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学习刘建主任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经验
曹东义 发表于:2023-12-5 16:08:2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2
痤疮
刘建
作者简介:刘建,主任中医师,工作单位:成都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中医馆(新光路1号、建设路东147号)
概述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于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和儿童,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颜面、也见于背、胸上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因有碍面容,使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为损容性皮肤病。
中医称痤疮为“肺风粉刺”,在古代文献中亦称“酒刺”“肺风疮”“肺风” “面皰”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穀大,白色者是也。”《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中记载:“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启玄》中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可见前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临证表现等已有认识。
中医学认为,素体血热偏盛是本病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若湿热夹痰,则会使病程缠绵,病情加重。本病因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囊肿,累累相连,甚至瘢痕。在传统肺热、风热、血热、湿热等发病理论的基础上,部分医家先后提出冲任不调、肾阴不足、血瘀痰结等观点进一步补充、完善了痤疮的病机。
西医方面,痤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疾病,其中包括性激素分泌对皮脂腺调控异常,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过度角化、蠕虫感染、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过度的免疫反应,还与遗传及心理因素有关。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肝郁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同时,部分患者可遗留瘢痕,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中医药治疗对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改善伴随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确切疗效。
1.食有节制。饮食不可过饥,也不可过饱。预防痤疮,要防止摄入过多的热量,尤其是少吃甜食、少食油腻。同时,不宜吃煎炸、烧烤和辛辣食物,不喝酒,特别是不饮烈性酒,不喝浓咖啡和浓茶,可多吃蔬菜,适当吃些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起居有常。生活作息尽量规律,最好在晚上十一点之前入睡,避免熬夜,良好充足的睡眠,能让肌肤受到完善的保养,还可养成午睡小憩(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的习惯。
.适度运动。可据个人身体素质等每天运动约1小时,避免过劳或过逸。
.注意卫生细节。避免不必要的手与脸的接触(如习惯性托腮),而额头前的刘海也容易刺激皮肤,应尽量将它往上梳。注意面部皮肤防晒保湿,并认真洗脸,做好清洁工作,选择温和的洗面奶洁面,但不宜过度清洁,过度清洁会使面部保护油脂丢失,造成皮肤干燥紧绷等。男士剃须刀宜锋利,剃须前须洗脸,避免痤疮毒素侵入。
5.尽量放松,心情愉悦。人经常会有烦恼,精神上的压力会造成皮脂分泌旺盛,也是痤疮发病的原因之一,可多做一些让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解除每天工作或学业上的压力。
常见痤疮辨治如下:
一、内治法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证
证候:皮损以红色丘疹、脓疱为主,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面部、胸背部皮肤油腻, 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可伴口臭、口苦,纳呆,便溏或粘滞不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弦或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郁结证
证候:皮损结成囊肿;或伴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治法:化痰健脾渗湿。
方药: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3.冲任不调证
证候:皮损以红斑、炎性丘疹为主,皮脂溢出不明显,年龄较大者合并轻微黄褐斑。常伴经前乳胀、腰酸腰痛,夜寐多梦或入睡困难。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调理冲任。
方药:消痤汤加减: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生地黄18g玄参12g仙茅9g仙灵脾12g当归12g丹参15g益母草12g桑白皮12g凌霄花12g生甘草6g柴胡9g郁金9g香附9g元胡12g木香9g
(二)中成药
根据患者病证及中成药功能主治等分选对证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1.银翘解毒丸 适用于肺经风热外感风热者。
2.防风通圣丸 适用于损害脾胃,滋生湿热,邪热逆上者。  
3.龙胆泻肝丸 适用于肝胆湿热,实火偏旺等症。
4.金花消痤丸、一清胶囊适用于湿热蕴结型痤疮。
5.皮肤病血毒丸、珍珠暗疮片 适用于痰瘀互结型痤疮。
6.丹参酮胶囊、知柏地黄丸、逍遥丸、当归苦参丸适用于冲任失调型痤疮。
二、外治法
  1.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min,用于炎性丘疹、胺疱皮损,起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2.中药面膜: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水或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 min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皮损,起到破瘀活血,清热散结的作用。
  3.耳穴贴压: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min左右,每5日更换1次。
  4.耳尖点刺放血:在耳郭上选定耳尖穴或耳部的内分泌穴、皮质下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每周治疗1~2次。
  5.针灸:主穴为百会、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等穴,配穴为四白、攒竹、下关、颊车及皮损四周穴。方法:施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
  6.火针:常选背俞穴,如肺俞、膈俞、脾俞、胃俞,热重加大椎,便秘加大肠俞,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直刺各穴,每穴点刺3下,隔日1次。
7.刺络拔罐:取穴多为肺俞、大椎穴、脾俞、胃俞、大肠俞、膈俞、肾俞等。每次取背俞穴4~6个,三棱针刺破皮肤,然后在点刺部位拔罐,留罐10~15min, 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8.单方验方外用:(1)白芷 祛痘先将适量白芷磨成粉,然后用清水或者蜂蜜调和,涂在有痘痘的部位。中药白芷不但是祛斑美白的好东西,祛痘消炎效果也很不错。(2)化瘀散结祛痘 取桃仁6g,红花6g,益母草12g,夏枯草10g,当归6g,海藻10g,炒三棱10g,赤芍6g,银花12g,昆布10g,炙半夏10g,陈皮10g。用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此方对面部囊肿性青春痘有较好的疗效。
痤疮多是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诊疗时在注意心理辅导与用药并举的同时,日常维护也很重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患处皮肤要保持清洁,注意掌握正确的洁面方法。温水洗涤,用含有硫黄、石碳酸等成分的药皂较好,保留数分钟后冲洗,每日洗脸不超过3次。
2.减少人为刺激, 对粉刺切勿自行压挤、抓抠,容易继发感染,甚至形成瘢痕。
3.饮食方面:不吃煎炸、烧烤,少食油腻、辛辣及糖类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食疗选用:
1)荷叶冰糖粥:新鲜荷叶1张、粳米50克、冰糖30克。将新鲜荷叶清洗干净,切成细丝;粳米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荷叶,一起熬煮,直至米烂,最后加入冰糖调匀,即可出锅食用。功效清热解毒、护肤养颜。适宜皮肤出现暗疮及肥胖者。
2)果菜绿豆饮 制作方法:用小白菜、芹菜、苦瓜、柿子椒、柠檬、苹果、绿豆各适量。先将绿豆煮30分钟,滤其汁;将小白菜、芹菜、苦瓜、柿子椒、苹果分别洗净切段或切块,搅汁,调入绿豆汁,滴入柠檬汁,加蜂蜜调味饮用。每日1-2次,有清热解毒、杀菌之功效。
3)海带绿豆汤 制作方法:海带、绿豆各15g、甜杏仁9g、玫瑰花6g,红糖适量。将玫瑰花用布包好,与各药同煮后,去玫瑰花,加红糖食用。每日1剂,连用30日。
4)芹菜雪梨饮:芹菜100g,雪梨130g,西红柿150g,柠檬30g。将上四味同捣烂,绞汁服用,每日一剂。
5)绿豆薏苡仁汤制作方法:绿豆、薏苡仁各25g、山楂10g,洗净,加清水500g,泡30分钟后煮开,沸几分钟后即停火,不要揭盖,焖15分钟即可,当茶饮。每天3-5次,适用于油性皮肤。
6)香蕉荷叶 山楂汤:香蕉2只,山楂30g,荷叶1张。将荷叶剪成小块,山楂洗净,香蕉切段。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食香蕉喝汤。
7)丝瓜马齿苋鱼腥草汤:丝瓜200g,马齿苋、鱼腥草各30g。 丝瓜洗净,连皮切成菱形片。马齿苋、鱼腥草分别洗净切碎,水500毫升,煮熟。分1~2次服。
4.心理辅导:痤疮患者,特别是重度痤疮患者较易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对这类患者还需配合必要的心理辅导。
5.日常护理:部分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受损,且长期口服或外用抗痤疮药物如维A酸,往往会加重皮肤屏障的破坏,导致皮肤敏感。因此,除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化学剥脱外,有时也需要配合使用功效性护肤品,以维持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如伴皮肤敏感,应外用舒敏、控油保湿霜,局部皮损处可使用有抗痤疮作用的护肤品;如皮肤表现为油腻、毛孔粗大等症状,应主要选用控油保湿凝胶。
治疗本病的心得:临床上没有一种方法或一种药物是所有痤疮的克星,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因时因人因地而使用药物,而不是片面学习某位专家经验,或某些偏方、专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中西医结合是吸取各家长处,不是简单地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的深层次的联合。
一、辨证
痤疮的辨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2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3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4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5辨证辨病相结合。肺、脾、肝、肾并重治疗痤疮。据痤疮的中医发病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变化,按年龄认为20岁左右,以肺经风热为主;30岁左右,以胃肠湿热或肺胃郁热为主;更大一点岁数,以肝肾亏虚为主。
二、用药经验
单味药用丹参,在治疗中使用的剂量比较大,常用到20g以上,特别指出丹参要后下,有一种成分叫丹参酮,久煎之后会遭到破坏,丹参活血散瘀,治痈肿。
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邪等。
水牛角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的作用,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吐血靵血、惊风癫狂。在目前犀角缺乏的情况下,是中药犀角粉的一种选择。
三、分期治疗
痤疮的病程虽然分期较明确,中药对药的运用又可相互贯穿于整个病程中。热毒、湿热、郁结、血瘀可见于病程的各个阶段,比如以热毒为主的急性期,亦可见因痰瘀互阻而难溃之囊肿结节,也要顾及肝气不舒,内郁化热的情况,而进入平稳期时也会因为饮食不慎,作息不规律而出现内热壅滞致病情反复,故在运用清热解毒药物的基础上,配合化痰活血,疏肝理气,凉血解郁之药物,加上利湿祛痰,补益脾肾的药物以减少油脂、调节阴阳,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由痤疮的临床表现,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平稳期、修复期,按照各期的病证特点,经过辨证,予以中药对药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三期特点及具体用药如下:
.急性期多见粉刺、丘疹、囊肿甚至脓疱同时出现,病机以热毒蕴结为主,治疗多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佐以通腑泄热的中药。
1.1银花,连翘二药相须为用,银花主清肺热,连翘善泻心火。
1.2公英,野菊花清代陈士铎谈及公英“与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银花得蒲公英其功更大,加强解毒散结之功,对于疼痛明显的粉刺以及可触及结节的丘疹囊肿可加速消退。
1.3皂角刺,浙贝母,加强散结消肿之功。
2.平稳期平稳期痤疮生长的速度减慢,新发痤疮减少,脓疱逐渐消退,丘疹逐渐平复,治法着重在疏肝行气,健脾祛湿,佐以清热凉血。同时,结合痤疮的西医病理机制,考虑一部分病人因为雄激素水平异常致病,根据中医调和阴阳的思想,治以滋补肾阴的方法。
2.1 荷叶,山楂健脾醒胃,促进运化,化痰利湿,既防清热解毒之苦寒药物太过伤胃,又促进运化。《本草通玄》言山楂“消油垢之积”。
2.2 炒栀子,柴胡泻三焦之郁火,导痞块中之伏邪,最清胃脘之血热……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肝喜散,遏之则劲,宜用栀子以清其气,气清火亦清。临床痤疮多发于青春期及女性月经前后。有人对女性痤疮与月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女性痤疮于月经前加重,尤以肝郁血热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为著。清肝火,疏肝气对于痤疮的调理是必不可少的。
3.修复期痤疮后期,热毒已清,然病久化瘀,血分尚存余热,皮损以色泽暗红的瘢痕为主,多连绵成片,经久不消,故此期多用凉血活血,润色养颜的中药。西医研究证实,痤疮丙酸杆菌的移生与繁殖对皮肤造成炎症性损害和瘢痕,这时治疗的重心以修复瘢痕,淡化色素沉积为主。
3.1 地骨皮,凌霄花泻肝经伏火,亦清肺经余热,凉血消瘀,作用外达肌表皮肤,加速淡化暗红的瘢。
3.2 制首乌,当归增强养血和血之功,促进皮肤微循环,益于肌肤的新生与代谢。
医案
XX,男,26岁,2017年12月23日初诊。
主诉: 面部丘疹、脓疱反复发作2+年,加重2月。
现症:患者因工作原因,时常熬夜,近2月来痤疮新发加重。查:面部皮肤油腻,下颌两侧、唇周及额头可见散在新发痤疮,颜色鲜红,触之质硬,疼痛明显,个别痤疮顶部可见白色脓头。两颊散在陈旧结节,色暗,触之无明显疼痛。
查体多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舌淡红。
中医诊断  痤疮 湿热痰瘀凝结
西医诊断  痤疮 痤疮分级中的III级
患者处于痤疮急性期,当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主,辅通腑药物以泻热,药用:金银花 15 g,连翘 15 g,野菊花 20 g,忍冬藤20 g,蒲公英20 g,刺蒺 15 g,浙贝母15 g,苦地丁15 g;茵陈15 g,枳壳 10 g,酒大黄 6 g,水牛角粉 9 g先煎 ,丹皮 15 g,砂仁 10 g,甘草 10 g,荷叶 15 g。嘱忌食辛辣寒凉食物,注意休息,温水洁面,避免使用化妆品。
二诊(12月 30日),患者服药后感觉平和,大便较前通畅,自述新发痤疮较前减少,查面部皮肤油腻,部分硬结较前消退,触之质稍软,仍感疼痛。舌红,苔黄白,脉滑。整体治则不变,加用养血和血,寒凉药物以性温之药佐,且促进血行不致瘀,前方减、丹皮,加制首乌 15 g,当归 15 g。
三诊(2018年1月6日),服药平和,诉近期时感胸肋胀痛不适,善太息,查面部皮肤油腻,左颊及额头见新发痤疮,无明显疼痛,余处陈旧性硬结较前明显消退,色素沉着明显。舌质红,苔白厚,脉右滑略数,左弦滑。治则于清热通腑的基础上加以疏肝理气,肝气条达则不致气郁化热、气郁生瘀。前方减皂角刺、野菊花 ,加柴胡6g,炒栀子15g,黄精15g,菟丝子15g。
四诊(1月13日),服药后情绪较前舒缓,胸肋胀痛较前减轻,查面部皮肤油腻较前略减轻,唇周散在新发痤疮,质硬,触之疼痛,顶部未见脓头。口干,口中异味,大便质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考虑清胃降火,配合调理活血药物。前方减制首乌、当归,加黄连 10 g乌药 6 g。
五诊(1 月 20日),查面部皮肤油脂较前减轻,无新发痤疮,部分痤疮顶部脓头可见,陈旧硬结明显消退,余留色素沉着。口干缓解,二便调,舌质红苔白厚,脉滑。患者痤疮整体进入平稳期,加用血分之药凉血消瘀,清泻余热,促进修复。减乌药、柴胡,加野菊花 20 g,丹皮 15 g,地骨皮 15 g。
六诊(1月 27日),自诉无明显不适,本周夜班后亦未起新痤疮。查面部皮肤油脂减轻,无新发痤疮,脓出者已消退,散在陈旧硬结,色素沉着。舌质红,苔白,脉滑。考虑患者进入修复期,以凉血活血,润色养颜为主,仍需兼顾通腑、健脾化痰。故前方减浙贝母、连翘、野菊花、酒大黄,加当归 15 g,白芷 10 g,白薇 10 g。
此诊后患者间断就诊,偶见新发痤疮,面部沉着瘢痕日渐消退。原皮损明显消退。再服6剂,巩固疗效,病已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作者简介:刘建,主任中医师,工作单位:成都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中医馆(新光路1号、建设路东147号)

$ G4 L: |' U/ ]. Q4 W: f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