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童: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曹教授,请教一个问题:《温病条辨》中认为,温病分为两种,一种是寒水之病,温自内发,……故仍用桂枝汤。还有一种是,温热之邪,春夏气也,故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我理解的第一种温病就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但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的注释里面,又似乎将这两种温病混为一谈!我就有点分不清了,请曹教授百忙之中能指点一二。+ U, K) u' c5 Y3 `( ^+ O$ {
; V3 S# l% n2 k* P, v7 p* g' p 曹东义教授:3 o4 b7 |7 i6 f, @9 `, z
@陶童 仲景《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三字,历代皆未参透其意,多把其理解为太阳病的提纲证,也就是“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的总称;也有的认为,太阳病本身就有恶寒,后文云“不恶寒”,显然是自相矛盾,所以“太阳病”应当是“阳明病”的误笔或错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仲景此条作注解时云:“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所以有人认为温病就是阳明病,比如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就持温病即是阳明病的观点。笔者认为,此处的“太阳病”三字,既不是太阳病的提纲证,也不是阳明病的错简,而是外感热病发病第一天之意,也就是“伤寒一日,巨(太)阳受之”的意思,是外感热病初起第一天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当时“日传一经”的学说,人人皆知,而且《伤寒论》之中也可以找到受“日传一经”影响的痕迹。0 E, U, i6 z1 j/ c1 L
比如“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这两条**中的“阳明病”,也不是其提纲证的“胃家实”的代称,而是“发病第二天”之意。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这三条原文。这也是仲景《伤寒论》受《素问·热论》“日传一经”影响的有力例证。
+ r+ Z- v# F0 @ “恶寒”是太阳病的必备证候,“不恶寒”而发热,则是阳明病的特点,“渴”是入里化热伤津之象,所以仲景对温病的定义,是没有表证的、里热外发型的外感热病。& h# r$ |0 s, ^
麻黄汤、桂枝汤的脉象,也不仅仅是“脉浮紧”、“脉浮缓”,麻黄汤、桂枝汤都可以见浮数之脉,甚至可以有洪大之脉,而热病过程中见到数脉、洪脉,都是内热炽盛的象征。比如第57条云:“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25条云“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因此可以说,麻黄汤、桂枝汤证在脉象上,也存在着内热的征象。 。”
" d/ l! ?6 S& E6 ~) I: W。”: S$ m6 _& X0 K$ B, y6 ? S
清代温病学成熟时,“温病”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完全不取仲景定义:伏气变为新感;里热外发变成由表入里;初起烦渴、不恶寒变成发热恶风寒;仅发于春季变成可泛发于四季;直清里热变为发汗解表。因此,“温病”一称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古今含义不同。这种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使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复杂化了。
3 X' t# u. S2 a6 |5 d 陶童:
( ]1 A8 F a! s+ Z* c& Z# m 我没有分清楚,有时候很糊涂。
' ]6 o- y. k* w 谢谢曹教授耐心细致的解答!
: e' Q9 h1 Q2 L' ~+ F- ?
9 `" p3 V' S. b8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