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华佗无奈小虫何,仲景来了办法多
曹东义 发表于:2020-2-24 08:16:0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309
华佗无奈小虫何,仲景来了办法多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毛泽东主席有两首著名的《送瘟神》,其中提到:“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天灾人祸很多,瘟疫流行,“十室九空”,张仲景说自己老张家是一个大家族,不到十年的时间,200多户人家死亡了三分之二,因伤寒病亡故的占据百分之七十。曹操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说疫气》说:“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非常高明的医学家华佗,既精通外科,也擅长内科,他改变不了战乱与瘟疫流行的现实。由此可见,控制瘟疫流行,只有医学技术是难以解决问题的。
本次新冠肺炎流行,整个抗击瘟疫的过程,又给我们上了新的一课。在政府坚强领导下,依靠西医隔离、消毒、流调,中医全程防治,一个中西医协作,全民参与的战瘟疫斗争,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即将迎来全面胜利。
我们看到,无论古今,医学家的见解即使是正确的,也是政府领导判断疫情的一个参考,采取什么措施组断疫情传播,绝对不是华佗这样的医学家所可以左右、决定的。他自己的命运,也掌握在别人手里,自身难保的华佗,是一个很失败的悲剧性人物。
华佗是一个饱读诗书,“兼通数经”的医学大家,他“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既擅长内科,也精通外科,在死到临头的时候,拿出毕生珍藏的一部书,交给监狱的管理官员“狱吏”,推荐“此可以活人!”令他没有想到,本来是“传男不传女”的宝贝,却被当做烫手的山芋,狱吏不要他的赠送!无奈的华佗,救人报国无门,只好要来火种,焚烧这部他珍藏多年的图书。
华佗何罪之有?他就是想当个民间医生,不想做官,却遭遇牢狱之灾,直至耄耋之年,虽救人无数,自己却不得善终。
华佗不幸的身世,教育了小他几十岁的张机、张仲景。
老张家当年不一般,创立道教的姓张,造反的领袖姓张,“灵帝不能征”的“黑山贼”也姓张,张仲景乃大谋士张良之后,是朝廷重点监护对象。他要行医民间,其影响力必然在华佗之上,危险系数也明显高于华佗。
张仲景自幼就聪明“过其师”张伯祖,小的时候巡游天下,年壮时在洛阳抄写过“汉石经”,黄巾军动荡之后,他看破红尘,“逆向思维”,走上仕途,从南阳县,发展到长沙任上,在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开辟“坐堂行医”新模式,发明饺子救疾苦。
他看到,华佗珍藏的医学书籍“送人不敢要”,为了让医学经典《汤液经》不失传,他“避道家之称”,学习扁鹊医学精华,把古籍改头换面,让《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的理论与《汤液经》的经方,混杂在一起,打乱原来的经方排列体系,不取“六合辨证”框架,不是先有方剂后说证候,而是“以病统证”,突出脉诊,统领方药,把一部《汤液经》藏入《伤寒杂病论》。
太医令王叔和即使编抄他的书籍,也不明白他的用意;大医孙思邈看了又看,也“莫测其旨”。
时间一晃就到了北宋年间,这时印刷刻书已经形成了生产力,古籍流传不再是手抄在竹简上了,朝廷重视医药,学者热心校正,因此,《伤寒论》经过800年若隐若现的流传,逐渐成为“显学”,朱奉议、许学士、韩祗和、庞安常等官员名人,纷纷注解阐扬《伤寒论》,苏东坡凑份子送来“圣散子方”。不料,后人服用圣散子治疗传染病,病死率很高,都说庞安常不该要名人苏东坡的方子,以救人之心行害人之实。
伤寒与温病之争,纷纷扬扬,从金元到明清,争了几百年,终于有了一个新的体系,把进不了张仲景圣殿的好方剂、好治法收拢起来,聚在一起,名曰“温病学”。
从广义伤寒,到广义温病;从辛温解表,到辛凉解表;从《汤液经》的方剂,到伤寒温病理论体系;从113方,到预防治疗方法丰富多彩;从化毒为药,逐渐到人痘疫苗发明出来,再由土耳其传到英国,变成牛痘疫苗;再从英国琴纳,到法国巴斯德,从传教士把改良后的牛痘疫苗,再回输给中国,围着世界欧亚大陆,转了一大圈。
这一圈转得真大,大部分国人被转晕了,不知道老祖宗不容易,他们用生命创造的丰富理论与经验,原创的免疫思想与技术,都是脱了马褂换上了西装,把无私奉送变成高档商品:
转了一圈回来了,你们都不认识了。
医药产业链非常长,也很隐蔽,中国吃药的时候,西方人获利。并且这个新模式,把悬壶济世的苍生大医,都变成了医药产品的推销员,从理念到手段,都很新式时尚。中国人用西药越多,洋人的钱就来得越容易。因为,中国的西药,大部分都是仿制西方,替西方推销,属于产业链的“终端用户”。
有人遇事爱查黄历,翻开《黄帝内经》查一遍,看看老祖宗有没有过祖训?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之中,赫然写到:“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我们虽然不迷信,但是事情总有巧合,无巧不成书,这句成语很经典。
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他有个“横竖”睡不着的毛病,睡不着就看书,仔细再看同一篇《内经》,还有重要的经文说: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岐伯耐心解释了东方的砭石,南方的九针,西方的毒药,北方的艾灸,中央的导引,最后总结说: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我恍然大悟,祖先圣灵,早就告诉我们了“圣人杂合以治”,不要迷信化学分子、单靶点!
只要因人、因地、因时,“各得其所宜”,就能“治所以异,而病皆愈!”
张仲景正是这样一位圣人,他完全不按“一日一经”的说法看待病情,也不按三日之前用汗法,三日之后用泄法,而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张仲景手里有经典,但是他不迷信经典;有经方,也不膜拜经方。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正鼓舞着中医继往开来。
如今,瘟神猖獗,妖雾浓烈,但是很多省市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的中医人员,不迷信权威,根据具体情况,活法巧治,内病外治,杂合以治,辨证论治,身心同治,药食两治,健身助治,或者自定方案救治新冠肺炎,他们学习的正是张仲景的精神。
赞曰:
华佗无奈小虫何,仲景来了方法多。
辨证论治有经方,扶正祛邪很灵活。
2020-2-22, G6 Y( m$ \& v
于求实得玉书屋

& h0 Q9 W& O4 B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2-24 08:21:03 | 阅读全部
《永远的大道国医》/ m" n$ c, V5 W6 S9 V
——和普通朋友说中医简史
9 d! I" q; h' C% q- L与业内人士谈中西医方法差异
4 B: H) f& e& m# M( E' ~1 W: ~) `3 J( i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L5 u7 p1 L- R, n$ E9 M0 d3 n
2010年出版
5 K8 i/ z' z2 I9 d3 Z1 c/ W, v! Y. V, ?: \  e  e6 V
8 \) E' c. b# s
曹东义
" m) [$ P. m2 L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P% S2 }) z. N( r1 a) O$ {
4 O3 R, R( c6 [
- G7 `: @) k: J4 `
目   录) b1 N% f) i, L) P* Z; r
4 O7 R$ r6 ?, b5 @4 y5 U0 d
引言:透过表面看纵深        2; o' g* O% t- E+ }6 R: F7 I) e) Y
第一章        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9  e7 {3 m, C$ V% d- v
春秋时期医巫分家        10
8 ?, e2 Y) |& H宗师扁鹊名闻天下        255 h( f! b+ i% d8 q1 v* l
战国名医文挚舍己救人        48
3 E5 x: ~. L% \$ i4 c仓公师徒传承分明        53
* v3 v! Q/ M- }0 }汉代医学四大流派        67. ]1 b9 [, j: \1 e+ R) Y
懂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        89" K0 P5 \0 p0 g0 p  [6 k
金元医学争鸣发展        110
# r( S- H9 U4 r4 Y7 U明清温病凸显创新        123; J& _  @% n7 B4 c' B: D
第二章        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129
) [+ O& T. P* G) m《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1293 D  M! h) g4 }: ]0 n* I5 _+ p
欲汇通西医,未料“失乐园”        134
/ o7 s$ s1 D( ?# T6 E“中医科学化”是逼出来的        169
% E4 S1 B" y7 M7 h" ~5 [寄托中西医结合的美好理想        198
3 ~+ k/ R0 k. C( J0 G4 Q回归中医才能振兴中医        205& y- S5 S6 [1 t" w" ]' z
名师带高徒是中医特色        2240 L4 f( K4 l' H: H7 b/ p
第三章        正视中医现实作用        236
* s$ q9 o9 c) j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不可缺        2374 b) v/ l- [4 q2 y' k( t
中医向世界贡献免疫思想        238
8 e- U0 q; i1 Z( Q1 m% Q/ p$ r# g中医向世界贡献免疫技术        251
9 q+ O( a8 Q- D6 K/ C中医免疫技术走向世界        259, b( `% ]  ^" {- g, L
治乙脑中医疗效惊世界        267
: d) h& f3 C  u) s1 `推广中医技术不是简单重复        272
# c$ f- }9 K8 V6 Q+ x出血热中医治疗显奇效        277/ q0 `0 \" Z1 _- s0 n# J
战SARS中医有个武器库        2828 W% @4 v8 _+ r2 v' @* ]
抗震救灾,中医有特色        290
0 ?1 u! U9 g( j$ y慢性病治疗中医有方法学优势        297
0 x& S% K  @+ l. D7 P/ F西医外科疾病,中医内治解决        3109 _3 i% w* q7 Z/ S' O7 l
应对亚健康,中医是强项        326
+ y4 d) U$ }3 @* E' {中医能与现代医学同步前进        333
3 l' b; \7 C3 k3 }7 r第四章   遥望中医未来复兴        339' f9 M( `- H6 i
假如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341/ q, @: o0 g  S4 o0 j4 ]
系统视野看中医的科学性        348
9 z/ Y' X) i, ], N( }% q& j) ?自组织理论揭示中医原理        356
$ O$ p. u- [: F: c' L8 A- j《新生物进化论》树中医正气        368
6 t* a9 _% l9 D, Q( j中医软技术,是智慧的结晶        380
. I3 J, o- G, D# W) I6 [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        3891 S' I5 Z+ S+ J
中西医团结合作,衷中纳西        399: D2 d+ l+ u4 F
走向世界,是中医必然的未来        416! t) U0 x& s  e/ [9 @7 n
针刺麻醉促成世界针灸热        423
1 o6 ^! w" }4 t0 g% @0 x0 `美国针灸热的世界意义        432: C! d; M  f, s8 f, L
针灸原理研究逐步深入        440
- b) W" L- q( a* p: J$ A! Y- `, F, w以医带药,中医走向世界的方式        447& s8 D: ^. x5 ~1 P, I( C7 j
后记        478
% f  v+ ^* k- B9 N. V( p4 q懂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4 P  _" H6 f  o8 }* B  ~0 t. L
张仲景与华佗都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也都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时期,但是没有史料说他们互相认识,更没有说他们之间有过医学交流。尽管如此,他们既然同时生于那个时代,必定会面对相似的医学难题,比如伤寒病的流行、疫病造成的大量人口死亡等等,因此,他们都留下了关于伤寒病诊治的医学著作。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既收录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也把华佗的有关论述记录下来,成了两人对于那段难忘历史如何认识的珍贵史料。
) x7 t0 j( s( }. J  e9 H, K3 I根据《后汉书·华佗传》和《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
& t& }# O3 A/ H; a% k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他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书籍。东汉沛国丞相陈硅,听说他的事迹之后,推荐他为“孝廉”人才,太尉黄琬发聘书征召他前去任职,他都没有答应去做官。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在他年龄很大的时候,从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他精通医方药物,治病的时候,配制汤药只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好,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用不了多久,病人也就好了。
9 F. A4 V7 @8 j0 d3 ~7 [如果需要灸疗,华佗取穴也很精当,一两个穴位即可。扎针时华佗往往对病人说:“针刺的酸麻胀感觉,应当放散到某处,如果到了,请你告诉我。”当病人说“这种感觉已经到了”,他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需要灸法的时候,每个穴位不过灸七、八壮,病痛也就应手消除。
) u, R" [) N4 c3 z% M尤须值得提出的是,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华佗就让病人先服用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发生了麻醉作用,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此后,华佗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的病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再用药膏敷在缝合的刀口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由于有麻沸散的作用,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7 y8 r" D! R$ e; L8 [
有个做过甘陵相的官吏,他夫人怀孕六月时,突然腹痛不安。华佗为她把脉,然后诊断说:“胎巳死矣。”然后,让助手摸摸孕妇腹部,并解释说,根据脉象,“在左则男,在右则女”。助手告诉他“在左”。华佗于是为病人开了汤药,使死胎排出体外,一经查验,果然是一个男婴。孕妇的腹痛也立即就痊愈了。/ S! j- X5 X( o( U  j. ?! X) R& }
官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看病,都是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好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服泻药,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通过出汗驱除病邪。”于是,有人对华佗这种病证相同,却使用两种不同疗法的做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病邪在外的实证,李延是病邪在内的实证,所以尽管都是头痛、发热,治疗他们的病证,应当用不同的方法。”此后,华佗分别给两人服药,等到第二天一早,两人的病都好了。
0 A* W7 j0 a7 U/ ]0 R一天,华佗正在赶路,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人,他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下车来前去诊视。经过初步判断,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就会好了。”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去之后,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子。他们就把这个虫子,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里去拜谢。那时,外出的华佗还没有回家,他家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好象他们遇到咱先生了,车边挂着的‘病物’ 就是证明。”病人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在北面墙上,悬挂着很多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几十条。 - J$ T( C, U* _0 ]
广陵郡太守陈登得了病,心中烦躁郁闷,脸色发红,不想吃饭。华佗为他切脉说:“您腹内有很多寄生虫,将来会形成大患。这是吃不熟的鱼、肉造成的。”华佗马上做了二升药汤,让他先喝一升,过一会儿再把剩余的药全部喝下去。此后,约有一顿饭的功夫,陈登吐出了很多小虫,约有三升。仔细一看,小虫赤红色的头都会动。陈登的病痛,此后就消失了。华佗说:“这种病三年后会复发,碰到良医才以救活。”说来真是灵验,按照华佗预计的时间,陈登果然旧病复发,当时华佗不在,正如华佗预言的那样,陈登终于死于此病。. i3 \! G3 |( Q; {! |
“可爱的奸雄”曹操连年征战,得了一种经常头痛的疾病。每当发作,就精神烦乱,眼睛昏花。曹操听说华佗善于治病,就把华佗召去。华佗进行针刺俞穴治疗,曹操的病就应手缓解。因此,曹操想让华佗经常守在身边,随叫随到。. p7 _& o9 S  }9 ~( _
华佗的医技冠绝当代,他本是一个读书人,对于做官尚且不上心,怎么会甘心做一个“时刻准备着”被人使唤的侍医?因此,他萌生了离开曹操的想法。曹操向来以“唯才是举”善于用人著称于当时,他不会轻易放走一个有用的人才,更何况华佗这样掌握着他个人健康状况的关键人物,他更是不会轻易答应华佗离去的。) x- i% t$ s1 A
华佗于是对曹操说:“您这病难以治愈,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曹操说:“那就要经常麻烦你了!”华佗稍加迟疑,又说:“我前几天收到家中来信,妻子有病,想回家看看。”曹操见他如此相求,不好一口回绝,就说:“那你就快去、快回吧!”
" a. ?1 F4 ?$ @3 `2 C曹操没有料到,华佗回到家后,用妻子有病为借口来做托词,多次请求延长假期而不肯回来。曹操几次用书信召他,又命令郡县派人送加急文书,遣送华佗返回。华佗还是不上路。
; [( U  p# z* v曹操很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并吩咐说:“如果华佗妻子确实生病,就赐赠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如果他弄虚作假,欺骗我,就逮捕他,押送回来。”因此,华佗拖延的真相败露,当差的也不肯为他遮掩,就把华佗递解到许昌,交给监狱看守,严加拷问,要他服罪。% ]  |8 q5 s& P1 \' m4 M/ J5 k; A; T
谋臣荀彧听说之后,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他。赦免他这一次吧?”曹操正在气头上,盛怒难平,他又想到姜太公的故事,就下了杀害华佗的决心。; p7 l$ _  V) B( Y5 n9 Q
原来,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之后,被封于齐国。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据说很有名声,号称“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们都把他当做一个著名人物。姜太公听说之后,就使人召他做官,这个华士却“三召不至”。姜太公就命人诛杀了他。有人不解地问:“此人乃是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姜太公说:“这样有名的人,我不用他,就是‘弃民’;我召他三次而不来,他就是不服从君命的‘逆民’。我如果留着这样的人才,谁还听我的?” 5 m( _/ S# |& u
曹操想到这里,又不便对荀彧言明,就说:“不用担心,杀了华佗,难道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判决华佗死罪。: G" p+ l, D& j: s2 v- p# V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守狱的官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病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要来了火种,就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的头痛病仍旧没有好。曹操说:“华佗本来能够治好这种病。他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直到后来的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他的爱子仓舒(即曹冲)病危,曹操才痛苦地说:“我真后悔啊,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可爱的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 L, E2 y! D: o8 x! q( S3 w
可见华佗并不是曹操此前说的“无名鼠辈”,而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
' [: y+ j' i+ E; w/ S* |  d" P' |华佗所留给后人的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个,《华佗别传》中五个,其他文献中也有五个,总共26例。从其治疗范围看,涉及到内、外、儿、妇科的疾病,有热性病、五脏杂病、情志病、肥胖病、寄生虫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 X+ w0 t  \$ }
华佗的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各地。根据他医案中所写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为中心,东起甘陵(今山东临清)、盐渎(今江苏盐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南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南直至谯县(今安徽亳县),即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广大地区,方圆达数百平方公里。在行医的同时,为了采药他还先后到过朝歌、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彭城卧牛山、鲁南山区和微山湖。由于行踪地域广阔,又深入民间,华佗也是我国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的医家[ http://baike.baidu.com/view/3240.htm]。5 ]! X+ ?  N6 u0 g1 j+ m1 R5 a
华佗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隋书·经籍志》记有“华佗枕中灸刺经”一卷,已佚。《医心方》所引《华佗针灸经》可能是该书的佚文,《太平圣惠方》引有“华佗明堂”之文。王叔和《脉经》、孙思邈《千金方》、王涛《外台秘要》都引用了华佗的有关论述。因此不能说,华佗的医学经验,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后人托名于他的作品,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h- q( f6 v& S  ~
华佗还创造了健身锻炼的“五禽戏”,这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华佗认为“人体本来是需要运动的,但是不能太过分,不能追求极限。适度的运动,可以使血脉流通,就不会生病,就像户枢那样,由于经常转动是不会朽烂的。”
7 E& M4 I4 X2 u, o2 ^五禽戏的动作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典型动作,如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相传华佗在许昌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这个体操。说:“大家可以经常运动,用以消除疾病,锻炼肢体,就像古代的导引术一样。身体有不舒服,只要作一禽之戏,就可以使人汗出,用药粉洒在身体上,就能达到身体轻便而想进食了”。
$ K6 B% y0 k: S8 h) L2 O* L6 O2 p* A$ x7 q) n9 C

' L' N2 Z8 `8 x5 K. K
2 l' U0 U  I# k1 x
4 u6 ?0 b3 D4 i- G! @4 l3 l1 G) j, w* P+ \5 g6 E, o  R- i$ r
我们所说的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然史书之中没有传记。他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末年,在建安10年(公元205年)之后,才开始写《伤寒杂病论》,这个时侯华佗已经被曹操杀害了,《华佗传》说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即使有些夸张,他死的时候也应该年岁不小了。因此说,张仲景应该比华佗年轻一些,或许晚几十岁。# D( E! X" _1 h9 I6 ~& F
  据说张仲景自幼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心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H9 E* D4 Z* M; Q6 D1 Q# ?  M
张仲景生平最佩服的古代医学家就是扁鹊,经常感叹其医疗水平高超。他也希望做一个像扁鹊那样的好医生,通过艰苦的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以说,对于后世中医的影响方面,张仲景既超过了扁鹊,也超越了华佗,原因就是他创立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4 V9 W4 B- k$ j
张仲景的望诊水平,也达到了扁鹊那样的程度。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说,张仲景有一次见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之一的侍中王粲(字仲宣,生活于公元177—217年),当时他20多岁,正年轻气盛,春风得意。因为他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诗人。他和张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触中,张仲景凭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渐渐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几岁的作家,隐藏着可怕的“疠疾”。8 q# i( Q0 z7 Q1 o$ ?! b& Y
张仲景对他说:“你有病,如果不治疗,四十岁的时候,就会眉毛脱落;眉毛脱落之后,半年左右就会死亡。”并且,为他开出来一个方剂“五石汤”,进一步耐心解释说,服了这个方药,就可以治愈他的疾病,免去死亡的威胁。
6 e6 m7 A$ \' [) c20岁的王仲宣,哪里听得进张仲景的话?他根本不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 Q5 r2 _) G
因此,他只在表面上应承了一下,并未认真对待,甚至还心生厌恶,嫌张仲景的话不吉利。没有想到,过了三天,张仲景又一次见到王仲宣,就问他:“服药了吗?”
, q  G8 M( G2 p$ b2 o王仲宣不好意思直言自己的厌恶之情,只好应承说:“已经服过了。”张仲景仔细一打量,觉得不对,就说:“你的面色可不像服过药的样子。你对自己的生命,怎么能这样不认真地对待呢?”王仲宣以无言的对抗,表示了他的蔑视之情。/ K- z1 z$ D: h* i8 v+ o$ c/ R
20年之后,不幸的事情果然发生了,王仲宣的眉毛脱落,然后半年就死了。
& U8 s& t  R2 {3 c* r关于这件事情,或许有某些夸张的写法,但是,仍然可以给我们无限的感慨与遐想。* Z8 [8 \! V, I, w$ l( r! O* n
张仲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同时代的文学家曹植,在《说疫气》中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200多人之中,因伤寒病而死的人占了大半。面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S4 j; Y6 h  d! Q, T, \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他希望依靠医学的力量,对上能够治疗国君和亲属的疾病;对下层的老百姓的疾苦,也能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对于自己来说,也可以靠养生保健知识,获得健康长寿的结果。
7 f2 ^1 G6 r  L- f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因而,张仲景“尽得其传”。在《襄阳府志》一书中,何颙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B5 J# }% t/ `* I* f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 o$ L8 V* A( K: K6 h, a7 e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4 U, ~) H0 E# {# c0 Y《素问》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意思是说,人们现在所患发热为主的病,大都是因为受了寒邪的侵犯造成的。所以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7 d* f- k% L; m我们现在知道,很多传染病的流行是在冬季。古人认为春天温暖,万物始生,一派生机。而冬季严寒,蛰虫深藏,万物不长,一片肃杀萧条。因此,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他们认为冬天的寒气,是一种肃杀之气,可以称为“寒毒”,容易使人产生传染病。甲骨文里就有“祸风有疾”的记录,而且都是记载在冬季里。
: Q4 ~# F. p# A2 E0 h1 ]! E9 K7 @《素问·热论》认为,大多数以发热为主的传染病,有的好了,有的死了。死的人,大多在病后六、七日;而病好的人,多在十天以上。因此,就提出来一个学说,把热病看作一个过程,一天一个样地变化不停;每一天的病情,用一个符号表示,一天叫做“一经”,六天就是“六经”。这六经分别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热论》对于六经热病的治疗,只提到在三日之前,可以用让病人出汗的方法治疗;三天以上的热病,就可以使用“泄法”治疗,主要是用针刺治病。, K" ?6 |7 B4 J! t
华佗曾经说过,治疗伤寒主要有三种方法。在早期的时候,病邪在肌表,也就是疾病位于人体的浅层,可以使用让病人出汗的“汗法”。具体地说,除了针刺的方法,还可以用膏药在患者身上摩擦,让其出汗。当然,古代还有用烤火出汗的做法,那样容易使汗出得太多,因为脱水而加重病情。华佗说,还可以服用中药散剂发汗。如果病邪位于胸部,就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治疗,叫做“吐法”。如果,病证深入到胃肠,就应该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让病人通过排便而退烧,治愈疾病,叫做“下法”。7 c7 a' h0 R# B/ h1 X( k( M
  张仲景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前人喜用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5 k( q. W; W1 q+ j' F
张仲景对于《素问·热病》的理论与治疗方法,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进。他在前人“表里分证”的基础之上,提出来阳证有一个“半在表,半在里”的新观念,使辨别证候的工作更细致;而且,大胆地把病人衰竭之后的“虚寒证”,收录进来,称为“三阴证”。三阴证多数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有许多属于中毒性休克前期、休克期的表现,因此,后来的历代医家称之为“三阴死证”。张仲景对于接近死亡的三阴死证,提出来很多有效方法,挽救了无数生命垂危的患者。8 V/ Y: U3 f, c
张仲景最为著名的观点,就是打破了《素问·热论》按疾病日程使用药物的观点,提出来不能机械套用“三日前后分汗下”的做法,而是必须以临床证候表现为依据,只要有需要用发汗方法的证候存在,无论是患病多少天,也应该使用“汗法”治疗;与此相对,泻下的方法,也是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而不是根据患病的天数。“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成了历代医家遵守的格言。4 z; q7 z! W5 W/ c
张仲景所选用的方子,大多来源于汉代之前的《汤液经法》,这是西汉之前就已经流传的著名方剂著作,据说是商朝宰相伊尹所著。
+ |' v8 m( u8 L' h& X  U( n9 M, n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说,张仲景就是用“医经家”的理论,研究“经方家”的经验,所以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a0 q& A- a. ?* t4 h, T
在张仲景重新编排的六经病证里,收录了100多个方剂,就像流水作业的不同岗位;每个方子各就各位,在不同的证候到来时,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无论证候来得晚,还是来得早,只要证候到了,就使用针对证候的药方。这样一来,就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 [  T  }' P& B+ r这个等待证候,发现证候,辨别证候,治疗证候的过程,中医称为“辨证论治”。由于“辨证论治”是在以“六经”为框架的体系里进行的,所以叫“六经辨证”。# a0 U) t/ o6 V8 @* s1 T& f% G. y
由于外感热病,其病因多数属于冬季感寒而发,所以,张仲景不再把发热为主的传染病称为“热病”,而是叫做“伤寒”,也就是“伤于寒邪而引起的疾病”的意思。; {. ?" _" w0 s) m/ s
  张仲景热爱医药专业,很重视临床实践,时时“平脉辨证”,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当时,他还时刻不忘自己的临床实践,时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毕竟是个大官,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这怎么办呢?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群众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地仔细给群众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 [: p5 m4 m/ A+ f. u# O
  那时,张仲景虽然当官,但并不热衷于官位。不久,他“见朝政日非”,叹息地对人说:“君疾可愈,国病难医。”遂挂冠遁去,专门总结经验,撰写医学著作。 . E2 [) Y8 @4 b$ ]+ a/ E% N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6 L# \9 e/ H4 _: ?/ Q. }, c. x  c
* y* a2 ^; f3 M) @3 [+ L
, i" ]- R) M$ d

! W% c4 I+ G% U6 B- Y  S0 k# e  V1 t" o: {+ ]! l& C& Y6 p

. R) ~' g5 T4 d# b# C# q/ G" p( f《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而且都贯穿着“辨证论治”的精神。书中精选了300多个方剂,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
* I: _& Z9 y# {清代名医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它“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
% R& {' X. }' O3 ~; Y5 J历代有关注释、阐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
$ j% ?- M" g, h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
) R) k3 v- H3 r+ n  A8 e, k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O( ^3 k- h2 q6 J% z/ M
与华佗相比较而言,张仲景治疗伤寒的方法,比华佗汗法、吐法、下法三种更丰富,开创出更为细致治的疗方法,包括清热、和解、温里、攻下、活血、逐瘀、回阳救逆等等,据说有三百多法。仅仅一个汗法,张仲景就有许多加减“变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张仲景自己也说:“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9 l7 |0 C6 l2 Z) A9 }/ u王叔和感叹说:“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尽管仲景的治疗方法如此之好,却因为理论太高深而出现了“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的现象,张仲景学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王叔和尽管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在论述伤寒传变的时候,他学习的还是华佗的“六部传变”,而不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曹东义. 论张仲景、王叔和与伤寒例J.中华医史杂志,1991:21(3)141-143.]。& W& A; e  i7 z7 G* v' B+ n
晋代医家葛洪《肘后方》说:“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之。”# p' Y; }3 W5 x: a: ]% r
陈延之《小品方》说:“考之众经,其实殊矣。”
; F5 E( N2 x( Y+ {4 p& l% `/ h唐初的孙思邈曾经感叹:“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
6 G) ?# ?0 ?4 g' c5 s7 Y& u当时的医学家们尽管不明白仲景学术的深奥蕴含,但是对于张仲景的医学贡献是非常推崇的。因此才会出现“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的现象。孙思邈说:“尝见太医疗伤寒,惟以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
, O/ `% r5 E7 t: ~' O; r7 F  p) z张仲景《伤寒论》的高深理论,奥妙的医学思想,到了宋代才开始被人们所认识。随着大量研究性著作的出现,逐渐出现了一个伤寒学术空前繁荣的局面。经过宋金元长达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和补充,后世对于外感热病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已经难于完全用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来容纳了,因此,瘟疫、温病学家纷纷创立新说,发展外感热病的诊治思想。
% c  r6 p8 m( \% h6 H( q+ F0 y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尽管有温病和伤寒的学术争鸣,但都属于辨证论治,而不是基于解剖实证的分歧。
) C4 S% i$ U7 Y+ z8 Q' C如果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而解剖实证是西医基石,那么,中医与西医是在什么时候分道扬镳的?  O$ \$ P, |" G; z9 v9 E
毫无疑问,在指导理论上《内经》建立的方法论,与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建立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临床上,许多治疗疾病的方法,反过来会对指导理论有一定的需求。在西方,像化脓性阑尾炎、胃穿孔、宫外孕、肠梗阻、化脓性胆囊炎、坏死性胰腺炎等等,这些疾病在《希波克拉底文集》里,或者在《剑桥医学史》里,大部分是需要做手术的,需要进行切开引流,否则就会死亡。事实证明,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在止血技术不过硬,没有麻醉药物的西方世界,上述急腹症病人大多是要死亡的。依靠手术侥幸活下来的病人,也是要在鬼门关里走几个来回的,其间痛苦万状,难于言表的细节,实在是罄竹难书。1 I* A- V. H/ Q* S, R
在世界的东方,在华佗和张仲景的故乡,这一类病人的遭遇可能要好得多。他们有时候可以遇到华佗,可以开膛破肚切除病灶,可以刮骨疗毒治疗伤痛。尽管华佗的“麻沸散”失传了,而有活血化瘀、托毒生肌的中药,它们既可以防治感染,也可以止痛、止血,病人的痛苦要小得多。& Z2 s4 z' u+ x% R( R8 t6 a; w
假如一个腹部硬满,疼痛难忍的病人,他遇到的不是华佗的传人,而是遇到了张仲景的信徒,经过大黄牡丹皮汤、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大小陷胸汤一番治疗,再加上针灸、按摩、导引、点穴,可能病情逐渐缓解,腹内化脓性的物质逐渐吸收,梗阻的肠道恢复传输,也许病人又活过来了。也就是说,在华佗那里受的手术之苦,或者因为“错投了”仲景之门,或者由于没有找到华佗弟子,各种急腹症就依靠张仲景的方子治好了,内科治疗“替代了”华佗外科!$ r# H8 X5 ^$ W
内科治疗照样能够治疗需要开刀的外科疾病,一样可以“治病活人”,人们就因此而不愿意选择华佗的方法,中医们也不需要学习华佗的外科手术了。“用进废退”的结果,“华佗的刀”逐渐生锈了,放在那里无人问津,必然会失传。
+ u, C: X: L6 l4 r) H1 K“麻沸散失传了”,这是中国人的不幸呢,还是因为中国人太幸运?* r1 h$ }+ D  V7 N' E
假如没有张仲景,没有他建立的六经辨证治热病,也没有他的脏腑辨证治杂病,而只有华佗的手术刀。难道中医们会让珍贵的“麻沸散”失传了吗?; S3 c& N+ u1 l7 {$ G( F) ]$ O9 O' j
假如中医只有华佗指引的道路,需要经常做手术治疗疾病,难道中医们会放弃研究人体解剖吗?他们在切开病人肚子的时候,难道不需要避开血管?不需要躲着神经?不需要避免损伤重要脏器?毫无疑问,那是需要这样做的。, q6 Y7 @) c- F+ j1 Y$ m
假如中医这样做了几千年的外科手术,而不知道膈肌为何物,还需要像王清任那样到“义冢”去偷窥吗?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医林改错》这样的书,也不需要等到清朝末年才出版,自然也轮不到由王清任来书写。# \+ c" X/ ]8 H, L' W' r: F
这些中医特色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正是“成也仲景,败也仲景”。
6 h9 J, K" t7 |% c+ u张仲景将内科治疗发挥到极致的辨证论治,以不争的优势战胜了华佗的外科手术,中医的传人们放弃了对于华佗技术的追求,纷纷拜倒在张仲景的门下,成了辨证论治的岐黄传人。% {5 H' @8 `. E* o2 y5 q
请记住,中医都是“岐黄传人”,而不是“黄岐传人”。一个黄帝与岐伯名字次序的差别,反映了历代中医传人是重视医术超过皇权的一个群体。岐黄为他们打上理论的烙印,而张仲景为中医临床带来永远难于磨灭的特色。: u1 A( t' |7 |. m3 F
2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广慈针灸推拿 发表于 2020-2-24 15:02:41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守正创新,心身同治。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胡宝安颈肩腰腿 发表于 2020-2-24 23:26:12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引经据典,传遗释惑!字里行间,无不经典!6 p0 V! Q5 W: t* R# i  w: j& |. x8 {; J
岐黄传人,非曹莫属!
1 T' k! B$ l7 u& P. Q8 B传承经典,任重道远!
0 [( B1 M# z2 d4 T7 o: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清风_UQGT 发表于 2020-2-24 23:34:15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用进废退,确实中医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了,糟粕已经自己退化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