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名医讲名方】史载祥先生经验分享
曹东义 发表于:2023-8-22 16:46:4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360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8-25 11:20 编辑 . U' H0 `) ^& k

- l/ U: x7 {9 P. X: {/ A; F1 |# F1 T! ]$ K, h6 ~" [* ]! z
主讲者:全国名中医 史载祥
4 ~. V* T* r0 d: j. x" s3 {* X) i, C& W5 E+ y/ x2 u
•炙甘草汤在当下临床多应用于伴心动悸、脉结代的消耗性疾病。这些疾病核心病机多为阴虚阳损、营卫失调、络脉瘀阻。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具有“快慢皆治”的中医药特色。8 O3 X* d: J9 F/ y* b3 a3 Z1 y
" @& F& |: c  v
•炙甘草汤补阴津大于益心气,但心动悸、脉结代之心律失常多伴宗气虚陷、血瘀络阻,可合用升陷祛瘀汤以益气举陷、祛瘀通络,以达更为全面的阴阳、营卫、气血、升降、制化的调整。/ D+ W6 [4 _) W
; B! Z- ^+ Z  g2 r2 R
心悸在临床较为常见,大多为各类心律失常,目前西医细胞电生理、动作电位、离子通道等有关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研究已相当精细,对应治疗也比较详尽,但其治疗仍颇为棘手。中医看似是治疗该病的薄弱环节,其实不然,业师前辈们应用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实录,早已有肯定且自信的答案。
# T5 A) {1 o% O9 I1 m% u( H7 |% K; c, m: j& F3 S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记载:“律师姚健,现住小西门外大兴街,尝来请诊,眠食无恙,按其脉结代,约十余至一停,或二十、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烦,心常跳跃不宁,此仲师所谓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之证是也。因书经方与之,服十剂而瘥。”“昔与章次公诊广益医院庖丁某,病下利,脉结代,次公疏炙甘草汤去麻仁方与之。当时郑璞容会计之戚陈某适在旁,见曰:‘此古方也,安能疗今病?’次公忿与之争,仅服一剂,即利止脉和。盖病起已四十余日,庸工延误,遂至于此,此次设无次公之明眼,则病所受痛苦,不知伊于胡底也。”书中还说:“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见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
/ y2 X, s2 Z7 C, V
% ~( X9 _1 E' [: R还应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某些抗心律失常的西药,因作用单一且有不良反应,其本身就可引起心律失常。炙甘草汤的实效更当引发我们的理性思考。笔者验证于临床,确可重复,且有阴阳并调、快慢皆治之优势。
0 H( W$ F4 ^. _9 x/ Q; U9 H
5 ^/ O2 Y$ f8 {方源与传承
! W8 i6 Y+ L# q( o5 d6 s5 g
5 g6 G0 v. F9 ^/ H  |6 @2 K! d3 X“心主血脉”(《内经·六节藏象论》),“心者,营卫之本”(《难经注释》)。《难经·第十四难》载“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提出治则,但未示方药。至东汉张仲景提出两益营卫、阴阳并调的炙甘草汤。5 v# c8 c1 X' F4 Q7 N

; m6 N0 E* x/ y- B: Z) ~' i炙甘草汤始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原方组成及煎服法为: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十二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3 q7 o, b; z: T. v" |* H; b- Y! G& x9 H. |+ N
本方配伍精当,组方严谨,剂量、煎法独特,后世医家多以其为“滋阴通阳”之祖方,并逐渐扩大其适应证。如《千金翼方》以该方“治虚劳不足”,《外台秘要》载其“治肺痿涎多”,《卫生宝鉴》记载该方可治“伤寒误下”。6 b% ]6 e& j8 c4 q

1 N" I1 n) t1 f0 [; t2 E% |至清代温病学派兴起,炙甘草汤的应用更为广泛。如《温病条辨》中, 滋阴养液的加减复脉汤,即由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而成;治阴损及阳、心气受损的救逆汤,由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生龙骨、生牡蛎而成,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分别依次加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以及大定风珠(三甲复脉加五味子、鸡子黄)等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成。用于温热病毒伤阴、下焦真阴欲竭引发的虚风内动、脉结代诸症。
0 Z8 s: U8 ^4 Y4 a, P. y; R( x5 B  e+ B/ t+ J3 i# R3 u
方义及应用- \) k# }* E) C/ E5 Q3 ^. k
5 D9 Z6 b1 y$ ~
炙甘草汤,以炙甘草配人参、大枣补心气、滋化源,麦冬、麻仁、生地黄、阿胶养心阴、益血脉;佐以桂枝、生姜、清酒振奋心阳、行气血。全方滋阴养血、通阳复脉,阴生阳长,宣阳化阴,阴阳、营卫并调,气血兼顾。历代医家应用本方治疗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的阴阳两虚、营卫俱损、全身虚弱的病症,如《千金翼方》以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外台秘要》以炙甘草汤“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4 a' J: b& N1 H  [6 p

7 I' R( S( m* J6 ^炙甘草汤在当下临床多应用于伴心动悸、脉结代的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糖尿病、甲亢、肿瘤、重度感染、长期发热、术后大量失血及整体虚弱等,以及循环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而导致的心律失常,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心瓣膜疾患、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律失常。
2 }( {4 t* J" F7 a# P2 B3 I' L0 S. a! ^. Y3 z1 g
心律失常依心率快慢,临床常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性心动过速、早搏)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各类传导阻滞)。但其核心病机,依整体辨证(包括心脏整体、循环系统整体及机体整体态)多为阴虚阳损、营卫失调、络脉瘀阻。阴阳平衡的自稳态调节失控,如泵血、收缩、血供等,而非单一的兴奋、起搏、传导的“电路”障碍,治疗当遵生克制化、亢害承制,“谨察其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动内源性自我调控机制,以达复脉定悸之目的。所以炙甘草汤既可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也可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还可以治疗西医药物治疗无从下手的快慢综合征(既有窦性心动过缓又有快速房性心动过速),慢快综合征(既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又有快速房颤)。炙甘草汤从整体调控、多靶点、多层面的治疗,可充分展示“快慢皆治”的双向治疗心律失常的中医药特色。
  p4 q5 w$ d; |: h; q  d. O7 C  }) [9 g$ b3 a& `7 w8 P
这恰如《经方实验录》“炙甘草汤证其三”所记:“按本汤证脉象数者居多,甚至百至以上,迟者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汤之后,其数者将减缓,其缓者将增速,悉渐近于标准之数。盖过犹不及,本汤能削其过而益其不及,药力伟矣。”时代所限,虽无心电图佐证,但心率快慢的标准与当下完全一致,足资参考。& v$ X6 c* {. P1 i  {4 [. a" W
/ V) \0 S% ~" K  Y( R
炙甘草汤应用脉证:1.心悸、怔忡、胸闷、气短;2.乏力、倦怠、消瘦、虚弱;3.面色无华、口干、便约不畅;4.苔薄少津、质嫩或光红、裂纹;5.脉结、代、促,三五不调,虚、细、弱,寸脉不足等;6.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有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2 b% b8 w4 e& A, M. b+ V& m, P
' `2 B7 i' W* ^* n5 ?
一般应用剂量及煎服法:炙甘草15g,生地黄30g,桂枝10g,麦冬15g,党参15g,阿胶10g(烊化),麻仁12g,生姜10g,大枣10g。以黄酒100mL加水泡40分钟,将两次煎取药汁,稍浓缩后分三份,各约50~70mL,分早、中、晚3次服用。
# N, d4 E/ |% D. @# w& @: E9 M
8 L8 x$ }7 E8 h) V) s* r依病情需要,炙甘草可用至30~60g,但伴高血压、浮肿明显者除外。生地黄可用至60~250g,服后患者有便溏、腹泻,可加大黄酒用量至200~300mL(达到酒水各半)。
; b# T  b0 O$ Q2 _) e! |/ F0 e! v9 q0 P0 p+ h$ b) k; _- K) u5 h
从炙甘草汤的药物组成剂量比重(尤其生地一斤)来看,补阴津大于益心气,但“心动悸、脉结代”之心律失常多伴宗气(大气)虚陷、血瘀络阻(久病多瘀),可合用笔者验方升陷祛瘀汤(生黄芪、知母、党参、桔梗、柴胡、升麻、山萸肉、三棱、莪术、益母草)以益气举陷、祛瘀通络,以达更为全面的阴阳、营卫、气血、升降、制化的调整。+ l$ J% X4 u% H8 m: f6 N

; Z8 V! @# s8 s典型医案+ z: b  M& O4 T5 v6 d$ I
案一:永久性心房颤动(二次射频消融术失败)
  M. x) i5 p/ D3 H8 L7 V% U. k% y
李某,男,65岁,2017年6月19日初诊。主诉:心慌、气短反复发作2年,加重半年。患者2015年9月劳累后出现心慌、气短,查心电图示“心房颤动”,至某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10个月心房颤动复发。于2016年9月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术后15天复发。患者诉当时主管医师告之2次射频消融术失败,不宜行第3次射频消融术,建议行外科迷宫术,但患者拒绝。采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即口服华法林抗凝、倍他乐克控制心室率。第2次射频消融治疗后,心房颤动复发至今已持续9个月,多次复查心电图皆为心房颤动。既往史:2007年诊断为冠心病,前降支狭窄80%并置入支架1枚。刻下:近半年心慌、气短伴有乏力,活动后尤甚,劳累后胸痛、胸闷,夜寐欠安,入睡困难,眠浅多梦,纳谷尚可,大便每日1~2次,不成形,脉短滑、三五不调,舌质暗,苔白稍腻。* a6 y0 A' a/ w( O

! G# }. L2 \5 ^* m3 G# t$ [5 L西医诊断: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 [, A2 U* ?$ z* S" M
( a/ y, N$ U1 H6 j6 `7 u; V( C
中医辨证:阴阳两虚,气陷血瘀。
, _# t' |! J( z: ]3 I) k2 ?" G0 M# u& @' c
治法:阴阳并调,升陷祛瘀。8 V! ?& U) r* h6 I& Y, ^# |9 }8 {
5 ?) q6 W  R$ a
予炙甘草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味:炙甘草30g,红参10g,生姜15g,桂枝15g,生地黄40g,鲜地黄20g,火麻仁10g,大枣15g,麦冬15g,阿胶12g(烊化),法半夏30g,炒薏苡仁60g,黄芪20g,党参15g,柴胡10g,升麻10g,桔梗10g,知母15g,三棱12g,莪术15g,益母草30g,山茱萸15g。配黄酒100mL,泡煎。7剂,每日1剂,分3次温服。2 u' P& t6 t! b: _! Y; U: E
5 C- x- j( p( k( L/ u( z. }
6月26日二诊:患者家住外地,就医路途遥远,服用7剂中药后自觉症状有减轻,按方抓药,又续服14剂后心慌症状显著好转,反复检查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自诉“堪称奇迹”。患者仍稍觉乏力,睡眠欠佳,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胖大,苔白腻,舌下静脉迂曲,脉沉细滑。效不更法,在原方的基础上去益母草,加仙鹤草30g、秦皮10g、苍术15g。
6 O. E, {5 E7 L3 a9 F  n/ b. Y% l
随访4个月,患者无心慌症状发作,复查心电图仍为窦性心律。/ Y6 `( T' G0 P! U! ~! \4 {% c* D

# L% q: g; N. P& V' p  K. C按 永久房颤,指持续房颤一年以上,药物及射频消融无效者。该患者两次射频消融均失败。炙甘草汤燮理阴阳、育阴逐痹,合用升陷祛瘀汤,从阴阳、气血、升降整体调节,复方合治。方中突出生地黄用量,且使用部分鲜地黄,是取效眼点。据考,仲景所用地黄均为鲜地黄。( B  J% m' r% q2 a8 y3 x! p+ p
/ K) D" @  }2 u/ G
案二:永久性房颤、慢快综合征
' l2 s0 o1 x* B0 [( U( R# V
/ y& o/ A  ~; J4 [7 A% C' K) Y" z白某,女,61岁,2011年12月26日初诊。主诉:心悸、胸痛20年,加重1个月。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20余年,有永久性心房颤动,因心悸、胸痛加重而来诊。超声心动图示左房扩大,二尖瓣中度狭窄,伴中等量反流。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房颤律大于2.0秒的长间歇350次/24h,最长3.97秒,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1个月前住院,医生建议行二尖瓣换瓣手术及安置起搏器,但考虑到手术风险较大,患者拒绝此治疗方案,遂求诊于中医。刻下:心悸、胸痛、气短,乏力,步履维艰,纳呆,脉三五不调、细短,苔薄白腻,舌质暗。( p- Q( D+ x+ L& w: z5 K

+ f& W+ h5 J$ b/ n5 ~0 A: ^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永久性心房颤动,慢快综合征,心力衰竭。% J6 W/ a& Y/ ]; f  I& ~

  l- ]7 X6 _  t( N3 d4 M中医辨证:阴阳两虚,气陷络阻。' S7 _, J* q, a

) s9 `3 |7 b4 B; |, F治法:育阴逐痹,益气举陷。# k: G* t  p3 {* H4 B. q, E
! Z( D, n% F) j0 Z: {6 x- {
予炙甘草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味:炙甘草20g,生地黄30g,桂枝10g,党参15g,火麻仁15g,麦冬15g,干姜6g,阿胶10g(烊化),大枣15g,生黄芪50g,柴胡10g,升麻10g,桔梗10g,知母10g,三棱20g,莪术30g,鸡内金15g,生牡蛎30g,远志10g,石菖蒲10g,红景天30g,香加皮3g。另加黄酒100mL入煎,14剂。
9 v, \$ G& f  s& X+ |8 c4 A. a0 K$ A! z3 |, R
服药后胸痛未作,诸症皆减,偶自觉心悸,劳累后心悸气短明显。脉细短弱、三五不调,舌质淡暗、有齿痕,苔薄。考虑气短、乏力、难于行走等大气下陷证候明显改善,仍偶有心悸发作,于2012年3月25日后仍以炙甘草汤合升陷祛瘀汤益气养阴复脉、举陷祛瘀。
5 q5 t* {- p- D. P9 `) Z. Y% ^; }2 d/ ^% N, X# _* c+ q
守前方稍作加减服半年,患者胸痛未作,偶有心悸,程度较前减轻,乏力明显改善,可处理部分日常工作。脉细缓、三五不调。炙甘草加至30g,干姜易炮姜,加西洋参10g,另加黄酒100mL入煎。) u' g# e3 f, P% a

# j! C  j* H) v) O连续治疗近1年,患者乏力、自汗减轻,左胸部憋闷不适感加重,轻度盗汗,便溏,脉细微,苔腻微黄。上方去火麻仁,炮姜加至8g以温脾止泻,加瓜蒌30g、薤白30g、半夏30g以宽胸散结。
) z- N: z0 ]4 |% O- A" D
/ Z) t& q: m8 c2 ~3 s改服上方后盗汗减,左胸痛不适感消除,偶感胸中懊憹(恼),莫可名状,偶心悸,脉细微,舌质暗,苔薄腻。继续以原方巩固,加栀子豉汤(栀子15g、淡豆豉40g)以清热除烦。" e6 U$ L2 [' ]2 O
4 h  M+ _/ v# ]4 |0 B6 I' p
14剂后懊憹止,去栀子豉汤,守原方继服。
! e( S/ z# x4 g! O6 |  m) b" ]0 i8 z5 V
2013年2月25日间断治疗一年,诸症缓解。胸痛未作,阵发心悸明显减少,乏力改善(原举步维艰,出行需坐轮椅,现可步行1千米,平时可处理部分家庭事务及工作)。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房颤律,部分伴差传,室性期前收缩0次,大于2.0秒的长间歇共0次。
8 O7 W  Z+ y0 [2 q9 }$ N0 M/ c. g: v' L/ K2 s
随访8年,患者间断服用汤药,目前可正常生活,退休后返聘,可适应日常工作,胸痛未再发作,心悸症状不显,活动耐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 @, Y; Q# u" u8 j

9 _% C9 b! W3 ]; ?( R4 e按 该患者老年女性,有风心病病史,永久性房颤,室性期前收缩,伴多发长间歇,最长3.97秒,属于西医药物治疗棘手的慢快综合征,建议二尖瓣换瓣手术及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拒绝,转求中医治疗。以调理阴阳、快慢皆治的炙甘草汤为基础,合用升陷祛瘀汤加减,经治后室性期前收缩、长间歇皆消失,心功能逐渐恢复,可正常生活、工作。% s' W+ Q! L( ?6 }) x+ {# U5 r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8-22 16:47:37 | 阅读全部
【名医讲名方㉓】史载祥:升陷汤,益气举陷 ,神机来复
  A3 i& @" g: [+ M  E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2023-06-19 12:53 发表于北京# R8 H  a8 {+ N
图片
. j3 ~2 @0 t$ b/ u$ d' Q, j7 v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9 X2 L. A* q5 P. ]6 c5 M$ P4 l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s4 j3 q6 T( [" g
  Y0 a' O6 c4 }! u6 r6 a8 z
本期主讲者:全国名中医 史载祥9 i' d# M. g* |% q8 g- a
* V0 ?9 M$ [! z% T8 T' Z5 {  k
图片
  V1 b& P. l& {; {
9 V* m5 Z- C+ M) l2 I) I( a, L- C3 R6 F% O0 [- |
•张锡纯从补中益气汤方中选取黄芪、升麻、柴胡三味益气升陷的主药,加上知母和桔梗,创制了升陷汤。升陷汤从药味上少于补中益气汤,但其治疗范围却广于补中益气汤,实因二方立意不同。
  W+ i6 T/ ~8 Y1 }! M) z, r5 ?( r, C# \1 l0 t! |+ s& T+ v* b' ]
•在升陷汤的临床应用中逐步衍生、演变出升陷祛瘀、升陷温阳、升陷复脉、升陷愈消、升陷逐痹、升陷消癥、升陷生育等治法治疗内科疑难病及重症。临证多以升陷汤为基础方,遵“胸中大气”理论为指导治疗,确可达益气举陷、气立升化、神机来复之效。/ }* w  U3 h6 m, i' d

& s7 l3 D, K: H; R- j! H6 g$ O" A! Z5 C
) f& T) x# i7 ^0 C/ D7 U3 o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4 B7 M. [4 S$ b% s; h. T
8 B' N3 q! l4 n5 P1 W: E6 A3 F
当下,我国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代谢疾病等死亡率占总死亡率92%,从中医辨证角度看,气机虚陷是这些疾病最重要的核心病机之一,用升陷汤加减辨治疗效显著。现就升陷汤之传承、功效及应用经验分述如下。
3 p1 ?/ L( Q3 G6 E8 }* ?( u7 ^" [
5 _: @& W$ O! L; q& [9 h. f“大气下陷”渊源
$ C* q, f4 x( O. D- b! v
5 \  i7 W, x- c8 ~  K升陷汤出自中西汇通派医家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该书被誉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书中所创“胸中大气”学说是张锡纯传承创新最突出的成果之一。其所述之“大气”,实为《黄帝内经》之“宗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写道:“至大气即宗气者,亦尝深考《内经》而得之。”亦基于《内经》“少火生气”,提出:“此气既由少火发生,以徐徐上达。培养于后天水谷之气,而磅礴之势成。绩贮于膺胸空旷之府,而盘踞之根固。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夫均是气也,至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依据《灵枢·客邪》“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提出“大气不但为诸气之纲领,并可为周身血脉之纲领矣”,“则大气之关于人身者,何其重哉”,大气虚陷则诸疾丛生,尤其呼吸及循环系统疾患更为多见,可见“百病皆生于气”之言不虚。- B( u- `2 s* \- M7 ]8 [+ ^' L

8 A+ ~0 c0 w1 e: q# {* @- `, l+ |大气下陷病因及脉证5 Q7 d$ z; q# p% a  p0 ^
9 G- w+ |4 u, r/ J  k1 ]
大气下陷的成因,《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其证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又提及“或气分虚极自下陷,种种病因不同”。结合现代临床可概括为外源性病因和内源性病因。外源性病因包括:1.过劳,熬夜;2.饥饿少食,饮食不节;3.严重创伤大失血,大手术后;4.严重感染后(包括病毒、细菌等);5.久服破气药及过度放化疗后。内源性病因包括:1.先天不足,禀赋素虚;2.心肺脏器功能受损;3.慢病久泻,消化及吸收功能障碍;4.惊恐,严重精神创伤(“恐则气下”)。
0 z: B2 Y+ O3 y+ A4 |" c# u+ Z* _+ i0 n4 V: U7 |
症状可见:短气,上气与下气不能相接续;乏力,肢体酸懒,精神昏聩,脑力心思,为之顿减(健忘);咽干,口渴(津液不能随气上潮);时作寒热,自汗,内脏下垂,崩漏,倒经。舌脉可见:舌胖大,有齿痕,淡红或暗紫,苔薄白,脉沉迟微弱,关前尤甚,或六脉不全,或三**调。* R. Y5 S8 r$ E$ p

* J+ R" r! h+ F% u1 x另结合现代临床心、肺功能检查及理化检测,如血氧饱和度、呼吸通气弥散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脑钠肽等相关结果均可作为参考。7 b" C  p* y9 O: I" a
7 G$ e/ Q$ H; @5 {& X
升陷汤方源与传承
, Z1 Q) Y* K7 o, t  c3 c% O9 k% }
8 q# _, i9 J3 Q张锡纯创制的升陷汤,即为治疗大气下陷证的代表方剂。世人多知升陷汤化裁于李杲的补中益气汤。笔者认为本方滥觞于张仲景的薯蓣丸。《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谓:“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方主之。”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由于本方叙症甚简,而药物却达21味之多,在张仲景方剂中是仅次于鳖甲煎丸的。由于薯蓣丸证之复杂性——“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因此治疗上需要气血双补,脾肾同治,滋阴助阳,扶正祛邪,所以其方药配伍也多重交叉,包含了“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的炙甘草汤及治疗虚劳病的小建中汤、肾气丸等各方。方中甘草、桂枝、麦门冬、人参、地黄、阿胶、大枣是炙甘草汤去麻仁,生姜换干姜,生地黄易干地黄而得;桂枝、甘草、芍药、大枣体现了小建中汤的组方;地黄、薯蓣、桂枝、茯苓体现了肾气丸组方。更有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养血、理中汤温补脾阳等机理蕴含在内。总而言之,可以用气血阴阳双补、扶正祛邪兼顾而笼统言其功效。* N0 F" o$ n( Y3 ?: v

  T3 S$ Q8 I, X3 O2 C而到金元之时的李杲,舍去薯蓣丸庞大芜杂治疗“虚劳诸不足”之法,单取脾胃一途,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将大队碍胃的养血滋阴药物去除,加上峻补益气的黄芪及升阳举陷之升麻等药,化裁为补中益气汤。该方药物组成的70%取自薯蓣丸,等于是从其治疗全身脏器多发虚损的“大而齐”的治法,改为专治脾胃气虚的“专而精”的思路。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升发。他说:“《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脾胃论·卷上》)因此,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陷即为病。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名为“补中益气汤”。该方是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使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设立。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下者举之”“劳者温之”的治疗原则,以调补脾胃、益气升阳而立法。李杲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唯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h' ~% h' s4 [7 Y
0 s4 k9 M$ {! O9 D. c* g: r
张锡纯在此基础上,从补中益气汤方中选取黄芪、升麻、柴胡三味益气升陷的主药,加上知母和桔梗,创制了升陷汤。升陷汤从药味上少于补中益气汤,但其治疗范围却广于补中益气汤,实因二方立意不同。补中益气汤专攻于脾胃气虚,但升陷汤所升举的“大气”,除了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气外,还有肺呼吸之清气。而“大气”的内涵不仅比脾胃之气更广,其作用范围和重要性也要大于水谷之气。
- V8 _+ K& ~  C
! ]" u4 h. c9 t$ ?升陷汤秉承《素问·至真要大论》“下者举之,结者散之”的治疗原则。《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升陷汤,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唯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其实《神农本草经》载“知母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明言知母有益气作用,因此其在方中不仅仅是凉润以制约黄芪之热的用意,其本身也有益气的作用。3 U* M+ C' J+ j7 d# h
$ w/ w* H) n( H& a7 n4 \, u, a
升陷汤主治与应用6 f' \* ?# r9 z  m
4 J. I* Z- m' A1 G! ^* u$ w. u1 {; }
张锡纯所创升陷汤由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升麻3g、桔梗4.5g组成,治胸中大气下陷,气分虚极下限者酌加人参,或再加山萸肉,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疼痛者,酌情加大升麻用量。张锡纯依大气下陷兼心肺阳虚、气分郁结、脾气虚极诸证,分别以升陷汤为主衍化出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及醒脾升陷汤。所治疾病之临床症状,除前述脉证以外,尚可见“有肢体萎废者,有食后易饥者,有二便失禁者,有癃闭身肿者,有张口呼气外出而气不上达、**突出者,在女子有下血不止者,更有经水逆行者,种种病状实难悉数。”
- R1 D. R& N8 n% b/ z6 t2 r3 h+ @/ t0 s. Z: g/ ^1 d. }( {
升陷汤所主治病种,在现代临床可见于呼吸及循环系统多种疾患,如呼吸功能低下、衰竭,低氧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肺不张,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扩张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心房纤颤,以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包括新冠病毒感染转阴后出现的心悸、乏力、失眠、心律失常等。
3 B' Y* C) x- K& \* \& U: c( m  o& i' c! ^6 T* P3 I% z% W, b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对升陷汤应用略有体会,现举例如下。
) l, H" I) ^8 ^& C  o. w
# ]9 \7 k/ x0 G4 m. P0 P/ _案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绞痛
' l/ f7 |0 Z% h. r- P2 |* }1 w/ w, i* j" ~, G! e3 x9 P8 ?
沈某某,男,48岁,2002年7月18日初诊。患者2002年3月因心绞痛频繁发作而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术中顺利,术后规范服用抗凝血、抗心绞痛药物,症状一度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近1个月来,心绞痛再次发作,且发作次数较频繁,服用抗心绞痛药物效果不显。刻下:胸闷、心前区疼痛,动则加剧,发作时伴胸骨后发痒,心悸,气短,自服速效救心丸后可减轻。舌暗、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示:ST-T改变,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g' L& X- K& R' D

+ Q7 R# z7 T# j7 U3 T" m( L2 {诊断: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绞痛(气阴不足、大气下陷、血瘀络阻)。. s+ E$ _* M6 `- u6 G

2 R( k4 f/ f2 u) z( e1 S7 C处方:生黄芪25g,知母10g,桔梗4g,柴胡10g,升麻4g,西洋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三棱12g,莪术12g,生牡蛎30g,山茱萸15g,十大功劳30g,北五加皮3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3 F& [* [+ ~6 ^
+ W' B6 D! [( K& r" c7 r/ j
用药7剂,症状明显减轻,14剂后已停服速效救心丸,30剂后诸症消失。+ Y& l( j3 j' I3 Z9 H

5 y  W& P( c- v: o+ \$ \( J. j拟用巩固方:生黄芪20g,升麻6g,柴胡10g,桔梗4g,麦冬10g,五味子10g,知母10g,三棱6g,莪术6g,生鸡内金12g,山茱萸15g,生牡蛎30g,北五加皮3g。水煎服,每2日1剂。3 Q5 w: p2 H3 i& G$ _* T: x
" u2 R' b: V- Q8 w
前后治疗3个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9 H% Z! l+ l3 x! u* ]; h) w) s7 f5 X. L8 p  Z  T
按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有1/5左右的患者仍可发生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和心绞痛。如何防止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已成为困扰现代医学的难题。《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早已提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人脉阴弦故也”。可见大气虚陷、血瘀络阻者,在行冠脉支架术后虽可有效改善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血供,但冠脉微循环改善往往有限,心肌组织水平的血供仍未恢复。故治疗宜以升陷汤、生脉散益气升陷,养阴活络;三棱、莪术、生鸡内金活血祛瘀,改善微循环;山茱萸、生牡蛎“收敛气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加”(《医学衷中参西录》);佐以十大功劳、北五加皮清热养阴。综观全方,益气举陷,祛瘀通络,药证相合,故收全功。
6 |( c. n$ f% g9 W0 E( O  n
) F7 @0 K- z0 b; H+ s6 _; R1 Z案二:肺不张8 j" O( A) W! {3 A$ W3 g9 o/ i" I9 D

6 u+ y9 R: E* l  x; x李某,男,71岁,2002年5月15日初诊。主诉:胸闷、气短2年余。患者于2000年4月经**X线片、CT等检查,诊断为左上肺叶不张。患者于2年前曾有外伤史。诊见:胸闷、憋气、气短、活动后加重,口干,夜寐欠佳,每天睡眠3~4小时,梦多,夜尿2~3次。患者自述左下肢浮肿长达10年,皮色暗,右足亦时有浮肿,舌淡暗、苔白,脉弦。检测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生化指标正常,血清甲胎蛋白阴性,C反应蛋白阴性,心电图基本正常,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提示“左上肺叶不张”。
1 X' u: j9 ~  h" b: s  `8 D4 h1 W5 }: ?8 @: D7 T' z, I3 b" a6 p
诊断:胸痹(大气下陷、络脉瘀滞)。6 S, y. M* h$ F3 p; E

" m8 ^! p, u- q4 a1 B! q治法:益气升陷,活血通络。2 P# c" y3 |: a" ]

; }' ]% m" `$ M5 W( V) p1 C处方:生黄芪10g,知母10g,桔梗9g,柴胡10g,升麻6g,党参10g,生牡蛎30g,山茱萸15g,炒酸枣仁30g,三棱12g,莪术12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 V1 \' P" f# f: P! q9 d4 O; ^! Q4 l6 q' l3 a' r. z% T
二诊: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下肢水肿渐消,活动后仍感胸闷、憋气、气短,舌淡稍暗、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原方黄芪加至30g,并加益母草30g。14剂。! @- B& v+ w3 ^
- ^; w0 X+ F; w- R9 \- k3 `
三诊:患者剧烈活动时胸闷、气短,下肢浮肿消失,略感口干,脉短滑,原方加麦冬10g、炮穿山甲珠10g(冲),加减治疗4个月,症状消除,做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提示肺部正常,肺不张消失。$ _" A2 b0 Q9 q5 r% h& m% X$ n
+ @; i$ r- j% z& K
按 患者表现为胸闷、憋气、气短、动则加剧,**X线片及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提示为左上肺叶不张,根据其症状体征,当属胸痹范畴,辨证为胸中大气下陷、络脉瘀滞,故以升陷汤益气升陷;加生牡蛎、山茱萸收敛元气,三棱、莪术祛瘀通络,酸枣仁汤养血安神。诸药共奏益气举陷、肺叶复张之功。6 P; s# b7 f# e- H

: [" |3 I0 |. f& V1 ~案三:新冠后房颤加重案
+ @" q& y% ]$ l' T8 Z9 Z: u4 l
) b/ C& f0 S. v8 X& N8 m- J( r王某,女,79岁,2023年2月20日初诊。主诉:心悸3年,加重伴胸闷、失眠、乏力3个月。患者3年前出现心悸,诊为房颤,目前口服利伐沙班片,其间房颤偶发,3个月前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心悸加重,房颤每周发作1~2次,每次持续十几分钟,伴胸闷、失眠、乏力、气短,步行二三十米即气喘,就诊时由家人陪同坐轮椅进入诊室。盗汗量大,每晚需更换衣物1次,晚上11点入睡,半夜2~3点醒,醒后难再入睡。自觉傍晚时分下肢皮肤略饱满,尚无明显浮肿。胃脘痞满,大便每天1~2次,便黏。舌淡暗,苔腻胖大,脉虚大,左寸无力。既往史:高血压10余年,平时血压150~160/50~60mmHg。目前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 每次50mg,每日2次,托拉塞米每次5mg,隔日1次,西尼地平每次10mg qd,每日1次。糖尿病史30年,目前空腹血糖7.1mmol/L,糖化血红蛋白5.9%,具体用药不详。
& a; J9 w2 m, L/ l  n% N6 B8 K* b1 Z6 Z4 D8 h& H/ U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房颤)、高血压病、糖尿病。
5 u2 @3 P  K6 a; F; ?* a/ e4 k
" r4 B; P7 ]2 o' H+ a4 J中医诊断:心悸、消渴(气陷血瘀、气阴两虚)。3 d# D& w; _% N: E4 O( A* ]- A
% T: T/ w6 W/ _7 n& n5 O
治法:益气升陷,养阴复脉。- N4 a3 j1 q9 h5 {# h4 U4 @
0 o. w  i. n/ D; p- j
处方用升陷汤合三甲复脉汤加减:黄芪30g,知母15g,升麻10g,桔梗10g,柴胡10g,三棱10g,莪术10g,益母草30g,山茱萸15g,龟甲15g,煅牡蛎30g,鳖甲15g,炙甘草15g,生地15g,麦冬15g,火麻仁5g,阿胶8g,白芍15g,枳壳10g,炒白术10g,陈皮10g,防风10g。7剂,水煎服。
) J0 o6 ]2 f: Y3 }% n) q, [7 V7 h# A' k# Z% L
2月27日二诊:心悸、胸闷好转,房颤未发作,盗汗减少,夜间已不需更换衣物,睡眠改善,早醒时间由原来的凌晨2点延后至凌晨4点,乏力、气短改善,运动耐量增加。舌暗苔腻微黄,脉弦大。上方去阿胶,加全瓜蒌15g、薤白30g、当归10g,加龟甲至30g,生地至30g。14剂,水煎服。
$ f& b! v7 {& B7 o: T( A" w& `7 p9 C0 c' A. x
3月13日三诊:诸症进一步改善,近2周房颤未发作,胸闷、失眠、乏力、气短进一步改善,前方加减再进14剂。
) Y6 p; Q2 h: t- g7 Y  h: \/ l5 }
3月27日四诊:房颤近1个月未发作,胸闷未作,眠安,可步行数百米无明显气短,前方加减再进14剂以善后。
6 i, [( z; |, M& w% e1 ~
: `/ T; e6 \3 v3 }, V% D按 临床中常见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心悸、胸闷、失眠、乏力、神疲等表现,尤其在老年基础病基础上叠加新冠病毒感染,则大气虚陷更为突出,阴津亏损,血瘀络阻。正如本案老年女性,既往房颤、高血压病、糖尿病,其素体有气阴不足之本,感染新冠病毒后,疫邪内陷,邪气稽留血脉,血瘀络阻而成痼疾,故以升陷汤合三甲复脉汤加味合治。( M! b7 R/ ]' y" x# w: Q) h9 T" @. k

0 K% n7 `  L2 n  q笔者在升陷汤的临床应用中,依大气生成、虚陷的病理生理,并结合气血、津液、阴阳辨证,又逐步衍生、演变出升陷祛瘀、升陷温阳、升陷复脉、升陷愈消、升陷逐痹、升陷消癥、升陷生育等治法治疗内科疑难病及重症。临证多以升陷汤为基础方,遵“胸中大气”理论之“大气不但为诸气之纲领,并可为周身血脉之纲领”为指导治疗,确可达益气举陷、气立升化、神机来复之效。

点评

用药如神 中西合璧 北京的北三环,有一条樱花小街。这条再普通不过的道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白发老者,骑着自行车呼啸而过。他叫史载祥,深耕的专业,是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中医的世界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3-16 14:23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3-16 14:23:59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8-22 16:478 B# Z" C3 J, l2 j0 T4 z
【名医讲名方㉓】史载祥:升陷汤,益气举陷 ,神机来复' e& q( N- F5 o$ [. i7 I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2023-06-19 12:53 发表 ...

  h1 }2 N: O: Y% w0 X# V0 c9 H用药如神 中西合璧
- u1 p2 |& W/ u* P5 L; Q/ [北京的北三环,有一条樱花小街。这条再普通不过的道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白发老者,骑着自行车呼啸而过。他叫史载祥,深耕的专业,是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中医的世界里,心血管疾病和血瘀证密切相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衃血、恶血、留血等记载,后世围绕瘀血又有诸多阐述。史载祥创新性地总结提出内结之血、污秽之血、离经之血的“瘀血三论”,在学术圈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临床工作中,以中医的原创性思维去解决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是史载祥用57年医者生涯去摸索的答案。而在白衣执甲前,他还曾有过另外一个梦想。少年的史载祥曾认真想象过,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他的祖母出身于滕县著名的“北门里黄家”,是“滕县第一支笔”抗日救国书法家黄以元的妹妹。幼时的史载祥,常跟随祖母穿过深宅大院,在黄以元的书房,看着这位舅祖父写字、作画、吟诗,于是小小的种子随即萌芽。再长大些,他开始尝试作画,水墨、水彩、油画、板画均有涉猎,乐在其中。然而世事变迁,他成为了一名医者,那绮丽的画家梦从此深藏,只在赏画时流露出神往。史载祥热衷于用中医经典思维进行中药研发,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国准字号——晕可平。而用药、用方上极度的严谨和自信,实则来源于史载祥过往的一段经历。在自己的生命走入危境时,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上世纪70年代,史载祥曾因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大出血,呕血便血,出血量惊人,最终因无法止血被下了病危通知。他的大哥专程赶去医院,要亲自为他做手术止血。史载祥思虑再三,决定再搏一把,他为自己开出了一剂药方,以白及、阿胶、三七、生大黄加新米熬成的粥油制成胶冻状吞服,服药不到24小时,大出血竟神奇的止住了。后来,这款被称为“黄白止血凝胶”的药物,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大显身手,为许多激素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迅速止血,其功效被写入《SARS相关诊疗研究》一书中。 史载祥为何如此与众不同?还要从他的流派——章朱学派说起。章朱学派曾被称为“中医的改革派”,是著名中医学家章次公、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及其门人创建和传承的一个现代中医流派。朱老首次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主张”,倡导“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而史载祥在老师的影响下,也最终走上了中西医结合之路。在跟师的14年中,朱良春倾囊相授,史载祥收获的不只是医术的精进,还有改写的命运。1978年的初春,消息闭塞的南通小城,史载祥的妻子外感发热,老师朱良春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家中,坐诊开方。紧接着又急切地告诉徒弟,“北京要招中医研究生了。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你基础较好,又跟了我多年,应该积极抓住机会,争取深造,对事业或有更大发展空间。”在师者的托举之下,史载祥考入北京,成为中国第一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生。自此,天高海阔。老师朱良春,则继续论学术、治恶疾。彼此的沟通,无不围绕着救治与遣方用药。此后数年,史载祥躬身前行,率先证实了大蒜的有效成分扩张血管的作用,并引来了国际关注。1993年,他的相关事迹被写入了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如今,大蒜素早已可以人工合成,含有大蒜素成分的药物也已成为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而史载祥仍一路向前,主持制定了《2010年血瘀证诊断标准》,写就《活血化瘀方药临床使用指南》,并和陈可冀院士共同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血瘀证专著《实用血瘀证学》。近年来,他创立的升陷祛瘀理论及系列方药,又成为治疗疑难危重病的重要途径。史载祥犹记得恩师朱良春所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对于未来,他仍有愿景,当代中医的使命,就是要解决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纵然华发满头又何妨?那一颗心灯仍愿为患者、为弟子照亮。& z3 u, |1 h9 E& T5 B2 \* l
人生最精彩的,莫过于坚持了本该坚持的。新春来临之际,愿你我眼中永远有光,双手托起小家健康幸福,力量汇聚于大家国富民强。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