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第三讲 扁鹊宗师
马京雪 发表于:2017-9-11 22:14:4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83
第三讲  扁鹊宗师
  我们在前面的四讲中经过详细严密的推理论证,理清了扁鹊是生活在春秋末期的著名医家,他的籍贯是今天的河北省任丘市鄚州,在我国扁鹊又是神医的代称,并且祭祀扁鹊的庙宇,墓地遍布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可见扁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对妙手回春的神医的渴望,根据《史记》的记载扁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学医、行医、学术成就都很明确,扁鹊闻名于天下,直到今天中医的诊断治疗都传承于扁鹊,扁鹊解说的医理称为后世学医者的宗师,他对于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知道的很清楚,解说的很明白,后世根据他的解说整理成条文,成为学医的金标准,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为中医学开辟道路,集大成的宗师是扁鹊,而不是传说中的黄帝和歧伯,虚化扁鹊不仅是虚化了中医的历史,也虚化了中医是我们国家原创的医学体系,这对于中医的发扬和传承是极为不利的。
   医学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的,也是一个不断传承的过程,历史对于中医早期的传承情况记载不多,《史记.扁鹊传》为中医的记载开了先河,揭开了医祖扁鹊的神秘面纱,那么医祖扁鹊的学医,行医又是什么情况呢?《史记》中记载医祖扁鹊三十岁以前在他的家乡开旅社长达十余年,我们前边说过扁鹊的家乡鄚州北靠白洋淀,南临黄河,东近大海,处于晋国(后来的赵国),齐国,燕国三国的边境地区,交通发达,贸易繁荣,这里南来北往的客人很多,在这里开旅社是一个很好的地方,由于客人多,所以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客人,长桑君就是其中的一位,我想扁鹊的医学知识肯定也不是一时之功,他在十余年的时间里除了自己用心的学习之外,也与长桑君的交流是分不开的,经过十余年的观察长桑君发现这个小伙子德行不错,肯下苦功夫学习,于是就把扁鹊叫到自己的房间里说,我年纪已经很大了,说不定哪一天就不在人世了,我有一肚子的医学知识和秘方不知道传给谁,所以我苦苦的寻找了很多年的有缘人来继承我的学问,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发现你是一个不错的小伙子,我想把我的医学知识传授给你,但是这些医学知识都是宫廷之中密不外传的,我传给了你,你也不要泄露给其他的人。秦越人说我承诺不泄露给其他的人,就这样扁鹊在接受了长桑君的秘传后开始刻苦学习起来,记医方,记药性,记病症,记医理,经过了刻苦的学习后,扁鹊常常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治疗疾病,拔除痛苦,好像是喝了瑶池的神水一样,于是人们纷纷说扁鹊喝了天上瑶池的神水能够看见墙另一边的人,能够看到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的疾病,所以治疗疾病如同神仙一样,秦越人靠着过硬的技术,多次挽救病人的生命,尤其是被赵氏尊称为“扁鹊”后,名声很快的流传开来,请他治疗的患者络绎不绝,上到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扁鹊都热心的给予救治,并且他精通临床各科,常常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有侧重点的服务于人民,他行医的足迹遍布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广大的地区,他救治患者的传说广为流传,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间医生,他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行医的地方建立了很多的墓庙。
扁鹊作为第一个民间医生,却令无数英雄黯然失色,这是为什么呢?不仅因为他有高超的医术,更因为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利天下”的精神,利天下的思想源于《易经》,伏羲创立八卦哲学体系,每个卦都由三个爻画组成,其中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天在上,地在下,都是为了人;八卦的道理,就是为了解决人道的问题。
“利天下”的思想萌芽,出现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刳(ku)木为舟,剡(ya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孔颖达 疏:“舟必用大木刳凿其中,故云刳木也,就是说把大树砍下来中间掏空做成船,把木材做成划船的桨。又说“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也就是说,只要有了“利天下”的决心,即使条件不好,没有达到一定的职位,进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就可以利天下。
“达则兼济天下”,是读书人过度自谦的话语,也有推脱责任的嫌疑,因为“达”的标准很难确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看上去慷慨激昂,但是,谁是匹夫?《易经》告诉我们服牛乘马,驾船行舟的普通人,都肩负着“利天下”的责任。
扁鹊在出名之前,是一个小旅社的负责人,这是他的舞台,也是他参与天下大事的机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君子,未必需要高贵的出身,但是历史机遇很重要。假如没有在这个小旅社任职,扁鹊就不可能了解天下大事,难以接触南来北往的客商,也不可能得到长桑君的钟爱。
使自己成为一个圣人,也许扁鹊没有想过,他周游列国的目的,与孔夫子完全不同,他完全是按照一个小人物的历史定位,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扁鹊随俗为变也是为了利天下。
《史记·扁鹊传》说:“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兒,即为小兒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一直到现在,在我们农村啊,一个医生就是一个医院,从院长到清洁工都必须要干,不论是妇科,内科,儿科,外科,老年病科,临终关怀都要干,都必须要干好,更有遇见病重的家属问看看病人该什么时候去世哎,这是经常有的事,我们都必须要给人家一个说法,不然家属会说你是干嘛吃的,这是事实,更不用说是扁鹊生活的那个生产力低下,社会动荡的年代了,所以说扁鹊的随俗而变是事实。
扁鹊能够“随俗为变”,既说明他是社会的明星,受到上流社会的拥戴,也是身不由己,一个人要做最早的“全科医生”。所有的人,所有的困苦、疾病,都向你求助的时候,你能说“这不是我的执业范围,我管不着吗?”或者说:“你到别的地方,另请高明”而一推了之吗?
扁鹊没有推脱,他扛起了所有向他求助患者的苦恼,“随俗为变”首先是一种大爱,然后才是对自己医学水平、医疗技能的考验。能够不推脱,并且在周游列国、四处为家,行医治病的时候,开创临床各科,这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只有具备了“利天下”之心、智慧和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 |2 N- ^5 R& c4 i! K: m5 Z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京雪 发表于 2017-9-11 22:15:08 | 阅读全部
谦虚有大爱,才能利天下6 S% {7 k/ s5 N2 _' m
当虢太子被抢救成功了,世人都认为扁鹊能“生死人”的时候,扁鹊没有飘飘然,仍然具有一个平常心。他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d, T2 x) X# y# r
扁鹊见齐(蔡)桓公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劝说他有病要早治,这是一种医生对病人的关怀,是一种大爱的体现。但是,桓侯不领情,他以个人的思想境界考虑问题,说扁鹊“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把扁鹊当成了势利小人,甚至是为了获取利益不惜编造病情,欺骗患者,这是多么污浊的事情啊。但是扁鹊不计较这些,一次不听,他说两次;两次不听,再劝说第三次,苦口婆心,真是武侠小说里所说的那样“良言难劝必死的鬼”。桓侯不给扁鹊进行治疗的机会,实际上是不给自己获得健康的机会。
$ X0 S/ }! U" H9 X  B( w9 P扁鹊面对桓侯这样的权贵刁难,只好选择逃离。他在面对中庶子刁难的时候,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耐心,他不仅是为了洗刷自己,为了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而主要是为了挽救昏死的虢太子,我们可以回放这一历史事件:/ ]5 s  a* x& q+ x* G: K3 c
《史记》说: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於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於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於鄚,未尝得望精光侍谒於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li)洒,鑱(chan)石挢(jiao)引,案扤(wu)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nuo)髓脑,揲(she)荒爪幕,湔浣(jian  huan)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兒。”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於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於阴,当尚温也。”主
! \8 F& S* U% |% g  z. @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於中阙。: t+ y3 v: ^+ U$ H: P0 n# [5 L
中庶子既是一个官员,也是一个“喜方者”,属于中医药的“发烧友”,他自认为对于中医学有很深刻的了解,并且对于“上古俞跗”很熟悉,他认为扁鹊自不量力,有欺骗的嫌疑(得无诞之乎),扁鹊“鲁莽”的自告奋勇救助虢太子,甚至很可笑(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兒)。面对如此的误解与刁难,扁鹊沉思良久(终日),然后仰天长叹,进行耐心的解释。+ h: p$ M: g/ Z3 i. ?% E! S
假如扁鹊心里没有大爱,他能有如此耐心吗?他能冒如此风险吗?今天患者住院,手术和特殊检查之前,都要签订“知情同意书”,进行自我保护。在那个“天子之怒血流成河”的时代,扁鹊行医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 S6 e: z3 D, ^( e  j9 \扁鹊所以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除了具有高超的医学水平,就是必须心中充满对生命的大爱,有“利天下”的思想。& t3 K5 g6 s7 S6 U+ A
《易经》说:“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9 g7 Q) h$ }  A0 J- w
扁鹊践行了“利天下的文化”,因此才有名闻天下的结果。+ @+ @* J7 h, m, 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7-9-11 22:15:26 | 阅读全部
4、重然诺破规矩,是因为有大爱
6 ?8 M, W3 Q1 N3 b# ~扁鹊生活的初秋末期,是一个格外看重诺言的时代,《赵氏孤儿》里程婴救赵孤的故事,在扁鹊几十年之前出现,鼓励和鞭策了很多仁人志士。这种风范流传到扁鹊时期,几乎是尽人皆知的美谈。+ A" B( n) o6 \, b# N$ [1 k
开旅店的秦越人,当时还没有获得扁鹊的称号,他的店里来了一个客人,名叫长桑君,身材、相貌、做派与平常人不一样,秦越人很好奇,也很敬佩他的言谈举止,把他待为上宾。时间一久,长桑君也知道秦越人也不是一般的店老板,更不是店小二,因此,格外喜欢这个比自己小很多岁的青年人。
; T% d" ~9 s) H* h( K这样一来二往,秦越人与长桑君结下了缘分,成了彼此格外器重的知心朋友,结成忘年之交。后来,长桑君把自己珍藏的“禁方书”全都交给了秦越人,他没有提什么要求,只有一个嘱托:“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于公。公勿泄!”这是学术传承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真假之不会轻易泄露,真知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刻,庄重而自然。秦越毫不含糊,他的回答很干脆,只有两个字:“敬诺!”/ ?( \& z+ g$ G: Z4 }1 B& Q
岁月如梭,时光不再。  W& c% j( h) H( }: {0 |+ n
秦越人行医天下,也逐渐名闻天下,他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封号、尊号扁鹊,被天下的人所传送,这空前绝后的成功,丝毫没有改变的他的初衷,行医天下,治病救人。但是,声名在外之后,要求跟随他学习的人逐渐增多,并且十分恳切。考虑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医学人才的可遇而不可求,想到天下病患的痛苦绝非少数人可以救治,于是他开始收徒弟,这是一种心有大爱的体现。# x3 \' B2 F* O2 F6 E  b# s1 k* f
在救治虢太子的过程里,我们知道扁鹊有很多弟子,各显其能,分工协作,取得了“生死人”的好成绩。
4 w& H' k1 s- Q但是,这与他当初答应长桑君先生“公勿泄”的要求,是不相一致的。重然诺与现实生活,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我们看待历史,如果仅仅是用“程婴的标准”,那么,不仅看不到时代、食物的发展变化,而且也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因此,只要有利于患者的健康,有利中医事业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尽管这有可能会被理我们的初衷,或者会引起人们的误解。
3 q1 s+ z0 R2 g" h* ~" k( e8 L扁鹊行医几十年,具有丰厚的理论(《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也具有很好的技术水平,因此才能随俗为变,开创临床各科。
5 G% W8 M* z+ N5 h* q- y他留给世人最值得借鉴的,是他总结的六不治:* }1 g7 i, H% m/ Y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_+ e7 G: W. x
“六不治”既是扁鹊的行医感言,也留给我们很多可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尤其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代,更需要借鉴这种智慧。当然,“六不治”不是推脱责任,而是医生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不能夸大,也不能逃避,而且“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也需要“随缘”,名医难救无缘之人,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就诊看病的人有选择的自由,医生治疗受技术条件与水平的限制,还要看“依从性”。
7 d5 `( C" W# {$ ?) i病人是健康的主体,我的健康我做主,而不是“科学主宰健康”,过分夸大医学的作用,或者病人对医学产生过度的依赖,就会造成纠纷和医患紧张。
& L! {6 _3 ?- a3 k- ?' G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是寻找自己的有缘人,师徒相传,历经二百多年的传承,传到仓公淳于意之后,由于传承人的匮乏,就逐渐的失传了,但是仍然可以看出那些是扁鹊的著作,春秋战国时代,有思想有抱负的思想家纷纷走出没落的王宫,根据诸侯国君的喜好宣传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形成了春秋战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余嘉锡《古书通例》说,古人的文章,不像后世的著作,都是“因事为文”,因此,书成一篇,就流行一篇,后人加以收集整理,才汇集成书,所以用作者“某某子”命名其著作。由于古人著作都是“因事为文”,所以开始流传的时候,经常是既无篇名,也无作者,更无书名。这一情况,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代,还一直是这样。司马迁提到韩非的著作时,说其“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而不说其著有《韩非子》一书。介绍邹衍的时候,则说“邹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始终》《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只提其著作的篇名,而不总括为一本书。这与当时书写材料比较困难有关,不能像后世这样随意印书。把医学理论著作,称为“医经七家”,是刘向的“创意”,也是班固《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以及《旁篇》书名的来历与依据。“医经七家”,实际上只涉及到3个人:黄帝、扁鹊、白氏。黄帝出于托名,白氏已经失考,有学者说“白氏就是百氏”,是杂家的理论著作,也就是能够坐实的作者只有扁鹊一人。因此,司马迁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的局面,在东汉初年依然没有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如孔子,老子等思想家都是现有作者然后有他们的书,但是医学著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也可以从考古学中的甲骨文中看到医学积累的记载,扁鹊的老师长桑君经过长期的观察把自己珍藏的医书全部传授给扁鹊,并嘱咐扁鹊不要告诉他人,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对医学著作的刻苦学习,扁鹊也在医疗活动中记载了自己的诊疗疾病的事件,到汉代刘向时把这些著作命名为《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扁鹊并且在自己的行医过程中收了很多的徒弟,比较著名有虢太子等等,扁鹊师徒学术传承的过程,就像《素问》之中岐伯与黄帝经常困惑与讨论的那样:“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黄帝为了天下臣民的健康,经常渴求医药知识:“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面对“黄帝”苦苦的哀求“可得闻乎?”岐伯虽然明知“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但是,为了“明道”,他不止一次,并且不厌其烦地给黄帝讲述了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
8 f( O# j+ B+ W这种表面上“不守信誉”的讲授,包含着一种大爱,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珍惜医学知识来之不易,有些都是用生命实验换来的,所以必须打破常规,进行传授。他们为的是薪火传承的大业千秋不绝,这也正是扁鹊不得不写著作,不得不传授医学知识的原因。; H' O# W3 e+ V% s$ E
脉学是中医的特征,扁鹊脉学就是扁鹊医学。扁鹊医学虽然因为其《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的失传而难见其全,但是王叔和《脉经》之中,引用了扁鹊阴阳脉法、扁鹊损至脉等论述,其中关于呼吸与脉行速度的精确推导,仍然可以印证司马迁所说扁鹊“守数精明”的特征。当然,《难经》之中,也有很多源于扁鹊的医学思想。
6 v; t4 a) ?( k6 n更需要指出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黄帝内经十八卷”,也就是十八篇,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卷下分篇的作法。《汉书艺文志》有些书用用卷做计数单位,有些书用篇做计数单位,“篇”与“卷”完全相等。《黄帝内经》十八卷,绝不会有《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的巨大篇幅。《素问》《灵枢》都是集大成的后世著作,有可能吸收了《汉书艺文志》“医经七家”的全部精华。所以说扁鹊与《黄帝内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医学著作的大量失传等等原因,我们无从得知《黄帝内经》中是否完全记载了《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的内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扁鹊对《黄帝内经》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 {" F1 T' ^% S3 F% |这样看来,扁鹊医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是某个流派的作用,而是开宗立派的源头活水,扁鹊是中医学集大成的先师。
' u2 T6 h) K4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