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金栋先生作“《扁鹊镜经》辨识”,指出这是后人整理与扁鹊相关的学术著作
曹东义 发表于:2025-8-21 16:29:4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30
  • 更多
    & }% u1 Y2 V! g; R% O$ a7 {
    " ^( U4 Q6 G7 ]' E) \1 o5 U  m
7 I, P' p: z# \2 Z
' @: A2 ]; U5 ?0 r  Y2 O3 q
3 m& @3 t% x3 ]4 i. G; i, n
搜索
7 p# T$ U' \; L  W& o6 }2 @* U4 q+ R* C- h# m* x
[url=]消息[/url]5 ]0 A# b- G! H0 e

+ R6 w% v6 s/ W* u[url=]发布[/url]2 N* r, S% E6 E

* f. _  k( K1 J5 O& s) E6 k  ]登录
. w# ~  }! Q7 [' `% ?6 D% c
3 @/ ?2 m7 A1 ^$ s/ o" y% Y( C* T* A

3 Q+ t- |( @8 M" a+ D

- E9 G) \+ v1 `
' v: Q. t) R% g  z2 d

% L2 j. k8 K; t8 O$ w+ I7 l
) d  B, F! x- [2 N# _" ~1
/ `+ E: t9 k* O) A2 E  g% I
: n; B- A6 ~! Z! m$ p4 |! N/ G0 d- j
评论
; @/ b; n5 h$ e! k

4 ?3 a& b+ j# e( L& i' Q3 d收藏
5 Z# Z* P$ @# ]! S3 p; u; N

3 u8 Y( a. A% j# W
分享- q2 B0 L  \" O5 d7 Y
- N5 p# C: w) ]* i  {  F5 \' V7 E
% ]8 W2 {# t4 ?

; b) M, x, c; |. k& `# ^! g
% d$ L+ y0 L: L( D0 f1 j7 P* \% r  q: G$ G

! e$ a& w! v, T7 J+ h《扁鹊镜经》辨识2025-08-19 09:03·河间金栋/ l5 r, j0 `+ D# W6 V0 n) B

《扁鹊镜经》封面

! `6 Z: G/ V, ^4 n
金栋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知其所以然而已!
一、《扁鹊镜经·导读》田代华教授说:
《扁鹊镜经》一卷八篇,扁鹊姜稽氏撰,现存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徐元文藏《秦承祖脉经》抄本中。这是由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贡生杨耀祖抄录,又在顺治十六年礼赠徐元文后被珍藏至今的。因其每一篇篇首都有“扁鹊内经卷四镜经扁鹊姜稽氏撰”,故可恢复《扁鹊内经》卷四《镜经》原文一卷八篇体例。《扁鹊内经》之名,见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虽然失传已久,但不乏摘录、抄录者。
《扁鹊镜经》之名,首见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徐文伯为《秦承祖脉经》所撰《序》文中。是以《扁鹊内经》卷四《镜经》单卷名称作为书籍名录的(简称《扁鹊镜经》)。对于卷名或书名的解释,《扁鹊镜经·脉息》载:“明音声之气,知荣卫气交出入也。明声息之律,知脉行所病之处也。故镜经者,脉明如其内照之镜焉。”又《揆度》载:“任之其能,明其事者,内照之镜也。”
南朝宋秦承祖撰《脉经》六卷(简称《秦承祖脉经》),为《隋书·经籍志》所载七部“脉经”之一。《唐六典·太常寺》卷十四亦载:“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这与《秦承祖脉经·徐文伯序》记载一致,并且《脉经》成为南朝与隋唐医学的教学用书。秦承祖持续讲授《脉经》(卷二至卷四为《扁鹊镜经》八篇)数十年,对南朝隋唐医学繁荣和《扁鹊镜经》传播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虽然唐末五代时期大量毁损而消失,但也不乏格外珍藏得以幸存者。
史书记载《扁鹊镜经》,始于唐李延寿《南史·徐文伯传》,至清代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载“《扁鹊镜经》一卷,佚。”目前仅存“大明天启六年……贡生杨耀祖录”《秦承祖脉经》抄本。其卷二至卷四所载“《扁鹊内经》卷四《镜经》扁鹊姜稽氏撰”八篇遗文,则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扁鹊署名文献的最早抄本资料。
《扁鹊镜经》作者与成书年代
《扁鹊镜经》是《扁鹊内经》第四卷《镜经》部分,为齐襄公与扁鹊问答语录,共八篇,其中明确载有“扁鹊姜稽氏撰”。这也是国内现存唯一拥有完整“扁鹊姓名”——姜稽氏扁鹊的文献资料。又据春秋晚期公甫文伯撰《脉诀》(简称《公甫文伯脉诀》)载:“齐襄公之臣,扁鹊,姜稽氏,枢密之官也。齐庄公三十九年(公元前756年)九月九日,扁鹊生于旦。……齐桓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61年)十月七日,扁鹊于寝而终矣。”这是首次完整记录扁鹊姓名、扁鹊官职、扁鹊生平的珍贵资料。
又《公甫文伯脉诀》载:“齐襄公,诸儿,姜吕氏,庄公四十九年(公元前746年)生。僖公一年,立太子;三十三年十二月,位齐君。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十二月,遇逆害而亡也。”齐襄公为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位国君。故以“春秋”作为《扁鹊内经》的成书时代。
二、《扁鹊镜经》转录《秦承祖脉经·徐文伯序》说:
《周官·考工记》曰:“智者创物,巧者述焉,守之世,谓之工。”
《秦承祖脉经》,以载《扁鹊镜经》而神隐,扁鹊以得脉息音律而颀伟。按其脉,知其律,闻其息,知其音,法式检押音律以知其病,扁鹊之能事也。
扁鹊颀伟者,贵在识脉之音律焉。夫脏腑之气流注有时,气血多寡。因时潮汐,声随气之升降而扬落,息随脉之灌注而有别。诚脉息音律之生息相依也,明而化之乃为圣矣。
《扁鹊镜经》者,乃《扁鹊内经》卷四《镜经》八篇也,其闻音声而知脉息形病焉。《扁鹊内经》,乃齐襄公与师扁鹊问学之辞也。历二百年传公甫文伯,又历三百年传淳于意,而盛于汉室也。汉太尉徐防祖父宣,珍录而葆之。防曾孙饶,饶曾孙奘,奘之玄孙熙,皆精习而承之。熙乃魏晋濮阳太守,徐文伯曾祖也。
宋元嘉十九年,太医令徐文伯七十有八,授《黄帝脉经》《扁鹊镜经》《公甫文伯脉诀》诸经,予新太医令秦承祖。元嘉二十年,秦承祖辑《黄帝脉经》《扁鹊镜经》《公甫文伯脉诀》为《脉经》,合《明堂》《针经》《本草》《辅行诀》为医之五经,奏置医学署,以广教授焉。
宋元嘉二十年腊月望日吉旦给事黄门侍郎徐文伯题
三、辨识
金栋按:近读由徐倬(zhuō)辑校、田代华审《扁鹊镜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21年9月版)一书,窃以为颇多疑点,不揣浅陋,辨识如下。
1、田代华教授在《导读》中说,《扁鹊内经》的成书年代是“春秋”时代,窃以为,此说不当。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何谓“成书”?即必须给“成书”下一个定义。
所谓“成书”,即该书所有内容完全编纂在了一起,才算是成书。成书不等于成篇。也就是说,据《汉志·方技略》记载“《扁鹊内经》九卷”,即《扁鹊内经》九卷内容完全编纂在了一起,才算是成书。而春秋时代是否具备编纂成书与成“经”的条件?如
(1)医学理论著作称“经”始自刘向(曹东义《扁鹊学术思想研究》),即始于西汉刘向奉诏校书时所命名,故扁鹊医学著作称《扁鹊内经》,当在西汉刘向之时或之后,并非是春秋时代。
(2)《扁鹊镜经》每篇篇首皆题名“扁鹊内经卷四镜经扁鹊姜稽氏撰”,与古书通例不符。
余嘉锡《古书通例·古书不题撰人》说:
“周秦古书,皆不题撰人。俗本有题者,盖后人所妄增……古人既未自题姓名,则其书不必出于自著矣。古书之题某氏某子,皆推本其学之所自出言之……所谓某氏某子,即某人耳,非谓其书皆所自撰也。”
依据余嘉锡《古书通例》所述,春秋时代,当无题名《扁鹊内经》者。
(3)《扁鹊镜经》每篇题目下以“齐襄公问于扁鹊”作为起首问语,而以“扁鹊曰”作为回答语之形式,而且书中内容亦多有这种形式,这绝非扁鹊所亲撰,当出自扁鹊传人、后师弟子整理撰述而来。
(4)《扁鹊镜经》中有“故黄帝谓曰”“黄帝谓曰”之词,散见于今本《素问》《灵枢》中。如
①《扁鹊镜经·脉息》说:
“故黄帝谓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清浊肥瘦也;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邪正浅深也;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所禀厚薄也;闻其声,知其脉,命曰圣,往来逆顺也;察其音,知其息,命曰巧,别其盛衰也。神圣工巧明,医道大业焉。”
以上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与《难经·六十一难》所论“望闻问切”四诊有密切关系。
②《扁鹊镜经·奇恒》说:
“黄帝谓曰:行奇恒之法,从太阴始。”
以上见《素问·玉版论要》。
③《扁鹊镜经·通天》说:
“黄帝谓曰: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背;气在腹者,止之背脐;气在胫者,止之气街,与承山踝上及下……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臟而动……”
以上见《灵枢·卫气》《本输》。
(5)《扁鹊镜经》中“经脉”“经络”之词屡见,此等名词概念乃西汉以后始有之,这绝非扁鹊所亲撰,当出自扁鹊传人、后师弟子整理撰述而来。
据上五项,《扁鹊内经》并非春秋时代扁鹊所亲撰也。
2、据徐倬辑校、田代华审《扁鹊镜经》所载相关内容,扁鹊姜稽氏是春秋时期齐襄公之臣,是一位官医,此与司马迁《史记·扁鹊传》所载三则医事不相吻合。
据相关考证,《史记·扁鹊传》所载三则医事,其中“扁鹊诊赵简子疾”,此扁鹊当为春秋时期赵国的一位官医,与赵简子同时代之人。而“扁鹊诊治虢太子之尸厥”与“扁鹊望齐桓侯之色”,则为战国秦越人扁鹊。如廖育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扁鹊与秦越人》,说:
“应该说:扁鹊与秦越人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两位著名医家。扁鹊,是春秋时代的一位官医;秦越人,乃战国时期的一位民间医。汉司马迁撰《史记》时,采撷诸说为扁鹊立传,合二人之事为一谈而未加区别;又径言‘扁鹊姓秦,名越人’。后世宗之,多以为扁鹊即秦越人。如此便留下了一个扁鹊活动于春秋至战国、长达数百年的难解之疑,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大问题。”
3、《扁鹊镜经》之八篇——《脉息》《十音》《六十首》《八舍》《通天》《二十七候》《奇恒》《揆度》等,经旨广博,理论深邃,奥妙无穷,前后一体,首尾相连。即
脉息音律,以候气之往来吉凶;奇恒揆度,而察病之大小浅深。
通天九气合为六,地之五味化为五,可与“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相应。
天地人三部九候,奇恒揆度道在一;气口探幽而索微,脏腑病患得以知。
八篇内容与今本医经《素问》《灵枢》《难经》对看,可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确有血缘关系。然自知学识受限,难达甚解之境。
4、以《扁鹊镜经》八篇内容,与东汉医经《素问》《灵枢》《难经》及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对看,则会发现其内容有散落于、且整理改编、撰辑撰述于今本医经与《千金要方》者。如
《扁鹊镜经》“齐襄公问于扁鹊”,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作“襄公问于扁鹊曰”,此“襄公”当为“齐襄公”。以《扁鹊镜经》八篇内容与《千金要方》“襄公问于扁鹊曰”之内容对看,不相同内容要明显多于相同内容。而且充分说明扁鹊医学由传人传承、后师弟子整理改编过多次,亦有在传抄时致讹者。兹略例于下。
(1)《扁鹊镜经·脉息》说:
“齐襄公问于扁鹊:吾欲闻其音声,知病生死,可得闻乎?
“扁鹊曰:闻其呼吸音声,乃知其气往来吉凶者,圣道之大业焉。神农衍之,黄帝贵之,师之所传,过于金玉。声合于音,知邪正胜偏也。音声能章,知病处浅深也……”
《千金要方·卷第十一·肝脏脉论第一》说:
“襄公问于扁鹊曰:吾欲不诊脉,察其音,观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闻乎?
“答曰:乃圣道之大要,师所不传(金栋按:《扁鹊镜经》作“师之所传”,疑传抄致讹,亦或有意改之),黄帝贵之过于金玉。入门见病,观其色,闻其呼吸,则知往来出入吉凶之相。角音人者,主肝声也,肝声呼,其音琴,其志怒(金栋按:增益五行体系附会推演),其经足厥阴……”
金栋按:《千金要方》所载扁鹊医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当是承袭、整理改编于《素问》《灵枢》《难经》《脉经》等医籍而来,与《扁鹊镜经》“齐襄公问于扁鹊”之内容明显不同。
(2)《扁鹊镜经·脉息》说:
“齐襄公问于扁鹊:息动脉应,揆度奈何?
“扁鹊曰:脉息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气行六寸,命曰平人也。呼吸者,音声息律之始,脉气之所由行也。一呼一吸为一息,闰以太息,谓之平人一息焉。寸者,骨度比尺也。一息脉行六寸,息动比尺也。
“平人一息气行六寸者,脉道黄鐘焉,乃荣卫由行之度也。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气行一丈二尺,为一备之气也。气行十八备,二十一丈六尺。荣卫气行一周于身,二十二丈三尺六寸,漏水二刻有奇,日行二十分,气行交通于中也。平人三百七十二息有奇,脉千八百六十三动也。二十二丈三尺六寸者,脉度比尺焉。昼夜一万八千七百八十息矣。天周日行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气行一周千八分,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焉。故日行一宿,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日行一宿,荣卫行于身一周与十分周之八……”
金栋按:上述内容,见于《难经·一难》《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五十营》,并与《灵枢·营卫生会》《骨度》有密切联系,又见《脉经·卷四·诊损至脉第五》、《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诊脉大意第二》等相关文献,具体文字内容虽有出入,甚至出入较大,然其大意基本相同。此扁鹊医学“脉气循行”学说,乃附会“天道环周”“人之合于天道”规律推演而来,明显受汉人“天人相应”哲学思想之影响,当出自汉人后学、后师弟子、整理改编、撰辑转述而来。
(3)《扁鹊镜经·揆度》说:
“齐襄公问于扁鹊:经脉长短,何气使然?
“扁鹊曰:人有长短,以骨度之分,比之为尺。手足二十四经,及冲任督跷维带,皆有经隧比尺焉。
“手之六阳,从手至头,六经骨度五尺,合三丈,平人一息气行六寸,三丈气行五十息有奇。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骨度三尺五寸,合二丈一尺,平人气行三十五息有奇。
“足之六阳,从足至头,骨度八尺,合四丈八尺,平人气行八十息有奇。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骨度六尺五寸,合三丈九尺,平人气行六十五息有奇。
“阳维二脉,从足至头,二经骨度八尺,合一丈六尺,平人气行二十六息有奇。阴维二脉,从踝上二寸至喉,二经骨度六尺,合一丈二尺,平人气行二十息有奇。阴阳四跷,从足至目,四经骨度七尺五寸,合三丈,平人气行五十息。左右冲脉,从足至颃颡,二经七尺二寸,合一丈四尺四寸,平人气行二十四息有奇。任脉督脉,从横骨至头,比尺四尺五寸,合九尺,平人气行十五息。带脉比尺与腰围同,骨度四尺二寸,平人气行七息。
“任督为经,维带为纬,冲跷为枢。冲任督跷维带,神机之根。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三十七脉,皆周身经隧也。凡都合二十二丈三尺六寸。故平人昼夜一万八千七百八十息有奇焉。”
金栋按:以上内容,见《灵枢·脉度》《难经·二十三难》等,并与《灵枢·五十营》《难经》“奇经八脉”有密切联系,皆扁鹊医学之传承、后师弟子整理改编也!如《五十营》是“天周二十八宿”,故整理改编为“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以应之。
(4)《扁鹊镜经》篇名《六十首》《奇恒》《揆度》等,亦散见于今本医经《素问》《灵枢》《难经》中。如
①《扁鹊镜经》“六十首”篇名,见于
A、《素问·方盛衰论》说: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
王冰注:
“《奇恒势》六十首,今世不传。”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
“《奇恒》者,古经篇名也。六十首,古人诊法也。《合微》《阴阳》《五中》者,皆古经篇名也。”
B、《难经·十六难》曰:
“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明王九思《难经集注》说:
“有六十首:吕曰:‘首,头首也。盖三部从头者,脉辄有六十首。’丁曰:‘六十首者,是《十难经》一脉变为十是也。’虞曰:‘六十首者,乃一脉变为四时是也。谓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季夏及四季脉缓,逐四时之休王,一脉变为五十二经,内成六十首也。’”
金栋按:所谓“六十首者,以度病处浅深也”,即以十二律(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为准,配合脉息音舍变化,揆度人之气化,从而诊察疾病之深浅。亦即经文所说:
“故以脉息音律,约度其变,揆度其动,而知气化常与异也。
“揆者,诊脉息音律之候舍,明气化由行之分野,而诊奇病合微之事焉。度者,诊声息音舍气化之律,乃知其病邪正盛衰大小浅深也……”
而《难经集注》诸家,皆附会之,莫如王冰注“今世不传”属实。
②《扁鹊镜经》“奇恒”“揆度”篇名,见于《素问·玉版论要》《病能论》《疏五过论》《方盛衰论》等多篇,且又多与《五色》《脉变》《上经》《下经》《阴阳》《五中》等篇名出现,然其义并非皆同。
《扁鹊镜经》之《奇恒》《揆度》等篇,内容非常丰富,通篇围绕篇名论述,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文繁不录(感兴趣者可参看原著),盖非今本医经《素问》《灵枢》等所能比拟。
A、《素问·玉版论要》说: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深浅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俱古经篇名。《灵枢》第六卷有《五色篇》,《经脉别论》亦有《阴阳》《揆度》等名。”
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素问》说:
“顾观光说:《揆度》《奇恒》,古经名也。《方盛衰论》云:‘《奇恒·之势》,乃六十首。’奇恒,谓异于常也。《五藏别论》云:‘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即其义矣。疑《素问·奇病论》即《奇恒》书之仅存者。……
“马莳说:《五色》《脉变》《揆度》《奇恒》,俱古经篇名。《灵枢》第六卷有《五色》篇,《经脉别论》亦有《阴阳》《揆度》等名。
“顾观光说:马注‘俱古经篇名’,其说是也。《史记》述仓公所受书,有《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疑《奇咳》即《奇恒》。
“伯坚按:据《史记·仓公传》,仓公在高后八年拜见了他的老师阳庆,阳庆传给他十种医书。书名是黄帝扁鹊之《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交》《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本篇这里所说的《五色》可能即是《五色诊》,《脉度》可能即是《脉书》,《揆度》即是《揆度》,《奇恒》可能即是《奇咳术》。”
B、《素问·病能论》说: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作为揆者,方且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
“《上经》《下经》《金匮》《揆度》《奇恒》,俱古经篇名。”
金栋按: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扁鹊医学《天回医简》,则以《素问·病能论》“上经、下经”为据,而定篇名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
C、《素问·疏五过论》说:
“《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D、《素问·方盛衰论》说:
“《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以足诊。”
金栋按:“奇恒之势”四字,见于《扁鹊镜经·奇恒》,说:
“齐襄公问于扁鹊:奇恒之势,何以别之?”
据《史记·仓公传》公乘阳庆传给仓公的“《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交》……”、扁鹊医学《天回医简》及《扁鹊镜经》等,所谓《六十首》《揆度》《奇恒》等篇名,皆扁鹊医学之内容,经传人传承、后师弟子整理改编、撰辑转述于今本医经《素问》《灵枢》《难经》中,甚至改编为“黄帝、岐伯问答语”形式,而转述于今本医经《素问》《灵枢》中。
(5)《扁鹊镜经·通天》说:
“扁鹊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血之府;五味入口,藏于谷之府。气合而生,脉气流经……其化者,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也……
“扁鹊曰……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扁鹊曰:臟真之形气者,精也。精气于身者,俞也。俞之气变,病之舍也。《神农下经》曰:头首之病,入通厥阴,开窍于目,藏精于肝,俞在颈项。臟真之病,入通少阴,开窍于舌,藏精于心,俞在胸胁。腹中之病,入通太阴,开窍于唇,藏精于脾,俞在肘腘。肩背之病,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俞在膺背。季胁之病,入通于胆,开窍于耳,藏精于胆,俞在脊髀。”
金栋按:以上内容,散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多改编为“黄帝、岐伯问答语”形式转述。
据上诸说,《扁鹊镜经》当出自扁鹊传人、后师弟子整理改编、有所增益而来,历经战国秦汉魏晋南朝多人之手,最终由南朝刘宋时代的太医令秦承祖定型、定稿,从而成为目前手抄本之传本。如
余嘉锡《古书通例·古书不题撰人》说:
“约而言之,则周、秦人之书,若其中无书疏问答,自称某某,则几全书不见其名,或并姓氏亦不著。门弟子相与编录之,以授之后学,若今之用为讲章;又各以所见,有所增益,而学案、语录、笔记、传状、注释,以渐附入。其中数传以后,不辨其出何人手笔,则推本先师,转相传述曰:此某先生之书云耳。既欲明其学有师法,又因书每篇自为起讫,恐简策错乱,不可无大题以为识别,则于篇目之下题曰某子,而后人以为皆撰人姓名矣。”
曹东义先生《扁鹊学术思想研究》说:
“由于周秦古籍皆不著撰人,又初无书名篇题,所以《汉书·艺文志》所载《扁鹊内经》《扁鹊外经》,若为扁鹊所手著,则从春秋流传到西汉末年,长达400多年,其中难免有后学附益补正。若为其门弟子口传而后始著竹帛,成为书籍,其中必定存有扁鹊遗说心教,不失为其家传之学……
“医经著作与汉儒传经、研究儒家经典,有些相似之处。儒经源出于六艺,而医经发端于扁鹊。司马迁考证后认为‘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而不是‘三宗七祖’或‘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同为医家之宗。余嘉锡《古书通例》云:‘古书本不出自一人,或竹帛著自后师,或记叙成于众手,或编次于诸侯之客,或定著于写书之官。逸事遗闻,残篇断简,并登诸油素,积成卷帙。故学案与语录同编,说解与经言并载。又笺注标识,混入正文,批答评论,咸从附录;以此语不类其生平,事并及于身后。’
“扁鹊医著流传到汉代,正可能是‘学(病)案与语录同编,说解与经言并载’的情况。如《素问·针解》《灵枢·小针解》,都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的‘传注’,可证今本《黄帝内经》即是‘说解与经言并载’;而扁鹊治虢太子尸厥一案中,则为‘学(病)案与语录同编’的典范。案中扁鹊分析病例,既用阴阳学说,又云‘中经维络’;既施针灸,又服汤药。其是否为春秋末年扁鹊原语原法,抑或有某些后世增补词句也难论定。”
要之,《扁鹊镜经》非扁鹊所亲撰,当出自扁鹊传人、后师弟子整理改编、有所增益而来,历经战国秦汉魏晋南朝多人之手,最终由南朝刘宋时代的太医令秦承祖定稿。

9 ]* Q$ C5 @9 U. ^( L2 U
0 d6 J* @( f4 c, R* Z4 V' u& L! F3 a# T2 g) M- q4 M. E! ?* @5 R! ^; d5 v
6 g  p7 S4 ^8 Z

, M: W, o# i! `: J4 V! p4 L8 I/ `2 h5 U, o$ p6 D0 |

7 Q7 E& B9 y5 E* o7 \( }

9 }0 t9 z" ]1 [" [5 B$ Z
! b/ t; J7 L7 `  P! E  w4 m4 p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8-21 16:42:06 | 阅读全部
曹东义说:
2 d/ f* ]6 h8 \8 X& I4 w6 H医学经典的起源是一个极为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文始祖,他的臣子仓颉刚开始创造汉字,自然很难有系统的医学论著流传到后代;从传世与出土的古医书,以及历代学者的论述之中,也可以看出黄帝只属于托名的作者,而不是真实、真正的作者。即使从《素问》《灵枢》的内容来分析,其中不仅有大量后世老子道家的思想,而且黄帝的角色只是一个学生,老师是岐伯等“天师”,这样一部著作的著作权也不应该只署学生的名字,而不提老师的名字。所以《黄帝内经》从内容到名称,都不是真实黄帝的著作,而只是托名于黄帝,其作者应该另有其人,目前学术界认为是汉代医学家。) e$ W2 Z8 h" U/ i$ f$ u
关于医学经典的来源,司马迁《史记》在考证“六家要旨”的基础上,指出“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也就是在司马迁的考证结论里,医学的宗师只有扁鹊,而没有托名的黄帝。但是,司马迁的时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了“五经博士”。儒家有了经典,其传承受到政府重视,医学理论与临床技术的传承,向儒家经典这个“时代显学”看齐,就有了《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这就不再是司马迁所说扁鹊一个宗师了。在一分为七的“医经家”之中,实际上是七本书,《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与《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平分秋色,而且又增添了《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以及《旁篇》这“三家”。白氏名谁古已失传无所考,有学者说“白氏就是百氏”,是杂家理论著作的合著。总之,“医经七家”之中,只有真实的医学家扁鹊与托名的黄帝二人。此后的传播情况发生了逆转,扁鹊这个“宗师”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只留下了托名的“黄帝”。这个过程既漫长也很复杂,经过两千年的历史沉淀,以及近现代考古发现,人们逐渐发现了历史的真实状况,正在扭转“扁鹊学内经”的历史误会,逐渐显露出“内经学扁鹊”的历史真貌。
* Y& `3 o. v! y" e, h" ^我们可以从长沙马王堆和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十一脉灸经》,来探索它们与扁鹊脉学的关系,也可以从扁鹊脉学与《素问》《灵枢》《难经》等传世医学著作之间的关系,来论述经脉学说传承的发展与转变,可以概括为“三世脉学”,这是逐渐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 C/ v3 G3 y/ ?9 t5 Q3 l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8-21 16:55:55 | 阅读全部
河间金栋:2 r- w' N! g1 C6 q# m' B; J

# z3 D" D' s0 U; Y  D- N" D7 A  f9 h3 J- H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v7 P8 m+ t3 Q* R" V+ ]7 W* D* n[聊天记录]
$ h, g3 @& v' ~8 A3 J( i+ s
7 _( m& i. C1 b% D2 F0 m1 L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2 y& Y! t6 I. @$ K. a8 _
你推荐了张祥竞! Q3 F2 D) d3 C' T9 Z% L( j

! Y" p4 m& R) S6 N  Q) x) H. t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D7 ^0 p1 e7 {/ t河北中医药大学张书记希望能和你联系
( W% f7 K. N3 F+ C8 L
( W, |! N5 \1 j& x: W6 L河间金栋:
5 Z$ H, c5 S# [+ B- I- d收到,谢谢了$ w/ P: t5 D6 \6 [8 l! X
) y. j8 h0 G! e1 q* g% i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N5 m; \8 J' j1 b# M, L0 X
不客气
* O2 D4 U- H+ g$ r# d; G  c6 B1 F
7 W- N( \  _2 R( W: V河间金栋:
; x; W3 L; r2 R: s[链接]《医经续考》内容提要  本书仿前贤考识之体例,以大量翔实的文献资料,考证辨识了《素问·异法方宜论》5 y9 v* p4 \+ p

8 y; `- x& }0 k) M5 U& D河间金栋:! C5 j# O) A" I
[链接]《医经续考》:三阳三阴十二气脉之循行、病候、治法 - 今日头条# P/ I. a4 O; b+ c& m; `3 j" Z6 B/ t

# q4 o1 {& v+ G* @河间金栋:0 @' C( G2 S" ~  f  s
[链接]《医经续考》:《扁鹊镜经》辨疑 - 今日头条# n" M6 G+ F$ ?" n. A% G

/ f: Z" F/ c# ?# v2 Z& ?; m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3 v( S* F) Q7 Q$ S5 P0 q' X
谢谢分享+ @2 f: b$ a! ^

" f( s7 {7 {+ n' [河间金栋:$ ^6 @1 ^% B  A2 l) S! [* N
马上脱稿,到时还请您赐序。拙著此次为国内出版,书号已定。
9 E- P3 J2 _& ?! b5 n' R1 Y  l, l8 ^3 j" |'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Q) R$ D8 s) u* ]+ E9 o祝贺
; L7 l. c2 E( Y# B- b2 K
; A; g2 o. ~" ^$ s# h河间金栋:! X1 U( f) ~2 v& t3 z
[链接]《医经续考》目录(暂定稿) - 今日头条. ~; Q( O3 G) g- B. G

8 l) F9 L) S2 f. d, u河间金栋:
- }  B( E6 v3 x$ l9 l  z1 v+ ~# u; @[文件]9 p5 ^3 r: E& W" p

. F6 w- Y5 N3 l8 [9 g) B/ N2 K河间金栋:
0 B0 O, W! ]! Q7 z2 K" [; u《医经续考》已脱稿,方便时再次请您赐序,谢谢了!& I* v" W. Z. B2 j7 P  }" {
0 d9 a6 H1 p# L4 O$ g) q
河间金栋:3 O& ]3 n! u! z9 c
并请您多批评指正。
; ]# C' Y6 k2 a7 T  `0 H$ _/ T- H- L5 p( `9 l/ a, C/ y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7 L5 ?& ?- L
好的,谢谢!+ g; `0 E( z- W. D

  I% e$ h0 }2 e+ p8 D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K' _3 L3 v, o- J0 l1 p; D
[文件]) N7 v5 }; p, ]$ Y. t6 `: B

& ?* u; u4 j, o# Z" K, N' H& J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h9 ~1 x8 P/ D3 O  U! s
遵命奉上,请批评指正1 X. V# _  H* h8 Q$ t( i

1 e7 l  g, b8 Q8 s河间金栋:
8 [# j- z* Z; R6 \# W3 M很好,非常棒,谢谢了
) q" Y4 a' Q0 x! ^3 N
: G- Z5 `* \  k+ ?; G河间金栋:
  W0 }7 Z# r6 `8 A3 M曹先生大才,知识渊博,文思敏捷,学如泉涌,下笔成章,您的序言,紧扣本书内容,润笔增色,再次深表感谢!. v5 j- n: O- U  `% h! N
  u3 @: C# p+ P5 p% N& M9 ~7 P
河间金栋:
# T3 i' P9 Q) y$ g[链接]《扁鹊镜经》辨识 - 今日头条3 O( S2 n0 b7 \/ r. @6 s% l6 j

% W1 O# i; u4 J8 F9 C, [/ r8 f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s% \2 c: t- D& X5 ^$ H【新提醒】金栋先生作“《扁鹊镜经》辨识”,指出这是后人整理与扁鹊相关的学术著作[来自:燕赵中医]  https://www.yanzhaozhongyi.com/f ... id=18280&extra=; Y6 a2 r- l  N% p+ S# K/ x( x
5 C0 }, Y. o1 Q5 c# C8 D3 J
河间金栋:# z: `8 @/ E$ ]$ ]
谢谢了/ x, a2 d( b6 X: O4 R  O1 h

. e8 A, a8 z5 s9 h. \* K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5 s& }2 e* m/ m9 Q$ V& r8 E我在你后边,发了跟帖% d' ]% F% T( y" X) d2 d# y

$ n9 W8 W2 x4 f8 ?/ Y" R. b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T! o; R0 Q/ \) p, N- J
希望有关讨论,可以深入. i9 v" f  O" }3 ?0 ~; \) t
' U! U) k0 Q7 g2 \- Y9 l" j8 r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R2 p1 p( a# p+ W
从《素问》《灵枢》的内容来分析,其中不仅有大量后世老子道家的思想,而且黄帝的角色只是一个学生,老师是岐伯等“天师”,这样一部著作的著作权也不应该只署学生的名字,而不提老师的名字。所以《黄帝内经》从内容到名称,都不是真实黄帝的著作,而只是托名于黄帝,其作者应该另有其人,目前学术界认为是汉代医学家。" W* A  {$ {7 D* a7 d
现在的《黄帝内经》,应该改叫《岐伯内经》,或者叫《岐黄内经》,不应该叫《黄帝内经》。" _" E6 w! F; y9 r0 W0 i
8 a; m+ d9 Z& W1 c6 X9 i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0 M2 D" I  ~  ?" G. k% d: \
在这个意义上说《扁鹊镜经》,没有被命名为《齐襄公内经》,这也是中医界对于“官本位”一次反击吧?
. M& x9 N. C+ \& m( C
2 }7 K! Q$ F) V0 @8 y# P5 f河间金栋:
" F1 ?' \( }6 j% L  u* G我读了,希望能加入您写的《医经续考》序言中。希望您可否再整理一次?. @9 F! x" @9 P; Z# t
% w) S  H; n# E7 Y6 G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6 Y" R- v5 x1 F5 Z; z
谢谢,我马上去南通开会,稍后再修改一下。# S  i7 u# q, A"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