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医是道,是医道
封志强 发表于:2016-10-19 17:45:2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390
   中医是道,是医道
《黄帝内经》曰: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帝曰:善。……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素问·著至教论)这里明确指出:中医是道,是医道。这应当是中医的正确定位。

9 B5 s# W! Y, y2 |# g
何谓道?《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阴阳是中医的基础理念。“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何谓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25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势成之。”(《道德经》5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21章)“容”和“蓄”同意,大德所“容”所“蓄”之“物”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是恍恍惚惚,恍惚中有像、有物(症像、病物)。“道”字拆成两部分即为“首”和“辶”,首,即人的头脑,人的头脑随物、像的恍惚而走动,辨“像”、识“症”。在窈冥之中寻找“精”(病本),并能找到“信”(病机)即通向病本“信使”,即打开病本的“钥匙”。“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道无鬼神,独来独往。”(素问·宝命全形论)。
中医在似此似彼、真真假假、恍恍惚惚之中辨“像”、识“物”,把握病机。例如,某女,17岁,肆食生冷,积聚乃生。血瘀冲任,伤及胞宫。寒从热化,局部生热,虚热上浮,鼻头、耳轮红,躁动碰墙,一派热像,然而,着衣厚于常人,手足凉,表明是假热之像。鸠尾至阴交穴一线及肓俞穴硬疼,是痰血积聚之实证,然而,气短神疲,骨瘦如柴,此大实有羸状。此例真寒假热、假虚真实,寒热错综,恍恍惚惚。以仲师“大黄蟅虫丸”为主方,得以痊愈。再如7.1案,面色黄白。卧而无力翻身。腿丝毫不能抬起,小腿肌肉萎缩,上肢也痿弱不用,一派虚像。然而,按压腹背四肢穴位,几乎诸穴都疼。大便不下。断定是假虚真实,泻实而愈。再如,某女,79岁,农民,脚脖子疼是“苗”,是表象,“根”在腹,不拔根,只割苗,苗更旺,以致再贴止疼膏无效。又如,王某,男,35岁,省三院医生,见风肚疼,李某,男,38岁,怪汗,见风、食凉、卧床闭眼,均出汗。再如,某女,50岁,全身不适。多家医院检查结果是: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肾有些问题,但是说不明白,吃药无效。右眼有白外障,接近瞳孔。和平医院说:要换眼角膜;省二院说:没事。给了点眼药水。莫衷一是。以上所举可谓“虚虚实实、恍恍惚惚”,“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全在医者如何把握。
面对病体“模糊”而“恍惚”。医道之“首”随之而“辶”恍惚应对。“阴之与阳,异名同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补气的黄芪五倍于补血的当归,方名“补血汤”, 在“窈冥”之中获得其精(病本),找到“信使”,把握住病机(5.15痰喘、5.17漏下)、灵活应对,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等。
   “东郭子问于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西医也有道,也是“恍兮惚兮”。否则,那么庞大的科研队伍在干什么,还不是在“恍兮惚兮”中寻找他们想要的“物”吗?然而,却不知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40章)的道理。比如2.2案,患者胸、臂疼痛,甚至夜间疼醒,仪器检测结果:正常,没有病。又说是肌肉痛,或者是心理作用,也不能定论,以“肺疽”治愈。再如2.3案,吞嚥有碍,双关不见,便如羊粪,医院检查是胃炎,按噎嗝治愈。又如2.10案,西医诊断为“胃痉挛”,服药又添新病,以“虚劳里急”治愈。以上实例说明,西医面对患者有时也是“恍兮惚兮”。“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素问·六微旨大论)许许多多的病西医仍然搞不清病因,其治疗也只能是模模糊糊试着来。百多年来废止的西药比常用的500味中药还要多。这些都是西医清清楚楚科研出来药品,结果,不得不稀里糊涂地废掉。西医今天的困局,在于其不认道、不遵道。
; h" U' S$ \! Q2 x9 i6 |4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