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24 21:47:25 | 阅读全部
            本周六(2019年8月24日),由张俊青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委会副会长讲述针灸学,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有关学术问题。7 M5 H- x( u! y9 f
            他说,/ {9 ~7 ]5 q  {& @
            针灸学说的创立,缘于古代圣人对生命与自然的体验,因此,学习传统针灸,必须追寻古人认识生命与自然的足迹,对生命与自然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学好针灸。易适针灸是今贤遵循古代圣人教诲并基于内证体验而创立的另一针灸体系。因此,我们将从认识生命开始,来探讨、学习易医针灸。今天讲题:易医针灸之三……象数总论! H7 Z$ t/ W3 U
            我们一起期待澳门针灸学会张俊青理事长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yyjj) v$ K* \" z9 b1 y& k
            姜俊峰:感谢师父每日督学!
( \* ^) a- `- f2 e5 g+ r6 v感谢张会长的专业讲解,辛苦了,感恩分享!, O' w( D3 I# M- G# ?& h/ k' U- v
& x' R# O$ B9 u+ T
我感觉一门医术,越是脱离束缚越是神奇高深。比如点穴、导引治病,不借助任何外物即可通过内功疏通经络,调谐阴阳;次之针刺,几根银针即可补泻虚实,引经通络;次之毒药,取之自然五味调配,即可由表及里、由内而外交通阴阳。次之。。。。。西医,多牛的西医专家,离开医院和几千万的仪器和药房,并不比一个农村老太太更能帮助到病人。
1 ]' o5 n0 Q& U8 c; N        祝贺张俊青会长讲述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针灸体现的易学与象数的有关学术问题。, ?0 o. s* B8 u3 B, y( b/ j
         古人通过研究万物的象,建立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内涵以及相应的学术体系。“易以道阴阳”,也把术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东方独具魅力的学术原理,是一个以“生成论”为特征的体系,这与西方以“构成论”为主的学术体系明显不同。9 F- ^! [1 F( _2 C7 z2 e% L" ]

$ I" _: D1 D* o9 u* L) B* E8 H! O生成论的世界观,研究有无相生,研究生命本体与环境的紧密联系,把人放在时空整体的体系里进行把握,是一个“有无相生”的前提下的大视野,也是“以无为本”。
  |) \4 U& n7 y) i0 @# W' r; C, b& R% A+ a+ ^
构成论从有出发,研究明物质,可把握性强,但是视野开阔性小。! x5 }# I' x8 A

( H, C2 ^. C! @7 r- X, f4 b生成可以包容构成,生成的生命有结构,所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中医学的复兴是必然的结果,不管这个过程有多漫长和曲折,它一定会实现,因为其提现了东风大智慧。6 o( ^, ^, a8 @! u! ?- W9 o6 e

1 q* m5 x1 j" K/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26 09:27:57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8月2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中医心理疾病治疗原则” 的部分内容---标本相得,精神志意进治。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E% v/ U' K% Z3 e
         感谢师父风雨无阻、穿越时空的每日督学。<br>感谢红霞师姐耐心、详细的讲解,辛苦了。' B5 I- A. Y' M; P! J
        1、“病患为本,医者为标”。通过师姐的讲解我是这样理解的:病患如迷途在深山老林的人,医生是专业搜救人员。这个人能否安全返回家中,取决于:一、这个人还能动,还有能力走出去(身体条件还可以接受医药,这是客观条件,也是根本条件)。二、这个人还想走出去(这是病患的主观条件,其神尚在,还可以积极呼应配合医生)以上这就是根本,不可替代的条件,无论谁来救他都是必备的条件,所以说是“本”。三、搜救人员的专业素质如何(医生的本事)。<br>自己都分不清方向或体力不行,自身难保何谈有余力救人?这个条件是可替代的,张三不行可以换李四,所以说医生为“标”。还有一个角度理解“病为本医为标”:<br>医者应该以治愈康复病人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为了验证和证明某种医学理论的正确性。不能说,我是经方派的、你是时方派的,他是温病派的,那谁是火神派的,不管什么病人来,什么情况都套用本派核心理念来削足适履般辨证开方,这就是本末倒置了,把维护所掌握医学理论的权威性高于了病人康复的根本目的性。因此我们应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才是正道。2、中医的心里治疗的必要性,内科疾病其实仔细分析,其实都是身心同病的,也是说病不仅在生理上也在心里上。不仅是因为人是丰富感情的动物,而且心神也是五脏之一,五脏的生克相关联的,任何疾病都会影响到心神。心理问题与生理问题二者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既然原因在此,那治疗手段也应在于此。因而,我们中医不仅要练就医术,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合格高明的心里学家或说心里辅导师,这样才可以是病人真正且彻底的康复。俗话讲:治得了你的病但救不了你的命。为何?欠缺在“心”的救治上了,心病不除,旧疾复发也没什么好奇怪的,除非病人自悟了。认识研究身心同病的关联性对于辨证和诊治非常非常的重要。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嘛!
" M+ m5 ]/ B* m8 T+ [% j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心理疾病治疗的有关问题,      
/ t1 y7 S* @. A* P* Y         中医有很多关于标本划分的论述,在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里,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只有标本相得,医患关系融洽,才能治好疾病,否则就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n+ e* r* f8 l% k! ?
        在精神与形体的关系之中,主要说“体与用”的关系。形神不分离,互相影响,精神驾驭身体,身体承载精神。在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都离不开精神与形体的互相作用。<br><br>          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关系,不是唯心主义,而是更尊重生命。
5 |0 d6 k, m2 i  z7 U0 v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26 22:03:24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8月26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4 p" k* W' P% Z+ p- a+ ?
        本周我们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曹东义继承发展虚损思想》。6 Q( z9 j4 g, d* p0 k3 W
      外感热病过程之中“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问题,把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看作是一个互相联系、可以转化的过程。疾病由阳热亢盛之证,突然转化为虚寒,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化,我们称之为“突变虚寒”,就是要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外感热病,不能只想到“存阴液”,更不能只知道有“灰中有火”的告戒,而不了解还有阳证转阴的突变,一切应当根据临床证候的实际情况,辨证论治。
# |* j' M3 u1 c  j- l       曹老师经过上千例不同风湿病人的临床观察,提出了风湿病演化过程之中,存在着由虚至损逐渐加重的病理机制,治疗风湿无论是风寒湿何种痹症,都离不开“补虚益损”的根本措施,所撰写的《“补虚益损”在风湿病诊治中的意义》的文章,被《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收载于2012年,第1卷第4期,第38-41页。8 C( b$ A7 o) ~% {  Z( s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1 F7 p; b: X1 T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曹东义继承发展虚损思想》的有关内容,尤其是在外感热病过程之中“突变虚寒,转为内伤”以及风湿病、慢性咳嗽防治的问题。) P/ F* N7 b+ l3 [& b9 v
        中医几千年,关键在传承和发展。' l3 \" O+ n% v/ [
扁鹊开创的虚损病机,经过《内经》时代的医学家、以及张仲景、李东垣等研究发展,不仅适用于外感和内伤,而且逐渐总结出很多规律性的思想与方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就补充了《素问·热论》只有热证,没有虚寒的学术不足,曹东义研究外感热病在《中医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热病新论》等著作之中,提出“突变虚寒变为内伤”的见解,明确指出外感与内伤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概念;不仅对于伤寒病的治疗有参考意义,对于温热病、瘟疫等辨证治疗,也有参考意义。9 A4 }5 m2 d! D9 i& `) j  J
     在邓铁涛先生“重症肌无力是由虚到了损的程度”、朱良春大师益肾蠲痹丸的启发下,曹东义提出“补虚益损内外结合综合疗法治疗风湿病”的思路,慢性咳嗽要顺肺之性,凉润治咳嗽。验之临床,治疗几千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每获佳效,千虑一得,敢为同道告。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29 09:30:5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8月27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二十讲。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下篇中的“应补诸证”、“论阴证世间罕有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弊”、”“舍病治药”和“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这六篇医论。
3 W* P0 V- `6 e* p6 N- D7 l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 H5 t. C0 _! g( y' a7 k5 ?应补诸证
1 u2 n' r6 H2 o- ?8 |【原文】0 B! C' Z. j8 J0 f1 s( G% O0 v
向谓伤寒无补法者,盖伤寒时疫,均是客邪,然伤于寒者,不过风寒,乃天地之正气,尚嫌其填实而不可补,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补之则壅裹其毒〔1〕,邪火愈炽,是以误补之为害,尤甚于伤寒,此言其常也。及言其变,则又有应补者,或日久失下,形神几脱〔2〕,或久病先亏,或先受大劳,或老人枯竭,或当补泻兼施,或既下而增虚证者,宜急峻补。详见散在诸篇,此不再赘。补之虚证稍退,切忌再补。补后虚证不退,反加变证者危。下后虚证不见,乃臆度其虚〔3〕,辄用补剂,法所大忌。凡用补剂,本日不见佳处,即非应补,盖人参为益元气之极品,开胃气之神丹,下咽之后,其效立见,若用参之后,元气不回,胃气不转者,勿谓人参之功不捷,盖因投之不当耳。急宜另作主张,若恣意投之,必加变证,变证加而更投之者死。3 H2 ?. k! s# A
论阴证世间罕有  l4 u. T6 ]* X9 D6 F
【原文】: s: D5 f8 Q0 M" d( C  e+ F
伤寒阴阳二证,方书皆以对待言之。凡论阳证,即继以阴证。读者以为阴阳二证,世间均有之病,所以临诊之际,先将阴阳二证在于胸次,往来踌躇〔1〕,最易牵入误端。甚有不辨脉证,但窥其人多蓄少艾〔2〕,或适在妓家,或房事后得病,或病适至行房,医问及此,便疑为阴证。殊不知病之将至,虽僧尼寡妇,室女童男,旷夫阉宦,病势不可遏,于房欲何与焉?即使多蓄少艾,频宿娼妓,房事后适病,病适至行房,此际偶值病邪,发于膜原,气拥火郁,未免发热,到底终是阳证,与阴证何与焉?况又不知阴证,实乃世间罕有之病。而阳证似阴者,何日无之?究其所以然者,盖不论伤寒温疫,传入胃家,阳气内郁,不能外布,即便四逆,所谓阳厥是也。又曰:厥微热亦微,厥深热亦深。其厥深者,甚至冷过肘膝,脉沉而微,剧则通身冰冷,脉微欲绝,虽有轻重之分,总之为阳厥,因其触目皆是,苟不得其要领,于是误认者良多。况且温疫,每类伤寒,又不得要领,最为混淆。夫温疫热病也,从无感寒,阴自何来,一也。治温疫数百人,才遇一正伤寒,二也。及治正伤寒数百人,才遇一真阴证,三也。前后统论,苟非历治万人,乌能一见阴证〔3〕,岂非世间罕有之病耶!验今伤寒科盛行之医,历数年间,或偶得遇一真阴证者有之,奈之何才见伤寒,便疑阴证,况多温疫又非伤寒者乎!
4 F: ]# l, M& }" _- S论阳证似阴) B% P7 f  K' n' M3 O7 f
【原文】
0 e3 s" P- g/ I+ J) v凡阳厥手足厥冷,或冷过肘膝,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剧则遍身冰冷如石,血凝青紫成片,或六脉无力,或脉微欲绝,以上脉证,悉见纯阴,犹以为阳证何也?盖审内证,气喷如火,龈烂口臭,烦渴谵语,口燥舌干,舌苔黄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满,小腹疼痛,小便赤涩,涓滴作痛,非大便燥结,即大肠胶闭,非协热下利,即热结旁流,以上内三焦悉见阳证,所以为阳厥也。粗工不察内多下证〔1〕,但见表证脉体纯阴,误投温剂,祸不旋踵〔2〕。凡阳证似阴者,温疫与伤寒适有之。其有阴证似阳者,此系正伤寒家事,在温疫无有此证,故不附载。详见《伤寒实录》。温疫阳证似阴者,始必由膜原以渐传里,先几日发热,以后四逆。伤寒阳证似阴者,始必由阳经发热,脉浮而数,邪气自外渐次传里,里气壅闭,脉气方沉,乃至四肢厥逆,盖非一日矣。其真阴者,始则恶寒而不发热,其脉沉细,当即四逆,急投附子回阳,二三日失治即死。捷要辨法〔3〕: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4〕。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清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y" b7 y/ k% K8 v* T# l) _5 O
舍病治弊
2 X( [- m# f  ~2 L7 e1 J! |# _2 g# t, c' b  F! D4 D+ [% e7 n! q
【原文】* s6 H8 ]0 H; w! L# d' P0 C  x, Z
一人感疫,发热烦渴,思饮冰水,医者以为,凡病须忌生冷,禁止甚严,病者苦索勿与,遂至两目火迸,咽喉焦燥,不时烟焰上腾,昼夜不寐,目中见鬼无数,病剧苦甚,自谓但得冷饮一滴下咽,虽死无恨。于是乘隙,匍匐窃取井水一盆,置之碗旁,饮一杯,目顿清亮,二杯鬼物潜消,三杯咽喉声出,四杯筋骨舒畅,饮至六杯,不知盏落枕旁,竟尔熟睡,俄而大汗如雨,衣被湿透,脱然而愈。盖因其人瘦而多火,素禀阳藏,始则加之以热,经络枯燥,既而邪气传表,不能作正汗而解,误投升散,则病转剧,今得冷饮,表里和润,所谓除弊,便是兴利,自然汗解宜矣〔1〕。更有因食、因痰、因寒剂、因虚陷〔2〕,致疾不愈者,皆当舍病求弊,以此类推,可以应变于无穷矣。! o& B4 F! D# r8 Q* ?; s8 A
舍病治药
% j+ r. e) h3 O0 s6 K( x【原文】% \) N" a% u; d2 Q! _# \$ F3 i
尝遇微疫,医者误进白虎汤数剂,续得四肢厥逆,病势转剧,更医,谬指为阴证,投附子汤病愈,此非治病,实治药也〔1〕。虽误认病原,药则偶中,医者之庸,病者之福也。盖病本不药自愈之证,因连进白虎,寒凉慓悍〔2〕,抑遏胃气,以致四肢厥逆,疫邪强伏,故病增剧。今投温剂,胃气通行,微邪流散,故愈。若果直中无阳,阴证误投白虎,一剂立毙,岂容数耶?
) Z. v" J0 N! e/ Y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m$ R- w2 V$ Y/ ?- |9 ]  x【原文】
9 }* e2 `- L, _8 [, t! @5 M凡客邪皆有轻重之分,惟疫邪感受轻者人所不识,往往误治而成痼疾〔1〕。假令患痢昼夜无度,水谷不进,人皆知其危痢也。其有感之轻者,昼夜惟行四五度,饮食如常,起居如故,人亦知其轻痢。未尝误以他病治之者,凭有积滞耳〔2〕。至如温疫,感之重者,身热如火,头疼身痛,胸腹胀满,苔刺谵语,斑黄狂躁,人皆知其危疫也。其有感之浅者,微有头疼身痛,午后稍有潮热,饮食不甚减,但食后或觉胀满,或觉恶心,脉微数,如是之疫,最易误认,即医家素以伤寒温疫为大病,今因证候不显,多有不觉其为疫也。且人感疫之际,来而不觉,既感不知,最无病据,又因所感之气甚薄,发时又现证不甚,虽有头疼身痛,而饮食不绝,力可徒步,又乌得而知其疫也。病人无处追求,每每妄诉病原,医家不善审察,未免随情错认,有如病前适遇小劳,病人不过以此道其根由,医家不辨是非,便引东垣劳倦伤脾〔3〕,元气下陷,乃执“甘温除大热”之句,随用补中益气汤,壅补其邪,转壅转热,转热转瘦,转瘦转补,多至危殆。或有妇人患此,适逢产后,医家便认为阴虚发热,血虚身痛,遂投四物汤及地黄丸〔4〕,泥滞其邪,迁延日久,病邪益固,邀遍女科,无出滋阴养血,屡投不效,复更凉血通瘀,不知原邪仍在,积热自是不除,日渐    羸,终成废痿。凡人未免七情劳郁,医者不知为疫,乃引丹溪五火相煽之说,或指为心火上炎,或指为肝火冲击,遂乃类聚寒凉,冀其直折,而反凝住其邪,徒伤胃气,疫邪不去,瘀热何清,延至骨立而毙。或向有宿病淹缠,适逢微疫,未免身痛发热,医家病家同认为原病加重,仍用前药加减,有妨于疫,病益加重,至死不觉者,如是种种,难以尽述,聊举一二,从是推而广之,可以应变于无穷矣。
& j7 m% I* f8 d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与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的“应补诸证”、“论阴证世间罕有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弊”、”“舍病治药”和“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的有关内容。9 U/ h7 Y- O+ c5 j* B
       龚绍林曰:“不论伤寒时疫,有虚症虚脉者,既宜各随其虚而补之。有虚有实者,即宜照症依脉,补泻兼施,方为尽善。切不可妄拟漫投,以致杀人。审之慎之。本日不见佳,固非应补之症。本日稍愈,次日再投而病如初,或转加重者,亦非应补之症。即用攻药亦然,医者悟此,即不善脉,亦无虚虚实实之误。”
; f" K' G3 i! d3 z" q& J% y$ q% H孔毓礼曰:“阴阳之理,原有对待,即疫病,阳多阴少,亦不当删却一边,以图简便。盖受疫者,素本阴脏,医者徒拘成法,概投凉药, 而见阴症者有之。必待阳气一振,疫邪始显也。又或攻下过度,阳症变阴者有,难言罕有。”
$ Z/ k0 v8 @! @. f$ S龚绍林曰:“四逆阳厥,温疫多见此症,务要细心体认,如稍躁妄,则误人矣。”% D7 x6 U* j) V# h5 R
孔毓礼曰:“阴症似阳,疫病难言无之。”+ O4 P' @  x) u! d$ r" B
龚绍林曰:“疫本阳症,何以似阴?盖人之阳,即热气也。所感之疫,即热邪也。疫邪内伏,热与热相感,疫气引阳气内伏,所以手足厥冷,而现种种似阴之脉症矣。医临此症,务将内症详审的确。庶不致杀人于反掌之间,审之慎之。凡阳症似阴者,惟温疫家有之。谓正伤寒通有之者,似觉非是。阴症似阳者,惟伤寒家有之。孔氏谓阴症似阳,疫症难言无之说,亦属荒唐。盖温疫本是阳症,故有似阴之时,伤寒原是阴症,故有似阳之候。如谓二症,温疫伤寒,兼而有之,于理不符。明者参之。”+ L1 r2 Z; E: a4 F
龚氏推定伤寒是阴证,未必恰当。伤寒即是热病,有阴证但主要是阳证。
" H* @+ V! v4 B  ^孔毓礼曰:“何云舍病治弊耶?凡一切杂证,皆有挟疫、挟虚、挟燥、挟火之不同。故不可以一方治之。今欲以达原、白虎、柴胡、承气,为治疫之的方,又虑该括不尽,复立此名目。然则治疟,止有小柴胡,凡补虚、润燥、消食、祛痰等法,皆治弊乎?治痢止有芍药汤,凡补之、温之、散之、固之等法,皆为治弊乎?不知病情万变,何能执一死法,以图简便也。”
7 v+ f) Q1 a  u$ H5 X8 {+ {龚绍林曰:“除弊即是兴利,乃禁止弗与,此医之弊也。彼因食、因痰、因寒剂、因虚陷致疾不愈者,此亦必是医者,各有失治之弊也,求其弊而治之,自无不愈矣。吴师此论,不过举一感疫思饮,因得水而病即愈者,为舍病治弊榜样,并非夹痰夹虚等证,不必用补虚祛痰诸法,仅用凉水以医之也。有虚补虚,有痰祛痰,一切杂症,照症施治,药到病除,何弊之有!惟其失治,则弊病矣,不得不舍病而急治其弊。孔氏昧此,并将达原饮诸方,以为死法,不思吴师此书,原只为治疫而设,并未教人执此以治一切症也,孔氏好驳,殊为多事。”
6 C5 g1 B5 W+ j% G: B孔毓礼曰:“白虎既能遏抑邪气,缘何动辄以白虎作疫病之表药耶?”3 s4 w1 m/ ?  W. e! B  n& P  Q* Q
龚绍林曰:“此亦治病之一亦法也,不可守以为常。欲行此法者,务将脉症认的确,并将前方服药,逐一看过明白。如果系药致病转剧,则舍病治药可也。切不可任意揣拟,守此以为常法。以白虎汤作疫病之表药,必要有长洪数之脉,大渴大汗之症,而后可用之也。如不应用,所以遏抑邪气,孔氏不能悟此,妄批何也。”1 `5 k7 k! v4 D: c2 {0 n
孔毓礼曰:“此段认证极微,非留心疫病者,乌足以知之。常见一家传染,于中有一二人,轻浅若外感,安得谓非疫耶?但值疫气流行之年,一家未见传染,有一人病似外感,而非外感,人不敢以疫名之,即指以为疫病者,亦不心服。今年见有轻感者,似寒似热,行走自如,余以疫法之轻剂治之,皆愈。一孕妇疫病,热极胎堕血行,而热暂止。延予诊之,脉浮无根,汗注如雨,投补而汗收脉和,五日之期,又复身热,余不能辨是血虚发热,是疫症发热,只据脉弱用剂,连进十全大补,及八珍、逍遥,忽发战汗而解,此分明是疫热矣。若是血虚发热,断无汗解之理。而所投之剂,纯是血虚之药,可知补养气血,有时不惟不滞固邪气,反能托出邪气也。医之一道,乌可以一端尽之?”
" w* J5 A1 G" L, W  O& G6 s( J龚绍林曰:“微疫误治,每成痼疾,道破害苦,疾所由来矣。仆见感疫轻者,胸中闷痛,误作气痛治,经身不愈有之。五心内热,日轻夜重,误作阴虚治,日就尪羸者有之。足膝无力,误作血虚,足膝筋胀,误作风治,后成痿癖,或拖跛或鹤膝者有之。疫邪逼肝,致气上逆,误作肺气虚寒治,常患咳嗽,气喘哮吼者有之。疫邪传胃,致有呕吐泄泻,误作脾胃虚寒治,遂成终身吐泻,时常腹痛者有之。邪火久郁,载血上行,误作虚劳治,因成骨瘦如柴者有之。邪传太阳,头顶背腰作痛,误治而成脑痈、脑漏、偏颈、弓背、曲腰者有之。邪传阳明,口渴眼胀,误治而成消渴,成定睛,邪传少阳,耳聋口苦,左胁作痛,或睾丸胀大,致成疝气者,亦往往而有。至于妇女,经水适来适断,胎前产后,因感微疫,医者误治,而成终身大害者,尤所在多有。误治之害,尚不止此。不过以仆所目见者,指其大概而已。究其所以误治之由,皆因不谙脉证也,学者其可不加之意乎。”3 Y% r9 l, b4 e" l0 _

2 F% g0 R& q1 ^0 v+ `
% H7 V% z  Q: ~3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29 09:33:11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8月28日)继续由刘敬章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十三讲:孙思邈心目之中的《伤寒论》。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非常显著的地位,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都有《孙思邈传》,称他生活于周至唐高宗年间,年逾百岁,他能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是一个学问非常渊博的医学家。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唐代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著名的大医精诚就是出自孙思邈之作,千古流芳,广为传颂。王焘的《外台秘要》之中就引用了大量的《千金方》的方剂。孙思邈的《千金方》确实是一部集大成的医学著作,广征博引,有论有方,保留了大量唐代以前的医学精华,也收集了许多唐代以前外感热病学说的珍贵资料。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的序言中,引用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的主要内容:“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沥沥,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于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孙思邈在一篇自序之中,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引用仲景的书序,而不是书中治病的方论,应当是亲见其书。另外,孙思邈在《大医习夜》中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内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金邵等诸部经方。孙思邈经过多年对仲景《伤寒论》的披览,得出了他的学习心得,:“夫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并得到了后来方有执和喻家言的赞赏与遵循,但是现在看来是很有偏颇的,时代所限,认识所限在所难免。        敬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ttrbyj# R2 ^& D* h/ z/ I: w
4 w+ s/ d  W2 [: V# B. D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习他对于孙思邈阐发《伤寒论》的有关内容。
5 s! S5 y& B: S0 a! Z/ }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之中是这样分篇的:“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57证方5首),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16证方4首),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4证方2首),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15证方7首),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9证方4首),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31证方16首),太阳病杂疗法第七(21证方13首),阳明病状第八(75证方11首),少阳病状第九(9证),太阴病状第十(8证方2首),少阴病状第十一(45证方16首),厥阴病状第十二(56证方7首),伤寒宜忌第十三(15证),发汗吐下后病状第十四(30证方15首),霍乱病状第十五(10证方3首),阴易病已后劳复第十六(7证方4首、附方6首)。”
. k- c3 E/ m  Y0 p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与后世“以方类证”有所不同。孙思邈虽然“方证同条”,以方统证,但是在方之上还冠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六经病名,即以六经统方,再以方统证。而后世只有以方统证,并不细分其所属之经。因为在六经所统病证的划分上,历代医家的意见并不相同,尤其是在“六经提纲证”提出之后,其与孙思邈的划分显然不同。孙思邈将柴胡汤、承气汤、陷胸汤与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一起,划入太阳病之中,显然不是十分妥当。因为孙思邈这样划分的结果,使“少阳病”有证无方,“阳明病”之白虎汤、承气汤也尽入于“太阳病”之中。后世于此不能无说。" a( N; @4 h% [" x& c: W5 z* l4 K6 c: ~
孙思邈《千金方》还保留了一些仲景著作的佚文,比如,卷一《诊候》云:“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府,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又曰: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又不须下而强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泻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浓胀满,烦乱浮肿而死。又不须灸而强与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而死;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令人冷结重凝,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此佚文对探讨仲景的治疗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J" C$ v5 i: i3 G
宋代林亿校正医书,并且有了印刷术的技术创新,张仲景的《伤寒论》得到迅速普及推广,研究性的学术著作大量涌现,甚至到了尊经称圣的阶段,“伤寒学”逐渐变成了“《伤寒论》学”。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另起炉灶,建立新说。- z7 U! q; |  @4 |5 }/ H

# a3 J5 E( k% s0 s4 l' [  P+ }# m5 W- w9 A" r, `* S. e) U+ V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29 09:37:03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8月28日(周三)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72讲。
6 H5 W0 i# B2 e7 E! J. Q$ @* u; _
7 |. S; t0 Z, c& m5 F8 R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 a% c* N: ]$ W' r# [,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 U. Q% U% D$ \4 O4 t
解儿难题词6 t5 }# d  t- j: o+ |
儿曷为乎有难?曰:天时人事为之也,难于天者一,难于人者二。天之大德曰生,曷为乎难儿也?曰:天不能不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五行之运,不能不少有所偏,在天原所以相制,在儿任其气则生,不任其气则难,虽天亦莫可如何也,此儿之难于天者也。其难于人者奈何?曰:一难于儿之父母,一难于庸陋之医。天下之儿皆天下父母所生,天下父母有不欲其儿之生者乎?曷为乎难于父母耶?曰:即难于父母欲其儿之生也。父母曰:人生于温,死于寒。故父母惟恐其儿之寒也。父母曰:人以食为天,饥则死。故父母惟恐其儿之饥也。天下之儿,得全其生者此也;天下之儿,或受其难者,亦此也。谚有之曰: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此发乎情,不能止乎义礼,止知以慈为慈,不知以不慈为慈,此儿之难于父母者也。天下之医,操生人之术,未有不欲天下之儿之生,未有不利天下之儿之生,天下之儿之难,未有不赖天下之医之有以生之也。然则医也者,所以补天与父母之不逮以生儿者也,曷为乎天下之儿,难于天下之医也?曰:天下若无医,则天下之儿难犹少,且难于天与父母无怨也。人受生于天与父母,即难于天与父母,又何怨乎?自天下之医愈多,斯天下之儿难愈广,以受生于天于父母之儿,而难于天下之医,能无怨乎?曷为乎医愈多,而儿之难愈广也?曰: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数也,无所不通,而受之以谦,而后可以言医,尤必上与天地呼吸相通,下与小儿呼吸相通,而守之以诚,而后可以为医。奈何挟生人之名,为利己之术,不求岁气,不畏天和,统举四时,率投三法,毫无知识,囿于见闻,并不知察色之谓何,闻声之谓何,朝微夕甚之谓之何,或轻或重之谓何,甚至一方之中,外自太阳,内至厥阴,既与发表,又与攻里,且坚执小儿纯阳之说,无论何气使然,一以寒凉为准,无论何邪为病,一以攻伐为先,谬造惊风之说,惑世诬民;妄为疳疾之丸,戕生伐性;天下之儿之难,宁有终穷乎?前代贤医,历有辨难,而未成书。瑭虽不才,愿解儿难。
- J" A$ Y. k" o; d* O. ~& r( y" F儿科总论* m% M3 @- h% e" J1 P
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名之曰哑科。以其疾痛烦苦,不能自达;且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惟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而已。然不精于方脉、妇科,透彻生化之源者,断不能作儿科也。
" T3 e: y6 B* k2 b; m俗传儿科为纯阳辨
0 K9 o; t8 r; {; b! a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男子生于七,成于八;故八月生乳牙,少有知识;八岁换食牙,渐开智能;十六而精通,可以有子;三八二十四岁真牙生(俗谓尽根牙)而精足,筋骨坚强,可以任事,盖阴气长而阳亦充矣。女子生于八,成于七;故七月生乳牙,知提携;七岁换食牙,知识开,不令与男子同席;二七十四而天癸至;三七二十一岁而真牙生,阴始足,阴足而阳充也,命之嫁。小儿岂盛阳者哉!俗谓女子知识恒早于男子者,阳进阴退故也。
$ f+ j" E2 _& Z% v( |儿科用药论
' q( o: k# O4 m2 f: T世人以小儿为纯阳也,故重用苦寒。夫苦寒药,儿科之大禁也。丹溪谓产妇用白芍,伐生生之气,不知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也。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其味酸甘。酸味人或知之,甘则人多不识。盖弦脉者,木脉也,经谓弦无胃气者死。胃气者,甘味也,木离土则死,再验之木实,则更知其所以然矣,木实惟初春之梅子,酸多甘少,其他皆甘多酸少者也。故调小儿之味,宜甘多酸少,如钱仲阳之六味丸是也。苦寒之所以不可轻用者何?炎上作苦,万物见火而化,苦能渗湿。人,倮虫也,体属湿土,湿淫固为人害,人无湿则死。故湿重者肥,湿少者瘦;小儿之湿,可尽渗哉!在用药者以为泻火,不知愈泻愈瘦,愈化愈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也,而且重伐胃汁,直致痉厥而死者有之。小儿之火,惟壮火可减;若少火则所赖以生者,何可恣用苦寒以清之哉!故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存阴退热,莫过六味之酸甘化阴也。惟湿温门中,与辛淡合用,燥火则不可也。余前序温热,虽在大人,凡用苦寒,必多用甘寒监之,惟酒客不禁。
( `) ]( y! e) E+ f3 R儿科风药禁( a/ M2 C1 b6 c/ q- h, K. V  {! l
近日行方脉者,无论四时所感为何气,一概羌、防、柴、葛。不知仲景先师,有风家禁汗,亡血家禁汗,湿家禁汗,疮家禁汗四条,皆为其血虚致痉也。然则小儿痉病,多半为医所造,皆不识六气之故。
- h0 E* N0 B) V8 C3 W痉因质疑
& }! P/ E( I% W' o% H; K 痉病之因,《素问》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此湿字,大有可疑,盖风字误传为湿字也。余少读方中行先生《痉书》,一生治病,留心痉证,觉六气皆能致痉。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由风而伤人,所有痉病现证,皆风木刚强屈拗之象。湿性下行而柔,木性上行而刚;单一湿字,似难包得诸痉。且湿字与项强字即不对,中行《痉书》一十八条,除引《素问》、《千金》二条,余十六条内,脉二条,证十四条,俱无湿字证据。如脉二条:一曰: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二曰:《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皆风木之象,湿之反面也。余十四条:风寒致痉居其十,风家禁下一条,疮家禁汗一
9 ]% Y8 w- j: R
4 r9 K8 ?: b& X$ O- |. V& @-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29 21:19:20 | 阅读全部
       本周四(8月29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 y0 K! ?( o) i0 i0 B' L5 M
       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的“破伤风、肠痈”。今天我们主要从这2个疾病的病因病机、辨病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学习具体内容。, s. B2 M( I6 w  m
5 Q1 ?, l$ t: i& L3 c  ~& [' I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o2 K8 j9 R6 L& M5 d, Y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破伤风、肠痈”的有关内容。% q) c5 W2 Z* G8 r& _. \
    破伤风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受到污染,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含铁锈的伤口、伤口小而深的刺伤、盲管外伤、火器伤,更易受到破伤风梭菌的污染。小儿患者以手脚刺伤多见。若以泥土、香灰、柴灰等土法敷伤口,更易致病。
) D* s' ]9 n: Q3 k3 v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非正规的人工流产术后。中耳炎、压疮、拔牙及宫内放环等均有引起本病的可能。因吸毒人员因使用不洁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而患破伤风者亦呈增多趋势。* k1 `+ f+ f! p3 U
致病菌破伤风梭菌,为绝对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家畜和人的粪便中均可含菌,随粪便排出体外后,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在土壤中生存数年之久。此菌对环境有很强的抗力,能耐煮沸15~90分钟。破伤风梭菌产生毒性极强的外毒素,即神经痉挛毒素。毒素产生后,并不在局部引起炎症,而是向周围扩散,侵入肌肉组织,并沿着与神经冲动相反的方向,向上传递,最终进入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 C; y+ t( e' |9 \
虽然创伤伤口的污染率很高,战场中污染率可达25%~80%,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污染者的1%~2%,提示发病必须具有其他因素,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创伤时,破伤风梭菌可污染深部组织(如盲管外伤、深部刺伤等)。如果伤口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血块充塞,或填塞过紧、局部缺血等,就形成了一个适合该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如果同时存在需氧菌感染,后者将消耗伤口内残留的氧气,使本病更易于发生。+ G' n1 U5 n  M
      中医辨证论治的历史经验很丰富,张仲景关于“痉病”诊治经验,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7 a: A. Y" G$ `2 s* G1 D
    肠痈这个疾病名出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P+ v/ m' ?: l: X6 o2 Z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肠痈的主要发病原因。
9 M& Z$ d& |/ [' N/ m) l    1.瘀滞型,化瘀行滞,清热解毒。0 I& L( u8 z3 w
     2.湿热型,清热化湿,通里攻下。* z6 ~9 j: g6 x1 r
     3.热毒型,清热解毒。/ \; |9 a/ D" n3 X& a/ I
     也可以使用针刺、艾灸、中药外治等方法。
, o$ K* o- f8 {7 ]0 W: O* e6 c
3 m7 `( X9 h5 I: Q$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30 23:00:10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7 ~" Y4 }% N: [+ Q' |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8月30日)由雷宝淳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B& U- D( T# [# V5 l+ m

, V2 C+ u& s4 ^( h4 F( L  X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5 q( T4 y$ W- [$ {5 g
# X3 m, O' C% M+ J& t* t
本周五我们讲的内容是:
# V, G7 F4 U. d7 k+ B* C3 `4 S第24节. 建中医药强省全国孔雀东南飞 : |$ k, P6 Y- d/ g0 C8 S) o

1 S* C$ l! q8 e% _% V9 y/ Q: f) m3 _“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策,是广东省委张德江书记在2005年4月18日接见王永炎院士时提出来的。张德江感谢王永炎院士对广东中医药事业的支持。他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证施治等包含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有独特的疗效,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药物美价廉,对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健康意义重大。川广云贵,道地药材。广东中医药基础好,群众认同度高,加上地处岭南、毗邻港澳,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对发展中医药十分有利。但目前对中医药发展重视不够,中医药研究严重滞后,中药产业缺乏品牌保护和开发意识,在医药市场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广东要发挥优势,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和配套政策,大力振兴中药产业,建设中医药强省。
! }* f  v. ^( M! u8 R( L       广东建中医药强省,首先要有中医人才的支撑。广东中医师徒传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迎战非典的时候已经显露出人才实力的重要。全国名师与高徒的中医传承盛会落户广东,既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更有全国中医界的支持。
2 [; t1 {# E; m, K- Z2 H  i& v8 ^/ }) l( x6 l0 F/ u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dttz& L. r  w. n; a- X$ O9 m
《告全国青年中医书》+ S* i7 `" i/ [  G- }
青年中医们、莘莘学子们:你们好!
/ |# v  h9 P: [4 z) i今天,我们这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中医们,聚首冬暖如春的美丽羊城,一起参加“全国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术传承高层论坛”盛会,心情格外高兴。中医药学术传承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几年之前,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拜师大会上,我们就提出了“学我者,必须超过我”的号召。近年来,看到中医药学后继有人,我们深感欣慰的同时,对全国青年中医与在校的同学怀有殷切的期望。
. X) B; ^7 {/ h4 s% |+ v1 n6 `我们青少年时期,是在旧中国度过的。我们在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灾难之外,还饱受排斥中医、取消中医给我们带来精神和事业上的无比创伤。但我们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中医,传承了中医。我们深切体会到今天的中医事业来之不易,也深切感受到中医事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 S4 F9 O' m0 V' W' ~  s%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她与中华民族一起走过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以她独特的学术体系,五千年来安全有效地解决了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问题,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今天她依然优秀地与西医一起,构成我国卫生体制的“一体两翼”,是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卫生力量。中医药学优秀的学术体系,历经SARS之战洗礼,不仅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使世人重新正确认识中医。中医药学首先由针灸技术的推广,已经走向世界100多个国家,成了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先行者。8 f0 t3 Y7 j9 X' H2 Z
最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党的决策英明,我们坚决拥护,并将责无旁贷地将中医的科学体系发扬光大,传递下去。$ K6 Q" l) Q3 X9 F' d9 A% S- k2 D
中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要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中药防治疾病,是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她,与一些人打着中医的旗号行骗的行为一样,都是伤害中医事业,危害中国人民的健康福祉的行为,我们坚决不答应。
& F" H# {5 c1 C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她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技术、内容丰富的治疗经验。她的基本理论,既古老又新颖,21世纪与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相结合,必将突飞猛进,造福于全人类。青年中医们,你们理应知道祖国和世界人民对于你们的期待,期望你们成为优秀的中医人才。因此,必须打好中医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成不了优秀中医人才,也不会成为中医大家、名家,所以我们倡导你们要学好经典著作。经典是中医的“根”,历代各家学说是中医的“本”,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仁心仁术”是中医之魂,德才兼备是对苍生大医的严格要求。中医理论得益于丰厚的中华文化,你们有良好的现代科技基础,更要努力学好传统文化,才能在未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 _7 t0 k' u8 w/ \我们希望你们:读经典及历代名著,勤临床,跟名师,创新论,成名家。
# z+ j: w( _! S9 D6 }  v1 f我们要说的话还有很多,我们希望传授给你们的亲身感受也很多。虽然已经出版了不少著作与文集,但是,我们对于你们的殷切期望,祖国和世界人民对于你们的期待,是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历史正在关注着你们。道路就在脚下,努力吧,青年同志们,未来的苍生大医们!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辜负13亿人民对你们的期待!5 U" y7 b: f7 k2 ^- A
出席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的全体老中医。% \& h2 r3 s  ?* j
经典是中医的“根”,历代各家学说是中医的“本”,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仁心仁术”是中医之魂,德才兼备是对苍生大医的严格要求
1 I8 w- @5 @+ D# O: R5 J  e     祝贺雷宝淳讲述《邓铁涛传》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先生在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战略实施之中发挥作用的有关内容。
& a0 P6 O# Q2 M3 T: w  O2 j    历经了2003年SARS瘟疫的考验,时任广东省委的张德江书记和其他领导,都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巨大现实作用,以及未来价值。在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是一个重要的决策。
2 W# o8 ~7 m% ?5 z5 c" W7 y      邓老认为,广东在中医中药方面有丰富的资源,有深厚的发展基础,这是建设中医药强省重要的基础。广东中医人才培养处于全国前列。2005年教育部评估高校和科研院所专科水平,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西医结合专业在高校系统排名第一,中药专业排名高校系统第三,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医教育龙头基地。邓铁涛先生说,广东中医药发展将大有可为。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目标的提出,能够一呼百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绝非巧合。2 x" z1 e  R/ F4 d8 [
     全国中医药行业,都对广东寄予厚望。
) E1 l5 Y8 L7 K* v9 |邓铁涛先生很高兴参加了大会,大会原来安排邓铁涛先生坐着发言,结果邓铁涛先生坚持要站到主席台上发言,以表达他的兴奋之情。邓铁涛先生说,张德江书记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指示“十分正确十分重要”,从广东的发展历史、发展基础和现有的战略决策来看,广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一定能于近期内实现!如何让中华瑰宝变成南粤源源“金矿”,是论坛的热点话题之一。邓铁涛先生说,中医的特点则是简、验、便、廉。推广中医药,是解决医药费用天文数字的世界难题的一条出路,不仅有利于国家,还可有利于世界。经过千百年传承的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新药研发的“金库”。- p) E: P( z* k) E
参加会议的各方代表畅所欲言,纷纷为广东如何建设中医药强省献计献策。不少与会代表谈到,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的关键。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坦言,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病,有时候之所以效果不明显,常常不是因为中医药在治疗这种疾病方面缺少办法,而是使用中医药的人对中医药精髓掌握得不好,运用不得法造成的。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马宪民介绍说,人才培养是政府在建设中医药强省规划中要进行重点支持的项目之一。不仅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要着力多培养院士、大师等高水平人才,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多培养一些具有较高研究开发能力的科研团队。
) h+ R% ~$ F5 o- b/ [邓老认为,建中医药强省离不开高水平中医人才的培养,应该把学历教育与师徒传承很好地结合起来。
5 ~3 s$ P8 O0 d- Y' e$ x2005年,邓铁涛先生和朱良春、路志正、任继学等名老中医发起的“名师与高徒”的中医传承论坛,首次会议在江苏南通召开,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推动。
% [$ X/ a: L  d) r2005年6月28日,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2005中国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此次学术盛会,汇集了全国30余位名中医及其数百名弟子,以期“承接岐黄薪火,传承中医衣钵”。朱良春先生亲自校雠的会议文集《名师与高徒》,在会前由中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次会议以“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为主旨,为中医学术传承盛会开了一个好头。邓老在大会上作为名老中医的代表,作了精彩的报告。
6 v. f0 M. P* o为了配合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从2006年起,这个论坛就搬到了广州。“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2006年12月21日在广州闭幕。会前会后,会里会外,一系列的学术活动,把这一次大会变成了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一次盛会。从全国1000多名师带徒的专家中,挑选出来的136名专家获得了“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颁奖典礼成了这次会议最大的亮点。
+ p: H0 `7 \8 [5 X8 H4 G邓铁涛先生看到身着唐装的百名老专家,头发花白,满面笑容,在一片红色唐装的海洋里,心中很是高兴。他们穿着以汉字和龙飞凤舞为装饰的彩色服装,互相道贺,彼此祝愿,欢度这史无前例的盛大节日。
9 n! }/ z9 S. T9 R* k5 [  B$ v& o来自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的领导,前来祝贺,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于中医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关怀,尤其是广东省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决定每年支持100万元来办中医药传承高层论坛会议,更是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推动的力量。
/ `5 \2 Z# H# b! f: }! R6 I5 r  A, `朱良春先生代表参加会议的老中医发言说,去年南通的名师与高徒传承论坛,虽然盛况空前,但是,那只是一个开端,这次会议的规模与内容,都有很大的发展与充实。% L" c, {2 H, e9 q( i

8 f  S, ]# W) l& F' i7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31 22:28:03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19年8月3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 &#12539; 朱良春   》这本书的内容:
+ W2 x7 {% L& ?1 l" A       第二章第一节:) W/ q5 P& N7 d0 w
      虫类药的发展简史,虫类药的应用部位,虫类药的主治功用,虫类药的现代研究,虫类药的加工、炮制、贮存,拓开虫类药应用之途径。& g# d& _; W# L/ c5 V
* ?/ O# U' t8 \0 F2 |8 }
      届时王群才和大家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2 K. c& u" i2 e- v3 J4 K, S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 &#12539; 朱良春   》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朱老关于+ P! ]& ]7 W1 N5 I3 J0 h* F
虫类药的发展简史的有关内容,以及虫类药的应用部位,虫类药的主治功用,虫类药的现代研究,虫类药的加工、炮制、贮存,拓开虫类药应用之途径。
5 @, F- s3 {) t# M2 S% J$ u; y3 O- q3 P8 N5 H* q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一些虫类药,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一些方剂使用了虫类药,《本草纲目》和后世很多医学家也这样做,但是,都没有专门著作论述,朱良春先生第一次完成了一部专门著作,是开创性的事情,贡献很大。
8 b: E4 Q; V# x% y$ ?& o( ~
( D6 s8 D3 T, M7 |3 \& G朱老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在《中医杂志》上发表有关论文,很多人读后获益良多。
) k" b* n! |& w: x! T" A% U/ X' B5 \2 w他还到处讲学,介绍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5 h& W- B8 N$ j& s- ~2 \

. m, e) n7 k4 k2 T# l  ~! n% \北京李健生先生的“金龙胶囊”研发成功,就是这样得益于朱老的学术报告。
1 u4 K& }, C3 c" `
" E/ A" G" a% `1 K还有很多人,难以一个一个去落实。
' M3 ?5 a) f7 j
( \! \& N) \' e! g+ h, }6 D2 |我们今天走近国医大师朱老,去感受他老人家独具慧眼的成就,希望大家都能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发展中医事业。
9 a0 |9 b! }5 ^
7 Y* c' U6 Z5 O! `7 c, v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1 21:36:33 | 阅读全部
       今天(2019年9月1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费伯雄。
3 ?0 W' c2 \9 f3 c4 T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自号砚云子,江苏武进孟河(今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人,为清代著名医家,孟河医派的奠基人,孟河四大医家(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之一,传世医著有《医醇賸义》《医方论》《食鉴本草》《费伯雄医案》《怪疾奇方》等。他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早年习儒,后因科场失意而弃儒从医,除禀承家学之外,又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兼博览金元四大医家及历代诸家之医籍,择善而从,医学造诣颇深,达到了醇正不杂、出奇制胜的境界,临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尤以虚劳见长。在虚劳研治方面,费伯雄禀承《内经》《难经》《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及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李中梓、《慎柔五书》《理虚元鉴》《虚损启微》《内伤集要》《虚劳心传》等之说,结合实际临床做了进一步发挥,最终成为近代治疗虚劳的名家。1 W$ [+ }# Y4 [9 y6 j
       总之,费伯雄不仅是一代医学家、文学家,而且医德高尚,其堂内自撰一联为:“古今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积德”与“读书”虽是费伯雄人生的写照,但也应该是当今为中医复兴而奋斗人士的金戈铁马!6 @- p; G# C( t, b/ t
       总结小诗:一代医家费伯雄,孟河医派开先锋。传承家学弘岐黄,立论和缓药醇正。http://www.ynjkcy.com/ddgy9 J; @$ J3 O9 k. z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清代医家费伯雄的学术成就。: W1 x+ Z% g# P7 [
      费伯雄(1800—1879),是孟河医派的代表性医家,成就很高。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费伯雄避居扬州期间,一时请他看病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据史料记载,费伯雄曾先后治愈清道光帝的失音症,皇太后的肺痈。道光十二年(1832)与印墅吴南耀同受知于江苏巡抚林则徐时为其治过病,也为左宗棠医治过。咸丰八年(1858)清军江南大营主帅向荣咯血于丹阳,其帮办、江南提督张国梁(又名嘉祥)来孟请其去丹阳医治,向荣愈后赠匾额,誉其谓"费氏神方"。凡经他切脉,便能"晰脉知微,察如丝缕",掌握病情。他用药以"培养灵气"为宗。论医戒偏戒杂。谓古医以"和缓"命名,可通其意。他认为习医在学术上要强调师古法古方,然而制方用药关键在义理之当,不可拘泥,不在药味之新奇。他反对用不变之方去套千变万化之疾。诊病时必须明经络,知病由,能立法,会变通。即针对各种不同病因,灵机应变,方能显效。他认为"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方能神奇"。因此,他开的处方,用药总以"协调阴阳,顾护正气"为前提。费氏医学思想,以"醇正"、"缓和"为特色。其学术源于历代各家学术,由博返约,取各家之长补偏救弊。《清史稿》有传,评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其子孙继承家学,以医名世。孟氏费氏作为著名医学世家和学术流派蜚声进代医坛。/ M) B# J0 o4 F. D& e
费氏几十年行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征经验,平素治学颇多心得,乃着手著书立说。他认为医学发展至今芜杂已极,必须执简驭繁救弊纠偏,以使后学者一归醇正。为此,他投入一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从临诊实际出发,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不参杂门户偏见,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笔耕数载终于完成《医醇》书稿(共24卷),并付刊刻,不料此书文稿连同藏扳一并毁于咸丰年间一场战火。此时,费氏避太平天国战乱于古延陵之寓斋(在苏北泰兴县五圩里),复患脚疾步履艰难,终日坐卧室中,值此闲遐时日,潜心著述,追忆往昔著作内容,随笔录出。撰成《医醇剩义》4卷。书成于同治二年(1863年),刻印之后盛行于世。嗣后又撰《医方论》4卷(1865年)。6 W/ E# X1 U. |7 I7 e
丁甘仁著《诊余集》序中云:"吾虽医药之盛甲天下,而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孟河名医辈出,当首推费伯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