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衡水有个文献研究、修复大家张世顺,他的事迹很突出
曹东义 发表于:2023-4-24 17:47:0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89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4-27 10:21 编辑 + R  w! X) v$ L/ W

7 w0 L( _, h2 ?1 f( o; ]常海成先生与戴英才介绍:0 d8 M, d- d$ g% y

: A; A, H# n; n7 s3 l3 Y2 X2 M

3 y6 u7 C: H" m' k. e
修复古籍的杰出人物——张世顺
5 w% W" ~" _+ G* F5 `
衡水大地聚贤达,滏阳河畔出英才。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衡水, 自古多才俊。在修复古籍业享有盛名的张世顺就是杰出的代表。
古籍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 华文明的重要体现。但古籍随着寒来暑 往的时光流逝,在保存、传递、学研翻 阅过程中,极易受到潮湿、光照、虫害 等影响出现破损。为了恢复古籍原貌进而传承下来,古籍修复就成为一 门必不可少、极为重要的科学技艺。衡水地灵人杰,在这一领域中人才众多, 业绩显著。今首次向大家讲述张世顺先生古籍修复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张世顺又名张大中,1912年11月出生于衡水县(现衡水市桃城区)东滏阳村一个农耕之家。父母为改变家境,吃力地供养他读书。聪慧的世顺也很争气,书读得好,字也练得好,常常得到师长 的夸赞。世顺16岁那年,经人介绍,父亲送他到北京琉璃厂深州乡 人樊文佩开的“文鉴堂”学徒。 “文鉴堂”经营古旧书,从小爱读 书的张世顺看到这里琳琅满目的书籍,嗅到书中散发的淡淡墨香,  对书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学徒期间早起晚睡,生火做饭,日 日忙碌,但他从不叫苦,默默完成这些繁杂的劳作。他只要一有空闲, 便一头扎进古旧书籍之中贪婪地吮吸这些中华文明的营养。此间他 看到一本本破旧的书籍,经师父之手修复如初,旧貌换新颜,就对 这项修复古籍技艺产生了好奇与敬重之感,开始用心学习各项工序。 开始他缝书拉绳,把手指都勒出了道道血痕,但为了掌握这门手艺,  他没吭过一声。经过多年历练,他成为店里修复古籍的青年才俊。 三年出徒后,店主看他勤快能干、诚实可靠,决定留他为店员,参 与店内经营。此间他经常与到店里寻书的教授、学者接触,学到了很多鉴别古籍的知识,拨亮了他在书籍海洋里寻觅的明灯。
1939年2月,年近27岁的张世顺为开阔视野,来到天津天祥 市场三楼中西书局当伙计。1940年3月在天津市二楼“养静”任 经理。1945年10月,在天祥市场二楼新化书局任经理,此间他为 书店增添了修复古籍的业务。1948年7月张世顺在天祥市场创办庆 记书局,专营各类课本,人称“课本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很多经营古籍的书店与图书收藏家,常把损坏的书籍送来请张世顺 修复。1956年张世顺到衡水县及周边各县收购损坏古旧书籍,回去 修缮一新。1958年9月,张世顺加入了天祥市场合作书店,后进入 新华书店天津分店古旧书门市部,1978年专名为天津市古籍书店, 专门从事修缮古旧书籍直至退休,退休后依托书法绘画深厚功底,抄补古籍中的书画,他为修复古籍善本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业绩。

- ^; ^" D( t# H' b$ x! L; U  V
1960年6月,新华书店天津分店古旧书门市部成立装订组,具 有高超修复古籍技艺、经验丰富的张世顺成为首选人物,同时入选  的还有枣强人士杨富村,地点设在泰康商场三楼。当时生活条件异  常艰苦,人们常说: “老师傅们一颗花生米还要掰四瓣当下酒菜。” 此时,有的人改行更业了,但张世顺觉得修复古籍是项了不起的技艺, 决心坚持下去。1969年后,古籍装订组搬到天津东马路古朴幽静的 文庙中。修复装订工作室安排在宽敞明亮的殿堂内,工作台是宽大的案板,上面井井有条地摆放着修复书籍的各种工具和材料。与张世顺在天津一起生活的二儿子介绍说,当时张先生被称为   “古籍医生”,他像中医一样对得病的书籍“望、闻、问、切”。“ 就是观看书籍焦脆、粘连、虫咬、污渍等破坏情况,并审视书籍的字体、  行距等特点。  “闻”,就是通过嗅闻气味来判断书籍的纸张霉烂腐  化程度。  “问”,就是进一步了解书籍的身世来历,帮助分析书籍收藏使用状况。 “切”,就是为古籍把脉,通过抚摸纸张的薄厚,判定材质及种类等。经过细心诊断,根据损坏状况制定修复方案,进而按步骤有程序地细致修整。具体工作起来有拆线分页、洗书晾干、 修补装订等20多道工序。所用工具有毛笔、浆碗、喷壶、剪刀、锤  子、锥子、镊子、木尺、压板、针线等,可谓十八般兵器一齐上阵,各显其能。
张世顺还有一本厚厚的被视为珍宝的存纸夹。里面存满了各色  各类的大小纸片,用它复补各类残缺的书页。他说:  “指头大的一  片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这些年来,经张世顺与同 事共同修复的古籍数百部、上千卷。同时,他在修整平装书方面也  有精湛手艺,如经他亲手整修过商务版散旧《辞源》若干部,经其  换皮、烫金、打磨后几近新书。天津市前副市长、古籍收藏家周叔  弢常找来修复书籍。张世顺到了退休年龄,书店领导挽留他继续工作。 张世顺注重古籍修复技术的传授,1961年9月,收青年店员穆泽、  单学仪二人为徒。1979年,收高梦龙、施维民、尚秀智(女)三人  为徒。此后,施维民又收段丽萍(女)、赵宏(女)、王译东为徒。  回到家乡,衡水县文化馆图书管理人员也请他传授技艺。张世顺为古籍修复培养了众多新生力量。

( _5 {5 I* g7 }) }* S* {- _
张世顺在修复古籍中还有一手绝活,就是仿字摹画。古籍筒子 页多有几个字或几行字的损坏,损坏处的字迹不论是仿宋还是行草, 张世顺都能模仿补写;古籍中不同地方破损的插图,不论各个朝代 各类人物,还是梅兰竹菊不同花卉,他都摹绘补齐。经他补上的书 画都能与原版一模一样,做到天衣无缝,这是不可多得的硬功夫。 他的徒弟高梦龙先生说:  “张师父写一手好仿宋字,是修复古籍行业中的一绝。当时有一部明代医书,缺页少字很多,经张师父抄补后恢复了原貌,真让人佩服。”1978年天津电视台曾为以张世顺为 主的古籍修复人员做过专题节目。时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孙其峰 专门前来考察,当场为张世顺画雄鹰相赠,祝他这一绝技展翅腾飞。 张世顺有此本领, 一是他青少年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基础,二是他在 多年修复古籍中注意研习各类字体与各种画风,进而掌握了写补字画的独特技能。
更令人敬佩的是,1980年12月,退休后的张世顺回到生于斯 长于斯的家乡,过着恬淡的田园生活。但更使他不能忘却的是古书生涯, 当时他住三间北房的东屋,在这卧室兼书房中,开启了他抄写经典古籍意义非凡的趣事。室内光线昏暗,他与家人商议,在中间屋子的房顶盖起了一间空中阁楼。阁楼上光线充足,张世顺每日登楼抄书,劳累了就遥望窗外的村落与滏阳河,很是惬意。这在农 村实为少见,成为村中独特的一景。受父亲的影响,有书法功底的 两个儿子也时常帮忙抄书。当时抄写的有《衡水县志(清乾隆版)》
《保安州志图》等。
他们父子三人大约两个多月抄完一部志书,再由张世顺亲自订做函套,成为古朴典雅的图书上品,赢得图书收藏家的青睐。
张世顺是位慈善的长者,对家中孩子悉心教育,从不打骂,对 乡亲们都是有求必应。他生活很有规律,早晨到滏阳河上的干马木 桥下打拳练功,上午在家中抄书习字,下午有时到地里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他有两个儿子,他的长子张铁墩,19岁在大队当会计,人送外号“铁算盘”,又写得一手好字,在“南宫碑”书体上有所建树, 衡水县大礼堂曾有他书写的标语。他的二儿子张铁椿,跟随父亲在 天津求学,毛笔字也有功底。回乡后村里的红白大事写帖记账都来请他。
他们一家在村中人缘好,没有不称赞的。有一次,他们三人在 阁楼抄书,夜晚忘记关窗,清晨一阵大风,将桌上所抄书页刮出了 窗外,散落在东滏阳村的大街小巷,早起的人们将拾到的书页纷纷 送到其家中,随后清点失落的书页,竟一张也不缺少,可见乡亲们对张氏家庭的认知与敬重。
1983年4月,71岁的张世顺于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世间痛失一位古籍修复的杰出人物。
真可谓:古籍工匠, 一生守望,赓续文脉,功勋久长。
4 H$ z+ b) h- S* R3 W+ M1 Y% x

6 l: m, L: {5 i  J; t0 s( a
常海成 戴英才
注:
资料来源
[1]张世顺二子张铁椿口述,其孙张云聚提供有关资料
[2]孙殿起著《琉璃厂小志》,北京出版社1962年出版。
[3]雷梦辰原著、曹式哲整理《津门书肆记》,天津古籍出
2014年8月出版。
[4]高梦龙:张世顺徒弟,天津古籍书店退休人员。
[5]戴英才:张世顺外甥,衡水市退休工人。

$ {6 y$ d8 p9 p5 K6 b  a1 Z# Z# g/ r% {& B' w& a: i# t- W' @! E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