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张效霞:皇甫谧籍贯考辨
曹东义 发表于:2017-2-19 17:56:0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171
张效霞:皇甫谧籍贯考辨原创 2017-02-19 张效霞 张效霞
! S# q2 E: w* {) D9 P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名义为主题的、旨在推进地方文化和经济建设活动热潮的蓬勃开展,身为著名医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的皇甫谧,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各地争相追捧和纪念的历史文化名人。因此,有关皇甫谧的故里地望,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两省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仅两省区的众多媒体使出浑身解数介入其中,而且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大报和港、澳、台的媒体,也纷纷关注这一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皇甫谧的籍贯归属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存在着争议。在此,首先允许我先从梳理众说纷纭的各种文献资料入手,然后在综合诸家见解的基础上,对皇甫谧的籍贯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以期为早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略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1.甘肃省灵台县说
持这一看法的主要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如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197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1983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以及中医学院教材《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等,均认为皇甫谧的籍贯是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1960年,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塬“皇甫谧墓”被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2年斥巨资修建了皇甫谧陵园;1983年9月1~6日在兰州举行了纪念皇甫谧逝世1701周年暨学术交流大会,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针灸学界专家、学者及甘肃省灵台县的负责人和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和纪念活动,一致认为,根据当时已经发现的史料,可以初步确定,皇甫谧的祖籍在今甘肃省灵台县。随后,甘肃省对皇甫谧这一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进行了重点打造和宣传,使得灵台县也备受海内外各界人土的关注,先后成立了灵台县皇甫谧文化交流协会,创办了《中国皇甫谧》《皇甫谧研究》等刊物,申请注册了中国皇甫谧网;灵台县还紧紧围绕挖掘历史遗产,精心打造皇甫谧历史人文文化品牌,相继修建了皇甫谧公园、皇甫谧纪念馆、皇甫谧雕像、皇甫谧祠等人文景观;2005年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并于2006年1月8日发行了“皇甫谧纪念邮票”。
2.甘肃省平凉市说
甘肃省中医医院马坤范在《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发表的《皇甫谧祖籍朝那地理位置考证》及《甘肃中医》1996年第1期刊发的《皇甫谧祖籍考证》两篇文章,通过对正史中关于古朝那县沿革的记载,地方志关于古朝那县与平凉、固原、灵台等地关系的记载,历代学者对朝那县故址的考证及辞书关于朝那县与泾水、崆峒山、平凉市关系的记载等方面的考证得出:“朝那”系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居住区地名的音译。朝(音zhù)那在秦是否为县制,正史无记载。汉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朝那即为安定郡所属21县之一。汉之后,从后汉、三国、晋至十六国时期,安定郡所辖各县虽不断发生废并多迁,但朝那县的建置一直存在,其故址在崆峒山以东,平凉市西北郊。西朝那县在历史上存在了648年(公元前114~公元534)。公元535年,朝那县由平凉西北徒至今甘肃省灵台县,到隋末废,东朝那县设置了83年(公元535~618年)。西朝那县是古代边塞名城,直至唐代,在西东朝那县均已废去许多年后,史书上仍将西朝那称为“那城”。而在今天,灵台县朝那镇一带群众仍把朝那镇称为“东朝那”。可见,无论从对历史文献的考证,还是从群众的习惯说法来看,西朝那与东朝那是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的。从皇甫谧上溯至其曾祖父皇甫嵩,史书记载他们的祖籍均为安定朝那。皇甫谧去世253年后,才在今灵台县设东朝那县。另外,固原东南部在汉、晋为朝那县之西境,而朝那县治故址在其东境——今平凉市境内。历史地理文献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以充足的论据证明,在从汉至南北朝(北魏)这一历史时期内,朝那县故址一直设置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郊。根据历史人物与历史时期、历史地名相统一的原则,可以确定,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祖籍安定朝那故址在今甘肃省平凉市。
3.甘肃省华亭县说
甘肃省华亭县第一人民医院杜仲平在《甘肃中医》2003年第3期发表的《古朝(zhū)那县址及皇甫谧籍贯又考》一文,通过对古朝那县因朝那湫而得名、古东西朝那县的考证,认为古朝那县址应在今甘肃省华亭县西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东南一带,皇甫谧应是古西朝那即今华亭县人,而非东朝那今灵台县人。其依据和理由是:朝那县是以朝那湫得名的(又有解释为由北部少数民族古部落名而得名),而朝那湫正是在今华亭、庄浪、泾源三县交界(今保留古称,原属华亭县,1957年划归庄浪县)的陇山第二高峰(古称岍山,高2857米,今称桃木山),是一个山顶湖泊。据明代赵时春所撰《平凉府志·卷之十一华亭县》(华亭县建革)记载:“隋大业初,改朝那为华亭县,仍属安定郡。”“朝那地界固广,湫则所在有之,惟华亭西北五十里湫头山,山最高,池渊泓莫测,旱涝无所增损,北麓为泾之源,南址为汭之源,祭河必先源而后委,则朝那之湫宜在华亭,其地盖在今华亭化平之交,似属近似。”又有近代学者认为朝那湫在宁夏彭阳县西古城东边的东海,但在明万历年间《固原州志》记载仅“为广五里,阔一里”,之后即干涸,至今已无遗址痕迹。而岍头山的朝那湫不但有址,且“冬夏不增减”至今尚在,仍保留古称,符合班固《汉书》所载史实。因此,可以推定朝那县初置时应在今华亭、泾源境内。另据郭璞《山海经注》载:“今泾水出安定朝那县西笄头至京兆高陵入渭也。”这里的“今”是郭璞所处的当代,即晋咸宁二年至太宁二年(公元276年至324年之间);“西”指朝那县在笄头山之东,“笄头山”即古岍山,今称桃木山。由此可见在晋代朝那县仍在今陇山以东的华亭、泾源县一带,因为郭璞与皇甫谧是同时代人(按年代推算,皇甫谧去世时,郭璞已6岁),所记史实应是最准确的。而今华亭县西部有朝那湫、古朝那庙遗址(明代迁至朝那山中段砚峡乡麻池村,赵时春为其撰写庙碑),北有朝那山,县城郊有皇甫山、皇甫九龙川、皇甫九龙池、汉度辽将军皇甫规墓(范家庄汉墓群,县志有载)、皇甫路等,这些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佐证。至于今灵台县现有的皇甫家族的某些遗迹,则都是“东朝那”皇甫家族后代所设的带有纪念先祖性质的物证,特别是衣冠冢,更存疑问。因皇甫谧生前主张厚养薄葬,对自己的后事在《笃终论》中对子孙有明确训诫:“朝死夕葬,不造新服”,葬后“土与地平,还其故草,使生其上”,“使生迹无处,自求不知。”告诫子孙要按遗言办事,不得违背。那么子孙是否还会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呢?最后的结论是:古朝那县址应在今甘肃省华亭县西北及宁夏自治区泾源县东南一带;皇甫谧应是古西朝那即今华亭县人,而非东朝那今灵台县人。
4.甘肃省泾川县说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夏庆在《甘肃中医》2007年第10期发表的《“朝那”的读音及史书对朝那的记述体例》一文,从“朝那”读音的变化,以及史志文献对“朝那”地名在汉唐时期的特殊记述体例,追寻安定郡朝那镇地理沿革变迁的某些踪迹,从不同侧面考证了皇甫谧的生卒地。其主要结论是:“朝那”二字的本来读音,读作zhū luō,这在今泾川、灵台一带的百姓中还可听到这种发音,这可能就是早期古朝那读音的语音。zhū luō的发音,具有丰厚的复辅音,符合羌语发音的规律。因此,“朝那”因羌人而起,由羌人而命名。“朝那”与羌人产生直接关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朝那”代表了羌人及其领地。“朝那”在东迁以前,史书对“朝那”地名一直采用“安定朝那”的记述体例。到东汉中期,由于羌汉战争,安定郡被迫东迁,皇甫谧族人也同时发生了迁移。此时皇甫氏族除少数仕官者向外省地安居外,其余大部都随郡治迁移,尚有部分散落在迁移途中(今平凉、泾源、华亭一带),皇甫族人居住地出现了分散和扩展的情况,大大超出了原来“朝那”的范围。因此“朝那”一词在东汉中期至唐期间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记述体例:其一是采用了“只言安定,不言朝那”,和“言安定即是言朝那”的特殊记述体例,这种记述方式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迁移后的“朝那”仍然为安定郡所辖;二是迁移后的皇甫谧族人大部居住在郡治安定。其二是用邻近的地名替代迁移后的“朝那”,如《北史·皇甫璠传》记皇甫璠为安定三水人,《隋书·皇甫诞传》记皇甫诞为安定乌氏人,而《新唐书》则记皇甫无逸为安定朝那人。这里言三水,即是言朝那;言乌氏即是言安定;到唐以后,“朝那”二字被重新使用,故《新唐书》对皇甫无逸的籍贯直接记述为“安定朝那人”。此处的朝那,已是迁后的安定朝那,即今天的泾川、灵台。总之,史志文献在东汉中期至唐期间对“朝那”地名的记述形式较多,其中以“只言安定,不言朝那”和“言安定即是言朝那”的记述体例为主。它至少可以说明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在东汉中期(公元111年)以后,古朝那和皇甫谧族人发生了迁移;二是说明皇甫氏族在迁移后的居住范围已扩大至临泾、三水、乌氏一带;三是迁移后的皇甫谧族人大部居住在郡治安定,即今甘肃泾川一带。
5.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说
早在1981年,北京中医学院的贾以仁先生就先声夺人地指出:皇甫谧本人出生于后汉献帝朝,所以皇甫谧的籍贯“安定朝那”当为后汉之安定朝那。后汉安定郡朝那县的辖境大约为今之固原县东南部和平凉县西部一带,地跨固原、平凉两县,朝那故城则在今固原县境内。我们如果以后汉朝那县的故城所在地为准的话,那么,皇甫谧的“安定朝那人”既不是今之甘肃平凉县人,也不是今之甘肃灵台县和华亭县人,而应当是今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人。
在此基础上,1993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忠礼、鲁人勇、徐庄编著的《宁夏历史地理考》进一步指出皇甫谧故里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2006年身为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吴忠礼又撰写了《皇甫谧故里考》一文,分“皇甫谧何许人”、“皇甫家庭何方人氏”、“安定朝那今何在”几个标题再次阐述了自己见解:从朝那县古城遗址与湫渊遗址的互证,再从考古发掘实物的印证,结合对正史、古文献和地方志书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当代学术界集体攻关所形成的各种权威性大型辞书、工具书中一致的公认,古朝那县治就是今彭阳县境内的古城遗址是无可置疑的事。而《后汉书》《晋书》等正史都明确记载皇甫谧和他以上七代宗祖都是“安定朝那人”,皇甫家族故里在古朝那县还有必要争论吗?最后的结论是:皇甫谧故里在今宁夏彭阳县,证据充足,不容人为制造讹误,应还历史的真相。《宁夏历史地理考》的另一作者,供职于宁夏交通厅史志办的鲁人勇也著文指出:皇甫家族原籍朝那县,在今彭阳县古城镇,有大量历史文献可资稽考,至今遗址尚存,还有出土的朝那鼎为铁证。有人认为:东汉中后期安定郡南迁,朝那县也随之南迁了。但查遍史籍,只有安定郡南迁的记载,绝无朝那县在此时南迁的任何记载,同隶安定郡的高平、三水、吴氏县也未南迁。魏、晋、十六国时,朝那县仍在古城镇,西魏大统元年(535)才迁至今甘肃灵台县境。
笔者认为,现在有众多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皇甫谧籍贯当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理由是:
第一,考察皇甫谧的籍贯,不能以今天的视角来审视1000多年前的历史走向,而应忠实于其生平经历和所生活时代的历史地理及政权变迁来作宏观性研究。一个显而易见的史实是:从皇甫谧的高曾祖父皇甫规直到皇甫谧、皇甫方回父子,史书记载他们的祖居地都是“安定朝那”。即使在清代修成的《光绪固原州志·卷七·人物志》也将皇甫谧的曾祖父皇甫嵩和族人皇甫重、皇甫商收入其中,并明确写明是汉晋时期的“安定朝那人”。民国期间完成的《固原县志》,也记录为“安定朝那人”。因此,只要将皇甫谧生活时代的“安定朝那”,其属地范围究竟在现在哪个地方考证清楚,则皇甫谧的籍贯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既然搞清楚皇甫谧生活时代的安定朝那的地理位置,是解决分歧、统一诸说的关键,那么历史上究竟有几个朝那呢?我国古代曾经有过三个朝那:一是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北魏末废的安定朝那;二是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隋末废的安武朝那;三是南宋刘朝置,南齐因之,即今陕西南邓县。皇甫谧的生卒年是公元215~282年,以上三个朝那,只有安定朝那符合皇甫谧的生活时代。据《太平寰宇记》,今灵台县的朝那是“后魏大统元年,自原州百泉县界徙朝那县于此”,这时东汉已经灭亡136年,皇甫谧也已经去世253年。也就说,灵台县的朝那是西魏安武朝那,而不是皇甫谧西晋时代的安定朝那。认为皇甫谧籍贯是“甘肃省灵台县”者,至少犯了时间上失察、地理上失堪、古今名不分三个错误。1982年,我国历史地理权威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分册的西汉凉州刺史部图,第三分册的三国魏雍州图、西晋雍州秦州图,第四分册的北魏图,都将汉代朝那县址明确标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第三,《汉书·地理志》、《史记·封禅书》、《水经注》等均记载朝那县境内有湫渊和湫渊祠,学术界认为朝那湫渊是考证朝那古城位置千古不变的坐标和重要证据。《史记集解》引苏林云:“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湫谷水源出宁州安定县。”《甘肃新通志·舆地志·山川》记载固原州境内有“朝那湫二,一在州东南五十里……一在州西南四十里……二水相合,方四十里,水停不留,冬夏不增减,两崖不生草木……土人谓之东海、西海。”实地考察,今固原市东南与西南仍有此水,当地人称“朝那湫”,现修建为两个水库。西南的称“海子峡水库”,东南的称“东海子水库”。
第四,1977年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古城公社古城大队(今彭阳县古城镇古城村)农民郑月莲在故朝那县遗址城墙外山麓旁修挖水渠,当开挖到60~70厘米处时,遇到一硬物,她以为这又是一块砖石,便使劲地向下挖,却未能挖动。只好沿着硬物外缘往下挖,不料却挖出了一尊立着的无盖铜鼎,鼎口压着一块砖。她以为这是一只普通的香炉,收工后便将其带回了家。
当时在古城公社工作的她的丈夫刘世富下班回家,将铜鼎仔细端详了半天,也没有弄明白到底是个啥东西。由于他不认识铜鼎腹部雕刻的文字,便随手将其搁置在一边。
1979年,刘世富与韩孔乐(固原县文物站站长)说起铜鼎。韩孔乐一睹铜鼎,认为是件珍贵的文物,就收藏于固原县文物站(今固原县博物馆)。
后来,此鼎被鉴定为西汉初年朝那县容器,因其上有“朝那”等铭文,被考古界命名为“朝那鼎”。固原县文物站曾对出土遗址挖掘考察,发现文化层深达4米,下部皆为汉代砖瓦堆集。
“朝那鼎”腹部一周阴刻着三段铭文,共36字:
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一升,重十二斤四两。
今二斗二升,乌氏。
今二斗二升,十一斤十五两
三段铭文字体各不相同,故非一次刻成,从铭文的内容中可以判断,三段铭文系三次刻成。铭文中的“第廿九”,指的是该鼎为当时全国统一铸造的第29尊鼎。“五年”,应是铸鼎的时间。自汉武帝起,帝王始有年号,故可推断朝那鼎铸造于汉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之前,最早不过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朝那鼎”的出土为汉代朝那县即今彭阳县古城镇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1987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王树林实地考察了古城城址,结合出土文物,确定该城遗址为西汉朝那县城址。这一观点已得到史学界普遍的公认。
第五,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将原本属甘肃统辖的固原县划为宁夏领辖。因此,1958年以前可以说“皇甫谧是甘肃人”,但1958年以后,就应该说“皇甫谧是宁夏人”。
第六,1983年10月,划固原县的彭阳、王洼2区共15个公社设置彭阳县。因此,1983年以前可以说“皇甫谧是宁夏固原人”,1983年以后则应更准确地说“皇甫谧是宁夏固原彭阳县人”。
陈汉平.纪念皇甫谧逝世一七○一周年[J].上海针灸杂志,1983,(4):44.
马坤范.皇甫谧祖籍朝那地理位置考证[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3):53~55.
杜仲平.古朝(zhū)那县址及皇甫谧籍贯又考[J].甘肃中医,2003,(3):14~15.
夏庆.“朝那”的读音及史书对朝那的记述体例[J].甘肃中医,2007,(10):9~10.
贾以仁.皇甫谧“安定朝那人”辨[J].中华医史杂志,1981,(2):101.
吴忠礼.皇甫谧故里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6,(3):99~100.
鲁人勇.皇甫氏籍地朝那县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6,(3):101.
吴忠礼.皇甫谧故里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6,(3):99.
宋经中.皇甫谧籍贯地故址正误[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1):41.
张有堂.朝那鼎铭文释.//杨忠主编.彭阳神韵:彭阳县文史资料选[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51~54.
2 i( Z  {/ C+ X* y

4 M7 ~+ o4 u5 s- C8 c( b$ H& `

1 t3 e9 R- c: `: R
( p6 Z5 \- }5 n; _/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