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0 21:23:46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9月20日)由朱萍霞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5 }" w5 t9 ?) `6 G: r. q+ m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v3 G: [# j! [* _# _       本周五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这本书的: 后记
6 i! o  e+ f: q
5 l9 {$ @1 R0 k5 D       这本书的出稿也是一波三折,200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部肖培新主任策划“医学人生丛书.走进中医大家”系列丛书的时候,他一个就想到中医学家邓铁涛先生,希望邓老能够在百忙之中参与进来,为这一套丛书增辉添彩。但那是邓老非常忙一直没有答应。2008年11月份,曹老师到广州参加第四届名师与高徒学术传承论坛,肖主任知道后就把这个愿望转达邓老。最后还是因为邓老再三考虑,还是不准备参与这套丛书,曹老师很理解邓老的决定,把相对安静,轻松地生活还给他老人家,曹老师认为,默契的师徒传授,一定是心灵共振的结果。因此,最后他把这部书稿交给邓老的儿子,高徒邓中光主任,请他们修改补充,以供人们了解邓老提供一个窗口。. L) L6 O5 a5 ]" S6 B5 `7 H% S; |
http://www.ynjkcy.com/dttz5 k$ D# D- z  a: X& R
     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后记请大家多多指正5 F1 W, T8 n2 f  ], K/ l5 _* k. I* x
     祝贺朱萍霞讲述书稿《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今天是是这本书的最后一讲: 后记
  o5 N5 t3 ~1 h/ f! r7 h1 w" X& O; t8 a# t: |6 P0 b) j2 m
这本书,200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部肖培新主任策划,在编写的过程之中,邓老决定不再参与这套丛书了。虽然节省了我很多时间,但是,这个过程也是我认真学习和思考邓老学术贡献的过程。对我此后的学术研究和人生道路影响很大,因此,我很珍惜这部书稿。; |' ]4 k0 T; u$ n
2019年1月,恩师邓老走完了自己100多年的人生道路,他留该后人的思考是很多的,也是弥足珍贵的。邓老给自己的挽联写出“生是中医人,死是中医魂”,称自己是“铁杆中医”,我想这份遗产是很沉重的。
% |5 u8 R: y) E邓老的祖父为他取的名字,是希望上天保佑他有财,也有前途。7 U6 \& K- x; C& o$ h6 Z
他自己学习中医之后,面对社会力量扼杀中医,他愤而改名“铁涛”,意思就是为了中医事业的生存与发展,他要奋斗终生,并且“意志如钢铁,激情似波涛”9 C6 s/ x  M* f2 x6 `2 [* h- ~6 L& I
+ [8 ]' w( w/ i* |
我想,当代中医人,见证了邓老这样一个钢铁般意志的中医大家,他具有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智慧、胆魄与担当精神,他的奉献是十分丰厚的学术,值得后人学习和进一步传承发展。
/ i& o3 Y! ^* ^) M0 V( j; ^* D我曾撰文认为邓老达到了医人、医医、医国的不同境界,是中医人杰出的代表。因此,文章的题目《大医风范三境界,点亮智慧九重天》。* b: Y3 D# `6 D0 U" a

) M& ]: r- k3 b9 r* U* P当然,有些人,未必这样认识。$ o+ L2 p) i& B3 X; m
这无关紧要,这是世界观的问题,也是个人境界的问题。
/ q6 ]+ O" G4 B5 i8 ^历史自有公断,未来验证一切。- M/ S* y! }0 |5 s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1 21:33:12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19年9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 ・ 朱良春   》这本书的内容:4 B; i  [; }& z
       第二章第二节单味药运用举隅:  i7 M, B; z: G
        (十一)羌活(十二)肉苁蓉(十三)肿节风(十四)猫爪草(十五)穿山龙(十六)仙鹤草(十七)威灵仙几种药的性味归经、医疗作用、临床应用及一些用药案例等内容。
: L3 \/ E( t# v# y8 E4 j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3 A% G8 H; s# n4 `( o1 E% g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 ・ 朱良春   》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学习朱老的学术成就。他介绍的主要内容:7 M; x  f& K! Y+ Q  ^# }1 @
        (十一)羌活(十二)肉苁蓉(十三)肿节风(十四)猫爪草(十五)穿山龙(十六)仙鹤草(十七)威灵仙几种药的性味归经、医疗作用、临床应用及一些用药案例等内容。
* Q' \$ J) W. U) E& A; y7 p0 Q! [$ M         自从神农尝百草,中医使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养生保健,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经验,世代传承,源远流长。
) d3 X! L  ?9 V% f1 P' s! D         朱良春先生行医八十年,有很独特的用药经验,他晚年倡导道术并重复兴中医的思想,认为辨证论治,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这才是中医的“元神”,绝对不仅仅是积累用药经验。2 k* g; a; }( z- E7 o" e; b8 n
         章朱学派,传承百年,见证了中医的近代坎坷,现实作用和预见未来巨大的价值,这是我们巨大的财富,应该发扬光大,造福人类健康。2 N+ O- A2 E3 ~4 Z4 U2 S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2 21:42:31 | 阅读全部
       今周日晚上(2019年9月2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情志相胜疗法,将从概说、治疗原理、治疗方法、病案分析及评价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 m! d* e4 T0 E, S9 A
# O" t  h3 R0 X* p7 G. H; Y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心理疾病中医治疗的“情志相胜疗法”。* \# @, L$ |, E1 ]7 G/ n* n  a2 Q
      中医认为五脏都与人的精神情绪有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治为思,肾在志为惊恐,肺在志为悲伤;. E: F6 V7 ?9 k; \
按照五行生克的思想,各种情志之间,互相克制,思胜惊恐,怒胜思,悲胜怒,喜胜悲,恐胜喜。' I5 y, a& f7 h0 s
       古代,范进中举,大喜伤心,当时没有用抗精神亢奋的药物,而是采用了“恐胜喜”的方法,他的老丈人打了他一巴掌,就起到了肾水灭心火的作用,治愈了他的狂躁病。
: W* N: F! y0 W3 p. j0 I这是典型的“情志相胜法”在临床之中的具体运用。
/ t2 a$ D+ T3 I8 E! H$ |' E. u中医的大智慧,于此可见一斑。4 _" h8 n$ S+ W+ x8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4 21:04:31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9月23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陈士铎老师的《辨证录》。: I6 X0 e3 X. t) T3 x( F% ~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辨证录·伤寒门》(二)4 L- J* d; |  P$ F5 Z7 U4 F7 D& x
     6,冬月伤寒,大汗气喘不能息,面如朱红,口不能言,呼水自救,却仅能一口而不欲多饮。7 x1 x) ]" n7 K7 f5 C- W2 m
     7,冬月伤寒发厥,面青手冷,两足又热。) W+ o7 [# X0 U  B% G! D
     8,冬月伤寒,身热汗自出,恶寒而不恶热。
! d- ^- t' ?7 l5 H5 {     9,冬月伤寒,身热五六日不解,谵语口渴,小便自利,欲卧。
3 |* H! E* j+ E, P     10,冬月伤寒,至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
, g' f# B1 f2 [0 U% `0 I: g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欢迎交流。http://www.ynjkcy.com/bzl
# P6 Z' X. B" _! g4 J/ w: r7 L' y     祝贺马京雪讲述清代医家陈士铎《辨证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几个病例的诊疗情况:
* K3 L% O* n! j7 O  z& t4 K3 c# N! J     6,冬月伤寒,大汗气喘不能息,面如朱红,口不能言,呼水自救,却仅能一口而不欲多饮。. m( F. s$ B0 a# Y
     7,冬月伤寒发厥,面青手冷,两足又热。6 d  U, o9 l# ]# ~" a6 `
     8,冬月伤寒,身热汗自出,恶寒而不恶热。3 x5 {' R( N' y
     9,冬月伤寒,身热五六日不解,谵语口渴,小便自利,欲卧。, [. w- L( n6 ?" g7 R* v% G
     10,冬月伤寒,至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
% }- h+ v" j7 m     外感病,来势猛,变化快,病情重,必须当机立断,进行诊治,否则,就容易耽搁病情,造成严重后果。《素问·热论》说:“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很重视发病日期,甚至把患病日期作为治疗的主要依据;也有的医学家,把患病季节看得很重,认为冬天只有伤寒。' K  B- H2 Q% Y
但是,伤寒不是寒病。; j2 N: ~! Q) @2 f' J
即使是辛温解表,也是为了解热,而不是为了散寒。' o# p8 r2 c. ~4 A9 q7 F
因此,即使在冬月,《辨证录》的治疗,仍然是按照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精神,以证候为依据,而不是按照日期、季节用药。
" ]# U7 ]6 Y- B,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4 21:09:40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9月24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75讲。
! F9 m3 {) s* `' c5 [% }! n! Q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Y# l9 [# M' s/ q% r8 q0 @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 ^; d; A% k/ i
本脏自病痉(此证则瘛病也)
1 P; d" ?" _0 I) U8 f+ W       按:此证由于平日儿之父母,恐儿之受寒,覆被过多,著衣过厚,或冬日房屋热炕过暖,以致小儿每日出汗,汗多亡血,亦如产妇亡血致痉一理。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然此一痉也,又实为六淫致痉之根;盖汗多亡血者,本脏自病,汗多亡卫外之阳,则易感六淫之邪也。全赖明医参透此理,于平日预先告谕小儿之父母,勿令过暖汗多亡血,暗中少却无穷之病矣,所谓治未病也。治本脏自病法,一以育阴柔肝为主,即同产后血亡致痉一例,所谓血足风自灭也。六味丸、复脉汤、三甲复脉三方、大小定风珠二方、专翕膏,皆可选用。专翕膏为痉止后,每日服四、五钱,分二次,为填阴善后计也。六淫误汗致痉者,亦同此例。救风温、温热误汗者,先与存阴,不比伤寒误汗者急与护阳也,盖寒病不足在阳,温病不足在阴也。
9 l# v/ D5 @1 z9 O; g, f1 l$ N小儿易惊总论
- {  i$ j( T; ^, V- C按:小儿易痉之故,一由于肌肤薄弱,脏腑嫩小,传变最速;一由于近世不明六气感人之理,一见外感无论何邪,即与发表。既痉之后,重用苦寒,虽在壮男壮女,二、三十岁,误汗致痉而死者,何可胜数!小儿薄弱,则更多矣。余于医学,不敢自信,然留心此证几三十年,自觉洞彻此理,尝谓六气明而痉必少,敢以质之明贤,共商救世之术也。
6 v6 ?* n9 H: _1 \. @7 }痉病瘈病总论
. G2 E9 [0 }9 V4 A* L% j4 F 《素问》谓太阳所至为痉,少阳所至为瘛。盖痉者,水也;瘛者,火也;又有寒厥、热厥之论最详。后人不分痉、瘛、厥为三病,统言曰惊风痰热,曰角弓反张,曰搐搦,曰抽掣,曰痫痉厥。方中行作《痉书》,其或问中所论,亦混瘛为痉,笼统议论。叶案中治痫、痉、厥最详,而统称痉厥,无瘛之名目,亦混瘛为痉。考之他书,更无分别,前痉病论因之,从时人所易知也。谨按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抽掣搐搦不止者,瘛也。时作时止,止后或数日,或数月复发,发亦不待治而自止者,痫也。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热如火者,厥也;有时而冷如冰,有时而热如火者,亦厥也。大抵痉、瘛、痫、厥四门,当以寒热虚实辨之,自无差错。仲景刚痉柔痉之论,为伤寒而设,未尝议及瘛病,故总在寒水一门,兼风则有有汗之柔痉,盖寒而实者也;除寒痉外,皆瘛病之实而热者也。湿门则有寒痉有热瘛,有实有虚;热病久耗其液,则成虚热之瘛矣。前列小儿本脏自病一条,则虚热也。产后惊风之痉,有寒痉,仲景所云是也;有热瘛,本论所补是也。总之痉病宜用刚而温,瘛病宜用柔而凉。又有痉而兼瘛,瘛而兼痉,所谓水极而似火,火极而似水也。至于痫证,亦有虚有实,有留邪在络之客邪,有五志过极之脏气,叶案中辨之最详,分别治之可也。瑭因前辈混瘛与痉为一证,故分晰而详论之,以备裁采。; p( W% n; a5 ]# k; c8 w
六气当汗不当汗论
" w9 C* F" S9 {) f0 r; n  六气六门,止有寒水一门,断不可不发汗者。伤寒脉紧无汗,用麻黄汤正条;风寒挟痰饮,用大小青龙一条。饮者,寒水也,水气无汗,用麻黄甘草、附子麻黄等汤,水者,寒水也,有汗者即与护阳。湿门亦有发汗之条,兼寒者也;其不兼寒而汗自出者则多护阳之方。其他风温禁汗、暑门禁汗、亡血禁汗、疮家禁汗,禁汗之条颇多,前已言之矣。盖伤于寒者,必入太阳,寒邪与寒水一家,同类相从也。其不可不发者何?太阳本寒标热,寒邪内合寒水之气,止有寒水之本,而无标热之阳,不成其为太阳矣。水来克火,如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故急用辛温发汗,提阳外出。欲提阳者,乌得不用辛温哉!若温暑伤手太阴,火克金也,太阴本燥标湿,若再用辛温,外助温暑之火,内助脏气之燥,两燥相合,而土之气化无从,不成其为太阴矣。津液消亡,不痉何待!故初用辛凉以救本脏之燥,而外退温暑之热;继用甘润,内救本脏之湿,外敌温暑之火,而脏象化气,本来面目可不失矣。此温暑之断不可发汗,即不发汗之辛甘,亦在所当禁也。且伤寒门中,兼风而自汗者,即禁汗,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无奈近世以羌活代麻黄,不知羌活之更烈于麻黄也。盖麻黄之发汗,中空而通,色青而疏泄,生于内地,去节方发汗,不去节尚能通能留,其气味亦薄;若羌活乃羌地所生之独活,气味雄烈不可当。试以麻黄一两,煮于一室之内,两三人坐于其侧,无所苦也。以羌活一两,煮于一室内,两三人坐于其侧,则其气味之发泄,弱者即不能受矣。温暑门之用羌、防、柴、葛,产后亡血家之用当归、川芎、泽兰、炮姜,同一杀人利剑,有心者共筹之。7 r8 m. s. e8 r2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4 21:55:59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9-24 22:21 编辑
3 K0 n- i# T- Y, ?
8 I$ l# ?1 T* @+ Z: z: a: B      大家好,周二晚上(2019年9月2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二十四讲。
+ P  a. r% F- m) u  M9 I1 D        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主要讲述《瘟疫论》的 “主客交”和“调理法”这几则医论部分内容。
* [  E& z, d2 o+ q: x1 W: ^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3 m$ `2 |3 Z" Y) `" }* m! O, X2 _
9 ^0 ?9 Y1 X+ n0 ]& q  Y

% w1 |/ {6 v: a  J7 u) v主客交
/ M0 ~3 d+ L$ x+ z% j' }

  O0 G. X" `, o7 @7 p, E' T4 P) j

7 z7 D3 P& O( O0 B1 {
, q1 Z# b/ {1 m8 a6 b1 @
【原文】
$ M' `6 t; a& R6 ]) ^, P; D; h
- Q& o6 D4 z8 S& t5 v) [" P! t
凡人向有他病尪羸〔1〕,或久疟,或内伤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男子遗精、白浊〔2〕、精气枯涸〔3〕,女人崩漏、带下、血枯经闭之类〔4〕,以致肌肉消烁,邪火独存,故脉近于数也。此际稍感疫气,医家病家,见其谷食暴绝,更加胸膈痞闷、身痛发热,彻夜不寐,指为原病加重,误以绝谷为脾虚,以身痛为血虚,以不寐为神虚,遂投参、术、归、地、茯神、枣仁之类,愈进愈危。知者稍以疫法治之,发热减半,不时得睡,谷食稍进,但数脉不去,肢体时疼,胸胁锥痛,过期不愈〔5〕。医以杂药频试,补之则邪火愈炽,泻之则损脾坏胃,滋之则胶邪愈固〔6〕,散之则经络愈虚,疏之则精气愈耗,守之则日消近死〔7〕。盖但知其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不知正气衰微,不能脱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也。肢体时疼者,邪与荣气搏也;脉数身热不去,邪火并郁也;胁下锥痛者,火邪结于胸膈也;过期不愈者,凡疫邪交卸,近在一七,远在二七,甚至三七〔8〕,过此不愈者,因非其治,不为坏证即为痼疾也〔9〕。夫痼疾者,所谓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10〕,最难得解,且愈久益固。治法当乘其大肉未消〔11〕、真元未败,急用三甲散,多有得生者。更附加减法,随其素而调之。
$ a- ]" {) f* G& r0 x) S# ^( d/ Y
6 F2 I& H: U2 _; H/ c
三甲散
7 n3 M: {. N, _4 ?: [

" J% u8 Z+ [; p4 }; ^
鳖甲 龟甲并用酥炙黄,为末各一钱。如无酥,各以醋炙代之    川山甲土炒黄为末,五分  蝉蜕洗净炙干,五分  僵蚕白硬者切断生用,五分  牡蛎煅为末,五分,咽燥者斟酌用庶(土鳖虫)三个,干者劈碎,鲜者捣烂和酒少许,取汁入汤药同服,其渣入诸药同煎   白芍药酒炒,七分 当归五分  甘草三分
( j4 Y6 C8 D4 _& u* J/ R1 l/ l7 H
, I/ j# I. I9 }) g! ~9 H. `
水二钟煎八分,沥渣温服。若素有老疟或瘅疟者,加牛膝一钱、何首乌一钱;胃弱欲作泻者,宜九蒸九晒〔12〕;若素有郁痰者,加贝母一钱;有老痰者,加瓜蒌霜五分,善呕者勿用;若咽干作痒者,加花粉、知母各五分;若素燥嗽者,加杏仁捣烂一钱五分;若素有内伤瘀血者,倍庶虫,如无庶虫,以干漆炒烟尽为度,研末五分,及桃仁捣烂一钱代之。服后病减半勿服,当尽调理法。

4 v$ S! n2 e9 u8 \: M, v8 ]# V2 r
% w" {: l% N/ `' u0 M
【注释】

/ x" t" Z2 T7 W7 o
, A+ q1 }+ N! m. b, n
〔1〕向有他病尪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其中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尪羸,《脉经》写作“魁羸”。

: L9 S$ u8 N! F, M* p$ B* h
0 O+ ~7 U% t2 z, g6 s" {/ X
〔2〕男子遗精、白浊:男子梦中射精为遗精;前阴流白色黏液为白浊。白浊,又称白淫。《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王冰云:“白淫,谓白物淫衍,如精之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阴器中绵绵而下也。”

! q8 E' t; Y" ]) ~

7 l6 X# j3 a, x8 M8 r: \
〔3〕精气枯涸:肾气阴精都干枯、枯竭。

2 I; m  K9 p+ _  C0 y9 a

/ c6 @& u. k3 J. N% |
〔4〕血枯经闭之类:血液干枯,月经闭阻之类的病证。

9 U! J2 B0 M/ `& t

% F0 {2 n$ M! \" @
〔5〕过期不愈:超过了平常的期限还不痊愈。《素问·热论》用三阴三阳的六经,来概括热病的证候。认为热病是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的次序,每日传变一经的速度,依次传遍六经;然后,热病再依次衰退,直至痊愈。
& r; K. Y1 S0 h# ]
* f" N$ o; B/ j; ~! N+ C7 X5 z
〔6〕滋之则胶邪愈固:用滋养阴液的药物,容易使病人粘滞在体内的邪气更加牢固。滋之:使动用法,使之滋润。胶邪:与人体胶着、粘滞在一起的邪气。

# a8 c0 A+ K% i2 u  }: k$ _
- B' u& R) V" A( r+ t4 E+ _
〔7〕守之则日消近死:保守现状,就会一天一天地消耗,逐渐接近死亡。日消: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消耗。

  F% o3 @& m  M; T7 ]

1 Y+ A# Y9 Y7 g+ v% B+ Z, o: {
〔8〕凡疫邪交卸,近在一七,远在二七,甚至三七:《素问·热论》认为邪气以每日传变一经的速度,依次传遍六经,然后再依次撤退。传遍六经需要六天,第七天不愈,可以再一次传遍六经,第二次的传变叫再经。《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清代的何秀山,在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作注解的序言中,还坚信外感热病会在第七日、十四日、二十一日痊愈。

4 I$ `1 q) Z1 ~6 {5 {
1 _; \! j+ L2 V* b( @0 t+ Y
〔9〕不为坏证即为痼疾也:不成为“坏病”,也会成为日久不愈的痼疾。坏病:经过错误的治疗,使病人的证情发生了变化,成了难于治疗的复杂证候,被称为“坏病”。《伤寒论》16条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8 [; _- `  ^8 _0 x! [

9 N& o% r) ]$ V+ j) U
〔10〕主客交浑:病人的正气与外来的邪气交叉混合在一起。主:病人。客:外来的邪气。浑:浑浊、糊涂、天然一体。

# R0 h7 I1 W% c# A- j- j+ L
( V9 I- U2 p1 l
〔11〕大肉未消:大的肌肉还没有消瘦下去。大肉:指腿、臀、臂的主要肌肉。

9 s8 d5 y; T! T9 X

" ^5 {8 q& g% n# |5 \( P- n
〔12〕九蒸九晒:九次蒸熟,九次晒干。首乌生着使用,有致泻下的作用,多次蒸熟晒干,就不再泻下。
7 d& i6 A# m8 K

2 m8 R8 N& {* ?" N- {2 H. k0 F
【译文】
: e* q7 o: K- R8 }5 J% W

+ [: A1 ~* d# A- x+ I2 d
凡是人体平素患有其他的疾病,比如形体消瘦而关节肿大,或者长期患疟疾,或者有内伤瘀血停滞,或者吐血,大便下血,咳血,男子遗精,小便浑浊,精液干枯稀少,女子子宫出血,带下过多,经少闭经之类,造成病人肌肉消瘦,邪气毒火单独存在于体内,因此病人的脉搏接近于数脉。在这个时候,只要稍微感受温疫邪气,医生和病家见到病人饮食不进,又增加了胸膈痞塞闷满,身体疼痛,发热,整夜不能入睡,认为原先的病情更加严重了,并错误地认为不能进食是脾虚,把身体疼痛作为血虚,把不能入睡当作精神虚衰,于是就使用人参、白术、当归、地黄、茯神、枣仁之类的补益药物,越使用补益的药物,病情就越危重。了解这种病情的医生,按照温疫病进行治疗,发热很快就消退一半,并且时常可以入睡,饮食也逐渐增加,只有脉搏快还没有消除,四肢疼痛还时有发作,胸部两胁的疼痛还很剧烈,甚至痛如锥刺,经过很常时间也不痊愈。医生用治疗杂病的药物,一次一次地进行治疗也不见效,应用补益的方法治疗,温疫的邪火更加炽烈;用泻下的治疗方法,就伤害了脾胃;应用滋补的药物治疗,胶着的邪气更加顽固;用散郁的药物治疗,经络之中就会更加空虚;用疏导的药物治疗,人体的精气也会被消耗;紧守病情不敢补泻,病邪就会天天消耗正气,甚至导致死亡。
- K$ l7 d  }; k. u4 D; ^+ J

1 h0 q0 @5 {) v9 T7 \0 B( ~
总的说来,只要了解到潜伏在膜原的温疫邪气已经溃散,向表向里分别传变,在里的证候虽然已经驱除,如果不知道病人的正气已经衰弱虚微,不能够使在表的邪气逃脱出去,留在病人体内,进入血脉与气血相合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凝结成顽固难愈的顽疾。病人肢体有时候疼痛的,是邪气与营气互相斗争凝集的结果;出现数脉发热也日久不退,这是有邪气与火热都郁结的原因;病人的胁下疼痛,象用锥子刺一样,这是火热邪气郁结在胸膈造成的;超过了一般温疫病的患病日期还不能痊愈的,都有复杂的原因,一般的温疫邪气消散,日期短的需要七天,日期长的需要十四天,甚至二十一天,超过这些天数还不能痊愈的,大多都是治疗不当,不是变成证候复杂的“坏病”,就是变成了难以治愈的“痼疾”。所谓的痼疾,说的就是外来的邪气,牢固地胶着在血脉之内,邪气与正气胶着混杂在一起,难解难分,这种邪气最难于解除,而且患病越久,邪气盘踞越牢固。治疗的方法应当乘着病人的大块肌肉还没有消瘦下去,身体的肾气元阳还没有受到破坏的时候,赶紧使用三甲散进行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生还。三甲散的随证加减法也附录在后边,要随身体平素的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0 Q- Y! c& M% x4 L* G  ^
9 {( r" ~) @. M; s. h
三甲散的药物组成:
6 @$ q, N; o( n  `

5 J" K" P! J) D
鳖甲 龟甲都用酥油炮炙,炙黄,研为细末,各用一钱(3克) 如无酥油,则分别用醋炙代替    川山甲用土炒黄,研为细末,五分(1.5克)  蝉蜕洗净,炙干,五分(1.5克)  僵蚕用白而发硬的,切断,用生的,五分(1.5克) 牡蛎煅,研为细未,五分(1.5克),咽喉干燥的人,加减使用  庶虫(土鳖虫)三个,干的捣碎,鲜的捣烂,加入少量的酒,绞取药汁,加入汤药之中,共同服用,庶虫的渣放入其他的药物之中,共同煎煮   白芍药用酒炒,七分(2.1克)  当归五分(1.5克)  甘草三分(0.9克)

" U6 {: e, N% A" K7 Y

. j) d4 k9 P0 [0 X
上述药物,用水二钟(约1000毫升),煎煮取八分(约300毫升),去渣,加温服用。
/ |1 [4 J% D" ]0 m3 W4 A9 @' i6 `

& e  l/ O2 p7 p4 c
加减法:若平素兼有久疟不愈,或者患有瘅疟的病人,应当加牛膝一钱(3克)、何首乌一钱(3克)胃气虚弱,常欲泄泻的病人,应当将何首乌炮制时蒸九次晒九次;假如病人平素有郁积痰气,应当加贝母一钱(3克);平素有陈旧老痰的患者,应当加瓜蒌霜五分(1.5克),平素经常呕吐的患者不用瓜蒌霜;假如病人咽喉干燥,发痒,应当加花粉、知母各五分(1.5克);假如病人平素咽喉干燥、咳嗽无痰,可以加入杏仁一钱五分(4.5克),捣烂;假如病人平素有内伤瘀血的,庶虫的用量要加倍,如果没有庶虫,用干漆五分(1.5),炒制出烟,烟尽为止,研末用,同时加用桃仁一钱(3克),捣烂,用桃仁、干漆代替庶虫。
$ ?  \5 a0 Y3 b/ \4 ]
* }- D  w5 d$ f8 p1 {# P
服药之后,病情减轻一半左右,请不要再服三甲散,应当使用调理的治疗方法。
* v" x) Z- m, I; o; H8 d; v
( A4 m9 X8 y# |, M; s% z
$ E) m' ~) U, V0 a% y. x' r* s4 ]

2 E% m& u- N, ~5 h
【评介】

& {' o( n) l! W- b: f0 ?" T" x) n; V
0 C4 r$ M0 T, Y3 c/ B0 ]" R
“主客交”阐发了温疫邪气与人体正气,互相斗争、互相纠结在一起的复杂局面,治疗时应当结合病人平素的身体情况,补虚泻邪,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 u6 u# E! `+ ~3 }

' V! i! e/ v( G% O9 o: \) Z# E
孔毓礼曰:“客邪胶固之说极精,今有病情古怪,而不可名为何症者,多是客邪胶固。但总无一方可治之理。”

- A9 q( J# U0 T/ y: m* o' B. z

* M" s: Q  ^4 z0 [& B
龚绍林曰:“主客交者,谓主气与客气,交而为一也。夫所谓主气者,即吾身之正气也。客气者,即所感之邪气也。盖人感疫邪,或向有他病,医者不知脉症,妄拟投剂,以致邪火日炽,正气日虚。久之,而邪气与正气,交浑不分,故谓之主客交也。此等证候,如脉不急数,大肉未消,或用三甲散,或参脉症,半疏其邪,半补其虚,或可挽回。若脉急数不退,大肉已削,纵有仙丹,无能为矣。甚矣医不知脉,又不知辨症,微疾治成痼疾,痼疾治成死症。不惟误人,几且自误,可恨尤可笑也。司命者,其可不以脉症为急务哉?”

' A" g6 J9 a# n4 U
8 l  k/ A- D/ y* p  m9 @+ N% V

: d' ]8 s9 ]5 [! q5 g7 m! f& Q
& w2 }( V+ ]9 L& I8 V  B2 W, ^* o  `% `
调理法
$ ]8 G" Q5 \1 N$ v9 ~0 Q; A
% s( _# d! }2 M0 s9 Q* o
【原文】

  O* {6 Q- j* o

, c! U8 p5 F/ R$ Z, F
凡人胃气强盛,可饥可饱,若久病之后,胃气薄弱,最难调理。盖胃体如灶,胃气如火,谷食如薪,合水谷之精微,升散为血脉者如焰,其糟粕下转为粪者如烬,是以灶大则薪多火盛,薪断而余焰犹存,虽薪从续而火亦燃;若些小铛锅〔1〕,正宜薪数茎,稍多则壅灭,稍断则火绝。死灰而求复燃,不亦难乎?若夫大病之后,盖客邪新去,胃口方开,几微之气〔2〕,所以多与、早与、迟与,皆不可也。宜先与粥饮,次糊饮,次糜粥,次软饭,尤当循序渐进,毋先后其时〔3〕。当设炉火,昼夜勿令断绝,以务不时之用,思谷即与,稍缓则胃饥如剡〔4〕,再缓则胃气伤,反不思食矣。既不思食,若照前与之,虽食而弗化,弗化则伤之又伤。不为食复者〔5〕,当如初进法,若更多与及粘硬之物,胃气壅甚,必胀满难支。若气绝谷存〔6〕,乃至反覆颠倒,形神俱脱而死矣。
, m6 s0 s: r, R; M

2 h/ s& v4 S/ q) T( e# e2 _( c* e
【注释】
6 o1 m2 m8 S( `7 [0 R
/ `2 _5 p7 @: b# r
〔1〕若些小铛锅:就好象一点的烙饼的小锅。铛:烙饼的小锅。

. W  }9 t7 o2 @: O
! m( j& N) K6 A
〔2〕几微之气:即将断绝的、非常微弱的气息。

/ O4 b7 `! k* j
3 I# m  l! w9 D5 J; X) z; h+ z5 _
〔3〕毋先后其时:不要让病人进食的时机太早或者太晚。先后:用为使动词,不要使其先,不要使其后。
, x7 g, g0 S8 W

- I" b8 J) ~) s
〔4〕稍缓则胃饥如剡:进食稍微缓慢一些,胃部的饥饿感就如同用刀扎一样难受。剡:削尖、锐器。
3 U2 U5 J7 q( |' r

; r/ k% F1 X2 U" X( r
〔5〕不为食复者:不成为由于过食而复发病情的患者。《素问·热论》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 w- V- D# H+ ]' P* f

* l$ U: R7 e  i+ M: G8 f
〔6〕若气绝谷存:假如出现胃气已经断绝,而水谷食物还存在于病人的体内。
; P: j) u1 o5 r- H) D% m: _- M
4 q+ Z7 x: T; D0 U. b
3 d7 b1 F( i( _; s0 `

. m& [. G) t2 I# ~
【译文】
9 I7 P7 F7 Y: `" {* P" U
1 r( _% v6 K. x7 q. A2 i
如果人体的胃气强盛,吃东西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假如患病日久之后,胃气受损变的虚弱,最难于调摄打理。总起来说,胃这个器官象灶堂一样,胃气就象炉火,五谷食物就象柴草,胃调和水谷的精微物质,上升发散成为血脉之中的气血,就象柴草燃烧变为火焰,是一种升华的过程。水谷的糟粕向下转输变成粪便,就好象柴草变为灰烬。所以说灶堂大的,装下的柴草就多,火焰也旺盛,即使暂时撤掉柴草,灶堂之中剩余的火焰还会燃烧着,继续添加柴草,火焰还会继续燃烧;假如是一个小的烙饼的小锅,只适合一定数量的柴草,柴草的数量一多,就会压灭火焰,一旦柴草供应稍微断档,火焰也会很快熄灭。希望烧尽的死灰再燃烧起来,不是很难做到的吗?

3 H5 G4 J+ B) Q: Z) n2 a

+ \6 w5 ]; t. ~* y' v4 y
假如患大的疾病之后,外来的邪气刚被驱除走,病人的胃口刚开始复苏,很微弱的胃气,对于给予的食物,多进食、过早进食、过晚进食,都是不可取的。应当先给病人喝稀粥,此后再给病人喝乱糊粥,再以后给病人喝较稠的粥,然后再吃比较软的米饭,尤其应当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不能过早或者过晚进食。就如同管理炉火一样,白天与夜晚都不能让其断绝柴草,用来防备随时会用的事情。病人想吃东西就给他,稍微迟慢就会胃中饥饿难耐,甚至痛如刀割。再不给予食物,就会使胃气受伤害,反而不想进食了。既然已经不想进食了,假如还象以前一样的给予,病人即使是吃进去了,食物也不会被消化,食物不消化就会再一次造成胃气的损伤。食物损伤胃气之后,如果不引起温疫病证候的反复,也就是不发生“食复”,则应当象前边所说的疾病初愈,循序渐进地增加饮食。假如进食太多,以及给予发粘、太硬的食物,胃气壅滞太严重,必然会造成胃脘胀满,难于支撑。假如胃气断绝,而食物还积滞在胃肠之中,造成病人反侧不安,精神形体都脱失、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6 ~8 x! t; o* H: a# R

+ A$ e; K& v" s% y' J
4 K4 R% J' a9 {& k

: B7 Y  H# p' W/ n0 i6 F8 U
【评介】

4 [9 u0 ?  u' b1 Y3 s: l* \

' x2 A3 g7 ^  I0 \5 d1 a% G& t
吴又可结合病人的身体素质,注重胃气在病人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 u4 K0 @! Z1 ~$ S6 w

5 z3 ~5 H! ?! g3 m
毓礼曰:“调理之法极当,诸病皆然,不只疫病之后也。”
- V/ u- y% X% ]

5 o6 ^5 u9 e9 N
龚绍林曰:“愈病之后,宜如此调理,庶无食复之虞。至于病初发时,用药调理,一切酒肉辛辣,提火之物,务必严禁。能食者,止与清饮食;不能饮食,虽十日半月,不进粒米,亦甚无妨。切勿强食,强食反不为美。”

2 ^9 N4 u, {8 z$ q
& l& O& p; |3 E$ Z. [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瘟疫论》的 “主客交”和“调理法”的有关内容。
4 @, e/ K8 {" O  t) ^      “主客交”阐发了温疫邪气与人体正气,互相斗争、互相纠结在一起的复杂局面,治疗时应当结合病人平素的身体情况,补虚泻邪,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y! B8 X7 X6 Z4 V' J& Y
孔毓礼曰:“客邪胶固之说极精,今有病情古怪,而不可名为何症者,多是客邪胶固。但总无一方可治之理。”
  z$ ]( ^( k! A0 }3 {9 a龚绍林曰:“主客交者,谓主气与客气,交而为一也。夫所谓主气者,即吾身之正气也。客气者,即所感之邪气也。盖人感疫邪,或向有他病,医者不知脉症,妄拟投剂,以致邪火日炽,正气日虚。久之,而邪气与正气,交浑不分,故谓之主客交也。此等证候,如脉不急数,大肉未消,或用三甲散,或参脉症,半疏其邪,半补其虚,或可挽回。若脉急数不退,大肉已削,纵有仙丹,无能为矣。甚矣医不知脉,又不知辨症,微疾治成痼疾,痼疾治成死症。不惟误人,几且自误,可恨尤可笑也。司命者,其可不以脉症为急务哉?”/ P% I' M% O8 c9 E3 s( r- V

# V( x& r6 \# j  H/ c吴又可结合病人的身体素质,注重胃气在病人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f' t) A; z) `" J( y
孔毓礼曰:“调理之法极当,诸病皆然,不只疫病之后也。”/ A* T* [3 q# }
龚绍林曰:“愈病之后,宜如此调理,庶无食复之虞。至于病初发时,用药调理,一切酒肉辛辣,提火之物,务必严禁。能食者,止与清饮食;不能饮食,虽十日半月,不进粒米,亦甚无妨。切勿强食,强食反不为美。”
6 d9 O1 T: Y) ~; B3 Q& h# x) m4 u9 P1 V7 b6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5 22:41:25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9月25日)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 第17讲,内容是关于温病辨证体系的分析。 邓老说,卫气营血辨证只是借用了经典理论的一些概念,作为其辨证论治的标志,要明白到底是怎样加以借用的,首先应该让我们看看温病派所讲的卫气营血是什么?温病学家运用卫气营血每一个字都代表不同病变状态和不同的病变程度,并且有病情轻重缓急的,层次递进的关系。温病学家所指的卫,就是发热恶寒,是卫分受外邪必见的现象。邪传于气,则见舌苔黄,咳喘,甚则鼻翼煽动。气是指恶热,不恶寒,舌苔黄,溺色黄,为邪在气分的症状。营是指舌质绛,精神不安,病入夜而甚,不寐,斑点隐隐,为邪入营分必见的症状。血是指舌质绛或者紫,斑疹,吐血,便血,尿血,昼静夜躁,少腹坚满,其人如狂,都是热入血分必见的症状。并提出来治疗原则“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0 A- b1 M6 O; s- Z7 V
. m( O1 I7 S! b! \
      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rbyj
. K) h. T; j3 n9 O  j8 Z
  S$ n  y5 ?! L3 ?$ }0 M祝贺刘敬章讲述书稿《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邓老,学习邓老关于温病辨证体系的有关论述。 , w) k' j9 [0 E: C- u# r8 Q
通过考察,可以看出,温病学家运用卫气营血每一个字,都代表不同病变状态和不同的病变程度,并且有病情轻重缓急的“层次递进”关系。它们不再是生理上营卫循环、气血运行的概念了,是借用为温病病理状态的代名词。这一点很重要。当然,温病学家在借用中医故有概念的时候,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固有概念的某些含义。; {* S6 n  K) J) N1 C% U5 i
邓老概括说:“温病派所说的‘卫气营血’,不过是借用《内经》的名词。在临床运用上的原则是:‘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在临床上‘卫’的病象用药不同于‘气’,而‘气’的病象、用药又不同于‘营’和‘血’。而且还应因其兼见症状而在治疗上灵活变通。温病医家经无数次的临床实践,把这些病象分成这四个系统。它不同于伤寒‘六经’的病象,不能以‘六经’作为辨证纲领,故而求诸《内经》,假借《内经》的‘营卫’、‘气血’作为立论依据。它把疾病的发展由卫及气、营及血作为顺传看,即所谓外感自外入内之意,一般来说,传染病初起必先有发热或恶寒等症状,但很快又会兼见其它症状,而且往往有上呼吸道症状出现。所以温病派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又说:‘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也就是说,温病派已体会到急性传染病的急剧变化,所以易发生脑的症状(即所谓逆传心包),或发生其他器官的病变。温病派认为不能以‘六经’传变来看温病的‘营卫气血’,所以又说:‘温病之发也,必见六经之形症,而不循六经而递传,如昏蒙谵妄,溏泻粘垢,喉胀,肢掣,齿焦,舌缩,斑疹,吐衄等症,无一不可以同时并见。’因此,温病又分为外感与伏邪两种。”
+ L  x6 {& ]/ ~自从叶天士提出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倡导温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的学说之后,温病学说就与仲景的伤寒六经辨证学说分道扬镳,成为外感热病辨证的一套新体系,被广大医学家所接受,并很快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之中,使外感热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也有不完善之处,受到后世医家的批评,甚至被伤寒学家诋毁,也不足为怪。
" F4 Z$ j7 H: X9 o  ^) H$ o卫气营血辨证,只不过代表了外感热病的四个阶段,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分析,存有不少问题。叶天士云:“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因此看来,卫气营血似乎只与心肺二脏有关。中医学认为,五脏主贮藏精气而不能输泻,所以五脏的病症与六腑不同,由于“邪无出路”而病重。温热邪气陷入营血,出现神志昏迷时,只好清心开窍,而不应当使用三承气汤,使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攻下逐邪的方法,受到理论上的限制,是其缺点。陆九芝《世补斋医书》云:“夫人病之热,惟胃为甚。胃热之甚,神为之昏。从来神昏之类属胃家。夫胃者,腑也,肺与心,脏也,本是腑病,而偏要说成脏病,遂乃舍腑治脏。夫岂有脏腑而可以不分者?人病腑为轻而脏为重,此时一治其腑,病无不除,亦何至领邪入脏,死于非命哉!” 陆氏此论,确为至当。! E+ u$ J' K) ~, C8 x3 n$ D- P) f/ ?5 A
叶天士也知道下法在温热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他说:“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另外,叶天士的观点乃后人整理而成,其中辞不达意者,也许不少。比如,叶天士虽然主张温病按卫气营血传变,却又说湿温“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湿温不传变吗?在卫气营血的哪“一经”不移?又比如,“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肺的病只属于卫分吗?肺病不可以有营血分的证候吗?桂枝汤主调营卫不和,伤寒病的营卫与温病的营卫,概念完全不同,怎么能说“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呢?
& c6 j* Q$ a. {% _6 |: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6 21:03:49 | 阅读全部
      本周四(9月26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新课程《中医名家临证经验专题选讲》。
, M2 z5 H7 O$ M% U5 J9 N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讲《邢月朋辨治病毒性心肌炎经验》,邢月朋先生(已故)是河北省著名中医内科临床专家,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病毒性心肌炎方面,他认为以正虚夹邪为多见,治疗上主张依据病情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本病他提出以下几点:1.积极预防和治疗感冒,祛邪外出;2.针对病因,寻找和治疗病灶;3.扶助正气必不可少。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指导实践意义重大,深入学习邢月朋先生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提高临床疗效。+ [9 Y* h9 A( O1 v% o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mjbz' C" t% ]) W: K: E0 b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名家临证经验专题选讲》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邢月朋辨治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2 _" X0 C: I  B: u3 F       邢月朋先生是河北省著名中医内科临床专家,生前是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
, r. g+ B* J8 P4 `2 D6 O0 x他自强不息的成长道路,也许可以为很多后来人提供借鉴:# t0 h- X* [  T
1957年3月~1958年10月,无极县诊所,跟师学习。
! |1 m2 P% h" [9 l9 q/ A1958年10月~1959年6月,藁城中医进修学校,学习。
& F2 t2 r* r3 M. }" R- r/ P1959年6月~1964年8月,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附属医院学习。
7 \0 ?. o. E" r! v: F( b: S1964年8月~1966年5月,石家庄市中医院,跟师学习。
9 Y# C: q7 a7 s- p" X/ b1966年之后,一直在石家庄市中医院工作,勤奋努力,成就突出,担任了领导职务,成为名医,带教出很多优秀的中医传人。他的学生、徒弟总结他的学术思想是:
2 H  u( `# b, f4 b# s& C邢月朋老师在学术思想上倡导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辨证论治观,强调精通医理,圆机活法,提出将西医辨病的优势引入中医,并主张中医实践经验与科学实验相结合,以期实现中医理论的突破。
( s! g+ f/ L# T% c# T) h一、精研医理,勤求古训,圆机活法,神圣结合$ m- D1 C0 H0 d! c; X# W7 R
在诊治疑难病时,邢老师宗仲景心法,采各家之长,因而能对病机复杂、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真假难辨的疑难病做到识幽探微,去伪存真。
; B& p( ~7 H% v0 R2 ?! A) P邢老师不仅擅长应用经方,对于后世医家的有效方剂也使用得游刃有余,按照邢老师的话就是"神圣结合",张仲景被尊为圣人,金元明清等后世著名医家堪称神人,邢老师常将经方与时方结合应用,可谓神圣结合。
' a/ c+ }( B7 ~2 w二、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方证对应
, V: ]" y- J" a- P/ J! p/ S邢老师通过反复摸索并综合当今多数医家的论述,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学术思想,辨病是指辨明西医的疾病,即是辨明西医的疾病名称,与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及辨证论治有机结合起来。
( O+ S& \) J5 m; u' p6 ~/ L5 U三、辨证论治以气血为先,虚实为要
  R% I+ d$ l4 c1 r邢月朋老师认为,气血二者尤其应重视气在人体生理、病理及论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大气"理论。认为宗气亏虚是很多疾患尤其是心系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M9 ?6 _( ^) R1 K3 e四、治疗心系疾病:注重整体观念,五脏相关
$ Y/ ^( z( p' l1 S9 H* Z3 K8 v邢老师多年潜心研究心系疾病,极为重视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心系的诊治方面,立足整体观念,强调治疗心脏疾病要注重调整各脏腑功能,从五脏论治。- s( A. j! J, h2 E9 J9 J
五、强调"风为百病之长",注重外感时邪的治疗
% p% C- e* x3 p3 _邢老认为外感时邪既是外感的主要原因,又是许多内伤杂病复发、加重和影响治疗的主要因素。仲景所谓"外证不解,当先解外"的原则,实具普遍意义,外感、内伤,各科顽疾,概莫能外;不只风寒外感,感受暑湿燥热之邪,亦当首先解除,再议治疗它病。总之,凡有外感先治外感。
& H0 i' Z7 ?* r, I3 e* I六、倡导参融西学,体用有序
- s1 q" U: S3 K邢老师对中医药及西医学博涉精研,有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中既坚持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又善于吸收和利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特殊情况下还兼用西药,力求对疾病作出符合实际的全面诊断,为临床正确地立法组方,提高疗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J  P1 K8 w* N$ |$ M# k(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7 22:22:01 | 阅读全部
       本周五晚上(2019年9月27日)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是“中医看病为什么必须要四诊合参?”_____扁鹊文化的启示录。2019年9月20__23日,第3届中医药文化大会在河北省邢台市盛大举办。本次大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及“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广大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引领和促进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中医药国粹,打造树立民族领导品牌,搭建学术交流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我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本次大会上,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曹东义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扁鹊文化利天下。扁鹊是一个历史名人,司马迁说他是“名闻天下”,而且出名非常早,在老子创立道家、孔子谈论儒学、墨子主张兼爱、孙子论述兵法的年代,扁鹊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并靠这些突出的成就而“为方者宗”。扁鹊所创立的中医学,是一个与西医完全不一样的医学体系。中医有过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辉煌,也有过一百多年来的坎坷与屈辱,历经劫难,却屹立不倒,并且逐渐走向了世界,在“西学东渐”之后,开辟了“东学西传”的新时代,引颈着曾经同是“岁寒三友”的国学、汉字,一同走向了世界,正在影响着或者即将影响世界的格局。世界未来的发展,需要东方文明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李克强总理说要用中国方式解决世界性医改难题。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振兴,而发展中医、促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文化寻根”,这就不能不谈老子、孔夫子和扁鹊。当然,他们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他们只是集大成的宗师,是中华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集中体现。曹老师表示:中医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代,我们中医一定要做好中医人的事。中医学100年来,一直走的衰落的道路,我们只重视了术,而轻视了道,所以衰落难逃,只有道术并重,才能复兴中医。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dgy# e  _1 j6 @1 s& ~* F
% G. ?4 U5 v: `3 Z1 c" E& [
祝贺刘敬章讲座成功!
$ O# X  c8 Y- H  D0 e8 F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四诊合参的意义。- x& u/ C+ P6 D$ u5 t
我在2005年9月15日的《中国中医药报》发表过专门的文章,认为中医四诊是“基于生物进化的最高成果”,是任何仪器检查和动物实验所不具备的珍贵资料。刘智利编辑将题目改为:“中医诊察手段基于生物进化”。题目改得平实而谦虚,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喜欢“张狂”,想把口号喊得更响亮一些。( V/ {- C% y: W/ [
生物进化的结果,不是进化了细胞的结构,而是进化了细胞之间的联系与调控。生物进化的另一个成果,是逐渐产生了意识,人类的思维与语言等高级生命活动,是生命进化的最高成果。
1 O# a  W0 x* F( I7 r当然,在整体上,人类的皮肤进化也格外醒目,因此而被古人称为“裸虫”。中医所有的诊察措施,都是紧紧依靠人类在进化过程之中所取得的这些最高成果展开的。4 Q" J3 a# q  v6 p9 h% Y% }/ I
皮肤是人类进化得最成功的器官之一,是中医望诊、切诊的基础。因为人类与其他的动物有别,身体毛发很少,被称为“裸虫”,这是漫长进化的结果。在猿人时期,其皮肤的角化层较厚,全身密布着保暖的密毛,而汗腺远不如现代人发达。严健民《中国医学起源新论》认为,随着猿人的直立行走,用手劳动的日渐增多,要求身体的肌肉、血液循环和皮肤汗腺等器官,产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在气温偏高或者烈日炎炎的时候,古人也必须为食物而奔忙,出汗散热成为必须的、保持健康的保证,汗腺因之而发达;而寒冷的时候,聪明的古人学会了穴居、烤火、穿兽皮树叶,人类的皮脂腺也逐渐发达起来,靠密毛厚皮保暖似乎已经不太必要。“用进废退”的结果,使人皮肤变薄,密毛大部退化,而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汗腺、皮脂腺是任何动物都无法比拟的。吴汝康《人类发展史》说:“一个人有二百到五百余万条汗腺,这是任何猿、猴所不及的”。
. X* E6 s/ L* ]3 h皮肤与汗腺的进化,使人类由相对变温的古猿变成相对恒温的新人。中医的望神、望色、切尺肤、切脉等“客观”诊断措施,都离不开人类皮肤的进化,在动物实验之中很难被模拟。病人皮肤的“主观感觉”,更是中医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比如,中医对于传染病过程之中的发热,强调辨别表里,主要根据有无怕冷的“恶寒”证候,少阳病的往来寒热,阳明病的单热不寒,湿温的身热不扬等等,都要依靠皮肤的“主客观”反应。% k2 f0 F3 l+ m- @  Z# g
中医学在病人的皮肤上“做足了”学问,皮肤的润泽、温度、色彩、丰腴、干湿;毛发的多少、光泽、疏密、分布;汗液的有无、多少、出汗的时间、程度等等都是中医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7 p3 R7 A6 C2 ~9 L9 m# \更有甚者,中医治疗的过程之中,还可以通过使病人汗出,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都是现代医学至今望尘莫及的。中医治病“发汗法(简称汗法)”的起源已经相当久远,久远得几乎无法说清。
: A% H7 u8 L4 _" w3 p6 H( p6 T, H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是古人经常会患的疾病。在这些疾病的初期,都可以有程度不同的恶寒、发热。恶寒轻微的时候,也许不会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但是当严重恶寒,或者出现寒战的时候,病人必然会蜷缩成一团,有衣物必然要加厚衣物,有火源必然会靠近火源,以减轻恶寒的痛苦。在烤火减轻恶寒痛苦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出汗,随着汗出而发热消退,身体自然轻松舒适。这就是《素问》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理论形成的过程。这种现象积累多了之后,就形成了经验,进一步可以口耳相传,长期流传下来。
1 E) S; w6 B6 l. f汗法是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首要和主要方法,来源甚古,可以说至少已经具有数万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是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中医发汗法大约经历了烤火发汗、火灸取汗、火针致汗等外治方法发汗,以及服用温热药解表、辛凉解表等内服药物发汗解表的不同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逐渐丰富、日趋安全方便的历史过程。: ~6 s; |* G6 o) B
笔者认为,烤火发汗,可以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云南元谋猿人在170万年之前已经可以用火,50万年之前的北京猿人用火的灰烬遗迹达6米厚,烤火发汗的历史应当十分久远了。火灸、火针发汗的现象,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还经常提到,只不过已经将这种原始的发汗方法淘汰了,称其为“火逆”“火邪”,这是由于已经产生了汤药发汗的“时代新成果”。华佗发汗的治疗方法还提到摩膏、法针。而服汤药发汗,只能出现在陶器和青铜器出现之后,甚至必须在人们普遍用器皿烹煮食物、将熬汤作为日常饮食之后,才会发明汤液治病、药物发汗。我们不可想象,在还没有陶器的时代,人们已经发明了汤液治病。人们把用汤液治病的发明权,判给了“以饮食要汤”的伊尹,称商朝的宰相伊尹著成了《汤液经》,发明了汤药,这是很合乎历史情节的推理。, O7 x! z* l! }7 r
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病灶与症状分离的现象,也就是不同患者虽然存在同一种病灶,但伴随的全身证候却不相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证型”,甚至有的患者“无证可辨”,这是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用“体质不同”作为解说,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体质不同?' ?: w: e$ u6 E4 H) l3 y& o9 k* G( b
笔者认为,这无非是微观世界的各种基本物质差异造成的,尽管这种差异计算起来可能十分庞杂纷乱。庞杂纷乱的微观世界难道毫无规律可言,只是一堆互不相干的数据吗?其实并非如此。现代医学认为什么也说明不了的症状,就是人体微观世界复杂变化的外在反应。在人体复杂的微观领域里,物理
% R4 A$ Z8 F' |; Q+ L) O' M;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8 21:42:01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19年9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 ・ 朱良春   》这本书的内容:9 {7 x$ |+ \% X; o1 l/ t+ H
       第二章第二节单味药运用举隅:$ }; W9 v* P  n$ M( L
        (18)延胡索、(19)白芨、(20)女贞子、(21)射干、(22)白芷、(23)藏红花几种药的性味归经、医疗作用、临床应用及一些用药案例等内容。! G* @$ M% {' q3 G3 J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V. n7 J; a2 `- N5 t

. U! w# n. |/ b: w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 ・ 朱良春   》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朱老用药经验,今天主要介绍了 (18)延胡索、(19)白芨、(20)女贞子、(21)射干、(22)白芷、(23)藏红花几种药的性味归经、医疗作用、临床应用及一些用药案例等内容。
3 h( }" m' K. c- Y       延胡索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有活血、行气、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气血瘀滞痛证”,如胃炎、急慢性扭挫伤、痛经、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徐长卿性味辛、温,归肝、肾经,有祛风通络、止痒、解毒、消肿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脘腹胀、风湿关节疼痛、湿疹、顽癣、风疹瘙痒等疾病。朱老常用此两味配伍治疗顽固性失眠,屡获佳效。5 {2 G: n% t; I2 T
       白及性味苦、甘、涩、微寒,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主要用于肺胃出血等病症。为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咳血、上消化道出血等疗效显著,实为内服外用的止血良药。朱老擅用除出血证外,对恶心呕吐、咳嗽、白带、尿浊等,也有很好效果。
# `" P: {- H# v  J. i        射干,形为乌羽、乌扇,而为其别名。苦、寒,归肺经。《金匮要略》之咳嗽上气用射干麻黄,治疟母用鳖甲煎丸用乌扇。《千金》治喉痹用乌扇膏,治便毒用射干同生姜煎服,皆取其善降之性,降火解毒,祛痰利咽之功。朱老痹除喉痹外,如梅核气、支气管哮喘、乳糜尿等,亦多用射干。' [0 [& q- }* m7 C. G
       女贞子为木犀科常绿乔木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甘、苦、凉,以补肾之阴见长。一般用于肝肾阴虚,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须发早白,腰酸耳鸣及阴虚内热等症。朱老据其特性和长期临证实践,认为女贞子是一味长寿之果,天然绿色之品,对当今人们膳食结构失衡和环境污染引发的现代病,以及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风湿病,女贞子的功效应赋予新的内涵和扩大应用。6 p% _3 [1 R6 S) _# Y  a
        白芷辛温芳香,入肺、胃、大肠三经,《本草汇言》称“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说明其功效之广泛,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窍、消肿、止痛之功,能行能散,长与宣通,止痛消肿之功,尤为卓著,朱师盛赞而广为应用。
8 l. x$ G, k; W6 d" s$ }       藏红花又叫番红花或西红花,原产西班牙,在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也有栽培,我国仅西藏有移植栽培,故名藏红花,为珍稀名贵中药材。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散郁开结、凉血解毒之功。常用它来治疗血瘀引起的闭经、胸腹胁肋等疼痛,也可治疗跌扑损伤、忧郁痞闷、温病发斑等。《品汇精要》谓其“主散郁调血,宽胸膈、开胃进饮食、久服滋下元,悦颜色,及治伤寒发狂”,特别是它的养血之功能早已闻名于世。早在明朝藏红花就传入我国,在《本草纲目》中已将它列入药物之类。藏药中很多传统方剂以它为主。
# @7 x& _. O; X1 B: F' }朱师在临床上常有肝硬化长期残留小黄疸不退,使用一般利胆退黄药物无效者前来就诊。他在辨证处方时再给予藏红花0.5-1.0g/日晨起泡茶,徐徐饮之,坚持月余,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经“B”超检查发现此类病人经治疗后的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这与藏红花兼有活血利胆双重功效密切相关。7 s' i8 s4 S7 C/ e" r! u+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