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与中医宝典《黄帝内经》的一次小小对话

2017-06-22|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306 |原作者: 王群海|来自: 燕赵中医网

6月21日,这天晚上的月亮很亮很亮。把《诗经》中的月光和李白的月光有机融合,灼灼其华,更能生出无限情绪。

  6月21日,这天晚上的月亮很亮很亮。把《诗经》中的月光和李白的月光有机融合,灼灼其华,更能生出无限情绪。
  从忽然翻开万年历、查阅日历的一刹那,会吃惊地发现:原来今天是夏至节,农历五月二十七。此时天上的月亮很晚才缓缓升起,子夜时亮如白昼,已成为近时期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因此,有一种莫名的奇想,如果去甘肃庆阳探察岐黄文化,真实体验领略一番圣地的景象该有多好呀。据说,庆阳一带是黄帝与岐伯对话而生成《黄帝内经》的地方。那里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农耕文化的起源之一。在那里可以体会到中国一个古老哲学的要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切都以自然为师。整部《黄帝内经》就是教人如何认识天地之道,调理阴阳,遵循守道。
  当站在高高的周祖陵上,瞭望无穷无尽的黄土原野时,不仅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两人的这番对话。岐伯说,一般的人不懂得阴阳之道,常常不节制,暴饮暴食,纵欲无度,且不能调理自己的情志,悲喜往往过度,便使生命早早地衰老了。但有智慧的人要进一步探究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既顺应自然,又能有节制地调养,所以就可以逍遥自在,与道同游,与日月共老。
  “节制”一词的“节”也很有意思,它是古人师法自然的造字。因为竹子的身子每长一段就会有一个关口要过,于是把这个生命的关口叫节。应用于人的生命,是说生命也有很多关口,这就是阴阳变化的节气。
  夏至这个概念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据资料显示,早在公元前7世纪,也就是周代的时候,中国人就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这一天,太阳直射到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到全年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如海南海口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很大,中国在北半球,所以夏至这个概念适合于中国人自己。周代时,中国的中心还在陕西、河南一带,确定这个日子的地方大概也在那里。
  既然现代科学证明了夏至这一天的科学性,夏至的概念就应当为我们所倡扬,道法自然的观念也应当为我们现代人所认识、所遵守、所传承。比如,立春的那一天,你会感到风吹在人脸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清明节,天南地北多会“雨纷纷”。当代作家张承志写过一篇《天道立秋》,讲的是北京偌大的城市也能在立秋这一天感到天地的分野。中国人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便有七十二候,二十四个节气。仔细体味,其中自有玄妙。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人所讲的天道,而夏至便是天道的彰显。古人说,夏至这一天是阳气达到鼎盛的时刻,所以,同时一阴生成。从卦象上看,就是天风姤卦。从气候上看,这一天就是一年阴阳变化最大的分界线。从这一天开始,万物从极盛开始转向成熟并衰老阶段。
  从天地大道到生命中的至微小节,都浸透着中国古人的历法智慧,才懂得体会到一点点天地的玄理。于是,夏至日的玄妙在于这一天的子夜,它是天地生命交替的时刻,阳气仍然最盛,阳为火,火在心,所以人们难以入眠。灼灼月华之下,我们都得以宣泄。只是如果不知节制,不知生命已经过渡到另一个时候。
  夏至日,古老的中医宝典《黄帝内经》正在讲述怎样的智慧故事?诠释怎样的生命医理真谛?拭目以待。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