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扁鹊里籍
马京雪 发表于:2017-9-11 22:13:1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503
扁鹊里籍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尊敬的各位同门,各位朋友,各位同道,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扁鹊,我们书接上回,上回书说到扁鹊是生活于春秋末期医家秦越人的专有名号,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历史上就有人认为扁鹊是勃海郡鄚州人,也有人说扁鹊是泰山卢人,还有的说他是勃海郑人,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有了名谁都愿意往上凑凑沾点光,所以神医扁鹊的籍贯有很多的说法,各地都希望扁鹊是自己的老乡,但是真实的扁鹊是哪里的人呢?山东省曾经两次召开“扁鹊里籍研讨会”,人家说过去人们认为扁鹊是河北省任丘市鄚州人是不对的,根据最新研究扁鹊是山东省长清卢人,还特地邀请高濯风先生参加,那个时候呀,中医界对扁鹊的事情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太多的研究,河北省的专家们也不敢去参加人家山东省的这个“扁鹊里籍研讨会”,导致了正如高濯风先生所说的那样“同意人家的观点吧,心里没底,也不是滋味;不同意人家的观点吧,人家有备而来,我们也拿不出不同意的根据。”的尴尬局面,高濯风先生就拜托恩师曹东义先生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把扁鹊先生请回来”,那么历史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呢?让我们继续跟随恩师曹东义先生解密扁鹊,扁鹊到底是勃海郡鄚州人还是山东长清卢人或者是勃海郑人呢?
   最早记载扁鹊里籍的是韩婴的《韩诗外传》而不是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师徒路经虢国,听说虢太子患“尸厥”,打算进入宫内救治虢太子的时候,韩婴记录的扁鹊的自我介绍是:请进去禀告有鄭地来的医生秦越人能够把太子救活。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先生具有“一字之褒贬”的“史家功夫”,一般情况下用字用词极为讲究,不会多说一句话,而司马迁在记述扁鹊先生的里籍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请看《史记,扁鹊传》中的记载是:“扁鹊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司马迁于公元前104年开始创作《史记》,而《韩诗外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0年左右,作为史官的司马迁完全有机会可以看到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0年左右的《韩诗外传》,而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采用《韩诗外传》中简单明了的叙述而把扁鹊的叙述复杂化了呢?司马迁在扁鹊救治虢太子时向中庶子介绍自己的时候看起来非常的繁琐“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於鄭(鄚)”,具有“一字之褒贬”功夫的太史公为什么对扁鹊的里籍如此的大费周章呢?在《吕氏春秋.察传》中讲过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到晋国去出差,路过卫国见到一个奇怪的事情,有人捧读一卷历史书,很认真的念到晋国军队的三头猪涉水过了黄河,子夏一听觉得不对,他猜想是这个记载有错误,因为当时的文字或者记在竹简上,或者写在白绸子上,没有印刷术,更不用说什么编辑啊,校对啊,很容易在传抄的时候发生错误,子夏说:“不对!这个记载应该是晋国的军队是在‘己亥’的时候过的河,那个‘己’跟‘三’相似,‘豕’跟‘亥’相似,因此在传抄的时候发生了错误”,子夏到了晋国,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断,就请教晋国人那句话怎么读,晋国人的回答是“晋师己亥涉河”,古人的记载年月日的方法是采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干支纪日法,所以子夏才有如此的推断,现在我们普遍用公元记日,所以在读古书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说古书“晦涩难懂”嘛。《吕氏春秋》认为,传抄中的错误不是个别现象,很多的字在字形上相似,传抄中发生错误而导致的意思完全错误,混淆了原来的意思,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遐迩》也说到俗话说书经过三次或者多次的抄写就会吧“鱼”字写成“鲁”字,把“帝”抄写成“虎”字,可见古书在传抄过程中容易出现文字错误现象。那么在扁鹊里籍记载的问题上会不会也发生这种文字上的错误呢?《史记.扁鹊传》在开头就说“扁鹊者,渤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我国古代郡县制起始于秦朝开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置县,这种郡县制成为汉代之后的行政区划主流,但是郡县制并不是秦代才开始有的,赵简子时代的晋国早就有郡县制,《左传》中记载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曾经悬赏说攻克敌人的上大夫奖励一个县,下大夫奖励一个郡,士兵奖励十万亩田地,老百姓可以随意做商人或者学习技术,奴隶可以获得自由,赵简子不可能用一个大家不熟悉的行政概念进行悬赏,可见郡县制已经在晋国实行多年,只是当时县大而郡小,或者晋国的核心区域为县,边远地区为郡,这与秦汉以后的郡管县是不同的。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州国》中说到秦代改革行政体制,把诸侯国的行政体制撤销,设置郡县,根据山川地形的特征确立他们的名称,汉代沿袭了这种行政体制,那么这就涉及到“郣”“勃”“渤”三个字的问题,“渤海郡”应该有个叫“渤”的地名才设置的“渤海郡”,但是“渤”字是汉代之后才出现的字,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时代还没有“渤”这个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没有“渤”,只有“勃”和“郣”,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渤海有关系,也就是说在汉代的古籍里,“渤海郡”都应该是“勃海郡”或者“郣海郡”,《说文解字》中记载“勃,排也,从力,孛声;郣,海地,从邑,孛声。一曰地之起者曰郣”,可见“勃”和“郣”的意思是不同的,一个从属于力部,一个用来表示地名,所以说“渤海郡”或者“勃海郡”应该是“郣海郡”,渤海,古代被称为“郣澥”,《说文解字》中记载“澥,郣澥,海之别也”,郣澥,是海边,海岸的一部分,特指今天沧州一带的沿海海陆,去掉一个“郡”字,用“郣海”代称陆地时也是指沧州一带,再去掉一个“海”字,仅用“郣”字,还是指今天的沧州一带,汉高祖刘邦先生在公元前202年在这一带设立郣海郡,管辖20多个县。所以说“郣海”是对一个特定的地方的称谓,与“江”只表示长江,“河”只表示黄河一样,后来有了“渤”字,而古老的“郣”因为只表示地名而没有其他的含义就逐渐的被人们遗忘,所以今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勃海郡”应当是“郣海郡”,司马迁说扁鹊是郣海郡人,这个郣海郡是汉高祖设立的,秦朝的时候郣海郡一带属于巨鹿郡,所以说“郣海郡”是汉代的郡县名。
《史记集解》引用晋代徐广的说法说“‘鄭’当为‘鄚’,鄚,县名,今属河间”,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记载勃海无鄭县,当作鄚县,音莫,今属河间,鄭、鄚这两个字,字形相近,在传抄中很容易出错,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政府办公的准确性,所以唐代睿宗景云年间,政府官员把“鄚州”改成“莫州”,以便于“鄭州”相区别,鄭州,鄭县在今天的河南一带,距离郣海郡很远。汉景帝时期的韩婴也是鄚县人,是扁鹊的同乡,韩婴写扁鹊的时候说请进去禀报说鄚县医生秦越人能够治疗,但是在传抄过程中到了司马迁时期就变成了请进去禀报鄭县医生秦越人能够治疗了,为了防止人们继续出现这种抄写错误或者是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述扁鹊的籍贯,司马迁在记述扁鹊里籍的时候采用了当时的行政区划郣海郡和鄚县的郡县记载方式,这样即便是传抄错了,仍然可以很容易根据“郣海无鄭县”来纠正,后人不仅把“鄚”传抄成了“鄭”而且还把“郣海”传抄成了“勃海”,又演变成今天的“渤海”,这种文字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大的出乎了太史公的想象了,才导致了古书的“晦涩难懂”。
“齐郣海”中的“齐”指的是齐国还是另有意思呢?《说文解字》中记载“齐,禾麥出穗上平也”,可见是见贤思齐的意思,是一个动词或者是“使动用法”,是靠近、接近的意思,而不是齐国的扁鹊的意思,所以扁鹊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的“言臣齐郣海秦越人也,家在於鄚”的意思是说请您进去禀告虢国的主君,就说我是靠近郣海的秦越人,家住在鄚州城,而不是说扁鹊是齐国人,郣海人,家住在鄚州,这样相差几百里地的地名综合在一起让人觉得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也不符合一贯的叙述方式。
  西汉末年与王莽同时的杨雄著作的《法言.重黎》云:“或问《黄帝终始》?曰:托也。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扁鹊卢人也,而医多卢。夫欲售伪者,必假真。禹乎、卢乎、《终始》乎!”。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一天有人问《黄帝终始》这本书是怎么回事,杨雄说这是一本借黄帝名字写的假书,既往大禹因为治理洪水泛滥的时候脚上患了疾病,所以走起来路来一拐一瘸的,大禹是圣人,所以鬼神猛兽都很害怕或者很敬重他而不敢伤害他,后来的巫师就学着大禹走路的样子施法,称这种步法为“禹步”,扁鹊是泰山卢人,是因为扁鹊行医之地多在卢国的缘故,人在想卖假货的时候必然会借助真货的名义,正如前边所说的禹步,扁鹊是卢人和《黄帝终始》一样都是假的。杨雄为了说明《黄帝终始》是一本假书而进行的举例论证,后人误读了杨雄先生的原意故而有“扁鹊者,泰山卢人也”的误会了。经过以上详细的推理考证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医祖扁鹊先生的里籍是“扁鹊者,郣海郡,鄚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任丘市鄚州,春秋末期的郣海郡鄚邑,北靠白洋淀,南临黄河,东近大海,处于晋国(后来的赵国),齐国,燕国三国的边境地区,交通发达,贸易繁荣,城镇中开设客店并长达十余年之久是可信的,正因为秦越人在客店中任职才能接触形形色色的客人,扁鹊以他特有的智慧材质和高度敏感的观察力以及特有的悲天悯人情怀,才会被长桑君选定为继承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人们传说扁鹊先生曾经喝了天上的瑶池的水能够看到墙另一边的人,这是扁鹊具有特异功能吗?被称为医祖的扁鹊先生在中医学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3 N: u3 |, Z: l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