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李同宪先生: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曹东义 发表于:2023-4-26 09:15:4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466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1、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从明万历年间中、西医汇通开始算起,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3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许多著名中医主动倡导中西医汇通,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提出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一批西学中高级医学人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结合及证实质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困惑与迷茫的氛围随处可见。学者们有时感到步履艰难,颇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也予示着新世纪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新时期的到来。
2、证实质研究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证这一概念来源于辨证论治。虽然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内经》,而张仲景把它具体结合于临床,应该说实践性很强的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奠基的。但是《伤寒》、《金匮》中对病、证、症没有明确区分。由于学派、历史原因及临床需要的不同,目前通用的八种辨证方法对于证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中医界长期以来对症、证、病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把“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概念是时代对旧词赋以新意。由此可知证的概念从《伤塞论》开始就没有明确,而且随着时代、学派、临床需要的变化,证的含义在不断变化。40年来对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研究者们认为:"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中医证实质研究必须来一个理念上的清理”。
    再者,给证下个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与西医的诊断单元“病”属同一范畴,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同样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至今尚无公认为美满的定义”,既然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对疾病难以下定义,即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难以表述疾病的本质,那么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来表述证的本质,给证下个定义就更困难了。虽然病和证没有公认完美的定义,但并不妨碍对具体的病如肺炎、急性腹膜炎……和具体的证如痰热壅肺、热实结胸……有公认和确切的定义。所以证实质的研究必须具体到某个系统,某个学派、学说中对具体的证本质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成功。
3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研究中,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主要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现代感染病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在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范围内,证态有以下特点:
1)证与相应的病理状态具有可相融性,即他们的临床表现、病机、病因、病性可以相融、沟通或基本相似。如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感染状态(包括急性腹膜炎)、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状态、痞证与胃肠道感染状态、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及感染等……。
2)用证态可以解释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相应病理状态之间的演变关系。如:痞证,大柴胡汤证(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中医认为下之太早(西医认为误用导泻)可以引起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继续演变(局限化)为太阳蓄血(盆腔脓肿)。这种演变关系分别符合中医学及西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实践。
3)证态能够解释证与证之间的鉴别诊断与相应病理状态之间的鉴别。如中医认为热实结胸证应与痞证、小结胸证、大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热入血室证相鉴别,与之相应的是:急性腹膜炎应与内科急腹痛、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相鉴别,而且其鉴别要点基本一致。
4)证态必须能用相应方剂予以验证。如泻心汤能治疗胃肠道感染,大承气汤能治疗肠梗阻,大陷汤治疗急性腹膜炎,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证态是一个诊断、治疗单元而不是单一的诊断单元。《中医证候规范》把证(证候)作为一个诊断单位,与《伤寒论》中的证是有区别的。
5)证态新概念使原来的证与病理状态的外延及内涵都受到制约或扩展,形成新的内涵及外延。如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系统感染状态相融合后,小柴胡汤证的范围仅限于肝、胆、胰系统的亚急性、慢性炎症,其他如“耳前后肿”、“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治疗就不归属柴胡汤—肝、胆、胰感染证态的范围。另一方面,用证态理论指导治疗急性胆囊炎时,除用抗菌素外还要考虑到对肝、胰甚至Oddi括约肌的状态及调整,形成了新的治疗概念。
6)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败血症的早期;血分证是败血症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用它可以指导对各种感染病的中医治疗,如对流脑可用以上证态演变关系进行诊治:上呼吸道感染期即卫分证,可用银翘散加减治疗;败血症期可用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脑膜炎期可用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加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等治疗,从原则上不会失误。其他感染性疾病都可按证态概念重新分割组合。
4.  证态新概念的意义
1)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患者就诊时展现在医生面前的是这一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即某种病理状态(包括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化验结果等),中医则称为证。证态是可变的,证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证态只是指临床上最常见、比较集中、相对固定的状态,这也是需要医生处理治疗的状态,所以证态更贴近临床,更具有可操作性。
2)证态新概念对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对证治药动学的研究,对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对于方剂的开发与研究都会有推动作用,也会得到以上研究成果的支持。
3)现代医学认为 从健康到疾病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中间状态,即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这些有证无态或有态无证的中间状态,随着具体证态新概念的确认,可能成为完整的证态并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证态新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各具体证态概念的确认,也许会发现,我们研究的不是证本质,而是超越证的一个新概念——证态,证态是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9 _5 `7 `, y! \  x( x! B0 C* \# ]3 _%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29 06:07:08 | 阅读全部
      感染病中的水电解质紊乱与外感热病中相应证的融合
+ W4 u0 |; g. u水电解质紊乱是感染病中经常发生的病理过程,感染发热、出汗、呕吐、腹泻、使用发汗剂以及第三腔隙积液是常见原因。中医外感热病学,特别是《伤寒论》中关于发热、出汗、呕吐、下利(腹泻)以及误用汗、吐、下、火劫诸法引起的变证、坏病等疾病过程中也必然包含着水电解质紊乱,只是没有象西医那样把水电解质紊乱抽出来专门论述,因此增加了相互融合的困难。在《伤寒论》中许多条文描述了汗、吐、下之后出现的临床表现与水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表现相一致,演变过程相一致,现代临床治疗研究及药理研究证实相应方剂具有调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作用,为中、西医在水电解质紊乱方面的融合提供了依据。- C% S) \2 l3 q: e/ _2 {/ y
    1、  剧烈呕吐、腹泻可使大量胃肠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量的不足以及钠、钾等电解质丢失和酸碱平衡紊乱;高热、出汗、使用发汗剂同样会引起失盐失水,以上原因都会引起低血容量状态。当循环量锐减时,通过神经反射及一系列调整作用,使交感神经兴奋、外周(皮肤、骨骼肌)和内脏(肝、脾、胃肠等)小血管收缩、缺血,临床上表现为心率加快,脉搏尚有力,尿量锐减,皮肤苍白、发绀,四肢发凉恶寒,四肢肌肉运动不利、拘急,胸、腹部不适、烦燥等症状,这是休克代偿期的表现。《伤寒论》中由于误用汗、吐、下或呕吐、下利之后出现的诸阳虚证,如20条,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21条、22条,脉促、胸满、微恶寒;29条,心烦,微恶寒,脚挛急,61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等都符合低血容量休克代偿期的表现。% x! m" F) h% x2 Y9 J! t' X
    当低血容量状态伴高血钠时,主要表现为口渴及“三少一高”:唾液少(烦渴、口干)、汗少(皮肤干燥)、尿少和尿比重高。严重者表现出精神症状及高热、昏迷(脑细胞缺水)。《伤寒论》中71、72、73、156、386诸条所描述的汗后及下利后出现的脉浮、小便不利、汗出而渴、烦渴等五苓散证;26、168、169、170、222诸条,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舌上干燥而烦,身热而渴、渴欲饮水数升,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参汤证都包含低血容量高血钠状态。
. K% N3 U, e4 k- J( G# ]      低血钠,低血钾往往与低血容量状态相伴发生,其临床表现依发病快慢及严重程度而异。急性钾、钠、钙、氯化物的丧失可引起肌肉痉挛,多见于腓肠肌和腹直肌。急性失钾会引起心率紊乱,如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严重者可引起肌肉无力,一般从下肢股四头肌开始,表现为站立不稳,无力易跌倒,直至瘫痪。若同时血容量减少10%~25%时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伤寒论》中29条述脚挛急(腓肠肌痉挛)用芍药甘草汤;64条,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心率紊乱)用桂枝甘草汤;65条,其人脐下悸(腹直肌痉挛、跳动)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枣汤证;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的苓桂术甘汤证(中度失水,体位性低血压,低血钠,低血钾状态);160条,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低血钾性瘫痪)都与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状态相一致。低血容量低钠状态不仅见于呕吐、腹泻、发汗之后,也见于肝硬化、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引起的水肿、腹水、胸水等,两者同属排水障碍型低钠血症血容量过低状态。排水障碍型低钠血症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对水(不含溶质的自由水)排泄障碍,而使尿液不能充分稀释,以致血钠水平下降。. {  x# p& t/ U# M4 @1 a' c
除了以上临床类型外,失盐失水还会引起胸闷、胸痛、烦燥、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非器质性病变,与《伤寒论》中76~81条诸栀子豉汤证所描述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等描述相一致。1 O/ q' ]6 x$ ]8 O8 Y! c
     当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则会出现休克,《伤寒论》中诸四逆汤证具有休克早期向休克期进展的典型表现,如29、353、354、388诸条所描述的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塞,大下利而厥冷,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逆冷的四逆汤证;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的人参四逆汤证,其临床表现与冷休克一致。314、315、317诸条所述的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下利脉微,利不止,厥逆无脉等符合暖休克的临床表现。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符合暖休克发展为冷休克的表现。其他如“利止脉不出”,“汗止而发热”等都是机体严重脱水,胃肠道消化腺及汗腺停止分泌的结果,符合休克难治期的临床表现。中医也认为“今利自止,非属阳复,是利无可利而利止”,“吐已下断,并非阳复佳兆,乃无物可吐而自己,无物可下而自断,是为阳气阴液俱竭的危俣”。
# h2 Z) d& X  Y! P8 B; r" h1 V" x    2、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中西医的原则是一致的。中医没有输液技术,在降温等病因治疗(如白虎加人参汤)的同时只能采用经胃肠道补液的方式,其他如对症治疗及抗休克均有相应方剂。. J0 f2 q0 x! _0 G# {2 ^9 v4 Q, ]2 z
     轻度脱水,一般采用消化道补充。如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温病条辨12条所述的雪梨浆、五汁饮等相当于水果汁、葡萄糖水等。这些原则及方法与现代医学一致。" b1 N3 Q6 w% o, n+ b; p! P0 T
      中度脱水往往伴有低血钠、低血钾,即排水障碍型低钠血症低血容量状态,所用方剂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以真武汤为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真武汤中茯苓、白术、生姜有利尿作用。白术、生姜能增加胃液分泌。附子具有强心作用,配白术增加血液循环。白芍(赤芍)也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的功用。五苓散对水电解质代谢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说明这一类温阳化水的方剂是通过加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增加血液循环的运转功能及利尿作用共同完成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整,这与现代医学中利尿剂的作用机理不同。这类方剂既能通过加强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水盐吸收并通过增加循环及利尿功能治疗低血钠、失水状态,又能使第三腔隙的积液吸收并通过增加循环及利尿功能使第三腔隙的水液消退。所以这类方剂能够治疗排水障碍型低钠血症低血容量状态。
- ?  W0 K  a- j9 Y$ y     另外,中药均经煎煮服汤,有时加有糯米或米汤,在肠药的同时每日可经消化道补充500~1000ml液体。五苓散用法中尚有以白饮(米汤)和服,多饮暖水的记载,这都是经消化道补盐补水的方法。
- F2 r0 M  k4 ]2 H: l当休克发生时用诸四逆汤,诸四逆汤的抗休克作用报道甚多,参考下一节。
0 L# g6 @! U. P) g     其他对症治疗如芍药甘草汤对中枢性或末梢性肌肉痉挛及因痉挛引起的疼痛均有效果,栀子豉汤,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药物的解热、镇静、抗菌、发汗以及健胃助消化作用为本方治疗身热懊憹、胸脘痞满,以及虚烦不得眠诸证的药理学基础。$ |5 R/ l: H' V
. s! \$ z5 t) {4 l5 A* _
. r' s* R& ~;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29 15:38:54 | 阅读全部

( Q$ u4 f, X, e* p( ]  P% b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 C: [5 _1 E% R# ]
       
" I: o7 O: w* }7 h9 ?1、 中、西医理论体系与参考系 2 h- o) }* M/ S- d
经典力学建立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对运动的描述却具有相对性。要确定一个质点的位置,或者要描述一个质点的运动都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彼此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这些被选来作为“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波纹形。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真理性。”。当把参考系的概念引伸到医学领域时,中、西医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也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是相对真理,西医是相对真理,现代医学也是相对真理。病人是客观存在,患者就医时首先展现在医生(中医和西医)面前的是一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动态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此时病人只存在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分别使用中药或西药,同一病理状态消失,病人痊愈,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一状态所产生的不同表述,是因为对同一状态使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尽管参考系不同、表述不同,病人痊愈是一致的,说明中医和西医有内在的联系,可能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参考物。对病理状态(证)的表述,中医采用的参考系是脉象、舌象、症状和体征;西医采用的参考系是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检查,包括各种化验诊断、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及遗传学诊断等。可见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 z% f9 o+ z! }3 f. g. `! d, ^! O+ G
在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处于一定阶段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因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医务人员赖于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感受。体征是医生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中医和西医对于同一症状及体征的表述,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致的。例如:发热、恶寒、腹痛、恶心、呕吐、咳嗽、昏迷、瘫痪、压痛、包块、黑便、黄疸、红肿等是一致的;也有许多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医的痞塞、厥冷、脚挛急、脐下悸、身热不扬等,西医没有这类描述,但是可以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厥冷是指四肢发凉、脐下悸是指腹部肌肉跳动、脚挛急是指腓肠肌痉挛等。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可以对常见症状及体征规范化,这样中、西医有了统一的参考物,各个证态才能规范化,中、西医的融合才有可能。8 t3 y/ _! _8 i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已被许多学者论证。不可通约,按照库恩的说法,是指“能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因而在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是没有的”。就是说,二者“没有共同的量度”。没有用来判定其优劣的一组共同中性标准。从两种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看世界,得到的印象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西医正是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其理论体系都是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集合。“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最大的困难仍然是理论上的……首先是概念上的”。在临床医学范围内,诊断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疾病的诊断在概念的系统流易中形成,在判断的辨证中确定,在推理的绵延演进中告立。这个诊断逻辑过程及所遵循的逻辑原则中、西医是一样的,应当充分认识到的是概念的移易是在自身的概念系统中进行的,一般地说从西医的概念中是移易不出中医的概念来的,反之亦然。由于概念体系的不同,以致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对同一病人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

点评

2、中西医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 科学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当今各类科学、各门学科、各种技术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科学界如此,同属医学范畴的中、西医在本质上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4-29 15:39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29 15:39:19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29 15:38/ J' }9 H# Q4 G+ p0 N" K( ~
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 t$ g4 h2 y# n7 e4 C+ N
        / _9 m6 a+ @! {6 a
1、 中、西医理论体系与参考系

/ R" Y& `! L6 H$ g& T9 J% Q2、中西医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
/ P# F9 [6 i6 e8 D6 \% X/ u! ?科学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当今各类科学、各门学科、各种技术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科学界如此,同属医学范畴的中、西医在本质上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理由不融合,事实上早已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只是在理论即概念体系上没有融合。恩格斯说:一切差别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那么,在中、西医理论即概念体系之间是否存在中间阶段、中间环节?有无共同参考物?能否创造一个中介概念体系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成为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西医之间存在着中间环节、中间阶段,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证态概念体系是二者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能将中、西医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能使中医体系中的证与西医体系中的病理状态逐点融合,使中、西医的概念通过证态这个中介实现相互移易,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中,对中医外感热病学的主要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现代感染病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在《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一文中对证态的属性作了初步探讨,可以看出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成为中、西医的中介概念。在《热实结胸证再探讨》一文中论证了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内科急腹痛与痞证及小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与肠梗阻、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等,都具有相融性,这些证态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感染性急腹症。我们还论证了感染病中的水电解质紊乱诸病理状态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外感热病中的厥证,按照《伤寒论》的定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其实质是组织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其中寒厥诸四逆汤证与低血容量休克的微循环障碍时相变化一致;热厥与感染性发热一致;蛔厥与蛔虫梗阻胆道引起的神经性休克一致;痰厥与消化道积食、食物中毒一致;气厥四逆散证与消化道慢性疾病致营养不良性低血压一致。这些证态构成了一个中介概念体系,把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逐点沟通并融合。

点评

3、中西医治愈标准的重新定义 症状和体征也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中、西医的标准也不同。中医注重于症状和体征的消除,西医更注重形态学及可测量指标的正常。如扁桃体炎,西医把扁桃体摘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4-29 15:39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29 15:39:39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29 15:39
" g/ l- c0 L+ A2 _* U; e2、中西医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8 k/ X5 W+ S( I& I, Z9 f
科学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当今各类科学、各门学科、各种技术之间 ...
: M- m! j+ Y2 ?! j" I
3、中西医治愈标准的重新定义( V2 z2 P; T  r3 j2 b. s/ x
症状和体征也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中、西医的标准也不同。中医注重于症状和体征的消除,西医更注重形态学及可测量指标的正常。如扁桃体炎,西医把扁桃体摘除即认为治愈,而术后出现的咽干、咽痒、干咳、咽黏膜慢性充血等则不予考虑;中医则认为疾病并未治愈,而且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再如食道癌,中医药可使症状缓解,认为有效,西医则认为无效。所以,中、西医都有不足之处,都是相对真理。如果把治愈标准定义为:病理形态的消除、可测量指标正常、症状和体征的完全、永久消除,中、西医就有了共同标准,这个标准符合现代医学摸式。这个标准还能使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机融合,例如,对扁桃体炎的治疗,在手术前使用抗菌素或/和中医药治疗,手术后使用中医药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具有普遍意义。
; ?2 h% u" A3 N- r, X; v* Y$ ]! @; |' |; d  [3 l" _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 08:35:50 | 阅读全部
《伤寒论》中温阳化水法与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 O, P' e& {0 g- x- F1 R! W5 @/ ~
《伤寒论》中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具有温阳化水的功能,它们所治的病症及病机与某些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及病理机制有相通之处。这三个方剂的药物药理研究证明能够纠正这些水电解质紊乱,试析如下:, i, G( x; [( T# ^# `2 |5 O
1.《伤寒论》相关条文
4 U6 L6 I1 P: \, |3 z" T     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a( W1 L2 w+ ]6 `' J0 d     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技白术甘草汤主之。
# [4 z/ H7 I: S+ M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 K, ^+ @$ L) P     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i  [. }, B. }. \8 `
2.中医病机
2 C3 `6 I+ E9 J) l- o/ a      64条发汗后,其人心下悸,此因汗后心阳不振,水气上逆所致,用桂枝甘草汤。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为心阳虚的同时肾气动的表现。67条所述为伤寒误施吐下,损伤脾胃之阳致中虚,水气上逆而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在这种情况下“倘更发汗,伤其表阳,则变为动经,而身为振振摇,是与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相同,即真武汤所主也”。“苓桂术甘汤专取利水以健胃与甘枣汤有小异;甘枣汤其病轻,而欲停下焦者也;术甘汤,其病重,而欲停中焦者也”。  C- v4 s( m" t. {  d  |# H
      综合真武汤证各家注释,可知其病因是发汗后口渴,饮水过多,其病机是饮停中脘,同时又兼阳虚,阳虚不到亡阳程度。160条所述“伤寒吐下后…久而成痿”,则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证的进一步发展。正如喻嘉言指出160条“此即上条之证(苓桂术甘汤证),而明其增重者必致痿也。…两足必先痿废”。
8 |9 c8 E) l: S) e( m7 d      由此可以看出: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及160条所述…久而成痿,是有机联系的、由轻到重的病理变化过程,其病因是由汗、吐、下法运用不当,口渴饮水过多等所致。这一系列病变与某些水电解质紊乱的病因,病理机制是相通的。
  ~2 `$ C% s* F5 w" [3.病理生理机制: a! n! d2 V7 K& Q8 `% W
      发汗后脐下悸,即腹部肌肉不自主跳动,这与汗后失水,低血钠有关。汗后低血钠可因大汗后大量饮水引起。另外,反复发汗,汗液浓缩,汗中含钠量升高,也可引起失钠、失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的作用还可引起低血钾,这些离子紊乱是引起脐下悸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苓桂甘枣汤的适应症。0 J+ t, c; P: j0 S. @* @' ?
     苓桂术甘汤证为误用吐下后所致,呕吐、腹泻使胃肠液大量丢失,除失水外,还引起电解质丢失和酸碱平衡失调,在这样的病列中失钾甚为常见。当呕吐腹泻引起中度失盐性脱水时血容量下降,血压降至13.5KPa~10.5KPa时,则会出现疲乏无力及体位性低血压,即“起则头眩”。当低血钠发展到血钠低于125mmol/L时,会出现恶心、腹部不适的感觉,即“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当血钠低于115~120mmol/L时,则出现头痛乏力及感觉迟钝。脉沉紧也是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之一。这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在这种低血容量及低血钠的情况下“更发汗”,必然导致血容量的进一步减少及低血钠症加剧,并可使低血钾及酸碱平衡失调的临床表现显现出来,这就成为真武汤证。. L' L9 a, }7 W$ @
      真武汤证的病因是大汗后口渴,饮水过多或苓桂术甘汤证的病人“吐、下后更发汗”,这两种情况都会引起低血容量,低血钠及低血钾。当合并有碱中毒时或混合酸碱中毒时,可促使机体缺钾,缺钾更加重碱中毒而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碱中毒时,蛋白质结合钙的离解作用受到抑制,血清钙遂相应降低,可引起手足搐搦。由于低血钠、低血钾及低血钙的发生,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异常,因此出现全身肌肉痉挛,抖动或抽搐,即“身瞤动”、“心下悸”或站立不稳“振振欲擗地”的症状。当血容量下降,血压降至12KPa~10.5KPa以下时,则出现平卧时眩晕即“头眩”不能站立的症状。这是中度以上重度缺盐性脱水的表现,但还不到严重休克(亡阳)的程度。这是真武汤的病理生理基础。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及时纠正,迁延八九日,机体酸碱平衡失调及离子紊乱会进一步加重,特别是缺钾及碱中毒恶性循环得不到遏制,最终导致机体严重缺钾及低血容量加重,而出现虚烦,脉甚微,眩晕等休克的表现。严重缺钾则引起肌肉无力及瘫痪,一般从下肢开始,特别是股四头肌,表现为站立不稳、无力,随着低钾的加重,躯干、上肢肌力也明显减弱,这和160条所述“久而成痿”,喻嘉言补充的“两足必先痿废”完全一致。) T6 g4 N0 |2 L: y
     / c; ?% p  Z/ q% E5 e

点评

综上而知苓桂甘枣汤主治以大汗后低血容量低血钠,低血钾的离子紊乱为主;苓桂术甘汤则用于呕吐腹泻致低血容量,离子紊乱者而以低血容量为主,相当于中度失盐性脱水;真武汤证则用于大汗、呕吐、腹泻引起低血容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 08:36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 08:36:0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 08:354 P2 z, j+ u& o- k
《伤寒论》中温阳化水法与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
2 F- F- C3 Q3 G* B2 `9 s; z《伤寒论》中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具有温阳化水的 ...

1 c. X+ c* P# u7 `3 u 综上而知苓桂甘枣汤主治以大汗后低血容量低血钠,低血钾的离子紊乱为主;苓桂术甘汤则用于呕吐腹泻致低血容量,离子紊乱者而以低血容量为主,相当于中度失盐性脱水;真武汤证则用于大汗、呕吐、腹泻引起低血容量、离子紊乱并重且较上二证更严重或者伴有酸碱平衡失调者,为重度缺盐性脱水,但还不到严重休克的程度。2 Y2 L+ }4 K1 d: n  E  j6 S
4.药物药理作用
4 }2 _. S( w# W, [8 H6 J      (1)茯苓、白术均有降血糖作用,血糖下降可反射性地引起消化机能增加,胃肠蠕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吸收功能增强。桂枝有兴奋循环系统,加速血液循环的作用。共同作用可使胃肠道吸收功能增强,并将吸收入血液循环的各种物质包括水电解质加速运转和排泄。这是在古代没有输液技术的情况下,从消化道补充水电解质的治疗方法。甘草具有醛固酮作用可使水钠滞留于体内,并有升高血压,健胃等功能。另外,苓、桂、术有利尿镇静,调节心血管系统作用,所以苓桂术甘汤具有从消化道内补充水电解质,增加循环功能,升高血压,镇静等作用,故此可以纠正因呕吐、腹泻而引起的中度失盐性失水,低血容量状态。# @) x3 o+ Z+ l8 m! d
      (2)苓桂甘枣汤,是以大枣易白术。大枣含枣酸及大量环磷酸腺苷(CAMP)样活性物质,具有解痉、镇静、健胃、利尿、旺盛血行,缓痛等作用。每100g可食部分含糖61.6g,钾524mg;15枚大枣可补充钾约300mg,另含钙、镁等,不仅补充了部分能量,且补充一定量的钾、钙、镁。其次,白术的利尿作用不仅增加水的排泄,也增加钠、钾的排出,而对于钠、钾的排出胜于对水的排出,因此,当低血钠、低血钾时去掉白术而换以含钾、钙丰富的大枣,对维持离子平衡有重要意义。第三,以大枣易白术后,则利尿作用、水电解质的吸收运转功能较苓桂术苷汤差,这符合苓桂术甘汤以低血容量为主要变化的病理机制。苓桂甘枣汤则偏重于纠正低血钾、低血钠引起的腹直肌痉挛(脐下悸)。
# v! L9 X) R  v9 l# v/ T& Y     (3)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茯苓白术可促进消化道对水电解质的吸收,附子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比桂枝强的多,生姜所含姜辣素有增强胃肠道血液循环作用,芍药亦有调节胃肠功能作用,因此真武汤比苓桂术甘汤对水电解质的吸收运转功能更强大。其二,附子、生姜是四逆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机体微循环、抗体克、强心等作用。在胃肠道功能改善的基础上,可使血容量迅速恢复并改善休克状态;三,附子具有许多重要功能,附子中的钙可提高血钙浓度,有利于改善肌肉痉挛状态。芍药附子甘草汤是治疗肌肉痉挛的方剂,今去甘草仍有改善神经-肌肉兴奋性异常的作用。从真武汤的组成看,若加甘草一味,则附子生姜甘草为四逆汤,附子甘草芍药汤,且具有苓桂术甘汤之意。其作用应是三方药理作用之综合,今去甘草,按中医看法甘草有缓和作用,它可减少方剂的毒性及付作用,同时也可使方剂的药性缓和而持久,所以去甘草则会使三方的药力更强烈,更集中。综上可知真武汤具有:①改善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加速水电解质在体内的动转,也可将体内其它部位有"有害"水份吸收、运转、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②增强循环系统的功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容量,抗休克作用;③调整神经-肌肉兴奋性,治疗肌肉痉挛。所以真武汤可用于中度以上失盐性失水引起的血容量下降,但不到严重休克程度(即不到亡阳程度)而电解质紊乱比较严重的病理状态,也可能包括某些酸碱平衡失调状态。
% h# ], D) i8 e! J, v  f" u9 c" m7 c) h8 o  i. ^, o
补充:茯苓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肾性和心性水肿病人利尿作用显著。关于茯苓利尿机理,与其所含钾盐无关。近年研究发现,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可与大鼠肾小管细胞浆膜的醛固酮受体结合,在体内可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产生利尿作用。9 `* _3 l7 \; k; J1 M$ m8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