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我们该如何传承发扬中医

2016-07-21|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620 |原作者: 李士懋|来自: 燕赵中医网

国家的中医方针是“传承发扬”,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传承什么,如何发扬,却存在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的中医方针是“传承发扬”,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传承什么,如何发扬,却存在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传承什么
  中医的传承,除做人、医德方面外,专业方面有三个层次:一是传承思辨体系,一是传承学术思想,一是传承临床经验,三者皆很重要,但有上中下之分。上者,乃思辨体系,此即授人以渔。君不见“辨证论治”体系的第一个字即是辨,《伤寒论》每篇标题的第一个字也是辨,此大有深意。中医为什么要辨,辨什么,怎么辨,辨的目的是什么,辨的理论指导是什么,辨的依据是什么,辨的标准是什么等等,皆须明确。
  《内》、《难》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仲景创立了辨证论治巍峨大厦。欲登堂入室,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就必须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系的。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体系,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分类
  “科学者,分科之学也。”
  仲景依《内经》理论,首先将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又进而分为六病,即三阳病与三阴病。三阴三阳病,仍有阴阳的进退,于是又进行了第三级分类。如太阳病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三纲鼎立。三纲之中,仍有阴阳的盛衰,故又再次分类,如桂枝汤证中,又有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分到何时为止呢?分到每位患者具体时空的证,此即中医的个体化。
  (二)分类的目的。
  分类的目的在于确定证。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证确定了,法依证立,方由法出。必须牢记中医治的是证,而不是病。临床上,我们能知道患者的中西医病名固然好,但不知其病名,只要确定了证,就可以治疗。
  何谓证?证,包涵四个要求:即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合起来,可简称“四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定势。四者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证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所以治病要“谨守病机”。
  (三)分类的依据:
  每个证的确立,有理论依据、临床依据、脉诊依据。理论依据,是中医经典。临床依据是四诊。四诊之望闻问切在辨证中,其比重各占25%吗?非也。脉诊占50-90%。
  仲景将脉诊引入其辨证论治体系中,使医经与经方融为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最终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凡证,皆有“四定”,而脉在四定中,皆起关键作用。
  尽人皆知中医的核心特色是辨证论治,而仲景实为平脉辩证。以脉为据,进而分类。一字之改,突出了脉诊的价值。
  如何发扬
  目前中医的发扬有两条途径:一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发扬,一是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发扬。
  (一)传统发扬
  传统发扬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有符合中医经典的理论依据;二是有完整的理法方药的体系;三是对临床实践有重大指导价值;四是能为他人所传承,并经得起他人实践所证实。历史上的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等等,莫不如此。
  传统的中医发展之路已走了几千年,使祖国医学不断发扬光大,可是至今却难被承认。假设张仲景将《伤寒论》拿来报奖,叶天士将《温热论》拿来立项,能被承认吗?没有随机对照的科研设计,根本不可能立项、报奖,传统发扬之路被严重冷落。
  传统的中医发展之路应被承认,还应大力提倡。中医有中医的理论体系,有中医的固有特色,中医的立项、评奖,应从科技部剥离出来,由真正的中医专家来评,应建立中医的评价标准,不要以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
  (二)现代研究发扬
  中西医,是在中西文化大背景下的两种医学体系,必然要相互碰撞交融,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如何逐渐交融,确实存在一个方法、道路问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西医也要并存、交融,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要揠苗助长,把未来当成现实,按西医的模式来研究中医,必然导致削足适履。
  怎么办?因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证,所以临床研究应从证而不是病入手,以证为纲,建立起中西医沟通的桥梁。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提出“证候组学”的概念,是中西医结合理念,道路的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中医的证,从理论上来讲是无限的,个体的。但有些证,是基本的证型,首先明确中医证候的标准,从基本证型研究做起,逐渐积累,也许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可以完成一些基本证候的组合,到那时,极有可能颠覆现代医学的模式,见到新医药学的曙光,SCI论文也将井喷式的涌出。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