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天地相应 《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天为阳,地为阴,人居天地气交之中,禀天气而有六腑,受地气而有五藏,天地皆备于人身,故天地人三者同气,都由先天元气演化而来,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在人则为生长壮老已,在万物则为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无外乎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1、人天同构。人体的组织结构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与之对应的东西,人身就是缩小版的天地。 《灵枢·邪客》:"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 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 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2、人天同类。根据事物内部运动方式、状态或显象的同一性结合“五材学说”概括为五种动态平衡的运动方式,亦即五行学说。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将在天的方位、季节、气候、星宿、生成数,在地的品类、五谷、五畜、五音、五色、五味、五臭,在人的五藏、五声、五志、病变、病位等进行五行归类,这样就可以通过类别之间"象"的普遍联系,来识别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3、人天同象。象是经验的形象化与系统化,象是动态的,不是单纯的模仿其形象姿态,而是模仿其变易。象是全息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藏象理论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藏之间以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是将五藏联系六腑、 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五情,以五行学说进行阐释的五大"象"的系统,并完全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综合功能,旨在指出人体内部与人体外部都是按照" 阴阳五行"这一基本法则统一、整合起来的。故而, 藏象是一个哲学与科学双重意义的概念。 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推知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机理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方法论,中医学借助其来推知内藏功能。如借助对天动地静的认识,以象天动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腑,主泻而不藏;以象地静的心、肝、脾、肺、肾为藏,主藏而不泻。 4、人天同数。生命运动与天地自然一样,有理、有象、有数。通过取象比类,可知气运数理。《 素问· 六节藏象论》先论数理,后论藏象,深意寓在其中。 河图描述了天地阴阳一体的整体恒动观,而洛书则为我们描述了天地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故而。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描述时间方式和运动关系,而西方的数是数学概念,是描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藏象理论则以五元序列来表现,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核心。四时阴阳涵概了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藏阴阳为核心,五藏阴阳涵概了五体、五官、五脉、五志、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与人体的五藏阴阳相互授受、通应,共同遵循阴阳五行的对待协调、生克制化的法则。 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是人天同数的核心内涵,所以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月亮盈亏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当旺"季节相关,如春季应肝,望日则肝脏气血充盛,朔日则肝脏气血亏虚等。其昼夜节律是将一日按四时分段,指人体五藏之气在一天之中随昼夜节律而依次转移,则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肾主夜半。 天人之间的取象类比,是超逻辑、超概念的心领神会的类比,不是物理学的概括,而是哲人对世界的感觉分类,是哲人对物质及其性情的感觉分类,是"同气相求",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而感觉的相似、感觉的类同、感觉的相通,必然有着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的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直观生命的体验,是我们领会中医学的真正出发点。
- I7 O1 P Q3 M9 w& O1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