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学中医就要像中医
曹东义 发表于:2017-9-8 11:29:2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763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7-9-8 19:15 编辑 6 b; s& V* X) j6 C: B. J0 j

: x; X. o. C$ M1 I5 i
3 t( L& G, d9 R
学中医就要像中医
                                          学习体会2017.09.08  杨思远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集中体现。在认识论上,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征是格物致知,是通过现象推究事物的原理。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也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望闻问切,就是要全面收集事物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判断病机、病理、病位,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和阴阳转换,提出治证方法。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
辨证是中医的关键,证是中医关注的焦点。这个证既是症状、证据,更是求证、质证。但在医疗实践中,有许多所谓的中医,不是把辨证放的首位,而是把病、把西医的各种检查化验结论作为处方下药的依据,丢掉了中医的看家本领。这样的中医,对一般的常见病或许还能免强对付,而一旦涉及新的突发病症、老年性复杂病症,就会束手无策,尽显庸医原形。
坚持中医思维,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方法,中医才像中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医的无限潜能。20163月、9月《河北中医药文化》刊发的两篇文章《温病大家郭纪生再忆白虎汤》《郭氏大医传承永恒----悼念郭纪生先生》,分别记述了郭纪生先生,活学活用白虎汤治疗乙脑SARS建奇功的事迹,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医的广阔发展前景,更充分说明了中医坚持中医思维和中医方法的重要性。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根据本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的研究对象就是病。遇到一个新的病例,西医首先关注的是由什么细菌病毒引起的,然后确定病名,寻找杀死相关细菌病毒的药物。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如能找到相关药物,见效也很快。但细菌和病毒种类繁多,而且会不断产生变异。对于突发危重病例来说,根本等不到去做细菌病毒分析培养,然后再去研制药物。即使能等到新药研制成功,病人的体内细菌病毒,可能早己发生变异。而且新出的西药就是针对某种细菌病毒的,根本不去考虑人体各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预计其毒副作用。这也是西药不断更新又不断淘汰的原因。而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整个肌体的健康,首先关注的是证以及产生这种证的机理,然后以药的性味升降寒热,去调整人体表里虚实寒热,也就是以药之偏纠人体之邪,维持人体机能平衡,驱邪于体外。因此,中医并不注重是什么细菌病毒,甚至也不过于关注其病名。只要辨证清楚,既可处方下药,并能很快取得满意的疗效。
郭纪生先生在治疗乙脑、SARS的过程中,就是始终坚持中医思维,抓住了高热这一主证,重用生石膏,以白虎汤建立的奇功。同样,在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中,还有灵活用大青龙汤、大柴胡汤治愈流感、禽流感,以去瘀血汤治愈被西医定为死亡率百分百的狂犬病的医案。
由此,我认为作为中医要时刻牢记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句话,高度重视“证”的重要性。做中医,就要像中医,始终把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精研细读经典,争做上工。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始终贯穿着辨证论治的思想。其对于病的概念与现代西医的病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西医之病是独立的个体概念,每种病都需要针对性的药物。而张仲景关于病的概念是证的类别,是指人体出现了不正常现象。如《伤寒论》中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讲的都是六经中的各种证的集合,而《金匮要略》更多以证起论,如吐哕寒疝腹惊悸……脉证等。中医讲的病是由多种证构成的,而中药方剂也是对证不对病。虽然我们说桂枝汤为太阳病首方,但不能说桂枝汤就是治太阳病的药方。相反,桂枝汤针对的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这一组证,无论什么经、什么脏腑的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的证,就可以使用桂枝汤。同样,人们都说白虎汤是治阳明热证的主方,但郭纪生先生的实践说明,只要有脉洪数、大热口渴之证,无论是乙脑、SARS,都可用白虎汤。如果象西医那样,拘泥于一药对一病,中医就会走向歧途末路。
当然,灵活运用经方,首要的前提和基础依然是辨证论治。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以两种方法论证了辨证论治和灵活运用经方的方法。一种是以桂枝汤为例,针对不同证候逐个讲述了桂枝汤的加减化裁方法,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胶饴汤(即小建中汤)等。另一种方法是集中论述经方加减化裁方法,如小柴胡汤,在方后直接列出: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这些都对我们的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南,同时也为我们学好中医指明了方向。
同时,灵活运用经方,还要对中药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我们都知道桂枝具有解肌的作用,桂枝汤就是用的这一作用,同时桂枝还有降逆的作用,如治奔豚的桂枝加桂汤,还有助阳平肝的作用,在厥阴、少阴篇中都有用到桂枝的方剂。中药讲究性味归经,有时取其性,有时取其气,有时取其味,这不但对组方关系重大,同时也决定着方剂的剂型和制剂方法。如大黄生用冲泡、与它药同煎或后下等,都是取其不同的性味。忽略这一点,同样会影响疗效。
2 H! ~* ~! I1 \$ d) L6 y% b: |, b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9-8 19:16:14 | 阅读全部
中医药传承几千年以上,奠基于炎黄之际,女娲补天开启“天人相应”思想,伏羲八卦让“天地人”的三才哲学深入人心,集成创新的龙文化为藏象学说提供了独特的世界观。扁鹊脉学把内外一体“五脏相关”的理论推演到临床。张仲景将“医经家”的理论与“经方家”的经验结合起来,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金元医学争鸣开启了创新发展的道路,西学东渐的时刻中医依然挺立不倒,靠的就是独特的理论与行之有效的技术。“道术并重”是中医的传家宝,也是中医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2 v- S# e1 ?% p) S中医是我国原创的医药卫生知识体系,有独特的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是一个关系到产学研、横跨工农商、发展潜力巨大的未来资源。几千年来,中医药都是从民间萌生和发展,而不是从实验室和制药厂开始,历代传承,不断丰富。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