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燕赵中医·名家讲堂]曹东义说仲景第二十六讲-语音文字版
水SQV 发表于:2017-10-21 22:16:1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804
本帖最后由 水SQV 于 2017-10-21 22:25 编辑
2 l" N0 X# Z% E% D. ^* J2 A7 {' t( L+ G: O# N$ t  r
            曹东义教授讲座  吴媛媛医师整理

) @( u/ l0 ]4 I9 q  ~5 |0 y    摘要: 主讲专家: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 ...7 }  ]/ p3 k+ t. b2 A. `& o0 `' c
    主讲专家: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燕赵中医药丛书》执行主编,《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主编,《国医年鉴》副主编,《河北中医药文化》杂志副主编。主持省和国家多项课题,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12部,文字累计300余万。
8 d; k( o1 P3 }  O1 m) K
. K) l: t# K; m& S6 h8 [0 @8 G    “曹东义说仲景·第二十六讲”主要内容:
9 X% O( B2 S6 X4 I5 w' B/ d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 执水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4 ]; S# e& _* O; _; [9 L5 o9 y7 q
    十枣汤方 6 _8 F8 t9 K( B/ x5 V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枣十枚(掰,甘温)
) c" p* v. \* G6 T/ j8 ?    右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 L, z" }- E% D' z2 i, k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n! K' w! n/ P+ O/ }. y8 o5 |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 r' Y5 Q# S3 H9 m2 h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6 v) \2 H0 H) p- L( H    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 s& r8 _9 I8 N3 N) }4 _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 j( b' p, f( S; z4 @- J7 U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 R3 U' z2 j# k/ i; _( D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0 ?, l, ]& u7 d& v% c3 F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0 E) j  d: n) {% Z/ }4 v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 t. y6 o/ N8 O3 }  {9 B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 J7 M1 \3 n; z: b' N2 J/ i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6 S* }: B2 Q  Q9 ?3 ^7 A
    生姜泻心汤方
9 g- J+ Q' N* O' P% M7 T( q/ h$ d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 y5 D, p5 L& R* m% _2 a& N0 {( v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L: R8 h# {$ s; l
    甘草泻心汤方
8 E8 B# a  Y: ~2 B1 V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 J- X/ H. `! L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 h/ J  P* ?" G4 I- V7 @6 H8 v4 L7 y1 T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 P- j- Z* W; o. _8 ~% x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7 I2 P, _, Z* C: X0 J* _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 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 e- x6 m8 ^8 Y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 j1 o4 ^' B, N7 O$ F+ f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4 v; g7 q* |* @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 K& p5 o+ O  p; r
    旋复代赭石汤方
8 m  e* @5 o) {5 b5 }+ H; [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 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 Y, u/ B7 c$ l! R* H( @5 o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 ?! `( o: h  i' V) C3 x$ L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n; G% Y$ v7 s0 z/ C, l- ^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 S  P; c7 Q- ?) O. [    桂枝人参汤方 / V$ V- F$ }! t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白术三两(味甘平) 人参三两(味甘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9 N  S& s8 B* w7 F# f5 @% [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w$ |1 ?7 Y, R" A0 e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5 B& q( E& [; e0 u: O0 u: p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 N3 b& X/ b* j, E' @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 l' `! ^0 I- _; F' p
    瓜蒂散方
! }4 E5 S& [# f, L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 i% j# u7 Z$ l+ C8 H5 R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2 F3 \8 W( M5 N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5 t' c6 {' s' h" n) a
       原文音频及链接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718! j9 N( y2 o% O4 q4 z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水SQV 发表于 2017-10-21 22:21:06 | 阅读全部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8 N8 W- e& k$ Z1 I- s
  下的早了,没有把邪气泻走,瘀结在这,叫心下痞,用泻心汤治疗,按说应该缓解,但没有缓解,痞不解,其人口渴而躁烦,这个人痞满以后,还出现口渴,口里很躁心里麻烦,像这样人以水停膀胱为主,造成津液不能上达,口渴并不是津液受伤,不是急病后期阴伤的厉害,这人心下痞满,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治疗时候不是伤津液,伤津液表现是舌红少苔,黄苔干燥焦黄,而这样用五苓散的人,往往是舌白苔有津液,不是热盛,口渴是因为津液不能上承,所以用五苓散。它组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健脾利湿化气行水,津液可以从小便利走,上达,以解口渴作用。五苓散主治小腹胀满,痞不解,其人口渴,躁烦。这里是小肚子不舒服,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和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不一样的。它们不是膀胱蓄水,是小便不利,是有热,这里是阳气虚,水停膀胱的情况。! a* j7 X0 @5 Q' d3 h1 l6 O! X$ D! \" J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 P( h/ U' q0 A' W$ f. }; ` 前面学的三泻心汤,这里出现的生姜泻心汤,加上底下的甘草泻心,这五泻心汤就齐了,生姜泻心汤,也是一个痞证,心下痞满,水气停于胃脘腹部,腹部雷鸣下利,腹泻这情况。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腹部雷鸣,下利,胁下有水气,这样情况是生姜泻心汤有的。伤寒汗出,解之后,表症解了,可是胃中不和,水饮之气,邪热停聚心下,心下痞满,干噫是打嗝,打长嗝,噫气是脾胃之气不舒,干噫食臭,打嗝都是生食味。不消化的饮食结聚胃脘,腹中雷鸣。这种情况往往见于肠梗阻,病人肠蠕动增强,由于有反射性下利,或者不全性肠梗阻,清水上面胀满,心下痞硬,打嗝,心下有水气,这时用生姜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生姜四两。半夏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变来的,小柴胡汤七味药,去柴胡加黄连,生姜变成干姜,加黄连那就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就是生姜泻心汤。小柴胡汤四大证和半夏泻心汤里,心下痞硬,或呕吐,仔细比较,它们有连带性,这个药加减,方名虽然变了,但病机有些相似。小柴胡汤因为病邪在少阳,影响肝胆枢泻,用柴胡来解表,黄芩清里,用人参甘草大枣扶正,它是表里两解,攻补兼施的意思,半夏泻心汤也是攻补兼施,攻补两用,寒热并施,协调脾胃。它里面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的,健脾胃的,有散寒的干姜,清热的黄芩黄连,治疗是寒热并用,生姜半夏辛开苦降,攻补兼施,调和脾胃。  \. d; A- J$ G6 \0 H6 ]: l$ B* x0 E$ M
  底下甘草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不一样,比半夏泻心汤多一两甘草,一个用三两一个用四两。
0 h6 G1 F4 c4 ]  w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7 ^2 D/ Z9 D) m( m% c3 ?
伤寒是发热恶寒无汗,还是发热恶寒有汗,都不应该用下法,医生反而用下法,使腹泻的很厉害,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有心下痞硬满,干呕想吐,心里烦躁,不得安,这就是伤寒病邪气在表,误用泻下的方法,造成邪气如里,损伤脾胃之气,出现一系列症候。医生见到病人心下胃脘部仍胀满难受,说这个病没有好,又用泻下的方法。泻下往往是用甘遂,峻下的方法,使痞满更加严重,满闷不得缓解。# c) [* I# A2 ], y% h0 T# r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5 V( D2 o% j& b1 b7 N这不是热邪结聚的厉害,只是因为胃中虚,胃失和降,客气上逆,邪气逆反,胃气上逆就要呕吐,这时一摸心下硬,这种情况往往见于肠梗阻,也见胆囊炎,能吐出黄水,胃肠炎。用甘草泻心汤主之。病人经过反复下法,损伤了胃气,腹泻的厉害,拉数十次数不清,伤胃气厉害,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在临床上很难区分这三个泻心汤。一般人三个泻心汤很难区分,用药很相近,用量基本一样,生姜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了生姜四两,生姜温胃止呕。甘草泻心汤,加强甘草的缓急作用,甘草和中之国老,用量比较大。还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甘草加一两。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热结。附子泻心汤在它基础上,因为损伤阳气,热气未减,加了黄芩附子,附子另熬的,那几味药,泡一下喝,它们不一样的,这三个泻心汤,都是寒热错杂,脾胃失和为主,热气不盛,有腹泻呕吐,一个伤胃伤的厉害,一个腹中雷鸣,有水气。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5 ]; v+ j- e) d5 ~4 v( \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I' I  F; K: j, H- c  {
  这是张仲景介绍的法则,其实还是围绕泻心汤说的,伤寒服了泻下的汤药,出现腹泻心下痞硬,这里说服泻心汤已,用的这个泻心汤是对的,但是心里没底,又用了泻下方法,腹泻不能停止,这时候不是用泻心汤治,按说应该用甘草泻心汤,或用生姜泻心汤治。这里没这样治,用的理中丸与之,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也叫人参汤,吃了理中汤以后,没有止住,腹泻,理中汤是太阴脾经受邪以后。太阴病,自利不渴属太阴,邪气伤了太阴脾经,造成泻下,用四逆辈,用四逆汤或理中汤治,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四味药又叫人参汤,用这个治不好,这里张仲景提出一个解释。
2 p0 i$ ^4 m) b;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 w1 z4 _4 L" ]1 @, q% d( D+ T
这个腹泻是伤了下焦阳气,不在中焦,泻心汤是在心下,位置比较高,理中焦是在肚脐,在中焦,在胃脘,这里用了泻下以后,不是在上焦中焦,而是此利在下焦,在肠道了,用赤石脂余粮汤。
  b9 \6 `) [  z% Q% O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_9 p- B" d; q# f
赤石脂也是一种矿物质,硅酸盐一类的东西,赤石脂颜色红,在手上捏很光滑,一斤块不大,因为它比较沉,赤石脂叫高岭土。禹余粮是球形的黄的褐色的结块,含着铁的一种矿物,不是植物,是一种矿物,余粮就是剩下的粮食放得时间长了,几千年了成了化石一样的东西,这两个都有收涩作用,它们敲碎以后,一个味甘一个性平。  0 D/ f1 I4 N7 b) }2 h8 `5 n, H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6 M) I: m. u: S
要喝这样的水来止泻,这都是收涩的药,腹泻不止,也可以用桃花汤,赤石脂一类,临床上腹泻不止的话,赤石脂泻心汤治不了,下焦阳气虚,要涩肠的话,有几种方法,一个吃四神丸,也可以艾灸足三里关元,一个隔盐灸,把肚脐用食盐填平以后,用艾柱灸七壮。这人腹泻提不住气,大人小孩肛门松弛,屁股疼,腹泻得厉害,可以用隔盐灸升提,灸五到七壮,很快就好。还有艾滋病的情况,发烧腹泻呕吐,可以用艾条悬灸,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 T& y1 j8 D" m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 y; F. T% Z+ n- r0 {9 O; V* _利小便以实大便,参苓白术散加车前子,30克有很好的止泻作用,利小便实大便,水从膀胱走,不走大肠,可以通过利小便止泻。
5 ]# h* l5 k  U" c& V: B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伤寒用吐法,邪气在上,引而越之,邪气在上用吐法,邪气在胃肠用下法,然后发汗这就是个误治。这人伤寒经过吐法,身体虚了,烦躁,阴虚阳虚,阴液阳气都受到损伤,脉搏微弱没有力量。
, ^3 k+ `# Z3 I$ z. |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2 J2 s( K# X* G# ?2 ^这病没有说治法,说预后容易形成比较顽固的杂症,痿就是肢体痿软无力,肺痿这个病内经里说,肺热叶焦因渴而成肺痿,痹症是疼,痿证是不能走路没有劲,痿软无力,这里是外感热病以后造成的痿证,往往见于小儿麻痹症,这种病过去很多,脊髓灰质炎治不好以后,成了肢体痿软无力。小儿麻痹症是双峰热,一开始发烧,退热以后再发烧,小儿麻痹糖丸也会造成这个病,本来预防,反而得病,小儿麻痹糖丸是活性疫苗,在肠道里面疫苗复活,毒性加强,造成发病。张仲景说这个人心下痞硬,气机逆乱。胁下是肝胆经所过。气上冲咽喉,邪气从下往上走,眩冒是眩晕,看不清东西。这是邪在少阳、厥阴,可以用柴胡汤加减,张仲景没有说怎么治疗。经脉是十二正经,气血共同运行,内外表里,动是抽动,惕是害怕,久而成痿,经脉失和了以后造成肢体痿软无力的病,除了用汤剂以外还可以针灸。这样病早期治疗效果还可以。1 f1 Y& g$ U9 ?) b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9 ?* Q6 W# w, r7 }8 S0 a. X
   这方子和五泻心汤有相似,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就是打嗝,一个劲打,用旋复代赭石汤治疗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诸花皆升,唯有旋复花是降的。味咸温入肾是可以下降的。                   ! Q4 v4 j  V, s$ o
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 G! Y9 g9 J: z- y; b这里半夏泻心汤里去了黄芩黄连,用的是旋复花代赭石。它们主治和我们说的泻心汤有些相似,这里去了黄连黄芩,这个人脾胃受伤,不是热邪凝聚中焦,是脾虚肝郁情况,旋复花代赭石能平肝降逆,止呕力量强。* f  X3 X) z* u2 i- z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I3 _( W$ v1 D3 P件,是物件的意思。右边七味药,用一斗水去了滓以后,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5 J, k  J! w1 i
今天学了五泻心汤区别,中间穿插了十枣汤,旋覆代赭汤,突出症候心下痞满呕吐下利,用药上有加减有不同有侧重,张仲景这里有细微的区别,我们大家要反复揣摩,细心体会。5 R+ s- T) D7 e+ L% u! ]( m
再见。     x, G0 Q; B* n' s+ u2 x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水SQV 发表于 2017-10-21 22:20:30 | 阅读全部
今天继续讲解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下,上一次我们说到了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症。这是太阳病篇的重要内容,我们今天接续学习太阳病篇的五泻心汤。除了半夏泻心汤以外,还有几个泻心汤,它们所指不同,宗旨一致,还是有细微区别。在说泻心汤之前,还有个十枣汤,这个汤是很常用。
& I4 P8 ?  e/ u6 l2 h8 R" }  d* I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 k; @1 t5 f/ c# B  P, q( x. o太阳中风,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缓,用桂枝汤治。一般是鼻鸣干呕,有呕逆没有下利,这里提到下利,表解以后才可以用攻法,邪气入里以后可以用攻下法。8 Y& X! {1 L' ]2 q8 l4 g
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 C1 }9 w  N# M( s1 x执执汗出,zhezhe像小雨一样,是双声词,形容汗出的连绵不断,而且是小汗。其人连绵不断,病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结胸是按之实硬,心下痞往往是濡,按之软,这人有心下痞,头痛硬满,痞塞程度比较重,硬满不局限于心下,是胁下痛,胃脘部剑突下,像这个病人,心下痞满,两胁疼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这些症候邪气结的比较高,而且比较弥漫,这么一种情况。临床上经常见到胸膜炎,胸腔积液,是这样情况。我在临床上用此治疗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效果不错。中医有个特点,心不一定是心,中医的泻心汤,实际上泻的胃脘部的邪气。心尖的搏动,胃之大络名曰虚里,通左乳下,其动名衣,这个胃之大络是心的搏动,说的是胃脘部,不是心,所以我们要从中医特点出发,不要和西医的解剖概念相混,这里和结胸不一样,结胸是水热互结于心下,硬满疼痛,从少腹到心下疼痛不可按。这里是心下痞满引肋下痛,心口部,短气是呼吸急促,胸闷,胸膜炎胸疼时候不敢呼吸,干性胸膜炎吸气就疼,所以不敢呼吸。如果水多了,疼痛减轻,但气短就厉害,这个人就会频频出汗,气短不能平卧,这病叫悬饮,水湿邪停留在胸腔两胁,可以用十枣汤治疗。       6 ?7 d2 u, \3 [  L& L/ H- J6 W
十枣汤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枣十枚(掰,甘温)各等分  z: ?0 ^2 ]: w+ i( c
十八反里有藻戟遂芫俱战草,峻下逐水药和甘草是不能一块用。
; X; I/ o8 T3 A      右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这里多出一个上字,现在由上到下。古人书变成排版书的时候,一般把右改成上,这里重复了,出现赝文,多出了一个上字。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把大枣煮的时候,得煮的多么软,水去了一半,熬了很长时间。内药末,芫花甘遂大戟,峻下的药压沫,放到水里面去。9 \5 @0 X9 L7 A3 v: ?/ D5 m$ U2 b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N. x' ~9 |; I$ ]# x+ A
这个用法是根据人的体质,强壮的人服一钱匕,用一寸见方的铁片,取药时候以不落为度,这服的量很大,瘦人服用减半,前面一钱,后面半钱,我们可以用枣汤送,也可以大枣肉包裹的吃,因为它有些副作用,大戟甘遂刺激粘膜,让人吐得时候,食道粘膜都翻出来。如果怕刺激食道,压末以后装胶囊,0.3g或者0.5g也很好用,一般治疗这样的病人,建议患者从小量开始服,像0.3g的胶囊一次吃两三个,泻的就不是很峻猛,不要一下子太猛,不是古人吃这么多,效果是快,副作用也明显。温服,用枣汤送下,大枣能缓急补虚。要平旦服, 一般人吃以后,一晚上就不能睡了,光腹泻了。病人平旦早晨吃还好点,白天吃了以后,拉好多次,晚上可以休息,如果晚上喝了,一晚上都不能休息了,光泻了,泻得时候还容易着凉,感冒发烧,病情加重,有这样的病人,一般早上服,白天泻几次,晚上不泻就可以休息了。* c, y) g7 M6 S  ?, \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 u# Y2 \' V' L3 K- A- e( M当天不能吃药了,早上起来,吃了药以后,若下少,如果泻的少,就是用量不足,明日更服,就是要加量,得下利,泻的次数多以后,这时候喝粥保胃气,养护正气,用胶囊泻三天,泻几天看体质决定。一般泻了以后,病情可以明显减轻,病人可以平卧,水可以减少。4 H# [4 c9 G7 ?/ `
    十枣汤治疗悬饮的,辩证是心下痞满以后,疼痛牵引两胁,而且短气出汗,古人这样描述,叫悬饮,一般指的是胸腔积液或者胸膜炎,疼痛的厉害,可以用十枣汤治。
, T+ l/ G4 A3 S, Y7 P* v% h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 F0 E0 X+ U; H% u, R6 q) v太阳病发汗是对的,汗出以后,脉静身凉,这是对的。但发汗后病人不是脉静身凉,是发热恶寒,这情况一看就是没好,因此又用了下法,下法以后病情就发生变化,出现心下痞,剑突下胃脘满闷不舒服,痞塞不舒服,表里具虚,用了发汗又用下法,表里正气受损,阴气阳气都是处于衰竭的状态,阴是里阳是表,正气都受到损害。张仲景这里讲无阳则阴独,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阳盛阴虚,阴盛阳虚,阳盛生内寒,阴虚生外热,无阳是阳气不足,这时阴气相对比较盛。医生又进行了治疗,增加了烧针方法,一个是火针,把针烧红了以后,把针往身上刺,另一个是把针扎下去以后,用艾火烤灸,烧针一般是散寒,内经用治骨痹,焠刺番针,也可以发汗散寒。这地方用汗法下法又用了烧针,病情没好转,出现了胸闷心烦,面色青黄,肝是青色脾是黄色,青黄两色同时见于面部,往往意味着肝郁脾虚,肝郁面色发青,脾弱发黄,面色黄就是肝郁脾虚。肤目闰者是眼皮跳动,这地方是皮肤跳动,肝郁脾虚以后,凡是抽动颤动,往往都是肝血不能滋养肌肤,因此颤动,这样难治。病人通过汗下烧针以后,胸闷心烦,面色青黄,肌肤颤动,这样病不好治,严重的正气损伤,肝脾损伤。另一个情况,假如病人不是肝郁脾虚,是颜色微黄,仅仅有代表脾,没有肝郁,这样情况,手足温者代表阳气不虚,手足逆冷,只有脾受伤,容易瘀,脾为后天之本,这种情况比上一种情况还轻点。上种情况又有胸闷心烦,肝郁脾虚,肌肤颤动,有中风的趋势,这难治。假如仅仅是伤脾,手足温的,面色微黄,这样病人好治。底下这条和上面是衔接的。; E8 r) y- X  E$ N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3 [. }2 @* A9 o$ T5 h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心口老是堵得慌,按着软不是硬,不是不可近,不让人摸,有压痛反跳痛是严重的急腹症,这里是一按软,脉是关上浮,结胸症是关上浮、迟中沉。这里不是,这是关上浮,像这样的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心泻的是心下痞满,因为热邪瘀滞心下。 这两味药,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大黄又叫川军,四川的大黄有抵挡肠胃的功效,黄连能泻心火,清肠胃。: R9 a" F4 Y2 Q1 v3 |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法很有特点。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 ?% h" H( G- O; ]
不用熬,熬会失去性味,用开水麻沸,不是华佗的麻沸散,麻沸是形容开锅沸腾以后,冒泡厉害,二升这样的水浸泡以后,一小会的功夫,去滓,分温再服,分两次服下,这个按古代讲是去其味道,气是寒味是苦,熬了以后,就失去治胸膈以上痞满作用。按现在研究,大黄熬时间长以后,泻下成分被破坏,就不能泻下了,熟大黄能治疗拉肚子,大黄用的泡泻下作用厉害,我们知道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时候,用的是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一汁,尽服之。张仲景这里比葛洪早,是泡的意思,不是熬,是泡一下喝。; H- u& K' g: P! Q, t* t
    这里一共五泻心汤,考试时候,经常让区分五泻心汤有什么不同。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两味药,泻邪热聚在胸膈让人心烦,心下痞,按之濡,用大黄黄连。( {2 _4 p6 {* r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 Q# a. A6 I1 h; N" |附子泻心汤,附子作为一个君药,命名泻心汤,实际上是附子加了黄芩,底下括弧里面,附子泻心汤提到前面来,便于比较。也用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 \  @; G* v! j5 ]6 m附子另熬,和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泡,熬去汁,兑到一起,分温再服,和黄连泻心汤不一样。复恶寒,出现了恶寒,这里不是有表症,应该是伤了阳气以后,不能温煦肌肤,怕寒,不是表症,因为这几个药都不是解表的,张仲景意思是又有表症有里症时候,急当救表,急当救里,分着治。救表用桂枝往往能治好,用附子是温阳气,因为阳气虚了就恶寒,这里恶寒理解为畏寒,不是有表,邪气瘀结在胸膈胃脘地方,又有阳气虚,不是纯粹的实证,因此治疗加黄芩附子,叫附子泻心汤。2 O8 m+ b1 u/ {# U+ _8 W) a8 i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