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王凤岐、吴大真,传承秦伯未先生学术资料
曹东义 发表于:2022-6-16 17:57:3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915
孟河医派谦斋医学吴大真王凤岐传承中心简介[url=]孟河秦伯未王凤岐吴大真传承中心[/url] [color=rgba(0, 0, 0, 0.3)]2020-01-05 15:113 e2 I; l" k5 C/ x' K  c
" S2 j( s# c8 L& Q9 O# x

1 t1 t) Z  L8 s( ?, q) _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1949年11月开始先后在国家卫生部设立中医科、中医处、中医司,至1986年设立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设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8 w5 M4 T9 i& F& R
9 Y/ e5 X+ d$ Y) I! Z. G8 ~( e
7 p$ i  |1 u  q
王凤岐于196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基层从事临床工作20年,曾作为针灸医生参加援非医疗队,援外工作3年后回国调到甘肃省卫生厅任中医处长,不久之后,调回北京,任卫生部中医司教育处处长。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任命为办公室主任。7 b" I+ f: d- {) f

& l5 M* G6 K* n# P$ k- Z+ q+ Q
5 ^% x3 w# J6 H/ \
“文革”期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王凤岐目睹全国的著名老中医药专家,相继在“文革”中去世,如秦伯未、陈慎吾、宋向元等,后来又有叶橘泉、哈荔田、李聪甫等先后逝世,严重影响到中医药的传承和发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这一现状,1990年6月,国家人事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的决定》即【1990年3号文件(1990年6月13日)】。

  x& m, g3 w9 k6 M/ J* s) v
( S9 ^* Y0 X4 p( \) Q) x
为了落实三部委的决定,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牵头,三部门的办公厅又联合发文,即“国中医药办秘1990年49号文”《采取紧急措施做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实施细则》。细则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国各地推荐500名著名的老中医药专家,每人带2个徒弟为学术继承人,2年后出师,经考核合格者,每人职称、工资均晋升一级。此事在全国开启了1949年后中医药以师带徒的方法培养学术继承人的先河。
3 M# e! E3 x- e+ O  h. A3 l2 `7 s
1990年10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老中医药专家的收徒仪式。国务院主要领导接见了与会代表,李铁映国务委员做主旨讲话。他说,前一阶段,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工作比较薄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把这一工作真正当成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战略问题来抓,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最后他指出,“师带徒”不能拉郎配,要师徒相称,关键要发挥继承作用。另外,拜师与中医研究生培养人才的办法要加以区别。师带徒是要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研究生是研究中医事业学术的发展。邓铁涛国医大师代表老中医发了言,筹备及召开这次会议,得到了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同志、国务委员秘书董保华、田佳、袁隐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会后,一致提议:组织一次传统医药大会,推动中医药事业更进一步发展。由王凤岐同志全权负责,全力筹办。
& _; R5 |$ b" n. d
1991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国务院报告拟召开“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了大会筹委会。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担任大会名誉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任大会主席,国家中医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凤岐同志担任大会秘书长。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主办首届世界传统医药大会。
6 Q9 }0 Z" O5 E4 f) F; A. \/ e
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开幕式上由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宣布大会开幕,李铁映同志代表国务院致欢迎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先生(日本)来信祝贺,并于大会结束前专程赶到北京参会。与会的还有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总干事韩相泰先生(韩国)、副总干事刘国宾先生(中国)、世界卫生组织驻京办主任基恩博士。共有42个国家的代表与会,其中22个国家的卫生部部长及主管卫生工作的高级官员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李鹏总理、李铁映国务委员分别接见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先生及22国卫生部部长,并与世界2000多名参会代表合影留念。此次会议,国家中医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凤岐同志、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邢思邵、副社长王华章共同起草通过了著名的发扬传统医药学的《北京宣言》,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全程报道。

" G0 m. }( x0 h5 V; T# M
国家中医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凤岐同志受王震副主席的秘书李慎明同志邀请担任王震副主席的保健医,与西苑医院名医李春生、国医大师邓铁涛一起陪同王震主席乘专机去广州休养,负责王震副主席的医疗保健工作。
$ W7 I/ q1 M* L! J1 \

2 p6 s1 m- [; {( k5 ]; }! B
王凤岐同志在推广中医传承工作期间,得到了李铁映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提及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时,李铁映同志顺口说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提及医圣张仲景的传世佳作《伤寒杂病论》时,李铁映同志又脱口而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惊愕之余,李铁映同志说,曾在铁岭工作,闲暇之余,看看中医药的书籍,受益匪浅,因而极为支持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
* b# N- `. k& i% n0 p5 i" H
为及时总结全国500名中医药专家中医传承活动的经验,反映师带徒方式的效果,1993年3月,国家中医管理局向500位学术继承人发出征文,要求每人写一篇所拜师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汇编成册。征文一经发出,很短时间就收到大部分学术继承人的来稿。同时也得到了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同道的热情响应和支持。国家中医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凤岐同志牵头,行政处处长吴华英、秘书处处长查德忠同志配合协助,对来稿进行归类整理,历经3个多月编纂成书,定名为《中华名医特技集成》。王凤岐夫人吴大真同志任职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编,在她的努力下,《中华名医特技集成》面世后,在中医界引起强烈反响,对于推动全国范围内的中医药传承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分别撰文予以赞赏和推荐。著名老中医谢海洲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撰文,对本书进行高度评价。

1 x% x, d7 Q5 f- [/ A* W7 e2 s
也正因为亲历中医药传承工作的因缘,王凤岐、吴大真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就不断整理、出版先师秦伯未先生的资料,大大小小已有数百本的书问世,作为中医学者的首部书籍《中医入门》已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出版发行。

) \% h1 ~8 H5 K; |
2002年,王凤岐同志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出诊,恰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丁志远、马石征等同学在医院实习,传道授业,甚是投缘,两人提要拜师。与此同时,主任医师李剑颖此刻正在跟师吴大真同志进修学习肾病的辨证治疗,因而就在2006年12月30日正式行拜师礼,并拜祖师秦伯未。国医大师颜正华,国医大师方和谦,国医名师余瀛鳌,国医名师危北海,原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邢思邵、副社长王华章共同作为见证老师。中国中医药报社记者白晓云于2007年2月5日在中国中医药报2版发文《薪火相传振兴中医——王凤岐收徒会侧记》予以报道。从此开始成立了“孟河学派谦斋医学王凤岐吴大真传承中心”。以示中医药代代相传。

  D) R4 P* G& h, Q
秦伯未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医著作六十余部,计千万余字,为祖国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传承中心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后,以弘扬孟河精神,传承谦斋医学为宗旨,开展孟河谦斋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和继承:传承中心王凤岐、吴大真、李剑颖、杨建宇等人相继出版近百部学术价值极高的中医书籍;培养数百名省级知名中医;通过师承、传承、培训等方式,培养专科医生、技术拔尖人才数千人;整理、编辑、出版各类医案万余例。让更多的人了解孟河医派,传承推广谦斋医学学术思想,让中医泰斗秦伯未宝贵的学术经典指引后人,惠及百姓,是传承中心不懈的责任和目标。时至今日,传承中心专家云集、队伍强大、学术精湛;提高了基层医生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水平,培养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新一代名中医,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4 W6 a% q/ v3 n0 ]5 N6 i- [* G6 x2 n5 q4 d  ~
& F/ [% s- p0 P" B, |
3 J  ^- @- E; v) A# ~; V
[color=rgba(0, 0, 0, 0.3)]阅读 412
) [: j! ~: p" ?, w+ W" |
$ @& W* ^4 a! U9 P- d. L  [% k1 j5 @& m. @& {- _( O

0 K3 p) K1 K& k4 o) I' [+ i9 m$ P
4 @& ]  s+ {  C1 J  L% \6 ^. ^
* b( X4 |3 \# x, Y. C+ p$ D; W

" {0 W8 T- g4 V9 U3 H& Z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16 17:58:25 | 阅读全部
深切怀念吴大真教授!
% y. n' ^( z- }原创 李剑颖 孟河秦伯未王凤岐吴大真传承中心 2021-12-18 20:27
# J/ R& N5 a) o8 O1 ]图片5 H5 U' {  K0 M$ z8 Q
7 [$ H" a5 z! ?% o' A
吴大真教授,上海人,1942年6月出生,2021年12月16日去世,享年79岁。吴大真教授的离世是中医界的巨大损失,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吴大真教授。& U' ~1 X# ]* y; g# B& J0 T$ F

% y! h8 n" N9 P' c/ A/ `, J1 J/ X吴大真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师承中医泰斗秦伯未先生,孟河医派谦斋医学第二代传人。曾就任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骨伤学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医药报社、同济医院、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中国药学会、北京国际医药促进会、中国保健协会等单位或部门的负责工作。曾任北京同济医院院长,北京恒安中医院、北海医院特邀肾脏病专家、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国际医药学术研究促进会常务会长,原《中国中医药报》社长、总编。
$ [$ E5 V& y# G8 C* i
8 I$ ?. Y+ y2 O9 Q% }吴大真教授对祖国医学有着精湛的造诣,是著名中医专家,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保健养生协会会长、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国际医药促进会副会长。一直从事于医药保健方面的临床、教学、科研、新闻出版、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工作。* V  C2 p" s& u$ n5 H# k3 a6 Z4 R

$ w+ Q+ R, {6 W( U曾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加拿大、欧洲多国讲学、会诊及学术交流。擅长诊治:肾炎、肾病、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肿瘤、血液病、月经病、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痤疮、黄褐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骨关节病、胃病、咳喘等难治性疾病。应中央保健局、各大部委、老干部局、各省市地县政府、社团、企业、电视台、电台等邀请,先后举办各种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健康讲座数百场,吴老演讲风趣、言语亲切,深受听众欢迎;吴老的健康讲座内容系统、精练、实用,多次被录制在央视、北京卫视、河北卫视等各地电视台播出。5 Q, v. C4 I; K
, F, Z$ c# t+ x( G) k
个人成就* H! r/ ]5 T$ _, Q( B) b' ?; I! y4 u
吴大真教授一生致力于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为培养和造就大批肾脏病专业人才呕心沥血。是全国著名的中医肾脏病学专 家,也是中医肾脏病学科创始人。对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中医药治疗,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神奇的疗效,素有"东方肾病奇女子"之美称。多次受国家行政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的邀请,举办近千场养生科普类专场讲座,并受邀做客全国多家电视台进行养生类节目讲座和访谈,曾为北京电视台《养生堂》中医养生专家,中央电视台《健康早班车》专家顾问团成员等。
5 V0 V, S; k" `* [0 C. s) Q$ b' ^6 G
  F5 A1 z+ t  A主要著作. ^) M9 V/ k# G1 F
吴大真教授著作丰富,主要有《临床医师诊疗技巧》、《临床方剂学》、《本草备要讲解》、《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名医奇方秘术》、《常见病防治和食疗100法》系列丛书、《家庭养生保健全书》、《新编家庭卫生顾问》、《现代名中医治疗绝技》系列丛书,以及《50岁登上健康快车》、《保健食品必读》、《花养女人幸福一生》等市场畅销的科普读物。是《中国保健咨询师》培训教材主编。8 a* W3 w  r/ j2 @7 H. _- c
著有《秦伯未医 学全书》、《中医肾脏病学》、《临床方剂学》、《本草备要讲解》等学术专著,以及《食疗100法》、《家庭养生保健全书》、《花养女人,幸福一生》、《吴大真养生精华集 》、《吴大真私房养颜经》 《花期女人因时定养》、《月来越美丽》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二十多部。+ Y4 Z* O- Y! I
# o0 x- H9 d8 G+ f  w
学术专著
# p7 p% b( P% d( L著有《秦伯未医学全书》、《中医肾脏病学》、《临床方剂学》、《本草备要讲解》等学术专著,以及《食疗100法》、《家庭养生保健全书》、《花养女人,幸福一生》、《月来越美丽》、《我的中药养发书》及市场畅销的科普读物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二十多部。7 z& @" h. g2 T  `" y8 i/ P

, o2 ~' [2 c$ Z$ \3 |- Z7 P3 l; R: |4 H
( O# ^* z$ d: p$ f
& o! O) ^4 Z" ^* T3 h文章已于2021-12-22修改9 D: l3 j- m5 z5 @3 _& K3 X
阅读 1.5万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16 18:02:03 | 阅读全部
王凤岐简介
3 f9 K4 A) ]2 g* Y孟河秦伯未王凤岐吴大真传承中心 2019-08-28 12:23
, H8 p, S8 ~5 r* B2 Y! j% u  k图片
7 x0 P0 f/ |$ N9 a! U+ x* @$ b( U+ j% d0 @( d/ _* W
王凤岐,男,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卫生部中医司教育处处长,世界针灸联合会司库、世界骨伤联合会总监。  m# z+ H$ m. W8 I  ?3 M. u9 l
5 M& A( D4 t; o% g, i

4 {+ E9 ?: \3 S3 \
) H# K- [" O' a9 M6 ~' P  Z$ J* k+ y: r1 q/ Z2 ]# c4 _  \
从事中医药事业及临床50多年,曾负责组织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为国家领导人进行医疗保健,应邀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南美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并受聘于: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台湾中医师会会长顾问,香港中医师公会顾问,南美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中智医师联合会总监,马来西亚医学保健协会副会长等职,是大陆第一个去台湾访问的中医,在港台中医药界享有极高的口碑。7 {/ b9 p5 y5 I" |, v; I5 T# t

* J$ }- d1 Q6 f! H5 s; X" B0 Y7 z# M主要作品7 q. [4 ~6 [, r% p- w1 k. k+ ]6 N
著有《炎症的中医辩证》、《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等多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医专著。现为中医之家总干事,北京太申祥和太医馆馆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知名专家。著有养生书籍《王凤岐的养生餐桌》《王凤岐带你走出养生误区》等多本中医养生畅销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 X- Q2 m9 }' W2 ^* q& s1 w
2 C) [5 r! L% r4 O9 C王凤岐先生的妻子,是著名中医专家吴大真女士。  W& k% G. Y' n  {. @9 ?0 w0 b

$ |6 ]! n. q) F2 G7 K2 y1 ?* T3 }& P2 c, y  \5 k6 d; m: i% Z

% T# ~6 b  U; J  k. r3 A  I. A# C' i7 m( Q
阅读 743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16 18:03:10 | 阅读全部
王凤岐简介+ O( \0 O' ]( ^2 |
孟河秦伯未王凤岐吴大真传承中心 2019-08-28 12:23
* f& ]5 B" X' w8 ~) p0 _& m图片0 O2 a7 B9 m( P0 n- A

) A+ Y6 Y, m2 ^, a王凤岐,男,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卫生部中医司教育处处长,世界针灸联合会司库、世界骨伤联合会总监。
9 R/ _4 y4 `1 e" @# q  n' B) \! ~" Z6 D) d8 X

( d- _$ t# z6 m1 j$ l, m/ ]6 ]) h0 E, g- z  m$ l
1 _4 M  k7 q. a4 X" M+ w
从事中医药事业及临床50多年,曾负责组织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为国家领导人进行医疗保健,应邀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南美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并受聘于: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台湾中医师会会长顾问,香港中医师公会顾问,南美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中智医师联合会总监,马来西亚医学保健协会副会长等职,是大陆第一个去台湾访问的中医,在港台中医药界享有极高的口碑。+ E1 h! ], x. Y- S
- i2 L9 ?+ ]9 i( H: `" C
主要作品& d' ~& Y$ C% K+ ?6 h/ M2 w/ ]5 Y
著有《炎症的中医辩证》、《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等多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医专著。现为中医之家总干事,北京太申祥和太医馆馆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知名专家。著有养生书籍《王凤岐的养生餐桌》《王凤岐带你走出养生误区》等多本中医养生畅销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3 S' Y0 x% H5 ]% }
* b& H) d9 Z; J7 T5 f+ ^王凤岐先生的妻子,是著名中医专家吴大真女士。
$ t# P, K5 C9 a! ]0 W+ }: p9 v; `3 R; ^4 m5 j( C
$ u) |0 C: S: n
. M8 h, c5 N' F: y$ p

" d# k! L0 z! y7 e& {阅读 743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16 18:04:19 | 阅读全部
秦伯未简介
5 \% H& p( X4 n孟河秦伯未王凤岐吴大真传承中心 2019-01-22 11:11% L: l0 z! I+ W8 g, [3 J0 }
图片. X  W  `( D5 o

7 u" A/ ]$ o  a
8 ]$ |, c& z* Q3 a* K! L( `. c& w* P+ c
秦伯未,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l/ |0 g5 P5 R
& t( x0 o( ~0 _! j! ?3 l' V7 K# W) Z$ k+ I5 X  [& j0 `

) d( i" _/ y8 n) M& f8 U+ d5 V人物简介
  I" h. q3 M6 U秦伯未Qin Bowei(1901~1970)
& p3 C8 s+ e( k) }" g* B- ^+ n% n6 h1 E  {3 Q3 A
图片
9 [( V( X& a/ K& c" Y
* v  M* k8 r6 ]# o% Q( `0 Y现代中医学家。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原名之济,号谦斋,上海陈行人,出身道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1 ]" w7 Z" _2 B8 B' C

. I) q% h; y' v; i6 g) B人物生平1 c# c2 ^2 h) X5 V8 ~
秦伯未,名之济,号谦斋。1901年出生于上海市陈行镇。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笛桥、伯父锡田、父亲锡祺,均通儒精医。由于家庭熏陶,耳濡目染,他自幼即酷爱文典医籍,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涉。为日后研读医理并在中医学术上取得成就筑下坚实基础。" H1 p% d% o4 H0 H' _5 S' {* [

2 D. u  H- Q3 S' M5 f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 m( @; t: i$ [) a+ P0 Z
6 ?8 z) {  R; p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早年即加入柳亚子创立之南社,其诗律之细,构思之速,常为人所赞颂,有"南社题名最少年"之誉。 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秦老兼工画,尝云:"题画诗极不易作,题花卉尤难,既殊咏物,又别议事,在若即若离、有意无意间出之,饶有趣味,斯为上乘。冬心为此别辟蹊径,深得三昧。今之画人,不堪共一谙矣。"其书取法魏碑,似赵子谦、杨见山,行笔工整,蝇头小楷亦浑匀流丽。 其隶书推崇杨藐翁,上海城隍庙大殿上有一副对联,即是他早年墨迹,其笔力跃然可见。秦伯未绘图也颇见功力,善画梅、兰、竹、菊,尤喜画荷,特有不少吟绘荷花的诗画。
6 D* f" x+ P" g+ l& g2 N$ U0 D4 `. {0 w' k6 O& c0 |) j" m/ |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3 O2 `! N6 S, c
2 \; e2 l% V  f. s9 j' G0 `% n

' D" B) b% I5 t  d  ^' {
" t7 r6 }2 W: B1 K6 H技术成就
% u9 H; z2 s) [0 w5 O" c$ U) i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秦伯未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以其精湛的医术,使无数患者摆脱了疾病的痛苦,为医界同仁及广大患者所称道,如临床上常见的湿温发热证,他认为其合理治法,应在清化的基础上佐以宣透,而宣透药中又以豆卷为佳。它能透发中焦陈腐之气从表外泄,而不同于宣肺发汗。同时也常提醒医者:应注意欲速不达,可观察湿与热孰轻孰重,适当加减,稳步前进。所以他在临床上遇到湿温发热证等,每每都要加入豆卷一药。再如,他自制的用于治疗白瘖的"氤氲汤",就是以豆卷为君药。他在临床上治疗木郁证候时,又详辨土壅木郁与木不疏土,而在用药方面各有不同。针对前者,他常用苏叶代之于柴胡,取其既能舒肝郁,又能和脾胃,脾胃健运则肝气自畅,而不需如后者用柴胡疏肝理气,直接治肝,在临床上屡见效验。他认为:寒邪伤肝,当用温剂辛散;肝阳不足,当以温养助长生气升发。因此他在肝病中用温法,不论是逐寒和回阳,都不用附子、干姜,而用桂枝、细辛、吴萸、川椒,尤其虚证多用肉桂,因其入肝走血分,能鼓舞血气生长。% S  I6 {! O3 Z2 P8 i/ ^  \

" v: P7 O& A; P$ I6 a9 n& S  E秦伯未于1953年和1960年曾先后赴苏联、蒙古两国会诊、讲学。后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及皮肤性病研究所合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及脊髓痨等疑难病症获得良效。除此之外,常应全国各地之邀,参加会诊、讲学及各种学术活动,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 C9 P% q1 ]6 ^5 J2 D4 I4 `- j5 y( E: m9 F6 ^
秦伯未虽有丰富的临床效验,但时刻都不放松临床实践。他在奉调到卫生部工作一段时间后,为了能更加接近临床、搞好临床工作,主动从卫生部宿舍区搬出,举家迁居到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内。在医院工作期间,于带教同时承担着大量的临床工作,每周中两个半天在高干门诊应诊,一个半天在东直门医院病房查房,一个半天去北京医院查房;此外,还有大量的医院外会诊,所有这些,无疑大大丰富了他的临床经验。! O1 T" P) ~( b* G/ I7 O1 V3 X5 v
* s3 Y2 h" u; m6 X
尽管当时秦伯未已是著名的中医专家,但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医家风范,无论是外宾、侨胞,还是领导、群众有病,总是随请随到,一视同仁,一丝不苟。在每次会诊以后,总是将病人念记在心,主动打听治疗情况,甚至随访问候,对患者认真负责,真切关怀。
" y0 s! A' A+ s" g4 ]% L4 @6 q4 }- r6 W% U
秦伯未在研习中医过程中深切感到,中医医籍浩若烟海,流派众多,传统学医,师承面授,各承家技,虽有所长,总难免局限。而开校办学,则可集思广益,兼收博览,是发展中医学术、加速培养人才的好途径。随致力于医教育工作。在教学实践和指导临床实习的同时,组织编写了各种适合当时实用的中医教材,编辑出版医籍精华,并创办了中医学社等。1928年与杭州王一仁、苏州王慎轩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亲自编著多种讲义,并授课及指导实习。当时编印出版的《国医讲义》(6种)、《实用中医学》(12种),大都是秦伯未通过中医教学实践反复修订的教案,切合临床实际,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 ?" c' ?! G0 ]9 p" I
* O3 K; l- p& `0 L* ^- G! v0 r
中医学术是千百年来人们与疾病斗争的实践总结,扎根于群众中。社会上热爱中医、学习中医、从事中医者人数众多,但限于历史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医学校很少,能入校系统学习者更少。有感于此,秦伯未于1930年又创办"中医指导社",为社会上的中医人员和爱好者学习中医提供指导。该社面向全国及海外侨胞,社员先后达千余人。该社编印各种书籍和刊物以传授中医知识,交流学术见解及临床经验,解答有关问题等。主要内容有:《中医基本学说》、《群经大旨(内经、金匮、伤寒论)》、《各种研究法》、《病理讲座》等。这种办学形式实为中医函授、刊授教育之先河。9 w& A' s* J2 Z1 O
+ G) R8 P4 q/ X1 j% {1 h3 P; T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秦伯未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中医教育事业。1954年奉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1955年,在中医研究院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西学中班执教,为国家培养了首批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1959年以后,一直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医学教研工作,他讲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讲理透彻,条理清晰,深得学生们的好评。他对于门下第子也采取上大课、布置作业、写医论、随师临诊、整理医案、总结病例等多种方法,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同时提高了业务与写作水平。秦伯未先后参加了1960年、1962年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系列教材第一、二版的编审工作,为总编审之一。
( S6 {5 Y) j/ }$ Q- `
3 V* T0 x- w- o0 m1919年,秦伯未就读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该校第3期学员,与程门雪、章次公等诸贤为同窗学友。当时,江浙沪名医曹颖甫、谢利恒、夏应堂、丁仲英咸集任教,秦伯未经常聆听名医教诲,共同切蹉岐黄妙术。他勤奋好学,砥砺自强,奠定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及至1923 年毕业时,已蜚声医林,应聘为母校讲师。他刻苦钻研,勤于著书立说,几十年如一日,每晨6时许起床,即伏案写作,对其学术专著进行不断的充实加工;并将前一天临诊体验及阅览心得,写成短文或医话。他业医50余年,论著60余部,论文数百篇。主要著作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内经知要浅解》、《内经类证》、《秦氏内经学》、《谦斋医学讲稿》等,这些著作大多几次再版,深受读者喜爱。它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l1 S. N+ R: A) k

: W' B: Z( X$ @9 c重视对《内经》的研究 秦伯未在中医领域内博览群书,尤其重视对《内经》的钻研,享有"秦内经"之美称。他认为,《内经》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表达了古代的医学思想体系,成为祖国医学发展的基础,研究祖国医学先要学习《内经》,然后可以顺流而下地贯彻到其他医书,不如此,便像失掉了钥匙,无法打开中医宝库的大门。他先后撰写了多种有关《内经》的专著,计有《秦氏内经学》、《读内经记》、《内经病机十几条之研究》、《内经知要浅解》、《内经类证》、《素灵辑粹》,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研究工作。# i% F4 S& o. V% o
+ |+ o$ o) h, N7 Y; g
在临床数学和实践中,秦伯未广泛应用《内经》理论作指导。例如,讲"水肿"病的治疗时,他把《内经》中散见于各篇的有关水肿的论述加以分析,联系《金匮要略》、《外台秘要》等文献,结合他自己的临床体会,总结了治疗水肿病的6个基本法则,即发汗、利尿、燥湿、温化、逐水、理气,并列举了代表方剂及兼证变化的应变原则。这些有关"水肿病"的理、法、方、药用之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Y1 R0 L# X. l" A+ N% t$ W# H/ D
( Y) K, ^% U6 V2 Q/ A: B
强调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而在60年代初期,中医界出现了忽视中医基础理论,强调单方验方,或单纯依据西医诊断、化验指标进行用药,而不加以辨证分析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一书中专辟"浅谈辨证论治"一节予以论述,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又说:"辨证论治所以成为中医的诊疗规律,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处理疾病的程序和方法,是依据临床表现,通过四诊、八纲作出诊断和治疗的过程,所以辨证论治和诊断不可分割,根据不同的发病过程,随时辨随时论,不是经过一次辩论就不须再辩论,这是中医治病的精神"。在强调辨证论治的同时,秦伯未也不否定一病的主治法、主方和主药。他认为,这也是治病的一个基本法则,临床上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加减出入,灵活运用,也能收到良好效果。他在治疗头痛证时,就是按辨证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头痛又分风寒、风热、湿邪三种头痛;内伤头痛则分为气虚、血虚、痰浊、肝火、寒厥、痰浊6种头痛。对溃疡病,他则认为多属中焦虚寒证,选择"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均获良效。3 R, n9 r  R, r2 a# r
, {8 N& h" L+ F( e. \9 d
秦伯未在温病、肝病、水肿病、腹泻、痛证、溃疡病、慢性传染性肝炎、心绞痛等方面的理论造诣很深,富有新意,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总结归纳出证治规律。例如在温病方面,他提出了温病当以风温为纲的观点,并根据个人临床体会分为恶风、化热、入营、伤阴4个时期,提出了温病的12个治法。他还强调寒温统一,认为温病是伤寒的发展,伤寒和温病并无分歧,若将两者对立起来,是偏见,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肝病方面,提出了"肝气和肝郁"、"肝火和肝热"、"肝风和肝阳"等几个重要概念的区别。他认为,"肝气"是指肝脏的作用太强及其产生的病证,其性横逆;而"肝郁"是指肝脏气血不能条达舒畅的病证,其性消沉;前者疏泄太过,后者疏泄不及,因此在治疗用药方面就有出入。
1 `# G4 G% F8 u6 n, W" O
2 U' P& g! Q/ E0 O强调继承与发扬并举 秦伯未认为,中医在长期同疾病斗争中,对于很多疾病都有深入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并且作出了初步总结,应该很好地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好比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终成幻影而已。然秦伯未所谓的继承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前人的经验,而是批判的接受,是有创新的继承。他常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古人丰富的经验知识指导临床,去芜存精,提纲挈领,综合分析归纳成为一整套更为准确、更为完整的理论。他在"腹泻的临床研究"(《谦斋医学讲稿》)一文中,就是根据《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医宗必读》等古代文献关于腹泻的病因、病名、治则的记载,提出以暴泻、久泻为纲,以虚实两类来辨证施治的规律,虚证于内伤,浅者在脾,深者及肾;实证属于病邪,以湿为主,结合寒邪和热邪以及食滞等,采用化湿、分利、疏散、泄热、消导、调气等多种泻法,和健脾、温肾、益气、升提、固涩等多种补法。秦伯未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治愈了众多的难治性腹泻患者。例如,许某患腹泻,反复发作,发作时非服合霉素不能止。来诊时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溏,伴口苦口臭,口干不欲饮,尿黄,苔白腻,脉滑数。当时秦伯未诊断为脾胃薄弱,湿热内阻,清浊升降失司。并认为病虽久,但治疗不在止泻而在清理,湿热一除,则肠胃自复,用葛根芩连汤加减。二剂后大便成形,腹痛肠鸣消失。秦伯未非常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尤其重视医案医话的作用。早在1928年编写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他就指出:"医案为中医价值之真实凭据。""医案是中医的特点,实事求是,生动活泼,最适用于中医同道间的观摩,实有广泛征集和及时发表的必要。它是根据临床具体事实作出总结,有理论,有法则,而这些理论和法则又都有一定的根据,因而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多看各家医案作为借镜,也可取长补短,增加智慧,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秦伯未在临床实践中就非常重视积累和整理病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3 t' A) @% m; |" f2 {! c1 L# c6 Z( q; @# J3 m/ Q2 U4 r% o1 M
强调正确认识中西医结合 秦伯未在学术上善于学习。他认为西医的诊断有时可助于对某些疾病的性质、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多参考西医的诊断,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常收到很好的疗效。但同时他又主张西医诊断只是仅供参考,而不能受其束缚,要有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治疗,不宜失去中医之根本。他每诊治一种疾病,总是根据不同年龄、体质、临床表现及发病经过,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确定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最后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实践,他进一步体会到,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要想取得疗效,关键在于必须运用中医的理论为指导,细致观察,不能忽视中医辨证的依据,并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他的这些认识,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他在治疗西医诊断的神经衰弱疾患中,就是根据中医理论来分析其临床表现,而总结出其发病机制主要在肝、病性有虚有实,也有虚实夹杂,确定了14种基本治法。4 u1 a9 a- b, Y& z6 A7 x
1 Q1 _7 ^. _; H) D6 ]* s
秦伯未一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医药组成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国家和人民作了大量工作,受到群众的尊敬和赞扬。( _8 R# z5 `9 R! C% \) V8 E

( X' ]0 x5 x5 @% b, B7 s简历
& {0 u/ h  q4 {! |1901年 出生于上海市陈行镇。' t; V, \6 C/ Y( ^

! u" I, Z' _/ N0 I4 V) ?  h0 n1919-1923年 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系统学习中医。
3 b" r2 Z: B' E2 x( s5 i$ V: f" Y" r/ }/ S( V3 i( {
1923-1928年 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师并悬壶应诊。
7 h3 L( Q: @! y4 i
% @  v& }) n% G1928-1930年 与杭州王一仁、苏州王慎轩联合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1 Z* r7 o% t9 J1 B; I
0 W, `8 h% b# t& c) \7 x
1930年 创办"中医指导社"。
' Q2 x+ \, S7 J0 N- p
: r; M; }0 N* }2 t) G: Y* H1930-1949年 在上海开业应诊。
# i, I( U2 I- X5 l" g$ c
2 m" m3 l% F, t8 M6 Y2 s7 Q1950-1954年 在上海人民医院应诊。% ^: o# W- O  N, p- F8 d+ O

# |. R& `' a: R; d) `+ f* s1954-1958年 任卫生部中医顾问。
1 {: O. h3 k( g& q
$ L% V' K  I7 }# {, u* b3 C1959-1970年 任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并从事内科临床工作。0 A# M6 F& m. v7 e

0 V2 \1 \6 I  N4 {) ~1970年 逝于北京。0 x5 N- p+ ?% P, x( b# m1 K0 y

* I& \8 v! i' f  k8 {6 o, }6 x, t1 z
/ B; B; ~+ J4 @. w6 r# `6 q
图片
  X3 j6 S6 J3 b
9 l7 L1 Q: O7 _6 g4 d- V主要论著
8 A0 f( S9 D, f4 n' E7 D/ [1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上海:中医书局,1928.. E  B. x1 z. x6 \: Q& K# ?+ M

& i( k$ k5 Z  L# c& M( S+ `2 秦伯未.百病通论.上海:中医书局,1929.
+ B" B9 W8 Y( a8 V6 M* H( E1 i- k$ s
3 秦伯未.内经类证.上海:中医书局,1929.
9 S  u% C! `+ U( m  p: ], b/ {7 O' z1 c
4 秦伯未.药性提要.上海:中医书局,1930.$ c+ n- [! p- k7 K+ B' `
; N5 z0 ?1 \+ {/ g: e- h3 }0 w( L. |
5 秦伯未.诊断大纲.上海:中医书局,1930.
8 P- F! S& b* Z0 X2 _4 R* _. T+ L8 Q- U# J
6 秦伯未.实用中医学.上海:中医书局,1930.; b  @. E4 p4 ^, b0 `. U% r

7 C, d* R/ z9 Q% Z" x# ^  D7 秦伯未.痨病指南.上海:中医书局,1930.' V4 t, n) t* I, `& Q9 l' T

* j0 ~- W( O" Z2 L8 秦伯未.国医小史.上海:中医书局,1930.
8 r8 x3 b# Y% }: H. v& ^* K2 X! J, ]8 @* O% T2 P& [& O9 G, K
9 秦伯未.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上海:中医书局,1932.
/ {/ @6 c/ _7 n$ K% d; k
- P: d. V# G* z10 秦伯未.秦氏内经学.上海:中医书局,1934.2 H. V, t% u. O% e. e
6 _4 m8 H6 ~! }& V
11 秦伯未.医林初集.上海:中医书局,1934.0 \2 o  L0 c9 ]" U9 W$ Y
- L8 \' ]* J% ^1 p& y' \
12 秦伯未.金匮要略简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 g- {' ]/ Y0 ^: u, L7 y( }) w% T+ `) Z$ b' t1 ]4 n+ s
13 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 f% H  R* i) B; a7 o8 J, g( @- |5 n- q6 a0 ]" G
14 秦伯未.中医入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 D9 J, f$ z6 W. v5 @1 S- d4 O
! L& |* t, t  M
15 秦伯未,李岩,张田仁等.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t. T8 G) L' _) s! I7 N
# v; F2 L5 }4 z" O* x7 Y
16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
) U$ j  k/ t+ \5 m) ?$ T
/ I! }, R/ r4 _5 ]- ^' }图片
) d6 O# S& @6 K0 k- _2 m* w, ?- W3 S
图片- P3 c5 D& o6 T! w+ s
: ?/ s$ M/ E6 v/ Q8 m! U7 v+ Y( M
图片
. i( Y, K& D" L# _! v; E5 }3 h9 ~9 R- Z9 U# M$ r& E# s- R
图片
* {6 z7 ^  [1 }# F- |6 E" W/ \: L& {  b2 s! Z8 n+ Q
图片0 c( B, ^1 a; y9 x" G0 `
+ F5 w4 G& [/ \7 w# v
图片9 k3 y$ a/ h/ @4 ~

4 j2 X/ ~) D4 G5 b: c4 r" Y7 c图片& B1 n+ M* L; o6 _. c

  q. o0 V9 l/ M: A8 o图片6 p/ z" F' m% R

2 M* ?) n$ r3 p) @& X& W7 F图片; T& V- j: L( `
, C+ w  s$ t: |# o9 `5 n

1 d3 K3 f! o6 q' c5 ?
7 O0 P) }5 d  H6 b! Y
. d  b1 l: \& I9 m! p, n阅读 476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17 11:33:11 | 阅读全部
“中医谦斋三元医派”刍议 ——由“医”之文字演变谈到“中医谦斋三元医派”
, ~7 w2 O' ]4 Y! @# t3 ~5 X' k. k* C+ j- K' I3 q9 ^' C
吴大真 5 ^" m$ K% j0 _$ M

# y; u$ `* c) [/ N/ T- h6 ]4 t/ i孟河秦伯未王凤岐吴大真传承中心4 b+ O  d2 z! X7 |, ~; [  @& `
* p. F- L" l2 X# K
, `) G1 {3 V, Q4 v% Y3 X* c

! [3 P( ], d0 b" a* t0 A" m祭言:2020年1月12日,我最亲爱的人生伴侣王凤岐走完他八十年的人生道路,在睡梦中安然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一切来得这样迅速,鲜活的一个人突然音容杳然,简直不可思议!令人无法接受!但,这是现实,必须接受。凤岐与我都是“秦伯未中医学----孟河谦斋医派的传人。他一生践行谦斋医学的传承,直至临终前,一直在思考中医学术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他毕生的努力,在继承秦老学术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的体会,总结出“中医谦斋三元医派”。这是对秦老坚持中医不能废止“五行学说”的学术继承,也是对中医固有理论的完善,应对当今新形势挑战、竞争、需求的创新。他在世还没来得及封笔,就被接走了……庚子年清明将至,我把他的遗稿找出来,遵照他的原意不做改动,题名《王凤岐“中医谦斋三元医派”刍议》,供大家学习参考,以此祭奠我最亲爱的人生伴侣。凤岐——你在那边能看到吗?——庚子年清明,吴大真馨香谨记。
- r- i% F4 C3 [0 F6 t9 k6 S     
- M- i% m! l: v. H7 O- w
2 M+ S, W# g5 j一、“医”之文字演变/ m8 B3 K+ ?# M) f7 t& d
     
& ^! p) U- d3 s7 c; D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中有一优秀的代表是汉字,汉字现今最早发现是甲骨文,其中有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尤为美丽,富有韵味。自从人类有了语言,就能更为准确的表达和交流各自的生活、劳动、情感与思想,随之出现以绳打结代表事物的活动方法。最早人们是以口口相传来传承和延续各自的生活、劳动、情感与思想以及更多需要发扬光大的东西,但口口相传容易发生错误和歧义。文字尤其是汉字的出现,大为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现今发现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大约有1万年到3万年之久,汉文字的出现使中国传统文化更为灿烂,让人们更为准确的表达意愿和表述劳动、生活、思想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人和事相关的许许多多的东西。2 V9 G% {2 T0 i5 ]  e# f# X; t% k

4 W* K( O6 v) e# p5 t) D  `* ^' i& a6 H( V8 `2 y/ z
我们先来谈谈“医”的文字演变历史是如何进行的,医的最早写法是“毉”,大约在6000到8000年前的伏羲时代到炎黄时代,人们由母系社会演变到父系社会,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从渔猎生活转变到农耕生产,生活逐渐有了保障,医学活动也进入了极为发达的高峰时期。《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正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也,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这个时代“医”的写法是“毉”,这个字是合体会意字。匚读音fang,是古代装兵器的工具,犹如装箭的箭袋或箭匣,后来引申为按跷,按指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是中国古代一种属于物理性质的疗疾祛病的方法。这种疗法不借助于器械而是直接通过手技来完成,既有治疗之功,又有保健之效。后来被称之为按摩,现今又叫推拿。“矢”是弓箭,古时的箭头都是石头做的,这里代表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说文解字》:“砭者,以石刺病也。”主要用来破开痈肿,排脓放血或用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消除病痛。砭石为中国最早的医疗工具,砭术曾被列为中国古代并存的砭、针、灸、药四大医术之首,也是后世刀针等治疗器械的前身。矢者箭也,由此观想,医之来源亦可能与古时战争或狩猎活动由箭而伤产生的一种自我救助的活动,或许这就是医产生原由。“殳”读“shu”,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击打乐器,后成为兵器,后多表针灸。针灸是中国古代治疗学的一大创举,它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由针法和灸法共同组成,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经济安全等优点。这项由中国独创发明的外治疗法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而且还成功地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巫”从工从人,工的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的“丨”表示上通天意下达地旨,唯人能事,“医者工也”,而此“丨”代表人,代表的是医工。加上两边的人,不是孤立的人,是复数的人,是众人,是男人和女人。古之巫者大都是一男一女共同祈祷舞蹈以敬天敬地去除病邪求太平。他蕴含着祖先期望人们能够与天地上下沟通的梦想。所以最早的医、巫是互通互生互长的。但从中也代表了当时的医学是身心同修同治,人们更注重的是心理的平衡和心理的治疗。尤其是医学技术尚未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多地寻求内心世界的平衡。是故黄帝有论:“上古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是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此间“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本人自认为当归属于“毉”者时代,其皆能上通于天,下达于地旨,中晓于人事,和于术数,调于四时阴阳,故能形与神俱,健康长寿,其调心之能事非常人所达,皆因精通天、地、人三元神通。
5 |. |1 M8 }  B0 {
7 D8 _7 q# {9 z6 B) m( l, U8 `
) W% {2 _4 r3 k  U' a( `0 l9 b% H% S
现代社会我们不提倡“巫”之技俩,但需要宁心静气,调神摄精,方能适应当今社会人们纷繁杂乱的欲望和奢求所导致的精神和神经功能性疾病的治疗,这与现代心理学有类似之处。但本人自认为此处之能事者当用王凤仪老先生所创之善人道——化性谈,更为妥当实用。
0 E1 E; y" H8 `4 ~8 D" ?) n* r9 X1 L% V6 H
儒家的六艺是什么?“礼、乐、射、御、书、数”,乐:音乐,礼:礼节,射:射箭,御:驾车马,书:书法,数:算法。其中“射”,本人窃认为不能单纯代表射箭,而是医之同音,古时“射”当读“yi四声”,乃人之道也,仁之道也。射从身从心,“寸”乃方寸之意,方寸之寸乃表心也,古之射写作身心,故施射者需求心平体正方能为射,要求中正平和、心神合一、人箭合一方能为射。为医者正和此道也。此时之射乃要求的不是别人而是施射者自己。《礼记》:“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矣。”“射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则中矣。”这不正是一个为医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么?“反求诸己”是古圣先贤的求道之法,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仁。”入道的关键是克己,王凤仪老善人所创的善人道乃集儒、释、道、医于一体,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找人是处,找己之不是,也是入道的最佳法门。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之“自我批评”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现代人有许许多多的疾病需要我们病家开展自我批评。疾病是什么?疾病就是老天对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的惩罚和警醒!可以反问自己,同样的人为什么别人不病呢?说穿了病人就是犯了错误的人,错误的生活习惯、错误的饮食规律、不良的心态是造成诸多疾病的根源。  K: P5 t2 g& K

% p: a! O; h! D% R9 F+ d  r当“醫”出现的时代,大致是夏末至秦汉时期,这个时代社会出现频繁的战争,人们内忧外患迭起,自然灾害与战争伤害频发,中间也夹杂着夏禹商汤周武等圣贤治理天下,社会也由原始部落氏族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跨越,青铜器、铁器大量出现,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文化繁荣昌盛,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统治阶级便把大量剩余的粮食发酵酿制成美酒供自己享用。酒作为一种奢侈品应用而生。酒字最早出现在殷墟散落的陶片上,之后在《周礼•天官•酒正》中有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有事而饮为事酒,无事而饮为昔酒,祭祀而用为清酒)还记载: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这就是酒的演变。酒从水从酉,酉者盛酒器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单独出现表示酒。后来由于战火连连,人们发现酒不只是美味,令人心旷神怡,还有很强的舒筋活血消毒疗伤的作用。酒应该首先在战场上和战后疗伤中被大量应用。于是“医”就有“毉”演变成“醫”,此时的“醫”已有原来注重心理疗法和心理平衡的重心转移到更多寻求外治和药物治疗!
/ z6 n5 C, ~$ u% u" a 8 ^9 z/ {# p( E# \5 S8 w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大致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其文义和文字编排有大量的明证。而到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和医圣张仲景的出现,《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真正代表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愤然抨击那种不学无术之风:“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危,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而方震栗,告穷归天,束手受败……举世昏迷,莫能觉悟……哀呼!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张仲景于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而华佗亦不忍心病家开刀之痛苦,发明麻沸散行中医手术,开中医手术之先河。此二位圣贤均是悲悯于病患者疾苦,勇于向天地宣战,以方药与手术之手段向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疾病做斗争,“虽未能尽愈诸病,应可以见病知源……已思过半矣”,其心志可彪炳日月。) g* J- D3 V3 }3 L6 A
6 F( R2 ?0 r& F0 q. t; I! B* r5 n( z
6 E9 d; O8 i* d8 w, ]2 E/ k7 F  i( p, L0 P* s
“医”由“醫”转到现代之“医”,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100多年的炮火洗礼,中华文化无一例外的被切割的七零八落,于是“醫”被简化成“医”,由于战争,“醫”学更多的是使用切割、手术和炮烙。随着现代化进程,“医”字就好像一个病人被捆绑在病床上任人宰割和手术。其实现代的全麻手术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医学曾因此一度陷入单纯性的生物医学研究,我不否认巴甫洛夫的功勋,但人体不仅仅是一种生物体,它更有生命,有鲜活的生命,而这种鲜活的生命更有精神、意识、思维和灵魂!一个被完全抛弃了精神、意识、思维和灵魂的人,即叫植物人,而世界上治疗植物人却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中医和民间有许多神奇的办法有效并成功治愈多例患者。凤凰卫视刘海若曾被西方诸多国家医院放弃治疗,回国后被中国著名中医专家周德安教授带领的中医团队,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愈,引起世界性轰动。更多民间中医人,用亲情唤醒方式让植物人患者苏醒。“医”字虽然被简化了,但医学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了,其涉及的领域也更广阔了,现代医学可以利用基因复制让耶稣复活或恐龙再生,但人作为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生命体,还要讲求伦理道德,讲求世界秩序,不可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给我们共同生存的这个世界带来比环境污染更可怕的事。我们需要和平,中医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和”,中的意思也是“和”,和平是这个世界的主体,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只有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极大程度提高了我们国人的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
/ q+ a3 b8 b$ E
3 }" |& h' Q2 H& R
7 M% {, w8 p! L6 \  s6 o( n二、中医谦斋三元医派的来源
2 i: }+ K' ^: s! H* ^; f% C: e8 r0 O/ I; [2 k& _4 j1 m- R" A
中医药学发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医易一家之说。中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至今仍出现不少问题,遇到不少阻力。我认为,除了西方文化和医学的冲击外,我们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的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为此,我虽然经过了六年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正规教育,并又从事临床50-60年,仍深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知识没有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大有秦老生前常嘱我们“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仍有学不完、学不了”的感觉。我顺势又重读了三大经典----《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另有新悟。(一)三大经典----《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中的三元思维  1.《易经》我学习了《易经》,认为《易经》教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要具备三个基本点:一要有整体观(也叫全面观);二要有平衡观(也叫和谐宽容观);三要有动态观(也叫适应观)。这是我三元思维的第一来源。 2.《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教我们每个人应当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做个有三观思维,即有自尊、自爱、自律的修养——做个有道德修养、有理想的人。这也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面还有两句也很重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黄帝内经》学习《内经》可以调理或治疗由于修养不够造成的疾病,用扶正却邪的方法,使之健康长寿。所以,中医人常说“大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把“三经”联系在一起,概括的说:《易经》教人以三观看世界;《道德经》教人要有自身修养;《黄帝内经》,济世活人之术和医学的养生之术。(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三元思维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是最重要的部分。《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说:“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说明阴阳失衡的病变。又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说明阴阳是互存而相对统一的。看来阴阳易分,寒热易决,但半阴半阳,孰多孰少,谁主谁次,谁先谁后才难料。更为难辨者,真阴假阳、真阳假阴现实中更难确定。所以,只用阴阳两辨不足概全。总而言之,辨单纯之阴阳易,辨复杂之阴阳难,只有用三元思维,阴为一元,阳为一元,阴阳交集、相互渗透、不分你我为一元,才能全面认识宇宙间万事万物。
. I  Y% R+ A: F% M* f5 O. K
/ G, d3 E. {4 n/ B! \& ?五行学说是认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相互联系规律的分类归纳方法,实际上主要从生、克、制化三点来讲事物的平衡制约关系。例如五行配五脏,五脏之间有两个关系,一是生,一是克,但就具体的五脏之间关系而言,每一脏只是与其有生克关系的两脏有关,临床具体应用只出现三脏关系,例如:木(肝)克土(脾),土生金(肺),金(肺)又克木(肝),这样生、克、制化,使之脏与脏之间相互生克制约达到平衡。具体到其他每一脏,规律同此,也是涉及三脏关联。( U6 o2 x& u2 ?& `- V& g3 T
(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三元1.《黄帝内经》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生死,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帝曰:“何为三部?”岐伯曰:“有下部、中部、上部……”“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治疗时“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即使是药味较多的“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也能找出起主要作用的“三类药组”。2.《神农本草经》将三百六十五种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顾观光辑本:“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无毒,主养命以应天,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下品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多毒,不可久服,愈病疾。”3.《伤寒论》仲景在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伤寒论》所载112首方剂中,有17首是由“三味药组”组成,“三味药组”成方占所有方剂的15.2%;《金匮要略》所载的205首方剂中,有34首是由“三味药组”组成,“三味药组”成方占所有方剂的16.6%。例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制附子)、小承气汤及厚朴三物汤(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甘麦大枣汤(炙甘草、浮小麦、大枣)、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炙甘草)、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等等。4.《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法,主讲风温、湿热、瘟疫三病。(四)中医临床辨证中的三元在临床中,中医常用四诊八纲的原则。在望闻问切中,我认为望、问、切三诊最为重要。一般都认为“脉诊”最难,我觉得其实望诊最为重要。在中医经典著作《难经》中,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望”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好加临床实践,才能从中悟出准确辨证判断的诊法,做到知之明确,而不是东张西望,或只是单纯“脉中求”。问诊,秦老告诫我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特别是对疑难病、久治不愈的病,和治疗中医看似无证可辨、西医诊断的疾病,必须要用问诊搜集别人不注意的症状(前人如杨吉老发现生姜解半夏毒的医案)。至于脉诊也很重要,我认为脉切要有三个要点,首先脉的三部九候,三部寸、关、尺即对应三元,浮、中、沉,举、按、寻又分别是三元。其次四季的正常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实际对应人的脉有浮、中、沉。病脉象古人总结有二十八脉,实际可分三形,浮沉定表里,迟数定寒热,有力无力判断虚实正邪轻重。八纲辨证,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实也是三元。阴阳是总纲,表里是病邪的位置,寒热是病邪的性质,虚实以示正气邪气的力量。(五)临床施治方法三元解李士材说中医辨证施治要掌握七个方面,阴阳、寒热、脏腑、气血、表里、标本先后、虚实缓急等。我认为:其中阴阳是总纲,其余可分三组:一、性质:寒热;二、部位:脏腑、气血、表里;三、治则:标本先后、虚实缓急。寒热:热病者,实热者泻之,用苦寒或咸寒;虚热者,用甘寒、酸寒;大虚内热者,用甘寒。寒病者,外寒以辛温散之;中寒者,用甘温以益之;大寒者,以辛热扶之。寒热证,虚实并见者,以补泻兼施。脏腑:五脏者,因为藏而不泻,故“脏无泻法”。若有邪入亦可用泻,又名泻邪不泻脏,亦名扶脏泻邪。六腑者,可泻不可补,泻要“中病即止”。气血:气实者,应宜降宜清;气虚者,宜温宜补;血虚应热,可补心、肝、脾、肾,稍加清凉;血实则瘀,轻者消之,重者行之。若有气病及血者,先治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若血病及气者,应先治血,“血行则气通”。表里:病在表,勿伤于里;病在里,勿伤于表,健里散表。标本先后: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正气虚实为本,病邪为标。若标急于本,先治其标;若本重于标,应缓则治其本。当然,标本同治为上策。虚实缓急:治虚者无速法,要缓缓图之。实证者,不能缓治,邪去正安。古人曰“元气实,邪自去”,“邪去而元自复也”。(六)其他三元解释1、万物皆与三有关:天生、地长、人治是自然的基本规律。天予人天阳之气以生,地予人水谷之气以化,天地生化始有人生。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2、人生理三元。气:肺有呼吸之气,脾胃有水谷之精气,肾有先天之精气。血: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有人提出人体是个倒立的植物型:头树根、身树干、足树梢。3、病因三元:内因、外因、不内外因。。4、治则三元:辨病、辨证、辨新旧,有急治、缓治、急缓同治。5、针灸三元:点---穴位、线---经络)、面---反射区(裘沛然先生提出)
1 l3 K1 F( a$ n# N5 @8 n! C: L+ a
/ c6 v5 Q# N( D- u三、中医谦斋三元医派的现代意义( y4 e  E; Y7 v9 ^

8 y% u8 L; D% Q; z“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纲纪,故能生长收藏,经而复始。”“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天与地乃最大之阴阳,故天、地、人并列为三元之要素,也是决定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世间万物包括人们所用一切皆为天地所造,所以人的一切活动,皆应顺应自然规律方能达到适者生存之哲理。若“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才有了”大禹治水”,才有了”愚公移山”,才有了李冰造都江堰,才有了肯荒造田、围海造田等等一系列伟大壮举。人们只有不断的与天斗、与地斗,向大自然恶劣天气做斗争,才能繁衍生息至今。当然也有许多一味违背自然规律而产生地可怕的恶果事件时有发生。" A- {9 [8 ]! G# T, j* T" I+ a
/ _5 K+ Y) ~% B, Z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两精相搏,谓之神。”这两段经文提示出这样几个信息,一:人的生成是由父母先天之精而成,此所谓先天之本。二:人的后天之本来自于天之五气和地之五味,天之五气藏于心肺,地之五味藏于肠胃。这就代表了天之五气其功可“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使人的气色表现正常,五行之人各有正常的表现,语言表达以及歌吟诗赋皆能自如;反之天道异常也会给人带来疾病.五气者风、寒、暑、湿、燥也,给人带来疾病首先侵犯口鼻即现代医学之呼吸系统,故有温邪上受之说;重者进一步侵害心、肺、厥阴心包,今之肺炎、心肌炎、心内膜炎、急性脑炎等等一系列重症以及其他一一些烈性传染病皆因天道之异常所导致的。地道异常同样会给人带来疾病,饮食不节、饮食口味偏重、长时间的不良嗜好或过饥过饱会给人造成脾胃损伤,进一步导致出现诸多疾病。  ; E& Z7 D2 g6 u+ ]/ u- P  }& t6 d
5 H* N- ~6 W+ I0 X: k

( H' F0 L5 x+ Q《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神在天为风……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脏,在身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五脏与情志的关系此段经文表述的再明白不过,情志给人带来的疾病,实际上就是人为造成的,当属于人元。
( j! V' Q4 K+ @4 Q/ I& L  G
% U7 g: O  X; Y7 Z% f1 n天、地、人三元给人们带来疾病的情况大致如此,当属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灵活应用。天地人三才在针灸应用更为广泛,程莘农氏、郑魁山氏就是优秀的代表。当然天地人三元致病与现代社会的自然环境污染与气候的变化、人心杂乱诸多因素有关。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天道所致疾病呢?天道所致疾病,多从五气入手,五气的变化,首先要顺应四时阴阳气候的变化,此所谓“阴阳者,天地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治病之道当从阴阳,衣食住行之道亦当从阴阳,从的是四时季节气候变化之阴阳,而非鬼神邪说之阴阳。天道天元所造之病当法从《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及后世诸家学说择善而从之。衣食住行当从央视4套《文化之旅》采访国医王凤岐教授之详细精辟的论述。天道致病尚有先天之道,为父母之精所传,现代所讲之遗传类疾病,或因后天不当造成,先天元气亏虚,即肾之阴阳精血亏虚,亦或是生命之火衰微者,当从郑钦安氏《郑钦安医学三书》、彭子益氏《圆运动的中医学》来论治,其理精妙,其法甚捷,其效颇宏。当然有些遗传性疾病在现代医学检查、检验技术的指导之下,应当采取优生优育而避免之。地道所致疾病,由口而入,饮食所伤。“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虚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饮食致病,有慢伤亦有急病,慢伤多从李东垣《脾胃论>,急病多从《伤寒杂病论》与《霍乱论》,以及其他善治内科诸病医家经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医翁邓铁涛老先生善从脾胃论治重症肌无力者为典型。人道致病有情志所伤,致使脏腑阴阳气血逆乱而生,用药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知反何逆,随证治之。古之医家擅用情志治病案例亦多。但我本人认为,亦可建议病家酌情学习王凤仪善人道之化性谈,多有裨益。总之,“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让病家身心愉快,无忧无虑,解除思想负担,才是治病之法。国医名师王凤岐教授提倡“话疗”,即是对人道人元所致疾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打开病家心结,解除疾病,使病不药自愈,乃为上策。此类似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做法,但又不同于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专业的心理学医师担任,而此类则完全由临床中医大夫应用中医传统的理论与自身丰富的阅历来给予患者恰到好处的开导,有时其效果不可想象。  `/ I* _: V7 Z: S

' C6 X# G. [9 Q+ H中国的强大和中华民族复兴才是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家和万事兴”,小家和万事兴,大家和世太平。当今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关键时期。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正是我们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的有力举措和保障。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现在凭借如此美好的天时、地利,更应很好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周围,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中医三元思维真正达到三元合一的境界,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17 11:48:24 | 阅读全部
我和王凤岐先生,2018年一起做客凤凰卫视,两会期间话民生,谈论中医药事业复兴问题,我记得送了他一本《河北中医五千年》,希望有机会再向他学习。" s% b3 k2 \4 C9 o- h& F# W/ Z* T
可惜了,来不及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22 09:47:58 | 阅读全部
毉~醫~医~悘三通,张流秀:' L$ s/ N& o+ S7 ~. I( J& }2 k
秦伯未,中国现代已故最杰出的中医大家,岐黄医界最令人敬仰的老前辈。其所主编的《中医临证备要》,为余业余郎中之时,经常翻阅以增广识见者。近阅《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深感其开创整理之丰功。其生前曾痛留两个心愿 —— 一是金元四家里有宝藏可以发掘,很想把它综合起来,去芜存精;二是把所有外感病的理法方药整理为一编,打破一切派别。并称“这工作对整理提高祖国医学有很大作用,比研究一个病要强得多”。两个心愿,不知其后继者有谁已完成否?但无论如何,都感谢北京三想医药图书中心的最初动议,感谢秦老后人吴大真、王凤岐的忠实辑成!好象物理学界一个叫牛顿的大科学家曾经宣称,他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今读秦伯未,吾人顿知“巨人”的涵义。
2 d; H' K3 m) q传薪解惑予殊恩,0 n3 @2 k. x$ W# x
归纳勤耕成巨人。* y; V, @1 \$ v
吾辈入门曾受惠,2 O5 c8 M" }  E$ _- E" h" w3 C
坦言秦老亦师尊。7 M: f2 B' C/ A4 G( a: g1 n
编书何必附家信?& J* b2 k; [5 ^
未忍卒读有商声。9 }% v1 p- U7 [0 j" C
念念不忘祖先赠,' I3 B1 B! L" H! x
心愿痛留谁继承?
3 e/ T: j) ^( u6 x9 t& @* j: Y. \今朝医界无牛顿,
! t' G& `2 z% S' [7 l$ U祭奠颜羞愧先魂。
5 W' c  r0 g+ K. H& d  X# A死水微澜岂可混?7 n7 M2 p" s& h8 s! h5 j* f
撼天动地慰平生!& R# G4 ^- c$ e! f  S  r$ q1 a& w# ~
* J* W  o  Q1 A" A
青岛张宝海,陕西人,研究扁鹊:
' [- K( j! p/ V, o+ ?[链接]为什么要消灭中医,看到最后你就明白了,赶紧收藏!; L5 T$ }2 q/ R% P+ z" A

/ \* w3 g8 p3 r5 r人民日报海外网三农频道李刚:
. O9 o0 Y" |5 T5 f7 f[图片]8 u* [  o9 _4 L( Y9 g( o9 d, B
( h' \: Y4 S+ H; m( \3 g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1 {3 |: T- {# K) d[图片]
: R- Q8 P! d* J  t/ R' |7 _+ T) e& z! v& w% x/ e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U( q- e. b" r/ Z  X
余瀛鳌大师1961年完成的工作,令我们汗颜,余老是第一批西学中,1955-1958年,他是秦伯未先生的入室弟子,做出的贡献也很大。
) u- l, p9 _- t0 `% v3 }9 g$ u几年前,余老把《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赠送给我,说我也是秦老的再传弟子。
+ ^8 r# Z8 i$ J& F+ A. c" i这样看来,需要努力的事情很多。$ {6 _! D6 J/ t$ J1 ~2 _0 K$ ?1 E& j

" z* `: r$ z1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0 i% s4 U: \: J- g+ S; P秦伯未先生与章次公先生,都是卫生部的副部级中医顾问,也都是曹颖甫先生的门生,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很深。1 o3 |1 }$ x7 s+ f' l' C
6 E/ ~4 q- G) a' _1 s
袁野:
, W3 E, D2 O4 _' F0 e7 f. Y2 D. Z) X  R# S1 f' v
; e) i% Q1 Z5 D0 i$ O% U
人民日报海外网三农频道李刚:: y6 {0 @5 }: F% J+ J

- \8 ]5 f6 }0 N& o
6 P6 f# e5 n1 ^# z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f# u) F; k  ], ?! D* n5 U
外感热病融合的问题,我一直在做,尤其是得到邓铁涛先生的鞭策之后,用力更多,有一些提法“病证结合,分层诊疗”,也就是“河舟码头学说”,尽管这个学说了解的人海很少,但是,我觉得将来一定会有人看到我所做的探索,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也应该是无愧于前人的新见解。
% B, b/ V, T+ L+ w+ p5 i% R) P. f4 z6 ^3 c' s( z* a! ^5 x
毉~醫~医~悘三通,张流秀:0 |1 t; o1 o$ J( J6 V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秦伯未先生最后生死也未能做主,跟名医王任之一样,本可以自医,却不由自主地死在西医手里!万分痛惜!9 t7 P1 q+ p9 W3 s( F" @( q/ K

8 f, e  {# i- {. d9 J5 {毉~醫~医~悘三通,张流秀:0 Z4 i+ X3 L& s3 Y) _8 n0 r
王任之(1916—1988)是中国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新安医学一代传人,也是皖省中医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王任之所生活的年代,正是现代医学伴随着现代科技而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面临最严峻考验的时期,他认为优胜劣汰,中医不是光靠政策扶持就能被人们接受的,而是需要在临床中获得检验和认定。因此自业医之后,他一生都未脱离临床,即便在解放前献身革命期间和解放后卫生行政任上以及文革中失去自由时候亦然,堪称医人无数。5 e) g; }+ `/ W, g7 r9 j- C
王任之临床医术之高,仅从两件事可以反映。一是解放前从事地下工作期间25岁时,曾被国民党特务机关作为嫌疑犯逮捕关押,当地群众群起包围国民党党部抗议,要求放出他为老百姓看病。二是建国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给中央很多重要人物及其家属看过病,因而在文革中52岁参加某地“斗批改”时,造反派为了搞臭他,故意造谣说“王任之是专门为刘少奇、邓小平看病的”,结果反而起到宣传作用,当地农民更纷纷找他看病,并给了他许多令人感动的关怀照顾。' }+ h+ |0 |% p
王任之晚年退居二线,在家中免费义务坐诊。看其成天忙碌劳顿,家人力劝,他说:“既然当了医生,命中注定,我这一辈子就是要看病看到死了!”生命不息,医人不止,这活脱脱地显示了一个老医家对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医学的自信和把自己一生献给病家的决心。不幸结果自病,却无权自医,而被强行架上西医手术台,迅速走上了死亡路。
9 ]' ]% m: V& B# W9 Y且看王任之年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任之》)的最后:
- M" H1 N6 K8 j3 ?4 N1988年  72岁
$ L  p. o% o. S1月1日,晨起,发现血尿。
; q$ t0 ]* I0 p; h2 a- J+ ^1月2日,自拟一方服用,血尿逐渐减轻,下午已不见红。
7 v& Q8 J& A0 O1月3日,入住安徽省立医院干部病房,这是王任之平生唯一一次住院。
8 S9 q3 b  [& e1月4日,做CT检查,示左肾肿瘤。% V; h0 i4 E9 A9 A% k) X
1月9日,医院会诊,讨论治疗方案。王任之向医院表示:“我希望你们说不需要手术
" n/ T: l7 H" a; n- f9 B+ S+ S8 Z或已不能手术,你们给我半年时间,我自己开中药试试看,如不行了,再找你们手术。”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因而感叹:“进了医院,就身不由己了。”
( B( G7 k6 i; G% v- G3 r0 J3 ^$ C& r. c1月11日,院方讨论手术方案,为防止癌扩散,提出手术途径为经腹切口。
1 [0 q! V6 h' T! ^4 d, |* ^1月12日下午,为前来探视的一位病人复诊,亲笔开出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张处方。" r9 E3 }" }) s# h
1月13日,做左肾切除手术,手术约六小时。术中及术后险象环生,多种并发症不断出现,几度病危,几度抢救,备受病痛折磨。
- ]7 S) k% N# O, F6 P4月,口述对《王仲奇医案》后记的修改意见。(王仲奇医名鼎盛,为其伯父——引者注)
, t! @! U7 i6 Z( ]7 v5月25日,躺在病床上为前来探视的一位友人复诊,口述处方。$ \; E7 z! X* j7 E) y, b4 w
7月9日,口述遗嘱:我这两天感觉很不好,看来这次要走了。告诉组织上,第一不要开追悼会,第二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第三不要再为我花冤枉钱了。  ^( ]( `5 K6 e5 u
7月23日,晨5时50分开始大量呕血,经抢救无效,于7时40分(北京夏令时)逝世。
+ g( ~; ^+ t; S- V5 A真是恸然!省立医院弄巧成拙,显然源于骨子里对中医内在科学性的根本怀疑,认为中医俗贱如巫术,最多对一般疾病或许能有些许心理上隔靴搔痒的安慰作用,而对癌症为首的连西医都认为困难的难病绝症,绝对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治疗效果。故出于对老干部的“关心”,哪能让王老自己作主?于是……悲剧就这样成了!
% y4 B7 ~* I+ [一生救人凭岐黄,- t  r" k+ D8 v+ W
自病西医强帮忙。$ \1 Y7 J1 T; f2 G7 }& q: F
险象环生开刀过,
& r0 b/ B+ K* G* c! \/ r反受折磨命速丧。
' t  `- g# c4 ^铲坚夺实不反省,: Y2 B( K" m2 a4 `( A3 l
太多病家更遭殃。
; i& a+ e* }  _$ q& d7 M! ]缘何不信自家宝,
: [" U( G/ B1 V  w( u视若敝屣几时了!: h" w3 \! G  a# o

3 B6 v1 B6 T/ e* a! {6 D* p6 h& K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1 P' K( `6 _  K% D8 }
金元医学在河北发源,但是,后来重心向南方转移。3 e5 t) F; m+ a8 Q' b( S
河北省有关研究,过去很不足,但是,已经有了团队,河北中医学院成立了几个研究院,包括了金元医家的代表人物,我期待他们出成果。5 z/ M. @0 i; X3 \% R; q7 W. h! X! O
当然,我自己也在“补短板”,在这方面下功夫,应该接着前人继续说,说得更好。/ T3 P% y* h0 _2 S4 C; g#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24 08:49:40 | 阅读全部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z; K: b! N' |* O& y[文件]* T3 M% Q) y0 I. g/ k

% E1 R4 @( N! D3 q% r! m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Z5 ~* ?4 B# x3 P# _+ r8 b张海涛主任帮助我和大家发来的这本学术著作,很重要8 T0 q. f0 q5 e! B2 c6 m

8 u$ b6 O9 C7 w" x4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x! w) E  q0 v  V+ u( v
可以说,近代中医学家,把中医历史文化、学术体系,认真整理,成为重要学习资料,参考著作,有利于提高临床水平,这本书是代表性著作,具有非常高的学术成就。% Q  C) v1 Q+ K. p/ K

. [9 q' S. O$ P4 M$ g6 I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0 o" C" a1 J% C  w! l& u  z' f希望大家重视,认真学习* q0 z/ a3 @8 F/ w& V1 K

) q4 e6 Z% a: @3 x- o0 M+ I" A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L# V" S$ u# ~. _5 h3 x0 M
有谁可以变成电子文档,便于检索和编辑,这就更好了, o& ^( f: g) F5 Q0 N7 _" n

9 C. W: j) ~( m# ]) R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A$ M$ T& q; |/ G* u" P这里边,有秦伯未先生写的他与章次公先生、曹颖甫先生的交流和友谊
7 s. G( L. z) b5 w  u  ^: ?3 J# z" f* u' t) r. L% `( u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C; A" m1 @0 X5 S. z3 |1 k+ T; Y
也有余瀛鳌先生整理的《内经类证》,其后边的按语,突出了余老的整理心得,很值得学习和参考。
/ {( E! [$ j$ T6 ~4 m'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