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R! Z* K/ ^1 L1 Q4 \: W3 O& V
* [1 {9 X$ u% r$ Y$ a# i$ Y. ^8 a4 _! _, E/ C; `
中医学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们学习中医学呢,首先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呢,需要下苦功夫,多读书,多思考,多温习;再有就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医家的书籍,一门深入,然后在广闻博采,充实自己的知识面。中医学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最基本的书籍,但是这四大经典呢,比较深奥,需要下苦功夫不断地温习和思考。 / e% `$ L$ s% F1 ?* s% Z( h
/ u) A7 m# l5 f+ d, R) |
陈士铎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医学家,陈士铎的书籍呢,看上去有些荒诞,甚至是不着调,但是仔细看陈士铎的《辨证录》呢,是非常好的,用药灵活,辨证详细而简明扼要,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的临床是大有裨益的事情。陈士铎的《辨证录》不像其他医家如朱丹溪,张景岳、李东垣等医家的理论学说都是有所偏颇的,陈士铎的理论自成一家,没有明显的偏颇,所以我们选择陈士铎来学习,陈士铎的书籍很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辨证录》呢,这是因为我们是临床医生,直接面对病人,能够解决病人的痛苦是最基本的本领,其他医家的书籍都很好,有些呢容易走偏,所以呢我们选择这个《辨证录》。我也是想了好多天的该学习什么,讲经典吧,太深奥,太难,怕支撑不下来,最后呢挑了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书来讲。
' m) j% B5 D! `( B0 @
: ^9 J4 G: H# R' D9 d9 v7 K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 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约生于明朝天启年间,卒于清朝康熙年间。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 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余卒。“
6 G2 n# n8 o4 Y _: Y- x
) e2 |" \' p& _, Q# U4 H陈士铎小时候学习儒家,起初进入官方的学校学习,后来因为仕途不顺利,就抛弃的读书做官的道路,专心学习医学,以“良医济世”来自勉。陈士铎平生好学,上探典籍之奥, 博采诸家之长,通过临床实践,擅长归纳总结,喜爱著书立说,以惠后学。其著作之丰,当为浙中之佼佼者,堪称著述等身。《 辩证冰鉴》中记述 消渴症“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为当代学者发现谷物保护下的血糖曲线提供了文献支持。这是中国古代记述碳水化合物对胰岛功能保护意义的临床经验记载。陈氏所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 外经微言》、《 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 石室秘录》、《 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奥旨》、《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济世新方》、《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确实是洋洋大观。惜其所著,多所沦没。今存世的见有《石室秘录》、《 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等数种。
: T+ ^, X; s. u J& a! G* a. m% E8 f
w$ n+ C7 e9 K5 f6 K年羹尧序言大意:
2 d' W2 P0 t# {$ I! }: o5 a* p
0 G+ T) p. k( R1 @% a6 o三教九流之中最难的是医生这个行业,最为慎重选择传人和平时工作中最为慎重的也是医生这个行业,这是因为医生这个行业是一个关乎人命的行业,所以要进入医生这个行业的话,必须要得到明师传授,平时需要努力学习和研究医学理论。当病人来求诊之时,首先要审查病人的体质和体形,大概判断病人的气血多少和脏腑强盛,判断病人的性情,询问病人的家庭住址、生活习惯,然后采集病人病症,判断疾病属于什么脏腑、经络,从而探求到疾病的根源和疾病的根本,然后根据节气、病人居住的环境,诊脉,进行处方用药,没有不随手而效的。张仲景之后,每个朝代都有名医出世,他们都有著作流传于世,几乎是汗牛充栋。后是学医的人必须要在这瀚如烟海的书籍中刻苦用功,潜心体悟医道,得到明师传授,而后才可以稍稍体悟到生命的真谛。我从小就稍稍读一些医学书籍,对于本草略微知道一些,每当患有疾病的时候都不敢轻易服药,唯恐为庸医所误。
. Z5 ^$ v% A8 T; g9 k0 g6 y% I# {$ n" x# e/ n5 I
我奉圣明天子之命巡抚广东东部。广东东部是山河海交接地区,地处南方,但就天气来说,炎热干燥,但是地近大海,群山环抱之间,河流湖海较多,于是比较潮湿,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如果不谨慎的话,会导致疾病,体质比较壮实的人呢,正气充足,所以可以不药而愈。 ( }, L' `9 U/ ^- J' @/ s3 j$ A* N
3 T" O* O% T% D/ p3 h. `- `# g
患有疾病之后,必须要请医生进行诊治,据我所知这里的医生,能够熟练记诵《烫头歌诀》《脉决》的医生,十个之中没有一二个,甚至不理解《黄帝内经》的条文,《温病条辨》的意思,只是略微知道一些药物的性味,拘守成方,探究其本源还是不通医理,指下难明脉象,所以处方用药多药不对症。寒热病有表证和里证的分别,有疑似症的辨别,有浅深、主客的分别。有如同热证的患者就给予寒凉药,难道不知道是由于感受寒邪之后就会出现发热,寒郁阳气越严重,发热就会越严重,这样的病症需要用温热药进行治疗,而给予寒凉药无异于利刃伤人。有如同寒证的患者就给与温热剂,难道不知道有的患者是因为宿食积聚导致内热,内热很重反而像寒证,甚至出现六脉全沉伏不见,这样的患者需要用攻下剂进行治疗,用温热剂也是无异于用利刃伤人。更有恐怖的是,不论病人的体质与气血盛衰和天时、地域,致病根源,孟浪的用肉桂、附子、人参之类,以为贵重药物为通用方才是临床经验老到的医生,而不知道杀人在三根指头之上,却不认为自己有错,此等庸医是很严重的。我巡抚广东东部未满三年,听见庸医杀人的事情不计其数,实在是怜悯广东人甘心送命在庸医之手却不能明白为什么。直到居住在山阴的子侄庵来到广东,他带着一本《辨证录》,我闲暇之时翻阅,真有仲景等其他名医所没有论及的,对于分辨症候、治疗用药真是有所补救,真是仁人济世的宝物,所以我捐献银两翻刻,但愿我们广东的医家都能读读这本书,感悟现在疾病的根源所在,故而不怕麻烦而做了一篇序言。
$ |5 Z6 L# K! h9 u% G$ w
, X5 C- \# M8 K$ h* Z黄晟序言大意
! j% \' V2 N3 H7 x7 q2 X$ i9 _4 a6 v. n9 ^. \% K
医生这个行业虽然是小道之学,但是有益民生最大的行业。自岐黄一下,每个朝代都有名医,其中著书立说的有很多,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然而,他们的意见各有不同,参差(cenci)不齐,陈士铎的书籍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浅至深,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气度神态确实有不少好的见解。对于难以窥测的医道能够做到不迷惑吗?一旦弄不明白,遗祸是非常大的。我对于这门技术尚不娴熟,近些年我摒弃凡尘事务,偏爱居住于清闲之处,找李东垣,朱丹溪的书籍,来排遣时光,反复探寻演绎医理。一个力主清凉,一个力主温补,以至于宗朱丹溪的学者排挤李东垣,宗李东垣的排挤朱丹溪,两个派别互相出难题,犹如水火。我窃以为药性有温凉的差别,病症也有虚实的不同,需要参考各家学说,融会贯通,然后疑似症候的辨别需要亟待辨别明白。庚午年秋天的时候有个朋友来到扬州,住在我的书房,他专供医术,所以我就把平日里不懂的地方请教于他,朋友给我逐条分析,使我受益良多,尤其对于症候的分别方面,尤其有所发明古义。他所学的是会稽陈远公,于是请教平日所读之书,朋友说是《辨证录》。于是我就借《辨证录》来抄写,研读了数遍,此书辩论症候,别具新裁,确实是能够发扬《灵枢》《素问》所没有讨论的地方,急需要翻刻流行,公诸于世。朋友高兴的笑道:“这也是我和陈君没有完成的志向啊,你如果真能翻刻流行,真的是厥功至伟啊”。
2 c8 h4 a4 f: G
C' _. \- i# o7 B. @$ }4 `于是就整理,校订,分为十二卷,九十一门,脉决、外科、儿科以次附之,第二年竣工。陈君是一个笃实君子,自己叙述说在传承脉络很是奇异,但是这都是处于普救世人的苦口婆心,而不是故意夸大言辞来欺骗世人,来使学习他的人们佩服。此书辩证很是精微,研究他制定方剂的奥妙旨趣,然后引而伸之,触类旁通,不要按图索骥,刻舟求剑,这是陈君的遗愿,也是我的厚望。
3 w- @9 F, N: M( f3 B* I" q) Y' Y# C
郭淳章序言大意
! f; n- S$ D k# a/ q4 B, g$ P2 v6 V
我平素不知道医学,二十年前在家时,见到很多亲戚被庸医误治,于是每每告诫病人不要轻易请医生诊治,不要轻易服药。在同宗表兄弟郭山处有缘得见陈远公的《辨证录》,每每试之临床都有神奇的疗效。知道这本书是来自于浙江,十分可惜的是这是一本手抄本,没有亲眼得见真实传本。在嘉庆十六年,我在浙江做官,于是有意求访这本书,得到了黄退庵的翻刻本。于是派人到云南来试验,都有很好的疗效。十分可惜这本书的版本在浙江,时间太长了,有些内容都散失了。我有意出资进行翻刻流传,但是能力有限,于是找到李石渠、周宁斋、硕致堂三人商量,共同进行,于是在云南进行了翻刻。前任说:“药虽用于己手,方多出于古人。”是书不但传方,而先辨证,证见乎外者也。人之虚实、寒热,伏于内者不可知,见于外者显可辨。得是书者,先即其证审之,症确而药可有功,则这本书对于临床是有所裨益的。 ( l* |9 j) f7 s( d6 D# R7 q
4 u* h0 U3 x6 K% g1 N8 b自序大意
) ]7 _8 |0 p5 C
$ |+ x+ j0 @1 \7 w& u丁卯年秋天,我在燕市(北京),污染听见有轻轻的敲门声,开门查看,有两位老者,品貌衣着都很好。我十分惊奇,行礼问:“先生从何而来,难道有什么高深的言辞教诲我陈士铎吗?”两位老者说:“听闻你平素爱好医学,特意前来与你讨论医学上的难题。”我急忙辞谢说不聪明,不敢与两位老者讨论。两位老者说:“你擅长写作,为什么不以著作而称雄于医林,只顾着修习医技,难道不感到耻辱吗?”我听闻老者之言,很是兴奋。于是老者就从《灵枢》《素问》等书籍开始辨脉辩证,他们说的与平时医生说的都不同,真是真知灼见。我越发惊奇,一起讨论了数天,才把老者的绪论部分听完,我们在一起经历了五个月才分开,两老者在离别时对我说:“从今而后你可以著书立说了”。我陈士铎回来之后凭着记忆,和平时试验的方剂,每天书写数个,时间长了,累积成书。医道是很难的,对脉理不明,则难以明白脉象的微妙,对辩证不明,则难以识别症候的变化。现在学习医学的很多,说的理论都不相同,归根到底都不明白医学的根源,似乎只需要辨脉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辩证。虽然辨脉难以明白,不如辩证容易知晓,古时候也有从脉不从证的条文,毕竟从脉的是少数,辩证的是多数,并且症候也是不容易辨别的。现在人们都知道的不用说了,古人已经说过的也不用说了,必须选择现在人们不敢说,与古人没有说过的来进行畅快淋漓的辨别。
7 E! V' V! b% t U2 q5 C
7 ?( ~6 f6 u, F2 H我说的都是临床上必有的症候,不是出于玄奇理论的诡辩,乍一听是非常惊奇,仔细思考实在没有什么惊奇的、客人说,医生治病如同布帛做的衣服可以使人暖和,五谷可以使人温饱一样普通,怎么说医学是奇妙的呢?我施礼拜谢,说布帛做的衣服可以使人温暖,五谷可以充养人的身体,是平淡无奇的,但是这些背后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我们每日接触他们,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不应该阐明这些背后的道理吗?我陈士铎的《辨证录》,犹如谈衣服可以使人温暖,五谷使人温饱一样的客人说,你辨别医理的确很惊奇,足以彰显你的才华,何必假托神仙之名呢。我陈士铎是孔子的门徒,怎么敢轻言著作呢,我听闻两位老先生的教诲,只是转为陈述而已,所以不必忌讳神仙传授的名讳。神仙的名讳不避讳,必然有人说这本书不是转述的,是故意炫弄奇闻来欺世盗名的。这本书不是奇书,而任然以奇闻为名,只是我陈士铎听闻两位先生的教诲,也不过短短五个月的时间,数十万字都是我凭着记忆,沉迷于写作之中而成,这本书是可以学习的奇书,还是故弄玄虚,自我标榜的书呢?
" M$ W' \1 V/ f3 x3 M4 d4 n% b k% [$ r" G6 U% E
凡例
5 `# i: I" O9 E8 v- u3 a% u) S2 S
一、是编皆岐伯天师、仲景张使君所口授,铎敬述广推以传世。实遵师诲,非敢自矜出奇。 & ?. ^% r5 F+ g2 ?. B3 s. U
9 `( H) j4 L$ b$ o" B
一、辨证不辨脉者,以证之易识也。苟能知症,何必辨脉哉。虽然,辨证更能辨脉,则治病益精,又在人善用之耳。
5 x7 h8 A5 b9 a" g7 ~1 }
& X4 s( E/ i) l# p6 w) U& D一、辨论证候均出新裁,阐扬《灵》、《素》所未备,于二经不无小补云。
5 M" S6 \* m+ Y& E4 o! G+ ]- n* |( Z: j
一、编中不讲经络穴道,以经络穴道之义,已显载于《灵》、《素》二经,人可读经自考也。
: a5 x! d1 d- l% P: J
- B4 V0 {9 U) ^" _; z7 J7 [一、各门辨证,专讲五行生克之理,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经权常变,颠倒纷纭,贵人善读之耳。 7 O# l. o8 P3 F% `/ r) d
4 ~. z G7 J- H9 ?3 N一、铎壮游五岳,每逢异人传刀圭之书颇富,凡可引证,附载于各辨证条后,以备同人采择。 , a4 Z( U) ~8 ]( p( Y! w3 Q
) H" K. |. m5 I& _" E
一、祖父素好方术,遗有家传秘本,凡关合各症者,尽行采入,以成异书。 & _ l5 C1 J) E' V' C7 @- C' ?
& p1 q. J' G. y7 x一、吾越多隐君子,颇喜谈医,如蒋子羽、姚复庵、倪涵初、金子如、蔡焕然、朱瑞林诸先生,暨内父张公噩仍与同辈余子道元、叶子正叔、林子巨源、钱子升 、丁子威如、家太士,或闻其余论,或接其片言,均采入靡遗。 3 b9 g2 C7 d( D
3 O8 l( {6 c1 U$ p, P4 W一、兹编不讲针灸,非轻之也。盖九针治病之法,已畅论于《灵》、《素》书中,不必再为发明耳。 . u; x& v" G5 F4 P; h/ v0 r/ t
1 q4 H* l/ Z, Y5 R- r1 _
一、人病最多,集中所论,恐不足概世人之病,然生克之理既明,常变之法可悟,此编旁通治法,正有余也。 + e4 U( \ Q, {: {7 @% o6 `9 n
4 x9 Z* V7 C0 y5 h7 ~2 r+ I一、二师所传诸方,与鄙人所采诸法,分两有太多过重之处,虽因病立方,各合机宜,然而气禀有浓薄之分,生产有南北之异,宜临症加减,不可拘定方中,疑畏而不敢用也。
3 a4 } [7 d3 l, Y! \( O) z y
3 t7 J" g5 m; o2 X( m: d9 [一、铎年过六旬,精神衰迈,二师传铎之言,愧难强记,恐至遣忘,辨论之处,或多未备,尤望同人之教铎也。
5 V, i- B. p9 t0 x3 }: s, _1 O4 c
一、是编方法,亲试者十之五,友朋亲串传诵者十之三,罔不立取奇验,故敢付梓告世。
+ u$ s. k$ J4 \) l- ` g G3 x% k$ F0 L) L, Y+ a
然犹恐药有多寡、轻重,方有大小、奇偶,又将生平异传诸方,备载于后,便世临病酌用也。 % B. i2 [9 o: k& E/ z
% n+ s; z& W. C5 |* m
一、岐天师传书甚富,而《外经》一编尤奇。篇中秘奥,皆采之《外经》,精鉴居多,非无本之学也。铎晚年尚欲笺释《外经》,以求正于大雅君子也。
7 _+ {" F P6 f# k" T3 _2 b M; s7 l$ s
一、铎勤着述,近年以来广搜医籍,又成一编,决寿夭之奇,阐生克之秘,有益于人命不浅。
+ A# M- E1 m( C
! ~* R% r' x) T! z3 C/ Z) G5 Z6 _怅卷帙浩繁,铎家贫不克灾梨,倘有同心好善之士,肯捐资剞劂,铎倾囊付之,不吝惜也。 # u6 I. k0 _$ |! G
3 i% ]8 s# A4 C8 u; N#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