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中医医院专家提醒: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

2017-02-13|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235 |原作者: 史爱华|来自: 燕赵中医网

我国北方很多地方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其是一条家喻户晓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春天穿衣服要尽量保暖,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我国北方很多地方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其是一条家喻户晓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春天穿衣服要尽量保暖,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唐山市中医医院肿瘤科负责人王清贤介绍: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体与大自然是统一的整体。正常状态下,人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规律必须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春主生发,冬去春来,温度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但是春捂也是要选择时机的。当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8℃时,早晚记得要增加衣物。在温度<15℃时,要注意多穿衣物。若气温达到15℃后,也还要再捂个7天,不要刚见暖就减衣物。尤其是小孩子、体弱多病、或者高龄老人更要延长春捂的时间。
  “春捂”不能一概而论,也是要因人而异的,年轻力壮的人可以适当的冻一冻。老年人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大多经不起冷空气的刺激,对寒凉的刺激也更加的敏感,春季稍不注意就会诱发多种疾病的发作,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即便气温稍高于15℃,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也不必急着脱衣服。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容易出汗,就需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
  捂也是有部位选择的,如头、脚、颈、手,这些在表、在上的部位,很容易受邪气的侵袭,提示大家春季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
  老百姓常说穿衣服不要露腰、露腿、露肚脐,因为这些部位有人体重要的穴位,如:神门穴、肾俞、小腿和神阙。
  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老百姓俗称的腰眼,就是肾俞,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有些人在寒冷天气中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中医分析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年轻人往往“爱俏”,在这里要提醒广大年轻的朋友,即使穿的少,也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 “下厚上薄”。
  对于小儿春捂,只要摸摸孩子的手脚是暖和的,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护住孩子的前心后背,因此最好给孩子做个“贴心”的小棉坎肩儿,护心护背,既不会捂过了,孩子穿着也灵活。
  王清贤提醒: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如: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 鲜花

    匿名

0条评论 1235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