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君子的“竹”之药用与“同病异治”新内涵

2017-02-20|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568 |原作者: 王群海|来自: 燕赵中医网

宋代画家把竹兰梅菊称为“四君子”,人们一直崇尚“竹”,其实在中医药里,它有着一席独特的药理之位。春暖花开季节,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很具翩翩君子的风度;秀逸有神,行细柔美,长青不衰,象征人们青春常在 ...

  宋代画家把竹兰梅菊称为“四君子”,人们一直崇尚“竹”,其实在中医药里,它有着一席独特的药理之位。春暖花开季节,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很具翩翩君子的风度;秀逸有神,行细柔美,长青不衰,象征人们青春常在;竹子空心,象征谦虚敦厚,品质自持有韧劲;竹子的特性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做人底线,喻指品德高尚不俗,生活有节度。难怪元朝杨载《题墨竹》诗:“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条理分明地反映了淡泊、清高、正直、虚心的人格追求。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板桥题画兰竹》中提出:“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有成竹,淡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俱足也。藐兹后学,何敢枉拟前贤,然后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此乃“胸无成竹”的典故之出处。那么,“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都含有一个“成”字,但差别很大,迂回各异。前者之“成”是整体完成之意,而后者之“成”则是成例、成见之意。“胸有成竹”,所强调的是一幅画要有整体感,不能只把竹子视为竿、茎、枝、叶这么简简单单地组合在一块;而“胸无成竹”强调的则是一幅画不能照葫芦画个瓢,被已经定型的规矩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而失去对艺术的创新想象力。从而证明,画家只有具备了整体大局观才能不为物所役,要摆脱呆板枯涩的“匠气”;而只有做到了胸无成见,才能更好地不为人所役,真正会捕捉到大自然的“灵秀之气”。因此,“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在共同体现者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追求精神,从“一有一无”中便体现自然的“执两而用中”的哲学理念。
  由此可见,中医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也要具有智慧的“匠心”,一些看似矛盾的道理,实则是在实践经验中勇于把握,运用之妙的的问题,要一以贯之,一体两面的整体观,真正领会体验,能够与时俱进,大胆尝试“执两而用中”的思想体系。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立足长远的眼光,切不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通过“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辩证论断,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互相衔接,互相取长补短。从治病的角度出发,逐渐完善临床实用效果,做到人的五脏六腑要证合乎病,病符合于症,多动脑筋,深入研究,努力开创中医诊疗的新手段,提升辨证论治的新思维。
  竹子浑身是“宝”,中医最常见的可归纳为“五君子”使用药:
  1.竹叶----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本草纲目》载: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主治心烦、尿赤、小便不利等症状。
  2.竹沥----劈开新竹竿,经火炙,收取两端冒出来的竹汁液,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具有镇咳祛痰的功效。
  3.竹茹----竹茎除去绿色皮层后,刮而获得的第二层“竹二青”即是。据《本草纲目》说:“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呕吐、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止肺痿;治五痔,以及妇女胎动不安;苦竹茹,主治热壅、尿血等症。
  4.竹根----清热除烦效果明显。《本草纲目》曰:淡竹根煮汁服,除烦热,解丹石发热渴。苦淡根主治心肺五脏的热毒气。甘竹根,安胎,止产后热。
  5.竹笋----即是竹的胚芽,芽胎儿组织饱满细嫩,清脆甜口,鲜正味美,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它作为药膳源远流长。如《本草纲目》、《食疗本草》、《齐民要术》等经典名著,均有立说之论的介绍。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