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2-12-16 11:32 编辑 6 a7 T4 d5 d4 t1 P% h. ~( t
4 e0 x4 M" N+ T+ C0 Y- X% a
—1—中医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6 X, o2 l$ _6 q5 |( k( {) j
7 U, r8 k6 j; v5 V2 c) D/ Y
我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个春秋,受我的父亲蒲辅周的影响,对中医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目前中医面临的问题使我忧心忡忡,后继乏人乏术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m" S( W' l& R, ^' K3 ~7 @
2 L+ ^. I- P6 q4 H1 C/ g
我的家乡梓潼县,号称“中医之乡”,但是在县以下,现在几乎找不到纯操中医业务的了,医生治病多用西药,兼用一点中药,这些人对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都不甚了了。. O6 V6 @, D+ d( b& `% n
/ ~. C, w8 Y( d& s4 ]; i, z' I 在县级中医院,能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者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是开个中药方又另开一个西药方。比如对一个感冒发烧病人,中药方开个麻杏石甘汤或银翘散加减之类,另外开个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类药或注射或输液。; H5 T: W9 T. T
8 J* a. I% G5 n
为什么这么做?一是对中医学术不自信,运用中医手段治病没有把握,为了保险;二是为了增加收入——中药处方最多不过几十元钱,难以维持生计。: f. `( z9 U2 a$ N' @9 {
一位县人民医院院长曾对我说:) o. J# \2 y7 y$ O9 t2 `6 \( U) m( C& W
2 R; H( Z- X4 X' x
“我们西医比你们中医强,我们不要什么政策扶持,而你们中医要靠政策来扶持。”
! ^9 i7 S u6 V# z/ w
5 m+ \+ ]' w$ P; y2 W 的确,中医政策是党和政府对中医的关怀,但中医为什么仍每况愈下?这里面有多种因素。* E& r9 ~( `# S$ z5 ~' M
, e# [- ]# o, Z2 N$ Y! ]
2000年以来我多次赴京,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青年中医有些接触。这些青年都非常热爱中医事业,但是都感到搞中医前途渺茫,有的打算改行挣了钱,有了经济基础再来学习中医、发展中医。
& \7 M- j0 G0 v1 \' K$ ~; ?
3 c, {) g* E1 \. i 近几年,接触北京的青年中医,看到基层的中医状况,感到中医的路越走越窄,中医力量在萎缩,真正技术过硬、能挑重担的中医越来越少。
2 r, H: W7 m$ ^) j- W
0 o. S2 N' i. F0 ~' w —2—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F* C' D4 J; |" c7 f
3 h$ W* x8 m. p% D 这些年来,政府为振兴中医也做了不少工作,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结果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导致中医队伍离心、萎缩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一个简单答案是:搞中医挣不到钱。4 E2 ?. w4 L7 V: z
1 J# X1 }- |, l6 o S
在市场经济社会,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我记得2003年健康报曾登过一篇名为《土鸡蛋为何卖不出好价钱?》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广大中医人员的强烈共鸣,抓住了要害。可是,后面就没有下文了。4 y% P" ?# D! g6 d8 ?1 ]
) l: q* [- z: L- f) I
目前的情况是药贵、医贱,西医靠设备、靠新技术和药品的不断更新,虽然医疗收费偏低,但化验费、检查费和西药的价格高,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 p" Z( H( u; W3 v2 u2 {! P
3 ~) L7 K* I ?' h 中医则不一样,中医一直定位于简便验廉,很多流传下来的成药疗效可靠,配方固定,且价格常年稳定。而一个好中医并不需要很多额外的检查,主要依靠望、闻、问、切来诊断。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大量为科室、为医院创造效益,造成中医科室的萎缩。
0 A2 [$ y) c9 Z `; i% t4 E+ X0 W# G; d
从事传统中医的人员收入远低于同等水平西医,也远低于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开中药处方是既费力又不讨好,于是很多人转头多开些成药和检查以提高收入。; U' {, }( |9 n
4 Z. j4 F4 Z( Q$ ~ 有些人把中医今天的困难局面归结为中医教育的失败,我个人认为中医教育的问题相当严重,但根本的原因却不在教育。- f6 T9 C: P H/ v5 |) X, H
6 [1 I1 Z$ h( C3 H" Y3 M7 M 由于教育是为社会需求服务,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以销定产”,而不是“以产定销”,经济是基础,在现行政策下,中医不能创造很多的经济效益,在这里经济杠杆就起到无形的调节作用。$ ]0 v* i& H9 ?' T1 t) v# T3 `: D; ^
/ W0 m+ h* C* T- q8 j* W6 p; y
由于市场——医院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已经转向更多的需求;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西医为主,因此决定了教育的方向转为以西医为主。' j$ K+ {/ S. N$ I
5 X3 F! v/ n& T G f# u
对于现代人,中医理论难以理解,学好中医不比学好西医省力,而且学成后难以见到经济效益,造成学习中医的学生转而重视学习西医基础,从而变成一个开中药的西医,造成中医从业人员素质的下降以致流失。
) E4 T8 E0 u$ k% p' H, a$ V8 F, {- D0 d S$ q) N/ O, F: s
—3—必须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发展中医1 o8 G& {" b! b+ W' \( _5 Y
* S$ Z9 z3 [" N& t9 W! ]+ C$ o 医疗技术卖不上价,医疗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这样的政策严重影响了临床中医的积极性,并且危及到中医的生存。在收费中体现临床医生的劳动价值,对中医显得更为重要。
4 {! _8 ^1 P W7 x6 [
8 {4 B) z2 D5 d" T 以前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知道是草,用得好是宝。”没有了好的中医,再好的中药也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发展中药产业而不注重真正的中医的培养,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废医存药,久而久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8 D6 B: D8 U" H
$ P/ K5 y% F( v6 r, ?# k 中医的经验最后体现就是一张处方,一个医生也许要用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毕生的精力才能真正研究出疗效较好的处方,用于临床可以收到很大的社会效益。
D8 `( n& p1 ^. [. W1 a+ w4 }
& G# @) h+ Y& D' ]! `; Z, h9 z 可是个人得到的却微乎其微,这极大地挫伤了真正潜心研究中医者的积极性,造成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东西大行其道。' g4 ?/ k R4 m) u4 J
3 V/ |- p& e( e5 w
认定有真才实学的医生,给予相应的社会承认及适当的经济上的鼓励,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进步,而惟学历论、惟科研论,忽视中医临床能力的评价,只能多出一些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
8 m" [" Y, R- _: j: }' M+ a5 z6 g3 X6 Y+ w9 Z; t; R
这种导向无疑对中医队伍的损害是巨大的。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临床医生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把临床医生的点滴经验集中起来,再在有条件的院校加以整理、提高、升华,再用于指导实践,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1 `3 v# | x4 H! h" Z
% @3 ?" B; R/ Z% ~" t 这些年来,为了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投入与产出是不相应的,这与某种程度上违背中医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关系,中医不同于其他现代科学,很难用发展其他学科的方法来发展中医。7 G7 F1 k0 P$ @, `
" x8 ~+ o; Q+ P* F/ Z: H$ {
有人形容现在用西医的规矩来管理中医,就像让神甫来管和尚一样。中医来源于民间,是个体诊疗,应当在具备执业资格的情况下鼓励用纯中医的方法个体开业,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有利于在实践中发展中医。; S4 o. i2 L% q7 j
5 q+ u- B; d3 d( [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一切有利于中医保持临床疗效的行为均应得到鼓励,如师徒传承制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医人才,在临床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允许中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制药,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等等。
. p; f- d6 A6 a f7 e. F! f1 }% D8 } n& M" \4 }/ P4 r, e) \4 T; A
—4—如何发展中医理论?9 w7 C! ?8 |2 Y; W, q
* c, b/ @0 [4 X, D+ h
中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无数实践证明中医是科学的。- m" r; y" a2 S' s2 M5 c0 ~2 `+ `3 v
# y7 C5 ]9 p) A: X 然而中医发展却十分缓慢,症结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中医侧重于个人的经验积累,理论比较宏观,学派之间交流不够,是一种小生产的形式。 s" }2 y% c& b4 ?5 A A/ ?- l$ n
/ U+ t3 X+ L% [8 m: s
中医发展中应当打破学派间的门户之见,加强交流,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根本又是最直接的认证方法,但是在临床中遇到无证可辨时,适当参考现代医学的检验数据可以帮助认病,提高疗效。& P- @! T9 R4 H& g* `. M
& l$ z3 ]- q. ~3 l6 D
如果还是一味强调纯传统,再在故纸堆里找老祖宗的只言片语,将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 U% j* [, w4 _8 i
) C. \" N, k4 y$ o不是说不遵经典,相反要重视经典。应当以学习经典的原则精神为主,更要与临床实践结合。即一切的理论学习、发展必须以能够为临床服务、提高临床疗效为惟一的目的。0 Z8 j0 Z, @4 s9 v. @
, c3 u' _, d# M+ H c; f2 O: C+ Y
《内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医经典,是因为吸收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物候......各个学科最先进的理论,从而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从《内经》、《伤寒》到民国,中医的理论都在不断地充实、发展。9 E! v0 N- q# A. }3 N
; @/ T: v% Q2 w% L1 |6 U' [7 ?% l/ X8 f
有些医家如叶天士、吴鞠通不是曾经也被指责背离了《内经》、《伤寒》,而今的结论如何?( D" j- c0 a: d+ p$ Z4 o: S
! X, d' Y/ @. L8 x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医也应当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发展。5 ?0 g2 ^9 O3 J0 ^# v+ x O* u, J
. V- X# K+ R8 K9 Y! M Q6 `" @8 `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了解这些知识!谢谢!" J# j- e4 X9 E2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