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 22:35:45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9月2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 Z4 b3 W; q2 k0 W7 ]  ]
        扁鹊重视脉诊,开创四诊合参,他依据的是女娲伏羲以来所形成的“整体观”。这个整体观,首先是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因此才可以通过观测色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通过药物的气味来治疗疾病、维护健康。4 {9 e6 H, x9 [* L2 i8 h( F7 N
       扁鹊抢救虢太子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治疗,首先重视外治法,而外治法有深刻的理论依据,人体的完整性是由脏腑经络来维护的,综合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维护、加强人体的整体性、自组织性,也就是“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 C. V1 r0 Q" W0 E0 t" G+ c       中医学只有“冲出西医病名围城,才能走向中医卓然自立”。西医的病名,无论诊断到器官,还是说到分子水平,都是西医自身发现目标的雷达,不是中医可以随便拿过来就用的靶向标准。中医只有坚持自身的学术特色,才能重新树立起来自信和自强的信念,才能走向伟大复兴的未来征程。
; y/ E6 M; B5 O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 g4 f. r# d& J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的学术成就。
3 B! R. p% Y, A$ }! x        在即将结束这部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扁鹊开创的中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扁鹊善于继承前人的成就,成为集大成的一代宗师。' O' R2 ?' i" [# g; x! _. u
扁鹊重视脉诊,开创四诊合参,他依据的是女娲伏羲以来所形成的“整体观”。这个整体观,首先是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因此才可以通过观测色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通过药物的气味来治疗疾病、维护健康。4 v3 [8 @. O+ B- _) T
扁鹊抢救虢太子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治疗,首先重视外治法,而外治法有深刻的理论依据,人体的完整性是由脏腑经络来维护的,综合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维护、加强人体的整体性、自组织性,也就是“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8 u+ J. w. g9 Q扁鹊为中医打下的烙印是深刻的,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们从他论述“损至脉”,可以看出后人对虚损病机的研究,都受他的影响。如今各种非药物外治法深受大家欢迎,这也与扁鹊的医学思想完全一致。. o3 v( z; B, Q
传承扁鹊的医学思想,可以为发展中医学术带来很多原创的动力。但是,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我想起了不久前一件被人们热议的事情。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不理解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用“另类的西医标准”评价中医而引起的。
& @( r0 H2 l# X) ^+ O2013年12月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刊登一篇报道,说移居美国的80岁老中医出了一本书:《老中医欺骗病人五十年》。这个貌似自我反省、自我救赎的题目,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议论,反中医人士立即拿过来以此说事。透过纷纷扬扬的议论,可看到其背后深层的学术原因,是评价标准有问题。$ d+ C; M- l+ {+ d
按照这位老中医的自述,他自幼失学,29岁自修中医学,38岁后拜7位名中医前辈进修中医学术。50岁到美后,以400只小白鼠实验中草药与西草药之优劣及其药效;研制牙周病牙膏,与腰腿健两种健康食品,以及心脏病、小便失禁之独特疗法。唯独在探讨中医诊脉学两年后,恍然醒悟中医师“切脉”之术,皆系欺人之术。
2 c: q# s4 U5 ~+ O) H笔者认为,促使老医生自爆“欺世”的原因,是评价标准的“异化”,这与中医、西医研究人体的方法不同有关。站在西医的立场来看中医的诊治过程,很容易产生两种情况,或者看不懂,或者说中医“欺骗”;站在中医的立场看西医的诊治,以“病为本,工为标”来看问题,会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检查。因为多次反复检查,只是为了发现西医医治的目标,与中医辨证治疗没有多少关系,这既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也容易伤害患者的健康。
  N" c2 b7 n+ ^# d1、如何看待“摸脉”,是中西医的分水岭5 Y  g$ ]0 V1 p/ h5 {# @$ m
诊脉是中医的特色,古代就用大方脉、小方脉,划分成人的疾病与儿科病,摸脉之后开方治病,自古以来是中医的传统,“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是司马迁概括的中医学术传承脉络。4 F9 @4 V) U1 s& b6 Y- O
“脉”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内经》里提到脉的地方有1150多处,用脉作篇名的就有6篇之多,中医不谈脉就很难开口说话。中医摸脉到底摸到的是什么?仅仅是一根血管的跳动吗?或者仅仅是心跳节律的变化吗?如果回答“是”,那就是西医的思维、西医的评价标准;中医摸到的脉,在这个基础上,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 M0 T5 P: ?+ @% y6 y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脉诊,恰如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所说:“‘脉诊’向为祖国医学不可或缺的传统诊法之一,虽居四诊之末,却负冠冕之誉,故习俗称中医看病为‘诊脉’、‘方脉’、亦以‘大方脉’、‘小方脉’以概中医内科及其他各科;以脉性、脉理作为衡量医者诊疗水平之高低,以辞窥义,可见一斑。但观之当今中医界,言脉者泛泛,重脉者寥寥,部分中医仅视诊脉为装门点面的形式而已,令人慨叹。”
. ~4 ]: d% e5 ]$ T# X0 v2、摸脉摸出脂肪肝,不是欺骗也妄言5 d7 q  J5 E, D) q9 F. y
美国的老中医说:“现在二十一世纪,绝大部份中医师,依然应用骑驴、骑马时代的诊断方法,诊断出:脂肪肝、心血管堵塞等现代医学名词。若非欺骗,又能如何解释?”
5 C0 ?% t  I) d扁鹊医术高明,《史记》说他“视病,尽见五脏症结。”有人说扁鹊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把摸脉做个样子“特以诊脉为名”。这显然看错了扁鹊,也误解了司马迁。' j. i" f( m1 `
扁鹊见到的“五脏症结”是五脏气机失常,而不是有形的病灶。- y! J% v1 `/ B$ c
假如扁鹊见到的“五脏症结”是有形的病灶,他就应该想办法去掉这个病灶,不能置之不理;他如果靠做手术去掉病灶,就离不开麻醉、止血、防止感染等具体措施,也离不开精细的局部解剖做学术支撑。中医放弃华佗外科手术解决疾病治疗的方法,遵从张仲景辨证论治的道路,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影响。华佗的刀之所以生锈,麻沸散失传,与中医崇尚张仲景擅长辨证论治不无关系。假如中医天天做手术,扁鹊就不会是四诊合参的中医,也不会经常靠喝汤药治病;医圣张仲景也不会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里,开篇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叹其才秀也。”( c+ U' J( o* X
由此可见,所谓靠摸脉诊断出肝硬化、膀胱炎、肺癌、风心病、肾结石、胃溃疡等西医病名的中医,一定是一个冒名的中医,是中医队伍里的东郭先生。
3 A4 f4 n! h( r% n  y6 b. }# @2 @5 r) d/ i* O2 ~* |) v

7 U+ a2 r5 a8 A7 O4 O; x3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4 21:50:44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因曹东义教授出差,故明晚讲座改在今晚,2019年9月2日(周一)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73讲。 + P- S: S) H; \" d0 \
7 Q5 [5 H+ Z5 z! j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I% {+ h5 h9 E& R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 V; y- F6 f3 S5 ~儿科用药论9 V; Q9 C3 T) ~2 ~! w" A" ?
世人以小儿为纯阳也,故重用苦寒。夫苦寒药,儿科之大禁也。丹溪谓产妇用白芍,伐生生之气,不知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也。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其味酸甘。酸味人或知之,甘则人多不识。盖弦脉者,木脉也,经谓弦无胃气者死。胃气者,甘味也,木离土则死,再验之木实,则更知其所以然矣,木实惟初春之梅子,酸多甘少,其他皆甘多酸少者也。故调小儿之味,宜甘多酸少,如钱仲阳之六味丸是也。苦寒之所以不可轻用者何?炎上作苦,万物见火而化,苦能渗湿。人,倮虫也,体属湿土,湿淫固为人害,人无湿则死。故湿重者肥,湿少者瘦;小儿之湿,可尽渗哉!在用药者以为泻火,不知愈泻愈瘦,愈化愈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也,而且重伐胃汁,直致痉厥而死者有之。小儿之火,惟壮火可减;若少火则所赖以生者,何可恣用苦寒以清之哉!故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存阴退热,莫过六味之酸甘化阴也。惟湿温门中,与辛淡合用,燥火则不可也。余前序温热,虽在大人,凡用苦寒,必多用甘寒监之,惟酒客不禁。! r) t1 l& X7 D6 I& n1 t! F; b
儿科风药禁$ S4 ?! t6 C8 s& k  u( c! q( ?' P
近日行方脉者,无论四时所感为何气,一概羌、防、柴、葛。不知仲景先师,有风家禁汗,亡血家禁汗,湿家禁汗,疮家禁汗四条,皆为其血虚致痉也。然则小儿痉病,多半为医所造,皆不识六气之故。1 E& m' ^/ M: R( ]6 }7 l; ^
痉因质疑6 V9 N  k; S# D, ~$ t
痉病之因,《素问》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此湿字,大有可疑,盖风字误传为湿字也。余少读方中行先生《痉书》,一生治病,留心痉证,觉六气皆能致痉。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由风而伤人,所有痉病现证,皆风木刚强屈拗之象。湿性下行而柔,木性上行而刚;单一湿字,似难包得诸痉。且湿字与项强字即不对,中行《痉书》一十八条,除引《素问》、《千金》二条,余十六条内,脉二条,证十四条,俱无湿字证据。如脉二条:一曰: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二曰:《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皆风木之象,湿之反面也。余十四条:风寒致痉居其十,风家禁下一条,疮家禁汗一条,新产亡血二条,皆无所谓湿也者。即《千金》一条,曰: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痉也。上下文义不续,亦不可以为据。中行注云:痉,自《素问》以来,其见于《伤寒论》者,乃叔和所述《金匮》之略也;《千金》虽有此言,未见其精悉。可见中行亦疑之。且《千金》一书,杂乱无章,多有后人羼杂,难以为据。《灵枢》、《素问》二书,非神圣不能道,然多述于战国汉人之笔,可信者十之八、九,其不可信者一、二。如其中多有后世官名地名,岂轩岐逆料后世之语,而先言之哉?且代远年湮,不无脱简错误之处。瑭学术浅陋,不敢信此湿字,亦不敢直断其非,阙疑以俟来者。- x) ~  b9 K7 u! c% y* ^0 l
湿痉或问
! X5 X* J& D/ S% i1 z  U& \( i! x& w 或问子疑《素问》痉因于湿,而又谓六淫之邪皆能致痉,亦复有湿痉一条,岂不自相矛盾乎?曰:吾所疑者诸字皆字,似湿之一字,不能包括诸痉,惟风可以概括,一也;再者湿性柔,不能致强,初起之湿痉,必兼风而后成也。且俗名痉为惊风,原有急慢二条。所谓急者,一感即痉,先痉而后病;所谓慢者,病久而致痉者也。一感即痉者,只要认证真,用药确,一二帖即愈,易治也。病久而痉者,非伤脾阳,肝木来乘;即伤胃汁、肝阴,肝风鸱张,一虚寒,一虚热,为难治也。吾见湿因致痉,先病后痉者多,如夏月小儿暑湿泄泻暴注,一昼夜百数十行,下多亡阴,肝乘致痉之类,霍乱最能致痉,皆先病后痉者也。当合之杂说中《风论》一条参看。以卒得痉病而论,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邪,皆因风而入。以久病致痉而论,其强直背反瘛疭之状,皆肝风内动为之也。似风之一字,可以包得诸痉。要知痉者筋病也,知痉之为筋病,思过半矣。. k, f/ `8 B& [6 r. N  M$ H' t
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4 k7 S( i* V( h6 Q' F
六淫致痉,实证也;产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按此皆瘛证属火,后世统谓之痉矣,后另有论)。俗称慢脾风者,虚寒痉也;本论后述本脏自病者,虚热痉也(亦系瘛证)。
, M0 W/ F$ x: y
  H0 P6 U4 \# \- L- [
- e6 `$ o( V) v/ a9 C! L+ ?% g9 f8 I5 Q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4 21:54:17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9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二十一讲。
  z, L" l. b! ?; H  b  e$ F8 l        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主要讲述《瘟疫论》的 “肢体浮肿”、“服寒剂反热”、“知一”这三则医论部分内容。
* h* |: d- i! b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1 u. `: t+ L6 r* q, Z
肢体浮肿& }, w& J3 w, n# F' o* h. ?) X* B
【原文】) u. b% i2 h7 u, j$ }: Z! Z. ~* a
时疫潮热而渴、舌黄、身痛、心下满闷、腹时痛、脉数,此应下之证也〔1〕。外有通身及面目浮肿,喘急不已,小便不利,此疫兼水肿,因三焦壅闭,小道不行也〔2〕,但治在疫,水肿自已,宜小承气汤。向有单腹胀而后疫者,治在疫,若先年曾患水肿,因疫而发者,治在疫,水肿自愈。病人通身浮肿,下体益甚〔3〕,脐凸阴囊及阴茎肿大色白,小便不利,此水肿也。继又身大热,午后益甚,烦渴,心下满闷,喘急,大便不调,此又加疫也。因下之,下后胀不除,反加腹满,宜承气加甘遂二分,弱人量减。盖先肿胀,续得时疫,此水肿兼疫,大水在表,微疫在里也,故并治之。时疫愈后数日,先自足浮肿,小便不利,肿渐至心腹而喘,此水气也,宜治在水。时疫愈后数日,先自足浮肿,小便如常,虽至通身浮肿而不喘,别无所苦,此气复也〔4〕。盖血乃气之依归,夫气先血而生,无所归依,故暂浮肿,但静养节饮食,不药自愈。时疫身体羸弱,言不足以听〔5〕,气不足以息〔6〕,得下证少与承气,下证稍减,更与之,眩晕欲死,盖不胜其攻也。绝谷期月〔7〕,稍补而心腹满闷,攻不可,补不可,守之则元气不鼓〔8〕,余邪沉匿膜原,日惟水饮而已,以后心腹忽加肿满烦冤者,向来沉匿之邪,方悉分传于表里也,宜承气养荣汤,一服病已。设表肿未除,宜微汗之自愈〔9〕。时疫得里证失下,以至面目浮肿及肢体微肿,小便自利,此表里气滞,非兼水肿也,宜承气下之。里气一疏,表气亦顺,浮肿顿除。或见绝谷期月,指为脾虚发肿,误补必剧,妊娠更多此证,治法同前,则子母俱安,但当少与,慎无过剂共七法。3 _( o% {+ j* \1 d
服寒剂反热4 q( s  ]; o9 u$ ]% F/ h2 d4 ?
【原文】
2 D) {, |, b9 g( Y& ?0 Q: v阳气通行,温养百骸〔1〕;阳气壅闭,郁而为热〔2〕。且夫人身之火〔3〕,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但喜通达耳。不论脏腑经络、表里上下、血分气分,一有所阻,即便发热〔4〕。是知百病阻发热,皆由于壅郁。然火郁而又根于气,气常灵而火不灵〔5〕,火不能自运,赖气为之运,所以气升火亦升,气降火亦降,气行火亦行。气若阻滞,而火屈曲,惟是屈曲热斯发矣,是气为火之舟楫也。今疫邪透出于膜原,气为之阻〔6〕,时疫到胃,是求伸而未能遽达也。今投寒剂,抑遏胃气,气益不伸,火更屈曲,所以反热也。往往服芩、连、知、柏之类,病人自觉反热,其间偶有灵变者,但言我非黄连证,亦不知其何故也。窃谓医家终以寒凉清热,热不能清,竟置弗疑,服之反热,全然不悟,虽至白首终不究心,悲夫!# Z6 X9 N4 W5 B8 i0 `
知一
0 ]- B  U- F8 {# @- g【原文】& S9 t! x+ Y! j' @
邪之着人,如饮酒然。凡人醉酒,脉必洪而数,气高身热,面目俱赤,乃其常也。及言其变,各有不同:有醉后妄言妄动,醒后全然不知者;有虽沉醉而神思终不乱者;醉后应面赤而反刮白者〔1〕;应萎弱而反刚强者;应壮热而反恶寒而战栗者;有易醉而易醒者;有难醉而难醒者;有发呵欠及嚏喷者;有头晕眼花及头痛者。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2〕,更兼过饮少饮之别,考其情状,各自不同,至于醉酒一也,及醒,一时诸态如失。, M2 m; E$ R3 c. {( L# ^; y. T& l
凡人受邪,始则昼夜发热,日晡〔3〕益甚,头疼身痛,舌上白苔,渐加烦渴,乃众人之常也。及言其变,各自不同者:或呕、或吐;或咽喉干燥;或痰涎涌甚;或发热而兼凛凛〔4〕;或先凛凛而后发热;或先恶寒而后发热;或先一日恶寒而后发热,以后即纯纯发热;或先恶寒而后发热,以后渐渐寒少而热多,以至纯热者;或但潮热〔5〕,余时热稍缓者。有从外解者,或战汗,或狂汗、自汗、盗汗,或发斑;有潜消者;有从内解者,或胸膈痞闷,或心腹胀满,或心痛腹痛,或胸胁痛,或大便不通,或前后癃闭〔6〕,或协热下利,或热结旁流。有黄苔黑苔者,有口燥舌裂者;有舌生芒刺、舌色紫赤者,有鼻孔如烟煤之黑者;有发黄及蓄血、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汗血〔7〕、嗽血、齿衄血;有发颐、疙瘩疮者,有首尾能食者;有绝谷一两月者,有无故最善反复者;有愈后渐加饮食如旧者;有愈后饮食胜常二三倍者;有愈后退爪脱发者。至论恶证,口噤不能张,昏迷不识人,足屈不能伸,唇口不住牵动,手足不住振战,直视,上视,圆睁,目瞑,口张,声哑,舌强,遗尿,遗粪,项强发痉,手足俱痉,筋惕肉润,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证,种种不同,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有异,更兼感重感轻之别,考其证候,各自不同,至论受邪则一也。及邪尽,一任诸证如失。所谓知其一,万事毕,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T/ x- F+ J; d6 J% {, f
以上止举一气,因人而变。至有岁气稍有不同者。有其年,众人皆从自汗而解者,更有其年,众人皆从战汗而解者,此又因气而变,余证大同小异,皆疫气也。至又杂气为病,一气自一病,每病各又因人而变。统而言之,其变不可胜言矣,医者能通其变,方为尽善。9 S5 w: g, `4 N# c: @' |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瘟疫论》的 “肢体浮肿”、“服寒剂反热”、“知一”的有关内容。
, r8 R, c" r, O: h( O/ c" V      温疫与浮肿同时存在的时候,应当辨别是水肿在前,还是温疫在前,也就是要分清主要矛盾。吴又可在“肢体浮肿”一节之中,强调了由浮肿然后才发温疫的,属于虚人外感,治疗时应当两者兼顾;假如是温疫引发水肿,治疗重在温疫。对于水肿虚人外感的温疫,如果里证明显就使用承气养荣汤攻补兼施;如果水气主要在表,可以使用微汗的方法进行治疗。吴又可所说的“脐凸阴囊及阴茎肿大色白,小便不利”的水肿,很象现在所说的肾病综合征。
5 h' f0 X5 R; i' n# _9 v' k- Y* N龚绍林曰:“论中辨浮肿症治,甚是精详,宜细心领会。宜下者,右关脉独实,舌苔必黄;宜利水者,脉不甚数,多浮而软,舌苔不黄,小便不利,皮薄现水而亮,按之不起。如水肿而兼疫者,脉数有力,现水肿,复现疫症,故宜兼治。仆又见感疫失治,邪无出路,以致通身浮肿,或头面独肿,不必定用承气,止以达原饮加减治之而愈者,此疫邪未传到胃也。所谓气复而浮肿者,其人脉症俱平,别无所苦,故不必用药,静养自愈矣。至于感疫,身体羸弱者,症虽宜下,体不胜攻,单补单攻,两无生理,不如攻补兼施为妙。”* j4 X' V# I; d% ?: S
    吴又可在“服寒剂反热”之中反对寒凉泻火,对黄连、黄芩、黄柏自古以来在温热病治疗之中的作用,采取否定的态度,今天看来是颇有争议的,甚至是吴又可先生的瑕疵之处,令人惋惜。
9 a$ H+ b) d, i4 g8 d. u( `7 j龚绍林曰:“疫症不用疏邪药,惟日进寒剂,抑遏胃气,邪火屈曲,反加其热,理所固然。然亦有初感疫症,邪伏膜原,火郁于内,病人全然不觉外热,一投达原,疏动其邪,自觉外面发热。此非因药加热,乃由邪已溃,热从外散也。临症者知之。”8 H1 M- k( F0 r* a1 m! w
“知一”阐述了吴又可对于温疫病复杂临床表现的认识,他认为临证之际,不应被错综复杂的证候所困惑,而应当抓住瘟病这一中心,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治疗,其他的变化纷纭的证候也会因此而获得痊愈。透过吴又可的论述,我们既可以知道温疫病证候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也必须看到限于历史的局限性,吴又可的认识还有许多地方没有深入到疾病的本质,比如,现代传染性疾病共有几十种,它们每一种的具体特点是怎样的?什么样的治疗措施才是最恰当的,都需要我们给以现代的解释,做出时代的回答。* k$ x) J2 r; G3 ]
    龚绍林曰:“以饮酒喻人感症,最为恰当。饮酒之状不一,如知是酒,不必照所现症治之,止用解酒药而俱醒矣。感疫之病亦不一,如知是疫,任尔现症,但以治症为主,或加现症药而兼理之,断无有不疗者。所谓‘知其一,万事毕。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于穷’,即此也。”
. h9 d3 k' L& |! I. b% }$ V  N. I3 d# v0 W

) S% m# W/ D# P; J) A9 e-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4 21:58:26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9月4日)继续由武宁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十四讲:伤寒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很多创新的思想难以在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里找到恰当的位置,因此,就萌生了“错简”学派。
" ^# z4 g8 l& \1 N; ~            邓铁涛先生介绍说:“方有执、喻嘉言等医学名家,他们对伤寒病另有体会。《伤寒论》原书不能尽如己意,抓住《伤寒例》有‘今搜采仲景旧论’几个字,以及《例》中有些文字不够雅驯,便主张削删《叙例》,提出‘错简’之口号,以便于提出他们自己的学说。如果认为只要此方能治此病,用之有验者才是仲景‘真方’,其他一概认为不是仲景之文,这刚好把《伤寒杂病论》之‘论’字抛弃,退回到有方无法之古代去了。只要能对证治疗之方与药,不要其理与法,并因为仲景原序有撰用《素问》、《九卷》之文,所以便认为这个序也是伪托的了,这种作法和推论是不科学的,也是对发展仲景学说不利的。敬请期待武宁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ttrbyj+ H* L6 h% H2 l6 `+ Z9 B$ n
   祝贺武宁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习他关于伤寒学发展到明清时期学术成就的论述。
8 B! Q* [; r# A' K5 H6 g5 i- O邓铁涛先生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深刻论述了外感病不断发展的内在原因,指出学术发展不能只要方药经验,而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这才是学术长期发展的根本。6 @3 `. X; a0 |5 \" [+ M; z6 e
邓老说:“因此,我认为,削《伤寒例》是任意改动仲景学说的借口。后人不细察,便使借口成了定论!正如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批判刘歆一样,康氏的《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第一》说:‘按:后世六经亡缺,归罪秦焚,秦始皇遂婴弥天之罪,不知此刘歆之伪说也。歆欲伪作诸经不谓诸经残缺,则无以为作伪窜入之地,窥有秦焚之间,故一举而归之。’康氏引证《史记》等书证明秦只焚民间之书,未焚博士官家之书,从而把‘书缺简脱’之说推翻。方、喻与刘歆实有相似之处。方、喻二氏窥有‘今搜采仲景旧论’一句作为突破口,便一削《伤寒例》,再削《平脉》、《辨脉》及其它,能说这是科学的考证吗?”4 `7 I6 r3 e" o, Q) i
《伤寒例》是一部重要的外感热病学说总论,其理论成就很高,对于后世温病学的创立也有指导意义,所以不能因为其中混有后世文字,就一概抹杀其成就。这一观点,值得大家重视。
+ y' L3 D& o+ }邓老说:“仲景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与杂病两部分,我们试把《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合而观之。《金匮要略》一般认为是未经叔和整理的,因此不存在王叔和的伪作了,但《金匮要略》的第一篇文章为《脏腑经络先后病》,中医学院第二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认为本篇属全书概论性质。仲景在本篇中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提出原则性的指示,即学习本书以下各篇,首先必须以学好本篇作为基础。《金匮要略》开头有一篇概论性的文章,那么《伤寒论》为什么不会有一篇概论性的《伤寒例》呢?而《辨脉》与《平脉》则是《伤寒杂病论》全书的导论,不论《伤寒论》或《金匮要略》每一病证的标题都称‘**病脉证并治’,就可知这两篇在仲景心目中的重要性了。从历史发展来看,从秦汉到三国这一时期对脉学的研究是个兴盛时期,所以到晋·王叔和便对脉学做了划时代的总结而写成《脉经》。不能倒过来因为王叔和写了《脉经》,引用了仲景的东西,便把《伤寒论》的《辨脉》、《平脉》等均认为是叔和所作。”
) N0 S" T3 W% D8 k5 z- v4 _0 u6 X& L张仲景对于脉学是十分重视的,这在他的著作里有很多可以举证的例子,限于篇幅,我们不再细论。
7 C( C+ s0 r4 D; e& O3 q8 n对于错间学派主张“扔掉”的《伤寒例》,由于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应该引起世人的重视。. C& n+ ~: l1 `) {# k! p* L9 q6 R) u
邓铁涛先生认为《伤寒例》的主要成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M' c: P% Q, x( Q9 _1、首论四时外感及时行疫气的病因病机,义多源于《阴阳大论》及《内经》、《难经》,此例正足以证实其原序所谓撰用这些著作属实。/ L: m4 G" p3 c2 n; z/ P: x
2、论病机“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之后,纲领性地说明六经传变及辨证机理。
. H5 k2 R0 q$ B0 A3、指出治疗易早以及先解表后攻里等宜汗、吐、下、和、补等之治疗原则。
) T% w3 \' a* |/ D4、最后论服药调护及其预后等问题。可见此例有较完整的体系和系统性。虽然所谓日传一经之说为后人所怀疑,但亦源出于《内经》,有些注家早已明确注释对日数应活看。今天来看六经辨证(包括传变),是八纲辨证之渊源,是后世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始祖。六经辨证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则《伤寒例》给予颂扬,不应贬削。/ s( m1 S7 X; M, u+ `( Z
邓铁涛先生论述说:“发展仲景学说是我们的立足点。历代之考据家,绝大多数站在维护医圣张仲景之立场,认定张仲景是‘圣人’,‘圣人’不能有错,错都在王叔和。从历史唯物主义之观点来看,这就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仲景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对我国医学发展所作之贡献,功同《内经》。其所著述之《伤寒杂病论》,同为经典性的医学著作,这是必须承认的。但仲景是人不是神,孰能无误;王叔和也不是仲景学派的罪人,不应当把他当作靶子。我们应该站在发展张仲景学说的立场上,首先从大处着眼,挖掘整理其中科学的东西,运用自然辩证法与其他边缘学科研究其理论,并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有计划地进行验证,以发展仲景学说,这应是今天研究仲景学说的主流。”
) r) _% j, ]' ^. X( t$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学术发展,把对张仲景个人真迹的考证,变成如何发展伤寒学术的研究,就可以走出困区,独辟蹊径,这也正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神的体现。
: O- F" \; u  L邓老说:“正确对待考据《伤寒论》的著作。明清考据学甚为发达,影响于医学甚深,考据仲景学说的文献资料不少,这也是我国医学遗产之一,不能轻易地抛弃,应按历史唯物主义之原则,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这也是仲景学说研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项目。浅见认为仲景之书渊源古远,不能单从文字上考核其年代为是非之标准,应寻得其发展之痕迹以找出其发展规律为目的。如桂枝汤与甘麦大枣汤之发明,可以肯定出于厨师之手,其反映医食同源的《汤液》之痕迹至为明显。两方除芍药一味之外,都是厨师所应有之物。”
: L1 ]& W' W# F. M9 S" y4 A  b每一个中医学术领域的发展,大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是逐渐积累而成的,张仲景《伤寒论》的成就也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辅行诀》为提供了线索。9 ^' ~4 R4 \, \
- m: a% Q& B  G: u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5 21:37:26 | 阅读全部
        本周四(9月5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3 I) z# ?- O7 r$ V" @& I       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的最后两个疾病“胆石症、痛风”。今天我们主要从这2个疾病的病因病机、辨病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学习具体内容。
+ q2 F  s$ R2 x7 D5 h# I& J' t' Q' c) l1 p3 i3 C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1 D- i6 P5 H! I9 P) a- `: }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胆石症”、“痛风”的有关内容。
! }  L  ?! @4 T! _      胆石症是西医命名的疾病名称,它是指胆囊、肝脏、胆总管等部 位发生了结石。发生结石的部位,胆石病常常可分为胆囊结石病、胆总管结石病、肝胆管结 石病或者上述多部位同时并发,中医有独特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本病有近乎50%的胆石病者可以终身无症状而不被发现。7 P4 `1 `" p6 t1 d
胆石病发作之后的临床表现,以右上腹胆性绞痛、黄疸和发热为三大主证,其疼痛往往于夜间、饱餐后或进食高脂肪食物后发作,疼痛可向右肩或右肩胛部放射。7 o! v) Z- [' }$ {- v% R6 K) F6 |. s3 h
胆石病的治疗以往主要依靠手术。五十年代始用中医排石法,1959年首次报道针刺治疗本病。近二十年来摸索出一套包括针灸在内的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的治疗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七十年代后期,有的单位以针灸作为主要疗法配合服硫酸镁治疗胆管结石,获得满意效果,此后,进一步发现耳针、电针及光针等穴位刺激之法都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兴起于南京的耳穴压丸法,不仅能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一定排石作用,方法经济简便痛苦小,颇受观迎。有人曾统计869例病人,针灸有效率在69~96.6%之间,排石率46.23~82.1%[4]。有人还对包括电针在内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胆石病的远期疗效(经1~22年随访)进行分析,发现也较稳定。
9 n3 f- J* p9 F) J7 r; E+ f9 c关于针灸对本病的作用机理,不少工作表明,针灸可促使胆汁流量增加,胆囊容积缩小,促进胆囊的蠕动和排空,对括约肌有反复的紧张和松弛作用,从而有利于胆石的排出。. u* r$ J, u2 G
中药和其他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防止复发,也有一定作用。
: ~8 X$ Z+ ^0 [  k. d    痛风,这也是西医命名的疾病名称。5 l7 A9 o' j4 F5 |! o0 Y
    痛风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各个年龄段均可能罹患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痛风患者经常会在夜晚出现突然性的关节疼,发病急,关节部位出现严重的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疼痛感慢慢减轻直至消失,持续几天或几周不等。当疼痛发作时,患者会在半夜熟睡中疼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类似于大脚趾被火烧一样。最常发病的关节是大脚趾(医学术语:第一跖骨),但发病的关节不限于此,还常见于手部的关节、膝盖、肘部等(见图集)。发病的关节最终会红肿、发炎,水肿后组织变软,活动受限,最后影响日常生活。这些症状会反复出现,所以一旦关节出现强烈、突然的疼痛后,就要及时看医生,做好症状管理和预防。
( T/ |' _1 Z3 R1 g5 W5 ^+ y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拖延的后果是疼痛感将越来越强,让人难以忍受。如果这时候发烧了,就说明已经出现了炎症。不仅如此,关节本身也会受到损害,骨质会被腐蚀,导致关节变形(见图集),整个发病过程肾脏也会受损,严重的会发生肾结石甚至是肾衰竭,危及生命。+ d( k+ i0 X: N5 i& m( P
健康生活方式,调节饮食结构: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蔬菜,少盐限油,少吃高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豆制品等);戒烟限酒;.降低体重:通过瑜伽、健身、慢跑等有氧运动,或推拿、按摩等方法疏通经络,控制体重;预防性痛风治疗:可通过饮食、饮随帝茶等方法,一是预防尿酸的过量产生,二是促进肾脏排泄尿酸,达到预防痛风的目的;痛风会因为尿酸在各个脏器的沉积,导致脏器微循环障碍,要积极防止心、脑血管及肾脏并发症。
& A, u' ~, s' _" c& c) D朱良春先生认为,浊瘀痹(痛风)近一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及环境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此病之发病率,日趋增高,临床经常见到。
) u0 j* O; I  D朱老说,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闭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谓“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中医病名之如何统一,也是我们应该探索的一个问题,这个从病因病机而定“浊瘀痹”,是否恰当,希同道商榷之。
/ B- o  }9 e/ `5 X3 E$ s% z- q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脏腑亦得以协调,而趋健复。
/ `! i9 w% Z! v) e: Z, @
0 f$ ?$ M" X: }0 Z" ^& H& 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7 15:22:22 | 阅读全部
明天,曹东义去俄罗斯,提前预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讲座内容:
/ m" G  ?8 `9 O本周五晚上(2019年9月6日)由刘云双讲述《邓铁涛传》--- 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9 C0 E0 h0 G: D. \* C( O4 u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5 r- B6 ~/ Y/ i5 ]4 f$ ]本周五我们要讲25节:至诚不息久则寿的养生之道。, t- Z5 d* t2 \( g/ w
邓老在96岁时,身体还这样健康、硬朗。很多人都希望向他讨教健康长寿的秘诀,邓老说,养生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研究,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简略地说,第一要注重“养神”。神就是精神。神藏于心,心是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神采奕奕,那就是身心健康的反映,养生的第二点,就是要节制色欲。精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高级精微物质,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养生的第三点,就是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都会易伤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养生的第四点,就是要提倡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但其中有一个正确态度问题。邓老对八段锦的历史源流,做了这么多的研究,真是很投入的。: R6 V9 n: e( z0 w' F9 I
邓老认为,八段锦起源于导引。而导引有很多派系,有以气功吐纳为主的,有以屈伸肢体为主的,有以自我按摩为主的……,但总的精神不外“气和”、“体柔”,这是练功时必须注意的。
2 Q: \( k- v; Y2 z. S让我们一起期待刘云双的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dttz
' j9 @2 j$ n0 Y% d& j9 u$ b曹东义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0 ]/ S. ]# S4 X. q. s    祝贺刘云双讲述《邓铁涛传》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习邓老的养生之道。
$ I& @3 n# ]/ n' N+ }, P邓老说,养生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研究,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简略地说,首先要注重“养神”。神就是精神。神藏于心,心是一身之主。
3 Z8 E) v: e" h- _: z    养生的第二点,就是要节制色欲。精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高级精微物质,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当今的开放改革,为社会带来了兴旺繁荣,同时亦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花花世界,俗语有“饱暖思淫欲”,一些人手上有了钱,就去花天酒地,过着糜烂无度的生活,不知珍惜精气,节戒色欲,尽管有很好的营养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会健康长寿。历代帝王的寿命史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之所以长寿(89岁),全靠御医教他“远房帷,习武备”之故。当然,如果只讲习武,不注意保精,长寿也是不可能的。
4 |+ Y8 U  b+ O0 R, u现实生活里的诱惑很多,必须注意保养,使精微物质不轻易损伤,古人形容就像端着一盆水一样,叫做“持满”。
. C0 s: [4 g3 P  p# g6 e+ T, @邓老说,医学典藉《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醉以入房”的弊端。历代医学家反复强调保养肾精的重要性,如元代名医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就专门为此撰写了《色欲箴》。
/ T+ \" l! m2 m* U, X& h- ~    养生的第三点,就是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都会易伤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气血旺盛,人才能健康成长。
9 x+ o; M- F6 x# A" S/ P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脾胃与人体免疫有莫大的关系,这就说明了脾胃受损易生诸病的道理。+ r# f' K( m( M5 D% z  O
邓老说,许多高寿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防治冠心病十分强调少食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引起动脉硬化,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也不能机械看待。有些人虽然尽量少食或不食这类食物,但胆固醇仍然很高,这就要靠体育锻炼来帮助解决问题了。
; O3 u% I1 M3 e7 q3 t* W7 {    养生的第四点,就是要提倡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但其中有一个正确态度问题。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汉代华佗的话才是至理名言,他在论述五禽戏时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不当使极”是一句关键性的话,就是说运动不能过量,否则容易劳损伤身,“积劳成疾”,这对于体弱及老年人来说,尤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7 w  L' s3 I  V7 `& J运动的种类很多,除了体操、跑步、拳术的现代健身运动之外,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之类古代锻炼方式也很常见。
% a* k0 R# [* m    邓老认为,如从摄生角度来考虑,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则以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为好。其特点是,用意不用力,以意为主,以意引气,以气运肢体,不偏不倚,不会伤气耗血。能持之以恒,则气血流畅,体力日健,精神日充,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  Z0 R/ k1 S% z9 F% X4 l- w  g
    邓铁涛先生人认为,应该把养生变成个人的修养,看做是一种美德,就可以自然地信守了,而不要像苦行那样当做一种负担。
+ C+ J) U* s4 e0 e% |1 Y6 Z健康长寿,历来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从古代的秦皇汉武,到今天的黎民百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健康长寿,这是人类对于生命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 V5 [' T" `. \) w2 P/ O  Y* M    邓铁涛先生生命走过104个春秋,有很多经验值得大家总结和学习。
2 I) ]) a; [, E- }
* D3 r: d  G% J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8 09:47:2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在莫斯科预告:- o5 o6 ], e$ ?/ ?
$ h4 ~3 I2 [' L% o) m. a
       本周六(2019年9月7日)下午二点"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内容:
9 a4 H$ W1 a! t: f+ v- ?4 C; e        第二章第二节单味药运用举隅:(一)全蝎(二)蜈蚣(三)僵蚕(四)蝉衣(五)蜂房几种药的介绍及应用和案例举例。
. W- A3 z8 C2 x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 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研讨指正。http://www.ynjkcy.com/gydszlc
- Q" L  j; V9 `# ?4 @  U/ C( B    曹东义在莫斯科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 s$ G" I7 Y/ E, `: u$ N2 L! a
; d% X, F- a- A" P( u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朱良春先生使用下面五个虫类药的临床经验:(一)全蝎(二)蜈蚣(三)僵蚕(四)蝉衣(五)蜂房几种药的介绍及应用和案例举例。; Y1 G* ]- ^. T
& K- R9 t  k% ~" y7 S8 r

1 G4 ~$ K. [) P) t: |      朱良春先生善于使用虫类药,虫类药的种类很多,这几位的虫类药最常用,疗效好,或者疗效显著,而毒副作用少,从古代以来,就有很多著名的方药包括这几味虫类药。. f* Z. J3 z3 g. J& C. f
" x! X  u' b) d( o. g/ G$ @/ }: f
         一般说来,这些虫类药具有止痉止痛,通经络,破瘀血等方面的作用,其作用大于一般的植物药,被称为“血肉有情”的药物。
" |  m& c$ l1 x) T' V0 H        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只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6 P' Z4 b$ f/ \6 i. M) u4 ?

/ s) s: |' \/ ~, ]/ A- C$ e& F$ }5 d* d, `4 x3 k2 D. d4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9 08:53:02 | 阅读全部
          曹东义在莫斯科预告今天晚上(2019年9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心理疾病中医常用治疗方法” 的第一部分意疗,将从概说、治疗原理、治疗方法、病案分析及评价五个方面对其中的两种方法即顺情从欲及开导解惑进行详细的讲解,详情。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2 E0 k& g' C1 L) |

8 F3 F. _7 y" `( L          曹东义在莫斯科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了心理疾病中医常用治疗方法” 的有关内容。今天主要介绍了“意疗”的概说、治疗原理、治疗方法、病案分析及评价五个方面对。         
& N! o; f9 P# j          人是高级生命,“草木有生而无情,动物有情而无义,人生有性,有情,也有义。”         9 b7 E9 g! Y8 n5 Z& L4 A
          世界上,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很多,所谓“意疗”就是不依靠药物,“心病还需心药医”,动之以情,晓以厉害,循循善诱,摆脱疾病困扰,走出误区,奔向健康大道。         & H  J4 X/ Q% p9 L& p
          纠正病理心理,不一定都是直指其错误,违逆其所好,有可能是因势利导,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在医生的正确引导下,离苦得乐,回归健康。          0 @4 O" q; J, m$ r! m# B% ~! X
          顺情,需要大智慧,从欲,符合道法自然。0 K) f$ [- g1 p( V& \, A;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10 21:49:11 | 阅读全部
         曹东义在莫斯科预告:/ C2 Z& y; H  k3 v5 C: k$ F

2 y0 O: T9 `: }5 F6 C
( {) P  ]% P: K; r+ ]0 ^# |5 e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9月9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辩证录》,这是陈士铎的代表著作之一。2 s- [' E( f$ N/ r" R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约生于明朝天启年间,卒于清朝康熙年间。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余卒。“
1 V) d% F' l' g$ T# [7 D/ T5 C1 h0 ~% n
/ H: O0 G/ Z( n! y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bzl" ^9 v4 V( r0 n+ D3 \1 r/ |5 B5 g, j
曹东义在莫斯科
  H0 d+ L3 W$ r3 ?# w7 H& o
# u5 D  r  b8 Y9 u1 L0 `
8 ^  Y; x5 C1 {3 W# O" g2 F3 T       祝贺马京雪讲授清代名著《辨证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这是署名陈士铎的著作之一,这本书与《傅青主女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现象。
8 K1 G% {$ r! i       陈士铎与傅山先生一样,生于明末清初,那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清军入关南下的残暴,以及后来用中华文化治理天下,过山车一样的沧桑巨变,深刻的影响到很多读书人的命运,中医药学家,或者政治家隐于医林之中,就上演了一幕一幕的历史剧,傅青主先生悲壮的人生故事,陈士铎荒诞的署名作者,都是复杂政治环境造成的。
' {3 B1 p% G! w6 w$ h6 E2 J- U陈士铎别号朱华子,也许暗含了明王朝朱家,中华,男子汉,等复杂的含义。
2 `9 }: N- K4 Z0 J7 w- y
/ W0 w+ d, ]) t# {&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11 05:41:09 | 阅读全部
曹东义在俄罗斯彼得堡预告, }* N, ?( F+ r" q) @: a& l9 g6 F
3 A1 U5 c! y( Q/ |1 R
大家好,周二晚上(2019年9月1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二十二讲。$ j8 f( P% f4 Z, a4 q% U- Y
        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主要讲述《瘟疫论》的 “四损不可正治”、“劳复、食复、自复”、“感冒兼疫”、“疟疫兼证”和“温疟”这几则医论部分内容。
) U# O* f9 B* {9 y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主任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 H, X9 _$ T4 r/ V9 n/ T四损不可正治
【原文】
凡人大劳、大欲,及大病、久病后,气血两虚,阴阳并竭,名为四损〔1〕。当此之际,忽又加疫,邪气虽轻,并为难治,以正气先亏,邪气自陷〔2〕,故谚有云:伤寒偏死下虚人,正谓此也。
盖正气不胜者,气不足以息,言不足以听,或欲言而不能,感邪虽重,反无胀满痞塞之证,误用承气,不剧即死。以正气愈损,邪气愈伏也〔3〕。
若真血不足者,面色萎黄,唇口刮白,或因吐血崩漏,或因产后亡血过多,或因肠风脏毒所致〔4〕,感邪虽重,面目反无阳色,误用承气即死,以营血愈消,邪气益加沉匿也。
若真阳不足者,或四肢厥逆;或下利清谷;肌体恶寒,恒多泄泻,至夜益甚;或口鼻冷气。感邪虽重,反无发热、燥渴、苔刺等证。误用承气,阳气愈消,阴凝不化,邪气留而不行,轻则渐加委顿〔5〕,重则下咽立毙。若真阴不足者,自然五液干枯,肌肤甲错〔6〕,感邪虽重,应汗无汗,应厥不厥。误用承气,病益加重,以津液枯涸,邪气涩滞,无能输泄也。凡遇此等,不可以常法正治,当从其损而调之,调之不愈者,稍以常法治之,治之不及者,损之至也。是故一损二损,轻者或可挽回,重者治之无益,乃至三损四损,虽卢扁亦无所施矣〔7〕!更以老少参之:少年遇损,或可调治;老年遇损, 多见治之不及者,以枯魄独存,化源已绝,不复滋生也。
【注释】
1四损:气、血、阴、阳的严重不足,合称为四损。
2邪气自陷:外来的邪气自然深陷入里。陷:被攻占,凹进。
3邪气愈伏:邪气的潜伏更加深沉。伏:隐藏、潜伏。
4肠风脏毒:便血鲜红为肠风,便血黑暗为脏毒。肠风为近血,属阳;脏毒为远血,属阴。
5委顿:萎靡困顿,精神衰惫的样子。
6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干皱皴揭,象一块一块的甲片一样遍布全身,多为瘀血阻滞,肌肤失养的征象。
7虽卢扁亦无所施矣:即使是卢医扁鹊也没有什么治疗的方法了。扁鹊:春秋末期著名医学家,姓秦,名越人,一曰字少齐,司马迁《史记》之中有“扁鹊传”记载其事迹。他“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扁鹊为今河北省任丘市州人,因为居卢日久,又被称为卢医。
【译文】
凡是人体过度劳累,欲望过于强烈,以及得了大病,长期患病之后,气与血都会亏损虚弱,严重的阴与阳都能衰竭,这种病证的名称就叫“四损”。在这种阴阳气血都不足的时候,突然又感受了温疫邪气,邪气虽然很轻微,病证却因为四损而难于治疗,这是因为病人的正气亏损在先,温疫邪气自然就会向里深陷,所以有谚语说:“伤寒邪气引起的病证,专门会导致下焦虚损人的死亡”,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概括地说,人体的正气不充盛的人,气虚不能够保证呼吸的畅通,语声低微不能保证让人听清楚,或者想要说话而不能顺利完成,感受的温疫邪气虽然很重,却不会出现胸腹部胀满、痞塞不通的实证,假如错误地使用承气汤治疗,不是病情加重就是死亡。这是由于正气进一步虚损,邪气进一步深重造成的结果。
假如病人体内的血液不足,面部的颜色就会发黄而没有光泽,口唇也苍白没有血色,这是由于吐血、妇女子宫出血过多,或者是因为生孩子的过程中失血过多,或者由于肠道出血、痔疮出血过多,造成这种血液的严重亏虚局面,他们所受的温疫邪气虽然很重,却不会出现面红目赤的阳盛证候的颜色,如果错误地使用承气汤进行治疗,就会使病情加重而死亡,这是因为营血越消耗,温疫邪气就更加深重难治。
假如病人的肾中的元阳不足,就会见到手足四肢冰凉向上超过肘膝,或者出现腹泻清水,泻出的东西多是不消化的食物。病人体表怕冷,常有腹泻,这种证候在夜间更加明显。也有的病人阳气虚时,口鼻出的气都是凉的。这类病人感受的温疫邪气虽然很重,却不出现发热、舌燥口渴、舌苔起刺等证候,如果错误地使用承气汤进行治疗,病人的阳气就会更加损耗,阴液凝滞而转化,温疫邪气也会留滞在体内而不能移行变化,轻证的病人就会逐渐加重,重证的病人则汤药一咽下去就会立即死亡。
假如病人的肾中的真阴不足,自然就会造成体内各种阴液的枯竭干燥,体表的皮肤也会见到粗糙变硬、象甲片一样一片一片地堆积在一起,这种病人感受的邪气虽然很重,应当汗出的也常无汗出,应当四肢厥逆的也常不出现肢体发凉。治疗时如果错误地使用承气汤,病情就会加重,因为津液干燥枯涸,邪气凝滞不行,没有什么阴液可以输送排泄,造成病情加重。
凡是遇到上述四种虚损病证,不能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应当根据病人的虚损情况,作相应的调节治疗,当单纯调节虚损不能奏效的时候,再稍用温疫病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原因,是病人原有的虚损太严重了。因此说,病人的虚损程度属于一种虚损至二种虚损的,它们的轻证还可以挽救,重证患者即使治疗也不能逆转病势、有益于病情。等到三种虚损和四种虚损都出现了,这样的温疫病患者,即使卢医扁鹊也不能有救疗的方法了!再根据病人的年龄老少,作为一种参考,三十岁以下的青少年,遇到虚损兼温疫病,或许可以调整治疗;老年温疫患者,再加上虚损的情况,多数情况下治疗措施不能奏效,这是因为他们的生化源泉已经枯竭,只有干枯的魂魄精神还存在着,再受到温疫邪气的损耗之后,不能滋长生命必需的物质。
【评介】
阴阳气血“四损”是很严重的正气不足,古人很早就注重四损的治疗。如果在四损的基础上,又患有温疫病,这种虚人外感,在证候的表现上会很不典型,治疗上也增加了很多的困难,严重的常可因此而丧生,恰如吴又可所传说的,伤寒专死下虚之人。
孔毓礼曰:“四损之辈,十有五六,常法岂可概施。看吴子此数条,方知非概用攻伐者,不顾正气比也。但不宜处处诋诽人参,表彰大黄致误后学。”
龚绍林曰:“先既有损,忽又加疫,此夹实之症也。欲去其邪,则正愈亏,欲补其虚,则邪益固,此其所以难治也。然仆谓若能知变,不执呆方,又何难之有?仆临症得其脉虚者,知其先有损也,病是伤寒,则随加补药于发表之中,症系疫气,则随加补药于清疏之内,万治万全。四损不可正治,非谓四损全不可治,只教不执呆法耳。于此益见吴师活人之术,无所不至。正气不胜,感疫而无下症,误用承气,不剧即死。良以正气先竭,不用其攻矣。亦有气亏之人,感疫而有胀满、痞塞之症,舌苔色黄,脉亦宜下,不得不用承气者,务必加补于承气汤中,一面补虚,一面逐邪,则邪出而虚自复,不致坐以待毙。承气本不可误用,即应下之症,数下恐致亡阴。况其血不足而无下症者,误投承气,焉有不速亡之理。容有血虚人感疫,下症悉具,脉亦宜下者,则用承气养营汤,重用熟地,以补其血可也。若真阳与真阴不足者,本实先损,即不感疫,难保无虞。况感疫而误投承气,是愈速之亡也。遇此证候,诊得两尺将绝,症亦危险,虽感疫邪,切勿妄投清疏之剂,招人埋怨。”
龚氏所说,皆为心得之言,既有益于后人,也可羽翼于吴又可,实为难得之论。
劳复、食复、自复
【原文】
疫邪已退,脉证俱平,但元气未复,或因梳洗沐浴〔1〕,或因多言妄动,遂至发热,前证复起,惟脉不沉实为辨,此为劳复〔2〕。盖气为火之舟楫,今则真气方长,劳而复折,真气既亏,火亦不前。如人欲济,舟楫已坏,其可渡乎?是火也,某经气陷,则火随陷于某经,陷于经络则为表热,陷于脏腑则为里热,虚甚热甚,虚微热微。治法:轻则静养可复,重则大补气血,候真气一回,血脉融和,表里通畅,所陷之火,随气输泄,自然热退,而前证自除矣。若误用承气及寒凉剥削之剂,变证蜂起,卒至殒命,宜服安神养血汤。
若因饮食所伤者,或吞酸作嗳,或心腹满闷而加热者,此名食复〔3〕,轻则损谷自愈,重则消导方愈。
若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此名自复〔4〕。当问前得某证,所发亦某证,稍与前药,以彻其余邪,自然获愈。
安神养血汤
茯神 枣仁  当归  远志  桔梗  芍药  地黄  陈皮  甘草
加龙眼肉水煎服。
【注释】
1梳洗沐浴:古人对于不同部位的洗浴,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洗头为沐,洗脚为洗或叫濯,洗手洗脸为盥,洗澡为浴。《汉书·黥布传》:“汉王方踞洗”。《史记·屈原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周公礼贤下士,“一沐三握发”;现在多数宾馆还保留着“盥洗室”的传统名称。
2劳复:温疫病因劳累而复发为劳复。
3食复:因过食伤食而造成温疫复发为食复。《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4自复:没有诱因温疫病自行复发,叫做自复,多为余邪未尽,死灰复燃。
【译文】
温疫邪气已经消退,病人的脉搏、证候也恢复至正常状态,只有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有的病人在这个时候,由于梳头、洗头、洗澡,或者由于说话过多、动作活动太过,而引起发热,此前消失的各种证候又出现了,只有病人的脉搏不是那么沉实有力,这是一个辨别的关键点,这种因劳作而复发的现象叫“劳复”。总括起来说,气机是推动人体少火运行的动力,就象载物的舟船,现在病人身体的正气才开始生长,由于过度的劳累使其再一次受到挫折,正气既然亏损,少火也不能向前运动,就好象有人想过河,船只已经损坏,难道能够如愿过河吗?这种存在于体内的少火,当某一经的气机由于温疫邪气的影响而深陷入里的时候,少火也就随着气机的陷落而深陷入里,火气陷于经络就会表现为体表发热,陷于内在的脏腑则形成里热,虚的程度重则发热的程度就重,虚损的程度轻发热的程度也轻。
治疗方法:轻病可以安静保养,这样就可以恢复;病情重的就要大剂补益气血,等到病人的正气一旦恢复,血液和脉搏就充满柔和,表与里也会通畅无阻,此前所陷入的少火,也能随着气机的运行而得到疏通开泄,发热也自然会消退,进而此前的各种证候也自行消除。假如错误地使用承气汤,以及误用寒凉药,或是损耗病人正气的方药,各种因误治而形成的证候就一起涌现出来,最终会导致病人不可挽救的后果。这种虚损劳复病人应当使用安神补血汤进行治疗。
假如病人因为饮食不当而损伤正气,有的出现泛吐酸水、呃逆噫气;有的病人心胸腹部胀满憋闷,发热增加,这种情况就叫“食复”。食复的轻证,减少进食就会自行痊愈,重证患者需要使用消食导滞的药物才能痊愈。
假如病人属于没有明确原因而自行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潜伏在体内的温疫邪气还没有完全清除,这种情况的复发叫做“自复”。对于这类病人,应当询问他此前的证候,现在所复发的证候与以前相同,就可以再一次使用一些以前的有效方药,用来彻底消除残余的邪气,自然就获得痊愈。
安神养血汤的药物组成有:
茯神 枣仁  当归  远志  桔梗  芍药  地黄  陈皮  甘草
   上述药物再加上龙眼肉,用水煎服。
【评介】
   温疫病过程之中,出现病情反复,要及时查出反复的原因,这样才可以治疗措施得当,达到长治久安。
龚绍林曰:“劳复者,初感疫愈后,因受劳碌,而病复作也。若脉不数实,发热而不口渴者,则为虚热。气虚者,宜补其气。血虚者,宜补其血。气血两亏,则宜兼补。虚回即热止矣。然亦有愈后受劳,而前症复作者,其脉数而有力,症亦无异前状,看前用何药调愈,宜仍前方治之。有虚症虚脉,宜看气血,以加补其虚可也。如谓劳后,概是虚症,止宜用补,尚未善也。食复自复仿此。”
感冒兼疫
【原文】
疫邪伏而未发,因感冒风寒〔1〕,触动疫邪,相继而发也。既有感冒之因由,复有风寒之脉证〔2〕,先投发散,一汗而解〔3〕,一二日续得头疼身痛,潮热烦渴,不恶寒,此风寒去,疫邪发也〔4〕,以疫法治之。
【注释】
1因感冒风寒:由于感受、冒犯风寒邪气。此处的“感冒”不是病的名称,而是感受、冒犯之意。《素问》《灵枢》之中的“伤寒”,也是伤于寒之意,后来伤寒与感冒,逐渐由病因变为了病证的名称。
2有风寒之脉证:有了中风与伤寒的脉象与证候。《伤寒论》第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先投发散,一汗而解:首先使用发表散邪的药物,一旦汗出表邪就解除。《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4此风寒去,疫邪发也:这是风寒邪气散去,温疫邪气发作了。
【译文】
     温疫邪气深伏在体内还未发动,由于感受了风寒邪气,触动了潜伏于体内的疫邪,使温疫邪气紧跟着感冒伤寒就发作出来。病人既有感冒的原因,又有风寒病的脉象与证候,首先使用了发散的方药,一出汗就使病情缓解,一两天之后又出现了头疼身体疼痛,定时发潮热,心烦口渴,不恶寒怕冷,这是风寒邪气已经离去,温疫邪气发作起来,应当用治疗温疫的方法进行治疗。
【评介】
伤寒与温病、温疫学说,都是说的外感邪气引发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病证,是由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医学家分别创立的。古人对于外感热病病因的认识,汉代之前都主张温热病是伤于寒邪。笔者认为,《素问》热病、仲景伤寒、曹植疫气,其实是一物而三象,不是三类不同的病症,是古人在认识取向上的不同侧重点造成的。也就是说,《素问》重视外感热病的发热症状,仲景重视外感热病的得病原因,曹植看重外感热病的流行性危害,因此才有了三种不同的名称。张凤逵《伤暑全书》将夏季的温热病,称为暑病;吴又可《温疫论》把流行的温热病,称为温疫;清代温病四大家,把一切温热病概括为四时温病。他们对温热病的命名,都反映了温热病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我们切不可因为其不同的名称,而将它们说成是不同的疾病。当然,每个古代医学家个人的医学经历有限,也不可能见到现代医学所说的各种传染病的全部,他们总结的规律也难适用于一切传染病;另外,同一种温热病在发病季节上的不同,病人体质各异,可以导致其在证候表现方面有很大区别,可以有风热、温热、湿热等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才有《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学说,其实“伤寒”何止有五?《伤寒例》称伤寒有十,朱肱称伤寒有十二,吴又可称疫气之病各有异气。
古人试图区别不同的外感热病,但由于时代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与现代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在名称上一一对应。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外感热病”包括了现代医学许多传染和感染性疾病,我们也不能据此就认定古人已经掌握了众多不同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具体而详细的区别。相反,古人还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将众多不同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所共有的证候、发展变化规律、治疗的法则、方药,归结到一起,把它们概括为成一类病症。他们在命名这类外感热病时,或名之为热病,或名之为伤寒,或名之为温疫,或名之为温病。这是由于他们在认识上的细微区别,或者说他们的不同着重点,使他们命名成不同温热病的原因。(有关论述可以参见曹东义著《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龚绍林曰:“感冒兼疫之人,先用表剂,以发其汗。恐元气随虚,而疫更感矣。不如以治疫为主,兼治风寒,明者参之。”
疟疫兼证
【原文】
疟疾二三发或七八发后〔1〕,忽然昼夜发热,烦渴不恶寒〔2〕,舌生苔刺,心腹痞满,饮食不进,下证渐具,此温疫著,疟疾隐也〔3〕,以疫法治之。
温疫昼夜纯热、心腹满闷、饮食不进、下后脉静身凉,或间日、或每日时恶寒而后发热如期者,此温疫解,疟邪未尽也,以疟法治之。
【注释】
1疟疾二三发或七八发后:疟疾病多为间日疟、三日疟,也就是隔一天,或者三天发作一次,发作的时候,先发冷,然后发热头痛,最后大汗出,发作过后体温正常。二三发,也就是发作过两三次之意。
2忽然昼夜发热,烦渴不恶寒:病人的证候在短时间之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由原来的隔一天发作一次的发冷、发烧、出大汗,变成了白天黑夜不停地发热,而且心烦口渴,不恶寒。
3此温疫著,疟疾隐也:这是温疫病的显著证候,疟疾病的证候却隐而不见了。
【译文】
病人患疟疾,在发作两三次,或者发作七八次之后,忽然出现白天黑夜都发热,心烦口渴,不恶寒怕冷,舌苔粗糙生刺,心胸腹部痞闷胀满,不能饮水进食,使用泻下的证候逐渐显露出来,这是明显的温疫病,原有的疟疾证候已经隐退,应当用治疗温疫的方法进行治疗。
温疫病白天夜晚都发热,心胸腹部痞闷胀满,不能饮水进食,经过泻下治疗之后,脉搏由躁数转为和缓安静,身体由发热转为凉爽,却出现了隔一天,或者每一天都按时恶寒怕冷,然后紧接着发热,好象按照约定如期而至,这是温疫病解除之后,疟疾的邪气还没有完全清除,应当使用治疗疟疾的方法进行治疗。
【评介】
在病因难于辨明的时代,疟疾与一般外感病时常混淆,或称它们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一起出现,使病情变得很复杂。叶天士继承了吴又可的温疫与疟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甚至认为温病变为疟疾是病证向痊愈方向的转归。《温热论》云:“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龚绍林曰:“先疟后疫,非疟症变疫,原因感疫而疟也,故以疫法治之。先疫后疟,已将疫症治好,而后脉静身凉矣,故以疟法治之。”
龚绍林不同意吴又可以及叶天士的观点,认为温疫与疟疾各自为一种不同的疾病,不能够互相转化。此观点很是可贵,但在外感热病的致病微生物不能被认识的时代,要想让人们认识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
温疟
【原文】
凡疟者寒热如期而发,余时脉静身凉,此常疟也〔1〕,以疟法治之。设传胃者,必现里证,名为温疟〔2〕,以疫法治者生,以疟法治者死。里证者下证也,下后里证除,寒热独存者,是温疫减,疟证在也。疟邪未去者宜疏〔3〕,邪去而疟势在者宜截〔4〕,势在而挟虚者宜补〔5〕,疏以清脾饮,截以不二饮,补以四君子,方见疟疾门,仍恐杂乱,此不附载。
【注释】
1此常疟也:这是典型的疟疾病。
2温疟:只发热不恶寒的疟疾。《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云:“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3疟邪未去者宜疏:疟邪还没有清除的病证,应当使用疏泄疟邪的治疗方法。
4邪去而疟势在者宜截:疟邪已经被清除,而定期发作的热势还存在,应当使用截断的治疗方法。
5势在而挟虚者宜补:有定期发热的趋势,同时又兼有虚损的证候,应当使用补益的治疗方法。
【译文】
     凡是属于疟疾的病证,恶寒发热都会按照一定的时间发作,其他的时间则脉搏相对安静,身体凉爽,这是常见的正规疟疾,应当按治疗疟疾的方法进行治疗。假如疟疾的邪气传变到胃部,必定会表现为只发热不恶寒的里热的证候,这就叫“温疟”,用治疗温疫的方法进行治疗就会治愈,用治疗疟疾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有可能加重病情,导致死亡。
所谓里证,就是需要泻下的证候。通过泻下之后,里证消除,而恶寒发热的证候还存在,这属于温疫减轻,而疟疾的病证却存在。疟邪还没有驱除的,治疗应当使用疏散的方法,邪气驱除之后而疟疾病发作的趋势不见减轻的,应当使用特殊药物“截疟”治疗;疟疾病发作的趋势还存在,同时兼有虚损的,治疗应当使用有补益作用的药物。
疏导疟邪应当使用清脾饮,截疟应当使用不二饮,补益应当使用四君子汤,这些方剂都在专门治疗疟疾的著作中,为了不至于杂乱,这里就不收载了。
【评介】
温疟与温疫都有发热的临床表现,两者容易混淆,尤其是温疟证候不典型,只发热而不恶寒,更容易与温疫相混,但温疟发有定时,不发作时体温不高;而温疫虽然可以表现为日晡潮热,定时而高热,但其他时候也会有低热,与之不同。
龚绍林曰:“常疟发于半表半里,原不传胃,以温疫传胃,仆治一江右人,在家即患温疫,或间日发,或两日发,凡发总在黄昏时候,及至楚南浦市,约两月有余。医以常疟治之,转剧。仆诊其脉,数而有力,右关更甚,舌苔黄,细问其症,三阳表症尚存,因知非常疟,乃感疫也。用三消饮,一剂稍愈,连服二三剂,诸症如失。诚哉!感疫而疟者,宜以疫法治之也。”
% a: K8 P3 @. J5 w5 j) K$ Z' \
曹东义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祝贺
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

/ \! Q" R# u9 g$ |9 D! z
        她与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瘟疫论》的 “四损不可正治”、“劳复、食复、自复”、“感冒兼疫”、“疟疫兼证”和“温疟”的有关内容。
         瘟疫病过程的变化,各种证候虽然与邪气的性质与强弱有关系,但是都离不开人的体质,以及治疗措施是否恰当。
        虚人外感,不能用普通人的治疗方法,必须扶正祛邪。
       疾病基本治愈之后,还要预防复发,防止遗留问题,复发与各种不恰当的饮食起居有关系。《素问》的热论说,“食肉则复,多食则遗”,都是不恰当的饮食起居,造成了疾病康复过程的不彻底,或者抗病能力不足,又继发了其他疾病。
        古人说的“疟病”,是寒热往复,不一定是疟疾,根据不同的表现,分成几个类型,都是辨证论治,而不是“杀疟原虫”。
- z4 o. S  r4 m-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