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杜建军先生系列文章介绍 “龙城医派”
曹东义 发表于:2024-4-14 17:06:4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86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4-14 17:14 编辑 # z  b5 ~/ R% C! u9 m) O

- o6 m- r$ f! m+ ^% n0 f龙城医派|龙城医派渊源考之一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基础[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杜建军 [color=var(--weui-LINK)][url=]龙城医派[/url] 2024-01-23 20:02 安徽
; _/ R1 _' B9 [2 u6 {6 f[color=rgba(0, 0, 0, 0.9)]

- Y4 ]0 B8 C; Z6 N) d: F" S龙城医
派渊源考之一
——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基础
萧县,古称萧国,秦置萧县,隋开皇六年改为龙城县,已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龙城医派发源于千年古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安徽萧县,该县地处安徽省北大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位于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部位和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区位交通优越,素有四省通衢之称,是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等战略的重要节点。5 x1 p4 O4 n2 ]( L" w6 A0 M0 r
龙城医派源远流长,源于一方面,该地宽松的传统医学发展环境,一直以来对民间中医药文化有相当大的宽容与理性,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民间中的传承与发展,保留了传承百年甚至数百年的中医世家10余家,另一方面,该地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浓厚的“爱中医、信中医、服中药”社会氛围,为国家、省、市培养了周宜轩、刘道清、许敬生、高振达、董三白、杨承先、李保泉、马心超、杨善栋、陈光瑞、潘明政、孙钰、朱慎永等萧籍名医60余人,素有中医之乡之称,奠定了龙城医派地方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基础。
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基础
中医药学术流派对于发展当地中医药事业有巨大的影响,对促进当地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一是本土中医药流派一般是建立在本土特有区域文化和民众心理结构基础上的,更渗透了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五运六气影响、饮食生活习惯等诸多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内容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而建立起来的经验性理论性积累就成为一种可重复性的结晶。这些经验性结晶对于促进疗效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二是中医药学和所有传统学问一样是具有传承性的,这种传承性是夹杂着血缘、亲情、文化、经济、宗法、礼仪等互相交融的一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内向型特点。有时一旦失传则具有不可复制性,如果不注重发展和传承上述经过数百年甚至更多时间积累的具有针对本土特点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的保护,则是一种巨大损失。
! M8 T/ x' Z( o7 t% C9 U三是对于本土中医药学流派的发掘和保护不仅仅对中医界的一个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作出最大贡献。当前,国家提出要全面复兴中华文化,而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成长起来的学科,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各家学说都对中医药学产生很大的滋养作用。而萧县源于萧国,是上古东夷九国之一,是针砭技术的发源地区之一,也是炎黄文化重要影响地区。
, P# V  M3 U3 C. f3 n. l) [
龙城医派|龙城医派渊源考之二龙城医派产生基础[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FG-2)]杜建军 [color=var(--weui-LINK)][url=]龙城医派[/url] 2024-01-24 22:30 安徽2 {- `, o5 U' q, y6 ]% q) P) ^! R, C5 G
编者按:龙城医派渊源考一文于
2023年12月
刊登在《安徽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会
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color=rgba(0, 0, 0, 0.9)]龙城医派产生基础
一是文化基础。萧县是上古蚩尤部落影响的地区之一,当时还没有萧县这个行政区划,甚至还没有东夷这个概念,但是由于蚩尤部落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较早的进入农耕社会,并且有了冶炼技术,制造各种军事用品,创制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技术,掌握了天文、地理、历法等知识,并用文化知识教育民众。应该说比中原炎黄部落在某些方面更为先进一些。蚩尤部落共有八十一个小部族或者说小联邦组成,实力雄厚,在和黄帝部落的统一战斗中已经可以通过天文预测浓雾发生的时间而运用于军事方面。蚩尤在涿鹿之战失败后南逃,其统治地区逐步发展为东夷文化区,历经虞尧舜禹夏商西周后逐步统一于华夏,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4 g" m1 H  a5 K: C* t+ a1 B
东夷文化是受炎黄文化影响的具有海洋和农耕特点的文化,并分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九个部落。夷字是一个弓一个大叠加而成,说明该地区是最早使用弓箭的地区。由于该地从事海洋捕捞和农耕为业,所以对于天文历法造诣很深。根据顾植山教授考证后羿射日的故事就是尧帝时期炎黄部落通过军事手段消灭东夷九国,取消东方九种历法的过程。任何神话都是建立在特定历史事实基础上的,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不可能出现十个太阳这样的天象。但是东方九夷位于东方使用太阳作为图腾旗号是非常有可能的,同时这九个国家分别有自己的历法,有适合海洋捕捞的历法,有适合农耕的历法等等。尧把后羿封在商丘负责对东夷地区的渗透与统一战争。统一东夷地区后,为了树立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家国认同,共同的文化基础。尧通过东夷各地的巫祝萨满之类的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使用神学的方法推广炎黄和东夷结合的新文化运动,后羿射日的神话就被构建出来了,利用某一年的旱灾恐吓使用旧历法的危害,以使用旧历法会导致十日并出的旱灾恶果为因果,劝说东夷遗民放弃旧历法。当时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估计约有十几岁,上层人士能有五十岁六十岁的寿命就很不错了,也就通过几十年的时间就会让人忘记原来的旧风俗旧文化而树立新风。" S8 q* c( M7 ^; r- I4 {# K3 Q
历法是所有文化的基础,更是中医药学的基础。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无不以历法为其基础。所有这些都为龙城医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另外萧县的“萧”来自于艾草的原名。夏朝末期,被后世称为"殷民六族"的东夷族嬴姓萧氏先祖孟亏获得夏王赐封,领部分东夷族人迁至于此建国,"斩其蓬藁藜藿而处之",因其地多萧茅(艾萧、艾草、萧艾),故国号为。由此艾草作为艾灸治疗的药用物质则有了开始使用的可能。《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而萧县西南部保安山一带生产优质石料适合制作砭石。县域境内花甲寺出土有上古生产工具石斧、石凿、骨针、陶纺轮、陶瓶、刮削器、砸击器、渔猎工具、网坠等。从出土器物的形状、纹饰等分析认定,该遗址属新石器晚期遗址,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骨针显然具备针刺治疗的可能。这些都为萧县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以及上古医药学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物质基础。二是地理基础。萧县位于山东丘陵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有山岭、湖泊、平原以及古黄河冲击扇滩涂,全县地势由北向南微倾,分为丘陵、平原两大自然区,大部分为平原,东南部、龙城镇至相山一带为海拔100-300米的低山矮岭。官山海拔395米,为全县最高点。黄河故道以南有10条季节性河流,属淮河水系,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811毫米,年均气温25℃,具备了生产大量的动植物药材,也具备了矿物类药材的孕育。综合考察各道地药材产地的特点都有其特殊的地理性质,比如八大怀药产地焦作,焦作的背后是太行山以及黄土高原,前面面临黄河,具备了阳气盛壮的特点。这样的地理位置生产的药材具备的药性更加体现阳气或者阴气的浑厚。中国哲学认为山脉的南面属阳,河流的北面属阳,所以焦作以前除了叫“怀庆府”之外,还叫“山阳”。4 ^8 T! t6 Y9 ]3 s& R
其他如“洛阳”、“阜阳”、“涡阳”、“汉阳”这些城市都在河流的北面。而“淮阴”“江阴”这些城市都在河流的南面。而萧县的地理位置具备的地理特点更有其别处不曾具备的特点,县域西北、正北、东北是有个具有东西百里长,南北18里宽相对高度约5-7米的古黄河冲击滩涂高原,高原上仍有古黄河流过。县域的大部分地区背靠这个高原,河流的南面属阴,但是高原的南面属阳,这些地区生产的中药材具有阴阳兼济的特点。县域的东南部、中南部具有东北西南走向的从徐州九里山、云龙山余脉形成的一系列丘陵地带。这些丘陵地带组成了一个个小的盆地状态的平原,类似药材王国四川的地理形状。这些地理特点造就了艾草、酸枣仁、侧柏叶、侧柏仁、狼毒、刘寄奴、香茶菜、罗布麻、地榆、远志、香附、马齿苋、苍耳子、蒲公英、萧半夏、商陆、蟾蜍、地龙、全蝎、龙骨、芒硝等萧县地产中药材的特殊品质,加上萧县位于中国的东方,而东方生发之气旺,该地所产中药材,如艾草有较其他地区艾草更加浓郁的升发温阳作用。, p, `2 U9 Y) g: k, e+ v
三是中医传承世系。2020年8月19日,安徽萧县将首批具有代表性的13家中医世家传承关系图对外公布,首批中医世家在临床科室上涉及中医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如毛家尤善中医内、妇、儿等科,阎氏外科、王氏骨伤、马家妇科、陈家皮肤科等等,在淮海经济区颇具影响;在世家传承代数上分别是三世1家、四世6家、五世4家、六世2家。: _8 W) ~& q) s  b
近年来,萧县高度重视中医药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文献之邦底蕴,翻家谱,查县志,找史料,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寻找身边的中医世家和传承佳话活动。中医世家认定对象是三代及三代以上且目前仍有传人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的家族,其条件是世代热爱中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当地享有较高声誉,有相应的佐证资料;医术世代相传,从医经历详明,目前从事中医临床的传人具备有效的行医资格;有独特的中医诊疗技术,疗效可靠;有完整的家族从医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或专著。萧县在中医世家认定上尤其注重“三重一专”即注重医德医风、注重临床实践、注重传承教育,根植临床实践,善于专业总结。目前,全县已摸底中医世医40余家,均是师徒相承,且形成了一支以中医世家传承为特色的龙城医派人才队伍。
8 [+ q" W, ?+ O& E1 D. d' u, ~1 o! P8 x0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4-14 17:15:31 | 阅读全部
编者按:龙城医派渊源考一文于2023年12月刊登在《安徽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K! C5 Q. x2 @4 v+ h
龙城医派传承溯源3 S1 S) m% T  I- w' h& z) p8 f
萧县籍历代医学家以及行医于萧县的医学家古书记载较为简略。如《旧唐书》记载:太子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人伦之事。思邈曰“汝后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孙当为属吏,可自保也。”后齐卿为徐州刺史。思邈孙溥果为徐州萧县丞。思邈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预知其事。本段记载孙思邈之孙名叫孙溥,曾在萧县任职。' H( t+ _% `% b
图片
# I& t' u1 B" ?3 S3 z; Y9 W9 n8 A
) f( ~6 A0 U* c1 m5 g" q1 ~8 G3 P宋代许叔微所著《类证普济本事方》,是“载经验之方,兼记医案”之书,其卷六中收录了王蘧自己为《经效痈疽方》写的一篇序言。该篇序言后面,许叔微列举的十一类、十四种验方,也应该是从王蘧《经效痈疽方》一书中转载的。王蘧自序中提到了萧县的一位名医张生。该序全文如下:“元祐三年(1088)夏四月,官京师(北宋的京城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疽发于背。召国医治之,逾月势益甚。得徐州萧县人张生,以艾火加疮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壮(中医艾灸,一灼叫一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脓血尽溃,肤理皆红,亦不复痛。始以别药敷之,日一易焉。易时旋剪去黑烂恶肉。月许,疮乃平。是岁秋夏间,京师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予独生。此虽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以人意论之,可为慨然。于是撰次前后,所得良方,模版以施。庶几古人济众之意。绍圣三年(1096)三月日。”根据这篇序文的记载,王蘧背发痈疽,是先请御医(国医)看过的。治了一个月,结果病情越来越重。这时候,王蘧才想起了他在徐州任职期间知道或者结识的萧县名医张生。张生用艾灸辅以其他药物,治好了王蘧的病。水平可见高过御医。不仅如此,王蘧在序言中还说,那年夏秋之际,患痈疽病的官员共有七位,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相形之下,张生医术之高明,就无需赘言了。
) R! i8 z* W% r# u, o图片
% W3 Y$ Q( D' _) E3 @. W
3 e& I- F: O) e9 u晚清时期的陈家父子三中医,陈恒清出生于中医世家,祖上原籍江苏句容,因避太平天国战乱迁居安徽宿县濉溪镇,后定居萧县,乃世医之家,精通医术,曾在萧县开有萧城最大的中药店。其长子陈雪尘和三子陈德均精通中医理论。
0 A8 ^, \( J6 U在萧县朱氏家族康熙和乾隆年间编修的三部家谱中,发现了明清时期,萧县朱氏传承五代的中医世家。朱氏中医世家的第一代医家,是朱光裕、朱光颖兄弟。在《朱光裕列传》中说他“尤精于医学”,《康熙萧县志—循吏》记载:朱光裕,由岁贡以海盐丞转福建都司, 断事赋性浑厚 ,信笺服人, 尤精于医学 ,居官五载 ,自辨粟蔬以供炊爨, 归来图书一囊而巳, 淑元先生之后代有其人令人企慕。出处 上述萧县医家只是其中一部分,但萧县医家均为龙城医派的发展做好了奠基工作,因年代久远,著述散失,其学术思想也无从总结,但是肯定已经被后世医家进行传承总结应用。在《朱光颖列传》中说他“兼精医方及堪舆之术”。第二世是朱积功,字双泉,他是朱光颖的长子,没有功名。有关他的中医身份,只是他的次子朱自华写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的一篇《重修乡贤祖祠序》中记载:“吾父以医隐,寿七十余。”也就是说,他终生为医,活了七十多岁。第三世是朱自华,字东明,是朱积功的次子,明代萧县人。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其好读书,兼精医术,授太医院院判,逾年归里施药济众,著《医书简要》。第四世是朱镶,字镇垣,是朱自华的长子,康熙八年(1669年)的例贡生。在《康熙朱氏家谱》中,有一篇李天馥写的《朱镶列传》,其中提到“明末流寇陷邑,(朱镶)冒死救亲,后避难彭城,夜读书,昼行医术,以供薪水。”《康熙萧县志·方伎》中的《朱镶传》记载:“(朱镶)世业儒,兼业医。镶避乱居彭城黄河湾一带,君上池水也,所发辄应门如市。贵贱咸坐橘井边,时声满徐泗。所著有《伤寒简要》一书。朱镶在彭城(今徐州市)黄河湾一带行医时,来求他看病的人是很多的(“应门如市”)。这就不难解释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状元徐元文在为朱自华所写的《古萧三徵乡饮大宾前太医院院判朱二公元配孙孺人誌》一文中提到的一件事了。徐元文说他当年进京赶考路过彭城时,突然病了,向知州王公求医问药时,王知州向他推荐了朱镶。朱镶的医术确实没有让知州大人失望,只开了一次药,就把徐元文的病治好了(“一剂而愈”)。第五世是朱儒经,字翼六,号丹霞,他是朱自华第二个儿子朱钦的长子,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省会瘟疫大行。因为朱儒经“素通医术”,所以,他被委任督率医治。朱儒经对工作非常负责,他带着人,挨门挨户地一家又一家给百姓治病(“沿门调治”),不慎在治疗的过程中,自己受到传染,不治而亡。' N# D, Z% g6 z5 ]6 X5 F
图片9 d$ O7 y9 X, V' G
6 W; B4 z: M( k; v5 F
乾隆《徐州府志》记载,彭缙,字北田,明代萧县人。精医术。年九十四卒。著有《药性书》。
$ X1 P' K* @- k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宗文魁,明代萧县人。业疡医,多奇效。性好施予。1 _4 K  p$ m. ?% I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国历代医史》记载,祖存质,字暗章,清代萧县人。寓居徐州。善医,乡染时疫、施药以救之。
# ?, y/ [/ S. U, O! ?- E: z/ F* ^8 S李莲航,本名李公达,民国时期曾先后担任过湖南和江苏共五个县的县长,50岁后才专心从医,李莲航即是他从医后改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他移居美国旧金山。那时中医在加州尚未合法化。1975年,当时的州长杰利·布朗的一个亲戚生了病,经过许多西医诊治,收效不大。布朗在一次闲谈中对他的好友刘斌谈及此事。刘斌先生热心中医事业,他向布朗州长推荐了李莲航医师。布朗听后半信半疑。后来李莲航亲自为病人把脉、针灸、开中药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病情大获好转。布朗州长喜出望外,因此,他很快便签署了中医针灸合法化的第SB86号法案,使之成为加州的法律,并立即生效。就这样,出生在萧县的李莲航医师,利用手中的一根银针,成功地推动了中医针灸在美国加州的合法化。5 }2 g- |( n# e/ f4 J* R  K5 Y5 V" o$ z
图片
; d2 @2 Q% q) {* ?3 Z7 N9 O; Z
+ x6 a  z1 j, g3 E! B( p* J龙城医派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于东汉以及南朝宋刘裕时代,华佗游学徐土,并久居古萧采药行医而著《华氏中藏经》,东晋刘涓子著《鬼遗方》,为我国军医见于史志的第一人;开创于明清时代,涌现出一批医家及著作,如彭缙著《药性书》,朱自华著《医书简要》,朱镶著《伤寒简要》,以及纵伯、胡光廷、胡光亮、胡庆肇、胡庆和等名医;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形成了现存已久,传承超过三代及以上的大量学说各异而又临床疗效突出的中医世家40余家;发展于民国晚期以及新中国时期,涌现出胡荣春、段训祯、吴彦秋、蒋相臣、李豫基、陈桂先、刘庆扬、毛延明、陈文汉、海崇熙、梁传林、徐启彦、王承福、李大宽、王德隆、王德连、陈领群、谢颖、余云、许传勤等百余名名医;这一时期,院校教育成为龙城医派的显著特征。名老中医刘庆扬、李大宽、蒋连柱等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创办了萧县陶楼中医学校、红泉卫校、萧县卫校等学校,设置中医药学、针灸学专业,举办西学中培训班,为龙城医派培养了大批人才,即使在文革动乱年代,萧县中医药教育仍在刘庆扬、李大宽等坚持下弦歌不辍,为全县培养大量中医药人才,有很多至今仍活跃在临床一线。
6 s# m: {. K; N5 }图片
; X& j" D9 M  E& M0 X* n9 X, f& H2 T) {2 Z! H" |
十八大以来,在萧县大地上,萧县中医药工作守正中发展,传承中创新,弯道中超越,成功创建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龙城医派学术传承课题成功入选安徽省中医药传承创新科研项目,实现了萧县在省级中医药科研方面零的突破,是宿州市唯一入选的科研项目。在汉兴福地萧县这一独特地域文化里,逐步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中医师承为传承形式,以医技与医德并重、中医与书画融为一体为主要特点的中医药学术流派——龙城医派。同时,萧县充分发挥文献之邦底蕴,翻家谱,查县志,找史料,寻找身边的中医世家和中医传承佳话,深度挖掘萧县中医药文化,讲好萧县中医药故事。中国中医药报、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等国家、省级媒体及安徽省卫健委、安徽中医药管理局主管部门网站多次报道龙城医派。尤其是:2020年10月26日-27日,国家评审专家组对我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进行评审。国家评审专家组指出:萧县作为一个皖北县城,是“中国书画之乡”,有龙城画派,又在积累打造龙城医派,实属难得;高度评价萧县中医药特色明显,创建工作扎实,成效显著。2021年6月10日-11日,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发展处肖锋处长、调研员张洁,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专职副院长李泽庚,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方向明教授等一行赴萧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调研。调研组一行对我县中医药发展高度肯定,认为萧县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印象深刻,卓有成效,下一步要总结升华,及时推广;并对萧县打造龙城医派给予厚望,希望继续挖掘精髓,凸显特色,瞄准方向,注重积累。2 c! r2 u" }& G* V+ O7 p1 [
图片
+ I* c# I9 X/ o* R
2 T. ~4 Q, N: d4 r! y' M文章链接:
1 X3 ?" D2 Q  [; ]9 O0 K0 \, F0 }
中医药文化|龙城医派医家丛书总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4-14 17:16:08 | 阅读全部
编者按:龙城医派渊源考一文于2023年12月刊登在《安徽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7 j/ Y, k- O2 _2 D6 S! c$ X
龙城医派学术特点及影响5 B" n& o% p) h& c; w8 d

7 u5 }8 b2 L/ @# z千年古县——萧县之名片龙城医派发源和发展于安徽萧县,深受本地区域性文化特点的浸染与熔融。
, I0 l( L# V, _+ k) ~* h  W7 t. H3 t图片/ _' O$ k# {, F8 S. H* D, t9 k% }7 x
- B% [  i' f( {* f+ `
千年古县——萧县之名片
! d; V% e3 {; Y" A- @) U+ I( |9 k
$ e: `* O1 s8 B5 x1 i7 X! i首先是儒道思想的教化影响,萧县地处儒家文化圈山东曲阜和道家文化圈江苏丰县的影响,唐朝医药学家、道士孙思邈的孙子——孙溥任职萧县县丞。同时,也是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孝子之一孔子的学生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典故的发生地。儒家重视济世思想,对待社会比较积极上进,充满正能量,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做人做事的要求,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医德上要求习医之人应济世利人。龙城医派诸多医家前辈免费为贫民百姓治病,如段训祯家资殷富一生,始终为穷人治病从不收钱;海崇熙于民国年间霍乱流行之际,免费为百姓义诊义治,活人无数,广积阴德;& _6 r: {2 G0 M3 m. A( k5 z0 r" U8 Y
图片
) q6 C) q% ^. D% K* V' `
, B# h5 `. I7 S5 L0 v" ^图为萧县陈家祠堂里的陈氏中医纪念墙陈氏中医世家谱
9 d$ h) o9 m0 N* j' u
" C/ x0 `" Y* B+ x7 X新庄陈氏中医皮肤世家百年传承五代如陈桂先、陈兴芳、陈凯等始终遵照祖辈行医宗旨:不为行医富家,只为治病救人。视病人如亲人,患者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一视同仁,都给予精心医治。在清朝时,萧县一直有个传统:跟师习医结束,往往老师会赠送学生一个灯笼、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鞋,谆谆告诫学生,不管多黑的夜,多大的雨,都要一心赴救,治病救人。! \9 S" [0 |! d! {% o- Y; K% z
6 X( q" H+ r" s3 ]
图片 “国字号”荣誉入选萧县城市名片
% ^: p* Y. d+ g+ Z- h- P0 o! ]. z+ R: n; C% L
其次,道家文化对龙城医派影响深远。我县距离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故里亳州涡阳以及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故里江苏徐州丰县非常近,道家文化对于萧县的影响非常巨大,道家文化有“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其文化影响早已深入骨髓,成为塑造萧县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中医药学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道家哲学对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外科方面。清末民国曾有黄老道擅长红白二丹的炼制和使用,对于外科疮疡的治疗具有非凡的疗效。目前,黄老道门人传承及影响还在,如圣泉镇齐山窝村齐先生仍有该类丹药炼制技术传承。在毛延明名老中医著作《类证医案》书中有很多组方就体现了道家阴阳协调的精神内涵。萧县名老中医李大宽先生研究易经多年,把道家堪舆、历算融入中医药学,体现了儒道文化对医学的滋养与润泽。萧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300多年前萧县真武庙刘本铭道长创立龙城画派以高旷清丽的浓郁画风独步天下,嗣后萧龙士、刘惠民等画界先贤也是以写意画为主,师法《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创造了形与神的交融,天与我的合一,体现了中国画中的阴阳协和:淡远、平远、深远、阔远与寥廓、迥野、淡山、浓崖、干近等。淡远与浓近是一对阴阳相济,这些思想和中医药学的阴阳学说都是统一的,其中刘惠民大师和当代陈岭群先生都是书画和中医兼擅的大家。$ B# U# T5 B  Z% V* B7 |9 W' T; ^% t' {
图片
" j' i# y7 o5 m2 Q
. P) M9 l. o8 }" O综上所述,龙城医派作为一个地方区域性文化塑造的中医药流派是历久弥坚的积累传承壮大而又多元一体的系统。龙城医派以院校教育、中医世家师徒传承为表现形式,以医技与医德并重、中医与书画融为一体为其主要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他和温病学派、伤寒学派等以理论分歧为特色的学派不同,也不同于龙砂医派以五运六气为学术特点。他是具有多元一体,广泛学习历代经典基础上又以华佗所著《华氏中藏经》为主要影响元素,以医宗金鉴各科为临床参考思路的一系列中医世家传习经验累积为学术特点的多元一体为特色的学术流派。龙城医派体现的是在萧县地区特定文化浸润下形成的以龙城镇为中心的一系列互相学习影响的中医药学继承发展中医世家脉络及其积累的学术经验和思想总结。
( q1 S- p7 M6 s: r图片
% D" D) i/ F- J; x, H5 {
7 t8 S  E% \( G: }近年来,萧县持续开展龙城医派医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整理研究,出版龙城医派医家系列著作。目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万育堂医集》《类症医案》《沧海遗珠——海崇熙医案医文选》《兼山闲庭广义针灸串讲》等龙城医派医家系列著作,召开了龙城医派医家系列著作新书首发式,龙城医派医家著作先后被安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省图书馆、徐州市图书馆、宿州市图书馆、萧县档案馆、萧县图书馆等收藏。在这个区域性学派里,有以经方为特点的,有以华氏中脏经为传承的,有以易经为思维模型指导辩证论治的,有以各专科传承特点的等多元一体为表现形式的学术传承体系,对当代萧县及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地区及淮海大地中医药学术有着不可估量且深远的影响。  c1 W8 j1 \, q) n
图片- ?5 V  h" Z9 i% Y/ e

9 a8 q8 |9 Z2 N$ z萧籍中医书法家祖惠民书写龙城医派
4 D* S2 I* u& [& z7 j% k3 D6 J2 j9 r9 s5 ?! D  N; M9 G
相关文章链接:
: L$ Y7 z; s( D! @; p& ?- D) v& Y% z3 M
龙城医派|龙城医派渊源考之一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基础
6 m" D9 L, l; m# v# K" ~. _6 z5 E. f  e# A1 `# h
龙城医派|龙城医派渊源考之二龙城医派产生基础# d. A* E7 ~6 ^
6 R8 y7 R- Z( ?% q5 V$ B9 K9 C
龙城医派|龙城医派渊源考之三龙城医派传承溯源
0 z+ \3 n- m( }4 {9 [! Y# Z( ^3 |. P1 T
关于征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公告
" j$ p+ ~- ]$ ~/ r5 c% h4 k$ B' M* }
萧国本草|中药罗布麻与萧县的渊源
( v" ]- ~. X9 N
' P+ t+ s: G) a《龙城医派薪火传灯录》征稿启事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