经》所引用的方剂,仲景方比之时方仅多0~20方耳,可见他治病并非排斥后人所创方剂。
# r, u- J  N4 w, b《医学三字经》卷四附,还以简括的文字论述阴阳的重要性,介绍十二脏腑的作用,推荐汪讱庵《本草备要》的经络歌诀,以引导读者重视中医的基本理论。
# X1 @& x% {: k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陈氏对于运气学说持否定态度,而运气学说在《内经》中占不少篇幅。《医学三字经》最后引用了张飞畴运气不足凭之说以代表他发言。张氏说:“曷知天元纪等篇,本非素问原文,王氏取阴阳大论补入经中,后世以为古圣格言,孰敢非之,其实无关于医道也。⋯⋯苟奉为治病之法,则执一不通矣。”《医学实在易》在司天在泉图说之后,又再引张飞畴此说于卷末,可见陈氏于古医经并不一味盲从也。至于运气学说今天如何评价,则是另一问题了。
  Y7 P) p( e# b2 K《医学三字经》并非复古之书,而是根据陈氏的理论经验与体会写成的一本医学启蒙著作。陈氏重视《内经》与《本草经》,但使他五体投地的是汉代张仲景的著作。陈氏在一生医学实践中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理论与方药,的确能愈病,因此他是伤寒学派的卫道者。但在临床实践中,他并不反对后世医家所独创的理论与方剂。推崇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为脉诊最佳作;承认王肯堂之《证治准绳》详而备。陈氏《金匮要略浅注·读法》说:“学者遵古而不泥于古,然后可读活泼泼之仲景书。”他是反对泥古的。
% f% Z8 P7 |4 `$ x4 R( {1 p6 g0 w' q) G5 H4 t, o: j
二、普及医学有功
! z+ e( s  e' x0 |6 x  ~8 C清代除《医宗金鉴》为法定的医学教科书外,陈修园的16种书也可算是中医自学丛书或教学之书。我国长江以南以此书为自学或授传者实在不少。文章浅,易入门;歌好读,容易记。解放前虽设有私立中医学院校,但能入学者甚少,因此,读陈修园书而当医生者则甚多,现在的名老中医中,亦有不少是私淑于陈氏的。陈氏著作甚畅销,故书商乃有陈氏二十四种,七十二种等版本,把其他医家的著作编入,以谋取厚利。可见其影响非同一般。+ f1 d' H7 U+ O4 F4 g3 ^: i
陈氏医书从基础到临床,以《内经》、《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心。8 Y! {- i8 H: u5 X' x
陈氏之孙心典于《医学从众录》自序后说:“先大父,医学宗长沙,一生精金匮要略浅力在《伤寒论浅注》、《注》等书。”今天看来,若论陈氏的代表作并非上述等书。陈氏总结了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和理论的著作,除入门书《医学三字经》外,应为《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等书。这些书可以说是灌注了陈氏的医学理论与经验之作,对普及医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如《时方歌括》小引说:“每值公余检阅时方不下三千首⋯⋯又采集罗东逸、柯韻伯诸论及余二十年读书临证独得之妙,一一详于歌后,颜曰时方歌括。”又如《医学实在易》凡例说:“三十年从事于医,若能以此公之于人,亦可起夭札而福苍生。”* ^6 f7 j: F& H# g( [) _0 H

* M* D1 ]1 f) Y9 Y* ^  s
# w; U+ m: n* w0 k) }三、陈氏思想$ P6 ]0 z* C8 i% N. w1 A
陈修园有旧文人的陋习,自视甚高。蒋庆龄在《神农本草经读》序言中,给他拍了一张小照,颇为生动。序云:“陈修园老友精于岐黄之术,自负长沙后身,世医环而笑之。及遇危证,缰断桅横,万手齐束。修园往,脱冠几上,探手举脉,目霍霍上耸。良久干笑曰:‘候本不奇,治之者扰之耳。’主人曰:‘某名医,’曰:‘误矣。’曰:‘法本朱、张、王、李。’曰:‘更误矣,天下岂有朱、张、王、李而能愈疾者乎?’口吃吃然骂,手仡仡然书,方具则又自批自赞自解,自起调刀圭,火齐促服之,服之如其言。”观此则陈修园书中好骂前代医家的性格就可以理解了。其实他既好骂人,又好学人,受他骂得最多的是张景岳,还专门写了本《景岳新方砭》,但《医学三字经》中的咳嗽诸方,却以景岳的六安煎为治外感咳嗽第一方。景岳有知,当哭笑不得也!陈氏有时又说些公道话,如《医学从众录》自序说:“ 有能读薛立斋、王金坛、赵养葵、张景岳、张石顽、李时珍、李士材、喻嘉言八家之书,即为不凡之士,尚可与言。盖此八家虽未能合《内经》之旨、仲师之法,而书中独得之妙,亦复不少。”据说陈氏40多岁以后日益谦虚,谓其言呐呐,如不能出诸门云。《医学从众录》则是他晚年重订之作。因此对陈氏的某些言论和他的医学实践,要加以区分,不能一概而论。8 X+ U' ?9 q7 v: P
我国医学,自金元以降,创新之风渐成主流,医学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温病学派,上接刘河间、朱丹溪之学,从吴又可到叶天士、薛生白、余师愚等,名家辈出,温病学说已自成体系,异军突起,独立于伤寒学说之外。陈氏出生于叶天士没后七八年。他的医学思想到底是出于脱俗、出于怀古,还是出于个性?这个问题,《医学三字经》最后四句,似可解答。这就是:“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陈氏对钱塘张隐庵、高士宗备极推崇,足见陈氏之学私淑于张、高,受两家学说的影响,深入钻研了张仲景的著作,上溯灵、素、本草经,并深信“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这就是陈氏的指导思想。但因临床实践和形势所趋,加上他+ W. s' X2 U4 q3 w! ?. ]& D% K1 f: `& ]3 ~
的好学,又不为仲景及张、高所限,于《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时方妙用》等书中,总结出他二三十年医学实践的成就。6 S1 L9 E% g6 `' Z, _
陈氏著作,少谈温病学说。是当时未见温病学派的著作?恐怕不是的。他的《医学三字经》及《医学从众录》都曾托名叶天士之作而洛阳纸贵。他在《长沙方歌括》卷首〈医病顺其自然说〉:“病家能一敬信其言而不疑,且架中不藏《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万病回春》⋯⋯《临证指南》之类,又无强不知以为知之亲友,与依阿两可,素称果子药之先生,朱紫不乱,则名医得以尽其所长。”他已把叶天士门人整理之叶氏医案《临证指南》列入书架中不宜有的书目之中,并批评温病派医生为果子药之先生。陈氏间接触及叶天士者似仅此耳。《临证指南》是杂病医案,而不是温病专科医案。查其对温病派名家批评仅至吴又可而止。陈氏治温治疫,除了主张宗仲景六经辨证之外,喜用九味羌活湯、人参败毒散、甘露饮、藿香正气散,或防风通圣散更加牛蒡、银花、桔梗、贝母、瓜蒌仁之类。
, D% @+ Y# ~, N并认为防风通圣两解表里为疫证第一良方。“用之得法,不论新久,头头是道。”可见陈氏对温病学说的钻研与运用尚少,亦未对温病派作正面的批评,只大声疾呼要学习张仲景。看来陈氏眼见医趋时尚,不多读书,不钻研基本理论,不读古典著作,忽视治病卓有成效的仲景之学,故欲补偏救弊,同时亦受遵经思想的影响,因而形成陈修园的医学主张。+ d4 z7 K/ ~9 ?5 L. b4 Q$ ^2 `
; d% d& l2 F4 U4 ]% }

0 r+ Q# @. C3 P$ {" @! z" f2 [结语
! B. v* W- ~6 y- @: T1.陈氏《医学三字经》是一本医学启蒙之作,也是陈氏医学理论与经验的缩影,可能在见解上有这样那样不足之处,但其学术价值仍甚高。. D& u; r/ G- y$ j. {( Q
2.陈修园是一位热心普及医学的医家,在历史上有过较大的贡献。  w. p2 X. D" J9 I3 h) o% E8 w; I
3.陈氏学术思想除了受张隐庵、高士宗的影响,深入研究仲景之学外,并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吸取别人之长。为伤寒学派的卫道者。7 W3 p' y5 [* i/ f3 Y: m) z7 y! S1 ]
4.陈氏当过官,自视高人一等,有旧文人的陋习,好骂人,有批评过当、自相矛盾之处,是其所短。攻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未能虚心吸取温病学派之长,对其本人及其普及医学工作,都是一个损失。但我们不能以完人要求清代的一位医学家。  K0 v8 ~) C: {1 C$ U4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0-31 11:32:27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0-31 10:46( w% E5 {4 j/ `; s( ]7 b4 Y- P; b
试论陈修园
; F1 G3 y5 Q8 O8 v- A陈念祖,字修园,福建长乐人,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清代著名医家,著述及注释医书16种, ...

. X9 @9 |  r+ `. \9 X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对于陈修园的了解,比我们深刻,见解也很值得大家学习。
0 N" a8 W. |# u+ ~' W# m) d* X0 z评价一个古人,是很不容易的。
5 X' i' J- h8 W# U一是对古人的了解为基础) F# m& t, U% N% z; X1 b% |
二是结合时代背景与学术发展的情况,能够独立见解,有利于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并重,$ a- Q) A. y/ j& U% Q/ A
这样才能成为大家明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0-31 11:33:01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0-31 11:320 R) A0 p, I4 C' ^: y' t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对于陈修园的了解,比我们深刻,见解也很值得大家学习。" i9 x% n9 C& t1 j  \2 a, c
评价一个古人,是很不容易的 ...

6 I, Z* ~4 s: j: Z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医师在宁晋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邓老论陈修园的医学成就。7 ~9 \" i( q2 {. V
      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道光三年(1823)。他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曾任直隶省保定、衡水枣强,邢台磁州、擢代理正定知府等职,长期在河北省境内为官,写作医学书籍。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一时学医弟子极多。
+ q# o4 j. h7 S* S( h/ y     陈修园虽是官员,却特别重视中医科普,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定向作用:"医学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因此,《南雅堂医书全集》具有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心,博采众家之所长的整体结构。这套书内容比较完备,包括了经典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药物和各种病症的治疗;写法上深入浅出,又多从临证需要出发,切合实用;文字清新流畅、浅显通俗,且多赋以韵脚,或作成歌括,易读易记。因此这套书利于自学,是中医普及教育的理想教材。
7 ?, z: E4 |5 C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