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魏子柠: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曹东义 发表于:2017-11-1 09:19:1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254
魏子柠: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2017-10-31 魏子柠 说医改
( D" T1 r+ N3 k. `
点击上方蓝色的【说医改】 加关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近年来,有人断章取义,根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否定政府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和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提出要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这句话的前提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党中央早已明确。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2015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又明确指出:要坚持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19日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大会上,再次明确了“公益性”方向。可以说,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所以,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中,必须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和公立医院主体地位,为实现健康中国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一、由于职责定位不清管理干预不当,过度引入市场机制和医务人员待遇过低,致使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明显弱化

公立医院是指由各级政府举办、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医院决策和发展应把社会效益和群众健康放在首位,不应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以药补医”机制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实行的“给政策不给钱”、“吃饭靠自己、建设靠国家”等政策,加之政府管理职能定位不清、管理上干预不当、财政投入不足、监管不够到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公立医院逐利倾向严重、医务人员待遇偏低、医疗领域过度市场化,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发挥。

(一)由于政府职责不清,管理上干预不当,影响了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发挥。公立医院的主要作用是,在资源配置上,着眼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尤其是要注重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在成本控制上,应起到控制医疗服务价格、抑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压舱石”的作用,采用适宜技术、适宜药品等,严格控制高端医疗服务和享受性医疗消费;在管理机制上,建立起有利于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不断深入,但政府对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定位不准,公立医院应负的责任定位不清,政府和有关部门管理上存在着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等干预不当现象,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发挥。

一是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责任不明确,影响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发挥。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既使是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市场也不可能完全垄断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在一些特殊产品,特别是公共产品配置上,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基于此,一些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也是由政府负责提供的,因为这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如果一味地推给市场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政府应该保证全体公民,哪怕是弱势群体生病后,也能得到基本的、较好的治疗。

二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管理上的不当干预,影响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发挥。政府是公立医院的出资人,是公立医院的领导者、保障者、管理者、监管者。但是,由于多年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领导、管理、保障、监管等职能定位不清,履职尽责不当,存在着政府过多干预公立医院内部人事管理、科室设置、收入分配、副职推荐、中层干部任免、年度预算执行等微观事务“越俎代庖”现象,同时由于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在一定程度上给公立医院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阻滞,有权有利的事情一些部门抢着干,没权没利的事情一些部门相互推诿扯皮。要充分放权给医院,还权给院长,真正建立起不依附于行政权力而独立运行的公立医院机制,实现政府由举办医院到监管医院、再到监管行业的转变,充分调动公立医院和院长、医院人员发挥公益性的积极性。

三是政府职责模糊不清,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出现偏差。作为公立医院的举办者、拥有者,政府对公立医院领导、管理、保障、监管等责任,应有一个明确、清晰、操作性很强的界定。但截止目前,政府对医院的“四个责任”始终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尤其是由于财政保障和监管责任不到位,一些公立医院在经营管理上出现偏差,以赚钱营利为目的,严重偏离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方向。

(二)过度引入市场化机制,弱化了公立医院公益性。相当长一个阶段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简单引入市场机制,过度推行医疗服务市场化,直接导致了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弱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财政投入明显不足,弱化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尽管政策要求对医疗卫生的“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要求财政对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临床重点专科、人才培养、公共卫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性亏损、离退休人员经费、支边支农援外和城乡对口支援等承担相应保障责任,但据有关资料显示,各级财政投入和政府补偿还不到公立医院全部收入的10%,有的仅占公立医院全部收入的3%左右,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增反减。

二是医疗卫生领域过度市场化,有的地方政府放弃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992年,我国确定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针,与此同时市场化医改也逐渐浮出水面。1992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对公立医院提出了“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个别地方为了提高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把公立医院当作包袱“一卖了之”。当时最为典型的是江苏省宿迁市,被称为“卖光模式”。2000年3月以后,宿迁市陆续将100多所市级、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部卖掉,严重背离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近些年来,一些县(市)和地方,将仅有的政府举办的一两所公立医院卖掉的屡见不鲜。2016年8月,媒体再次披露了湖南省娄底市贱卖国有医院遭医院职工抵制一事。据有关报道,2016年4月,我国医院总数达到2.8万所,其中:公立医院12982所,民营医院15090所。与2015年同期比较,公立医院减少332所,民营医院增加2090所。也就意味着,截止2016年4月又有330多家公立医院被卖掉,有的县(市)也出现了“卖光”现象。

三是公立医院内部经营管理市场化,加剧了公立医院的逐利性。公立医院本应是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公益性组织,以社会效益和群众健康为主要目标,但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政府投入明显减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维持生存和发展,公立医院很难自觉实现其公益性,许多公立医院将运营目标更多指向经济“创收”,加剧了公立医院的逐利性和私有化倾向,逐步迷失了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正确方向。一些公立医院,虽然挂着公立的牌子,享受着各种税费减免,但医院内部实行的却是企业化、市场化经营之术,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医务人员工资待遇直接与药品销售、检查多少、耗材用量等直接挂钩。在医疗设备、病房设施上竞相超前发展,以满足高端需求,通过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等追逐高额利润,进一步加剧了群众就医负担。

    (三)医务人员薪酬待遇过低,挫伤了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发挥公益性的积极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医疗卫生体系的公平性以及可持续性,都是建立在医务人员合理薪酬制度之上的,公立医院公益性需要通过医务人员的劳动体现出来。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被严重低估,目前我国医务人员工资收入只是一般社会平均工资的1.3倍,排在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后面,严重挫伤了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发挥公益性的积极性。按照国际惯例,医务人员工资是一般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有的达到6-8倍。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形成了“重物轻人”、“重药轻技”的怪象,药品耗材价格虚高、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格虚低,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务人员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劳动强度大等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全社会都应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和辛苦付出,从提升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等入手,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捍卫生命健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 B5 a5 N/ U0 O

二、准确理解市场决定性作用,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长短,充分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作用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本、也最具争议的一个问题。说到底,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

(一)要正确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切不可断章取义,搞实用主义。准确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大课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思想理论随着改革实践发展的不断深化和不断创新。但是,由于受到前一轮市场化医改的影响和片面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一些专家学者在谈到医改时也大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全忽略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完整语境表达,完全忽视了社会领域与经济领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属性。所以,要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需要把它放在完整语境中去思考、去认识、去运用,就得从全面、整体、系统的角度,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经济和社会的不同领域中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切不可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否则就会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潭和臆想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违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要求相违背,最终在医改领域中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优劣长短。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关系,前提是充分了解政府与市场的长处与不足,对政府与市场两者的关系有一个正确、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不同领域改革中的作用。

第一,市场的优劣长短。市场的主要长处是让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助于促进经济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和更有效益。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其调节也有某些自发性、盲目性、局限性和滞后性等特点,所以不能把资源配置统统交给市场,不能使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市场化,因为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和“蒜你狠”、“豆你玩”现象等都是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国内外无数事实证明,象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差距缩小、稀缺资源配置等,只靠市场配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二,政府的优劣长短。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是从宏观上引导方向,保持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长处在于,能够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从宏观层面和全局发展上配置重要资源,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协调重大结构和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弥补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等。但政府也有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也会存在某些偏颇、僵滞甚至决策失误的时候,以至于束缚经济社会的活力。

第三,正确发挥政府与市场在不同领域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与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两个重要手段,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们都能对资源配置产生作用,但资源配置和利益调节的对象、机理、手段、方式等不同。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和长处,让他们在经济与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发挥应有的、不同的作用,不能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二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功能作用,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两者同时发挥作用,就像称杆与称铊的关系,只不过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两者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经济领域改革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社会领域改革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三要政府与市场应当有机结合而不是板块之间简单的对接拼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各自长处发挥和优势互补,取得1+1>2的效果。

(三)公立医院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补充作用。公立医院改革属于社会领域改革范畴,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尽职尽责,保持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市场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方面的补充作用。

一是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对公立医院的责任。公立医院改革是全面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的领导,统一推进医药、医保、医疗的联动改革,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协同推进,建立督导、考核、评估、追责机制,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政府要转变职能,对政策规定的“六个方面”给予全额财政保障,加强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方向、政策规划、标准规范、行业监管等的统一领导。围绕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加大对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的监管力度,提高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杜绝劣质低端供给,保证公益性目标实现。

二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持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公立医院是人民群众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保证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各级要按照《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要求,根据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需配置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县级区域内,原则上举办1所公立综合医院和1所公立中医类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等),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地市级区域,每100-200万人口举办1-2所市级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原则上至少举办1所市办中医类医院。省级区域,每1000万人口规划设置1-2所省办综合性医院。市级和省级区域,可以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儿童、妇产、肿瘤、精神、康复、传染病、职业病以及口腔等省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省级区域内要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统筹规划、提升能级、辐射带动原则,在全国规划设置若干所部门办医院,以确保公立医院主体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是发挥好社会办医(市场)在医疗服务提供中的补充作用。社会办医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公立医疗卫生资源丰富的城市,在保持公立医院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也可以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满足群众非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还可以提供康复、老年护理、医养结合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有效补充。制定区域卫生规划,要为社会办医留足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引导社会办医向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的方向不断优化发展。充分发挥第三方社会力量在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目标考核、绩效考评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由原来单一的行政部门对公立医院监管考核,转变为所有医疗活动相关方对公立医院的共同监管考核,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 l# i- l; e7 h# M3 |, o

. e/ w$ o7 M' R' T* W9 L6 B

三、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不动摇,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要求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指出的那样:“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建国60多年来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要实现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公立医院改革原则不动摇,这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应有要义。

    (一)坚持政府主导公立医院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要求。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所追求的就是消灭阶级,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社会平等、人类彻底解放等价值理念,并始终占据着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义务,也是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权利,公立医院就是党和政府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工具,必须要发挥好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必须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和公立医院主体地位,要始终把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写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旗帜上,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绝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公立医院要充分体现公益性质,更加注重公平共享,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体现全体居民健康均等受益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把人民群众的健康牢牢攥在党和政府手上。

      (二)坚持政府主导公立医院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要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就要长期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一是基本国情决定了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国情,党中央明确要求坚持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我们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以一贯之地贯彻好、落实好。同时,建国60多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了以省、市、县(区)三级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公立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同时,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决定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由政府主导,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是公益性改革方向要求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要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政府是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的倡导者、提供者和实现者,公立医院是政府实现医疗卫生公益性的重要工具,是政府职责的延伸,老百姓常常会把公立医院的好坏与政府形象直接联系在一起。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政府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要履行好对公立医院的职责,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充分发挥好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作用。

三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政府主导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健康保障,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逐利益的名利场。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改革发展不能由市场主导,因为在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失灵现象屡见不鲜。大家都知道,美国是市场主导型医疗体制的典型代表,2008年时仍有4600多万人没有医疗保障。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为解决这4000多万人的医保几次停摆,高昂的医药费用也居全球之首,这就是市场化主导的弊端。2017年7月,特朗普政府想推翻奥巴马政府的医改法案,参众两院没能通过,也充分体现了美国民众对市场化医改的反对。目前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干预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政府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充分意识到,健康是社会发展离不开的原动力,是社会发展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如果医疗卫生状况差,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低下,人均期望寿命较低,经济社会便失去了发展基础和应有意义。

(三)坚持政府主导公立医院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也是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前置性条件、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

一是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健康中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当全中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越走越近的时候,全民健康就越来越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道重大课题。对百姓来说,全民健康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既是民生之重,也是民心之苦,更是党和国家之痛。在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面前,中国这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面临的难度和挑战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就成为了实现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当务之急。因为,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全民健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梦。

二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健康服务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够平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缺乏以及布局配置不够均衡,目前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上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加之工业化、全球化、城镇化、老龄化等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等,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是实现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只有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强行业综合监管,实现卫生计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鼓励和优化社会力量办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助力全民健康、实现全面小康,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大健康福祉。

三是党中央吹响了政府主导公立医院改革的号角。2015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领导责任。2016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0次会议上再一次明确要求“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亲力亲为抓改革。”2016年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负责,统一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同时,还强调:要加快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要努力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的领导,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新一轮医改以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党的总书记发出的明确而强烈的“医改最强音”,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抓医改,加强对医改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四个责任”,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规划、管监管、管评价上来,发挥好政府在资源配置、城乡及区域间医疗卫生资源平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来源:求是网)

(魏子柠: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改专家)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精神,2016年8月19日。

      3.《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魏礼群,2014年05月28日,人民网—理论频道。

      4.《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郑贵斌,2015年03月13日,《马克思主义论坛》。

4 o, T8 y/ Q( a1 p' v, W6 \

9 L% k/ b. v8 ^3 B( `  V( e  ^

. N4 t/ t: {4 Z# S
" ~3 R" W# M- p0 S+ |+ B%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