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在论争之中不断发展的中医热病学术,治法方药不断丰富
曹东义 发表于:2025-8-15 14:52:1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9
曹东义: `# A6 e3 C! d) ~4 ^+ \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8 n8 O1 M- [; e/ e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
自从叶天士提出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倡导温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的学说之后,温病学说就与仲景的伤寒六经辨证学说分道扬镳,成为外感热病辨证的一套新体系,被广大医学家所接受,并很快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之中,使外感热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也有不完善之处,受到后世医家的批评,甚至被伤寒学家诋毁,也不足为怪。
外感热病是一大类病症,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大部分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比如感冒、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白喉、猩红热、脑脊髓灰质炎、麻疹、天花、水痘、病毒性肝炎、痢疾、肠炎、阑尾炎、胆囊炎、胸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鼠疫、霍乱、疟疾、斑疹伤寒、肠伤寒、黑热病等等,这么多的病症,除了都有发热症状之外,不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其发展变化与转归及其治疗,都是不尽相同的。古人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能一一细加区别。另一方面,他们在当时遇到的疾病流行的病种和病情表现可能互不相同,只能根据自己所见到的情况,总结它们病理过程之中所表现出的共性,总结出一套或几套辨治规律。那么,这种“共性规律”必然会有这种或那种缺陷,不能深入指导到每个疾病的具体细节,而医疗过程应当是非常个体化的。现代医学所说的某个传染病,在不同的人的身上,因为体质强弱、精神状态、发病季节、有无合并症等不同条件,其表现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可一概而论,更不用说将众多外感病归纳在一起论述了,其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
伤寒的六经辨证、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其合理的因素。但它们又有所区别,六经辨证重在经络,大多数病症集中在“足三阳”的太阳、少阳、阳明阶段,属于腑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外感热病传播到极盛的阳明阶段,治疗时除了可以用白虎汤清泄里热之外,如果热邪深结在里,出现便秘神昏时,可以用三承气汤泻下攻逐在里之瘀热,往往能使病情得到迅速缓解,是其学说的长处,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都学习其承气汤法。“三阴死证”,多属于外感热病最后阶段的表现,仲景回阳救逆方药有其独特之处。
卫气营血辨证,只不过代表了外感热病的四个阶段,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分析,存有不少问题,也引起了陆九芝等传统伤寒学家的反对。叶天士云:“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因此看来,卫气营血似乎只与心肺二脏有关。中医学认为,五脏主贮藏精气而不能输泻,所以五脏的病症与六腑不同,由于“邪无出路”而病重。温热邪气陷入营血,出现神志昏迷时,只好清心开窍,而不应使用三承气汤,使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攻下逐邪的方法,受到理论上的限制,是其缺点。叶天士也知道下法在温热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他说:“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另外,叶天士的观点乃后人整理而成,其中辞不达意者,也许不少。比如,叶天士虽然主张温病按卫气营血传变,却又说湿温“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湿温不传变吗?在卫气营血的哪“一经”不移?又比如,“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肺的病只属于卫分吗?肺病不可以有营血分的证候吗?桂枝汤主调营卫不和,伤寒病的营卫与温病的营卫,概念完全不同,怎么能说“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呢?
叶天士关于温热病过程中神昏属于心营,传变多与心肺有关的论述,遭到了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的强烈批评,陆氏云:“夫人病之热,惟胃为甚。胃热之甚,神为之昏。从来神昏之类属胃家。”当然,除了阳明腑实的神昏之外,仲景还有热入血室的“独语如见鬼状”、下焦蓄血的“其人如狂”证,这似乎更支持叶天士的邪入营血而发神昏谵语的观点,陆氏之说似非全面。陆氏又云:“夫胃者,腑也,肺与心,脏也,本是腑病,而偏要说成脏病,遂乃舍腑治脏。夫岂有脏腑而可以不分者?人病腑为轻而脏为重,此时一治其腑,病无不除,亦何至领邪入脏,死于非命哉!”陆氏此论,确为至当。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非常强调外感热病后期,热邪深入营血而见斑疹隐隐,或见斑诊透露。其实许多热病是不发斑疹的,即使到了最后阶段也见不到“斑疹隐隐”。而发疹的风疹、麻疹病,在临床上证候多数并不重,甚至发热很轻微就“斑疹透露”了。这时的营血证,反而不如伤寒的阳明证深重和凶险。“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描述外感热病由浅入深、自轻而重的一般规律,远不如六经辨证那样贴切成熟。
吴鞠通《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传变“始上焦,终下焦”,受到王孟英、叶子雨的批评,其说已俱述于上一节。柳宝诒《温热逢原》也批评说:“试观温邪初发者,其果悉见上焦肺经之见证乎?即或见上焦之证,其果中下焦能丝毫无病乎?鞠通苟虚心诊视,应亦自知其说之不可通矣”。
叶天士的“初用辛凉轻剂”,吴鞠通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学说,也受到后世医家的批评,柳宝诒说:“叶香岩之辛凉清解,则失之肤浅。”认为辛凉轻剂轻描淡写,治不了温热病。陆九芝对于温病学家用药轻浅的弊端,十分不满。认为医家不应仅仅看到病邪会按照卫气营血的顺序逐渐深入,更重要的是切断它们发展的趋势,治愈疾病。使温热病的传变“本可以不若此(按卫气营血逐步深入)也。”不应当医者虽层层设防,病邪却步步深入。陆九芝对叶天士《临证指南·温热门》中“席姓医案”,逐句逐项进行了批点,陆氏认为叶天士对此病人诊断虽然正确,但用药却轻描淡写,无济于事,致使病情因为失治而逐渐深重。陆氏云:“凡此所用药后,种种变相,皆《指南》所自言,何以用其法者皆不一问:其药之取效,固有如是者乎?”
姜春华先生对陆九芝的批语颇有同感,按语说:“叶氏开首便错,不得不错到底”。“以上系陆九芝对《临证指南》温热门中一些医案的批评,我大体上同意。所奇者叶氏一些医案之效果如此,何以学叶氏者竟不问其效果,偏要依样葫芦?直至今日尚有广大医者师其法、护其法、传其法。当然,一个医生不能通治百病,有些病也不能全然治愈,我们不能专责叶氏,不过当自己感到疗效不佳时,必须反躬自问,‘勤求古训’、‘汲取新知’,以求提高疗效,决不能为一家之言所限,墨守成规,不求进步。”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姜春华先生才大胆地提出和敢于坚持截断、扭转温病传变的学说。姜春华说:“时代要求我们,治疗温病要掌握截断方药”。姜春华先生所说的“时代要求”,就是说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后的今天,在中西医并存、中西医结合的条件下,我们不但能够,而且必须找到可以截断温热病传变过程、扭转其逐步深入趋势的有效方药。
《姜春华论医集》云:“我们看过清代许多名医医案,治疗温病(包括湿温)过程中常险症百出,令人触目惊心,其效果之所以不佳者,正是受此老(叶天士)用药清淡如儿戏之教。”《温热论》云:“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入于营也。”姜先生批评说:“既然用了‘辛凉散风,甘淡驱湿,’病应该好转,非惟不见好转,反欲入营,是药没有对病起作用”。《温热论》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姜春华批评说:“当病一开始,用药得力,即可阻遏病势,或击溃之,不必等‘到气才可清气’,也不必到后来才用犀角、羚羊。因为开始用辛凉轻剂,往往错过治疗机会,如果及早用些真能‘治病’的药物,则病可早愈,大可不必受‘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的警戒”。
姜春华先生对叶天士在温热病学说上的贡献,也有很高的评价,并非全盘否定。他说:“叶氏的辨舌苔、论战汗、疹培枯润等,均系经验之谈,对临床辨证有一定作用,尤其叶氏采用至宝、紫雪之类有苏醒、强心作用,对于高热持久防止心力衰竭,以及神识昏迷甚有作用,此为叶氏在温热治疗上的重大贡献。”姜春华对叶天士阐明卫气营血传变,也持肯定态度。他说:“叶氏根据温病的全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正确反映了温病发展的规律,所以为后来医家所重视。但是医者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认识疾病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截断或扭转疾病的发展,使之即在本阶段而消灭之,否则,听其自然发展以至于死亡,那么这种医生还要他何用?”
姜春华先生看到“近年来由于中西医结合,医疗有新的发展,如治大叶性肺炎用鱼腥草、鸭跖草之类清热解毒,不用卫分气分之说,疗效很高;过去肠伤寒用银翘、桑菊、三仁等,效果也差,有人不分卫气营血步骤,开始即用大黄、黄芩、黄连,疗效也高。”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姜春华提出了著名的截断扭转的学说,提出对于温病重证,不能仅仅见症辨证,因证施治,按部就班,因循等待,尾随其后,必须要有预见性地“先发制病”,药先于证,这样不但不会引邪入里,反能主动迎头痛击,顿挫病邪,阻断疾病的恶化。
姜春华先生截断扭转学说的提出,完全基于中西医结合。其实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之下,许多久争不解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针对的是所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中有许多属于西医所说的感冒,或是上呼吸道感染,这一类病症一般只有卫分或气分的症状,用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就可以治愈,而不需要“截断扭转”。相反,需要“截断扭转”的外感热病,必定要越过卫分阶段,走入气分高热,或是气营两燔、邪陷心包、肝风内动的阶段,因此才会有“截断扭转”的必要。
再有,既然是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发炎,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用辛温或辛凉解表,都会有助于病情的治愈或好转,而不必担心会因为辛温发汗,引发发黄、狂躁之疾。近代名医戴丽三、徐小圃、祝味菊、马云翔等善于重用附子治疗温热病,时用经方起大证,或许其所治疗的患者正属于心衰、中毒性休克前期,附子强心作用明显,恰能切中病情,故能挽狂澜于既倒。但是戴丽三常重用附子达60---100余克,其毒副作用能完全避免吗?在《药典》作为判定医疗责任标准的今天,谁还敢再使用如此大剂量的附子?
我们不妨放胆设想一下,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能产生卫气营血辨证吗?在微生物致病学说已经阐明各种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今天,还会产生伤寒与温热病邪的病因学说吗?在有了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的时代,还会产生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的中医学吗?

* j) z; G  }6 C% Z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8-15 15:07:27 | 阅读全部
戴丽三
2 B  C* \6 \; ~, q$ H6 K播报+ I$ v/ |. c. G" h
编辑0 i- M! O% f4 m7 m( i( n* m  w
讨论
: ?2 f* c0 f) V) y! j上传视频1 ?) j3 ]$ ^8 Q# K9 q8 `& ^$ f! K* z
创建人物关系$ z; P7 x! W8 C5 {4 p; ~, d; |9 m
云南省卫生厅医生9 ~  ]: r6 v" P2 o4 k
戴丽三(1901一1968),字曦,号徐生。昆明人。云南著名中医学家。' n8 Y9 D% n, W( ?
中文名戴丽三
& R0 n2 [2 E( s5 \  \. L! z' |别    名字曦,号徐生7 o" a, x- d' S. I: S) D
国    籍中国+ q, A0 A, l+ Y/ E/ j
出生日期1901年$ q1 z# L7 X' p  [( w; D: F% E
逝世日期1968年
1 g7 A- w; v, g" w0 w& ]! \出生地昆明
1 D. {6 B7 R# M7 \( E, E8 Z目录/ V0 [' b2 B) Y
1生平. D+ B. W2 ^: a4 |5 |( r  e5 V
2学术思想3 U" E8 }  x9 u/ Q0 v6 R
3主要著作1 ?! }1 r% ~. G# [5 q2 o5 r) y6 U
4出版图书( ]. }- l) m& p6 U& K( X8 I
5经典医案
/ z& k1 J, R1 s" X$ n1 J6医疗经验9 d/ B1 j* t9 [
7学术论文& S! U$ \2 Z( r% v* p8 K7 _) p
生平  j- Z- v& y' b. |  C
播报) s9 W9 v' H. O' O  }# |; h
编辑
) K  B) Z5 z! w% D  A$ L9 w. C他毕生为发展云南中医事业,把传统中医现代化竭尽全力。他团结全省中医同道,在全省推荐调
5 \3 F& @7 u( p7 t. o聘有理论修养和临床经验的中医参加政府卫生教育部门工作;创办全省性中医进修班,亲自担任教学工作与带教临床实习,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职累的经验传授给学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戴丽三继承家传医德遗风,待患者如亲人,贫富一视同仁,对有困难者免费治疗,对远道求诊者,不计较时间,有求必应.昆明师范学院邓孝慈教授赠诗云:“韶华易老渐颓唐,瘦骨嶙峋意自伤,景圣徒留匮籍时贤鲜辨玉函细,慕君国手传三代,惠我遐龄主一方。疾愈复来招饮使,挥毫表示未佳章。”戴丽三博览经籍,对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家著作均有深人研究,百家之中又尤尊张仲景,特别善于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处方善辨证论治,强调从疾病实际出发,从不固执一家之见,做到师古而不泥古。由于其经验丰富,临床疗效高,制方严谨,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便于学习和临床运用。所创验方,为后学争相传抄,临床推广的效果良好。
% {: K, m& g& W0 K他继承家学,博览医典。在中医百家中尤尊仲景,善于运用《伤寒论》、《金匮》辨证论治。他师古而不泥古,源于《伤寒论》又广于《伤寒论》,兼收并蓄,能博采众家之长。他重视医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但不惟书、不惟理论是从,而善于将理论与具体的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他经验丰富,临床疗效高,制方严谨,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由于声名太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以满足社会各界的要求。该书精选了他40多年中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和经验,包括内、妇、儿、外科医案114例,其中疑难重症14例,较全面地体现了他承仲景学说而能推陈出新,善于化裁经方,变通运用的学术特点。
# \+ u1 C" ^( m$ b学术思想
' d: M) f8 a$ n% O+ Z/ @播报
- W8 ]; v- e4 c+ L, e编辑
7 b& m8 O, X8 r6 G3 F6 g$ `4 l《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戴丽三临床40多年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和
! Q6 j0 }# a; y, \$ N医疗经验结晶,全书包括论篇及内、妇、儿、外客科医案114例(其中疑施症14例),较全面地体现了戴氏善于继承创新,化裁经方,变通运用的学术特点。8 I; I% i3 U' Y4 h: {8 O
戴丽三把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应用于医疗临床实践,融哲理医理为一体。曾在1950年出版的《中医学辨证原理》一书中,集中论述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强调研究中医学不能采用研究西方医学的思维方法。若仅局限于用机体结构微观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医学,或者是舍精取粗,把中医学的特有理论生搬硬套的镶人西医学范畴里,就违反了中医学的辩证思维。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从诊断到治则,从方剂到药物始终贯穿着整体观念。他说“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概因病无常形,须唯变所适,灵治变动,毫无偏执。”认为“气化是运动的原理,阴阳是对立的形势,寒热是万病的本质,表里虚实是联系的规律。”临床施治常把握两法:一为“开门法”,即开太阳气机之门。外邪人侵必经太阳,治疗必须从此开却。外邪由表及里一,应使其透表出里。往往太阳气机一开而达“表里通,里气和”之效。用药最忌“闭门留寇”,除常用经方麻辛附子汤、白通汤外,亦常用白茵姜桂菩半汤、桂枝独活寄生汤,小白附子天麻汤等,具有宣通表里,引邪外达功效的类方。另一法是“转阳法”是防止病势由阳转阴的治法,认为阳症易治,阴症难疗,病势由阳转阴则重,反之则轻。对某些慢性病往往有意识地先用温阳之剂使其阳热外显后,再以凉润之剂加以清解,往往使一些疑难重症危转安。* H# w3 k. |9 n. u. k
主要著作3 g0 @% g! e7 y
播报+ R0 b; `) I. |2 ?- o# X
编辑4 u* R1 W& n- S; ?0 V( e
总结汇集戴丽三49年的行医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但由于他诊务繁( v; s- C9 i* m
冗,求诊者长年不断,应接不暇,一直不能拨冗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仅能总结部分临床经验和学术成果。戴丽三的许多有独到见解和创制的经方、部分验方,已由他的门徒收编入云南中医学院1972年印行的《中医常用方药手册》。他的著作发表的还有:《中医学辨证原理》、《戴丽三医疗经验选》、《阴阳互引之研究》、《伤寒论的科学性》、《诊断篇》等。) u* s5 V8 D9 @5 C
出版图书
+ Y# ]! U6 c7 B: \: h% [3 Q播报
. u$ ?7 Y$ W6 V7 m& G编辑
7 w7 w2 z" \. a7 `' D9 H( [/ L3 q0 Y: K2 h4 y% G# y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7 d) j3 v2 g7 V2 o. L作者名称 戴丽三# J) T7 C4 _! c+ `8 ^4 M
作品时间2011-1-1
, z, l; G; _" Q5 |2 P; u8 {. I《戴丽三医疗经验选》是2011年1月1日戴丽三医疗经验选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戴丽三。本书通过云南省已故著名中医学家戴丽三的部分论著与医案,总结了其临证40余年中对《伤寒论》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及其活用仲景方的经验结晶。
7 I8 l( A) {8 B  P: i6 i经典医案
: N% ?5 x2 n3 L6 h# l5 A播报
: Q# @2 N. `. N+ }编辑
! P" k5 A- y$ M" r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
+ H( P) b* k: V, h: N; w0 j李××,女,十八岁。因感寒后发热四十余日不退,曾经中西医治疗,症状如故,前来就诊。症见:胸满、食少,日晡发热,恶寒踡卧,不思水饮,二便自利。面色晦暗而黑,舌润滑,脉沉细如丝。查阅所服中医处方,有按阳虚治者,曾用四逆汤、白通汤;有按阴虚治者,曾用青蒿、地骨皮、鳖甲之类及甘露饮等,均无效。按脉症分析,显系不足之阴症。滋阴固非所宜,但为何用扶阳之四逆、白通亦无效?反复思之,此症之发热,系太阳气机被寒邪郁闭,未能及时解散。太阳之里为少阴(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相表里),寒邪入里,真阳失运,此为伤寒太阳、少阴两感之重症。四逆汤虽能扶阳,但不能驱邪外出;白通汤亦交阴阳之方,但所交者系心肾之阴阳(葱白引心中之阴下交于肾,附子引肾中之阳上交于心),不能交表里之阴阳,故无效。此症之治,全在交表里之阴阳,温经解表,乃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黑附片60克 麻绒6克北细辛3克,此方,据清代医家郑钦安云:"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 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阳。仲景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以交阴阳也。阴阳相交,邪自立解。"翌日复诊:服药一剂,发热竟退,余症亦减。宜扶阳抑阴,交通心肾阴阳,处以下二方: 第一方,四逆汤: 黑附片60克 干姜12克 甘草6克 第二方,白通汤: 黑附片60克 干姜15克 葱白3个 上二方,交叉各服三剂后,精神大佳,饮食增进而愈。 [按]:《内经》谓:"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素问·热论》)所谓"两感",指阳经与阴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亦有表里同病之意。在《内经》时代.尚无完善治法,故列为"死症"。至仲景时代,则发展了《内经》理论,丰富了临床治疗方法。这是一大进步。《伤寒论》就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发热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脉沉为少阴阳气不足,两感症也,故创麻黄附子细辛汤,交表里之阴阳,温经散寒,扶正祛邪,使邪祛而正不伤,扶正而不碍邪。药仅三味,配伍周详,效采很好。0 i3 d" ]0 B6 V5 j& s* T5 g5 H
本例即典型之两感症,若不急扶少阴之阳, 开太阳气机,则两感之邪难有出路,烦不易治。兹用脉黄附子细辛汤,实属有是症,立是法,用是方,故危重之症亦愈。寄语学者:凡治外感诸症,必须熟悉六经错综复杂变化之机制, 则病情自无遁形,而施治始可中的。
  J2 t" d: s2 R8 y2 j; j- z& t医疗经验
: m6 }  D2 u4 v" n播报& A6 f5 G( M3 B( Y: v
编辑% |. w: x4 _" f8 e& U- i
经验丰富
$ D1 ^" V: J; ^) U, l* q戴丽三同志,家学渊源,继承祖传医学,积四十余年丰富的理论与临症经验,学术造诣较深,在我省人民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声誉。本书论著部分选收了戴老医师的部分学术论文,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祖国医学的刻苦钻研,以及某些独到见解,从而易于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及临症经验。医案部分包括了内、妇、儿科及其他各科的一些疑难重症,藉此可以窥见作者是如何应用其精湛的中医学术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解决临床中的复杂问题,使不少险恶重症得以转危为安。由此亦可得知作者遵古而不泥于古,灵活精当地运用辨证施治规律于临床实践,体现了防微杜渐,一切从病员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卓越的医疗思想,以及许多难能可贵的独到经验,可供中西医务人员研究参考,亦资后学者临床借鉴。
8 z+ N! Q7 C2 z1 i  E云南省卫生局 一九七九年七月前言《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一书,是戴丽三老医师临症四十余年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和医疗经验,包括论著和医案两部分。他生平治学谨严,除继承其父戴显臣学术思想和临症经验外,并努力钻研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家著述及医案。他自己的论著中,持论客观,有继承有发展,临症一丝不苟,不固执己见;遵古而不泥古,强调从病员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立方遣药以喻嘉言“先议病,后议药,有是病,用是药”的思想作指导。因此,能做到经方时方并用,并能灵活化裁。基本上做到了病有千变而方亦有千变,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及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精神。所辑存之医案及按语如实地记录了患者之病情经过和原委;阐明了每一病案所运用的理、法、方、药的关键所在,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上病下取,正治、逆治等治疗法则的具体运用。1 W# M. m$ B4 U
学术论文( ^! A, q) S9 e5 a" K1 p9 X
播报) e) O3 R; O+ H4 j3 q
编辑, V' J7 a& v/ w) u
《麻疹论治》 [1]- C: M) p* q1 Y3 {2 G
《牙痛论治》 [2]
3 C" ]9 w3 Z& G0 I) i《阴阳五行之研究》 [3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