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30年前,邓老对于中医的展望,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曹东义 发表于:2023-4-10 07:23:1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034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4-21 14:13 编辑
6 f5 E3 u+ w" M: |: E' e: U' l% e# i! ?: q
《邓铁涛著作全集》1990年展望
20世纪80年代成过去,90年代已来临。回首80年代中医药正开步走,走向世界。中医药的命运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样—80年代是光辉的10年,是阔步前进的10年。展望90年代这个20世纪最后的历程,邓老相信是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的10年,中医中药也将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以腾飞式进入21世纪而载入史册。

: a( F' ^/ X' S9 m
中医中药自鸦片战争以来,受尽了摧残与歧视,解放以后由于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开始得到新生,但由于卫生系统贯彻中医政策不力,中医始终未能摆脱从属地位,经过老一辈中医的努力,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把中医与西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把发展中医药明文写入国家宪法。几经曲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得以成立,中医药的从属地位开始得到改变,树立了我国医学史上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医药学术逐步摆脱了束缚,在短短的10年里创造出一些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使世界科技界为之瞩目。80年代后期已有几位名老中医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及美国世界名人中心选载入世界名人录,这是世界科技界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承认之结果。

" a6 M3 O7 u' Q2 {
最近《光明日报》记者李家达在《光明日报》于1990年1月18日开始一连发表了几篇采访日本研究中医药的报道,发人深省,值得我们重视。他的第一篇报导题为:《好一个尖端领域》,日本医学家认为中医学属于尖端领域,所以不惜花费人力物力用最新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研究。第二篇报道:《优势并非永远是优势》,说日本正在培育中药材,其药材加工比我国好。第三篇报道《从东邻看中国中医药事业》,他说:“ 近10年来中医中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大批中医药人才破土而出,一大批中医药成果结满枝头,一大批中医药专家走向世界,一大批外国人涌进中国学习中医药学,终于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兴起中医热。然而到日本转了半个月以后,再回头看现象,我不能不承认,这只能是中国振兴中医事业的序曲。由于身边的日本以迫人之势加紧发展东洋医学,使我深感中国的中医药事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结尾还引了日本专家的话:“今天,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医药,再过几年,就该中国到日本学习中医药了。”这些话听来并不刺耳,而是一剂清醒剂,我们应该及早清醒清醒。在高科技方面,日本近几十年来向美国虚心学习,现在不是已经在不少领域走在美国前头了吗?日本正在资助或购买美国的大学呢!中国是围棋的祖国,但目前日本的围棋实力仍然超过我国。
3 G  _& J' F6 T( y* p8 M1 b
士的文章,使我觉最近我在中医刊物上读了一篇某中医学院人得现在就该让这位作者去日本学中医而不是再过几年!他对中医学的认识和日本汉方医的差距太远了!

; }/ i6 l1 u( \+ p
他在《中医学发展的若干障碍》①一文中提出第一个障碍是科技水平的差距。他说:“科学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科学世界化,科学现代化,这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不可逆转和无法抵挡的巨大潮流。然而长期以来,中医学却安然不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医学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落伍了。它同现代科技间的差距愈来愈大了。这种差距目前仍在增大。⋯⋯这是中医学发展难题之一。”作者没有提出如何消灭这个差距的方法,在他看来中医之命运是难以发展的了。
& a. N8 q' q( y4 w# n3 u
所谓第二个障碍是思维模式的障碍。他说:“随着社会思维环境的根本变化,中医学逐渐失去了先前与其相适应的思维环境,从而中医学便孤立于现代思维模式大系统之外,与现代文化结构也格格不入。⋯⋯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现代科学思维面前,表现出一定的思维惰性和理性、技术体系的封闭性。”如何打破这一障碍?他认为“ 回答应当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之所以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囿于古老的思维方式。”他不知道中医之所以能够存在至今而不衰,没有像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一样,被西医学所吸收取代,其主要原因正因为有一个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如果说中医理论体系是思维模式的产物,而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又格格不入,所以他说:“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使其思维模式适应于现代思维环境。”等于说必须丢掉中医理论才能发展中医。这是什么逻辑啊?!这和王斌所说的中医产生于封建时代,应随封建时代的消失而消失,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 V2 X! u- Y2 z: |/ [  E
所谓第三个障碍是心理的障碍,心理障碍之一是“古已有之”的心理情绪。他认为“其实中医所说的血液循环、方法论、医学模式,怎能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血液循环、方法论、医学模式同日而语呢?说穿了,这是中医界某些人固有的特质—守旧自大的表现,是一种惰性,一种自欺自负的心理。”心理障碍之二是“ 怕西医吃掉”的心理状态。作者认定“ 前者认为中医理论本身完美无缺,无需发展( 按:中医的现实并非如此);后者认为中医不敢发(展哪位中医有此想法?),即不敢用现代科学发展中医,要发展必须是有条件的,即在政府中医政策的绝对保护下,使中医独立发展,实际上,这种发展只能是中医旧理论的简单延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只能起到使中医旧理论的简单延伸之作用吗?太无知了!该文作者最后指出:“只要向现代医学学习,前途是光明的。”原来中医发展的出路在于学习西医!中西医互相学习,这是应该的,但不是中医发展的决定因素,统观该文,不是提倡一般的学习,而是像50年代王斌的主张那样舍中学西。该文作者能够独立思考,百家争鸣,无可非议。但邓老越读越觉得和近年来在中国泛起的一种思潮太相似了!邓老觉得在中医界里,也有《河殇》的影子—一种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思潮。

5 b) j6 Q+ E8 U2 [, a* L
邓老认为要发展中医学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医,中医学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由人民创造的一门科学,如果我们不去好好地继承并加以发扬,我们就对不起我们的祖宗和后代。若从整个人类角度来看,如果由世界1/5人口所创造的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文化结晶,任令其毁弃,是犯罪的行为。中医之所以能够在80年代走向世界,因为有疗效,而疗效之取得,靠的不仅仅是针灸和单方验方,而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理论指导之下取得治疗效果的。这个理论体系直到今天仍然显示出耀眼的光辉。就以西医现在的医学模式而论,并非中国“古已有之”,它是西医学旧模式的新发展,而中医有自己的模式,这个模式在90年代仍然有其先进性。何以言之?中医之模式邓老认为应该是“天人相应”模式,这个模式包括天、地、人与时空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突出一个“人”字,所以邓老也赞成钱学森所说的“人天观”。
3 a' Y4 W/ ]$ E, l5 k
中医没有微生物学,中医治疗传染病,如乙脑、出血热、登革热,其疗效都高于西医学。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伤寒学说及温病学说,按春温、暑温、湿温⋯⋯等辨证论治取得疗效的。而伤寒与温病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思想指导下发展形成的。西医学近来才有时间医学之说,但美国时间医学之父则承认“时间医学之祖父”在中国,而他们时间医学还未能达到中医学的运气学说之境界。邓老在《延缓衰老中药药理研究之思路与方法》文中提出,要解决中药药理学发展问题,必须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自然科学最新手段,创造新的方法走自己的道路。人为万物之灵,许多问题,必须在人身上做文章,而中医学许多理论的确是通过暗合于“控制论之黑箱论”之途径取得的,而不是用小白鼠之类动物实验取得的。因此不参加临床实践就不容易理解中医的理论问题。当然指导中医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是中医学接受先秦的哲学思想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中医学渗透着先进的哲学思维——科学的辩证法的内涵,2000多年来中医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不断发展直到今天。谁不理解这一点,就容易不了解中医学术、排斥中医学术。中医之思维模式直至现在仍然是先进的,中医的解剖学与西医比较的确差距甚远,这是中医应向西医学习的,但论脏象学说则又有其先进性。首先中医把五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资生互相克制的相关整体,五行学说就是五脏相关学说,是一个人体的大系统论。从脾胃学说来看,中医所论的脾,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能升清降浊,为气血之源,主运化、主统血、主四肢、主肌肉、特别是在汉代张仲景已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说,翻译成现代语就是脾有免疫功能。免疫学说是近30年才热门起来的学说。西医过去认为脾在人体胚胎时期,可产生各种血细胞。而当人出生后只有产生淋巴细胞和储存血液的功能,因此认为它是一个在人出生之后可有可无的器官。很久以来,对外伤之脾及病理性肿大之脾,一概予以摘除。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对脾的功能有了进一步之认识,并对大量脾摘除的病人作长期观察,发现他们容易发生虚弱、疲劳、体温升高、血压不稳定等所谓“无脾综合征”;更危险的是他们因对细菌感染失去抵抗力,暴发感染或发生败血症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易感率较正常人高200倍,尤其是切除了脾脏的儿童发生败血症的死亡率达50%以上。60年代我们进行脾胃学说之研究证明用补脾法的确能够提高白细胞数及白细胞的吞噬细菌数;80年代发现用补脾法,又能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证明补脾药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之作用。邓老用调理脾胃法治疗重症肌无力及肌营养不良,取得一些效果,其指导理论,就是一句话“脾主肌肉”耳,但要阐明这一机理,就要靠最新的科技手段与艰苦的努力。当阐明其机理之时就是中医理论飞跃发展之日。

+ u6 O* m! b  u& @
展望90年代,中医药前途无限光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确领导下,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彻底摆脱从属地位,在学术上从基础到临床,团结对振兴中医有志之士,走自己的道路,在世界上保持中医中药的领先地位,胜利地进入21世纪。我们的目的可以达到,而且一定能达到的。
3 F5 o3 `! W+ x- D; s8 \  q7 R8 A

3 v! s" V  k  J# [3 N6 g2 k* u3 P5 R4 L& ]% |0 W% w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10 07:24:4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x  z" C! j' n! W" U5 k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4月1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9 I& D. @/ C) `( P
  H% Z+ `! C8 f4 _ . u% h5 R0 |" U* f: M
" F1 F3 O- n3 L; c8 q+ T0 h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F5 P# Z. ~: ^, L- a# \
1990年展望3 A6 p- ?1 V0 Y/ g# s. e* i3 j
  e# w- j& k, J& _- r
中医中药自鸦片战争以来,受尽了摧残与歧视,解放以后由于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开始得到新生,但由于卫生系统贯彻中医政策不力,中医始终未能摆脱从属地位,经过老一辈中医的努力,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把中医与西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把发展中医药明文写入国家宪法。几经曲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得以成立,中医药的从属地位开始得到改变,树立了我国医学史上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医药学术逐步摆脱了束缚,在短短的10年里创造出一些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使世界科技界为之瞩目。80年代后期已有几位名老中医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及美国世界名人中心选载入世界名人录,这是世界科技界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承认之结果。
% k  |4 w2 d& E; h, A  @4 O+ J+ D' l( k. M$ `3 p$ ]/ z+ }. H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3 d0 Y; ?! K  X0 ?, @# ^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邓老在1990年对于中医未来的展望。
$ o3 k/ [% Q( O/ x1 K      建国后中医始得到新生,但由于卫生系统贯彻中医政策不力,中医始终未能摆脱从属地位,经过奋斗,把发展中医药写入《宪法》是一个里程碑,此后还有很多重要举措。
& D2 U$ M$ a- k' Q) K) @7 X. H4 O      政策是中医发展的天,群众的信任是中医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中医药的实际作用和未来价值是中医药具有历久弥新生机的体现。( R" O7 X5 U& t4 K* N
经历非典,收获新冠,在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必将越来越好。
! L6 `8 l+ F& d2 P
# X) U9 q: F' N1 a  I. j. d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7 ?! V1 W5 `! [3 x5 E+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19 21:11:31 | 阅读全部
1、中医学系统理论与中药药理
% n+ y2 }6 X* Y$ Y6 ?  @( x, w) ?1 `8 K
传统医学原不只中医一家,但世界各国传统医学早已式微,传统医学成为贬义之词。近些年来,中医学却崛起于东方,先引起世界针灸热,继之以中医热,其原因何在?只因中医学有一套能指导实践,行之有效的系统理论,中医赖此才能走向世界。
( @6 ?" C+ p* l& F中医理论近百年来,不被承认,因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去甚远,难为现代科学所接受。多数科学家认为中医学,只是经验医学,其生命力在于有丰富的有效中药,故在三四十年代兴起了一种废医存药论,几乎陷中医学于绝境!日本近百年来走的就是这条路子,对中药进行大量之研究,有一定的成绩,但对中医学之发展,作用不大。近些年来日本医家已开始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并声言10年后要超过中国。3 }' t: a1 R( g
中医学理论之发生、发展与西医不同,西医学从解剖学发其端,进入实验医学时期,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发展极快。中医学早期也有粗浅的解剖学,也有基础医学之研究,甚至有过实验研究。但自从东汉·张仲景用“医经派”的理论整理“经方派”的临床经验之后,虽有晋代脉学之研究、隋代病理学之研究、唐代《内经》之研究等基础学的研究,但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活动紧密结合进行研究,已成为中医学发展之主流。中医学从此走的是一条靠临床信息反馈而不断提炼成为理论的道路。从哲学角度看,中医学是从实践—理论—实践—理论,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历经几千年才达到今天的理论水平的。" u) h; L& L$ b! Q: m
中医的阴阳学说有丰富的辩证法的内涵。中医的五行学说与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系统论,它主要说的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相关,人体与大自然相关”的理论,早于巴甫洛夫的人体整体、内外环境统一论,达2000多年,并且内涵丰富得多。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控制论、黑箱论在中医学中的成熟运用。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四季脾旺不受邪”等学说,可以看成是开世界免疫学说的先河。运气学说、子午流注等说,应是世界时间医学的始祖。当然,中医着重的是宏观方面,但尽管是宏观理论,却能指导临床实践,虽然微观不足,但能解决实践问题。试举例以说明之:中医无细菌学说,在明代《瘟疫论》提出戾气、厉气说,知道有看不见的致病物质,后来发现这种疫疠之气不是一种,但某一种厉气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引发相同的病证,乃进一步提出“杂气”说。可惜我国当时没有显微镜的发明,不能发展成细菌学说。到了清代在这基础上,发展为“温病学说”。结合时间医学从宏观上辨病分为“风温”、“春温”、“湿温”、“暑温”、“秋燥”、“冬温”、“瘟疫”、“瘟毒”等,无形中把季节性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概括于其中,如流脑属于春温病,乙脑属于暑温之类,并逐步掌握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果医者没有掌握《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光有方药知识是治不好这些疾病的。中医治疗乙脑效果显著,在50年代,已有公论,80年代广东、海南流行登革热,中医的疗效亦被肯定。又如流行性出血热之中医辨证论治,为“七五”期间国家攻关课题之一。据《实用内科学》对本病之预后认为:“本病的病死率各地报告不一,从3.5%~25%不等,但一般在10%左右。”南京中医学院周仲瑛等总结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127例,中医药组治疗812例,病死率为1.11% ,对照组病死率为5.0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江西中医学院万有生等总结治疗流行性出血热413例,中医药组治疗273例,病死率为3.7%,对照组治疗140例,病死率为10.7%,中医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周仲瑛的病例在江苏省6个市县,万有生的病例在江西6个市县,由于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辨证不同,两家的治法不同。以发热期之治疗比较,据周仲瑛的报告患者辨证多属气分热盛及气营两燔者为多,治法以清气、凉营为主,理论方药多取自温病学说。万有生报告认为所见患者以湿毒为主,以湿从寒化、从热化及湿阻三焦等辨证论治,既用麻黄桂枝亦用石膏大黄,理论与方药源于《伤寒论》及温病学说。8 H- `/ E* _; q; x" r4 H
中医无微生物学说,却能治疗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似令人费解。请看看温病学家吴鞠通的病原说。吴鞠通继承了吴又可的“戾气”、“杂气”说,对温病之病原概括为三:(1)“岁气”年时(气候与环境);(2)藏精(人体之正气);(3)“戾气”、“时行”(病原体)。人之所以发生发热性流行性疾病是气候环境的变化→致病物质→ 正气不足以拒邪之故,注意三者的关系,而不独专注于病原体。从理论高度来看,如果把“戾气”与“时行”换成微生物说,那就是比较先进的病原学说了。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医继承了伤寒温病学说,再加上微生物学说之鉴别诊断,对难治之病毒性流行性传染病取得优异成果的原因吧!8 w* B# z2 P' S) Y5 I- r
中药药理之研究不能脱离中医系统理论之指导。试借鉴于历史。金元时代出现医学争鸣,刘河间“主火”,张子和“主攻”,李东垣“补脾胃”,朱丹溪“主养阴”,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尤其是张元素对方药学之研究,提出以脏象学说为纲,根据药物寒热温凉、升降浮沉、五行生克、泻子补母、药物归经等理论写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理与医理紧密结合,从而使药物发挥更多更大之作用,由于其研究越来越深入,受五运六气学说之影响,乃倡导“时运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口号,为各家各派创立新的方剂打开了方便之门,冲破了宋代限制医生一定要按官颁药典使用方药之限制,开创立新方之新纪元。其弟子李东垣在张元素的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补脾阳”学说,创立了不少名方,至今仍为我们所喜用。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湯”为例,试作分析以窥其理论之运用。本方人参、黄芪、白术、甘草,性能补中健脾已无疑义,其所以加入当归,是根据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理论而设;加入与补气健脾无关之升麻与柴胡,是为升发脾阳而设;加入陈皮是反佐以防气滞,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实践证明本方去升麻、柴胡作用即减。60年代普查广东妇女因参加田间劳动,外加营养欠佳患子宫脱垂者不少,用补中益气湯加首乌治疗多获良效。其所以加首乌,意在养肝肾,肝脉络于阴器,故首乌又有引经药的作用。又如“当归补血湯”,顾名思意应以当归为主,但李东垣却以二钱之当归配以一两之黄芪,似乎主辅颠倒,但若从李东垣补脾胃之说看,就容易理解。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患者因脾阳虚衰,生血之源受损,光用补血之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仅用滋润补血之剂,反碍肠胃于血虚无补,故重用黄芪为主药配以1/5当归,实践证明对脾虚血虚之患者确能收补血之良好效果。足见前人立方,必以中医理论为依据,而实践又证明其理论可行。反观当时,邓老参加药审工作,眼见有些新药的组方只根据现代药理如某某药能降血脂,某某药能降低胆固醇,组合成方以治心血管疾病,该方却难用中医中药之理论作方解,有些方药虽然药审勉强通过了,但投放市场却未受市场之欢迎!这等案例实不少见。
' k" m! J& ?5 _2 [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医药学发展达数千年,现在是新科技时代,若能沿着中医之理论采用最新之科技手段进行研究,扬长避短,中医药学的飞跃发展将指日可待。中药药理之研究能重视中医药之理论,采用自然科学多学科的最新成就,走自己的路,中药药理学必将首先得到飞跃的发展,并将引起世界药理学的革命。6 L5 @3 }6 Y! Y  p. F7 X$ f

' G+ I& z- h9 @. @! G6 i3 ]% F% r/ v% Z$ d2、献给中青年中医8 e% l! x  n8 P) C/ i0 L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但百多年来,命同和氏之璧!当然,今天已是“剖璞得玉”之时,无奈时间丢失已太多!中央对中医工作的指示首先指出:“中医不能丢”,这是针对中医学术状态的警号,与我们久藏心中的呼声共振,希望也能引起中青年中医的共鸣。
9 }6 z" t3 i$ A9 w近20多年来,不少人对中医学不甚了解,或曰理论陈旧,或曰能治慢性病治不了急性病,于是悲观失望,甚至有人归咎于老中医保守落后,而空喊革新,这都是缺乏历史的分析与对中医学认识之偏差所致。我们赞成发扬中医,并大半生致力于振兴中医工作。我们认为中医学在20世纪90年代正处于中国医学史上又一次飞跃发展的起点上。关键是必须摆正方向,也就是说,必须根据中医的特点,按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努力,否则将把中医引向消亡,达到余云岫等辈未能达到之目的!
2 Q  I$ I( m3 L7 z) ]" w继承与发扬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继承谈不到发扬,没有发扬中医学便会终止。中医学近百年来先受摧残与压迫,后又处于从属地位,无法有较大之发展,这是历史现实,其过不在中医。再加上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在世界上一直处于超前之地位,只有到了20世纪末,新技术革命带来不少新的成就,运用这些新的成就才能逐步探索中医理论的真谛和奥秘。4 }2 X2 g4 K8 u0 b/ }. V4 R
例如脾胃学说与肾说之研究,现在已深入进行到整体、系统、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这样多层次、多系统、多功能的研究水平,研究者越来越觉得中医脏象学说之先进与可贵。又如经络学说之研究,虽然现在还未能揭开其实质,但经络系统之存在已不容怀疑。世界针灸学界已认识到再不能用第几线、第几穴以代替手太阴肺经、合谷穴等古老名称了;否则便把中医的精华丢掉了。艾滋病的治疗,很可能首先从中医药取得突破性进展。) A7 R, \* S; G! q! H1 ^
搞科研的人都知道,要进行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必先占有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占有资料就是继承工作。中医源远流长,文献浩如烟海,中医之临床技术,散见于各家各派,还未来得及进行全国性的、全面性的大总结。近10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点校古医籍,将使大家有较可靠的文献作依据。90年代,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由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把活生生的学术与经验继承下来。这样搞它十年八年,再加上把世界上新技术的成就与中医理论体系相结合,踏入21世纪,中医学就将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起开始腾飞了。我们坚信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决不是狂妄
& R$ K( Z6 V' u- w5 H+ M之言,请用唯物史观仔细研究历史,请用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深入钻研华夏文化,自然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m0 U; b) I; \: z) s* I5 K$ ]
* ~: |5 F8 m8 T2 l& X# G5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