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张相鹏论文:从邓铁涛先生“五脏相关”到曹东义“内外相关”
曹东义 发表于:2023-3-12 17:29:3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372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3-13 11:01 编辑
7 s3 ^3 T3 N3 @+ B5 n8 P- ?; ]0 ^3 G) [  @6 ]: [4 T. T5 _. L) r
基于河图洛书的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探讨
  张相鹏1  王红霞2 张培红2 曹东义△

8 \' d7 O8 y) Y; C' h
(1. 河北中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河北 石家庄050011;2.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31 )
△通讯作者
摘要: 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是曹东义教授在河图洛书思想基础上,结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提出的学术观点。河洛文化是中医的根脉和源泉,“五脏相关”理论,重点强调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理病理特点,对于人体的影响。“内外相关”学说,立足河洛中医整体生成的思想,受五脏相关理论的启发,概括说明人体内外、表里、阴阳、脏腑之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一学术思想,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延伸,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关键词:河图洛书;内外相关;五脏相关;整体观念;内病外治
《易经》被奉为群经之首, 中医历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但是追溯《易经》的源头则必须研究河图洛书之学。河图洛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化起源的根脉,是东方文明的基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易·系词》说:“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以其独特的中华文化思想,哲学智慧,将继续指导中医原创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源于河图洛书的思想,概括说明人体内外、表里、阴阳之间的关系,说明人体是与天地、四时、社会、相互联系沟通的内外相关的整体。这一学说,将为疾病的发生、传变、诊断、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1河图洛书整体生成之道与内外相关
河图洛书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成观,影响产生了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以此为哲学思想指导,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原创思维的集中体现。
1.1河洛与阴阳
无字天书河图与洛书,只有十个、九个黑白点构成图形,而没有文字的史前文化,靠着一代一代的口碑相传,流传下来。它是我国远古时期符号文明的产物,史前期科学发展的重要归结,被称为“无字天书”、“先天之学”。 河图是由1、2、3、4、5、6、7、8、9、10 ,10个数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1、3、5、7、9为白点,为阳数,代表天;偶数2、4、6、8、10为黑点,为阴数,代表地(如图1)。阳数之和为25,阴数之和为30,两者之和为55,故《周易·系辞》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洛书由1、2、3、4、5、6、7、8、9, 9个数排列而成,横、竖、斜三行数之和均为15。阳数位居四正(东、西、南、北),代表天;阴数位居四隅(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代表地(如图2)。[1]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与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生成的。古老的河图洛书把天地阴阳相生、相成的道理,通过数字表达出来。河图洛书奠定了中医阴阳学术思想的基础,逐渐形成了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基本学术内容。
1.2河洛与五行
河图洛书是五行之根源,河图为体,洛书为用。中五为轴,河图左旋,则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洛书右转,则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所以,清代江永《河洛精蕴》云:“生克之理出于《图》《书》。《图》以五十土生四九金,由金而水、而木、而火、而土,皆顺生”。[2] 河图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洛书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五行的生克制化、运动不息、相互联系、升降出入,生长收藏的基本理论,体现在河洛文化思想中。所以,河洛五行建立了,时空整体、形神一体、五脏和谐的中医藏象理论。
1.2河洛与内外
河图和洛书,由象、数、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以中央脾为枢纽,联系上下、左右、四正、四隅,构建了中医的元气、阴阳、五行、藏象理论,是一个内外相关的整体。河洛实际上,构成一个永不停息的内外一体的圆运动,这样的学术思想,影响了中医各家学说,奠定了中医经典理论的形成。如,河洛思想影响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重视阳气以及中土的思想;陶弘景《辅行决》六合辨证的思想;李东垣《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黄元御《四圣心源》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观点;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中土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运轮复轴的思想。可见,河图和洛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生成的哲学思想,为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突出体现了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表里、内外、上下相关的统一整体。
2五脏相关启发内外相关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五脏相关理论是邓铁涛教授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五脏相关”,首见于邓铁涛教授 1961年 《广东中医》 第 4期 “研究整理祖国医学遗产 ”一文中,1988 年邓老在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发表“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正式提出“五脏相关”的概念。[3]之后,“五脏相关”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在2005年,“五脏相关”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课题,在邓铁涛教授带领团队下,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进行系统研究。邓铁涛教授团队运用五脏相关理论治疗胸痹,认为发病虽然为心,但与肝、脾、肺、肾四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冠心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痊愈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关,冠心病早期与心肾相关,冠心病形成期与心肝、心脾相关,冠心病后期与心肺、心肾相关,治疗冠心病应以“脾心相关、肺心相关、肾心相关、肝心相关”为指导,取得了理论与临床的重大突破。[4] 曹东义教授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徒弟,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学习邓老五脏相关理论,在治疗风湿病中提出“病在关节、根在五脏、内外相关”的学术思想。按照“补虚益损、内外结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系统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5] 在研究中医经典理论、中医河洛文化,结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曹东义教授把这一学术思想,逐渐整理完善,形成了中医“内外相关”学说。
3内外相关学说的主要内容
曹东义教授在研究河图洛书的思想基础上,结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正式提出了中医“内外相关”学说。该学说,立足河洛中医整体生成的思想,联系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说明人体内外、表里、阴阳、脏腑之间是完整的有机整体,简称内外相关。
3.1外邪伤内,外病内传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论述,中医发病原因包括三类,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常常是致病的先导,六淫之邪易伤肌表,起病之初为表证、病势浅、病情轻、症状少、此时容易治疗。例如,当疾病处在太阳表证阶段或卫分阶段时,经过解表透邪,则治愈在表证阶段,若临床误治、失治,疾病会传变出现变证、坏病。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杂病论》也称是临床上救误代表作,表证失治、误治,邪未去而正又伤,比如,表证伤阳的桂枝加附子汤证;表证身痛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表证心悸的桂枝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表证欲作奔豚的桂枝加桂汤等证,所以医圣张仲景随提出了“观其脉症,随证治之”的辩证论治的治疗思想。[6]临床中表证的治疗非常重要,否则,疾病会向里传变,由三阳证变为三阴证,由卫分变为营血分,这就是曹东义教授提出的“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观点。扁鹊见蔡桓公的事例也说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到疾病深入骨髓则已成难治之危症。外感与内伤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受各种因素影响会出现相互转化和传变,在2003年非典爆发时,很多患者在后期表现为里虚寒、阳气大衰的三阴衰竭亡阳急危表现,治疗就不能默守陈规、拘于一理、死守一法、一成不变。[7]疾病发生是有表到里、有浅及深、由轻到重、步步深入过程,所以治疗要及时正确,使病在表浅时就驱除体外,不至于外邪伤内、外病内传,酿成大病。
3.2内病外显,内病外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五脏相关”理论中说:“五脏相关就是指在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相互为用,病理情况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8]《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内臧,则知其所病矣”;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很多发挥和论述, 《丹溪心法》中阐述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杨上善解释为“各视外侯,则知所生病矣”;张景岳说“外形即明,内藏可察 ”;张志聪说“六腑内合五脏,外应与于皮肉筋骨,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9]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四肢、皮毛、筋脉的变化,就可探知人体内在脏腑病变。例如,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一个人面色反应其气血盛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肿瘤患者在后期出现“恶病质”体瘦如柴、面色痿黄、目光无神、呼吸微弱,一派脏腑精气衰败的表现。内病外显,内病外诊,正是中医诊断学中“司外踹内”、“见微知著”原理体现。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外收集患者资料,就可以探知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正是与西医诊断思维不同体现了中医诊断思维特色,是中医整体观具体应用,同时体现了中医内外相关学术观点。
3.3内病外治,外治内效
中医外治法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发明了“砭石”、“石针”、“骨针”、“按跷”、“导引”之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提高,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问世与后世历代医家发展应用,中医外治法理论和技术逐步完善,现在针灸、按摩、刮痧、拔罐、膏药、贴敷、外洗、气功等外治疗法,虽然施治在外或针刺按摩四肢远端的穴位,却能调理脏腑,是中医临床治病的特色。[10]中医外治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如今中医外治疗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探讨内病外治,外治内效的机理,不能简单理解为透皮吸收、经络传导,还要回归到中医原创思维。内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一个有表及里或本气自病、邪自内生的动态过程,因此,治疗应该因势利导、扶正驱邪、通瘀提毒、透邪外出。中医外治疗法在治疗疾病时,以皮肤为作用媒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中医通过皮毛治病是中医大智慧,皮毛即是疾病受邪有表及里的来路,也是疾病由里出表的去路,在临床中运用“玄府”理论,已广泛运用于五官、内科、外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治疗,体现了“善治者治皮毛”的学术思想。[11]皮肤通过经络沟通了内外、表里、气血,阴阳,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通道、媒介、载体。肺合皮毛,肺与五脏相关,治疗作用于皮肤实际上就是治疗五脏,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气血通畅、达到治疗内在脏腑疾病的效果,这也称为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界面治疗。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种外治的“中草药药物圈疗新法”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等疑难杂症,就是内病外治、外治内效,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的具体应用,现在该外治疗法已成为“国家中医传统知识保护项目”。[12]
3.4外病内治,内治外效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就决定了中医治病不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注重局部病变的狭隘思维,还要考虑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人体的整体表现对疾病的影响。局部是整体的反应、内外是一体,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等表现在外的病变,应该在外治情况下,结合内治疗法治疗。外部疾病的症状,反应了人体脏腑功能状态改变,是整体失调表现,曹东义教授就是基于这样观点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患者,常表现有乏力、易感、呐呆、失眠等内伤的临床症状。例如,银屑病是一种难治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由外邪内侵,七情内伤,脾胃失和等因素所致,银屑病病因病机以血热论、血瘀论、血虚论最有代表性,该病发生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营卫失和、寒热错杂、浊毒内蕴等因素有关。[13]皮肤病发病特点是病在皮肤、根在脏腑,不能见皮治皮,不求病根所在,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否则永无愈期,治疗应以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养血祛风、清热凉血、化瘀解毒、扶正透邪等内治之法治疗该病常取得满意效果。病在外、伤在内这一认识,是曹东义教授提出外病内治,内治外效的观点的基础。治病求本、本于阴阳、本立而道生,正是体现了中医五脏相关性、内外相关性的整体观。
4学说基本特点
中医“内外相关”学说,吸收了河图洛书整体生成的智慧,立足中医的阴阳五行基本理论内核,更加突出了人是一个内外相关、和谐统一的整体,与天地、四时阴阳,相互感应、相互影响。首先,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素问》:“根于内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植物去皮则死。气在外也,动物伤内则死,神在中也。”,神机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是主宰调控生命活动的机制;而气立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生命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内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是保障生命活动的基础,体现了生命的整体性。[14]其次,反应了中医的联系观,内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言外必有内、言内必有外。《黄帝内经》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内外之间存在着生理、病理,互根互用的联系。再次,体现了中医发展观,内外相关说明了疾病发病、发展、变化、痊愈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提高医生辩证论治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整体观、联系观、发展观,正是河图洛书思想的核心观念,内外相关学说吸收了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形成了中医“内外相关”学说,从理论到实践指导着中医临床。
结语
曹东义教授一直提倡,中医药发展离不开“理论自信、传承自觉、疗效自强、体系自立”。[15]继承与创新对未来中医药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是在继承中医理论的源头河图洛书思想基础上,结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第一,内外相关学说,总结概括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机理,揭示了疾病从外感到内伤传变、相互转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温病学》六经、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本思想。第二,内外相关学说,说明了任何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都有它的外部征象,医生可以透过患者的外部表现,可以探知疾病内部的本质和身体状态,给疾病诊断提供了思路。第三,内外相关学说,阐发了中医外治的机理,通过外治内效、内外相关,结合皮肤界面医学的认识,进一步解释了外治疗法的作用原理,为临床的外治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给内伤性杂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罗安明,李忠. 以河图洛书为指导的中医治癌思路探索[J]. 中华中医药杂志,2107,32(6):2578-2579.
[2] 清·江永.河洛精蕴.冯雷益,整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4-249.
[3] 徐志伟,刘小斌,邱仕君等. 中医 “五脏相关 ” 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初步研究[J].广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 6):475.
[4] 孙海娇,吴焕林. 吴焕林教授从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临证经验[J].四川中医,2017,35 (2):18-19.
[5] 曹东义.“补虚益损”在风湿病诊治中的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J].2012,1 (4):38-41.
[6] 曹东义,郭双庚,王丽等.论张仲景对外感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6(2):56.
[7] 曹东义.中医群英战SARS[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25-27.
[8] 陈坚雄,邱仕君,肖莹. 试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J].广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 (2):87.
[9] 李海玉,刘理想,陆广莘. “视其外应,以知内藏”解读—国医大师陆广莘对辨证诊断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1306.
[10] 朱庆文.论中医外治的发展道路[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2):34.
[11] 王振春,罗再琼,敬樱等. 玄府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与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90.
[12] 曹东义,裴林.杏林寻宝保护中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81-82.
[13] 杨家福.中医对银屑病研究治疗的新进展[J].求医问药,2011,9(11):87.
[14] 翟双庆. 内经谈神机与气立[N].中国中医药报,2012-2-24(5).
[15] 曹东义. 中医只有“理论自信 ”方能促进“疗效自强 ” [J].中医药通报,2015,14(2):1-3.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2 18:10:48 | 阅读全部
邓铁涛大师1988年,在《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5 v6 }" r- D* k8 `
发表文章《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此后主持973课题“五脏相关”研究,也出版有相关的著作  O8 g* a. w. S/ O; Z
. a8 o6 h  [' z( e6 Y: _4 ~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318495/
* D* D, _/ K/ Z+ a% m; F, A+ D- J7 {( d, t' h+ B6 G
1 R& {$ x" u. G% d1 o9 k! _. z
文章说:
: N6 X8 m) R. ~( ?8 i中医正在走出中国面向世界,中医不是古代医学,目前正向现代化进军。中医理论有其独特之先进性,非一时所能统揭其奥秘,故中医之发展必然成为未来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w, Q2 R2 ?6 s  v  g& P7 M7 j
中医学之发展,必须与时代各种最先进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已为历史所证实,如先秦医学之发展,正由于与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故其所取得之成就,一直影响中医学之发展达2000多年而不衰。今天中医学所处之时代与先秦时期十分相似,一个飞跃的发展,将由我们这一代以至10代、20代人去承担。/ {7 D0 h4 a, J
要来一次飞跃的发展,在与多学科相结合的同时,必须首先把原有的宝藏来一次大整理,使中医的理论更加系统化、规范化。这方面的工作是一项奠基性工作,其本身也是一项科研工作,是不是可以说,这就是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4 h; Z. ~, |! n3 E" F& Y3 h
“阴阳五行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但“五行学说”在古代哲学史上唯心论者运用得较多,只有中医学之五行学说,一直与医学之唯物辩证法结合得最紧。我国学术界对此了解甚少,因此一直怀疑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日本的汉方医就不信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否科学?解放以来几经争论。1962年我写成《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一文,发表于《光明日报》11月16日“哲学”版第367期,乃因该版曾有批判中医“五行学说”之文章。“文革”时期又形成批判“五行学说”之高潮。但“文革”后五行学说仍然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重要组成部分被写入教材。六七十年代,我曾提出过“五行学说”其实就是“五脏相关学说”,现在本着理顺中医理论之旨,对这一问题再加以讨论,以就正于同道。0 [* L' x* D9 L! `) q" T% B% j# q
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哲学,但不同于哲学假哲理以言医道,乃中医学术特点之一。由于寓哲于医,因而使得一些中医基本理论带有哲学的色彩,义理玄妙,难以为现代读者所接受,这正是我们必须把原有的中医宝藏来一次大整理,使其理论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原因之一。以中医“五行学说”而言,它来源于先秦哲学,但实质上又不同于哲学。原始的“五行学说”是我国祖先通过平治水土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现象、性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初步观察、总结而产生的。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066年前),人们便认识到金、木、水、火、土“五材”之用,如《尚书·大传》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此五者是为人用”。在《尚书·洪范》中还有“鲧湮洪水,汨陈其五材”之记载,且对五行之内容作了阐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并以五行之生克乘侮来说明其相互关系。可见,原始之“五行学说”乃关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一古朴的哲学被古代唯心论者所利用,成为占卜朝代兴亡、推算命运凶吉之工具,因而带上循环机械论的迷信色彩,在社会上影响颇大,故一般人即视“五行学说”为非科学的唯心的东西。然而,古代医家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 赋与它唯物的辩证的内容。古代医学用“五行学说”对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人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的联系和研究,将人体归纳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同时,把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五声等联系起来,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说明五脏之间正常的协调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从形式上看,中医“五行学说”与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是相同的,但是在内容上,却有着质的不同。可以说,在中医学中,五行只不过是五脏以及五脏为中心的组织器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的代名词而已。故早在70年代,我在《再论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中医的五行生克,不应简单地把它视为循环论、机械论。它包含着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所概括的生克制化关系,实质是脏腑器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体内各个调节系统促进和抑制之间的关系。五行学说指导临床治疗的过程,实质是使人体遭到破坏的内稳态恢复正常的过程。因此,这一学说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发扬。至于名字是否仍用金、木、水、火、土,则可考虑。我认为直用肝、心、脾、肺、肾称之,或改名为‘五脏相关学说’更为恰当,这样就有别于古代之五行,可以减少人们的误解。”时隔10余年,看来我当时的意见是正确的。今天,中医现代化的呼声更高了,我们何不及早剥去中医“五行学说”的哲学外衣,还其“五脏相关学说”科学内核之实呢?5 l  n; F, R9 x4 r! O* a* o7 x
中医“五行学说”没有停留在《内经》时代" E! Z# m: O. y) @# m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中医“五行学说”也是如此。自从《内经》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一部分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五行学说”并没有停留在《内经》时代,其内容不断地发展、充实,今天已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前夕。6 l! i" ?/ e7 c+ F# |0 W' j1 a+ v
第一,逐渐认识到五行的中心实体是五脏。在《内经》时代,常可见到以五行代表五脏的有关论述,如《难经》云“东方实、西方虚,补南方、泻北方。”即以五行之方位代替肝肺心肾之叙述。逮至汉代,张仲景已较习惯直呼五脏之名,以脏腑经络论疾病。金代易水张洁古之《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以脏腑阐明病机和用药,则已不囿于五行之束缚。
: ?' [2 B9 L, j9 Y明代医家楼全善《医学纲目》云:“昼读夜思,废餐忘寝者,三十余载,始悟千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异乎阴阳五行之病态⋯⋯五脏也,六腑也,十二经也⋯⋯皆一五行也。”说明后世医家已认识到:五行、五脏,乃异名同物耳。
9 N" e( [7 u* G6 w- i第二,认识到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亦有局限性,逐渐以脏腑病机来补充五行生克制化原有规律之不足,以指导辨证和治疗。《难经·七十七难》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即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阐述疾病传变和确定预防性治疗措施。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到:病之传与不传,不单取决于五行之生克制化,也取决于脏腑之机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壮则不传。故仲景在《金匮》中补充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可见当时已认识到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亦存在机械刻板的局限性,临证时还要注意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尽管由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在指导临床治疗时有重要意义,后世医家仍不断地研究,加以充实。如民国广州儿科医家杨鹤龄,/ \0 k6 x, O& q) Q
根据五行生克制化提倡“隔一隔二之治法”,但仍强调“临机应变,纯熟活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足见其具有辩证法观点。
: P' P9 d% O; a1 ], A7 {" W8 ?第三,提出了“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的论点。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不仅精岐黄,而且通易理,学验俱丰。他认为:“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指出“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虽然张氏未明确提出五脏之相关关系,但已从脾胃论治的角度触及这一问题。这表明,后世医家已不再囿于五行之名及其生克制化,而突出五脏之实,强调其相互联系,而相互联系之观点,也正是“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
! y; D7 O% F% S; V( |) f1 ^上述表明:中医“五行学说”是逐渐发展的,并没有停留在《内经》时代的认识水平,随着对“五行学说”认识的深化,后世医家已认识到“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遗憾的是,后世医家尽管认识到五行的中心实体是五脏,认识到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中亦有局限性,但是他们并未能超出五行理论框架的束缚,因而只能对中医“五行学说”作些阐述诠释,在内容上充实和发展,而未能从形式上有所突破,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名与实更相符,而这正是今天我们所要完成的责任。" {4 C6 {0 `2 ~: ^
“五行学说”应正名为“五脏相关学说”, P: @& J: s+ w/ M+ M
综上所述,中医“五行学说”既有其科学的辩证的一面,又存在名实不符、内容与形式不统一的缺陷和具体内容上的某些局限性。早在战国时期荀卿就提出“制名以指实”(见《正名》),中医“五行学说”由于名实不符,容易被人视为与阴阳五行家邹衍所提倡的“五德始终”相同的唯心的东西,引起误解。现在,该是为中医“五行学说”正名的时候了。
( n* f3 |# g( ], v6 a2 p7 S9 e所谓“五脏相关学说”,就是指在人体大系统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简而言之曰—五脏相关。
- L! d! c! \/ _) K8 q# `; F, G我之所以提出要为中医“五行学说”正名,把中医“五行学说”改为“五脏相关学说”,主要基于下述理由:3 S1 a' Z3 j6 q. V) e
首先我认为,开展中医传统研究,应着重继承中医的理论精华,提取其中的科学内核,再经一番加工和提高,使之成为源于该理论、又高于该理论的学说,即立足继承,着眼提高。如上所述,中医“五行学说”的理论精华、科学内核在于揭示了五脏及其他器官组织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联系。“五脏相关学说”继承了中医“五行学说”的精华,提取出其科学内核—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又赋与它现代系统论的内容,这样将有利于体现中医的系统观,有利于避免中医“五行学说”中存在的机械刻板的局限性,有利于指导临床灵活地辨证论治。可以说,“五脏相关学说”是中医“五脏学说”的继承和提高。
7 B. C" M1 T- F3 j$ o其次,把中医“五行学说”改为“五脏相关学说”,解决了中医“五行学说”名实不符,内容与形式不统一的矛盾,避免了前述提及的无端误解,使中医理论更易于为现代读者所理解和掌握。" [5 j1 v; Y5 F# M  e
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来,我一直在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临床实践,对于杂病之辨证论治尤其如此。例如我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认为该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正虚、标实瘀,由于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导致气血运行为痰与不畅,痰浊瘀血内闭,而引起一系列症状。气虚、阴虚、痰浊、瘀血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其病机与肝肾脾胃亦有关,尤与脾胃较密切。因而制定了益气健脾、化痰通瘀的治疗原则,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效果满意。其他如对重症肌无力、慢性肝炎等病的治疗,也莫不以“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而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 B5 w+ Z- }  g$ C" F/ {( O
综上所述,用“五脏相关学说”以取代“五行学说”是可行的。这不是推翻“五行学说”,而是立足于发展“五行学说”。8 n' A7 M+ C+ r; z% K
历史在前进,中医在发展。中医要飞跃地发展,必须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但往往需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只图在中医理论体系由量变到质变过程中起一点触酶的作用,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共鸣,望我同志,不吝指正。
& D: Q, ^7 A8 F6 A8 O$ g( 本文刊于《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点评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基于河图洛书的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探讨 - 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efebdbbbd3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3.html?_wkts_=1678611799096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3-12 18:21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2 18:11:28 | 阅读全部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
; W) t) f4 N/ D( V2 ^5 P, u  D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h4 _: y1 ~" R9 F- y" {
出版年: 2010-6
' L: k: d9 {/ b# k7 O! o# V页数: 4369 O, _0 z/ b) O8 @$ C. s  s
定价: 47.00元" P# N: Y0 j( g. f/ j9 f4 ]
ISBN: 9787535952691
6 y6 e; X7 X7 i8 [5 r豆瓣评分
1 I" \/ _, D+ D3 k& B* ~* b评价人数不足* t0 R! S1 t' @4 U5 q2 U
评价:     ; ^1 ]  t# x1 t- |) l7 I& ?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 W4 {2 X1 m" t7 P分享到   + c* G2 Q: o! S. ]5 h2 M5 [# C" U, p
推荐
/ o! g' p, t' Q
3 q' B, ~& l: A; M3 I2 v内容简介  · · · · · ·9 }; b$ Q! {: p. X+ H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中医专家邓铁涛教授指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最重要的意义是五脏相关思想,而其原有的一些机械思维脱离中医临床实际,应加以扬弃,提出以中医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学说的论点。《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深入地研究了中医运用五行学说的学术史,指出五行学说在早期对中医学术体系和整体论思想的形成有积极意义。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历代医家对五脏整体相关的认识已经超越了五行学说,形成了更具体、更丰富的五脏系统相关联模式,阐明了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学说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同时对五脏相关学说的内涵进行了初步论述,提出了开放式的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构想。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2 18:21:1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2 18:10; u& V/ j7 W, d. f% G* K6 M
邓铁涛大师1988年,在《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6 w1 l; l* C# N/ l
发表文章《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此后 ...
( J! ?( P! Q" k, l0 m" ]2 A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O3 c9 c, g! \3 {0 L" v  Y  f
基于河图洛书的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探讨 - 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efe ... wkts_=1678611799096, y" A5 p; U8 u' L7 v

7 Y7 `+ U0 c. e& W" h1 \$ F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Z9 V* i, s0 R9 K% o请把这篇文章,再发给我看看" v0 ^& k, X& C( ], g

4 J' {2 G' t  G9 _) r# r7 _张相鹏:
9 R5 [: p- i- G3 M! C好的,再电脑上,回去发。
7 _* ^" L: M% l& o6 o  Z- @
- e" e: ^+ r! [( z张相鹏:
5 H+ e, u: d+ e' t: G- S) @. v[文件]9 y4 r0 Q& @. c0 Q: `8 h
- C& I% q0 }! K, `
张相鹏:; c/ p# A7 p0 D6 i+ |8 \+ o
曹老师,在好手机上存了。
3 k% F* |* e& D- D: m9 _7 i
+ L" Q( T# v1 B# r' c)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Q& e: o0 l0 m% |
好的,谢谢7 p, T3 F7 A$ @
+ g% i% S3 M3 M0 x* K. I6 J%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Q! i2 L; r& `7 ^
【新提醒】张相鹏论文:从邓铁涛先生“五脏相关”到曹东义“内外相关”[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tid=2852&extra=- ?" h" k. Y  y+ l" F- J; w

7 n( c- g9 e! o1 }/ r1 C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O+ f( X; o* a& a* {
我发在燕赵中医网了
) y3 {( a$ b9 C% Y& Q4 Q1 ^" J
1 P! R% I$ v  H7 U4 M% q1 |张相鹏:
* s2 _' B! D  `感谢老师
( }/ p, l% T0 m: a. Q+ S# _4 w) X( b( K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h+ ?( t/ {  m8 @" z" [* n你发过的其他论文,也发给我,我发在网上吧
6 J, }& V0 R- w9 o: g/ M6 i% T& {& [) ~*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D$ @- }9 L; l* T
[链接]张相鹏论文:从邓铁涛先生“五脏相关”到曹东义“内外相关”[来自:燕赵中医]
- r4 u- S5 K8 Q1 o

点评

【新提醒】张相鹏论文介绍曹东义“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53&extra=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3-13 07:48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善元一 发表于 2023-3-12 21:51:50 | 阅读全部
体系自立?
8 B# H- E- I  P# {好,好,好,妙,妙,妙。
' Z* G3 X0 A4 r8 [  h# q所见各家内经阐释传承的,燕赵平台您的课最先开始学,经倪海厦、胡逸玄的内经课学习,已经基本能看懂内经的诠释和几个多为众知的汤药、经络实案分析的文章了。
( F! A5 `" g! y有个想法就是:如何利用好现代科技的最新进步成果,如AI等,来加速内经条文的梳理、祖国医学框架的自动分析建构,这有可能是加快中医理论统一的唯一捷径。
$ {3 K( o; j! A: a. @; D但是参与其中的必须是中医基础牢靠、临床经验丰富,且理科的基础和水平相对来说也是不亚于纯自然科技领域理科生的中医人,才有不为简单医学思维束缚,而利用好工具。! W% m, X, [0 f2 l
反之呢,可能又是他人利用此机将咱再一次按到在地的机会。
* ]5 u3 k! Q/ j: e8 i3 f8 m' J5 i有位用中医方法解决了家人老年病的西医专家,虽然其建立自信的资本是其自身的中医实践,可其眼里的中医,说实在的,还是停留在对抗、药物、外法的层面。
! h  l+ z1 L- ~! @  z8 f这样的人若果主责中医的话,咱的书同文之路,可能会更加的艰难曲折的。
( H+ `* ~+ j. c/ b. [类似我这样的,为啥啥都敢说敢议,也是来自一点体味之后的狂妄。# j$ I- ?( Z; |- g
狂妄不自知的人,再大本领都不可依赖。...
/ L2 h* [$ [3 W' j& M吉祥
3 x5 L# b9 q% X# \" J. J  b晚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3 07:38:28 | 阅读全部
新冠肺炎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 ^' n9 Y8 Z) X: _7 }3 T* [
      —“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
* h9 v( N0 g2 B" l0 }3 }张相鹏1王栋1苏贻岭1李海莹1通讯作者:曹东义2
, Q+ \; F; u: M& n(1.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山东 日照276808;2.河北省中医药科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7 i" U" }# v$ H! [3 P8 c7 z% S摘要:面对新冠肺炎的广泛传播,如何有效整合伤寒、温病两大辨证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本文试图以“河舟码头学说”为指导,探讨建立以热病统寒温,病证结合分级诊治的诊疗体系,治疗新冠肺炎。; l' z/ x1 U, w: l4 a
关键词:新冠肺炎;寒温统一,河舟码头;病证结合;分级诊治# n* j+ _$ I" y6 [: a% _* D8 O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CP)”,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渐蔓延到全国,这一疾病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1]。王玉光等人,提出本病属“湿毒疫”[2]。早在《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说明了致病人群的普遍易感性和症状的相似性。《伤寒论》记载:“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瘟疫论》记载:“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温病条辨》记载:“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说明了此病的病因非一般邪气。0 Z: K+ V% D* B0 r# Q+ S
西医对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尚无研究出特效药。而中医学对于瘟疫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方药。可以说中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其实是一部与瘟疫斗争的历史,从而形成了众多中医经典著作,构建了中医理法方药一体的辨证论治体系。这主要包括以六经辨证的伤寒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温病两大学派。
+ H! x! h$ @8 R+ C1 H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在2003年SARS爆发之际,最早提倡中医介入治疗,称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3]。同样面对17年后,出现的“新冠肺炎”。中医医生,如何使用好这个“武器库”,如何认识该病,如何从伤寒学派、温病学派中得到启示,如何从寒温统一的思路中,发挥中医优势治疗该病,本文做以下探讨。2 N" v1 w8 g9 W4 P3 g4 |' K) b
1寒温统一辨治的紧迫性! _1 g" t% f, w! f% J% X3 E" G
面对“新冠肺炎”,中医该怎样认识这种疾病?仅仅是“湿毒疫”“寒湿疫”“湿热疫”吗?属于伤寒吗?属于温病吗?该选择伤寒的六经辨证?还是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这些困惑得不到解答,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如何使伤寒与温病统一,建立完整的中医外感热病诊治体系,不仅对新冠肺炎的辨证论治重要,而且对今后中医应对其它未知的传染病有指导意义。
9 t; [* Q2 \; m. }# ~2 c由于对温病学理解的片面性,或西医细菌、病毒的影响,一种惯性思维,疫病初期就用苦寒之药清热解毒,所以造成对疾病早期的误治失治[4]。表证阶段的治疗是中医治疗非常关键时期,影响着整个治疗的成败。表证阶段正确治疗,争取疾病不向里传变,以防出现心阳暴脱,邪毒内闭。新冠肺炎同样如此,突出尽早中医介入治疗,早期阶段应用解表法,根据每个患者体质不同,兼加邪气的不同,选择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辨证论治,切不可以固执寒温不两立,以伤寒之偏见无视温病、以温病之偏见无视伤寒。寒温争论的焦点也是在于解表法,随着外感热病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辛凉解表法,辛温、辛凉两种解表法,共同完善了热病的治疗大法[5]。
" ]  d2 V3 _$ m% d瘟疫的发展变化转归,重点看患者的正气(元气),实则阳明化燥、虚者太阴化湿,伤寒专死下虚人。病情随时可能会出现伤寒的阳明病,温病的气分营分血分病,也会出现少阴亡阳,成为难治的急危重症。此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实难辨,真假难辨。不能只固守叶天士告诫大家:“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所以新冠肺炎如果出现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亡阳证候,且不能死守温病法则,还要回阳救逆,应用姜附辈,但也不可滥用。
% p4 `6 F4 L/ L, L国医大师邓铁涛积极提倡外感热病统一寒温辨证,以此创建中医发热病学,研究发热病的诊治规律[6]。邓老主张要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伤寒与温病,即知其所长,也识其所短,他说:“温病学说是仲景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的《伤寒论》,两者合起来才成为比较完整的外感热病学说,分开则均有所偏,各有所不足[7]。
8 C" `( E1 f- F) h  B6 z' ]& D' I& @3 {《黄帝内经》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对广义伤寒病因学说打下了基础,《难经》明确指出了“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热病、温病、湿温”,丰富和发展了热病学的范围,为后世伤寒学和温病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起来的战略构想,回归以热病统寒温,走出寒温之间“以谁为主”,的争论,实现寒温统一,更利于指导临床诊治[8]。
3 Y- f1 Q/ v" A9 W2河州码头学说指导寒温统一辩证
' t: K$ E: u% t3 w    寒温之争由来已久,寒温统一也有颇多论述,探讨统一的基础在哪里?有没有可以指导的理论模型?我们提出借用“河舟码头学说”,指导寒温统一的理论难题。
" k$ X: I. @1 V: _河舟码头学说是曹东义教授,首次在著作《热病新论》一书中提出:“病像河流,证如舟,系列方药似码头” [9]。在其著作《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详细做了论述,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疾病(河)、证候(舟)、方药(码头)之间的关系。
& z1 |$ s& f9 ]5 F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描述,像河流一样流动不居;证表示某一时段的病理阶段,就像河里流动的小船;中医的方药就像是码头,来确保小船顺利靠岸,使病证得以解除[10]。不论伤寒学派还是温病学派,都是治疗瘟疫的经验总结,形成了成熟的辨证论治体系。这一系列的方药(码头),都不可厚此薄彼,要辨证论治,集思广益,吸取各家之长。河舟码头学说,为寒温统一,提供理论化的假设模型,为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临床治疗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p5 a. L4 T+ r4 g2 }7 @2 @
河舟码头学说,说明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恒动观,治病不能固守一理、一法、一方、一药,一成不变。医圣张仲景告诫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温病大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也嘱咐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0 e3 ~3 g6 }, d3 L) h6 j# _8 s
所以,治疗新冠肺炎,应该考虑到疾病的整体性、动态性、传变性、要谨守每一阶段的病机特点,打破伤寒、温病之偏见,寒温统一,整体考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是证用是药。0 o, Y* \- w# n5 t
3病证结合分层诊治
* N' G+ w; i' d, A中医的诊疗特色是病证结合的诊治模式[11]。按照河舟码头学说的指导,以热病统寒温的思路,在热病(传染病)的一级病名下,分广义伤寒病,广义温病,广义瘟疫的二级病名;再把伤寒的六经病,温病的卫气营血病、三焦病分为三级病名。% n/ K7 y, r) s+ Z
病下设证,如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阳明经证、阳明府证、少阳半表半里证、太阴脾虚证,少阴亡阳证,卫表不和证、邪热范肺证、热入营血证等等。病在变,证亦变,病证结合,突出辨证。证是中医最基本的诊治单元,是某一时段病机的集中体现,就像移动的小船,需要相对应的码头(方药),使其紧急上岸获得救治。
4 z4 S& U% s) @( r5 `, K1 n综合上述,把伤寒和温病等历代辨证思路和有效方药,都融合在以热病统寒温的病证结合、分层诊治的体系中[12]。这样即有利于集中优势,统一思维,不致慌张错乱,更有利于中西医之间的交流和总结。
' ], Z. I- [+ ^+ I那么在这个以热病统寒温,用河州码头学说为指导,病证结合分层诊治的体系中,如何选择简便有效的辨证方法?可以融合伤寒温病的辨证方案,用三纲辨证,即卫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的辨证方法。然后再辨每一纲的寒热、虚实,选择合适的方药治之。
. q% f" p- ~2 y4 e; J$ O: C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临床资料分析,以新冠肺炎为例,解析以寒温统一辨证施治的思路。3 X+ |; ?& t" P8 [( _
首先,本病有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由重转为危的传变规律。疾病早期,或潜伏期,或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诊之前,可能会出现不典型的卫表证(即出现轻微的头疼、恶寒、发热、咽疼、鼻塞、流涕等表现),或存在较长时间的表证阶段。这一时期可以辨为卫表证。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不同,分为卫表的寒证和热证,可选择辛温解表的桂枝类方,麻黄类方,柴胡类方等,或者辛凉解表的银翘散,桑菊饮等。总之要遵循,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善治者,治皮毛的原则,迅速解其表,透其邪,使疾病救其萌芽。这也是为什么,主张中医早期介入治疗的原因。) c; a% ], C3 u% f2 A* s( f
其次,以患者出现乏力为标志,说明疾病已经进入发展变化期,表现为正气不足,邪实蕴盛,正邪交争,焦灼难解之困局。继而会出现高热、干咳、腹泻、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的较重表现。这一时期的病理邪气,或为湿热、寒湿、痰瘀、热毒等。此时为疾病由表入里的关键时期,也是治疗的关键节点。这个阶段可以辨为半表半里证,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则会出现不同寒热、虚实的病机特点。实则阳明化燥热、湿热、热毒;虚则太阴化寒湿、痰瘀。治疗可选用白虎汤,达原饮,清瘟败毒饮,大柴胡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理中汤,藿香正气汤,千茎苇茎汤等方剂治疗。
% b' g4 R. U$ \; N5 L, ]最后,当患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时,疾病已经进入由重转危的里证阶段。体质不同,应显不同,或为伤寒的三阴证,温病的营血证。三阴证选择四逆辈或温开的苏合香丸,热入营血选择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类或凉开的安宫牛黄丸。但是死证往往会出现,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亡阳危证,生死命悬一线,危急时刻,回阳救逆,救阳为急,以防爆脱。可选用参附汤,四逆辈,破格救心汤等。2 ~7 w# b9 z8 r4 C
结语
: Q0 Z5 h) H: z% e9 [3 M# u由于传染病发病的特殊性、传染性、破坏性,对于中西医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在中西医并存的时代,面对新冠肺炎大面积的传播流行,中西医应该团结协作,发挥各自优势,破除学派偏见,共克顽疾。传染病从发病到治愈或死亡,是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抓住每个阶段的病机特点,做到病证结合分层诊治,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这是辨证论治的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确诊之前,发病之初,就能展开救治。中医有伤寒、温病两大辨证论治的体系,如果将两大法宝,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寒温统一,病证结合,分层诊治的辨证论治体系,这将拯救更多的生命。8 ]7 l# e$ [# _
参考文献
0 x4 B% V, k9 |- f, [0 y. q) ^2 s" ]1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通知[EB/OL].[2020-02-05].
. R2 m' Q5 E0 [8 A[2] 王玉光.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论治初探[J].中医杂志,2020,61(4)./ K+ S3 p  F) I! v' K6 J; s! E: J, u
[3] 曹东义.中医群英战SARS[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23-25.
' s9 p$ v$ V) s* d# \+ n2 k[4] 董正平,肖相如.外感病滥用寒凉的原因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238-1240.
- l1 V( Y% s/ |' y! V. I; U4 z[5] 曹东义,王文智,贾春生.辛凉解表法的历史形成过程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15(4):9-10.) I7 T7 K5 m5 X
[6] 陈坚雄,邱仕君,刘成丽. 邓铁涛中医发热病学学术构想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2,29(6):716.: T5 G- }/ x4 ^0 o2 m  S! J9 q
[7] 邓铁涛. 温病专题讲座第二讲伤寒与温病[J].新中医,1989 (3): 40.' v# o: D1 u. h& Y$ I
[8] 张相鹏,王红霞,张培红等.论构建以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32(6):14-15.
3 Y0 u$ |* o: U0 T2 t; `[9] 曹东义.热病新论—从热病诊治沿革看中医的发展[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
- `6 r- d' S: X6 O& j[10] 张相鹏,王红霞,李锋等. 河舟码头学说与热病统寒温新探索[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5):5-9.) E( |# V) W0 Y0 t6 c! m! E* W
[11] 卞庆来,刘娇萍,邹小娟等.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证候研究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9):3199-3200.$ n2 v6 Y* `8 g' S
[12] 曹东义.寒温统一应病证结合分层诊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1-7-13(4).
5 @9 g# a% ~2 _* F( V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3 07:48:3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2 18:21; ?8 M- r! b8 F% q, E0 \6 E7 E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i; l, c0 U5 [) ~9 g" P
基于河图洛书的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探讨 - 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 ...
4 `. C6 u4 {1 B9 k9 c. F* l7 _
【新提醒】张相鹏论文介绍曹东义“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tid=2853&extr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