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N; _' h3 k: K2 ] S' X& p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每天学习一点中医药知识!!
# { J3 g, N& N& j! R( j* Z9 X7 s
# s0 |# @5 z6 z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受,又食鱼虾等腥荤动风之物,或体虚卫表不固,复感风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病程日久,灼伤阴血,而反复发作。由于其病因较为复杂,多方面诱因,故有时疗效较差。

1 s' |: ^+ v: J9 Q根据我多年的临床观察,瘾疹(慢性荨麻疹)除具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疹形态比较单一,为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风团,且风团持续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不超过24小时,随起随消、此起彼落,消退后不留痕迹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 s+ N0 p: q9 N9 j) ]! V
2 w y! K* M( ?8 |0 H( ~5 M
l: ^# `) ^# N: p
1.瘙痒程度一般较轻 - E- n: R/ n; A2 b1 n+ Q+ v0 K
临床上多数患者瘙痒的程度较急性荨麻疹轻,甚至有些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虽有风团发出,但并无明显的瘙痒。一般认为,瘾疹的瘙痒特点是痒无定处、遍身作痒,符合中医“风痒”的特征,引起瘙痒的原因主要是风邪。我认为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瘙痒的程度轻,正说明在表的风邪不重,风邪只是发病的诱因,主要病因是卫气不充、腠理不密。3 w/ l0 [" {$ j% E- }. N( o
6 k$ H$ C8 i0 L- q" d3 S! m2 E3 M
5 c U" Y5 `. _* ]
2.发作定时
% ^: N9 U7 k* E部分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瘙痒和风团的发生与加重有着明显的固定时间,多在午后和夜间加重,少数患者晨起时加重。按照中医气血运行的规律,白天阳气运行于外,发挥各种生理功能,晚上收敛于内,潜藏于阴分并得到阴血的滋养。阴虚的患者当夜晚阳气潜藏于阴分时,阴虚、阴不配阳的表现就更加突出;相反阳虚的患者,当晨起时,阳气还未完全发动,没有及时循行到体表发挥卫外的强大功能,更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因此,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阴血虚者皮疹和症状多午后加重;卫阳虚者皮疹和症状多晨起明显。
3 a Z! }7 \" w. n& |/ j
9 t& q( t; z3 J2 B. I) J
8 p3 d1 ~. {% J
3.皮损颜色反应气血虚实
) I ]% J) B8 Z% Q$ u) R/ v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遇冷或遇热加重、风团颜色发白或发红,不仅反映出感受外邪的性质,也反映出体内气血的虚实。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其他邪气合而侵犯人体。根据风性开泄、易伤阳气和风为阳邪、易伤阴液的特点,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多有卫气或阴血的虚损。根据上述中医理论,我认为慢性荨麻疹遇热诱发或加重、风团颜色发红者,往往反映出是风热外袭、阴虚有热;遇冷诱发或加重、风团颜色发白者,往往反映出是风寒外袭、卫阳不振。
( d2 G! \. U7 j' O
6 K. F( u2 A% w- M
; g9 _" d* j9 i
4.发作无规律者难治! S1 d* J4 M1 @- O
瘾疹(慢性荨麻疹)发作无明显时间规律、遇冷遇热加重特点不突出者往往比较难治。我在临床上发现这样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我认为发作无明显时间规律、遇冷遇热均会加重者,多属于卫气和阴血均不足的气血两虚或气血失和、阴阳不调之象,不仅辨证困难,临床治疗用药的选择也比较棘手,相对疗程较长。& z( q8 |; U: u: I7 `* z x
; L" o) _% R5 r) N; M$ p) f* z
5.小儿患病多于脾胃相关 + L! S+ A# t7 R, o+ ?
患瘾疹(慢性荨麻疹)的儿童多伴有脾胃失和。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适应四时气候的能力差,且生活自理能力差,最易出现饥饱不调、衣被增减不适的情况。饥饱不调,脾胃易伤,稚阳之体腠理难以固密;衣被增减不适,更易受外界风邪的侵袭。因此,儿童患病时,临床多伴随皮疹和症状轻重变化而出现纳食不香,脘腹胀、痛,大便异常等症状,治疗上尤其要重视调理脾胃。
4 T- a+ T7 ?! f! G; k8 `
, J* \6 p0 v6 f4 t& x T
典型病例分析: w' D4 B/ h3 l2 e) e
/ O% z" x2 C) |7 h# x
病例一:肖某,男性,12岁。
, G8 H4 S. n$ H" }
主诉:周身反复起风团数年,加重8月余。
7 V" T& X. F0 \1 d5 L, R; u% k
现病史:患者出生不久即出现周身时起风团,时轻时重,未予治疗,近8月病情逐渐加重。刻下症见周身红色风团;纳食好,夜寐安,二便调。
2 F# E( q& V. H! r- V" z2 n$ }
既往史:过敏性鼻炎史,无传染病史。
7 R& g* M* D2 p: ]: Q+ v药敏史:多种食物过敏史。
4 g0 u) t1 @4 O7 Q# J3 l- i- S# p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脉沉。
1 p2 [4 F- t" b. x! O2 u9 T皮科情况:躯干四肢散在红色风团,皮肤划痕(+)。
4 c) _" x% [9 J
我认为此患者出生不久即发病,且过敏源检测多种食物过敏,属于中医称的“禀赋不受”;风团时退时起,退后不留痕迹,为典型的风邪“主动”﹑“善行”、“数变“所致;病久不愈,阴血受伤所致。故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证。
) w S+ D& n; k. J处方:生芪10g,防风6g,荆芥6g,白术10g,当归6g,川芎3g,麻黄1g,杏仁6g,茯苓10g,神曲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海桐皮10g,地骨皮10g,乌梅10g,甘草3g。14剂水煎服。服药一月余,病情明显好转。
7 O) P8 k( {/ z6 k" P$ [3 a
方解:方中用生芪、防风、白术来固护卫表;麻黄、荆芥等散在表之风邪;当归、川芎养阴血护正;麻黄、乌梅、甘草、防风是临床经验方“抗敏合剂”的主要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有抗过敏的作用,我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方中运用了多种皮,如白鲜皮、海桐皮、地骨皮,符合中医取象比类之意,“以皮达皮”以疏风和血引经,对症治疗皮肤痒症。
9 ]: I4 l8 H% T3 u# m3 ?我治疗这位病程较长的小患者,不但应用了中医的传统辨证,还将现代医学抗过敏的方法应用其中,做到辨证准确、用药合理、中西结合,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g# d( w. p& l! d! i
: x' Q6 w7 Y( O4 u" L1 @* g
& I/ D* N* F' Q3 S# w F病例二:更年期妇女
$ X* F5 P; v) \7 ]( c0 W9 I/ d
近年来我曾治疗两例妇女,均为更年期发病,病史数月,曾用中药及西药,均未能抑制,仍然风团时发,剧痒难忍。在治疗中我认为本病患者时间长,剧痒难忍,伴性情急躁、易汗出,而且以往所服中药,亦为以往此辨证常用药味,至此我改变思路,考虑两位女性患者均为50岁上下,处于更年期,且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遂调整治法,以重镇安神、疏肝解郁、清泻心火立法,主要药味有柴胡、茯苓、白术、白芍、香附、郁金、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麦冬、淡竹叶、地骨皮、白蒺藜、何首乌、荆芥穗、甘草等,取得满意疗效,经治两位女性患者皆痊愈。
- F% r: ~3 x7 d" J" e7 D# K- ^
% @% d( ? T S8 g. z* Q. \
—END—

【本文选自《陈彤云中医皮科经验集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曲剑华、刘清。人卫中医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