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奇观:脾有脾阴脾阳,初探脾阴学说的医理

2017-05-25|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950 |原作者: 王群海|来自: 燕赵中医网

人体的每一脏有阴阳互根的两个方面,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以此类推,那么,脾有脾阴脾阳,一旦出现阴阳偏盛就会发生病变。难怪,宋徽宗赵佶在《圣济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也就是说 ...

  人体的每一脏有阴阳互根的两个方面,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以此类推,那么,脾有脾阴脾阳,一旦出现阴阳偏盛就会发生病变。难怪,宋徽宗赵佶在《圣济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也就是说,运用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规律,将天地万物作为调治患者“阴阳不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力求达到中医学“阴平阳秘”的最佳愿景。
  脾阴学说的理论基础精华。脾主人体运化功能,而这一功能是由脾阴脾阳协调作用下来共同完成的整体运动。脾气的生理活动以脾阴为物质基础,脾气可生化阴血,统摄血液而固阴,反过来,脾阴又能生脾气。倘若脾阴不足,则脾气运化功能反而减弱,脾阴有滋生血脉、化生气血的强大作用,滋养五脏六腑以及四肢百骸最精微物质的特殊成分。脾为仓廪之本,营之所居也。脾阴虚则营气不足,因为营气来源于胃,在脾阳的作用下,蒸其津液,化成精微物质,上升散布运化于浑身上下的。
  脾阴就是藏于脾中的阴津,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不仅是有形之营血、津液、等体液,还是脾阳的物质基础。清代医学家唐容川认为脾阴乃津液,相当于西医表述的“汁液、体液”之类的物质。他在《血证论》中指出:“脾阴……乃吾临床悟出,而借《伤寒》存津液三字为据,此外故无论据也。”“谷入于胃,有甜肉汁来注以化之,又以苦胆汁入小肠以化之,以胃津合并化其谷食。”
  脾阴学说对临床诊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医家用以指导自己看病的实践,但其方法“和而不同”,有的善用甘淡之法,也有的采取甘润之法,大都获得了满意效果。实际上,脾阴之证临床中表现十分复杂,如果辩证偏颇,往往会延误病情。所以,应在脾阴学说总则的指导下,采用灵活机动、对症求治的精确方法,鞭打快牛,手拿把攥,药到病除。气阴两虚者,可调配益气之品;阴虚化热者,当滋阴清热,尽量少用寒凉之药;湿热内蕴,热极伤阴,用以甘淡之品;吐泻而渴者,配以甘酸化阴的药物,可使营气上升、精微发散。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多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尤以小儿疳积、营养不良,伤及脾阴者,效果堪奇。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方剂还有如资生丸、六神散、大半夏汤、生脉饮、玉女煎、增液汤等,需据病情临证加减裁用,才会有事半功倍的疗效。
  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清代以前见述很少。《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载有“脾气不濡”的提法;《难经》也有“血之濡之”一说,何谓濡,濡有滋养、润泽的意思;泛指阴血,实指脾阴。医圣张仲景对脾阴论治多多益善,出现“小荷才露尖尖角”新局面。《伤寒论》首先指出,胃热不仅伤及肠胃之津,其实,还能制约脾气,使脾不能正常给胃行其津液,大大减弱了传输他脏的力量,导致脾不得其养,形成脾约病的典型症状。麻子仁丸就是在补脾阴理论指导下拟制的一张著名方剂,该方有“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的作用。时至今日,此方一直被众多医家尊为治疗脾阴不足,不能为脾胃传输津液,使大肠传导受阻而产生便秘的不可多得的方剂之一。古代著名脾胃派始祖李东垣,是这方面成就最突出的代表,在谈及脾阴学说时,医家们纷纷说:“东垣老人之后,重脾胃者不知就里,但知补益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然而,脾阳不足水谷则顽‘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然也顽‘冥’不化。”东垣老人认为脾为阴土,主司人体运化功能,进而影响人体升降系统失衡,燥与湿比重失和。因此,他在治疗脾阴时,别开生面地采用补气升阳、健脾燥湿以滋化本源的精明方法。药物多用升麻、柴胡、黄芪之类。后世医家称其补脾胃学术思想为“补土派”的开山鼻祖。
  清朝以后,阐述脾阴学说的医家逐渐增多。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就很注重脾阴学说的研究,在实践中摸索创立了一些治疗脾胃阴虚的有效方法,一直以来,备受各医家的青睐。应用最广的如理阴煎、补阴益气煎、慎柔养真汤等。如清代大医家·张锡纯对脾阴治疗积累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成功经验,他善用以山药配伍来治疗脾阴证。清代名医·吴鞠通对脾阴认识较高,在论述湿传中焦时指出:“有伤脾阳,就有伤脾阴……”,还提出了,如果外邪侵入人体,不但可伤及脾阳,也可伤及脾阴,在治疗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合二为一正确对待。清医家·薛生白曾经说:“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咳,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阴虚则便秘。”明确点明了五藏阴虚的辨证纲要。清代医家·唐容川也曾致力于脾阴学说的探究和追踪;在临床上采用濡润之品滋补脾阴的妙理,提出了脾阴虚、胃阴虚的辨证论治方案,填补了医家之未备,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脾阴学说。
  总而言之,后世中医家在继承先贤对脾脏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归纳、吸收、消化、提高,勿忘职责,开拓进取,更好地完善脾阴理论概念,努力提升中医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社会地位,大力发挥自身优势,让中医成为每个燕赵人的生活方式,因势而为,时不我待。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